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三十八殘宿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殘宿食而食者。
波逸提。
緣 尊者迦羅。
常坐禅思惟。
時城中乞食易得。
迦羅作是念。
何為日日乞食疲苦。
甯可食先得者。
後得食當持還。
即如所念為之。
諸比丘于食時。
不見迦羅。
疑是命終遠行等。
後見乃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釋 宿食者。
今日受已至明日。
于諸比丘皆不清淨。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宿受食有餘。
與父母及作人等。
後從彼邊乞得。
十誦律雲。
大比丘未手受而共宿者。
名曰内宿。
啖者突吉羅。
已手受舉共宿者。
名殘宿食。
啖者波逸提。
先自取果。
後從淨人受而食。
突吉羅。
有二種觸食。
食無罪。
一清淨比丘誤觸。
二破戒比丘無慚愧觸。
天食過中可食。
可七日受。
根本尼陀那雲。
所餘餅果。
持與求寂。
明旦還得食之。
若有希望心。
與時惡作。
食時犯堕。
若總無希望心。
不犯。
目得迦雲。
若病者貧。
設是殘觸酥油。
服之無犯。
苾刍行路。
令求寂持路糧。
亦得為其擎舉擎下。
又諸苾刍道行。
應持糧者。
既無俗人。
又無求寂。
應勸施主。
施主亦無。
應自持去。
後見俗人。
共換而食。
換處亦無。
分為兩分。
告俗人曰。
汝取一分。
彼既入手。
應告彼曰。
汝取我食。
我取汝分。
換易而食。
此複難求。
于第一日。
應須絕食。
明日如有授人。
受取而食。
若無授者。
自取一彪拳許食之。
至第三日。
還無授者。
食二彪拳。
至第四日。
複無授人。
随情自取飽食無犯。
于後路糧罄盡。
見有熟果堕地。
應取作淨。
受已而食。
若淨人難得者。
受已應食。
授者亦無。
應可自取作北洲想而食。
樹上果熟未落地者。
應自上樹搖振令堕。
自取而食。
如上開者。
并為難緣。
若無難時。
悉皆制斷。
善見律雲。
若多比丘共行。
唯一小沙彌。
比丘各自擔糧。
至食時。
各自分分。
沙彌得分已。
語比丘言。
今持沙彌分與大德易。
得已。
複與第二座易。
展轉乃至衆多。
食皆無罪。
若沙彌不解法。
比丘自持食分與沙彌展轉易。
得食不犯。
薩婆多論雲。
若食是佛臘。
面門臘。
自恣臘。
雖先捉。
後買得食。
無已想故。
無罪。
證 根本雜事雲。
佛告阿難。
無容得有住其家内食殘宿食。
證阿羅漢。
無容得有阿羅漢。
諸漏已盡。
處白衣家。
食殘宿食。
辯 問。
沙彌不食殘宿食者。
得證阿羅漢果。
若已證阿羅漢果。
須受具不。
答。
八種比丘中。
雖有破結使比丘。
然佛滅後。
必以白四羯磨為宗要。
故沙彌設證無學。
但可即時受具。
不俟年滿二十。
未有不登壇受具者也。
○三十九自取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不受食若藥。
着口中。
除水及楊枝。
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比丘。
常乞食着糞掃衣。
時城中諸居士。
為命過父母等。
于四衢道乃至廟中。
作飲食祭祀供養。
彼比丘自取食之。
居士譏嫌。
故制。
時諸比丘生疑。
不敢自取楊枝淨水。
佛言。
不犯。
釋 受有五種。
手與手受。
或手與持物受。
或持物與持物受。
或持物與手受。
或遙過物與。
與者受者俱知。
中無觸礙。
得堕手中。
又五種受。
身與身受。
衣與衣受。
曲肘與曲肘受。
器與器受。
或有因緣置地與。
相 想疑等六句。
如常可知。
比丘尼波逸提。
五分律雲。
除嘗食。
但不得咽。
聽從龍受食。
天受食。
鬼受食。
猕猴受食。
以施主語受食。
不得受擲食食。
辯 問。
四分遙過物與。
成受。
五分不得受擲食食。
此複何從。
答。
四分所謂遙過。
蓋指或有因緣。
五分所謂擲食。
則由出于輕慢。
聽制條别。
意在于斯。
○四十無病索好食戒。
大乘有病亦不得食魚肉。
若得好美飲食乳酪魚及肉。
若比丘。
如此美飲食。
無病。
自為己索者。
波逸提。
緣 ?難陀詣商主家索雜食。
商主問有何患。
報言。
無所患。
但意欲得雜食耳。
商主譏嫌。
故制。
時病比丘。
畏慎不敢乞。
不敢為病人乞。
得已不敢食。
故聽。
相 比丘尼悔過法。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索得。
波逸提。
不得。
突吉羅。
律攝雲。
無病從乞。
有病而食。
乞時惡作。
食時無犯。
有病從乞。
無病而食。
乞時無犯。
食得堕罪。
若施主言。
有所須者随意可索。
或從天龍藥叉舍乞求。
無犯。
○四十一自與外道食戒。
大乘同學。
或觀機得與。
若比丘。
外道男。
外道女。
自手與食者。
波逸提。
緣 佛敕阿難分餅與衆僧。
分已有餘。
乃與乞人。
有一裸形外道女。
顔貌端正。
阿難付餅。
餅黏相着。
謂是一餅。
與此女人。
女與傍人轉問所得。
即生疑謗。
又一梵志在此食已。
轉向餘國。
道逢笃信相士。
告以從秃頭居士得食。
相士以白比丘。
佛聞結戒。
于是外道皆有怨言。
佛乃聽置地與。
使人與。
相 自手與而受。
波逸提。
不受。
突吉羅。
方便欲與還變悔。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與父母及作人等。
若力勢強奪。
根本律雲。
或欲以食因緣。
除彼惡見。
無犯。
十誦律雲。
不犯者。
若彼有病。
若親裡。
若求出家時與(謂四月試時也)。
未受食。
不應與他。
先受已。
後當與他。
若父。
若母。
若閉系人。
急須食人。
妊身女人。
少多與之。
畜生應與一口。
○四十二詣餘家不囑授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先受請已。
前食後食詣餘家。
不囑授餘比丘。
除餘時。
波逸提。
餘時者。
病時。
作衣時。
施衣時。
是謂時。
緣 有長者設食請僧。
待?難陀至。
?難陀小食時更詣餘家。
時垂欲過方來。
諸比丘飲食不得滿足。
又一大臣送甘果至僧伽藍。
亦待?難陀來分。
彼後食已詣餘家。
時過乃還。
使衆僧不得食新果。
故制。
是後衆僧不敢入城受請。
佛聽相囑授入城。
又以因緣聽病時作衣時施衣時。
不囑授入城。
釋 前食者。
明相出至食時。
後食者。
從食時至日中。
餘比丘者。
同一界共住也。
相 囑已出。
若中道還等。
欲出須更囑。
不囑入餘家。
波逸提。
一足入門内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無比丘不囑授。
至庫藏聚落邊房。
至所囑家。
若勢力所持。
命難。
梵行難。
律攝雲。
若語施主。
我設不來。
應與僧食。
勿令廢缺。
若施主不以此人而為先首。
并無罪。
○四十三食家強坐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在食家中有寶。
強安坐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
至齋優婆夷家坐。
其夫問須何等。
報言須食。
即使婦出食與之。
食已不去。
其夫瞋恚而出。
語言随汝所為。
佛聞故制。
釋 食者。
男以女為食。
女以男為食。
故名為食家。
寶者。
??璖瑪瑙真珠琥珀金銀(按此戒。
正從食家得罪。
不從有寶得罪。
言有寶者。
或有寶則是夫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殘宿食而食者。
波逸提。
緣 尊者迦羅。
常坐禅思惟。
時城中乞食易得。
迦羅作是念。
何為日日乞食疲苦。
甯可食先得者。
後得食當持還。
即如所念為之。
諸比丘于食時。
不見迦羅。
疑是命終遠行等。
後見乃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釋 宿食者。
今日受已至明日。
于諸比丘皆不清淨。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宿受食有餘。
與父母及作人等。
後從彼邊乞得。
十誦律雲。
大比丘未手受而共宿者。
名曰内宿。
啖者突吉羅。
已手受舉共宿者。
名殘宿食。
啖者波逸提。
先自取果。
後從淨人受而食。
突吉羅。
有二種觸食。
食無罪。
一清淨比丘誤觸。
二破戒比丘無慚愧觸。
天食過中可食。
可七日受。
根本尼陀那雲。
所餘餅果。
持與求寂。
明旦還得食之。
若有希望心。
與時惡作。
食時犯堕。
若總無希望心。
不犯。
目得迦雲。
若病者貧。
設是殘觸酥油。
服之無犯。
苾刍行路。
令求寂持路糧。
亦得為其擎舉擎下。
又諸苾刍道行。
應持糧者。
既無俗人。
又無求寂。
應勸施主。
施主亦無。
應自持去。
後見俗人。
共換而食。
換處亦無。
分為兩分。
告俗人曰。
汝取一分。
彼既入手。
應告彼曰。
汝取我食。
我取汝分。
換易而食。
此複難求。
于第一日。
應須絕食。
明日如有授人。
受取而食。
若無授者。
自取一彪拳許食之。
至第三日。
還無授者。
食二彪拳。
至第四日。
複無授人。
随情自取飽食無犯。
于後路糧罄盡。
見有熟果堕地。
應取作淨。
受已而食。
若淨人難得者。
受已應食。
授者亦無。
應可自取作北洲想而食。
樹上果熟未落地者。
應自上樹搖振令堕。
自取而食。
如上開者。
并為難緣。
若無難時。
悉皆制斷。
善見律雲。
若多比丘共行。
唯一小沙彌。
比丘各自擔糧。
至食時。
各自分分。
沙彌得分已。
語比丘言。
今持沙彌分與大德易。
得已。
複與第二座易。
展轉乃至衆多。
食皆無罪。
若沙彌不解法。
比丘自持食分與沙彌展轉易。
得食不犯。
薩婆多論雲。
若食是佛臘。
面門臘。
自恣臘。
雖先捉。
後買得食。
無已想故。
無罪。
證 根本雜事雲。
佛告阿難。
無容得有住其家内食殘宿食。
證阿羅漢。
無容得有阿羅漢。
諸漏已盡。
處白衣家。
食殘宿食。
辯 問。
沙彌不食殘宿食者。
得證阿羅漢果。
若已證阿羅漢果。
須受具不。
答。
八種比丘中。
雖有破結使比丘。
然佛滅後。
必以白四羯磨為宗要。
故沙彌設證無學。
但可即時受具。
不俟年滿二十。
未有不登壇受具者也。
○三十九自取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不受食若藥。
着口中。
除水及楊枝。
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比丘。
常乞食着糞掃衣。
時城中諸居士。
為命過父母等。
于四衢道乃至廟中。
作飲食祭祀供養。
彼比丘自取食之。
居士譏嫌。
故制。
時諸比丘生疑。
不敢自取楊枝淨水。
佛言。
不犯。
釋 受有五種。
手與手受。
或手與持物受。
或持物與持物受。
或持物與手受。
或遙過物與。
與者受者俱知。
中無觸礙。
得堕手中。
又五種受。
身與身受。
衣與衣受。
曲肘與曲肘受。
器與器受。
或有因緣置地與。
相 想疑等六句。
如常可知。
比丘尼波逸提。
五分律雲。
除嘗食。
但不得咽。
聽從龍受食。
天受食。
鬼受食。
猕猴受食。
以施主語受食。
不得受擲食食。
辯 問。
四分遙過物與。
成受。
五分不得受擲食食。
此複何從。
答。
四分所謂遙過。
蓋指或有因緣。
五分所謂擲食。
則由出于輕慢。
聽制條别。
意在于斯。
○四十無病索好食戒。
大乘有病亦不得食魚肉。
若得好美飲食乳酪魚及肉。
若比丘。
如此美飲食。
無病。
自為己索者。
波逸提。
緣 ?難陀詣商主家索雜食。
商主問有何患。
報言。
無所患。
但意欲得雜食耳。
商主譏嫌。
故制。
時病比丘。
畏慎不敢乞。
不敢為病人乞。
得已不敢食。
故聽。
相 比丘尼悔過法。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索得。
波逸提。
不得。
突吉羅。
律攝雲。
無病從乞。
有病而食。
乞時惡作。
食時無犯。
有病從乞。
無病而食。
乞時無犯。
食得堕罪。
若施主言。
有所須者随意可索。
或從天龍藥叉舍乞求。
無犯。
○四十一自與外道食戒。
大乘同學。
或觀機得與。
若比丘。
外道男。
外道女。
自手與食者。
波逸提。
緣 佛敕阿難分餅與衆僧。
分已有餘。
乃與乞人。
有一裸形外道女。
顔貌端正。
阿難付餅。
餅黏相着。
謂是一餅。
與此女人。
女與傍人轉問所得。
即生疑謗。
又一梵志在此食已。
轉向餘國。
道逢笃信相士。
告以從秃頭居士得食。
相士以白比丘。
佛聞結戒。
于是外道皆有怨言。
佛乃聽置地與。
使人與。
相 自手與而受。
波逸提。
不受。
突吉羅。
方便欲與還變悔。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與父母及作人等。
若力勢強奪。
根本律雲。
或欲以食因緣。
除彼惡見。
無犯。
十誦律雲。
不犯者。
若彼有病。
若親裡。
若求出家時與(謂四月試時也)。
未受食。
不應與他。
先受已。
後當與他。
若父。
若母。
若閉系人。
急須食人。
妊身女人。
少多與之。
畜生應與一口。
○四十二詣餘家不囑授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先受請已。
前食後食詣餘家。
不囑授餘比丘。
除餘時。
波逸提。
餘時者。
病時。
作衣時。
施衣時。
是謂時。
緣 有長者設食請僧。
待?難陀至。
?難陀小食時更詣餘家。
時垂欲過方來。
諸比丘飲食不得滿足。
又一大臣送甘果至僧伽藍。
亦待?難陀來分。
彼後食已詣餘家。
時過乃還。
使衆僧不得食新果。
故制。
是後衆僧不敢入城受請。
佛聽相囑授入城。
又以因緣聽病時作衣時施衣時。
不囑授入城。
釋 前食者。
明相出至食時。
後食者。
從食時至日中。
餘比丘者。
同一界共住也。
相 囑已出。
若中道還等。
欲出須更囑。
不囑入餘家。
波逸提。
一足入門内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無比丘不囑授。
至庫藏聚落邊房。
至所囑家。
若勢力所持。
命難。
梵行難。
律攝雲。
若語施主。
我設不來。
應與僧食。
勿令廢缺。
若施主不以此人而為先首。
并無罪。
○四十三食家強坐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在食家中有寶。
強安坐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
至齋優婆夷家坐。
其夫問須何等。
報言須食。
即使婦出食與之。
食已不去。
其夫瞋恚而出。
語言随汝所為。
佛聞故制。
釋 食者。
男以女為食。
女以男為食。
故名為食家。
寶者。
??璖瑪瑙真珠琥珀金銀(按此戒。
正從食家得罪。
不從有寶得罪。
言有寶者。
或有寶則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