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關燈
小
中
大
二别陳問答(二)初總标(就中)二别列(二)初問僧來成受(一問)二問俗舍結受(二問)三問本法受名(三問)四問本法僧寺(四問)五問俗相開受(三)初總陳問答(五問)二雙結得否(二)初問得受(問雲)二問不得(問雲)三縱奪歸宗(今兩)六問開别送往(六問)七問尼須結界(七問)八問本法安置(八問)九問請師方法(九問)十問乞戒儀軌(十問)四戒相(三)初示說八四(二)初說八棄(第四)二示四依(次當)二受已告陳(汝已)三義設餘行(義雲)五退舍(三)初本宗對内衆(第五)二婆論通餘人(婆論)三示無知傷歎(今時)○十一六念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六)初日月(第一)二食處(第二)三受時(第三)四衣缽(第四)五背别(第五)六康羸(第六)○十二受衣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十七)初制聽(第一)二功能(第二)三釋名(第三)四财如(第四)五體如(第五)六色如(第六)七量如(第七)八條數(第八)九堤數(第九)十重數(第十)十一作法(第十一)十二受法(第十二)十三舍法(第十三)十四得失(第十四)十五補浣(第十五)十六敬護(第十六)十七坐具(第十七)○十三受缽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七)初制意(第一)二體如(第二)三色如(第三)四量如(第四)五受舍(第五)六失法(二)初正明(第六)二問答(問但)七護法(第七)○十四淨施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五)初施主(二)初通标簡略(第一)二别明展轉(二)初牒名分列(今且)二束位對人(前三)二請法(二)初對道(第二)二對俗(次錢)三說淨(二)初對首(二)初對尼說(第三)二俗對說(婆論)二心念(五分)四存亡(第四)五失法(第五)○十五說戒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六)初時節(第一)二緣集(第二)三儀式(二)初牒章叙意(第三)二依章列釋(九)初鋪設召集(此律)二因辨行籌(十誦)三入座說偈(初入)四水湯盥掌(年少)五唱白行籌(維那)六請差升座(彼維)七散灑供養(香水)八未受退告(供養)九審問送心(戒師)四差使(二)初明差使往來(三)初作法差往(第四)二立囑授人(四分)三受教歸告(尼明)二辨尼衆說法(二)初和白離非(次說)二說終告散(若說)五客舊(二)初問答(二)初問客來說儀(第五)二問有緣開起(問說)二别簡(二)初說法誦經(若衆)二識疑發露(若于)六略說(二)初明僧法(二)初難緣開略(第六)二衆主告示(若衆)二别人法(次明)○十六安居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八)初制意(第一)二結時(二)初定時結罪(第二)二示過依人(二)初擇處離過(明了)二告俗請僧(三)初正明(僧祇)二引證(故五)三例歎(義雲)三夏閏(第三)四對首(二)初前安居法(二)初合明(第四)二問答(問所)二後安居法(後安)五心念(第五)六忘成(二)初引律(第六)二義斷(義雲)七及界(第七)八移夏(三)初總明二難(第八)二移處結成(若至)三問答除妨(二)初問忘不受日(問遇)二問遇難不還(問遇)○十七受日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六)初受緣(二)初三寶請召(第一)二私緣通塞(僧祇)二互用(第二)三受法(二)初正明(二)初受辭(第三)二彰示(此對)二問答(二)初問羯磨開受(問尼)二原聖意斥非(義雲)四得重(第四)五逢難(第五)六五利(三)初叙名(第六)二彰利(五利)三示過(僧祇)○十八自恣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十)初制意(第一)二時節(第二)三集僧(第三)四差使(二)初明廣法(二)初差使告僧(第四)二傳教歸衆(尼說)二辨略法(若大)五簡人(二)初示二種五德(第五)二顯差二所以(五分)六秉法(三)初先定儀軌(第六)二集欲問宗(問僧)三正宣羯磨(大姊)七五德(二)初五德白和(第七)二行坐草法(次明)八自恣(第八)九略法(四)初略法如非(第九)二五人隻差(上明)三四人對首(若界)四獨住心念(若依)十雜法(二)初别問說辭(第十)二正明雜相(若僧)○十九師徒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十三)初師徒名(第一)二依止意(第二)三免依止(第三)四合依止(第四)五通行法(二)初本宗通行七法(第五)二他部幾谏二師(僧祇)六白事法(二)初白師法(第六)二随師法(見論)七請經法(第七)八報恩法(二)初師嚴修敬(二)初執勞申奉(第八)二失禮贻殃(若有)二師過須離九無師法(第九)十簡師法(二)初通示阇梨(第十)二别簡二師(義雲)十一請師法(第十一)十二攝師法(二)初相攝軌儀(第十二)二料簡去住(十誦)十三诃忏法(三)初诃畜如非(第十三)二懲責離過(義雲)三折攝适時(此律)○二十緻敬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十)初敬寺(四)初内違外失(第一)二引示名處(古德)三慢毀招殃(五百)四翻辨衆号(地持)二敬佛(三)初敬造乖方(第二)二規模應法(又佛)三王匠如非(二)初兩如獲福(敬福)二雙非失祐(問居)三敬法(二)初人法變訛(二)初學習忘本二抄寫亂真(或有)二經律彰報(故敬)四敬僧(二)初彰過(第四)二引證(二)初引多文示非(故大)二引二典修敬(大悲)五定尊(二)初示尊??呼召(第五)二明上下坐儀(僧祇)六緻拜(二)初翻名(第六)二釋義(二)初禮敬合宜(二)初三法品式(智度)二禮繞如非(五分)二語受離過(僧祇)七八敬(二)初求度元由(三)初昙彌緻請(第七)二慶喜遭谪(母論)三推不開意(見論)二申敬方法(三)初叙别(然法)二别陳(中含)三問答(阙何)八報恩(第八)九醫藥(四)初開所乘(第九)二明醫治(見論)三辨餘術(五分)四示藥餌(患吐)十殡終(二)初明遣殡(第十)二示所呼(僧祇)○二十一随戒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别明(七)初八棄(二)初通标(二)初标簡所釋二通示戒數(尼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