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鏡智所起常遍色身(至)實有色心皆受用攝。
此明智攝自他變化三身。
非法身義。
從智所起者。
顯實智為體。
依智所現者。
顯體非智。
問雲。
何知鏡智攝自受用。
答。
說圓鏡智。
是受用佛。
轉諸轉識。
得受用故。
外人又問。
既雲鏡智是受用佛。
何不雲轉藏識。
而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耶。
答雲。
雖轉藏識等。
又說下。
論主推明法身相違鏡智。
顯此智品。
屬受用身。
故雲。
若非受用。
屬何身攝。
又受用下。
明唯一身攝四智品。
以佛功德。
通攝四智自受用故。
又他受用及變化身(至)而有化現心心所法。
釋他受用。
及變化身。
似智所起。
假說智名。
體非實智。
故彼經中。
但說二智。
能現二身。
不說二身。
即是二智。
由此二智。
自受用攝問。
若此二身似智所起。
名無實心實智。
雲何說法利生。
答雲。
然變化等。
謂此二身。
唯用化現心心所法。
說法利生。
設又問雲。
心事無形。
何得化現。
下文答。
無上覺者神力難思(至)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此是釋詞。
謂證無上菩提者。
神力難思。
能化無形心心所法。
若不化現。
雲何如來現貪嗔等。
如來貪嗔。
久已斷故。
又諸聲聞。
及傍生等。
知如來心。
或慈或威。
生敬生畏。
皆是化現。
何以故。
如來實心。
等覺菩薩尚不知故。
況諸聲聞。
及傍生等。
由此下。
引證化現心心所義。
化無量類。
令有心者。
證能化心故。
化作三業者。
亦證有心故。
化依他心者。
依他實心托為本質。
自變為所緣故。
問。
既能化心。
如何論說化身。
無心心所法。
答雲。
雖論中說變現化身。
無根心等。
依餘劣智所起者說。
不依如來實智所起。
佛地經論七卷雲。
如論說言。
心無形故。
不可變化。
又說化身。
無心心法。
此就二乘。
及諸異生。
定力而說。
彼定力劣。
不能化現無形質法。
諸佛菩薩。
不思議定。
皆能化現心心所故。
又化下。
釋成劣智所起。
謂彼劣智所化根心。
無根心用。
故論不說有所化心。
佛地論雲。
但諸化色。
同實色用。
化根及心。
但有相現。
不同實用。
彼就下類。
故作是說。
應知彼說。
無根心用。
亦依餘說。
不依如來。
△二五法三身竟。
下三身德同異。
如是三身雖皆具足(至)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謂佛功德。
一一無邊。
然于三身。
德各有異。
謂自性身。
唯有真實常樂我淨者。
體具四德故。
離諸雜染者。
性本清淨故。
衆善所依無為功德者。
以具功德無所為故。
無色心等差别相用者。
體純一故。
自受用者。
二障永斷。
二死永亡。
二智圓明。
二果親證。
唯自受用。
名受用身。
真實功德。
有作為故。
若他下。
釋他受用。
及變化身。
随意願力。
現身現土。
及現心等。
利樂他故。
故名化相功德。
△三身德同異竟。
下四三身二利。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至)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自性法身。
二利兼具。
自利為正。
寂靜安樂。
無動作故。
利他為兼。
為增上緣。
攝有情故。
以報化身。
利樂有情。
為正因緣。
法身唯是所依法故。
為增上緣。
故說法身。
自他俱利。
餘利自他。
如文次第。
△四三身二利竟。
下五身土相依。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法身所依。
依法性土。
問。
唯一法性。
甯分身土。
答。
能依義邊。
名之為身。
所依義邊。
名之為土。
又此法性。
與身為性。
名法性身。
與土為性。
名法性土。
即三土三身之真性耳。
自性法性。
佛與衆生。
平等本具。
衆生雖具。
未得證因。
佛既轉依。
已能親證。
故雲。
雖此身土。
體無差别。
而屬佛法。
相性異故。
佛地論雲。
就能證因。
有差别故。
又此身土。
俱屬真如。
故雲俱非色攝。
雖無小大。
以真如性。
遍一切法。
故雲。
然随事相。
其量無邊。
淨土有三。
謂法性土。
受用土變化土。
受用分二。
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還依自土者。
即自受用土。
謂圓鏡下。
釋變土因緣。
周圓下。
釋莊嚴住持。
如淨下。
釋身土量等。
功德下。
釋身及土。
遍一切處。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亦依自土者。
即依他受用土也。
謂平等下。
釋變土因緣。
由随所宜。
土有勝劣。
身無定限。
随意願力。
現起身土。
故名變化。
謂成事下。
釋變土因緣。
以變化身。
及變化土。
普利有情。
均沾法界。
故土有淨穢。
身亦無定限。
△五身土相依竟。
下六身土同異。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自性身土。
俱屬真如。
是諸如來。
同所證故。
佛地論雲。
法身實性。
一切如來皆共有故。
無有差别。
自受用下。
謂諸如來。
各别因緣。
各别身土。
雖變不同。
而諸佛土。
各各無邊。
不相妨礙。
餘二身土。
即他受用。
及變化身。
随化有情。
共不共者。
義不定故。
是故如來。
底沙佛時。
曾與慈氏。
同為弟子。
佛觀釋迦。
所化有情。
善根先熟。
慈氏所化。
善根後熟。
又觀慈氏。
因行先滿。
釋迦後滿。
遂于一處。
入火光定。
令釋迦見。
七曰七夜。
不下一足。
一頌贊歎。
令超慈氏。
在前成佛。
又佛将欲入涅槃時。
作如是言。
我所應度。
皆已度訖。
又契經說。
佛涅槃時。
觀一所化。
現在非想非非想處。
當生此間。
應受佛化。
留一化身。
潛住此界。
先所受身。
現入涅槃。
彼從非想非非想沒。
來生此間。
佛所留化。
為說妙法。
成阿羅漢。
爾時化身。
方沒不現。
又諸經中。
處處宣說。
能化所化。
相屬決定。
是故諸佛。
所化不共。
如實義者。
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下。
釋共變義。
令所化生。
自識變現者。
謂所當化生。
各第八識。
有共相種。
故與諸佛。
互相變現。
雖于諸佛各變身土。
而于有情。
謂于一土。
有一佛身。
為現神通說法饒益。
于不共者唯一佛變。
謂不共者。
唯是一佛。
令所化生。
自識變現。
諸有情下。
總結二變。
或多屬一者。
謂多衆生屬一佛化。
或一屬多者。
反上。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者。
結成上義。
不爾者。
謂若一向共。
一向不共之意。
故難雲。
多佛久住世間。
各事劬勞。
實為無益。
何以故。
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佛地論七卷有釋。
文繁不引。
△六身土同異竟。
下七身土淨穢。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至)一性因緣雜引生故(無漏章中原是不必今改亦必者據佛地論無漏五蘊亦必同無漏識也)。
佛地論雲。
十地菩薩。
自心所變淨土有二。
若第八識所變淨土。
是有漏識。
相分攝故。
是有漏身。
所依處故。
雖無漏善。
力所資熏。
其相淨好。
而是有漏苦谛所攝。
随加行等所現亦爾。
若随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
是無漏識相分攝故。
從無漏善種子生故。
體是無漏道谛所攝。
言蘊等者。
即無漏五蘊。
一無漏淨戒。
名為戒蘊。
二無漏定。
名為定蘊。
三無漏慧。
名為慧蘊。
四無漏勝解。
名解脫蘊。
五無漏正見。
名解脫智見蘊。
前三是因。
後二是果。
五蘊法界。
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通學無學。
無學圓滿。
戒定慧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學位分得。
戒定慧三。
随用一性所引生故。
據佛地論一性雜引當作所引。
蘊等同異類此應知(至)不爾真如亦應非實。
例前所說變身變土能所同異。
義類于此。
第八有漏所變。
身土亦是有漏。
後得無漏所變。
身土亦是無漏。
故言同也。
第八所變。
不同後得。
後得所變。
不同第八。
故言異也。
不爾者。
牒前一往所談身土。
皆是随機變現。
若不變現。
應無五蘊。
及十二處。
等者。
等餘十八界故。
然相下。
重釋假有。
謂前化種身土相分依識變現。
非如識性依他中實。
依他。
即蘊等言化身土。
不如蘊等是實。
不爾者。
謂若不以蘊等為實有。
唯識理應不成。
何以故。
許識内境。
俱實有故。
謂識與内境。
俱是實有。
故立唯識。
或識下。
重釋依他起義。
前說内境。
唯依相分釋依他起。
今兼見分。
故雲相見。
等從緣生。
俱依他起。
虛實如識者。
見分是虛妄分别。
相分是實有之境。
二皆如識。
故立唯識。
唯言遣外者。
謂遣外執離心有境者。
立唯識言。
不遮内境者。
不遣内色實有之境。
不爾者。
謂若不是不遮内境。
真如亦應非實。
何以故。
以真如是根本智所緣。
名内境故。
△七身土淨穢竟。
下八問答總結。
内境與識既并非虛(至)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内境下。
是問詞。
謂心境俱實。
何不言唯境識。
而言唯識耶。
識唯下境亦通外者。
不離于心。
名為内境。
執離心有。
名為外境。
境通内外。
故立唯識。
不立唯境。
或諸下。
謂執境迷心。
沉淪生死。
觀心解脫。
能證涅槃。
令自觀心。
故立唯識。
非言唯識。
内境都無。
或相分下。
明相分真如。
皆不離識。
謂内相分。
必以識為體性。
由熏習力。
似外所執。
多分生故。
真如亦是識之實性者。
謂第八識。
依真如起。
含藏雜染。
故名為識。
故知若内若外。
有為無為。
皆不離識。
除識性外。
無别有法。
此中下。
複明見分心所法等。
皆不離識。
以全内外一切色心。
成唯識義。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至)乃得圓滿非增減故。
釋論題名成唯識者。
是以相分見分及自證分。
合成唯識。
故雲三分合成。
名成唯識。
此依事立。
事外無理。
故說為成。
亦說下。
謂複有名淨唯識者。
顯唯識理。
最極明淨。
名淨唯識。
此依理立。
理外無事。
故名為淨。
謂此本論。
原為天親菩薩撮取瑜伽要義。
成三十頌。
今此論文。
由三十頌。
顯示唯識道理。
于相于性。
若因若果。
是真是妄。
或假或實。
有為無為。
内外等法。
究竟成就。
故雲乃得圓滿。
雖三十頌。
約此妙理。
理不為減。
十卷論文。
演斯妙義。
義不為增。
故雲非增減故。
△八問答總結竟。
通上第二依教廣成分竟。
下第三釋結施願分。
已依聖教及正理(至)願共速登無上覺。
已依聖教及正理者。
此是護法等菩薩。
依前所引聖教。
及比量正理也。
分别唯識性相義者。
謂依聖教正理。
分别解釋唯識理中。
若性若相之義。
所獲功德施群生者。
謂此解釋唯識大義。
令諸有情悟入唯識性相妙理。
所獲功德實非淺淺。
以此深大功德盡施群生。
願共速登無上覺者。
願諸有情。
或悟唯識妙理。
或沾唯識功勳。
速疾共證無上菩提耳。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十(終)
此明智攝自他變化三身。
非法身義。
從智所起者。
顯實智為體。
依智所現者。
顯體非智。
問雲。
何知鏡智攝自受用。
答。
說圓鏡智。
是受用佛。
轉諸轉識。
得受用故。
外人又問。
既雲鏡智是受用佛。
何不雲轉藏識。
而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耶。
答雲。
雖轉藏識等。
又說下。
論主推明法身相違鏡智。
顯此智品。
屬受用身。
故雲。
若非受用。
屬何身攝。
又受用下。
明唯一身攝四智品。
以佛功德。
通攝四智自受用故。
又他受用及變化身(至)而有化現心心所法。
釋他受用。
及變化身。
似智所起。
假說智名。
體非實智。
故彼經中。
但說二智。
能現二身。
不說二身。
即是二智。
由此二智。
自受用攝問。
若此二身似智所起。
名無實心實智。
雲何說法利生。
答雲。
然變化等。
謂此二身。
唯用化現心心所法。
說法利生。
設又問雲。
心事無形。
何得化現。
下文答。
無上覺者神力難思(至)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此是釋詞。
謂證無上菩提者。
神力難思。
能化無形心心所法。
若不化現。
雲何如來現貪嗔等。
如來貪嗔。
久已斷故。
又諸聲聞。
及傍生等。
知如來心。
或慈或威。
生敬生畏。
皆是化現。
何以故。
如來實心。
等覺菩薩尚不知故。
況諸聲聞。
及傍生等。
由此下。
引證化現心心所義。
化無量類。
令有心者。
證能化心故。
化作三業者。
亦證有心故。
化依他心者。
依他實心托為本質。
自變為所緣故。
問。
既能化心。
如何論說化身。
無心心所法。
答雲。
雖論中說變現化身。
無根心等。
依餘劣智所起者說。
不依如來實智所起。
佛地經論七卷雲。
如論說言。
心無形故。
不可變化。
又說化身。
無心心法。
此就二乘。
及諸異生。
定力而說。
彼定力劣。
不能化現無形質法。
諸佛菩薩。
不思議定。
皆能化現心心所故。
又化下。
釋成劣智所起。
謂彼劣智所化根心。
無根心用。
故論不說有所化心。
佛地論雲。
但諸化色。
同實色用。
化根及心。
但有相現。
不同實用。
彼就下類。
故作是說。
應知彼說。
無根心用。
亦依餘說。
不依如來。
△二五法三身竟。
下三身德同異。
如是三身雖皆具足(至)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謂佛功德。
一一無邊。
然于三身。
德各有異。
謂自性身。
唯有真實常樂我淨者。
體具四德故。
離諸雜染者。
性本清淨故。
衆善所依無為功德者。
以具功德無所為故。
無色心等差别相用者。
體純一故。
自受用者。
二障永斷。
二死永亡。
二智圓明。
二果親證。
唯自受用。
名受用身。
真實功德。
有作為故。
若他下。
釋他受用。
及變化身。
随意願力。
現身現土。
及現心等。
利樂他故。
故名化相功德。
△三身德同異竟。
下四三身二利。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至)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自性法身。
二利兼具。
自利為正。
寂靜安樂。
無動作故。
利他為兼。
為增上緣。
攝有情故。
以報化身。
利樂有情。
為正因緣。
法身唯是所依法故。
為增上緣。
故說法身。
自他俱利。
餘利自他。
如文次第。
△四三身二利竟。
下五身土相依。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法身所依。
依法性土。
問。
唯一法性。
甯分身土。
答。
能依義邊。
名之為身。
所依義邊。
名之為土。
又此法性。
與身為性。
名法性身。
與土為性。
名法性土。
即三土三身之真性耳。
自性法性。
佛與衆生。
平等本具。
衆生雖具。
未得證因。
佛既轉依。
已能親證。
故雲。
雖此身土。
體無差别。
而屬佛法。
相性異故。
佛地論雲。
就能證因。
有差别故。
又此身土。
俱屬真如。
故雲俱非色攝。
雖無小大。
以真如性。
遍一切法。
故雲。
然随事相。
其量無邊。
淨土有三。
謂法性土。
受用土變化土。
受用分二。
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還依自土者。
即自受用土。
謂圓鏡下。
釋變土因緣。
周圓下。
釋莊嚴住持。
如淨下。
釋身土量等。
功德下。
釋身及土。
遍一切處。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亦依自土者。
即依他受用土也。
謂平等下。
釋變土因緣。
由随所宜。
土有勝劣。
身無定限。
随意願力。
現起身土。
故名變化。
謂成事下。
釋變土因緣。
以變化身。
及變化土。
普利有情。
均沾法界。
故土有淨穢。
身亦無定限。
△五身土相依竟。
下六身土同異。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自性身土。
俱屬真如。
是諸如來。
同所證故。
佛地論雲。
法身實性。
一切如來皆共有故。
無有差别。
自受用下。
謂諸如來。
各别因緣。
各别身土。
雖變不同。
而諸佛土。
各各無邊。
不相妨礙。
餘二身土。
即他受用。
及變化身。
随化有情。
共不共者。
義不定故。
是故如來。
底沙佛時。
曾與慈氏。
同為弟子。
佛觀釋迦。
所化有情。
善根先熟。
慈氏所化。
善根後熟。
又觀慈氏。
因行先滿。
釋迦後滿。
遂于一處。
入火光定。
令釋迦見。
七曰七夜。
不下一足。
一頌贊歎。
令超慈氏。
在前成佛。
又佛将欲入涅槃時。
作如是言。
我所應度。
皆已度訖。
又契經說。
佛涅槃時。
觀一所化。
現在非想非非想處。
當生此間。
應受佛化。
留一化身。
潛住此界。
先所受身。
現入涅槃。
彼從非想非非想沒。
來生此間。
佛所留化。
為說妙法。
成阿羅漢。
爾時化身。
方沒不現。
又諸經中。
處處宣說。
能化所化。
相屬決定。
是故諸佛。
所化不共。
如實義者。
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下。
釋共變義。
令所化生。
自識變現者。
謂所當化生。
各第八識。
有共相種。
故與諸佛。
互相變現。
雖于諸佛各變身土。
而于有情。
謂于一土。
有一佛身。
為現神通說法饒益。
于不共者唯一佛變。
謂不共者。
唯是一佛。
令所化生。
自識變現。
諸有情下。
總結二變。
或多屬一者。
謂多衆生屬一佛化。
或一屬多者。
反上。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者。
結成上義。
不爾者。
謂若一向共。
一向不共之意。
故難雲。
多佛久住世間。
各事劬勞。
實為無益。
何以故。
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佛地論七卷有釋。
文繁不引。
△六身土同異竟。
下七身土淨穢。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至)一性因緣雜引生故(無漏章中原是不必今改亦必者據佛地論無漏五蘊亦必同無漏識也)。
佛地論雲。
十地菩薩。
自心所變淨土有二。
若第八識所變淨土。
是有漏識。
相分攝故。
是有漏身。
所依處故。
雖無漏善。
力所資熏。
其相淨好。
而是有漏苦谛所攝。
随加行等所現亦爾。
若随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
是無漏識相分攝故。
從無漏善種子生故。
體是無漏道谛所攝。
言蘊等者。
即無漏五蘊。
一無漏淨戒。
名為戒蘊。
二無漏定。
名為定蘊。
三無漏慧。
名為慧蘊。
四無漏勝解。
名解脫蘊。
五無漏正見。
名解脫智見蘊。
前三是因。
後二是果。
五蘊法界。
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通學無學。
無學圓滿。
戒定慧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學位分得。
戒定慧三。
随用一性所引生故。
據佛地論一性雜引當作所引。
蘊等同異類此應知(至)不爾真如亦應非實。
例前所說變身變土能所同異。
義類于此。
第八有漏所變。
身土亦是有漏。
後得無漏所變。
身土亦是無漏。
故言同也。
第八所變。
不同後得。
後得所變。
不同第八。
故言異也。
不爾者。
牒前一往所談身土。
皆是随機變現。
若不變現。
應無五蘊。
及十二處。
等者。
等餘十八界故。
然相下。
重釋假有。
謂前化種身土相分依識變現。
非如識性依他中實。
依他。
即蘊等言化身土。
不如蘊等是實。
不爾者。
謂若不以蘊等為實有。
唯識理應不成。
何以故。
許識内境。
俱實有故。
謂識與内境。
俱是實有。
故立唯識。
或識下。
重釋依他起義。
前說内境。
唯依相分釋依他起。
今兼見分。
故雲相見。
等從緣生。
俱依他起。
虛實如識者。
見分是虛妄分别。
相分是實有之境。
二皆如識。
故立唯識。
唯言遣外者。
謂遣外執離心有境者。
立唯識言。
不遮内境者。
不遣内色實有之境。
不爾者。
謂若不是不遮内境。
真如亦應非實。
何以故。
以真如是根本智所緣。
名内境故。
△七身土淨穢竟。
下八問答總結。
内境與識既并非虛(至)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内境下。
是問詞。
謂心境俱實。
何不言唯境識。
而言唯識耶。
識唯下境亦通外者。
不離于心。
名為内境。
執離心有。
名為外境。
境通内外。
故立唯識。
不立唯境。
或諸下。
謂執境迷心。
沉淪生死。
觀心解脫。
能證涅槃。
令自觀心。
故立唯識。
非言唯識。
内境都無。
或相分下。
明相分真如。
皆不離識。
謂内相分。
必以識為體性。
由熏習力。
似外所執。
多分生故。
真如亦是識之實性者。
謂第八識。
依真如起。
含藏雜染。
故名為識。
故知若内若外。
有為無為。
皆不離識。
除識性外。
無别有法。
此中下。
複明見分心所法等。
皆不離識。
以全内外一切色心。
成唯識義。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至)乃得圓滿非增減故。
釋論題名成唯識者。
是以相分見分及自證分。
合成唯識。
故雲三分合成。
名成唯識。
此依事立。
事外無理。
故說為成。
亦說下。
謂複有名淨唯識者。
顯唯識理。
最極明淨。
名淨唯識。
此依理立。
理外無事。
故名為淨。
謂此本論。
原為天親菩薩撮取瑜伽要義。
成三十頌。
今此論文。
由三十頌。
顯示唯識道理。
于相于性。
若因若果。
是真是妄。
或假或實。
有為無為。
内外等法。
究竟成就。
故雲乃得圓滿。
雖三十頌。
約此妙理。
理不為減。
十卷論文。
演斯妙義。
義不為增。
故雲非增減故。
△八問答總結竟。
通上第二依教廣成分竟。
下第三釋結施願分。
已依聖教及正理(至)願共速登無上覺。
已依聖教及正理者。
此是護法等菩薩。
依前所引聖教。
及比量正理也。
分别唯識性相義者。
謂依聖教正理。
分别解釋唯識理中。
若性若相之義。
所獲功德施群生者。
謂此解釋唯識大義。
令諸有情悟入唯識性相妙理。
所獲功德實非淺淺。
以此深大功德盡施群生。
願共速登無上覺者。
願諸有情。
或悟唯識妙理。
或沾唯識功勳。
速疾共證無上菩提耳。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