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四周周有屋也)。

    若閑靜處(即村外。

    靜地。

    處者。

    地中一切處所也。

    謂盜犯處也)。

    三。

    不與物者(主不舍也)。

    四。

    盜心取者(賊心取也)。

    五随不與取法者所盜物也(以王立法。

    若取五錢。

    若直五錢物。

    罪應至死。

    佛随王法。

    盜滿制重也)六。

    若為王(王得自在不屬于[也])及大臣(種種大凡輔佐王者也)所捉若縛。

    若驅出國。

    若煞。

    汝是賊。

    汝癡。

    汝無所知(所治法者)。

    捉者。

    瓶沙遠祖治賊。

    但令栴陀羅。

    拍頭捉手便息。

    縛者。

    雖捉。

    猶作祖王使人。

    以灰圍之。

    及至父王。

    行驅出法。

    至沙王登位。

    乃截指。

    至阿阇世。

    乃行煞戮也。

    餘三罵調也。

    七。

    是比丘波羅夷者(明罪結也)。

    八。

    不共住者(明治殡法)。

    所以須舉王治法者。

    雖俗制道故也。

     第三煞人戒二。

    初标所制之威名。

    二犯緣下。

    依文解釋。

    言第至戒者。

    初緣起者。

    律雲。

    佛在毗舍離。

    為諸比丘。

    說不淨觀。

    彼觀成已。

    厭患身命。

    有勿力伽難提比丘。

    受雇行煞。

    佛怪衆少。

    問阿難。

    阿難定答。

    因請改觀。

    說阿那般那三昧。

    比丘修習。

    證增上果僧。

    佛二呵而制此戒。

    制意有。

    戒疏雲。

    所以不聽煞。

    人趣報勝。

    善因所招。

    形心俱是受道之器。

    出家之人。

    應懷四等慈濟物命。

    今内懷嗔忿。

    斷彼相續。

    違慈惱他。

    損害道器。

    過中之甚。

    是以聖制。

    三釋名者。

    戒疏相疏雜引釋也。

    梵雲末奴沙?陀。

    謂為煞人也。

    成論雲。

    五陰不實。

    此中假立衆生之名。

    斷彼五陰。

    名為煞生。

    謂業煩惱為命。

    色心為命體。

    相續為命義。

    今斷相續。

    故名為煞。

    此是所防。

    戒是能治。

    能所通舉。

    名煞人戒也。

     第二依文解釋中二。

    初依文正解。

    二别釋戒本。

    初二。

    初成犯相。

    二不犯相。

    ??第一犯境也。

    為犯境約人易明。

    故不别出。

    但于具緣中明也。

    初中三。

    初具列犯緣。

    二。

    初緣人下。

    随難解釋。

     言犯至斷者。

    如文。

    次辨??緣。

    初人境得境差三蘭。

    一非人人想。

    二畜生人想。

    三杌木作人想。

    ??第二人想。

    得六蘭。

    想有三句。

    一人非人想煞。

    二人畜生想煞。

    三人杌木想煞。

    疑心亦三句。

    一人非人疑。

    二人畜生疑。

    三人杌木疑。

    此約轉想疑。

    結前心蘭。

    不約本迷。

    本迷全無罪也。

    ??第三煞心。

    辟第四興方便。

    二緣全無罪也。

    ??第五斷命。

    容得方便蘭。

    即境強等是也。

     随難釋中分二。

    初别釋初緣。

    二四分煞有下。

    合辨四五二緣。

     言初至述之者。

    初緣人者。

    戒疏雲。

    煞境也。

    所言人者仁也。

    仁者忍也。

    謂人立志存育為先。

    故雲仁也。

    注雲。

    初識在胎。

    猶自凝滑者。

    戒疏雲。

    初識托陰。

    隻是凝滑不淨。

    即男女赤白相和。

    是也。

    即是初識所依故。

    涅槃大集歌羅邏時位也。

    乃至命終最後一食者。

    花嚴雲。

    此是最後執持之識。

    第八識也。

    謂臨終時一念。

    有燸氣。

    是後識也。

    命終者。

    靈山雲。

    謂此身報假之維持。

    于一形壽所因本故。

    謂命根。

    是識所依住故。

    如雜心雲。

    命者。

    非色非心為體。

    是衆生往業所克期居。

    此形連持不絕。

    故名為命。

    故今死者。

    氣雖斷絕。

    随有暖識。

    識居其中。

    即識住處。

    為命根攝。

    然今煞者。

    報非色故。

    何由可煞。

    識本無形。

    煞亦不得。

    今随相說。

    斷其依處。

    命根不續。

    識無所依。

    故雲斷命也。

     第二文二。

    初準當律。

    直列自作教人多種煞相。

    二十誦下。

    引結部文。

    證釋上結煞相。

    初二。

    初自煞。

    二教人。

    一唱。

     言四至篇者。

    戒疏雲。

    所行煞相。

    相分為二。

    初自煞有八。

    一自煞。

    二身相。

    三口說。

    四身口俱。

    五坑陷。

    六倚撥。

    七與藥。

    八安煞具。

    教他中有十一。

    初遣使。

    二往來使。

    三重使。

    四展轉使。

    五求人。

    六教求人。

    七求持刀。

    八教求。

    九遣書。

    十教遣書。

    十一遣使歎也。

    鈔??七八二也。

    自煞者。

    若身。

    若仗随死。

    皆是也。

    身現相者。

    或今畏怖墜溝壑。

    或示死相口現相者。

    或以言說歎勸其死。

    或以大聲恐唱令死。

    身口俱者。

    即如世中厭身者。

    或以投火墜岩。

    或刀解繩缢。

    不知教者。

    合掌唱善。

    或扶接登山。

    或為辦繩具。

    斯即教歎正符犯法。

    坑陷者。

    知人遊行必從此道。

    故設坑穿令堕地也。

    倚撥者(博末反)。

    審知彼人倚撥某處。

    便施刀仗。

    彼依而死。

    倚撥者。

    知他常倚某處。

    常撥某處。

    而于彼處。

    即作機關。

    令後來倚着撥着即發也。

    安煞具者。

    即如世中行刑之所。

    比丘往着施其繩索。

    令伏死者。

    與藥者。

    易知。

    教煞者。

    或教人煞。

    或但教人死之方便。

    鈔言随其前使也。

    若教歎者。

    遣人語彼人。

    令彼語所煞者生多衆罪。

    不如早死之詞。

    教遣使者。

    指示所煞在某方。

    而往害也。

    往來使者。

    受語往彼。

    未遂還來。

    後重複往煞者。

    是也。

    重使者。

    本命一往煞。

    恐煞不得。

    尋更重重随續使人。

    乃至百千彼死。

    本末得重。

    謂本是能教。

    末是所教。

    故重中間但得輕蘭。

    一非能教。

    二非所教。

    自不作故。

    言展轉使者。

    立雲。

    初教張人往煞。

    張即遣王。

    王又遣李。

    如是展轉乃至百千。

    皆重。

    初一唯能教。

    後一唯所教。

    中間互為能所也。

    求男子者。

    靈山雲。

    于衆生中。

    求誰善解用刀無恐怖也。

    教求者。

    教使人求也。

    遣書者。

    自不親對。

    或自作書。

    或遣人作書。

    令彼受死也。

    等者。

    等取七求持刀八教求也。

    并任方便等者。

    戒疏雲。

    非謂如上所列。

    而言相盡更餘方便。

    律雖不載。

    但依而死者。

    皆是重攝。

    故張其網。

    總而取收之。

    欲獲罪人。

    實惟一曰也。

    三性之中。

    能教犯重者。

    謂前令教人煞歎等。

    自于善惡無記三性之中。

    随住何性。

    但令前人命斷。

    能教。

    俱重也。

    餘如後篇者。

    折中。

    指成就處所門。

    明三性得罪。

    花嚴。

    指境想問。

    意謂不然。

    是第四通塞門中明。

    是自作教人門也。

    上來并依戒疏解。

    若别人擇者。

    自标異也。

     第二引諸部文證釋諸相中六。

    初十誦伽論。

    證釋自煞方便。

    二薩婆多下。

    證釋遣當。

    三十誦為令人下。

    證釋坑陷。

    四薩婆多下。

    證釋口贊死相。

    五又如下。

    證釋安煞具。

    六五分下。

    證釋自煞得罪分齊。

    此一段文。

    并取戒疏意科也。

    初二。

    初辨自于自也。

    二伽論下。

    明自也于他。

    一唱。

     言十至蘭者。

    準律。

    不得傷形。

    明知不得自煞。

    舒者。

    舒展腰腳。

    強與他案居緻死。

    并是好心。

    不作故煞意。

    故不犯重。

     言薩至同者。

    戒疏雲。

    遣書身現其相。

    表于紙墨。

    令用死者。

    如多論中。

    若優婆塞。

    及以比丘。

    知吉兇相。

    令破異圓。

    随得财命。

    皆同煞盜。

    重罪也。

    謂比丘雖手不煞盜。

    然遣書令他破圓得财。

    财圓得二夷。

    優婆塞例同者。

    例同煞盜二罪。

    不言夷也。

     言十誦至輕重者。

    折中雲。

    為人作坑畜差蘭者。

    人家境差。

    蘭也。

    為畜作坑當死。

    如律得提。

    人死吉者。

    畜家境差。

    吉也。

    随境輕重者。

    花嚴雲。

    詣人死得夷。

    非人蘭。

    畜提。

    由本慢心故。

     言薩至重者。

    戒疏雲。

    口現相者。

    或以言說。

    贊勸其死也。

    有二意。

    初引教證釋。

    二今多有下。

    指事例同。

     言又至亦重者。

    亦多論文也。

    戒疏雲。

    安煞具者。

    如世刑所。

    比丘往者施其繩索。

    令依死者。

    同重。

    立雲。

    因相從者。

    有比丘犯王法。

    多有餘比丘相從往者。

    名為相從人也。

    儈子從此。

    索手巾等也。

    靈山雲。

    既尋用語者得重。

    不尋用語者雲何。

    若彼語言。

    我依王教。

    汝且依道思惟佛語。

    是時得吉。

    更起尋思前比丘語用故。

    得蘭。

    以不即同語故也。

     言五至便者。

    謂前雖引十誦不得自傷。

    若有自煞等者得罪耶。

    故引證也。

    身才命終。

    别脫戒謝。

    罪無科處。

    但結前方便蘭也。

     第二不犯法中二。

    初正明。

    二故俗下。

    引俗律以況。

    一唱。

     言不犯至之類者。

    俗律雲。

    諸過煞傷人者。

    各依其狀以贖論。

    謂耳目所不及。

    思慮所不到。

    共舉重物。

    力所不制。

    若乘高履危。

    石落煞人。

    及因系禽獸。

    以緻煞傷之屬。

    皆是無罪。

    舉俗以況道。

    第二别釋。

    戒本六句分之。

    一若比丘(能煞之人)。

    二故自斷者(明自煞業也)。

    三人命者(所煞境也)。

    四持刀下(明自他煞業分二。

    初舉煞業。

    二結前。

    初三。

    初持刀與人。

    即安煞具。

    二歎他譽死。

    即口贊煞。

    三勸死者。

    勸他令死歎也。

    二作是□□。

    結前三□也)。

    五結罪。

    六治殡。

     第四戒文二。

    初标所制之戒名。

    二具九緣下。

    依文解釋。

     言第至戒者。

    緣起者。

    佛在毗舍離時。

    世谷貴。

    乞食難得。

    婆求河邊。

    有安居者。

    便共稱歎。

    得上人法。

    信心居士。

    減其分施僧所。

    佛因覺便呵制也。

    二制意者。

    戒本疏雲。

    然無為聖道。

    非凡所證。

    由未得故。

    謂假虛談。

    自言己證。

    或亂群心。

    欺負于世。

    希招名利。

    噎法??時。

    過中之甚。

    故謂極制也。

    三釋名者。

    戒疏雲。

    體乖實錄。

    名之為妄。

    過重欺深。

    名之為大。

    成業在言。

    名之為語。

    戒是能治之行。

    故曰大妄語戒。

     釋中分三。

    初依文解。

    二别釋戒本。

    釋中分三。

    初明犯境。

    二又四分下。

    明犯相。

    三辨不犯法。

    初二。

    初明成犯緣。

    二四分十誦下。

    辨其犯境。

     言具九至解者。

    如文。

    次辨??緣。

    戒疏雲。

    若??初緣。

    是人。

    有非人畜生杌替處。

    得三蘭。

    ??第二緣。

    六蘭。

    想疑各三也。

    ??第三緣。

    境虛。

    今為實者。

    全無罪也。

    謂将聖法為境。

    以實未得言得。

    故名虛也。

    ??第四緣。

    即增上慢。

    無罪也。

    ??第五緣。

    無诳心。

    戲故得吉。

    ??第六緣。

    過人法言說人法。

    無罪也。

    問。

    何故但言過人。

    不言過天者。

    答。

    如多論解。

    佛在人中結戒。

    故人中有木叉。

    多修善法。

    入道勝天。

    但雲過人。

    已過天故也。

    ??第七緣。

    不言自證。

    無罪。

    ??第八緣。

    言不了。

    得蘭。

    ??第九緣。

    前人不聞。

    或聞不了。

    蘭也。

     第二犯境中二。

    初正明。

    二十誦下。

    問成犯所以。

     言四分至蘭者。

    文具三意。

    初标犯境。

    二若雲下。

    口說得相。

    三若現下。

    身造口業。

    此二律一論。

    同明過人法。

    皆言從得不淨觀。

    以上至四果來。

    是其犯位也。

    若現身相者。

    立雲。

    謂衆僧盡生。

    有人唱言。

    得羅漢者起。

    比丘自知是凡而立者。

    前人若信。

    得夷。

    訖五得蘭。

     言十至入者。

    不淨進小法。

    者謂是外凡五停心觀。

    謂貪欲多者。

    作不淨觀。

    嗔恚多者。

    作慈悲觀。

    愚癡多作因緣觀。

    着我多者。

    作十八界觀。

    思覺多者。

    作數息觀。

    既是淺近小法。

    何故言即得犯重耶。

    答。

    是甘露初門者。

    甘露謂涅槃也。

    謂永斷煩惱。

    證大涅槃。

    皆先遊五觀之國。

    故知五觀是涅槃之初門。

    故雲一切聖人由此入道也。

     第二犯相中二。

    初引四分天龍神來向說。

    皆犯。

    二應得下。

    自稱是佛。

    但得偷蘭。

     言又至重者。

    天龍來者。

    戒疏雲。

    過恒人之有相與聖道。

    故齊一重。

    立雲。

    本欲向張說。

    而向王人說。

    張王雖殊。

    同是人故。

     言摩至說者。

    戒疏雲。

    伽雲我是佛者。

    我是天人師者。

    并偷蘭。

     以人不信故。

    若雲我于四沙門果退者。

    夷。

    以言有涉也。

    十誦雲。

    若人作書自雲初果。

    以書示人。

    書雲得果。

    我實非得。

    犯蘭。

    祇雲。

    若言某處皆非凡夫者。

    越毗尼。

    我亦在中者。

    蘭。

    以非定指故。

    若言我亦得此法者。

    犯重也。

     言不至故也者。

    如文。

     第二别釋戒本。

    依本疏分七。

    一若比丘(能犯人也)。

    二實無所知者(明境虛也)。

    三自稱言下。

    正彰過體(注雲。

    于[于]中分二。

    初自稱言者。

    總舉聖法。

    二我已入居下。

    列舉聖法。

    言又聖智者。

    謂得生空之智。

    故言聖智。

    會正名聖。

    由觀無我。

    感于聖故。

    勝法者。

    謂得法空解。

    達陰等知無。

    故曰勝法。

    我知是我見是。

    重結前二句也)四彼于異時下。

    明其自言。

    異時者。

    謂要語後自言時也。

    若問乃至虛诳要語者。

    望首前罪。

    五除增慢者。

    除開緣也。

    謂無漏聖法。

    出過也有。

    名為增上。

    未得謂得。

    名之為慢。

    愚教無知。

    不結罪故。

    故雲除也。

    六結罪。

    七治殡。

    可知。

    就結章中。

    戒疏分二。

    初有一句。

    告衆情也。

    若比丘犯下。

    除疑執也。

    今問諸大德下。

    将說後篇又靜衆也。

    次除疑中二。

    初雲若比丘犯一一法。

    乃至不得共住如前者。

    釋同住疑也。

    時人疑意。

    但言犯者不共住。

    不知何等不共。

    故今解雲。

    未犯已前。

    以人淨故。

    得于二種法中同住。

    今既一犯。

    不得如舊同法共住。

    故言不得共住如前也。

    二後亦如是者。

    釋重犯疑也。

    時人意謂。

    初犯斬首。

    有戒可破。

    後雖犯過。

    謂非有罪。

    故今釋言。

    後犯亦爾。

    謂經忏竟。

    是中間人。

    以同二種法中共住。

    今若再犯。

    亦不預前共住之例。

    未悔之人。

    後犯亦爾。

    如是比丘。

    皆波羅夷。

    總不應共住也。

     第二僧殘篇。

    雖南山八門。

    今欲略知。

    叙五門義。

    将釋此篇。

    大分為二。

    初總以義門分别。

    二依篇正解。

    初分五。

    初起由三毒。

    二配于身口。

    三自作教人。

    四解遮性。

    五初篇種類。

    初起由三毒者。

    初有七戒。

    因三事起。

    貪染心成。

    次有二戒。

    嗔心起成。

    次有二戒。

    因三事起。

    癡慢心成。

    次有二戒。

    嗔癡起成。

    第二配身口者。

    謂初二局身。

    次二粗語。

    二謗。

    四谏。

    八戒。

    口為正犯有助成。

    二房。

    身為正犯。

    口是助業。

    次媒嫁一戒。

    身口正犯也。

    第三。

    自作教人者。

    位分為三。

    初有五戒。

    謂粗語歎身媒嫁二房。

    自作定殘。

    教人同不同。

    若作此五。

    于己有潤。

    故同犯殘。

    若泛爾教人。

    于己無潤者。

    但可犯蘭也。

    二有二戒。

    謂二謗戒。

    自作教人。

    為己不為己。

    惱境處齊。

    彼我同犯。

    三有六戒。

    謂漏失摩觸。

    自作犯殘。

    教人偷蘭。

    以無潤己故。

    □四谏。

    自作正犯。

    教人違谏。

    亦得蘭也。

    第四遮性者。

    媒及二房。

    是其遮惡。

    餘之十威。

    體是不善。

    故是性惡也。

    第五雜類者。

    見論分四。

    初有五戒。

    是愛染氣分。

    淫之種類。

    二者二房兩戒。

    是盜種類。

    三污家□行。

    是煞種類。

    四餘之五戒。

    是要語種類。

    第二依篇正解中二。

    初标篇名。

    二故失下。

    依戒别釋。

     言僧至中者。

    标篇名也。

     第二釋中。

    十三不同。

    即分十三段。

    今當第一。

    就中分二。

    初标所制之戒名。

    二此戒下。

    依名解釋。

     言故至一者。

    初緣起者。

    佛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

    欲意熾盛。

    随憶弄失。

    比丘白佛。

    佛呵制也。

    制意。

    如鈔引多論。

    是釋名者。

    戒疏雲。

    方便動轉。

    标心究竟。

    名之為故。

    體分盈緣。

    故稱為失。

    此是所防。

    戒是能治之行。

    彼能所合舉。

    故曰也。

     釋中分二。

    初依文解。

    二别釋戒本。

    初二。

    初明制意。

    二具三下。

    釋其相狀。

    初有三意。

    初明此戒先來之意。

    二多論下。

    正辨制意。

    三四部律下。

    述其呵詞。

    一唱。

     言此至施者。

    以犯此戒。

    自行戲失。

    宣能維持。

    故使佛法有速滅也。

    今由制故。

    自行冰潔。

    衆仰維持。

    故使正法久住不滅也。

    心诽謗者。

    多論雲。

    世人外道。

    當言沙門釋子。

    作不淨行。

    與俗無異。

    欲生天龍信心者。

    論雲。

    若作此事。

    雖複私屏。

    天龍善神一切見之。

    靈山雲。

    今若不作。

    則能生天龍信敬心也。

     第二别釋相狀中分二。

    初明成犯相。

    二明不犯法。

    初二。

    初明犯緣。

    注中略并犯境。

    二五分下。

    正明犯相。

     言具至犯者。

    戒疏雲。

    律中言境有六。

    一内色者。

    戒疏雲。

    謂心能領納。

    名之為受。

    與受相應色。

    名為受色。

    即是人身有識持者。

    二外色者。

    謂非情色。

    非心心所法領納。

    名不受色也。

    三内外色。

    靈山雲。

    謂衣是無情。

    身是有情。

    于中作境界也。

    五分雲。

    内色己身。

    外色他身。

    有少異也。

    風中者。

    戒疏雲。

    乃至口吹。

    乃至餘境者。

    花嚴一切萬境。

    皆為犯境。

    故下犯持篇雲。

    如漏失戒。

    觸緣斯犯。

    何僧境想。

     第二犯相中分三。

    初五分。

    約睡覺身心俱單明犯相。

    二見論下。

    遂本期心明犯相。

    三律中下。

    亂意睡眠明犯相。

    一唱。

     言五至也者。

    靈山雲。

    位在下凡。

    未能無曼。

    故律開也。

    鈔意。

    律開不犯殘。

    既言有五過失。

    戒疏雲。

    宣非罪也。

    如五分中不攝。

    而眠五吉羅也。

    此雲不犯。

    開于殘耳。

    惡曼者。

    戒疏雲。

    曼見煞等。

    故見論雲。

    夢通三性。

    若見禮誦是善。

    乃至青黃赤白。

    為無記也。

    意既亂緣天。

    如不護心不入法者。

    心既散亂。

    不能入于覺觀等法喜。

    出精者。

    律中。

    精有七種。

    謂青。

    黃。

    赤。

    白。

    黑。

    酪色。

    酪漿色。

    青者。

    輪王精。

    黃者。

    輪王太子精。

    黑者。

    輪王大臣精。

    赤者。

    犯女色多者精。

    白者。

    負重人也。

    酪初果。

    漿二果也。

    有人于此作三千句。

    鈔皆從略。

    故不叙也。

    五分第二雲。

    因有比丘夢失不淨。

    疑犯殘。

    白佛。

    佛呵責雲。

    汝等不應散心眠。

    犯吉。

    散心有五過失。

    與四分大同。

     不犯中二。

    初依當宗。

    二十誦下。

    諸部雜明。

    一唱。

     言律至也者。

    欲想好色。

    但起于心行時。

    觸?觸衣皆摩。

    雖觸内外色。

    而不作出意。

    無犯。

    見論雲。

    精是持身之寶。

    故遍身中。

    若無枯瘁。

    伽論為釋。

    妨故來。

    上諸不犯事緣。

    皆約自有。

    如是事緣。

    不作出意。

    故不犯也。

    若别人故意為他出精。

    為他揩摩。

    令他作上事而出精。

    古前人為他作。

    故犯蘭也。

     第二别解戒本四句。

    一人。

    二犯相。

    三開緣。

    四結罪。

    可知。

     第二戒文二。

    初标所制之戒名。

    二多論下。

    依文解釋。

     言摩至二者。

    緣起者。

    佛在舍衛國。

    迦留堕夷。

    佛制漏失。

    便觸諸女。

    手捉扪摸。

    招譏。

    呵制。

    制意。

    如鈔。

    三釋名者。

    當陽雲。

    身相扪摸為摩。

    二境交對曰觸。

    此是所防。

    戒是能治之行。

    能所通舉。

    故曰也。

    向下諸戒。

    雖此結語更不述也。

    戒疏問雲。

    僧尼俱觸。

    而罪有輕重。

    二人俱宿。

    而罪無階降者。

    答。

    的對為言。

    绫不绫别。

    故有夷殘。

    宿中懸對。

    譏義是同。

    故俱提也。

    有多問答。

    不能叙也。

     釋中二。

    初依文解。

    二别戒本。

    初文二。

    初明制意。

    二具五下。

    辨釋相狀。

     言多至故者。

    慈雲。

    制此戒與為律者。

    如俗人無其良伴。

    即作諸惡。

    出家之人。

    若無此戒。

    便作諸惡。

    故制此戒。

    用為伴也。

    故智論二十一雲。

    僧戒。

    是我趣涅槃之真伴。

    如俗人種種衆惡。

    妻子奴婢人民等。

    是入三惡道伴。

    令聖人伴。

    安穩至涅槃者。

    當淨持戒憶念。

    如佛所說。

    戒為伴也。

    此約智論。

    通約諸戒為伴。

    準此鈔文。

    事約此戒為伴。

    至下引見論。

    觸得五罪故。

    将此五罪。

    與諸比丘。

    為淨伴也。

    此是诤競根本者。

    花嚴雲。

    諸比丘觸他妻女。

    夫及父母兄弟。

    聞之不忍。

    必與比丘诤競也。

    疑者。

    為比丘觸女人便疑雲。

    為作大惡。

    竟為始應提。

    慊者。

    為世人所慊。

    沙門梵行。

    今觸女人。

    與俗何異。

    有何道德。

    堪為福田也。

     第二辨釋相狀中二。

    初明故犯相。

    二不犯下。

    明不犯法。

    初二。

    初列犯緣。

    二初明人下。

    随難解釋。

     言具至犯者。

    身相觸者。

    但舉是身。

    簡互有衣。

    犯曾非殘。

    故戒疏第四緣雲。

    二俱無衣也。

     随難釋中分三。

    先釋初緣。

    是其犯境。

    二有淫心下。

    解第三染心。

    顯其犯相。

    三身者下。

    合辨四五兩緣。

     言初至中者。

    四種女人淫戒者。

    謂活中覺及睡。

    死中即新死少分壞也。

    除此四女人。

    外餘境輕也。

     言有至心者。

    戒疏雲。

    心本性淨。

    由愛生染也。

    今言愛者。

    謂淫欲染污之愛。

    非淨心也。

     第三文二。

    初釋身之分齊。

    二辨相觸犯相。

     言身至也者。

    戒疏雲。

    從發至足。

    括兩頭??網遍也。

     第二辨相觸中二。

    初牒。

    二有三種下。

    解釋。

     言相觸者戒疏雲。

    律中觸相。

    乃有三種。

    律雲。

    捉摩乃至或捺等。

     釋中二。

    初約身分。

    正辨相觸。

    二善見下。

    相觸通得五罪故。

    制之為伴。

    初二。

    初約當宗。

    二祇律下。

    諸部以辨。

    初二。

    初約身相觸。

    二善見下。

    明發爪相觸。

    初二。

    初約女境。

    二若與下。

    約二形男子。

    初二。

    初總舉數。

    二初比丘下。

    依數解釋。

     言有三種者。

    人解不同。

    或言。

    比丘與女。

    二俱無衣。

    中自有三也。

    今不同之。

    雖戒疏分也。

     釋中依數。

    雖戒疏分三。

    初二俱無衣相。

    二若互有下。

    明互有衣觸相。

    三二俱下。

    對後俱衣相。

    初二。

    初别明。

    二如上并下。

    雙結。

    别明中二。

    初約比丘往觸彼女。

    女來此觸比丘。

    明其犯相。

    二若不下。

    唯約女人來觸。

    比丘有心。

    明其犯相。

    初三。

    初明比丘觸女。

    二明女觸比丘。

    三此律文下。

    料簡前相。

    一唱。

     言初至殘者。

    不問受樂下受樂者。

    此破古釋。

    至料簡中明。

    女來觸比丘不必須淫心者。

    靈山雲。

    謂女不必須有淫心。

    來觸比丘。

    始犯。

    随前女作何事。

    來觸比丘。

    但使比丘動身受樂。

    皆殘也。

    故律雲。

    女作女想。

    女以手扪摸。

    比丘動身。

    淫意染着。

    受觸樂。

    僧殘。

    此律文不了等者。

    古人多釋。

    皆約女來觸比丘中解。

    尋戒本疏意。

    及與律文。

    皆不然也。

    律雲。

    女作女想。

    身相觸欲心染着。

    不受樂動身。

    偷蘭。

    二類心染着。

    受樂不動身。

    偷蘭。

    此律二句。

    皆結偷蘭。

    不言犯殘。

    是不了也。

    又覆律師言。

    前後四句。

    皆是女來觸比丘。

    比丘觸女。

    律文略也。

    目後古人即解雲。

    受樂即殘。

    不受樂即蘭。

    戒疏雲。

    不同昔人受樂便犯。

    但先有染來。

    觸于女着。

    便是犯。

    何得論樂。

    故十誦雲。

    比丘觸女。

    不問樂不樂。

    皆殘。

    若女未觸。

    比丘要須動身受樂。

    結殘。

     言若至殘者。

    問。

    何以律中女未觸。

    比丘不動身而受樂。

    何意有犯蘭。

    有犯吉者。

    答。

    鈔雲。

    謂先有染心于前女。

    彼女來觸比丘。

    即犯蘭。

    動身則殘。

    若先無染心。

    但犯吉也。

    故律雲。

    若女作禮捉。

    是覺觸樂不動身。

    突吉羅。

    前女者。

    謂望前女境為前女。

    即此女後來觸比丘。

    故曰前後。

    非謂有二女也。

    先有淫心。

    不動身受樂。

    蘭。

    動身受樂。

    則殘也。

     言如上至蘭者。

    比丘與女。

    二俱無衣也。

    言若至偷蘭者。

    戒疏雲。

    互觸有衣相。

    計應約身動不動。

    約心樂不樂。

    分輕重。

    以偷蘭含故。

    文中不分也。

    戒疏意。

    律中。

    分比丘往觸女。

    女往觸比丘。

    分動身不動身。

    受樂不受樂。

    亦今分罪輕重。

    重即重蘭。

    輕即輕蘭。

    以偷蘭含于輕重也。

     言二至羅者。

    戒疏雲。

    對後俱衣例同。

    準戒疏意。

    律既分比丘觸女。

    女來觸比丘。

    動身不動身。

    受樂不受樂。

    言例同者。

    答例同于蘭分輕重也。

    重即吉。

    輕即輕吉。

    以吉含輕重也。

    并謂律文不分蘭吉輕重。

    故不出也。

     第二文二。

    初約二形辨犯相。

    二律中下。

    就男子辨犯相。

    初文三。

    初标本律。

    二斥不了。

    三如十誦下。

    指律論以釋成。

    一唱。

     言若至蘭者。

    不了者。

    謂。

    四分但言觸二形蘭。

    不分男女二别。

    故不了也。

    今雖十伽分二處。

    可為一身中佩其二境。

    樂觸意别。

    故得殘蘭。

     第二文三。

    初男子。

    二或衣下。

    觸非情。

    三乃至下。

    觸自身。

    一唱。

     言律至羅者。

    律中。

    衣缽不□自他。

    戒疏雲。

    衣缽并是禁約之極。

    心為罪本。

    故随境制。

    不令要起也。

    尼結夷者。

    大分為言。

    約境有深淺義。

    非觸即重也。

     第二約發爪中二。

    初約他部不覺觸覺犯蘭。

    二若依下。

    蘭。

    異當宗覺觸不覺得殘。

    一唱。

     言善至也者。

    此一段意。

    準戒疏雲。

    發者。

    釋除疑法也。

    時有疑雲。

    捉手身肉。

    則有适樂細滑。

    發是身分。

    何業之有。

    而結罪耶。

    由染污心。

    四分不分其相。

    應以四句。

    明其輕重覺不覺境。

    故善見雲。

    發發相着。

    爪爪相觸。

    悉得蘭。

    俱無覺故。

    若互觸者。

    理得殘也。

    應作四句者。

    立雲。

    一覺觸不覺殘。

    二不覺觸覺蘭。

    準戒疏結。

    三不覺觸不覺蘭。

    準善見結。

    四覺觸殘。

    即二殘二蘭。

    雖是不覺。

    以是一身分。

    不同衣故。

    所以得殘。

    若爾。

    十誦何故。

    以覺觸不覺得蘭。

    故十誦雲。

    若以瘡無肉骨。

    摩觸女人身。

    偷蘭。

    女身根壞。

    亦爾。

    答。

    瘡是壞相。

    雖互相觸。

    染樂心輕。

    故結蘭也。

    無肉骨發齒毛等。

    而觸彼女。

    于其比丘。

    成其不覺。

    得蘭。

    若比丘身觸女發等。

    即得殘也。

    為簡此無。

    引十誦來。

    故四分雲。

    若捉發者。

    謂以覺觸不覺也。

     第二諸部雜辨中三。

    初約觸畜。

    二十誦下。

    觸不能男女。

    三僧祇下。

    本是女人。

    作男子黃門想觸。

    一唱。

     言僧祇至境者。

    謂比丘忽觸女人。

    無淫心故。

    吉也。

    十誦雲。

    若摩觸不能女人身。

    得蘭。

    若比丘不能男觸女人。

    得蘭。

    此不能男。

    即比丘身。

    非謂别有男也。

    十中比丘不能男者。

    謂彼宗開不能男。

    有比丘用觸。

    故得蘭也。

    僧祇意謂者。

    謂祇性戒。

    不開想疑方便故。

    得殘也。

    彼律雲。

    女作男想疑觸。

    殘。

    又雲。

    如作黃門想疑觸。

    殘。

    鈔言。

    謂前有方便心者。

    決了律文故來。

    南山雲。

    聖制有以文少不了。

    豈有智人堅持不觸。

    因事悟觸。

    可結殘耶。

    此謂重者。

    前有方便。

    欲觸此女。

    舉手向女。

    乃至男子黃門想疑。

    約後心邊。

    止吉羅可成。

    前方便非重如何非謂南山不知彼律性戒不開想疑。

    謂律文不了。

    故有此決。

     從此第二相觸。

    通得五罪故。

    制之為伴。

     言善至提者。

    論第十八。

    舍利弗。

    問波羅。

    相觸得夷不。

    答得五罪。

    一尼觸得夷。

    二比丘觸殘。

    三互有衣觸得蘭。

    四二俱有衣。

    比丘觸女得吉。

    五比丘指撞他比丘得提。

    是名五罪。

    此觸既通五篇故制。

    以之為伴也。

     第二不犯中三。

    初标。

    二律雲下。

    諸部别明。

    三十誦四分下。

    總會上文勸知緩急之意。

    初如文。

     釋中三。

    初舉當宗有所取與相觸。

    引僧祇釋成。

    二若母等下。

    明母等女人别久。

    難緣救捉開不。

    三僧祇下。

    雜明應不義準設儀。

     言律至蘭者。

    戲非犯者。

    戒疏雲。

    不以淫心别餘戲。

    可為開殘。

    故非不犯戒儀相解者。

    為救解難也。

    非不犯餘罪者。

    花嚴雲。

    謂非戒儀吉也。

     言若母至得蘭者。

    十誦雲。

    有諸□□向阿脂羅河洗。

    河水卒長。

    諸女被溺。

    諸比丘□不敢救。

    女言。

    大德慈悲憐愍。

    何處沙門釋子。

    見為水漂。

    而不救捉。

    諸比丘白佛。

    佛言。

    聽救捉。

    諸比丘便捉。

    淫欲心起還放。

    諸女言。

    莫放。

    須待到岸。

    不應故觸。

     言僧至知者。

    如文。

    言十誦至此者。

    祇雲。

    有比丘河邊行。

    有女人落水中。

    作哀苦聲。

    求比丘救。

    時比丘作他想。

    捉出不犯。

    若授竹木繩牽。

    牽出不犯。

    緩急意者。

    實是死苦。

    即須救之。

    若斷彼自得脫者。

    不得捉也。

     第二别釋戒本中五句。

    一能犯人。

    二染心。

    三犯境。

    四身相觸。

    正明造業。

    五結罪男可知。

     第三粗語戒分二。

    初标所制之戒名。

    二七緣下。

    依文解釋。

     言與至三者。

    初緣起者。

    佛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

    聞佛制前二戒已。

    便于女人前。

    欲心向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