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關燈
天台沙門 允堪 述 鈔科分(二)初題目(二)初标鈔題(四分)二舉述号(終南)二本文(三)初序分(三)初如來在日教興(二)初約制道叙教興(二)初顯說處(原夫)二示被機(二)初指别益(寫冶)二指通益(慈風)二今機别叙教興(三)初愛道五百初請度緣(時有)二如來鑒機恐陷正法(蓋大)三慶喜哀請八敬令傳(阿難)二末後漸将訛善(洎如)三今師遂伸撰述(三)初師承有據濡毫被機(餘忝)二遮煩取要勒成篇卷(若文)三正立宗本傍取會通(今所)二正宗(二)初通列篇目(勸學)二随篇别解(三十)初勸學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三)初分門二别解(三)初順益(二)初引大乘經論(二)初約四經明(第一)二據二論辨(大智)二引小乘律論(二)初明二律(此律)二引兩論(成實)二違損(二)初總引諸經(第二)二别明律論(二)初引本宗(此律)二引異部(十誦)三業報(二)初辨威儀(第三)二明戒分(佛告)三結勸(總計)二釋聚篇至三十雜篇○三流通○○二釋聚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二)初通列七聚(七)初八棄(第一)二僧殘(第二)三偷蘭(第三)四二提(第四)五提舍(第五)六吉羅(第六)七惡說(第七)二别問名義(二)初問答名異體同(問曰)二别釋能所名義(二)初從能治行立名(二)初合明(言毗)二雙結(此上)二就所诠行立名(二)初釋因果二名(三)初通标(此下)二合解(言屍)三雙結(二)初對論強弱(雖因)二互攝理通(若欲)二示受随兩義(二)初結前生後(上明)二正明受随(二)初明受(言受)二辨随(二)初總釋名義(二随)二分示二種(三)初标顯(随有)二曆明(二)初示二持(所言)二明兩犯(言止)三雙結(故二)○三結界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三)初定量(第一)二大界(二)初牒名開章(第二)二随章正辨(六)初簡緣(第一)二立相(二)初引文(二)初示界相(第二)二辨界形(見論)二義判(二)初立相随時(義雲)二唱結離過(然須)三唱形(第三)四集僧(第四)五辨欲(第五)六作法(第六)三戒場(二)初牒名分章(第三)二随章别釋(二)初豎标(第一)二立圖(三)初叙意示圖(第二)二覆顯三相(今依)三結屬宜通(上來)三擇非(第三)四唱相(二)初唱結戒場(二)初示唱法(第四)二加羯磨(上座)二唱結大界(二)初示唱相(次結)二加結法(上座)五解界(二)初解無場大界(第五)二解有場大界(二)初明二解法(若有)二通示失否(此律)○四集衆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釋(二)初開章二列釋(三)初鳴稚(四)初引教顯功(第一)二維那打法(既知)三翻辨華梵(西傳)四作相義通(五分)二集僧(二)初作法攝(第二)二自然攝(二)初明可分别(第二)二不可分别(二不)三分齊(二)初通明四僧(第三)二結簡淨穢(義雲)○五足數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二)初釋衆(二)初通列二部人數(二)初他部及義加(第一)二本宗自列相(此律)三他本共列相(和尚)二簡辨應法是非(三)初未言開足(義雲十)二示自言相(義雲自)三避惡離過(義雲若)二簡相(二)初通簡内外(第二)二别簡坐立(若欲)○六受欲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二)初欲緣(二)初牒釋(第一)二問答(問無)二說法(二)初明屏處受欲(二)初健者廣說(二)初别明(二)初明自說(第二)二辨轉他(次明)二通問(問欲)二病人開略(二)初通示略法(此律)二别問現相(問餘)二辨入衆說儀(二)初示儀(對衆)二問答(四)初問合說成否(問對)二問多坐多立(問欲)三問遇緣失否(問睡)四問事訖不來(問與)○七十戒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二)初釋名(第一)二出家(七)初推功離苦(第二)二制聽和合(五百)三立法請師(次請)四嚴地施座(清淨)五辭親革俗(欲出)六說法披剃(入道)七禮慶悅情(度人)三受戒(二)初集僧和白(第三)二正明受法(三)初受前方便(五分)二正受說相(我某)三别示餘法(既知)四受衣(二)初受舍衣法(第四)二受舍缽法(受缽)五說淨(第五)六舍堕(第六)七說戒(三)初示通别二說(第二)二辨五德十數(二)初明五德(愛道)二辨十數(僧祇)三明式叉對首八安居(第八)九受日(第九)十自恣(二)初就衆别自恣(二)初五人已下通别法(第十)二四人已下對首法(對首)二示受誦賞罰(母論)○八學戒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五)初翻名(第一)二乞戒(第二)三秉法(第三)四六法(第四)五行法(二)初年十八(二)初明三法(第五)二十八法(僧祇)二伸問答(二)初問授法儀軌(問受)二問年減開成(三)初正問成否(問學)二義斥今非(義雲)三遮其妄引(二)初正斥妄引(或有)二辨年十二(三)初正明(相造)二問答(問何)三義解(義雲)○九畜衆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二)初畜意(二)初通辨度人(第一)二别明依止(若受)二制乞(二)初明乞示儀(第二)二問和加法(僧作)○十具戒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二)初由藉(第一)二本法(二)初牒章分文(第二)二随章正釋(十)初請師(二)初通叙請意(第一)二别示請法(三)初明請二師(二)初和尚(先明)二阇梨(注次請)二問師名義(問何)三簡德秉宣(二)初選德攝人(僧祇)二诘彼白讀(問諸)二戒緣(二)初先陳緣境(第二)二開彼心懷(知所)三安置(第三)四白差(第四)五出問(二)初差問所因(第五)二威儀出問(三)初問前方便(今正)二正問遮難(二)初問難(一汝)二問遮(問巳)三問章示察(又當)六白喚(第六)七乞戒(第七)八和白(第八)九問難(第九)十正受(六)初标結導發上心(第十)二引論證持優劣(智度)三示量内外推功(當廣)四檢校離非從正(正作)五秉法授體記時(知是)六緣難開加三二(此律)三至僧(二)初牒章叙由(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