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贅言
關燈
小
中
大
三老。
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
十六定異。
十七相應。
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
二十時。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數。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注 言得者包獲成就不失之義。
乃色心生起。
未滅壞來。
此不失之相也。
命根者。
依業所引。
第八種上。
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耳。
衆同分者。
類相似故。
有人法之别。
人同分者。
如天同分。
人同分。
法同分者。
如心同分。
色同分等。
三乘五性。
依人法類。
假立此名。
異生性者。
二障種上。
一分功能。
令趣類差别不同。
雲異生性也。
贅 所言得者。
謂于諸法成就不失故。
假立命根者。
于一第八。
有三義别。
謂識。
壽。
暖。
三。
識是見分。
暖是相分。
壽是種子。
依識種子。
立為命根。
故雲假立。
衆同分者。
依人法立。
三乘即法。
五性即人。
問。
唯識名非得。
此何名異生。
答。
異生非得。
其義一也。
論雲。
此類雖多。
而于三界見所斷種。
未永害位。
假立非得。
于諸聖性。
未成就故。
應知彼雲非得。
即此異生。
以居異生時。
非得聖性故。
注 無想定者。
想等不行。
令身安和。
故亦名定。
或雲此定。
想等心聚悉皆不行。
而雲無想者。
想滅為首。
謂此外道。
厭想如病。
忻求無想。
以為微妙。
立此定名。
滅盡定者。
令不恒行心心所滅(六識)。
及染第七恒行心聚。
皆悉滅盡。
乃此定相。
蓋修無想。
則作出離想。
而滅盡。
乃作止息想。
又無想唯凡。
滅盡唯聖。
乃二定之差别也。
大抵于厭心種上。
遮礙轉識不生功能。
立此二定也。
言無想報者。
由欲界修彼定故。
感彼天果。
名無想報。
乃無想之報(依士釋也)。
名身者。
能诠自性單名也。
二名已上。
方名名身。
三名已上。
名多名身。
乃诠别名之身。
句身者。
一句名句。
二句名身。
三句已上。
名多句身。
單句诠差别。
多句則诠别句之身。
文身者。
文即是字。
能為名句二所依故。
如單言斫單言刍。
未有诠表。
名之為字。
論不言名與多名。
舉中以攝廣略也。
又雲帶诠名文。
如經書字。
不帶诠者。
隻名字。
若字母。
及等韻類是也。
生者。
先無今有。
住者。
有位暫停。
老則住别前後。
亦雲衰變名老。
又雲法非凝然。
言無常者。
今有後無。
死之異名。
又諸聖教。
多合生滅以為無常。
蓋生名為有。
有非恒有。
不如無為。
滅名為無。
無非恒無。
不如兔角。
不同彼無為兔角之常故曰無常。
今唯據死而言。
贅 無想定者。
唯滅前六不恒行之心心所法。
想滅為首。
立無想名。
由作出離想。
故名凡定。
滅盡定者。
兼滅染污恒行心等。
名滅盡定。
但作止息想。
故名聖定。
欲界修定。
生第四禅。
名無想報。
無想定劣。
果報勝故。
依勝立名。
名依士釋。
名身等者。
身是聚義。
故于一名。
唯名自性。
二名合聚。
方名名身。
句身亦爾。
如說諸字。
是名自性。
不诠别名。
如說諸行。
二名合聚。
方名名身。
又如說言。
諸行無常。
此隻名句。
不诠别句。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二句合聚。
方名句身。
論不言下。
謂天親不言單名之略。
多名之廣。
但舉中之名身。
以攝前後。
句身亦爾。
文身。
及生。
住。
老。
釋義如文。
又諸下。
重釋無常義。
生名為有。
有非恒有者。
謂因生時。
才名為有。
有非曾有。
故說不如。
無為寂滅。
理是常有。
滅名為無。
無非恒無者。
謂由滅時。
方名為無。
無非曾無。
故說不同兔角常無。
應知無為常有。
兔角常無。
則顯生滅是無常義。
注 流轉者。
因果不斷。
相續前後。
定異者。
善惡因果。
互相差别。
相應者。
因果事業。
和合而起。
或曰此之總名不相應。
行法。
今名相應者。
何耶。
蓋名不相應者。
簡前相應心所而已。
此相應者乃前三法上。
事業和合之謂。
豈相濫乎。
勢速者。
有為法。
遊行迅疾。
飛行運奔。
皆此所攝。
次第者。
編列有叙。
令不紊亂。
尊單上下。
左右前後。
有規矩者。
皆此攝也。
時者。
過現未來。
成住壞空。
四季三際。
年月日夜。
六明十二随方制立。
故名為時方者。
色處分齊。
人法所依。
或十方上下。
六合四極。
亦随所制。
數者度。
量諸法之名。
或一十百千。
至不可轉也。
言和合性者謂于諸法。
不相乖反。
不和合性者。
謂于諸法。
相乖反故。
前如相順因。
此如相違因。
或曰。
此二十四。
于前三分位。
則以何法。
當前何位。
大略而言。
命根一法。
唯心分位。
第八心種上。
連持功能故。
異生性一。
唯所分位。
二障種上。
令别功能故。
二無心定。
無想異熟。
乃王所上假。
王所滅已。
名無想等。
餘十九種。
通色及心。
與心所法。
三上假立。
如衆同分。
乃色同分。
心同分。
所同分。
又如勢速。
乃是色心心所。
遷滅不停故。
又如定異。
色不是心。
心不是所。
善因惡果。
定不互感等。
餘仿此說。
贅 流轉定異。
乃至和合相順。
不和合者。
名為相違釋義如文。
或曰下。
為明得等諸法。
從前心王心所色法三位。
差别所顯。
故有此問。
命根唯心。
依第八心種子立名。
如前已釋。
異生性一。
唯所分位者謂我法二障。
雖名煩惱所知。
即是染位二十六種染心所法。
由未永斷。
名異生性。
故說異生。
唯從心所分位所顯。
無想等三。
兼上心王及心所法。
餘十九種。
王所色法。
三位皆具。
故知得等。
唯王唯所。
或兼王所。
及兼色法。
三位差别。
假立其名耳。
第五無為法者。
略有六種。
注 此标章。
下别列。
一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滅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六真如無為。
注 言無為者。
是前四位真實之性故雲識實性也。
以六位心所。
則識之相應。
十一色法。
乃識之所緣。
不相應行。
即識之分位。
識是其體。
是故總雲。
識實性也。
而有六種。
謂之無為者。
為。
作也。
以前九十四種。
乃生滅之法。
皆有造作。
故屬有為。
今此六法。
寂寞沖虛湛然常住。
無所造作。
故曰無為。
贅 此中總釋六種無為。
對前四法。
有為立故。
唯識論雲。
諸無為法。
略有二種。
一依識變。
假施設有。
謂曾聞說虛空等名。
随分别有虛空等相。
數習力故。
心等生時。
似虛空等無為相現。
此所現相。
前後相似。
無有變易。
假說為常。
二依法性。
假施設有。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
有無俱非。
心言路絕。
與一切法。
非一異等。
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離諸障染。
故名虛空。
由簡擇力。
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
不由擇力。
本性清淨。
或緣阙所顯。
名非擇滅。
苦樂受滅。
故名不動。
想受不行。
名想受滅。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遮撥為無。
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
故說為空。
勿謂虛幻。
故說為實。
理非倒妄。
故名真如。
注 言虛空無為者。
謂于真谛。
離諸障礙。
猶如虛空。
豁虛離礙。
從喻得名。
下五無為。
義仿此說。
擇滅者。
擇謂揀擇。
滅謂斷滅。
由無漏智。
斷諸障染。
所顯真理。
立斯名焉。
非擇滅者。
一真法界。
本性清淨。
不由擇力。
斷滅所顯。
或有為法。
緣阙不生。
所顯真理。
以上二義。
故立此名。
不動者。
以第四禅。
離前三定。
出于三災八患。
無喜樂等動搖身心。
所顯真理。
此從能顯彰名。
故曰不動。
想受滅者。
無所有處。
想受不行。
所顯真理。
立此名耳。
真如者。
理非妄倒。
故名真如。
真簡于妄。
如簡于倒。
遍計依他。
如次應知。
又曰真如者。
顯實常義。
真即是如。
如即無為。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
乃明百法。
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問畢矣。
此下大分。
明二無我。
以答次問也。
贅 虛空從喻。
擇滅離染。
非擇滅者。
性淨緣阙。
不動滅者災難不擾。
想受滅者。
諸想不行。
此五無為。
一一如釋。
言真如理非妄倒者。
理即圓成實。
妄即遍計性。
倒即依他起。
若能遠離虛妄遍計。
及依他起。
所顯真理。
名為真如。
故雲遍計依他。
如次應知。
上自下。
謂前論文。
總有二問。
一問一切法。
二問二無我至此明一切法答初問竟。
下明二種無我。
以答次問。
言無我者。
略有二種。
注 此标章。
下别列。
一補特伽羅無我。
注 梵言補特伽羅。
唐言數取趣。
謂諸有情。
數數起惑造業。
即為能取(因也)。
當來五趣。
名為所趣(果也)。
雖複數數。
起惑造業。
五趣輪轉。
都無主宰。
實自在用。
故言無我。
乃補特伽羅。
即無我矣。
此所無即我。
是為我空也。
彼凡夫等。
皆執心外實有諸法。
又執此法有實主宰。
此說為無。
無即彼空。
無别體也。
贅 雖複下。
釋無我義。
補特伽羅。
雲數取趣者。
即我也。
我謂主宰。
主是我體。
宰是我用。
主有自在力。
宰有割斷力。
謂我為主。
由我自在。
宰割其事。
是體用義。
今說補特伽羅無我。
是我無我。
故雲。
雖複數數起惑造業。
五趣輪轉。
而于其中。
都無真實主宰自在用故。
故言無我。
此所無之主宰即我。
是為我空。
我空故。
人智現前。
智現前故。
雖終日宰割其事。
而實無我。
故雲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注 言法者。
軌持之義。
謂諸法體。
雖複任持。
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
故言法無我。
法即無我。
應雲法無法。
從能依說。
故雲法無我。
瑜伽九十三雲。
複次一切無我。
無有差别。
總名為空。
謂補特伽羅無我。
及法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者。
離一切緣生行外。
别有實我。
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如是二種。
略攝為一(雙證二無我理)。
彼處(指毗昙)說此。
名為大空。
又雲我之執者。
心得境名。
又雲二執者我狹法寬。
蓋人有迷人必迷法者。
迷法未必迷人。
故能持自體者。
為法。
有常一用者。
為人。
如二乘我執已斷。
法執猶存。
則其淺深寬狹可見矣。
蓋我法者。
不出世間及聖教二種我法。
謂世間人執我法無體。
随情名世間假。
聖教我法者有體。
強設名之為假。
故二皆為假。
故無我法也。
贅 謂諸下。
釋法無我義。
法謂軌持者。
持是法體軌是法用。
任持不舍。
各守自性。
如水就下。
火揚于上。
性各決定。
此是法體。
軌謂軌範。
可生物解。
如火熟物。
用水浮舟。
各取其則。
此是法用。
瑜伽雲。
地能持。
水能爛。
火能燒。
風能燥。
如是等類。
業自差别。
然而無實任持軌。
範自在用故。
名法無我。
應言法無法。
而言法無我者。
法是所執。
我是能執。
若無能執。
所執亦無。
故法無我。
即是法空。
又雲我者。
是主宰義。
我無主宰。
是為我空。
法無主宰。
是為法空。
故于我空法空。
皆言無我。
言毗昙者。
即小乘部中阿毗昙論。
彼中以空空為我空。
大空為我法俱空。
言我狹法寬者。
我從法起。
法先有故。
我已滅時。
法猶在故。
故言迷人必迷法者。
法先有故。
迷法未必迷人者。
我已滅故。
言能持自體者明法先有故為體。
言有常一用者。
明我從法起為用。
蓋我法下。
釋成二種無我。
唯識論雲。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
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
說之為假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雖有而非實我法性。
然似彼現。
故說為假。
應知世間所執。
從分别起。
名遍計性。
決定是假。
聖教所說。
從因緣生。
是依他起。
故意說假。
應知假說。
皆是此中二無我義。
大乘百法明門論贅言(終)
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
十六定異。
十七相應。
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
二十時。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數。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注 言得者包獲成就不失之義。
乃色心生起。
未滅壞來。
此不失之相也。
命根者。
依業所引。
第八種上。
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耳。
衆同分者。
類相似故。
有人法之别。
人同分者。
如天同分。
人同分。
法同分者。
如心同分。
色同分等。
三乘五性。
依人法類。
假立此名。
異生性者。
二障種上。
一分功能。
令趣類差别不同。
雲異生性也。
贅 所言得者。
謂于諸法成就不失故。
假立命根者。
于一第八。
有三義别。
謂識。
壽。
暖。
三。
識是見分。
暖是相分。
壽是種子。
依識種子。
立為命根。
故雲假立。
衆同分者。
依人法立。
三乘即法。
五性即人。
問。
唯識名非得。
此何名異生。
答。
異生非得。
其義一也。
論雲。
此類雖多。
而于三界見所斷種。
未永害位。
假立非得。
于諸聖性。
未成就故。
應知彼雲非得。
即此異生。
以居異生時。
非得聖性故。
注 無想定者。
想等不行。
令身安和。
故亦名定。
或雲此定。
想等心聚悉皆不行。
而雲無想者。
想滅為首。
謂此外道。
厭想如病。
忻求無想。
以為微妙。
立此定名。
滅盡定者。
令不恒行心心所滅(六識)。
及染第七恒行心聚。
皆悉滅盡。
乃此定相。
蓋修無想。
則作出離想。
而滅盡。
乃作止息想。
又無想唯凡。
滅盡唯聖。
乃二定之差别也。
大抵于厭心種上。
遮礙轉識不生功能。
立此二定也。
言無想報者。
由欲界修彼定故。
感彼天果。
名無想報。
乃無想之報(依士釋也)。
名身者。
能诠自性單名也。
二名已上。
方名名身。
三名已上。
名多名身。
乃诠别名之身。
句身者。
一句名句。
二句名身。
三句已上。
名多句身。
單句诠差别。
多句則诠别句之身。
文身者。
文即是字。
能為名句二所依故。
如單言斫單言刍。
未有诠表。
名之為字。
論不言名與多名。
舉中以攝廣略也。
又雲帶诠名文。
如經書字。
不帶诠者。
隻名字。
若字母。
及等韻類是也。
生者。
先無今有。
住者。
有位暫停。
老則住别前後。
亦雲衰變名老。
又雲法非凝然。
言無常者。
今有後無。
死之異名。
又諸聖教。
多合生滅以為無常。
蓋生名為有。
有非恒有。
不如無為。
滅名為無。
無非恒無。
不如兔角。
不同彼無為兔角之常故曰無常。
今唯據死而言。
贅 無想定者。
唯滅前六不恒行之心心所法。
想滅為首。
立無想名。
由作出離想。
故名凡定。
滅盡定者。
兼滅染污恒行心等。
名滅盡定。
但作止息想。
故名聖定。
欲界修定。
生第四禅。
名無想報。
無想定劣。
果報勝故。
依勝立名。
名依士釋。
名身等者。
身是聚義。
故于一名。
唯名自性。
二名合聚。
方名名身。
句身亦爾。
如說諸字。
是名自性。
不诠别名。
如說諸行。
二名合聚。
方名名身。
又如說言。
諸行無常。
此隻名句。
不诠别句。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二句合聚。
方名句身。
論不言下。
謂天親不言單名之略。
多名之廣。
但舉中之名身。
以攝前後。
句身亦爾。
文身。
及生。
住。
老。
釋義如文。
又諸下。
重釋無常義。
生名為有。
有非恒有者。
謂因生時。
才名為有。
有非曾有。
故說不如。
無為寂滅。
理是常有。
滅名為無。
無非恒無者。
謂由滅時。
方名為無。
無非曾無。
故說不同兔角常無。
應知無為常有。
兔角常無。
則顯生滅是無常義。
注 流轉者。
因果不斷。
相續前後。
定異者。
善惡因果。
互相差别。
相應者。
因果事業。
和合而起。
或曰此之總名不相應。
行法。
今名相應者。
何耶。
蓋名不相應者。
簡前相應心所而已。
此相應者乃前三法上。
事業和合之謂。
豈相濫乎。
勢速者。
有為法。
遊行迅疾。
飛行運奔。
皆此所攝。
次第者。
編列有叙。
令不紊亂。
尊單上下。
左右前後。
有規矩者。
皆此攝也。
時者。
過現未來。
成住壞空。
四季三際。
年月日夜。
六明十二随方制立。
故名為時方者。
色處分齊。
人法所依。
或十方上下。
六合四極。
亦随所制。
數者度。
量諸法之名。
或一十百千。
至不可轉也。
言和合性者謂于諸法。
不相乖反。
不和合性者。
謂于諸法。
相乖反故。
前如相順因。
此如相違因。
或曰。
此二十四。
于前三分位。
則以何法。
當前何位。
大略而言。
命根一法。
唯心分位。
第八心種上。
連持功能故。
異生性一。
唯所分位。
二障種上。
令别功能故。
二無心定。
無想異熟。
乃王所上假。
王所滅已。
名無想等。
餘十九種。
通色及心。
與心所法。
三上假立。
如衆同分。
乃色同分。
心同分。
所同分。
又如勢速。
乃是色心心所。
遷滅不停故。
又如定異。
色不是心。
心不是所。
善因惡果。
定不互感等。
餘仿此說。
贅 流轉定異。
乃至和合相順。
不和合者。
名為相違釋義如文。
或曰下。
為明得等諸法。
從前心王心所色法三位。
差别所顯。
故有此問。
命根唯心。
依第八心種子立名。
如前已釋。
異生性一。
唯所分位者謂我法二障。
雖名煩惱所知。
即是染位二十六種染心所法。
由未永斷。
名異生性。
故說異生。
唯從心所分位所顯。
無想等三。
兼上心王及心所法。
餘十九種。
王所色法。
三位皆具。
故知得等。
唯王唯所。
或兼王所。
及兼色法。
三位差别。
假立其名耳。
第五無為法者。
略有六種。
注 此标章。
下别列。
一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滅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六真如無為。
注 言無為者。
是前四位真實之性故雲識實性也。
以六位心所。
則識之相應。
十一色法。
乃識之所緣。
不相應行。
即識之分位。
識是其體。
是故總雲。
識實性也。
而有六種。
謂之無為者。
為。
作也。
以前九十四種。
乃生滅之法。
皆有造作。
故屬有為。
今此六法。
寂寞沖虛湛然常住。
無所造作。
故曰無為。
贅 此中總釋六種無為。
對前四法。
有為立故。
唯識論雲。
諸無為法。
略有二種。
一依識變。
假施設有。
謂曾聞說虛空等名。
随分别有虛空等相。
數習力故。
心等生時。
似虛空等無為相現。
此所現相。
前後相似。
無有變易。
假說為常。
二依法性。
假施設有。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
有無俱非。
心言路絕。
與一切法。
非一異等。
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離諸障染。
故名虛空。
由簡擇力。
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
不由擇力。
本性清淨。
或緣阙所顯。
名非擇滅。
苦樂受滅。
故名不動。
想受不行。
名想受滅。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遮撥為無。
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
故說為空。
勿謂虛幻。
故說為實。
理非倒妄。
故名真如。
注 言虛空無為者。
謂于真谛。
離諸障礙。
猶如虛空。
豁虛離礙。
從喻得名。
下五無為。
義仿此說。
擇滅者。
擇謂揀擇。
滅謂斷滅。
由無漏智。
斷諸障染。
所顯真理。
立斯名焉。
非擇滅者。
一真法界。
本性清淨。
不由擇力。
斷滅所顯。
或有為法。
緣阙不生。
所顯真理。
以上二義。
故立此名。
不動者。
以第四禅。
離前三定。
出于三災八患。
無喜樂等動搖身心。
所顯真理。
此從能顯彰名。
故曰不動。
想受滅者。
無所有處。
想受不行。
所顯真理。
立此名耳。
真如者。
理非妄倒。
故名真如。
真簡于妄。
如簡于倒。
遍計依他。
如次應知。
又曰真如者。
顯實常義。
真即是如。
如即無為。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
乃明百法。
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問畢矣。
此下大分。
明二無我。
以答次問也。
贅 虛空從喻。
擇滅離染。
非擇滅者。
性淨緣阙。
不動滅者災難不擾。
想受滅者。
諸想不行。
此五無為。
一一如釋。
言真如理非妄倒者。
理即圓成實。
妄即遍計性。
倒即依他起。
若能遠離虛妄遍計。
及依他起。
所顯真理。
名為真如。
故雲遍計依他。
如次應知。
上自下。
謂前論文。
總有二問。
一問一切法。
二問二無我至此明一切法答初問竟。
下明二種無我。
以答次問。
言無我者。
略有二種。
注 此标章。
下别列。
一補特伽羅無我。
注 梵言補特伽羅。
唐言數取趣。
謂諸有情。
數數起惑造業。
即為能取(因也)。
當來五趣。
名為所趣(果也)。
雖複數數。
起惑造業。
五趣輪轉。
都無主宰。
實自在用。
故言無我。
乃補特伽羅。
即無我矣。
此所無即我。
是為我空也。
彼凡夫等。
皆執心外實有諸法。
又執此法有實主宰。
此說為無。
無即彼空。
無别體也。
贅 雖複下。
釋無我義。
補特伽羅。
雲數取趣者。
即我也。
我謂主宰。
主是我體。
宰是我用。
主有自在力。
宰有割斷力。
謂我為主。
由我自在。
宰割其事。
是體用義。
今說補特伽羅無我。
是我無我。
故雲。
雖複數數起惑造業。
五趣輪轉。
而于其中。
都無真實主宰自在用故。
故言無我。
此所無之主宰即我。
是為我空。
我空故。
人智現前。
智現前故。
雖終日宰割其事。
而實無我。
故雲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注 言法者。
軌持之義。
謂諸法體。
雖複任持。
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
故言法無我。
法即無我。
應雲法無法。
從能依說。
故雲法無我。
瑜伽九十三雲。
複次一切無我。
無有差别。
總名為空。
謂補特伽羅無我。
及法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者。
離一切緣生行外。
别有實我。
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如是二種。
略攝為一(雙證二無我理)。
彼處(指毗昙)說此。
名為大空。
又雲我之執者。
心得境名。
又雲二執者我狹法寬。
蓋人有迷人必迷法者。
迷法未必迷人。
故能持自體者。
為法。
有常一用者。
為人。
如二乘我執已斷。
法執猶存。
則其淺深寬狹可見矣。
蓋我法者。
不出世間及聖教二種我法。
謂世間人執我法無體。
随情名世間假。
聖教我法者有體。
強設名之為假。
故二皆為假。
故無我法也。
贅 謂諸下。
釋法無我義。
法謂軌持者。
持是法體軌是法用。
任持不舍。
各守自性。
如水就下。
火揚于上。
性各決定。
此是法體。
軌謂軌範。
可生物解。
如火熟物。
用水浮舟。
各取其則。
此是法用。
瑜伽雲。
地能持。
水能爛。
火能燒。
風能燥。
如是等類。
業自差别。
然而無實任持軌。
範自在用故。
名法無我。
應言法無法。
而言法無我者。
法是所執。
我是能執。
若無能執。
所執亦無。
故法無我。
即是法空。
又雲我者。
是主宰義。
我無主宰。
是為我空。
法無主宰。
是為法空。
故于我空法空。
皆言無我。
言毗昙者。
即小乘部中阿毗昙論。
彼中以空空為我空。
大空為我法俱空。
言我狹法寬者。
我從法起。
法先有故。
我已滅時。
法猶在故。
故言迷人必迷法者。
法先有故。
迷法未必迷人者。
我已滅故。
言能持自體者明法先有故為體。
言有常一用者。
明我從法起為用。
蓋我法下。
釋成二種無我。
唯識論雲。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
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
說之為假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雖有而非實我法性。
然似彼現。
故說為假。
應知世間所執。
從分别起。
名遍計性。
決定是假。
聖教所說。
從因緣生。
是依他起。
故意說假。
應知假說。
皆是此中二無我義。
大乘百法明門論贅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