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不應二界相接。
當作标識。
不應二界相錯涉。
應留中間。
有二住處。
别利養。
别說戒。
欲共一說戒。
共一利養。
聽解界已然後結欲同說戒别利養。
亦如是。
欲别說戒同利養。
為守護住處故。
亦如是。
有二住處。
同說戒。
同利養。
欲别說戒别利養。
亦如是。
不得相去遠處同一說戒同一利養。
五分律雲。
不應共住共得施異布薩結界。
犯者偷蘭遮(按四分律。
為守護住處故聽。
蓋本是别說戒别利養者。
特以有無應互濟。
則利養合别。
為同。
而往還或有難。
則說戒自仍其舊。
今雲不應者。
蓋指本是同住。
而布薩獨分。
有類破僧故也)律攝雲。
河澗有橋梁者。
得通結界。
橋梁壞者。
若欲修治。
得經七夜。
至第八夜。
界法便失。
若本無心重修理者。
随壞即失。
根本尼陀那雲。
大界者。
齊兩逾膳那半。
應可結之。
若過非界(逾膳那。
當三十裡。
兩逾膳那半。
共七十五裡也)。
凡客苾刍至他住處。
住經七八日已。
無人來者。
應共結界。
十誦律雲。
若不舍先界。
不得更結。
△三結不離衣界。
第二分雲。
時有厭離比丘。
見阿蘭若有一好窟。
自念若得離衣宿者。
可即于此窟住。
佛言。
當結不失衣界。
白二羯磨。
時諸比丘脫衣置白衣舍。
着脫衣時形露。
佛言。
除村。
村外界(謂僧伽蓋大界。
既得至七十裡。
則其中必有俗人村舍。
村舍不定。
或先無後有。
或今有後無。
故但雲除彼村舍。
以村外為不離衣界也)。
當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若僧時到。
僧忍聽。
除村。
村外界。
結不失衣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住處。
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住處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先解不失衣界。
卻解大界。
不得隔駛流水外結不失衣界。
除常有橋者。
十誦律雲。
若舍大界。
不離衣界亦舍。
若舍不離衣界。
大界不舍。
△四結淨廚界。
亦名淨地。
蓋比丘之法。
不留宿食。
若于僧坊界内與食共宿。
便名為不淨食。
今既結為淨地。
則免共宿之過也。
第三分雲。
聽在僧伽藍内結淨地。
白二羯磨。
應唱若房處。
若溫室等。
如是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某處結作淨地。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今某處結作淨地。
誰諸長老。
忍僧于某處結作淨地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某處結作淨地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有四種淨地。
一者檀賊若經營人作僧坊時分處。
如是言。
某處為僧作淨地。
二者若為僧作寺。
未施僧。
三者若半有籬障。
若多無籬障。
若都無籬障。
若垣牆。
若塹。
亦爾。
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結。
比丘房乃至鬼神廟屋。
皆得結作淨地。
不應結上好房作淨處。
應結下者。
△五權結小界。
第二分雲。
若布薩日。
于曠野中行。
僧應和合集一處說戒。
若不得和合。
随同二師善友知識。
當下道集一處結小界說戒。
白二羯磨。
大德僧聽。
今有爾許比丘集。
若僧時到。
僧忍聽。
結小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
今有爾許比丘集。
結小界。
誰諸長老。
忍僧結小界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齊爾許比丘集處結小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爾許須出其數。
一切須在舒手相及處立)說戒竟。
應解而去。
自恣亦爾。
若有欲受戒人。
不同意者未出界。
應至界外。
疾集一處。
結小界與授戒。
授已。
應解(解法與結并同。
但改結字為解字耳)。
○授戒法 夫比丘戒者。
乃是出世宏規。
僧寶由斯建立。
貴在受後修學行持。
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
是故誘誨獎勸。
宜在事先。
研究讨明。
功須五夏。
壇中要務。
惟秉羯磨。
餘所未知。
二師是問。
而後代師匠。
多事美觀。
遂以平時開導之法。
混入登壇秉授之次。
依文宣讀。
則解義為難。
時久遲延。
則厭倦必起。
且因科節繁勞。
緻使衆多同受。
文繁則違佛本規。
衆受則并不得戒。
又受時雖似殷重。
受後便謂畢功。
颠倒差訛。
莫此為甚。
故今詳勘藏文。
恪依四分。
既崇佛制。
複便遵行。
和尚必須預求。
戒師但與秉白。
随時皆可入道。
何須臘八及四月八。
難緣方許三人。
豈容多衆至百千衆。
非曰生今反古。
實不敢背法耳。
略明四意。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二明請和尚及問重難法。
三明登壇受具法。
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依受戒犍度等酌錄。
不得度壞法外道。
根本百一羯磨雲。
外道求出家者。
授與三歸及五學處。
僧中三乞。
大德僧聽。
我某甲外道。
從僧乞四月共住。
願僧慈愍故。
與我四月共住。
僧應安彼着眼見耳不聞處。
為作白四羯磨。
于四月内。
着邬波?耶衣。
食僧常食。
準求寂例而作驅使。
善見律雲。
此外道修得四禅。
乃至能飛騰虛空。
亦不得與具戒。
要滿四月。
若佛法中修得須陀洹道。
即日為受具。
不須四月。
若在外道。
或聞說法。
得須陀洹。
來求出家。
即與受具。
若彼垂滿四月。
聞毀佛法。
生歡喜心。
聞毀外道。
瞋恚。
好往五不應行處。
處更與四月。
若結發外道。
事火外道。
不須四月共住。
何以故。
此二外道。
有業。
信因果。
過去諸佛為菩薩時。
出家波羅密。
皆于此道學。
若比丘。
欲往外道處。
步步突吉羅。
中路悔還。
忏悔突吉羅罪。
得住。
若往外道處。
聞外道說法。
不入其意。
悔還。
忏悔突吉羅罪。
得住。
若聞外道說法。
心便好樂。
受外道法。
下至拔一發患痛。
悔還。
應滅擯。
不得更出家。
不得度奴。
不得度賊。
五分律雲。
有賊厭作惡業。
求出家。
聽将至不識處。
與出家受具。
又雲。
授戒不相識者。
應七日試看。
不得度負債人。
善見律雲。
有人為償債。
得出家。
不得度五種病人。
癞。
癰疽。
白癞。
幹痟。
颠狂。
父母不聽。
不得度令出家。
善見律雲。
若有餘方餘國度出家。
不須問父母。
不得度官人。
善見律雲。
貪祿盡。
得出家。
若白王。
王聽。
亦得出家犯比丘尼。
賊心入道。
黃門。
畜生。
五逆罪人等。
未出家者不應度。
已出家者應滅擯。
犯比丘尼者。
善見律雲。
初壞者不得出家。
第二壞者不障(謂犯清淨持戒尼。
則成重難。
若尼先已破者。
後乃相通。
不名重難也)。
賊心入道者。
僧祇律雲。
若自出家人。
未曾入布薩自恣中。
後有好心。
得與出家受具。
若曾入布薩自恣中。
是名盜住。
不聽出家。
若王子。
大臣子。
避難自着袈裟者亦爾。
若欲僧伽藍中剃發。
當白一切僧。
若不得和合。
房房語令知已與剃發。
若和合。
當作白然後剃發。
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
欲求某甲剃發。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與某甲剃發。
白如是。
先某甲。
說沙彌名字。
次某甲。
說和尚名字。
後某甲。
亦沙彌名字。
既剃發已。
名為形同沙彌也。
若欲寺中度令出家。
當白一切僧。
僧祇律雲。
不聽不白僧度人出家。
下至白上座八人。
白剃發不白出家。
越毗尼罪。
二俱不白。
二越毗尼罪。
若出界度者。
無罪(到戒場上亦名出界)。
阿阇梨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
當作标識。
不應二界相錯涉。
應留中間。
有二住處。
别利養。
别說戒。
欲共一說戒。
共一利養。
聽解界已然後結欲同說戒别利養。
亦如是。
欲别說戒同利養。
為守護住處故。
亦如是。
有二住處。
同說戒。
同利養。
欲别說戒别利養。
亦如是。
不得相去遠處同一說戒同一利養。
五分律雲。
不應共住共得施異布薩結界。
犯者偷蘭遮(按四分律。
為守護住處故聽。
蓋本是别說戒别利養者。
特以有無應互濟。
則利養合别。
為同。
而往還或有難。
則說戒自仍其舊。
今雲不應者。
蓋指本是同住。
而布薩獨分。
有類破僧故也)律攝雲。
河澗有橋梁者。
得通結界。
橋梁壞者。
若欲修治。
得經七夜。
至第八夜。
界法便失。
若本無心重修理者。
随壞即失。
根本尼陀那雲。
大界者。
齊兩逾膳那半。
應可結之。
若過非界(逾膳那。
當三十裡。
兩逾膳那半。
共七十五裡也)。
凡客苾刍至他住處。
住經七八日已。
無人來者。
應共結界。
十誦律雲。
若不舍先界。
不得更結。
△三結不離衣界。
第二分雲。
時有厭離比丘。
見阿蘭若有一好窟。
自念若得離衣宿者。
可即于此窟住。
佛言。
當結不失衣界。
白二羯磨。
時諸比丘脫衣置白衣舍。
着脫衣時形露。
佛言。
除村。
村外界(謂僧伽蓋大界。
既得至七十裡。
則其中必有俗人村舍。
村舍不定。
或先無後有。
或今有後無。
故但雲除彼村舍。
以村外為不離衣界也)。
當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若僧時到。
僧忍聽。
除村。
村外界。
結不失衣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住處。
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住處除村。
村外界結不失衣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先解不失衣界。
卻解大界。
不得隔駛流水外結不失衣界。
除常有橋者。
十誦律雲。
若舍大界。
不離衣界亦舍。
若舍不離衣界。
大界不舍。
△四結淨廚界。
亦名淨地。
蓋比丘之法。
不留宿食。
若于僧坊界内與食共宿。
便名為不淨食。
今既結為淨地。
則免共宿之過也。
第三分雲。
聽在僧伽藍内結淨地。
白二羯磨。
應唱若房處。
若溫室等。
如是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某處結作淨地。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今某處結作淨地。
誰諸長老。
忍僧于某處結作淨地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某處結作淨地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有四種淨地。
一者檀賊若經營人作僧坊時分處。
如是言。
某處為僧作淨地。
二者若為僧作寺。
未施僧。
三者若半有籬障。
若多無籬障。
若都無籬障。
若垣牆。
若塹。
亦爾。
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結。
比丘房乃至鬼神廟屋。
皆得結作淨地。
不應結上好房作淨處。
應結下者。
△五權結小界。
第二分雲。
若布薩日。
于曠野中行。
僧應和合集一處說戒。
若不得和合。
随同二師善友知識。
當下道集一處結小界說戒。
白二羯磨。
大德僧聽。
今有爾許比丘集。
若僧時到。
僧忍聽。
結小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
今有爾許比丘集。
結小界。
誰諸長老。
忍僧結小界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齊爾許比丘集處結小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爾許須出其數。
一切須在舒手相及處立)說戒竟。
應解而去。
自恣亦爾。
若有欲受戒人。
不同意者未出界。
應至界外。
疾集一處。
結小界與授戒。
授已。
應解(解法與結并同。
但改結字為解字耳)。
○授戒法 夫比丘戒者。
乃是出世宏規。
僧寶由斯建立。
貴在受後修學行持。
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
是故誘誨獎勸。
宜在事先。
研究讨明。
功須五夏。
壇中要務。
惟秉羯磨。
餘所未知。
二師是問。
而後代師匠。
多事美觀。
遂以平時開導之法。
混入登壇秉授之次。
依文宣讀。
則解義為難。
時久遲延。
則厭倦必起。
且因科節繁勞。
緻使衆多同受。
文繁則違佛本規。
衆受則并不得戒。
又受時雖似殷重。
受後便謂畢功。
颠倒差訛。
莫此為甚。
故今詳勘藏文。
恪依四分。
既崇佛制。
複便遵行。
和尚必須預求。
戒師但與秉白。
随時皆可入道。
何須臘八及四月八。
難緣方許三人。
豈容多衆至百千衆。
非曰生今反古。
實不敢背法耳。
略明四意。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二明請和尚及問重難法。
三明登壇受具法。
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依受戒犍度等酌錄。
不得度壞法外道。
根本百一羯磨雲。
外道求出家者。
授與三歸及五學處。
僧中三乞。
大德僧聽。
我某甲外道。
從僧乞四月共住。
願僧慈愍故。
與我四月共住。
僧應安彼着眼見耳不聞處。
為作白四羯磨。
于四月内。
着邬波?耶衣。
食僧常食。
準求寂例而作驅使。
善見律雲。
此外道修得四禅。
乃至能飛騰虛空。
亦不得與具戒。
要滿四月。
若佛法中修得須陀洹道。
即日為受具。
不須四月。
若在外道。
或聞說法。
得須陀洹。
來求出家。
即與受具。
若彼垂滿四月。
聞毀佛法。
生歡喜心。
聞毀外道。
瞋恚。
好往五不應行處。
處更與四月。
若結發外道。
事火外道。
不須四月共住。
何以故。
此二外道。
有業。
信因果。
過去諸佛為菩薩時。
出家波羅密。
皆于此道學。
若比丘。
欲往外道處。
步步突吉羅。
中路悔還。
忏悔突吉羅罪。
得住。
若往外道處。
聞外道說法。
不入其意。
悔還。
忏悔突吉羅罪。
得住。
若聞外道說法。
心便好樂。
受外道法。
下至拔一發患痛。
悔還。
應滅擯。
不得更出家。
不得度奴。
不得度賊。
五分律雲。
有賊厭作惡業。
求出家。
聽将至不識處。
與出家受具。
又雲。
授戒不相識者。
應七日試看。
不得度負債人。
善見律雲。
有人為償債。
得出家。
不得度五種病人。
癞。
癰疽。
白癞。
幹痟。
颠狂。
父母不聽。
不得度令出家。
善見律雲。
若有餘方餘國度出家。
不須問父母。
不得度官人。
善見律雲。
貪祿盡。
得出家。
若白王。
王聽。
亦得出家犯比丘尼。
賊心入道。
黃門。
畜生。
五逆罪人等。
未出家者不應度。
已出家者應滅擯。
犯比丘尼者。
善見律雲。
初壞者不得出家。
第二壞者不障(謂犯清淨持戒尼。
則成重難。
若尼先已破者。
後乃相通。
不名重難也)。
賊心入道者。
僧祇律雲。
若自出家人。
未曾入布薩自恣中。
後有好心。
得與出家受具。
若曾入布薩自恣中。
是名盜住。
不聽出家。
若王子。
大臣子。
避難自着袈裟者亦爾。
若欲僧伽藍中剃發。
當白一切僧。
若不得和合。
房房語令知已與剃發。
若和合。
當作白然後剃發。
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
欲求某甲剃發。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與某甲剃發。
白如是。
先某甲。
說沙彌名字。
次某甲。
說和尚名字。
後某甲。
亦沙彌名字。
既剃發已。
名為形同沙彌也。
若欲寺中度令出家。
當白一切僧。
僧祇律雲。
不聽不白僧度人出家。
下至白上座八人。
白剃發不白出家。
越毗尼罪。
二俱不白。
二越毗尼罪。
若出界度者。
無罪(到戒場上亦名出界)。
阿阇梨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