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關燈


    許一年中受二三弟子)。

    應一時羯磨。

    先稱名者先受(例如雙生子。

    先出胎者為兄也)。

    三人亦如是。

    餘事亦得羯磨三人。

    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第二分雲。

    無和尚不得受戒。

     善見律雲。

    若與受戒。

    得突吉羅罪。

    是人得戒。

     薩婆多論雲。

    若先請和尚受十戒法。

    和尚不現前。

    亦得十戒。

    和尚若死。

    聞不得戒。

    不聞得戒。

    若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和尚不現前。

    不得受戒。

    以僧數不滿故。

    若僧數滿。

    設無和尚。

    亦得受戒。

     第二分雲。

    二和尚乃至多和尚。

    亦不得受戒(一人止有一親教師。

    譬如生身之父。

    不可多故。

    若于彼為和尚。

    于此為尊證者。

    俱所不論)。

    和尚九歲得名受戒。

    而衆僧有罪。

     南海寄歸雲。

    凡為親教師者。

    要須住位。

    滿足十夏秉羯磨師。

    屏教師。

    屏餘證人。

    并無定耳。

     律攝雲。

    邊地若有十人可得。

    取五人者。

    名善近圓。

    衆得越法罪。

    若但有五人。

    斯名善受。

    若衆數不滿。

    不得以佛作數。

    佛陀僧伽。

    寶體别故。

    若狂聾人。

    及天授部等。

    将足衆數。

    不成近圓(天授部。

    謂調達破僧伴也)。

     薩婆多論雲。

    佛不與人作和尚阿耆利。

    大愛道八法受戒。

    亦得稱阿難作阿耆利(即阿阇梨)。

     根本尼陀那雲。

    若人身無難事。

    自言我有。

    是受近圓。

    諸苾刍得越法罪。

    若人實有難事。

    自言我無。

    不名受近圓。

    諸苾刍無犯。

    若作如是語。

    莫授我近圓。

    而為受者。

    非受近圓。

    諸苾刍得越法罪。

    未受十戒而受近圓。

    此人得戒。

    諸苾刍得越法罪(與四分同)。

     第二分雲。

    從不持戒和尚受具。

    不知者得戒。

    知者不得。

     五分律雲。

    有和尚阿阇梨罷道。

    後來就弟子求出家受具。

    先弟子應與衣缽。

    助使得成。

    亦聽即與作師。

    彼更受戒者。

    應如法敬師。

     第二分雲。

    若于衆中被舉而休道者。

    欲還出家。

    若自見罪。

    應與出家。

    自見罪。

    應與受具。

    能忏悔。

    應與解羯磨。

     薩婆多論雲。

    年六十。

    不得受大戒。

    惟聽為沙彌凡七種受戒。

    一見谛受戒(如憍陳那初解聖谛。

    即名得戒)。

    二善來得戒(如前釋)。

    三三語得戒(佛成道未久。

    有人遇佛。

    自唱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即名得戒)。

    四三歸受戒(佛初敕千二百五十人。

    各各别行化度諸方。

    若有發心出家者。

    三說三歸。

    即名得戒)。

    五自誓受戒(如摩诃迦葉初出家時。

    未曾遇佛。

    但自誓雲。

    誰有世間最正覺者。

    是我之師。

    我是弟子。

    即名得戒。

    得戒已後。

    方值世尊)。

    六八法受戒(大愛道等五百女人。

    受八不可過法。

    即名得戒)。

    七白四羯磨得戒(或更開尼為白八羯磨受戒。

    法與比丘尼為遣信受戒。

    邊方為五人中受戒。

    即共有十種得戒不同)。

    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

    能繼續三寶。

    作無邊利益。

    是故于七種戒中。

    最勝最妙。

    最為尊重(善來。

    惟局金口。

    三語三歸。

    惟局未制四羯磨前。

    八法。

    惟局五百比丘尼。

    自誓。

    惟大迦葉一人。

    見谛。

    惟五比丘。

    獨此白四羯磨得戒。

    綱維佛化。

    使正法久住。

    三乘道果不絕也)。

    十誦律雲。

    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

    是人應先坐。

    先受水。

    先受飲食。

     善見律雲。

    若比丘。

    實一臘。

    妄言二臘。

    依二臘次受利養。

    計錢犯重。

     南海寄歸雲。

    從九月十六。

    至正月十五。

    為冬時(舊雲。

    八月十六。

    至十二月十五)。

    從正月十六。

    至五月十五。

    為春時(舊雲。

    十二月十六。

    至四月十五)。

    從五月十六。

    至六月十五。

    為雨時(舊雲。

    四月十六。

    至五月十五)。

    六月十六一日一夜。

    為終時(舊雲。

    五月十六。

    此一日一夜中受具。

    猶得受後安居。

    到三月滿便算一夏。

    譬如世人。

    臘月三十所生。

    亦算一歲。

    故以此為終時也。

    若五月十七受戒。

    則不得受後安居。

    但名無夏比丘。

    直待明年。

    方受或前安居或後安居。

    至三月滿。

    方名一夏比丘。

    譬如世人。

    歲朝所生。

    直至年終。

    止名一歲也)。

    從六月十七。

    至九月十五。

    為長時(舊雲。

    五月十七。

    至八月十五)。

    此謂佛家密教。

    與俗有殊。

    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創相見者。

    問雲。

    大德幾夏。

    答雲。

    爾許。

    若同夏者。

    問在何時。

    若時同者。

    問得幾日。

    若日同者。

    問食前後。

    同在食前。

    方問其影。

    影若有殊。

    大小成異。

    影若同者。

    便無大小。

    坐次則據其先至。

    知事乃任彼前差。

    若六月。

    十七明相才出受其近圓。

    同夏之中則為最大。

    由不得後夏故(舊雲五月十七)。

    若六月十六夜将盡而得受戒。

    則同夏之中為最小。

    由其得後夏故(舊雲五月十六)。

     問。

    十誦雲。

    先受大戒乃至須臾時。

    應先坐等。

    梵網經亦有如法坐戒。

    今比丘與菩薩戒。

    或複受有先後。

    當依何戒次耶。

    答。

    釋簽雲。

    大小兩乘。

    通用律儀攝其分位。

    各依律儀以定位次。

    是故菩薩在大則大。

    在小則小。

    故知在小乘衆。

    還依小乘位次而坐。

    在大乘衆。

    則依大乘位次而坐。

    又輔行雲。

    若先小後大。

    一切轉為無盡戒體。

    若先受大。

    後方出家。

    欲在大比丘數。

    而不失菩薩法者。

    則更受律儀。

    但于一切發得身口清淨防非律儀。

    無作戒體不複發也。

    故涅槃中五篇七聚。

    并是出家菩薩律儀。

    又若先小後大。

    則開小夏以成大夏。

    若先受大。

    後受律儀。

    在小則依小。

    在大則依大。

    (文)此不易之論也。

     第二分雲。

    比丘變女形。

    即以先受戒年歲。

    令入尼衆。

    尼變男形。

    令入比丘衆。

    變二根者滅擯。

     五分律雲。

    比丘變女形。

    若先犯共比丘尼戒者。

    應于尼衆中悔。

    先犯不共戒。

    不須複悔。

    比丘尼根變亦如是。

    若式叉摩那根變。

    年滿二十。

    應與受比丘戒。

    未滿二十。

    即是沙彌。

    沙彌尼根變亦如是。

    若沙彌根變。

    或應與二歲學戒。

    即于尼衆受二歲戒。

    或年未應與二歲戒。

    即是沙彌尼。

     根本雜事雲。

    若至三轉。

    即非僧尼。

    當須滅擯。

     第二分雲。

    被賊等截男根及自落者。

    不應滅擯。

    自截。

    應滅擯。

     五分律雲。

    截陰及半。

    突吉羅。

    都截。

    偷蘭遮。

    去一卵。

    偷蘭遮。

    去兩卵。

    應滅擯。

     律攝雲。

    苾刍修行之時。

    有二種煩惱或容生起。

    由忘正念。

    便憶曾經遠境。

    起染愛心。

    造衆過失。

    複由現前近境。

    起染愛心而犯衆罪。

    了知起犯緣已。

    即于此事生對治心。

    令其除滅。

    若染緣強盛。

    不能除遣。

    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

    請受教誡。

    作意蠲除。

    若仍不息。

    當勤晝夜讀誦聞思。

    簡擇深義。

    于三寶所。

    至誠供養。

    即長等處忘自劬勞。

    盡心供給。

    或遊他方。

    或複減食。

    或往屍林。

    獨居阿蘭若。

    修不淨觀等。

    或為四念住。

    或作無常。

    死想。

    冀令煩惱除滅。

    若仍不除。

    應生慚愧作如是念。

    我所為非。

    戒不清淨。

    而複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養。

    又複諸佛。

    及有天眼同梵行者。

    并諸天神悉觀見我。

    為此不應造衆罪業。

    當自克責。

    如救頭然。

    于清淨境。

    說除其罪。

    勿緻後悔。

    若作如前對治行時。

    性多煩惱。

    未能殄息。

    應審自觀察。

    或應舍戒而為白衣。

    勿令有罪受他信施。

    由受用時。

    更造衆多罪惡之業。

    定感當來苦異熟果。

    如經廣說。

    應善修持。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音義 閑三藏 閑。

    習熟也。

     蠲 音涓。

    亦除也。

    又洗也。

     異熟果 三界果報。

    并名異熟。

    共三義。

    一異時而熟。

    此生造業。

    後生受果。

    二異性而熟。

    因通善惡。

    果惟無記。

    三異處而熟。

    人中造因。

    六趣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