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關燈


    求某甲出家。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與某甲出家。

    白如是(若在戒場上。

    有四比丘。

    或過四人。

    應作白。

    若唯三人二人。

    不須作白)。

     三某甲如前釋。

    出家者。

    正指受十戒法。

    若不受戒。

    雖複剃發。

    不名出家。

    受十戒已。

    乃名法同沙彌也。

     白已。

    教使着缦條壞色衣。

    偏袒胡跪。

    合掌作是語。

     我某甲。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随如來出家。

    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

    歸依佛法僧。

    随如來出家竟。

    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

    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

    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欲。

    我某甲亦盡壽不淫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

    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

    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着香華鬘不香塗身。

    我某甲亦盡壽不着香華鬘不香塗身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我某甲亦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

    我某甲亦盡壽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

    我某甲亦盡壽不非時食。

     如諸佛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我某甲亦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已上三歸十戒。

    并是授戒阿阇梨教令說。

    次應語言)。

     汝今已受沙彌十戒竟。

    當盡形壽頂戴奉持。

    終身不得犯。

    應供養三寶。

    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

    不得違逆。

    上中下座。

    心常恭敬。

    勤求方便。

    坐禅。

    誦經。

    學問。

    勸助作福。

    開三惡道開涅槃門。

    于比丘法中。

    增長正業。

    得四道果(凡受沙彌戒。

    必須二師。

    如羅睺羅。

    尚以舍利弗為和尚。

    目連為授戒阇梨。

    餘可知也)。

     問。

    按沙彌十戒法中。

    先受三歸五戒。

    次說出家十戒。

    是佛正規。

    設有白衣欲求出家。

    不受五戒。

    徑受十戒。

    可如法否。

    答。

    若已受五戒者。

    即應剃發受十戒。

    若未受五戒者。

    必先授五戒已。

    乃剃發說十戒。

    倘不受五戒。

    徑說十戒。

    例同不受十戒而受具戒。

    此人雖得戒。

    二師則有過矣。

     第二分雲。

    房舍卧具。

    從大比丘下次第與。

    不得令沙彌坐卧織繩床上。

    若能愛護不污。

    聽坐卧。

     第四分雲。

    沙彌應以生年為次第。

    若生年等者。

    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僧祇律雲。

    太小者。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不知好惡。

    皆不應與出家。

    太老者。

    若過七十能有所作。

    若減七十不堪造事。

    卧起須人。

    皆不聽出家。

    若年滿七十。

    康健。

    能修習諸業。

    聽與出家。

    應先剃須。

    後剃發。

    若欲新出家者。

    不得便說出家樂。

    應說出家苦。

    一食。

    一眠。

    少食。

    少飲。

    多覺。

    少眠。

    長壽能不。

    若言能。

    應與剃。

    從七歲至十三。

    名驅烏沙彌。

    從十四至十九。

    名應法沙彌。

    從二十至七十。

    名名字沙彌。

    食及非時衣。

    等與。

    安居衣與半。

    若三分之一。

     根本尼陀那雲。

    年始六歲。

    雖能驅烏。

    不與出家。

    年滿七歲。

    不能驅烏。

    亦不與出家。

     問。

    出家功德經雲。

    若複有人。

    于閻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

    乃至須臾清淨出家。

    利益無量。

    若複有人。

    破他出家。

    為作留難。

    即為劫奪無量善财。

    當受惡果。

    今僧祇雲。

    若欲新出家者。

    不得便為說出家樂。

    應說出家苦等。

    豈非為作留難耶。

    答。

    信心出家。

    不應阻難。

    邪因入道。

    必須料揀。

    若阻難。

    則退人善根。

    不料揀。

    則敗壞佛法。

    又經中誡親友眷屬。

    令其不作障緣。

    律中誡和尚阇梨。

    令其不濫攝受也。

     善見律雲。

    沙彌有十惡。

    應滅擯。

    殺。

    盜。

    淫。

    欺。

    飲酒。

    毀佛。

    毀法。

    毀僧。

    邪見。

    污尼。

    前九改過不更作。

    猶可受具。

    後一決不可。

     按薩婆多論。

    若破五戒八戒中重戒者。

    更無勝進。

    何況沙彌。

    此雲爾者。

    重在悔過不更作。

    亦猶比丘絕不覆藏。

    得與學戒之意。

    為和尚者。

    特宜秘此。

    勿令沙彌竊知也。

     問。

    正受戒時。

    何故和尚反不說戒。

    又後文雲。

    和尚不現前。

    亦名得戒。

    設阿阇梨不現前。

    和尚可代授否。

    答。

    受戒雖依和尚。

    秉白必賴阇梨者。

    正以出家戒法。

    關系僧輪。

    不容私相授受故也。

    若許和尚自說。

    則羯磨者無權。

    必有泛濫度人之失。

    故斷不可。

     △二明請和尚及問重難法。

     受戒犍度雲。

    時諸出家學道。

    未被教誡者。

    不案威儀。

    着衣不齊整。

    乞食不如法。

    處處受不淨食。

    或受不淨缽食。

    在小食大食上。

    高聲大喚。

    如婆羅門聚會法。

    有一病比丘。

    無瞻視者。

    命終。

    諸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聽有和尚。

    和尚看弟子。

    當如兒意。

    弟子看和尚。

    當如父意。

    展轉相敬重。

    相瞻視。

    如是正法便得久住。

    增益廣大。

    當如是請和尚。

    偏袒右肩。

    胡跪合掌。

    作如是語。

     我某甲。

    今請大德為和尚。

    願大德為我作和尚。

    我依大德故。

    得受具足戒。

    如是三說。

    和尚當報言可爾。

    或言如是。

    或言當教授汝。

    或言清淨莫放逸。

     議曰。

    初剃發出家時。

    即應如是請師。

    但改雲我依大德故得出家受戒耳。

    若十戒和尚仍在。

    不須更請。

    若受具時。

    十戒和尚或遠行。

    或命終。

    或舍戒。

    或滅擯。

    不複可依。

    則須更擇大比丘而請之也。

     聽先問十三難事。

    然後為彼授具。

    白四羯磨。

     謂沙彌既新請和尚。

    則和尚未必曾與久住。

    故須細問。

    非謂平日久相谙者。

    亦須問也。

    凡問難事。

    須令彼解。

    若不解者。

    為之剖釋。

    不得依文宣讀而已。

     汝不犯邊罪不(若破十戒八戒五戒中重戒者。

    誠心悔過。

    猶行進具。

    若破具戒。

    永不許受)。

     謂曾受佛戒。

    犯四重禁。

    即是佛法海外人也。

     汝不壞他梵行不(若壞比丘比丘尼梵行。

    不可忏悔若壞餘五衆梵行。

    亦許至誠忏悔)。

     謂自身雖未受戒。

    若犯佛弟子淨戒人。

    名破梵行。

     汝非賊心入道不。

     謂白衣或沙彌時。

    盜聽說戒羯磨。

    同僧法事。

    僧祇律雲。

    若沙彌作是念。

    說戒時論說何等。

    即先入上座床下盜聽。

    若聰明。

    覺知初中後語者。

    後不得受具。

    若暗鈍。

    若眠。

    若意緣餘念。

    不記知者。

    後得受具。

     汝非破内外道不。

     謂曾作外道。

    來受具戒。

    複入外道。

    今又來求受。

     汝非黃門不。

     謂生不男。

    犍不男。

    妒不男。

    變不男。

    半月不男。

     汝非殺父不(若弑義父繼父等。

    仍可忏悔受具。

    若弑生身之父。

    不可受具)。

     汝非殺母不(若弑義母嫡母繼母庶母等。

    仍可忏悔受具。

    若弑生身之母。

    不可受具)。

     汝非殺阿羅漢不(若弑三果以下。

    猶可忏悔受具。

    若弑無學。

    死不變容者。

    不可受具)。

     汝非破僧不(若破法輪若主若伴。

    及破羯磨主。

    還俗複來。

    不可受具。

    若破羯磨伴還來。

    得受)。

     汝非惡心出佛身不(此難佛滅後無。

    依舊文問。

    或雲惡心毀佛形像。

    亦成重難。

    酌之)。

     汝非是非人不。

     謂諸天修羅鬼神。

    變為人形求受具戒。

    不得戒也。

     汝非畜生不。

     謂龍等變為人形。

    求受具戒。

    亦必不得戒也。

     汝非有二形不。

     謂一身具有男女二根。

    已上正乖道器。

    故須先問。

     △三明登壇受具法。

    第二分雲。

    不自稱字。

    不肯稱和尚名。

    教乞戒而不乞。

    是三種人不得受具。

    不得著白衣衣外道衣莊嚴具受具。

    不得與眠醉狂裸形瞋恚人受具。

    不得強授人具足戒。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