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相違。
今更細釋者。
一行等三昧。
皆是自誓精修。
非系僧中條約。
忏法雖制雜語。
亦非受行啞法。
獨宿孤峰。
迹絕人世。
一身之高蹈可然。
大衆又豈能齊奉耶。
證 大般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有佛性者。
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
我今已得成就菩提。
當知是人犯波羅夷。
何以故。
雖有佛性。
以未修習諸善方便。
是故未見。
以未見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四波羅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不得與諸比丘共住。
如前。
後亦如是。
是比丘得波羅夷罪。
不應共住。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雲。
前是俗人。
無比丘分。
後犯戒時。
與前俗人體無有異。
故雲如前。
後亦如是。
證 第四分雲。
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
二臭。
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
惡鬼得便。
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犯戒人亦如是。
一身口意業不淨。
二惡聲流布。
三諸善比丘畏避。
四諸善比丘見之。
生惡心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五與不善人共住。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
為智者所诃。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複有五事。
先所未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随所在衆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人稱說其惡。
死堕惡道。
有五法名為大賊。
長壽作大罪。
不被系縛。
何等五。
若住無定處有好伴。
若多刀杖。
若大富多有财寶。
有捉者賂之。
若有大人親友。
或依止王及大臣。
有捉者護之。
若于遠處作賊而還。
破戒比丘。
亦有五法。
多作衆罪。
不速為他所舉。
若住無定處有伴黨。
若多聞能憶持。
初中下言悉善。
有文有義。
具說淨行。
而不能善心思惟。
深入正見。
若能得四事供養。
有舉者賂之。
若有大人為親厚。
或上座及次座。
有舉者護之。
若在空野中住。
來至大家求覓利養。
是為五法同彼大賊。
善見律雲。
一切作諸惡法。
無人不知。
初作者。
護身神見。
次知他心天人知。
如此之人。
天神俱見。
是故大叫喚。
展轉相承。
傳至梵天。
置無色界。
餘者悉聞。
薩婆多毗婆沙雲。
初犯一戒。
已毀破受道器。
名波羅夷。
後更殺人。
得突吉羅。
實罪雖重。
無波羅夷名。
以更無道器可破故。
優婆塞五戒相經雲。
佛告比丘。
吾有二身。
生身。
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起七寶塔。
至于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有可悔。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初四棄法竟。
○二。
十三僧殘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諸大德。
是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十誦雲。
僧伽婆屍沙者。
是罪屬僧。
僧中有殘。
因衆僧前悔過得滅。
是名僧伽婆屍沙。
根本律雲。
僧伽者。
若犯此罪。
應依僧伽而行其法。
及依僧伽而得出罪。
婆屍沙者。
是餘殘義。
若于四事随犯其一。
無有餘殘。
不得共住。
此十三法。
有餘殘可治。
故名僧殘。
律攝雲。
由奉衆教。
罪方除滅。
毗尼母經雲。
如人為他所斫。
殘有咽喉。
名之為殘。
如二人共入陣間。
一為他所害。
命絕。
二為他所害。
命根少在不斷。
若得好醫良藥。
可得除瘥。
若無者。
不可瘥也。
犯僧殘者。
亦複如是。
有少可忏悔之理。
若得清淨大衆。
為如法說忏悔除罪之法。
此罪可除。
若無清淨大衆。
不可除滅。
是名僧殘。
○二别列十三。
初弄陰失精戒(至)十三不舍惡性戒。
○初弄陰失精戒。
大乘同制。
梵網經雲。
甯以利斧斬破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着好觸。
菩薩戒本經雲。
起五蓋心不開覺者。
是名為犯衆多犯。
是犯染污起也。
若比丘。
故弄陰失精。
除夢中。
僧伽婆屍沙。
緣 迦留陀夷欲意熾盛。
顔色憔悴。
身體損瘦。
異時随念憶想弄失不淨。
諸根悅豫。
顔色光澤。
親友比丘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時一比丘亂意睡眠。
夢中失精。
疑犯此戒。
佛言。
無犯。
然亂意眠。
有五過失。
一惡夢。
二諸天不護。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惟明相。
五于夢中失精。
善意眠五功德。
反上可知。
相 弄失。
僧殘。
不失。
偷蘭遮。
教他比丘者。
弄失。
偷蘭遮。
不失。
突吉羅。
教餘人弄。
失不失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第四分雲。
若女人捉比丘前。
彼動身失不淨。
僧殘。
不動身失不淨。
突吉羅。
捉後亦如是。
捉足禮時亦如是。
若以男根逆水。
或順水。
或水灑。
或逆風。
或順風。
或口噓。
或空中憶想身動失不淨。
一切僧殘。
根本律雲。
甯以手執可畏黑蛇。
不以染心自捉生支。
以染心視生支。
得惡作罪。
五分律雲。
散亂心眠。
突吉羅。
憶行淫事。
突吉羅。
大涅槃經雲。
應于淫欲生臭穢想。
乃至不生一念淨想。
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二女身相觸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淫欲意。
與女人身相觸。
若捉手。
若捉發。
若觸一一身分者。
僧伽婆屍沙。
緣 迦留陀夷因佛制戒。
不得弄陰堕精。
便伺婦女至房。
扪摸嗚口。
樂者笑其所作。
不樂者瞋恚罵詈。
語諸比丘。
比丘白佛結戒。
相 觸女人。
一觸一僧殘。
觸鬼女及畜女能變形者。
偷蘭遮。
不變形者。
突吉羅。
若女人作禮捉足。
覺觸樂。
動身。
僧殘。
不動身。
突吉羅。
若欲心觸衣缽等乃至自觸身。
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羅夷。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有所取與。
若相解勸等。
第四分雲。
作女想。
與男身相觸。
作男想。
與女身相觸。
皆偷蘭遮。
此女。
餘女想。
餘女。
此女想。
身相觸。
皆僧殘。
與死女人身未壞者相觸。
僧殘。
半分壞多分壞者相觸。
偷蘭遮。
随女人所倚處。
比丘以欲心動之。
偷蘭遮。
女人為水所漂。
慈念接出。
不受觸樂。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比丘坐時。
有女人來禮足。
若起欲心。
當正身住。
應語言小遠住禮。
若女人笃信。
卒來接足者。
應自齧舌令痛。
不令覺女人細滑。
若女人從比丘索水者。
不應自捉罐澆女手。
應以器盛與。
若無器。
令淨人與。
若無淨人。
應持罐着床幾上。
令其自取。
若女人落水求救者。
比丘作地想捉出。
不犯。
若授竹木繩牽出。
不犯。
若言。
知汝雖苦。
當任宿命者。
無罪。
根本律雲。
凡觸女身。
若是堪行淫者。
無衣隔時。
僧殘。
有衣。
粗罪。
若不堪者。
無衣。
粗罪。
有衣。
惡作。
若觸男及黃門堪行淫者。
無衣。
粗罪。
有衣。
惡作。
若不堪者。
有衣無衣。
俱得惡作。
若觸傍生。
堪與不堪。
并得惡作。
若
今更細釋者。
一行等三昧。
皆是自誓精修。
非系僧中條約。
忏法雖制雜語。
亦非受行啞法。
獨宿孤峰。
迹絕人世。
一身之高蹈可然。
大衆又豈能齊奉耶。
證 大般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有佛性者。
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
我今已得成就菩提。
當知是人犯波羅夷。
何以故。
雖有佛性。
以未修習諸善方便。
是故未見。
以未見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四波羅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不得與諸比丘共住。
如前。
後亦如是。
是比丘得波羅夷罪。
不應共住。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雲。
前是俗人。
無比丘分。
後犯戒時。
與前俗人體無有異。
故雲如前。
後亦如是。
證 第四分雲。
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
二臭。
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
惡鬼得便。
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犯戒人亦如是。
一身口意業不淨。
二惡聲流布。
三諸善比丘畏避。
四諸善比丘見之。
生惡心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五與不善人共住。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
為智者所诃。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複有五事。
先所未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随所在衆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人稱說其惡。
死堕惡道。
有五法名為大賊。
長壽作大罪。
不被系縛。
何等五。
若住無定處有好伴。
若多刀杖。
若大富多有财寶。
有捉者賂之。
若有大人親友。
或依止王及大臣。
有捉者護之。
若于遠處作賊而還。
破戒比丘。
亦有五法。
多作衆罪。
不速為他所舉。
若住無定處有伴黨。
若多聞能憶持。
初中下言悉善。
有文有義。
具說淨行。
而不能善心思惟。
深入正見。
若能得四事供養。
有舉者賂之。
若有大人為親厚。
或上座及次座。
有舉者護之。
若在空野中住。
來至大家求覓利養。
是為五法同彼大賊。
善見律雲。
一切作諸惡法。
無人不知。
初作者。
護身神見。
次知他心天人知。
如此之人。
天神俱見。
是故大叫喚。
展轉相承。
傳至梵天。
置無色界。
餘者悉聞。
薩婆多毗婆沙雲。
初犯一戒。
已毀破受道器。
名波羅夷。
後更殺人。
得突吉羅。
實罪雖重。
無波羅夷名。
以更無道器可破故。
優婆塞五戒相經雲。
佛告比丘。
吾有二身。
生身。
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起七寶塔。
至于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有可悔。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初四棄法竟。
○二。
十三僧殘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諸大德。
是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十誦雲。
僧伽婆屍沙者。
是罪屬僧。
僧中有殘。
因衆僧前悔過得滅。
是名僧伽婆屍沙。
根本律雲。
僧伽者。
若犯此罪。
應依僧伽而行其法。
及依僧伽而得出罪。
婆屍沙者。
是餘殘義。
若于四事随犯其一。
無有餘殘。
不得共住。
此十三法。
有餘殘可治。
故名僧殘。
律攝雲。
由奉衆教。
罪方除滅。
毗尼母經雲。
如人為他所斫。
殘有咽喉。
名之為殘。
如二人共入陣間。
一為他所害。
命絕。
二為他所害。
命根少在不斷。
若得好醫良藥。
可得除瘥。
若無者。
不可瘥也。
犯僧殘者。
亦複如是。
有少可忏悔之理。
若得清淨大衆。
為如法說忏悔除罪之法。
此罪可除。
若無清淨大衆。
不可除滅。
是名僧殘。
○二别列十三。
初弄陰失精戒(至)十三不舍惡性戒。
○初弄陰失精戒。
大乘同制。
梵網經雲。
甯以利斧斬破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着好觸。
菩薩戒本經雲。
起五蓋心不開覺者。
是名為犯衆多犯。
是犯染污起也。
若比丘。
故弄陰失精。
除夢中。
僧伽婆屍沙。
緣 迦留陀夷欲意熾盛。
顔色憔悴。
身體損瘦。
異時随念憶想弄失不淨。
諸根悅豫。
顔色光澤。
親友比丘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時一比丘亂意睡眠。
夢中失精。
疑犯此戒。
佛言。
無犯。
然亂意眠。
有五過失。
一惡夢。
二諸天不護。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惟明相。
五于夢中失精。
善意眠五功德。
反上可知。
相 弄失。
僧殘。
不失。
偷蘭遮。
教他比丘者。
弄失。
偷蘭遮。
不失。
突吉羅。
教餘人弄。
失不失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第四分雲。
若女人捉比丘前。
彼動身失不淨。
僧殘。
不動身失不淨。
突吉羅。
捉後亦如是。
捉足禮時亦如是。
若以男根逆水。
或順水。
或水灑。
或逆風。
或順風。
或口噓。
或空中憶想身動失不淨。
一切僧殘。
根本律雲。
甯以手執可畏黑蛇。
不以染心自捉生支。
以染心視生支。
得惡作罪。
五分律雲。
散亂心眠。
突吉羅。
憶行淫事。
突吉羅。
大涅槃經雲。
應于淫欲生臭穢想。
乃至不生一念淨想。
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二女身相觸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淫欲意。
與女人身相觸。
若捉手。
若捉發。
若觸一一身分者。
僧伽婆屍沙。
緣 迦留陀夷因佛制戒。
不得弄陰堕精。
便伺婦女至房。
扪摸嗚口。
樂者笑其所作。
不樂者瞋恚罵詈。
語諸比丘。
比丘白佛結戒。
相 觸女人。
一觸一僧殘。
觸鬼女及畜女能變形者。
偷蘭遮。
不變形者。
突吉羅。
若女人作禮捉足。
覺觸樂。
動身。
僧殘。
不動身。
突吉羅。
若欲心觸衣缽等乃至自觸身。
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羅夷。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有所取與。
若相解勸等。
第四分雲。
作女想。
與男身相觸。
作男想。
與女身相觸。
皆偷蘭遮。
此女。
餘女想。
餘女。
此女想。
身相觸。
皆僧殘。
與死女人身未壞者相觸。
僧殘。
半分壞多分壞者相觸。
偷蘭遮。
随女人所倚處。
比丘以欲心動之。
偷蘭遮。
女人為水所漂。
慈念接出。
不受觸樂。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比丘坐時。
有女人來禮足。
若起欲心。
當正身住。
應語言小遠住禮。
若女人笃信。
卒來接足者。
應自齧舌令痛。
不令覺女人細滑。
若女人從比丘索水者。
不應自捉罐澆女手。
應以器盛與。
若無器。
令淨人與。
若無淨人。
應持罐着床幾上。
令其自取。
若女人落水求救者。
比丘作地想捉出。
不犯。
若授竹木繩牽出。
不犯。
若言。
知汝雖苦。
當任宿命者。
無罪。
根本律雲。
凡觸女身。
若是堪行淫者。
無衣隔時。
僧殘。
有衣。
粗罪。
若不堪者。
無衣。
粗罪。
有衣。
惡作。
若觸男及黃門堪行淫者。
無衣。
粗罪。
有衣。
惡作。
若不堪者。
有衣無衣。
俱得惡作。
若觸傍生。
堪與不堪。
并得惡作。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