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小
中
大
成。
例此可知。
無僧伽梨。
花嚴雲。
謂緣起中。
本為大衣重故。
令受功德衣。
開其五利。
既阙大衣。
則此利阙。
故不成受。
下二衣阙無妨。
問。
本阙大衣。
今時将下二衣。
當大衣處。
得成受不。
答。
律無明決。
然文中。
衣有正從。
理合得也。
然從衣者開。
無阙衣之罪。
據其衣本非僧伽梨。
其事甚難。
且約正衣。
又順律判。
不違初緣也。
而彼在界外者。
前在界内。
與欲上既不成。
僧受衣時。
出在界外。
無得理也。
言善至受者。
明異界僧不得受。
許請異界人滿數。
及與作法。
而不得受。
言十誦至受者。
準十誦五十三雲。
彼離問佛。
諸比丘安居竟。
衆多僧坊。
共結一界受衣。
受已舍。
是大界舍已。
一切比丘。
名舍衣不。
答。
随舍者舍。
不舍者不舍也。
發正雲。
準此問。
以世尊為饒益諸比丘故。
各解本界。
受功德衣已。
複解此界。
更依本界。
各結界時。
随諸比丘本要心舍者。
解界時則舍。
若本要心不舍者。
則依本利也。
初舉犯殘人未從僧乞忏。
别住人者。
從僧乞别住人。
學悔人。
謂犯夷與學悔。
治滅傧人。
不肯從僧乞忏。
而滅殡治也。
上來諸人。
身不清淨故。
不合受衣也。
第二能治人文三。
初辨持人具德。
二見論下。
受與進不。
三若羯磨迦絺下。
明選持人是非。
言二至明者。
持衣人。
須具五德。
須知破夏不安居人。
無大衣等。
不得受。
反此得受。
故雲知得。
受不得了了分明也。
言善至意者。
餘同輕物。
應分重物。
屬四方僧者。
深雲。
此論據功德衣。
是時中僧得故。
輕重兩屬。
若多衣。
總作功德衣。
并須連着橫四褶五綴。
今時亦有七月十五日得物來者。
但名非時。
現前則不問輕重。
盡須現前分之。
又複時中将物施者。
須問主心。
為施此界前安居人。
為通施一化僧尼耶。
答。
言施此界前。
至罪重也者。
此明心盜法也。
?雲。
比丘受法。
就師心緣得差者。
謂就他師邊。
受他法。
不與直或盜也。
第二釋盜六界中分四。
初地水火。
二有咒下。
盜風。
三若起下。
盜空。
四論雲下。
盜識。
一唱。
言次至智用者。
前三可知。
謂地水火也。
靈山雲。
如取僧廚下火。
令冷釜等。
所不應也。
或他房中炭火。
伺彼不在而取者。
計直犯也。
有咒至直者。
準論疏中。
但言咒扇引風觸身其病即差。
比丘偷搖。
計直犯罪(盜風)。
鈔準律中。
加藥塗扇椎。
能除病義。
故戒疏雲。
律中。
有咒扇藥塗。
比丘偷搖。
不與價直。
是謂盜風也。
若起至空者。
盜盡可知。
論雲。
等者。
謂。
鈔據上了論本文。
但雲若偷地水火風空等。
謂等取于識界也。
謂盜知用者。
戒疏雲。
識不可盜。
以無形迹故。
但可随緣盜其智用也。
言自外至疏說者。
指略也。
戒疏廣引真谛疏解也。
大門第三非畜物中二。
初牒章門。
二初明下。
依名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明非人。
二盜畜下。
辨畜物。
初二。
初标。
二若有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文明盜。
二今或下。
約義斷簡。
初三。
初明犯于。
二善見下。
明不犯于。
三薩婆多下辨輕重相。
前二。
初望護生結。
二若無下。
約正主結。
初二。
初立義。
二五分下。
引二律釋成。
一唱。
言若得重者。
今諸處廟。
各有廟祝等。
皆是獲主。
損五望此人結。
重。
祝(之六反)說文雲。
祭神祝詞。
此人為之。
因為名也。
第二正主二。
初立義。
二故十誦下。
引證一唱。
言若至蘭者。
立雲。
望非人邊結蘭。
故雲随境結之。
故十誦下。
引境結證也。
言善至護者。
發正雲鬼歸也。
謂魂魄歸于冥。
寞神。
謂變通自在有力者。
是此物不在廟中。
又非冢内鬼神。
于此二處之物。
無心守護。
故盜無罪。
及人系樹物者。
此樹有神依附。
或但是大樹。
人多于下祭祠鬼神。
立雲。
如今俗人。
于樹下祭鬼神求福。
所有幡花雜系。
不敢将還。
是此主守護。
非人不用。
取此物者無犯。
言薩至蘭者。
準論。
若無守護。
不問滿五鹹五。
皆結蘭。
此約非人境護□說。
故得蘭也。
言今至吝者。
得不如上者。
有護望護者結。
若無護。
望正至結。
見論。
無二主護無罪。
今鈔。
于其正主。
可令擲蔔而知舍吝者。
謂冥理窈窈肉眼難見。
故令擲蔔舍吝。
有明于沙門法全不惱物。
如今神廟中擲杯挍乞物者是。
第二文二。
初标。
二四分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分二。
初引人解。
二餘如下。
依他部明文。
初三。
初标當部無文。
二有人下。
初師約畜斷重。
三故有下。
二師就人明重。
一唱。
言四至重者。
下律文雲。
時有伽藍。
去胡桃林不遠。
鼠盜此胡桃在僧伽藍。
便成大聚。
六群比丘。
盜心取食。
彼疑佛言。
夷(律文直爾)古人取釋不同。
初師雲。
據此律文。
盜畜同人。
得夷。
故毗奈耶第一。
盜師子殘下。
直至五錢重。
虎象等皆重。
明知同盜人物也。
第二右師解雲。
非望畜生。
還望本主以鼠盜疑豫未決。
望人。
由是本主故。
還就人結重也。
此釋分二。
初明結罪所歸。
二以鼠下。
釋望人結所以。
謂六群知是人物。
又如鼠盜。
盜心取食。
佛鼠盜來。
六群疑豫未決。
為就人結。
為就鼠結所以白佛。
佛言。
波羅夷。
為六群知是人物。
望人猶是本主。
故還就人結重也。
若合下人作人想。
及合下鼠住鼠。
夷吉自分。
何須白佛。
為有疑豫。
所以須白也。
不同諸記疑豫屬鼠可。
言餘至羅者。
善見。
取畜生物無犯。
若準五。
十。
多等。
并犯吉也故五分。
畜生物不與取吉。
十誦五十七雲。
取虎殘吉。
由不斷望故。
師子殘可取。
以斷望故。
多論第二雲。
一切鳥獸殘取吉。
師子無犯。
上來總明第一有主物竟。
今當第二有主想。
于中二。
初牒。
二若作下。
釋。
一唱。
言二至中者。
立雲。
雖是主物。
若作無主想。
發心初白時。
始舉離本處。
名經迷心。
作無主想取不犯。
故雲始終不轉無罪。
前後互轉得輕重者。
當陽雲。
先作有主想。
後轉作無主想。
犯前蘭輕。
若先作無主想。
後轉作有主想。
犯夷重也。
廣如持犯者。
謂持犯境想中廣明也第三文二。
初牒。
次釋初如文。
釋中文三。
初總明來意。
二十誦下。
别引釋成。
三以此下。
通結旨歸。
初二。
初約義總明。
二故僧祇下。
引文證實。
一唱。
言然至示者。
發正雲。
盜心微細。
不論好心。
惡心。
皆犯。
故雲實德未免。
但以成盜要由有盜心也。
謂心闇教相。
非理損财。
是盜心。
指非唯有心專盜此物為盜心也。
盜由心結。
不望境之是非者。
靈山雲。
如無主物作有主取。
蘭。
如有主物。
迷作無主取。
不犯。
故知由心也。
不問物境是有主非有主也。
僧祇好心者。
謂見僧事不辨成。
佛法事不辨。
即好心為成僧事及佛法事。
即互取佛法錢物。
與僧用也。
望濟辨前事。
故曰好心。
鈔主。
恐人有迷故解雲。
謂愚癡犯也。
謂佛法二物。
無可咨白。
愚其教相癡心。
謂。
佛在僧中。
佛物得充僧用。
雖是好心灼然。
犯也。
問。
好心将佛物與僧用者。
總無盜心。
雲何成盜。
答。
夫言盜者。
謂非理損财。
好心将其佛物與僧。
則是非理損于佛物。
即是盜也。
故發正雲。
既言好心。
應不成盜。
今違教處齊。
故犯也。
故具抄示者。
抄下十誦乃至四分之文示之。
是生下意也。
第二别引釋成中四。
初十誦。
顯六種取。
二伽論。
辨三種劫心。
三五分。
釋盜心有四。
四四分。
解十種賊心。
言十至重者。
有三意。
初标。
二謂下。
引釋。
三除下。
通結。
準十誦五十一雲。
問。
六種取他物。
如鈔列竟。
雲何等得夷。
答雲。
除出息。
取餘者。
得夷。
鈔敗為六種盜心。
彼雲六種取也。
苦切取者。
靈山雲。
謂苦言切勤。
非理罵辱。
意存送物相謝也。
作此心取。
非理損他财物。
名盜心也。
至下皆然。
輕慢取者。
輕慢者。
既居尊位。
恃己淩他。
要不就借。
輕他通用也。
以他名字者。
如下四分第十中釋。
抵突者。
謂買他物。
借他物。
不肯還。
是也。
受寄者。
亦同四分第七寄物取也。
除出息者。
謂對面斷當情和。
可依俗收利。
而非是盜。
君增減時俗。
即成盜也。
言摩至罪者。
論有五種劫。
苦切受寄。
與十誦同。
略之。
故言三也。
無不與。
強奪将去。
是強奪取。
軟語者。
與下謟心相同。
施已還取者。
古今兩解。
初雲。
将物施他。
後悔便奪也。
汝雲。
施他他雖未得。
後悔不與。
亦成犯限。
發正雲。
問。
前人為知故犯。
不知亦犯耶。
答。
不問知與不知。
若爾。
盜既不知。
如何結盜。
解雲。
主雖不知。
以斷心舍時。
冥屬于他。
今既悔取。
事成盜也。
言五至心者。
謟心者。
靈山雲。
作相親附。
不唇正理。
随言順意。
望他施物。
故阿毗昙雲。
覆藏己性。
曲順時宜。
名之為謟也。
曲心者。
不随正理。
苦相阿黨。
曲情取物也。
或雲。
一切非直心取。
皆名曲心也。
嗔心者。
如下釋雲。
與少嫌恨。
假嗔得财。
是也。
恐怖者。
輔篇雲。
強說妖祥。
心悕彼物。
第四文二。
初總舉數。
二一下。
依數解釋。
言四至賊心者。
僧五文中出此二五。
靈山雲。
前五明心。
後五明取戒。
疏雲。
文言盜心取者。
明心應境也。
欲明盜者心業具。
須必兼兩緣。
以成一盜。
故合為十。
釋中十段。
不同依其增。
增文分二。
初五明心。
後五明取。
然此十中。
各有标釋。
言一至規奪也者。
初一有三标。
謂下釋三。
僧祇下指。
其事同。
戒疏雲。
不肯修學故。
于盜境生可學迷。
三寶互用。
随滿犯重。
耶心者。
戒疏雲。
邪命也。
貪心規度。
為利說法。
外現清白。
内實邪濁本。
五分雲。
謟心取财。
是盜也。
曲約不正。
戾則恨戾。
恐怯者。
律增五文五十九雲。
謂不善心。
謂不善之言諸心并。
是故改為恐怯即。
異諸心。
所作恐怖。
令心怯弱。
怖得彼物也。
逼迫呵喝(呵割反)。
靈山雲。
謂口中出聲現威也。
或說法怖取者。
戒疏雲。
威說地獄惡報。
或說王官勢力。
而得财也。
或自壞疑怖者。
自壞疑事。
拟怖他人舍悭布施。
靈山雲。
說悭受餓鬼貧窮等報。
自說我疑。
亦恐不免。
方便擊動前人。
得财也。
恒懷規奪。
是常有盜心也。
戒疏雲。
得物乃休。
言六至情者。
戒疏雲。
又變此心。
雲五種取。
取是其業。
對境行事也。
立雲。
如空處盜物。
是決定取也。
因先寄物。
後即抵突。
全不肯還。
或言我往時唯領得汝一段物。
以少還他。
恐怯取者。
張拳怒目。
口雲即打。
恐赫令怖。
而取彼物。
戒疏雲。
示身口相。
令生怖畏。
故取彼财。
如十誦中輕慢。
抵突而取他物也。
見便便取者。
戒疏雲。
思他慢藏陽作陰伏之類也。
因利求利者。
戒疏雲。
貪心規利。
為财說法也。
為彼說法。
令修善行。
彼則得利。
因茲語也。
令其布施。
而得其财。
是求利也。
倚托取者。
倚傍威勢。
假托親友。
而取他财也。
說事過實。
即是浮花。
令其前人。
異眼看我。
故雲異望。
非法說法。
皆是幻惑群情。
靈山引佛藏經雲。
說法之人。
心不清淨。
為他說法。
得罪深重。
假使煞三千大千世界一一衆生。
其罪尚輕。
佛言。
身自證法。
心無疑悔。
我聽此人意座說法。
又雖是凡夫。
而能持戒不貪名利。
多聞廣識。
自利利他我。
我聽此人說法也。
言以至境者。
謂以十伽五四諸文。
證其有心成其盜業。
雖未亘塵沙境。
約其諸說。
其相略明。
垣牆者。
如世垣牆防其賊盜依前諸教。
識其盜心足得防。
拟其心不要造趣前境也。
第四文二。
初牒名。
二謂五錢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教。
定其重體成是幾錢。
二二以下。
約義。
以解盜相結罪分齊。
初二。
初标五錢為斷重之體。
二薩婆多下。
引諸律論。
會釋歸宗。
言謂至物者。
戒疏雲。
謂五錢即錢體也。
若直五錢。
謂餘财帛。
準錢法也。
猶如唐律随有犯者。
皆約絹估。
以從尺丈方定刑名也。
第二文二。
初依論正判諸釋不同。
二然五錢下。
商略歸宗。
此方取用差别。
初二。
初舉論問起。
二答有下。
辨三釋不同。
言薩至錢者。
問意易知。
答中二。
初引三師不同。
二雖有下。
結歸勝義。
一唱。
言答至是者。
答也。
其三師者。
初依王舍用錢。
二随處用錢。
三又雲随圓盜幾得死。
依王舍用錢者。
立雲。
佛準王舍□法結戒。
佛問頻婆娑羅王。
大王國内。
何罪合死。
王言。
盜五錢死。
佛依此制戒。
故多論第二。
或言金錢銀錢。
或言銅錢。
元不定也。
第二師。
随有佛法處等者。
彼師雲。
不必依本王舍之錢。
但約當處國内。
金銀銅鐵。
胡膠錫?竹木等錢。
即随處五錢為限。
第三師又雲。
至限者。
彼師雲。
依國盜幾而斷死也。
若據彼論。
三師之中。
最許彼義也。
第二商略歸宗此方取用差别中三。
初标歸宗來意舉草葉不盜。
意在五錢。
二今諸下。
明此方諸師取用差别。
三四分下。
正辨歸宗即定五錢之文。
言然至盜者。
然是也。
是上五錢之義。
多論十祇互釋不同。
論則如前。
律則如後。
準小錢八十即不同也。
判罪宜通者。
靈山雲。
忽有己犯。
欲判其罪。
宜取通文。
即依十誦。
八十小錢。
攝護從急者。
即調部中。
明其盜相。
下至草葉不盜也。
第二此方取用不同中二。
初标晟行。
二分依下。
正辨依其二律一論。
一唱。
言今至重者。
今諸師者。
江表關内諸師也。
多依十誦者。
戒疏雲。
今諸持律。
多依十誦。
故彼文雲。
古大銅錢。
準今小錢則八十也。
即顯少依随其盜處所用。
五錢入重者。
氏即多論中第三師義。
顯下伏也。
須知。
今師。
準引論中第二師者。
戒疏雲。
如多論中盜相通濫初解本錢何由可曉。
後解随國現斷入死。
言亦泛濫。
難可依承。
如此。
虛律。
強盜滿尺。
則是極刑。
竊盜五十疋。
罪至俣流。
縱多盜者。
不加至死。
論令準死□則刑無死名。
比丘多竊。
少有強者。
縱有強奪。
計尺死刑。
竊五十疋。
又非死例。
準俗制道。
盜相叵倫。
如僧祇雲。
王無定法。
斷盜不定。
關内依僧祇者。
即取四錢三[口/用]以用結重也。
故祇第三雲。
佛問瓶沙王法。
大王治國盜。
齊幾錢至死。
王答曰。
十九錢。
為一罽利沙槃。
分一沙槃為四分。
若盜一分。
罪應至死。
今随所盜義。
以此為準也。
第三歸宗印。
定五錢之文分二。
初舉宗印定。
廢上律論之文。
二善見下。
引盜相從急。
證取五錢。
初二。
初正明歸宗印定。
廢上律論之文。
二縱四錢下。
潛通伏難。
一唱。
言四至錢者。
四分緣起。
但雲五錢。
不言古大銅錢。
當小錢八十。
又定金銀銅?之錢。
又無随國幾錢得死之斷。
故歸宗五錢。
即廢上十誦多論前後二師。
及僧祇所立今人用者。
以後為勝者。
即是印定。
今師晟行。
第二随其盜處所用。
五錢入重之判。
是其後勝故。
戒疏雲若依四分。
但雲五錢。
錢則八種。
并同一制。
如多論中間一解。
随國用錢。
準五為限。
則诤論息也。
若爾。
僧祇即合是後。
何指随其盜處。
五錢為後耶。
答。
僧祇。
鈔文自破。
故知中者為後。
難雲。
十誦多論前後二師。
文寬不了。
即任廢之。
如僧祇四錢三[口/用]。
猶尚急于四分。
既言從急。
何廢四錢三[口/用]。
而取五錢為急義耶鈔。
答雲縱。
四錢三[口/用]。
善見解雲。
亦同五錢。
不能急于四分。
故歸宗印其五錢為定也。
準見論第八雲。
爾時。
王舍城二十塵沙迦。
成一迦利沙槃。
分一迦利沙槃。
分為四分。
一分是五磨沙迦。
若盜五犯夷。
無今同。
祇十九錢。
為罽利沙槃。
分為四分。
若取一分。
成重義同。
古師雲。
然西國。
本無今時錢。
但有如上磨沙迦。
狀如師蠡也。
第二引盜相從急。
證取五錢中分二。
初引但離之文。
證其從急。
二又觀下。
引斷重。
證是五錢。
一唱。
言善至允者。
靈山問雲。
鈔明五錢重物。
今引離處文來何耶。
答。
證攝護從急故。
彼論明其離處。
二師不同。
初師。
離剛口得夷者。
此據剛中猶是其處。
出口方名離處。
後師但離處者但舉即犯不要出剛口何也。
戒律宜應從急。
此證取其五錢顯急。
諸餘律論又觀五事等者。
論第八雲。
處者。
比丘有黃衣。
置肩上行入。
遂失而作舍心。
後有比丘。
來盜心取。
取已生悔。
問律師周羅。
周羅違覓失物主。
失物主來。
至律師所。
律師問物主。
長老。
此是汝衣。
答。
是。
何處失。
答。
其處失。
問。
汝舍心不。
答已作舍心。
又問盜比丘。
何處取。
答。
某處。
律師言。
汝若無盜心取者。
無罪。
汝惡心作。
得吉。
然後語物主比丘。
汝已舍衣。
以衣與此比丘。
答言。
善。
盜比丘聞律師語已。
心懷歡喜。
是名觀處也。
時者。
取時。
此衣有時輕。
有時重。
若輕時取。
即以輕時斷罪。
若重時取。
即以重時價直得罪。
我今取證。
有一比丘。
得椰子盤。
常以飲水。
置海中寺。
往支帝耶山。
後有一比丘。
往海中寺。
而見椰子殼。
盜心取已。
後往帝耶山。
到以用盤食粥。
盤主見而問。
長老何處得此盤。
比丘言。
海中寺得。
物主言。
此是我物。
汝偷耶。
即捉到僧中。
具判此事。
有一阿毗昙師。
各瞿檀多。
問此比丘。
何處取。
答。
我于海中寺取。
問彼價直幾。
答。
彼土敢椰子餘殼棄破或。
然為薪都無價直。
複問物主。
此盤直幾。
答。
此椰子殼飲汁棄皮。
比丘舍取作器。
堪一磨沙迦。
瞿檀多言。
若如是者。
不滿五磨沙迦。
不犯重罪。
衆中聞已。
歡言善哉。
法師曰。
如是觀随處結直(鈔取此文。
證前四分五錢為??釋時竟)。
有物新貴後賤。
如新?缽。
完淨初貴。
後破便故。
随時卒直也。
若比丘偷他物。
應問主。
若未用貴。
己用賤。
汝等應知是為五處。
律師善觀。
然後判事。
随罪輕重而己罪之。
并是論文。
慈和決雲。
标則有五。
釋但有四。
鈔言等者。
論無等字。
今此等者。
等取前時中輕重。
則成五也。
以此時中滿五磨沙迦犯重文。
證五錢為允也。
第二約義。
以解盜相結罪分齊。
中分二。
初總标。
二一十誦下。
伏标别釋。
言二至同者。
富陽雲。
辨前五事。
今準諸教。
六義釋之文盡也。
釋中分六。
初約錢貴賤。
二約處貴賤。
三約時貴賤。
四約得不分列。
五過減分别。
六一多分别。
言一至輕者。
花嚴雲。
十誦。
優波離問佛。
頗有盜三錢。
犯夷耶。
佛言。
有錢貴時。
富陽雲。
旦如此國。
幹封年時。
有一乾元錢。
直時用小錢一百文是。
又問頗有盜五錢。
不犯夷耶。
佛言。
有錢賤時也。
百千犯輕者。
立雲。
如?錢等。
時所不用。
雖盜百千。
但得蘭罪。
故雲輕也。
言二至價者。
發正雲。
約處斷輕重也。
靈山引律雲。
時有衆多比丘。
方便共遣一人取他物。
彼往取。
減五錢來。
至此得五錢。
彼作是念。
我等得五錢。
犯夷耶。
佛言。
依本處犯蘭。
五分善見。
意不别也。
言三至也者。
立雲。
上三勺中。
皆是貴時盜。
賤時貨。
望本處得重。
今若反之。
則是賤時盜。
貴時貨。
即得輕。
故言降。
降。
下也。
輕則蘭也。
言四至等者。
斷心者。
靈山雲。
由本取隻取四錢。
更不拟取。
故前後不合也。
言五至類者。
花嚴雲。
有二義。
一者衆多人。
遣一人往盜。
五共分。
二者共往盜。
五各分。
發正雲。
雖則一人不得五錢。
當時人往盜滿五。
業成故。
得重。
盜取衆多人未分者物。
此約十方不滿五。
故得輕也。
言六至應知者。
戒疏雲。
如師語三弟子雲。
彼有六錢。
大者取三。
次者各取一。
我自取一。
此即師教弟子竟。
徒有三人。
亦如是教。
越卻中二。
戒疏即雲。
乃至小弟子亦作此言。
彼有六錢。
和上取三。
同學各取一。
我自取一。
各各互教。
三人滿五。
望損一主故。
各得一夷。
各各自盜一錢。
皆得一蘭。
夷。
是教他業。
蘭。
是自業。
自作教他。
二業不合。
故各得二罪也。
第五方便。
鈔文不釋者。
戒疏雲。
自不假方便。
如借他物不還。
善見。
打破他物。
不還價直。
得夷。
此即不假方便。
恐涉濫故。
縱有方便。
亦俱不明。
但知離處已前。
并方便攝故。
具緣即标。
辨相不着。
鈔于離處中顯也。
第六文二。
初牒名。
二四分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教略明。
二離處約義廣釋。
言四至重者。
随作一事。
方便即止。
不成離處。
得蘭也。
下引五分。
出方便與離處分齊也。
第二約義廣釋中二。
初總标句數。
二一者下。
依數别釋。
言離處至之者。
花嚴雲。
雖雲離處方犯。
義亦有不離處而亦名犯。
為是義故。
十句分别。
第二依數别釋中。
十句同即為十段。
十段今初。
初文三。
初标。
次如律下釋。
三善見下證。
一唱。
言一至重者。
發正雲。
如律師斷割重物入輕者。
理得其壬也。
景雲。
此舉情有所為。
不依教。
如今若依教。
縱以迷謬無罪也。
非法用僧物者。
立雲。
知事人處分。
将常住僧物。
媒嫁淨人。
供給媒具。
綱維同判。
判竟結壬。
引善見意證。
盡未竟蘭。
書竟重也。
論。
約定地界也。
第二文三。
初标。
二善見下。
約教以釋。
三即如下。
類同。
一唱。
言二至重者。
出言為教令。
此言才立。
即結罪也。
準論。
盜心唱言。
齊如許是我地。
地主生疑。
為是我地。
為比丘地。
此時得蘭。
若地主決作失想。
得夷。
若來問僧答同皆重者。
謂地主。
聞唱言雲。
是僧地。
心生疑。
來由大衆。
衆鹹同答是僧地者。
随僧多少。
皆結重也。
違理判與者。
當陽景雲。
此明比丘曲判與餘人也。
違理判得者。
此明求人約違道理判得此物也。
靈山雲。
争田違理者。
或侵全段。
或侵界分。
準違理結犯。
以理奪得。
無犯也。
第三文二。
初标。
二善見下。
約教以釋。
一唱。
言三至爾者。
準見論。
若有二标。
舉一得蘭。
舉二則重。
若三标。
舉一吉。
舉二蘭。
舉三重。
若有衆生多标者。
語最後兩标。
舉一蘭。
舉二夷。
前者随多少皆吉。
鈔舉初二标。
故雲乃至一發一麥皆重。
地深無價故。
謂至金輪故。
深無價也。
若此比丘來問衆僧。
今取此地。
僧答同者。
皆重也。
注雲。
謂量地度者。
濟雲。
鈔意謂。
将竹弓平執。
而量地為标也。
繩彈亦爾者。
準見論。
若盜心以繩彈取他地。
初一繩置一頭。
蘭。
若置兩頭。
夷也。
第四文二。
初标。
二釋。
一唱。
言四至也者。
如文。
第五分四。
初标。
二十誦下。
正釋。
三或如下。
因明借損。
四律雲下。
證成。
一唱。
言五至故者。
謂有盜心。
從葉下牽物。
至花上。
異本時安置處也。
故勵疏意謂。
錢物與氍氀。
異主離寄處即犯。
同主俱是一家之物。
未成離處也。
第六文三。
初标。
二正釋。
三五分下。
因明不應。
一唱。
言六至羅者。
慈雲。
是雙陸。
頭子。
棋子等類。
緣将衆牙齒骨等作。
故雲轉齒也。
第七标釋。
一唱。
言七至罪者。
祇雲。
若比丘盜馬欲東方。
馬狂趣向南西北方。
雖離本處。
意欲向東。
卻向别方。
是不離也。
若向東方。
始是離處也。
若元盜時。
不論方所者。
但舉四足。
是離處也。
若比丘盜馬去。
馬主覺後逐。
若馬主未作失想。
比丘未作得想。
未結夷。
若主作失想。
比丘作得想。
結夷。
若将草馬誘他父馬。
去離見聞。
即夷。
牛等準此也。
第八文三。
初标。
二據文正釋。
三如擲杖下。
舉喻證成一唱。
言八至重者。
謂空靜處。
既無于人。
盜無不遂。
雖未離處。
必定離故。
動則成重。
不必全離也。
第九文二。
标釋一唱。
言九至等者。
靈山雲。
謂田宅等不可移動。
但使切擊。
有标五者。
即結重也。
第十文二。
标釋一唱。
言十至疏者。
向下引疏釋也。
見論雲。
旋風吹衣。
上虛空中。
比丘以盜心前捉。
一一得吉。
若衣動。
蘭。
離本處。
夷。
故律雲。
有衣物從風所吹。
有主之物。
而加盜取。
明離處者。
即空異本。
是名離處。
餘例此也。
盜鳥者。
見論。
有比丘欲盜孔雀。
孔雀空中欲飛。
比丘當前立。
孔雀見比丘不能飛。
舒翅而住。
比丘得吉。
舉手觸亦吉。
若搖動孔雀。
蘭。
若提尾牽離頭處。
夷。
牽左翅過右翅亦夷。
上下亦爾。
立雲。
若籠貯鳥子。
比丘盜鳥。
離籠即犯。
若本無心。
雖合籠将去。
未結夷。
出鳥離籠方犯也。
曲杙者。
立雲。
謂壁上衣。
鈎龍牙杙是也。
故見論雲。
謂盜壁上曲鈎中物。
離壁離橛。
重也。
謂離壁未離橛。
蘭。
離橛未離壁。
亦蘭。
若橛壁俱離。
夷也。
又如十誦。
取衣不取架。
持将架去。
不重。
後衣離架時。
方得重也。
斷流者。
戒疏雲。
四分但雲若以方便壞池。
及取水物。
而不明所損分齊。
如祇雲。
溉灌流水。
或一宿直一錢。
乃至四錢五錢。
比丘為佛法僧。
或複盜破壞彼架。
得越水乃由簡。
滿五者。
夷。
又見論雲。
衆家共一池水注田。
比丘盜斷他水令注也。
田莳未死。
蘭。
若莳死。
随直多少結罪。
水注者。
戒威疏雲。
僧祇。
若以竹筒。
就孔中飲滿者。
重。
若稍飲數心咽咽。
偷蘭。
若器先塞。
拔塞時越注入器中。
蘭。
注斷滿者。
重。
若注未斷即悔畏。
重。
以水到本器中。
偷蘭。
雖注斷未離處。
離處未斷注。
俱蘭。
等者。
等取蘇油蜜等。
例同也。
第三通結旨歸中四意。
初叙盜相難知。
意存道而呵衆務。
二何者下。
徴釋衆務過生之所由。
三故善論下。
顯急護而證難知。
四以準下。
結歸略意。
一唱。
言然至也者。
情懷勝劣。
無平等心。
兼後彼此親疏。
未傾我例。
所以初果無學。
方可啧事也。
第三不犯中二。
先标。
二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通明不犯。
二律中下。
别釋親厚。
言四至犯者。
己有想者。
戒疏雲。
謂實是他物。
意謂。
己物無他想故。
糞掃想者。
實是有主。
意言。
此主作糞掃想取。
開境想中。
初有主想句也。
暫取想者。
既非永用。
暫取借用。
言律至之者。
難作者。
如羊角哀佐伯陶并糧。
是也。
難與者。
雷義舉茂才讓于陳。
壬刺史不聽。
義遂陽猶不應命。
是也。
難忍者。
管仲鮑叔分财之義。
是也。
四五易知。
六不舍者。
荀臣伯者友人疾。
值胡賊攻郡。
臣伯不忍去。
賊至郡。
空間汝何敢獨在。
答。
友人之疾。
不忍去也。
我身甯死。
賊知賢。
旋軍還也。
不輕者。
郗超所交。
皆一時秀美。
雖塞門複進。
亦拔而交之。
戒疏雲。
情若琴瑟财何有别。
古有食必兼人。
衣亦通被。
故衣從二人。
食字亦爾。
鈔意恐難故。
令準此量之。
第二别釋戒本。
依注戒本等。
略分為八。
一若比丘(謂能犯人)。
二。
在村落中(村落有四。
一四周垣牆。
二栅籬。
三籬牆不周
例此可知。
無僧伽梨。
花嚴雲。
謂緣起中。
本為大衣重故。
令受功德衣。
開其五利。
既阙大衣。
則此利阙。
故不成受。
下二衣阙無妨。
問。
本阙大衣。
今時将下二衣。
當大衣處。
得成受不。
答。
律無明決。
然文中。
衣有正從。
理合得也。
然從衣者開。
無阙衣之罪。
據其衣本非僧伽梨。
其事甚難。
且約正衣。
又順律判。
不違初緣也。
而彼在界外者。
前在界内。
與欲上既不成。
僧受衣時。
出在界外。
無得理也。
言善至受者。
明異界僧不得受。
許請異界人滿數。
及與作法。
而不得受。
言十誦至受者。
準十誦五十三雲。
彼離問佛。
諸比丘安居竟。
衆多僧坊。
共結一界受衣。
受已舍。
是大界舍已。
一切比丘。
名舍衣不。
答。
随舍者舍。
不舍者不舍也。
發正雲。
準此問。
以世尊為饒益諸比丘故。
各解本界。
受功德衣已。
複解此界。
更依本界。
各結界時。
随諸比丘本要心舍者。
解界時則舍。
若本要心不舍者。
則依本利也。
初舉犯殘人未從僧乞忏。
别住人者。
從僧乞别住人。
學悔人。
謂犯夷與學悔。
治滅傧人。
不肯從僧乞忏。
而滅殡治也。
上來諸人。
身不清淨故。
不合受衣也。
第二能治人文三。
初辨持人具德。
二見論下。
受與進不。
三若羯磨迦絺下。
明選持人是非。
言二至明者。
持衣人。
須具五德。
須知破夏不安居人。
無大衣等。
不得受。
反此得受。
故雲知得。
受不得了了分明也。
言善至意者。
餘同輕物。
應分重物。
屬四方僧者。
深雲。
此論據功德衣。
是時中僧得故。
輕重兩屬。
若多衣。
總作功德衣。
并須連着橫四褶五綴。
今時亦有七月十五日得物來者。
但名非時。
現前則不問輕重。
盡須現前分之。
又複時中将物施者。
須問主心。
為施此界前安居人。
為通施一化僧尼耶。
答。
言施此界前。
至罪重也者。
此明心盜法也。
?雲。
比丘受法。
就師心緣得差者。
謂就他師邊。
受他法。
不與直或盜也。
第二釋盜六界中分四。
初地水火。
二有咒下。
盜風。
三若起下。
盜空。
四論雲下。
盜識。
一唱。
言次至智用者。
前三可知。
謂地水火也。
靈山雲。
如取僧廚下火。
令冷釜等。
所不應也。
或他房中炭火。
伺彼不在而取者。
計直犯也。
有咒至直者。
準論疏中。
但言咒扇引風觸身其病即差。
比丘偷搖。
計直犯罪(盜風)。
鈔準律中。
加藥塗扇椎。
能除病義。
故戒疏雲。
律中。
有咒扇藥塗。
比丘偷搖。
不與價直。
是謂盜風也。
若起至空者。
盜盡可知。
論雲。
等者。
謂。
鈔據上了論本文。
但雲若偷地水火風空等。
謂等取于識界也。
謂盜知用者。
戒疏雲。
識不可盜。
以無形迹故。
但可随緣盜其智用也。
言自外至疏說者。
指略也。
戒疏廣引真谛疏解也。
大門第三非畜物中二。
初牒章門。
二初明下。
依名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明非人。
二盜畜下。
辨畜物。
初二。
初标。
二若有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文明盜。
二今或下。
約義斷簡。
初三。
初明犯于。
二善見下。
明不犯于。
三薩婆多下辨輕重相。
前二。
初望護生結。
二若無下。
約正主結。
初二。
初立義。
二五分下。
引二律釋成。
一唱。
言若得重者。
今諸處廟。
各有廟祝等。
皆是獲主。
損五望此人結。
重。
祝(之六反)說文雲。
祭神祝詞。
此人為之。
因為名也。
第二正主二。
初立義。
二故十誦下。
引證一唱。
言若至蘭者。
立雲。
望非人邊結蘭。
故雲随境結之。
故十誦下。
引境結證也。
言善至護者。
發正雲鬼歸也。
謂魂魄歸于冥。
寞神。
謂變通自在有力者。
是此物不在廟中。
又非冢内鬼神。
于此二處之物。
無心守護。
故盜無罪。
及人系樹物者。
此樹有神依附。
或但是大樹。
人多于下祭祠鬼神。
立雲。
如今俗人。
于樹下祭鬼神求福。
所有幡花雜系。
不敢将還。
是此主守護。
非人不用。
取此物者無犯。
言薩至蘭者。
準論。
若無守護。
不問滿五鹹五。
皆結蘭。
此約非人境護□說。
故得蘭也。
言今至吝者。
得不如上者。
有護望護者結。
若無護。
望正至結。
見論。
無二主護無罪。
今鈔。
于其正主。
可令擲蔔而知舍吝者。
謂冥理窈窈肉眼難見。
故令擲蔔舍吝。
有明于沙門法全不惱物。
如今神廟中擲杯挍乞物者是。
第二文二。
初标。
二四分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分二。
初引人解。
二餘如下。
依他部明文。
初三。
初标當部無文。
二有人下。
初師約畜斷重。
三故有下。
二師就人明重。
一唱。
言四至重者。
下律文雲。
時有伽藍。
去胡桃林不遠。
鼠盜此胡桃在僧伽藍。
便成大聚。
六群比丘。
盜心取食。
彼疑佛言。
夷(律文直爾)古人取釋不同。
初師雲。
據此律文。
盜畜同人。
得夷。
故毗奈耶第一。
盜師子殘下。
直至五錢重。
虎象等皆重。
明知同盜人物也。
第二右師解雲。
非望畜生。
還望本主以鼠盜疑豫未決。
望人。
由是本主故。
還就人結重也。
此釋分二。
初明結罪所歸。
二以鼠下。
釋望人結所以。
謂六群知是人物。
又如鼠盜。
盜心取食。
佛鼠盜來。
六群疑豫未決。
為就人結。
為就鼠結所以白佛。
佛言。
波羅夷。
為六群知是人物。
望人猶是本主。
故還就人結重也。
若合下人作人想。
及合下鼠住鼠。
夷吉自分。
何須白佛。
為有疑豫。
所以須白也。
不同諸記疑豫屬鼠可。
言餘至羅者。
善見。
取畜生物無犯。
若準五。
十。
多等。
并犯吉也故五分。
畜生物不與取吉。
十誦五十七雲。
取虎殘吉。
由不斷望故。
師子殘可取。
以斷望故。
多論第二雲。
一切鳥獸殘取吉。
師子無犯。
上來總明第一有主物竟。
今當第二有主想。
于中二。
初牒。
二若作下。
釋。
一唱。
言二至中者。
立雲。
雖是主物。
若作無主想。
發心初白時。
始舉離本處。
名經迷心。
作無主想取不犯。
故雲始終不轉無罪。
前後互轉得輕重者。
當陽雲。
先作有主想。
後轉作無主想。
犯前蘭輕。
若先作無主想。
後轉作有主想。
犯夷重也。
廣如持犯者。
謂持犯境想中廣明也第三文二。
初牒。
次釋初如文。
釋中文三。
初總明來意。
二十誦下。
别引釋成。
三以此下。
通結旨歸。
初二。
初約義總明。
二故僧祇下。
引文證實。
一唱。
言然至示者。
發正雲。
盜心微細。
不論好心。
惡心。
皆犯。
故雲實德未免。
但以成盜要由有盜心也。
謂心闇教相。
非理損财。
是盜心。
指非唯有心專盜此物為盜心也。
盜由心結。
不望境之是非者。
靈山雲。
如無主物作有主取。
蘭。
如有主物。
迷作無主取。
不犯。
故知由心也。
不問物境是有主非有主也。
僧祇好心者。
謂見僧事不辨成。
佛法事不辨。
即好心為成僧事及佛法事。
即互取佛法錢物。
與僧用也。
望濟辨前事。
故曰好心。
鈔主。
恐人有迷故解雲。
謂愚癡犯也。
謂佛法二物。
無可咨白。
愚其教相癡心。
謂。
佛在僧中。
佛物得充僧用。
雖是好心灼然。
犯也。
問。
好心将佛物與僧用者。
總無盜心。
雲何成盜。
答。
夫言盜者。
謂非理損财。
好心将其佛物與僧。
則是非理損于佛物。
即是盜也。
故發正雲。
既言好心。
應不成盜。
今違教處齊。
故犯也。
故具抄示者。
抄下十誦乃至四分之文示之。
是生下意也。
第二别引釋成中四。
初十誦。
顯六種取。
二伽論。
辨三種劫心。
三五分。
釋盜心有四。
四四分。
解十種賊心。
言十至重者。
有三意。
初标。
二謂下。
引釋。
三除下。
通結。
準十誦五十一雲。
問。
六種取他物。
如鈔列竟。
雲何等得夷。
答雲。
除出息。
取餘者。
得夷。
鈔敗為六種盜心。
彼雲六種取也。
苦切取者。
靈山雲。
謂苦言切勤。
非理罵辱。
意存送物相謝也。
作此心取。
非理損他财物。
名盜心也。
至下皆然。
輕慢取者。
輕慢者。
既居尊位。
恃己淩他。
要不就借。
輕他通用也。
以他名字者。
如下四分第十中釋。
抵突者。
謂買他物。
借他物。
不肯還。
是也。
受寄者。
亦同四分第七寄物取也。
除出息者。
謂對面斷當情和。
可依俗收利。
而非是盜。
君增減時俗。
即成盜也。
言摩至罪者。
論有五種劫。
苦切受寄。
與十誦同。
略之。
故言三也。
無不與。
強奪将去。
是強奪取。
軟語者。
與下謟心相同。
施已還取者。
古今兩解。
初雲。
将物施他。
後悔便奪也。
汝雲。
施他他雖未得。
後悔不與。
亦成犯限。
發正雲。
問。
前人為知故犯。
不知亦犯耶。
答。
不問知與不知。
若爾。
盜既不知。
如何結盜。
解雲。
主雖不知。
以斷心舍時。
冥屬于他。
今既悔取。
事成盜也。
言五至心者。
謟心者。
靈山雲。
作相親附。
不唇正理。
随言順意。
望他施物。
故阿毗昙雲。
覆藏己性。
曲順時宜。
名之為謟也。
曲心者。
不随正理。
苦相阿黨。
曲情取物也。
或雲。
一切非直心取。
皆名曲心也。
嗔心者。
如下釋雲。
與少嫌恨。
假嗔得财。
是也。
恐怖者。
輔篇雲。
強說妖祥。
心悕彼物。
第四文二。
初總舉數。
二一下。
依數解釋。
言四至賊心者。
僧五文中出此二五。
靈山雲。
前五明心。
後五明取戒。
疏雲。
文言盜心取者。
明心應境也。
欲明盜者心業具。
須必兼兩緣。
以成一盜。
故合為十。
釋中十段。
不同依其增。
增文分二。
初五明心。
後五明取。
然此十中。
各有标釋。
言一至規奪也者。
初一有三标。
謂下釋三。
僧祇下指。
其事同。
戒疏雲。
不肯修學故。
于盜境生可學迷。
三寶互用。
随滿犯重。
耶心者。
戒疏雲。
邪命也。
貪心規度。
為利說法。
外現清白。
内實邪濁本。
五分雲。
謟心取财。
是盜也。
曲約不正。
戾則恨戾。
恐怯者。
律增五文五十九雲。
謂不善心。
謂不善之言諸心并。
是故改為恐怯即。
異諸心。
所作恐怖。
令心怯弱。
怖得彼物也。
逼迫呵喝(呵割反)。
靈山雲。
謂口中出聲現威也。
或說法怖取者。
戒疏雲。
威說地獄惡報。
或說王官勢力。
而得财也。
或自壞疑怖者。
自壞疑事。
拟怖他人舍悭布施。
靈山雲。
說悭受餓鬼貧窮等報。
自說我疑。
亦恐不免。
方便擊動前人。
得财也。
恒懷規奪。
是常有盜心也。
戒疏雲。
得物乃休。
言六至情者。
戒疏雲。
又變此心。
雲五種取。
取是其業。
對境行事也。
立雲。
如空處盜物。
是決定取也。
因先寄物。
後即抵突。
全不肯還。
或言我往時唯領得汝一段物。
以少還他。
恐怯取者。
張拳怒目。
口雲即打。
恐赫令怖。
而取彼物。
戒疏雲。
示身口相。
令生怖畏。
故取彼财。
如十誦中輕慢。
抵突而取他物也。
見便便取者。
戒疏雲。
思他慢藏陽作陰伏之類也。
因利求利者。
戒疏雲。
貪心規利。
為财說法也。
為彼說法。
令修善行。
彼則得利。
因茲語也。
令其布施。
而得其财。
是求利也。
倚托取者。
倚傍威勢。
假托親友。
而取他财也。
說事過實。
即是浮花。
令其前人。
異眼看我。
故雲異望。
非法說法。
皆是幻惑群情。
靈山引佛藏經雲。
說法之人。
心不清淨。
為他說法。
得罪深重。
假使煞三千大千世界一一衆生。
其罪尚輕。
佛言。
身自證法。
心無疑悔。
我聽此人意座說法。
又雖是凡夫。
而能持戒不貪名利。
多聞廣識。
自利利他我。
我聽此人說法也。
言以至境者。
謂以十伽五四諸文。
證其有心成其盜業。
雖未亘塵沙境。
約其諸說。
其相略明。
垣牆者。
如世垣牆防其賊盜依前諸教。
識其盜心足得防。
拟其心不要造趣前境也。
第四文二。
初牒名。
二謂五錢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教。
定其重體成是幾錢。
二二以下。
約義。
以解盜相結罪分齊。
初二。
初标五錢為斷重之體。
二薩婆多下。
引諸律論。
會釋歸宗。
言謂至物者。
戒疏雲。
謂五錢即錢體也。
若直五錢。
謂餘财帛。
準錢法也。
猶如唐律随有犯者。
皆約絹估。
以從尺丈方定刑名也。
第二文二。
初依論正判諸釋不同。
二然五錢下。
商略歸宗。
此方取用差别。
初二。
初舉論問起。
二答有下。
辨三釋不同。
言薩至錢者。
問意易知。
答中二。
初引三師不同。
二雖有下。
結歸勝義。
一唱。
言答至是者。
答也。
其三師者。
初依王舍用錢。
二随處用錢。
三又雲随圓盜幾得死。
依王舍用錢者。
立雲。
佛準王舍□法結戒。
佛問頻婆娑羅王。
大王國内。
何罪合死。
王言。
盜五錢死。
佛依此制戒。
故多論第二。
或言金錢銀錢。
或言銅錢。
元不定也。
第二師。
随有佛法處等者。
彼師雲。
不必依本王舍之錢。
但約當處國内。
金銀銅鐵。
胡膠錫?竹木等錢。
即随處五錢為限。
第三師又雲。
至限者。
彼師雲。
依國盜幾而斷死也。
若據彼論。
三師之中。
最許彼義也。
第二商略歸宗此方取用差别中三。
初标歸宗來意舉草葉不盜。
意在五錢。
二今諸下。
明此方諸師取用差别。
三四分下。
正辨歸宗即定五錢之文。
言然至盜者。
然是也。
是上五錢之義。
多論十祇互釋不同。
論則如前。
律則如後。
準小錢八十即不同也。
判罪宜通者。
靈山雲。
忽有己犯。
欲判其罪。
宜取通文。
即依十誦。
八十小錢。
攝護從急者。
即調部中。
明其盜相。
下至草葉不盜也。
第二此方取用不同中二。
初标晟行。
二分依下。
正辨依其二律一論。
一唱。
言今至重者。
今諸師者。
江表關内諸師也。
多依十誦者。
戒疏雲。
今諸持律。
多依十誦。
故彼文雲。
古大銅錢。
準今小錢則八十也。
即顯少依随其盜處所用。
五錢入重者。
氏即多論中第三師義。
顯下伏也。
須知。
今師。
準引論中第二師者。
戒疏雲。
如多論中盜相通濫初解本錢何由可曉。
後解随國現斷入死。
言亦泛濫。
難可依承。
如此。
虛律。
強盜滿尺。
則是極刑。
竊盜五十疋。
罪至俣流。
縱多盜者。
不加至死。
論令準死□則刑無死名。
比丘多竊。
少有強者。
縱有強奪。
計尺死刑。
竊五十疋。
又非死例。
準俗制道。
盜相叵倫。
如僧祇雲。
王無定法。
斷盜不定。
關内依僧祇者。
即取四錢三[口/用]以用結重也。
故祇第三雲。
佛問瓶沙王法。
大王治國盜。
齊幾錢至死。
王答曰。
十九錢。
為一罽利沙槃。
分一沙槃為四分。
若盜一分。
罪應至死。
今随所盜義。
以此為準也。
第三歸宗印。
定五錢之文分二。
初舉宗印定。
廢上律論之文。
二善見下。
引盜相從急。
證取五錢。
初二。
初正明歸宗印定。
廢上律論之文。
二縱四錢下。
潛通伏難。
一唱。
言四至錢者。
四分緣起。
但雲五錢。
不言古大銅錢。
當小錢八十。
又定金銀銅?之錢。
又無随國幾錢得死之斷。
故歸宗五錢。
即廢上十誦多論前後二師。
及僧祇所立今人用者。
以後為勝者。
即是印定。
今師晟行。
第二随其盜處所用。
五錢入重之判。
是其後勝故。
戒疏雲若依四分。
但雲五錢。
錢則八種。
并同一制。
如多論中間一解。
随國用錢。
準五為限。
則诤論息也。
若爾。
僧祇即合是後。
何指随其盜處。
五錢為後耶。
答。
僧祇。
鈔文自破。
故知中者為後。
難雲。
十誦多論前後二師。
文寬不了。
即任廢之。
如僧祇四錢三[口/用]。
猶尚急于四分。
既言從急。
何廢四錢三[口/用]。
而取五錢為急義耶鈔。
答雲縱。
四錢三[口/用]。
善見解雲。
亦同五錢。
不能急于四分。
故歸宗印其五錢為定也。
準見論第八雲。
爾時。
王舍城二十塵沙迦。
成一迦利沙槃。
分一迦利沙槃。
分為四分。
一分是五磨沙迦。
若盜五犯夷。
無今同。
祇十九錢。
為罽利沙槃。
分為四分。
若取一分。
成重義同。
古師雲。
然西國。
本無今時錢。
但有如上磨沙迦。
狀如師蠡也。
第二引盜相從急。
證取五錢中分二。
初引但離之文。
證其從急。
二又觀下。
引斷重。
證是五錢。
一唱。
言善至允者。
靈山問雲。
鈔明五錢重物。
今引離處文來何耶。
答。
證攝護從急故。
彼論明其離處。
二師不同。
初師。
離剛口得夷者。
此據剛中猶是其處。
出口方名離處。
後師但離處者但舉即犯不要出剛口何也。
戒律宜應從急。
此證取其五錢顯急。
諸餘律論又觀五事等者。
論第八雲。
處者。
比丘有黃衣。
置肩上行入。
遂失而作舍心。
後有比丘。
來盜心取。
取已生悔。
問律師周羅。
周羅違覓失物主。
失物主來。
至律師所。
律師問物主。
長老。
此是汝衣。
答。
是。
何處失。
答。
其處失。
問。
汝舍心不。
答已作舍心。
又問盜比丘。
何處取。
答。
某處。
律師言。
汝若無盜心取者。
無罪。
汝惡心作。
得吉。
然後語物主比丘。
汝已舍衣。
以衣與此比丘。
答言。
善。
盜比丘聞律師語已。
心懷歡喜。
是名觀處也。
時者。
取時。
此衣有時輕。
有時重。
若輕時取。
即以輕時斷罪。
若重時取。
即以重時價直得罪。
我今取證。
有一比丘。
得椰子盤。
常以飲水。
置海中寺。
往支帝耶山。
後有一比丘。
往海中寺。
而見椰子殼。
盜心取已。
後往帝耶山。
到以用盤食粥。
盤主見而問。
長老何處得此盤。
比丘言。
海中寺得。
物主言。
此是我物。
汝偷耶。
即捉到僧中。
具判此事。
有一阿毗昙師。
各瞿檀多。
問此比丘。
何處取。
答。
我于海中寺取。
問彼價直幾。
答。
彼土敢椰子餘殼棄破或。
然為薪都無價直。
複問物主。
此盤直幾。
答。
此椰子殼飲汁棄皮。
比丘舍取作器。
堪一磨沙迦。
瞿檀多言。
若如是者。
不滿五磨沙迦。
不犯重罪。
衆中聞已。
歡言善哉。
法師曰。
如是觀随處結直(鈔取此文。
證前四分五錢為??釋時竟)。
有物新貴後賤。
如新?缽。
完淨初貴。
後破便故。
随時卒直也。
若比丘偷他物。
應問主。
若未用貴。
己用賤。
汝等應知是為五處。
律師善觀。
然後判事。
随罪輕重而己罪之。
并是論文。
慈和決雲。
标則有五。
釋但有四。
鈔言等者。
論無等字。
今此等者。
等取前時中輕重。
則成五也。
以此時中滿五磨沙迦犯重文。
證五錢為允也。
第二約義。
以解盜相結罪分齊。
中分二。
初總标。
二一十誦下。
伏标别釋。
言二至同者。
富陽雲。
辨前五事。
今準諸教。
六義釋之文盡也。
釋中分六。
初約錢貴賤。
二約處貴賤。
三約時貴賤。
四約得不分列。
五過減分别。
六一多分别。
言一至輕者。
花嚴雲。
十誦。
優波離問佛。
頗有盜三錢。
犯夷耶。
佛言。
有錢貴時。
富陽雲。
旦如此國。
幹封年時。
有一乾元錢。
直時用小錢一百文是。
又問頗有盜五錢。
不犯夷耶。
佛言。
有錢賤時也。
百千犯輕者。
立雲。
如?錢等。
時所不用。
雖盜百千。
但得蘭罪。
故雲輕也。
言二至價者。
發正雲。
約處斷輕重也。
靈山引律雲。
時有衆多比丘。
方便共遣一人取他物。
彼往取。
減五錢來。
至此得五錢。
彼作是念。
我等得五錢。
犯夷耶。
佛言。
依本處犯蘭。
五分善見。
意不别也。
言三至也者。
立雲。
上三勺中。
皆是貴時盜。
賤時貨。
望本處得重。
今若反之。
則是賤時盜。
貴時貨。
即得輕。
故言降。
降。
下也。
輕則蘭也。
言四至等者。
斷心者。
靈山雲。
由本取隻取四錢。
更不拟取。
故前後不合也。
言五至類者。
花嚴雲。
有二義。
一者衆多人。
遣一人往盜。
五共分。
二者共往盜。
五各分。
發正雲。
雖則一人不得五錢。
當時人往盜滿五。
業成故。
得重。
盜取衆多人未分者物。
此約十方不滿五。
故得輕也。
言六至應知者。
戒疏雲。
如師語三弟子雲。
彼有六錢。
大者取三。
次者各取一。
我自取一。
此即師教弟子竟。
徒有三人。
亦如是教。
越卻中二。
戒疏即雲。
乃至小弟子亦作此言。
彼有六錢。
和上取三。
同學各取一。
我自取一。
各各互教。
三人滿五。
望損一主故。
各得一夷。
各各自盜一錢。
皆得一蘭。
夷。
是教他業。
蘭。
是自業。
自作教他。
二業不合。
故各得二罪也。
第五方便。
鈔文不釋者。
戒疏雲。
自不假方便。
如借他物不還。
善見。
打破他物。
不還價直。
得夷。
此即不假方便。
恐涉濫故。
縱有方便。
亦俱不明。
但知離處已前。
并方便攝故。
具緣即标。
辨相不着。
鈔于離處中顯也。
第六文二。
初牒名。
二四分下。
解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引教略明。
二離處約義廣釋。
言四至重者。
随作一事。
方便即止。
不成離處。
得蘭也。
下引五分。
出方便與離處分齊也。
第二約義廣釋中二。
初總标句數。
二一者下。
依數别釋。
言離處至之者。
花嚴雲。
雖雲離處方犯。
義亦有不離處而亦名犯。
為是義故。
十句分别。
第二依數别釋中。
十句同即為十段。
十段今初。
初文三。
初标。
次如律下釋。
三善見下證。
一唱。
言一至重者。
發正雲。
如律師斷割重物入輕者。
理得其壬也。
景雲。
此舉情有所為。
不依教。
如今若依教。
縱以迷謬無罪也。
非法用僧物者。
立雲。
知事人處分。
将常住僧物。
媒嫁淨人。
供給媒具。
綱維同判。
判竟結壬。
引善見意證。
盡未竟蘭。
書竟重也。
論。
約定地界也。
第二文三。
初标。
二善見下。
約教以釋。
三即如下。
類同。
一唱。
言二至重者。
出言為教令。
此言才立。
即結罪也。
準論。
盜心唱言。
齊如許是我地。
地主生疑。
為是我地。
為比丘地。
此時得蘭。
若地主決作失想。
得夷。
若來問僧答同皆重者。
謂地主。
聞唱言雲。
是僧地。
心生疑。
來由大衆。
衆鹹同答是僧地者。
随僧多少。
皆結重也。
違理判與者。
當陽景雲。
此明比丘曲判與餘人也。
違理判得者。
此明求人約違道理判得此物也。
靈山雲。
争田違理者。
或侵全段。
或侵界分。
準違理結犯。
以理奪得。
無犯也。
第三文二。
初标。
二善見下。
約教以釋。
一唱。
言三至爾者。
準見論。
若有二标。
舉一得蘭。
舉二則重。
若三标。
舉一吉。
舉二蘭。
舉三重。
若有衆生多标者。
語最後兩标。
舉一蘭。
舉二夷。
前者随多少皆吉。
鈔舉初二标。
故雲乃至一發一麥皆重。
地深無價故。
謂至金輪故。
深無價也。
若此比丘來問衆僧。
今取此地。
僧答同者。
皆重也。
注雲。
謂量地度者。
濟雲。
鈔意謂。
将竹弓平執。
而量地為标也。
繩彈亦爾者。
準見論。
若盜心以繩彈取他地。
初一繩置一頭。
蘭。
若置兩頭。
夷也。
第四文二。
初标。
二釋。
一唱。
言四至也者。
如文。
第五分四。
初标。
二十誦下。
正釋。
三或如下。
因明借損。
四律雲下。
證成。
一唱。
言五至故者。
謂有盜心。
從葉下牽物。
至花上。
異本時安置處也。
故勵疏意謂。
錢物與氍氀。
異主離寄處即犯。
同主俱是一家之物。
未成離處也。
第六文三。
初标。
二正釋。
三五分下。
因明不應。
一唱。
言六至羅者。
慈雲。
是雙陸。
頭子。
棋子等類。
緣将衆牙齒骨等作。
故雲轉齒也。
第七标釋。
一唱。
言七至罪者。
祇雲。
若比丘盜馬欲東方。
馬狂趣向南西北方。
雖離本處。
意欲向東。
卻向别方。
是不離也。
若向東方。
始是離處也。
若元盜時。
不論方所者。
但舉四足。
是離處也。
若比丘盜馬去。
馬主覺後逐。
若馬主未作失想。
比丘未作得想。
未結夷。
若主作失想。
比丘作得想。
結夷。
若将草馬誘他父馬。
去離見聞。
即夷。
牛等準此也。
第八文三。
初标。
二據文正釋。
三如擲杖下。
舉喻證成一唱。
言八至重者。
謂空靜處。
既無于人。
盜無不遂。
雖未離處。
必定離故。
動則成重。
不必全離也。
第九文二。
标釋一唱。
言九至等者。
靈山雲。
謂田宅等不可移動。
但使切擊。
有标五者。
即結重也。
第十文二。
标釋一唱。
言十至疏者。
向下引疏釋也。
見論雲。
旋風吹衣。
上虛空中。
比丘以盜心前捉。
一一得吉。
若衣動。
蘭。
離本處。
夷。
故律雲。
有衣物從風所吹。
有主之物。
而加盜取。
明離處者。
即空異本。
是名離處。
餘例此也。
盜鳥者。
見論。
有比丘欲盜孔雀。
孔雀空中欲飛。
比丘當前立。
孔雀見比丘不能飛。
舒翅而住。
比丘得吉。
舉手觸亦吉。
若搖動孔雀。
蘭。
若提尾牽離頭處。
夷。
牽左翅過右翅亦夷。
上下亦爾。
立雲。
若籠貯鳥子。
比丘盜鳥。
離籠即犯。
若本無心。
雖合籠将去。
未結夷。
出鳥離籠方犯也。
曲杙者。
立雲。
謂壁上衣。
鈎龍牙杙是也。
故見論雲。
謂盜壁上曲鈎中物。
離壁離橛。
重也。
謂離壁未離橛。
蘭。
離橛未離壁。
亦蘭。
若橛壁俱離。
夷也。
又如十誦。
取衣不取架。
持将架去。
不重。
後衣離架時。
方得重也。
斷流者。
戒疏雲。
四分但雲若以方便壞池。
及取水物。
而不明所損分齊。
如祇雲。
溉灌流水。
或一宿直一錢。
乃至四錢五錢。
比丘為佛法僧。
或複盜破壞彼架。
得越水乃由簡。
滿五者。
夷。
又見論雲。
衆家共一池水注田。
比丘盜斷他水令注也。
田莳未死。
蘭。
若莳死。
随直多少結罪。
水注者。
戒威疏雲。
僧祇。
若以竹筒。
就孔中飲滿者。
重。
若稍飲數心咽咽。
偷蘭。
若器先塞。
拔塞時越注入器中。
蘭。
注斷滿者。
重。
若注未斷即悔畏。
重。
以水到本器中。
偷蘭。
雖注斷未離處。
離處未斷注。
俱蘭。
等者。
等取蘇油蜜等。
例同也。
第三通結旨歸中四意。
初叙盜相難知。
意存道而呵衆務。
二何者下。
徴釋衆務過生之所由。
三故善論下。
顯急護而證難知。
四以準下。
結歸略意。
一唱。
言然至也者。
情懷勝劣。
無平等心。
兼後彼此親疏。
未傾我例。
所以初果無學。
方可啧事也。
第三不犯中二。
先标。
二釋。
初如文。
釋中二。
初通明不犯。
二律中下。
别釋親厚。
言四至犯者。
己有想者。
戒疏雲。
謂實是他物。
意謂。
己物無他想故。
糞掃想者。
實是有主。
意言。
此主作糞掃想取。
開境想中。
初有主想句也。
暫取想者。
既非永用。
暫取借用。
言律至之者。
難作者。
如羊角哀佐伯陶并糧。
是也。
難與者。
雷義舉茂才讓于陳。
壬刺史不聽。
義遂陽猶不應命。
是也。
難忍者。
管仲鮑叔分财之義。
是也。
四五易知。
六不舍者。
荀臣伯者友人疾。
值胡賊攻郡。
臣伯不忍去。
賊至郡。
空間汝何敢獨在。
答。
友人之疾。
不忍去也。
我身甯死。
賊知賢。
旋軍還也。
不輕者。
郗超所交。
皆一時秀美。
雖塞門複進。
亦拔而交之。
戒疏雲。
情若琴瑟财何有别。
古有食必兼人。
衣亦通被。
故衣從二人。
食字亦爾。
鈔意恐難故。
令準此量之。
第二别釋戒本。
依注戒本等。
略分為八。
一若比丘(謂能犯人)。
二。
在村落中(村落有四。
一四周垣牆。
二栅籬。
三籬牆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