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持立題拾義

關燈
其間哉?賴我靈芝記主大智律師,妙順祖心,精研教旨。

    假懸河之象,辨揮彌天。

    筆端作記,啟發來蒙。

    或立義以申明,或附文而披釋。

    深文奧義,??如指掌。

    欲釋鈔文,先釋記序。

    乃有門人安律師,私分科節,複作序解。

    今依用之,索科題雲: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上三字标所宗律,簡非佗部。

    次三字标所宗鈔,簡非餘文。

    斯并所解下三字。

    是今記題,正屬能解。

    律題鈔題,下文自委。

    記題資持,今當略辨立由。

    名寔之賓,寔者名之主。

    名既正,義則不邪。

    仲尼所謂必也正名,在此而已。

    欲釋此題,即分三科。

    此鈔興僅六百載,自古述作,凡六十家。

    卷首标名,或曰會正、顯正、集要、增輝、義苑、繼宗、拾遺、手鏡。

    斯各尚端,以彰其異。

    未審記主有何所以徴解諸師,以資持殊建号耶?原夫毗尼為教,止正戒學之緻。

    本乎受随中,對境防護。

    順則成持,違則成犯。

    一大律藏,莫非诠此。

    故鈔文雲:诠教之文,雖結轉攝,其大趣止明持犯。

    文雖持犯兩列,意在離犯成持。

    記主深探教本,得其律藏诠旨大綱,故立嘉名。

    名若不正,義則不順,豈容妄立?所謂首題一舉,部意全彰。

    當知此題,特合鈔之題,實一大藏之題也。

    爰自律藏流反此土,五宗競演,四分偏弘。

    古來諸師,或筆于文,或傳于口,俱廣列義章于行事,并皆暗文,如下所引。

    鈔序文雲:前代諸師所流遺記,止論文疏廢立,問答要鈔。

    至于顯行世事,方軌來蒙者,百無一本。

    業疏亦雲:見于世繼有作者,盛解律文,空能詞費,至于行事,未見其歸。

    由是祖師彰獨之明,拔群之智,了達化源,唯在行事。

    故興述作時,因标題意,使學者即題見意,急于修進,護本受體,離犯成持,警妄歸真,革凡成聖。

    是故記主歎雲:獨棄諸師,高超九代。

    盡如來權巧之意,辟衆生解脫之門。

    三寶所以住持,五乘所以發轸者,功在茲。

    自古弘傳之章記,例遺此意,未達鈔宗。

    但事言诠,都忘持奉。

    所以今家上契祖心,允符鈔旨。

    資持建号,不靈宜乎?文雲:教逐機興,持由教顯。

    今資屬能诠教,持則所诠行。

    以教助行,故雲資持。

    引文證雲:科釋文言,貴深明于法相;诠量事用,使克奉于受随。

    是則教行雙弘,自佗兼利。

    有人不許教行雙立,唯以單行建名。

    乃雲資持兩字,并屬行乎?不出三行二持。

    若是序文中雲:科釋文言,深明法相,真是為成于行;诠量事用,克奉受随,亦祇為成于行。

    是今謂單行,非無其理。

    得在當機修證,失于教門建立。

    今論題應須且就見文消釋,令文義有歸。

    若單行則屬持,未審資字如何配對?資者,助也,取也。

    非教而何?當知此說,略有二失:一者違文。

    記序明雲:科釋文言,貴深明于法相,豈非教乎?诠量事用,使克奉于受随,豈非行乎?遂即結雲教行雙弘。

    若雲單行,雲違此文。

    二者違義。

    且教為能诠,行為所诠。

    行若非教者,邪正難分,偏圓莫辨。

    必須禀教開解,然後依解立行。

    解行相扶,方免衆過。

    若但有行無教,正如無目而行,不識方處,則颠堕無疑矣。

    當知次師以教行立題,合如來化意,符鈔記懷。

    翻前二失,乃成二得:一者合文,二者合義。

    況此師乃是靈芝門之高弟,必也親聞講授,頗得其實,故可取也。

    凡佛祖說法,莫不被機。

    而說必成教,機禀成行。

    教無機則無所施,機無教則無所指。

    未有教不被機,機不禀教。

    今則記主通如來所說大藏教法,以資末世出家之士,禀修奉持。

    是故立題,須辨教行。

    此乃通就被機說教。

    待機禀,方專屬于行。

    縱專屬行,亦何嘗離教耶?言教未必行,言行其兼教,斯之謂矣。

    資者,助也。

    持即三行,行即二持。

    若不依禀毗尼教法,開導智解,安識是持犯之相?其曉面之研醜,非鏡莫知。

    當須依教,方能立行。

    是則資之一字,定屬乎教。

    持之一字,定屬乎行。

    斯無疑矣。

    一、如記序雲:科釋文言,貴深明于法相,此二句明教。

    诠量事用,使克奉于受随,此二句明行。

    是則教行雙弘,自佗兼利,此二句雙結教行。

    首題一舉,部意全彰,此二句正顯首題該收教行。

    上文既乃各明教行,又後總明教行,然後歸首題,則是總論教行。

    下文乃是總于别,别于總,總别相貫,義歸一揆。

    故得首題一舉,部意全彰。

    既全彰教行首題,若但約行并妄能,謂之部意全彰,明文在此。

    二、如記文釋鈔序中雲:一、序中大分三段。

    前明著述,但叙能诠之教。

    列十門,乃括諸篇之義。

    文義二種,并屬教。

    教不徒然,指歸濟行。

    故後分三行,統攝群機。

    一序始終,教行斯足。

    (文)鈔文明示教行,記主依文中釋。

    豈可立題,偏在于行?略引二文為證,則知資持建題,教行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