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問辯
關燈
小
中
大
問。
毗尼之學。
重在笃信力行。
謹守五篇。
人天固可保矣。
其福若盡。
将如之何。
孰若從宗教先開眼目。
道共戒生。
是為急務。
古雲。
隻貴見地。
不貴行履。
豈不然乎。
答。
毗尼之學。
出世正因。
戒波羅蜜。
佛地方滿。
豈僅人天福耶。
宗教開眼。
言雖相似。
但欲離戒别談宗教。
便是撥事求理。
堕惡知見。
沩山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部。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荊溪雲。
用前四戒。
通為觀境。
以六觀之。
事理相即。
當知篇聚。
一不可虧。
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
驗知此觀。
孤虛無本。
既虧觀境。
觀亦無從。
然則若宗若教。
誠訓昭然。
胡弗思也。
古所謂隻貴見地。
不貴行履。
正以有見地者。
必有行履。
有行履者。
未必有見地耳。
今以如來無上戒法。
判屬人天。
舍律儀而空談道共。
正見已破。
行履複荒。
惡趣三塗。
敢保有分。
雖欲生人天而不可得矣。
問。
末世鈍根。
隻宜要略。
四分律藏。
世尚畏其繁瑣支離。
置之高閣。
今此集要。
援引諸家。
益覺紛雜。
何不直宗四分戒本。
略加旁注釋疑。
有何不可。
答。
喜略不喜廣。
自是末世通病。
固守癡鈍。
愈趣愈下。
終無釋疑之日。
今欲救其苦。
必須博學反約。
乃克有濟。
倘直宗戒本。
略加旁釋。
則開遮持犯。
安能洞然。
樂佛法者。
既難以通達。
習懈怠者。
仍未必留心。
進退失措。
有何利益。
問。
念佛一門。
廣大簡易。
信應奉行。
但能一心念佛。
自然止惡防非。
何須矻矻窮年學此律法。
名相浩繁。
已非簡易。
果極聲聞。
又非廣大。
恐不若專宏淨土法門之妙也。
答。
持戒念佛。
本是一門。
原非異轍。
淨戒為因。
淨土為果。
若以持名為徑。
學律為纡。
既違顧命誠言。
甯成念佛三昧。
夫如海無涯。
如寶無厭。
豈不廣大。
作犯止持。
保任解脫。
豈不簡易。
故一心念佛者。
雖能止惡防非。
專精律學者。
尤為守佛明誨。
現在則紹隆僧種。
臨終則上品上生。
法門之妙。
孰過于此。
問。
如來降生西域。
毗尼遮罪。
皆因居士譏嫌故制然亦有随方戒等。
今此土雖不遵行。
居士未必譏毀。
設舍微細戒。
何乖聖訓。
又時丁末運。
外緣不豐。
内因微薄。
欲纖毫無犯。
演教宏宗。
則佛法不能廣布。
完小節而失大益。
豈菩薩之本心。
學一乘之真子耶。
答。
如來一切知見。
普為大千衆生而制戒律。
六群等亦大權示現。
曲體末世衆生情态而示犯緣。
正由人情懈怠。
不肯輕重等護。
緻成末運。
今欲宏宗演教。
必以持戒為本。
戒律精嚴。
則内因淳厚。
外緣自豐。
白毫相中一分光明。
決非诳語。
若以戒為小節。
便成謗法。
談宗說教。
皆是儱侗瞞盰。
設獲外緣。
總名魔業。
有何益于正法哉。
問。
西幹列祖。
三學精通。
此間地僻時遙。
人罕聞見。
唯唐宋來數輩宗匠。
蹤迹彰着。
人皆景仰。
然而當其水邊林下。
則以三條篾。
一把鋤。
為清淨自活。
逮其匡徒領衆。
則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真實芳規。
至于揚化接人。
則以一棒一喝為拈提向上。
俱與律學不複相應。
是以好心出家之流。
由行腳入山。
乃至登座披衣。
所仿效者。
無非此等。
今還許從上諸祖。
仍是真比丘否。
若非比丘。
雲何可紹祖位。
若是比丘。
雲何不遵律制。
又今時紹祖位者。
例皆輕視律學。
不識從上諸祖。
亦輕視否。
又今時紹祖位者。
雖不遵戒。
而仍為人授戒。
不識從上諸祖。
亦為人授戒否。
答。
從上諸祖。
各有三類。
一者嚴淨毗尼。
宏範三界。
如遠公。
智者。
左溪。
永嘉。
荊溪。
大梅。
永明。
覺範。
高峰。
中峰。
楚石等是也。
覺範非時不食。
中峰冬夏一衲。
具載傳記。
芳軌昭然。
古今如此知識。
亦甚衆多。
所應景仰仿效。
二者丁茲末世。
勢不獲已。
遵佛遺命。
舍微細戒。
故住靜則刀耕火種。
領衆則墾土開田。
然于非時食等諸戒。
仍自遵行。
故清規晚用藥石。
不雲粥飯。
秪許非時漿七日藥終身藥耳。
又德山托缽。
亦因視日早晚。
當知不非時食。
明矣。
然而此等知識。
則便不敢為人授戒。
所以唐宋以來。
禅有禅寺。
講有講寺。
律有律寺。
初出家時。
多先學律。
律學有得。
則以律名家。
律學無得。
則舍之而習講參禅。
但舍微細戒。
不舍重戒及性戒也。
複有不能學律。
徑投禅教而參學者。
此即名為乘急戒緩。
然亦必護根本
毗尼之學。
重在笃信力行。
謹守五篇。
人天固可保矣。
其福若盡。
将如之何。
孰若從宗教先開眼目。
道共戒生。
是為急務。
古雲。
隻貴見地。
不貴行履。
豈不然乎。
答。
毗尼之學。
出世正因。
戒波羅蜜。
佛地方滿。
豈僅人天福耶。
宗教開眼。
言雖相似。
但欲離戒别談宗教。
便是撥事求理。
堕惡知見。
沩山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部。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荊溪雲。
用前四戒。
通為觀境。
以六觀之。
事理相即。
當知篇聚。
一不可虧。
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
驗知此觀。
孤虛無本。
既虧觀境。
觀亦無從。
然則若宗若教。
誠訓昭然。
胡弗思也。
古所謂隻貴見地。
不貴行履。
正以有見地者。
必有行履。
有行履者。
未必有見地耳。
今以如來無上戒法。
判屬人天。
舍律儀而空談道共。
正見已破。
行履複荒。
惡趣三塗。
敢保有分。
雖欲生人天而不可得矣。
問。
末世鈍根。
隻宜要略。
四分律藏。
世尚畏其繁瑣支離。
置之高閣。
今此集要。
援引諸家。
益覺紛雜。
何不直宗四分戒本。
略加旁注釋疑。
有何不可。
答。
喜略不喜廣。
自是末世通病。
固守癡鈍。
愈趣愈下。
終無釋疑之日。
今欲救其苦。
必須博學反約。
乃克有濟。
倘直宗戒本。
略加旁釋。
則開遮持犯。
安能洞然。
樂佛法者。
既難以通達。
習懈怠者。
仍未必留心。
進退失措。
有何利益。
問。
念佛一門。
廣大簡易。
信應奉行。
但能一心念佛。
自然止惡防非。
何須矻矻窮年學此律法。
名相浩繁。
已非簡易。
果極聲聞。
又非廣大。
恐不若專宏淨土法門之妙也。
答。
持戒念佛。
本是一門。
原非異轍。
淨戒為因。
淨土為果。
若以持名為徑。
學律為纡。
既違顧命誠言。
甯成念佛三昧。
夫如海無涯。
如寶無厭。
豈不廣大。
作犯止持。
保任解脫。
豈不簡易。
故一心念佛者。
雖能止惡防非。
專精律學者。
尤為守佛明誨。
現在則紹隆僧種。
臨終則上品上生。
法門之妙。
孰過于此。
問。
如來降生西域。
毗尼遮罪。
皆因居士譏嫌故制然亦有随方戒等。
今此土雖不遵行。
居士未必譏毀。
設舍微細戒。
何乖聖訓。
又時丁末運。
外緣不豐。
内因微薄。
欲纖毫無犯。
演教宏宗。
則佛法不能廣布。
完小節而失大益。
豈菩薩之本心。
學一乘之真子耶。
答。
如來一切知見。
普為大千衆生而制戒律。
六群等亦大權示現。
曲體末世衆生情态而示犯緣。
正由人情懈怠。
不肯輕重等護。
緻成末運。
今欲宏宗演教。
必以持戒為本。
戒律精嚴。
則内因淳厚。
外緣自豐。
白毫相中一分光明。
決非诳語。
若以戒為小節。
便成謗法。
談宗說教。
皆是儱侗瞞盰。
設獲外緣。
總名魔業。
有何益于正法哉。
問。
西幹列祖。
三學精通。
此間地僻時遙。
人罕聞見。
唯唐宋來數輩宗匠。
蹤迹彰着。
人皆景仰。
然而當其水邊林下。
則以三條篾。
一把鋤。
為清淨自活。
逮其匡徒領衆。
則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真實芳規。
至于揚化接人。
則以一棒一喝為拈提向上。
俱與律學不複相應。
是以好心出家之流。
由行腳入山。
乃至登座披衣。
所仿效者。
無非此等。
今還許從上諸祖。
仍是真比丘否。
若非比丘。
雲何可紹祖位。
若是比丘。
雲何不遵律制。
又今時紹祖位者。
例皆輕視律學。
不識從上諸祖。
亦輕視否。
又今時紹祖位者。
雖不遵戒。
而仍為人授戒。
不識從上諸祖。
亦為人授戒否。
答。
從上諸祖。
各有三類。
一者嚴淨毗尼。
宏範三界。
如遠公。
智者。
左溪。
永嘉。
荊溪。
大梅。
永明。
覺範。
高峰。
中峰。
楚石等是也。
覺範非時不食。
中峰冬夏一衲。
具載傳記。
芳軌昭然。
古今如此知識。
亦甚衆多。
所應景仰仿效。
二者丁茲末世。
勢不獲已。
遵佛遺命。
舍微細戒。
故住靜則刀耕火種。
領衆則墾土開田。
然于非時食等諸戒。
仍自遵行。
故清規晚用藥石。
不雲粥飯。
秪許非時漿七日藥終身藥耳。
又德山托缽。
亦因視日早晚。
當知不非時食。
明矣。
然而此等知識。
則便不敢為人授戒。
所以唐宋以來。
禅有禅寺。
講有講寺。
律有律寺。
初出家時。
多先學律。
律學有得。
則以律名家。
律學無得。
則舍之而習講參禅。
但舍微細戒。
不舍重戒及性戒也。
複有不能學律。
徑投禅教而參學者。
此即名為乘急戒緩。
然亦必護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