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起置名不同終正配初篇)
天台山壽昌寺沙門釋 允堪 述
深下。
以佛足一切智人鑒機施制。
蓋不得已而用之。
粗鞭。
即五犯。
對略教稱粗也。
聞下。
使聞五篇罪名以息過。
各蒲鞭可類略教。
深酷。
酷。
虐也。
可對廣教儒釋略齊。
故曰通望。
意雲世尊觀機立制。
十二年中徒衆無過。
但說略教。
自後僧尼根劣。
多有毀破。
須以五篇粗重。
調伏制禦。
如上古之時。
人心淳笃。
畫地為園扉。
以蒲為鞭。
尋以巧僞竟生。
乃有新舊五刑。
原其俗章。
可鑒佛意也。
下釋者即次科也。
有波羅夷等别名故。
如本下。
示通名也。
以俱謂之犯聚制等。
此下。
凡譯有二。
一曰正。
二曰義。
今謂無正翻爾。
今古異者。
此則三苗酷烈穆後贖刑。
彼則阿阇行殺瓶沙斷指。
皆所謂制不沿習。
彼此均融。
二土世刑。
可為正譯。
初罪者。
波羅夷也。
由無聖人降趾故。
泯其制也。
止得取以事類。
約義為譯。
無餘。
以對下僧殘。
是有餘故。
文雲者。
指律序。
彼具雲諸作惡行者。
猶如彼死屍。
衆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又名下佛言有二不共住。
一羯磨。
二說戒。
亦與上衆法。
絕分理同也。
失道不獨。
失聖果道也。
二種。
即說戒羯磨僧。
生報。
言此身生報不久在世。
何得不畏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泥犁之苦。
十下。
彼雲堕不如意處。
薩婆多解雲。
由與魔鬥以犯此戒便堕負處。
事鈔。
即篇聚中不明。
别着。
即于此不明。
宜别着。
鈔以取解由疏文略也。
謂下。
衆僧解上僧伽義。
前與等解上初義。
末後等釋上殘義。
是則僧是對忏之人。
初殘是前後所與之法。
斯乃從境立名也。
以僧能除罪故。
故本律上準鈔應先引。
婆沙雲。
僧伽者為僧。
婆屍沙者是殘方接故。
律下文則顯。
本律與婆沙但名僧殘。
不同善見更有初義。
由罪下雙釋僧殘義。
有餘者不絕義也。
又對初篇是無餘故。
又引母論者初喻立名。
理須早救故。
戒律雲。
若犯此罪。
應施與波離婆沙等。
由鄰重罪故也。
了論下據受利彰稱。
此餘殘者方得故。
十上準事鈔。
應加義翻為堕四字。
接下十誦釋成堕義。
文旨方具。
應功用者。
了疏立三功用。
一下即功用防守。
謂名種既多。
威儀複細。
易為毀犯。
故須防守。
二下即功用了别。
謂此罪中性遮相雜故。
且如單堕中三十名性惡。
六十号遮戒。
故須了别也。
三下即功用對治。
使有犯者不令廣作。
大叫喚。
即六獄中第四獄也。
燋熱心。
即初犯時心熱惱故。
果時指獄火燒然也。
義下。
此從對治境。
以立名也。
故下引證。
準下罪名可雲可诃。
向彼悔自屬對治境。
非關此罪之相也。
如下。
善見雲。
突者惡也。
吉羅者作也。
今通該口業。
故加惡說也。
明下彼論雲。
所餘諸罪共學對及婆薮鬥。
律所說罪。
一切皆是第五獨柯多部攝。
此是正量部名。
以無别身口業故。
意是惡作翻之。
又薩婆多雲。
突瑟幾理多用身口二業翻惡作。
同翻一名。
而義兩别。
今言身口為非無非鼓動。
有符婆論。
藥法。
古人準律藥犍度中有五種藥。
故律雲。
病比丘須五種根藥。
佛言聽服等。
今亦可立五種教藥也。
初篇滅擯。
二篇僧法。
三四兩篇對首三說一說悔。
下篇對首心念。
古師約此五種法藥治五犯病。
故立五篇也。
若下。
若雲例律五藥立五篇者。
且如七聚應有七藥。
又如七毗尼殄四诤。
應須立七诤。
以應七藥故。
義既非可。
故曰不爾。
蓋下良由至人随所化方協機符理。
合宜說五也。
前下會助昔義。
謂佛設教藥。
通塞不定。
宜作四句簡之。
通前七藥七诤之難。
四輪者。
成實雲。
一住善處。
二依善人。
三發正念。
四植善根。
初輪摧五難。
三塗長壽單。
二摧佛前後。
三摧惑智聰。
四摧聾盲啞。
第四藥病俱不等句文略。
如說諸教通為群機是也。
問下。
凡言藥者治病為功。
下篇依法忏除。
複本清淨。
則藥義明矣。
初篇滅擯非差病功則藥義失矣。
何得俱名五藥耶。
無任僧務者。
不入羯磨僧數。
随辨生善滅惡之事。
不能成決。
彼下。
妄應僧法不思洗過。
彼負也。
僧容濫進同法成非。
自負也。
坌。
通俗文雲。
??土曰坌。
今謂加擯之後。
更無因緣可坌污僧也。
以人盡知非故。
清穆。
爾雅雲穆敬也。
又和美也。
問下。
若言随對教藥治五犯故。
以立五篇者微似有旨。
此二句縱也。
今下正難。
慮其教藥未足。
且如五中不攝偷蘭。
若有犯者将何藥治。
又初篇無覆開忏。
有覆滅擯。
則一篇加二藥。
下至吉羅有故誤兩犯。
亦須同上。
初篇應加二藥。
斯則有無多少不均矣。
何言五藥對立五篇。
重解者。
望前助昔故曰重解。
至下。
雙治二病曰通。
單治一病曰塞。
蘭罪雖曰在聚。
忏時既通對首。
亦在五藥所收。
初重兩治者。
覆則擯辨初藥所收。
發露開忏。
即第二藥攝。
第下。
吉羅故作對人。
亦同對首。
當第四藥。
誤作心念在第五藥。
若然通塞之意。
又何惑焉。
如七滅者。
現前通殄四诤。
憶念對治則局。
下文雲。
無著羅漢方行此法。
自餘下凡不可依據。
三法五法者。
重指現前一藥自分通塞。
且如言诤。
下品用三法現前滅。
中品用五法現前。
彼藥尚爾。
例今藥病雖五。
及至設藥對治。
非無通塞。
故下。
示通局相也。
且如舍堕本對首藥。
若乞缽罪須僧中忏。
故大鈔雲。
僧舍堕中自他分二。
一者自舍。
如乞言綿用為衣服。
但自斬壞不須對境。
二者對他道俗分二。
兩種寶戒必舍俗人。
餘二十七則對道舍。
通局分二。
乞缽一戒要本住處。
又在僧中行缽等法。
違則不成。
餘二十六。
處通彼此。
人含僧别。
各有意緻。
不可一準。
餘下。
彼雲行缽法者。
一缽支身足堪助道。
方廣乞求妨業招譏。
好者奪留。
惡者轉換。
若不告曰無由得知。
已上皆是大師成就。
古人對罪立藥義也。
是故律序下。
彼雲所以五王者。
由世诤訟故。
衆人之所舉。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順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诽謗。
見論雲。
我等出家棄舍财色。
于世名利無所希求。
雲何如來反以木叉系縛于我。
乃至令法疾滅等。
如下。
彼雲如世醫師未善治病。
見人始欲生癰。
未火成就。
辄為破之。
病曰。
我本無病。
強為破之。
受大苦痛。
聲聞弟子亦複如是。
若先結戒而生诽謗。
我自無罪強為結戒。
是故如來不先制也。
所防即所犯罪也。
如前。
指上兩教所為中廣必待犯也。
若準僧祗。
初之四罪即有次第。
餘者前後不定。
今者指能防也。
謂五篇之次第有何誠據耶。
持律。
諸結集聖人也。
結集。
即五百結集中。
彼雲集中彼雲集比丘一切事在一處。
為比丘律。
比丘尼事在一切處。
為比丘尼律。
一切受戒法集一處。
為受戒犍度等。
勒。
約勒也。
又下結前。
據下生後。
能治即四戒。
對淫等為所治。
綱網。
書雲若網之在綱。
有條而不紊。
匡。
輔助也。
謂僧殘中為法行之網。
脫羅犯位。
則匡輔恢化之道。
斯為委地。
故次而立之。
身口等者。
生第三篇意。
自此已下屬威儀行。
上下結第三篇。
瑕。
玉中病也。
禮曰瑜不掩瑕。
是知良玉比德于君子。
圭璋見美于詩人。
故今言無瑕可喻比丘之淨也。
若下。
如受非親尼衣食。
及諸學衆受食等。
皆為世譏也。
若不下。
以衆學百戒中。
二十六戒敬佛。
八戒敬法。
五十一戒敬僧。
四儀雜辨凡一十五戒。
如是衆行要第五篇也。
問下。
意謂上二篇粗現者則易持難犯。
對下三篇。
則又反是。
何言勝那。
一概猶一端也。
禮記雲。
夫言豈一端而已。
康成注雲。
一端言一概也。
又下。
如昔有一毒龍。
于時五百羅漢降之不得。
有一無學告雲。
賢善遠去。
龍即逃形。
或者诘之。
答曰但輕重等持爾。
金剛。
謂金剛能摧碎于物。
今雖小戒。
能摧于淨行也。
故當須之。
浮囊。
涅槃中如乘浮囊。
不為羅刹所乞。
一全乞喻犯四重。
二乞半喻犯十三。
三乞手許喻犯偷蘭。
四乞指許喻犯二提。
五乞微塵許喻犯吉羅。
彼以菩薩輕重齊護故也。
案浮囊之說。
西域渡海者。
赍鳥翎毛袋。
或巨牛脬。
若海舶遭溺。
則吹氣浮身而獲濟矣。
講論。
和解評度之謂也。
唯識下。
斥古人師心普例開決。
雲何下昔人徴釋聚義。
若下轉破。
言此二既不編在一處。
應非聚收。
今下。
謂古人約現在戒本。
能诠文中所收衆罪曰聚。
今則不然。
前文雲。
如律五犯以名收罪。
此則義通。
誠有旨也。
名聚。
即名言聚在一處也。
止。
隻也。
意謂古人在文可說為聚者。
如律夏不依止持律人住。
犯提應無所攝主。
于達越威儀。
律言應如法治。
此則通乎衆相。
何止名聚所收哉。
即下。
謂辨折離分五篇六聚七聚之意也。
是以下。
古德所謂随逐身口二業惡說義上離出五聚。
五中不可以攝者。
還自歸收。
惡作惡說二聚業位也。
複将二配五。
故有七聚。
聖量。
謂非聖人之言量。
何可憑乎。
若言下。
若雲身口惡作等用收衆罪。
又分出五聚者。
原其惡作等罪因。
達略教制廣方有。
何可言分出耶。
若未下。
又若未制廣前通途頓有惡作等吉者。
俗士造犯。
應入吉聚。
若别下。
又若雲制廣教後對僧别立惡作者。
五年冬分方制初戒。
爾時未兆吉羅。
由廣未具故。
亦不應言離出五聚。
是則進退為妨。
用拟。
拟度也。
此下反斥。
若雲借後拟前。
何止惡作等。
二吉。
由七聚俱在後故。
亦可俱借用拟前罪。
如雲夷殘等離出五聚亦可也。
如下。
始從昔解。
終至離分俱為臆說。
如下。
色等五塵。
非無日用未可着也。
例上古義雖顯相通。
叙貴人識非不得着也。
以非聖量故。
或立下。
謂就所結罪業以收之。
如前雲但有罪相輕重不同。
或七或五。
統以收之。
或下。
即波羅夷等。
前所謂随名束罪。
用通篇聚。
随迷者。
謂衆生迷心偏重。
故大聖開心為四。
于色立一。
合名五陰。
又于心色俱迷。
開色為十。
離心為八。
合十八界。
又迷色偏重。
故開色為十。
分心為二。
合十二入。
以彼例此。
皆随迷者而設也。
三階。
即輕重來報因果也。
定下随次釋之。
來報。
約目蓮問經。
将六天壽劫校六聚罪報是也。
鈔雲正結罪科。
止樹六法。
果由因成者。
假蘭吉等方便。
以克果本也。
因不感果者。
緣差境脫擁住方便也。
薳大也。
悠悠。
遐遠也。
前篇。
如上釋名中辨五是也。
此不煩解。
善見等者。
大字。
翻上偷蘭。
障善道。
譯上遮字。
聲論正音薩偷蘭祗夜。
翻為粗罪。
二逆。
殺父羅漢。
或可破僧出血。
諸罪中此罪最大故。
從具。
即身口也。
故成實雲。
論其身口乃造業具。
通名去呼言作可收。
于口言說不攝于身。
乃知作義長矣。
善下。
彼具雲法師曰突者惡也。
吉羅者作也。
若據正量部。
則用意翻惡作。
由身口屬無記故。
薩婆多則以身口翻惡作。
故鈔雲。
同翻一名而義兩别。
有人。
指首疏也。
從法。
四分雲。
波羅夷者無餘也。
此從衆法絕分為名。
僧殘者有餘也。
此從行法不絕為稱。
從過。
了論解。
偷蘭為粗。
遮耶為過。
又善見雲。
能障善道後堕。
惡果者。
十誦雲。
堕燒煮覆障獄故對治。
了論所翻各對應說。
即對人說所作罪也。
從具。
即身口惡作等。
以身口是造善作惡之具。
極惡。
僧祗義當極惡。
凡有三意。
一退沒。
道果無分故。
二不共住。
不入二種僧數故。
三堕落。
形謝沉獄故。
體境者。
言殘則罪體也。
言僧則忏境也。
障道。
即大障善道也。
前解。
即四從果。
五從治。
六從具也。
大疏即首疏。
彼疏本無大字。
蓋南山尊之也。
诤名。
诤七聚名也。
神爽。
爽明也。
左傳雲。
心之精爽。
言精神爽明也。
不常何得及之。
言義不可為常法。
何得追而及之。
故弗能叙也。
蹊徑。
蹊。
釋名雲。
步涉道曰蹊。
漢書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徑。
劉熙雲。
徑迳也。
言所迳由也。
體相不倫者。
偷蘭體性相貌。
分輕重正從之異故也。
既非一轍。
故單抽出。
不定句末宜足者字。
最初。
如犯初篇者。
佛呵言何故最初犯戒。
乃至犯吉亦爾。
齊号。
如律呵犯六聚者。
皆雲汝所犯者非威儀等。
三聚。
夷殘蘭也。
故遮法中佛問若破戒者。
為夷即殘耶蘭耶。
既在第三。
即重蘭矣。
如獨頭正罪破僧盜四之類下四。
提提舍惡作惡說也。
遮法雲若破威儀者。
為提耶乃至惡說耶。
前四夷殘堕舍定具二均。
後三即蘭惡作惡說。
已均義不具名雜。
蘭則上接四均。
下冠三雜。
既當第五。
則輕蘭矣。
如輕獨頭裸形用發之類不同。
古師解雲。
為因故二。
為果故五。
為辨成他。
他成故爾。
若然者因果雖分兩處。
輕重未免交雜。
今師因果即不分。
但分重者。
是戒分總居第三。
輕者是威儀皆在第五。
又均雜往分偷蘭雜中之重亦在第五。
故鈔雲或在上下。
抑有由也。
律中。
即大僧戒本及遮法中也。
可以類例。
通解如上。
即今古異評中三品。
上品界内大衆悔。
中品界外四人悔。
下品一人悔。
鈔疏。
即大鈔及業疏中。
兩忏。
對首責心也。
且者未專之稱。
或者不定之辭。
古人意謂雖或許有責心之悔。
然律中且不分輕重。
二吉由是均。
故得名篇也。
二罪。
一故作犯應忏突吉羅。
又犯非威儀吉。
二若非故作。
但犯非儀一吉。
今言除者。
是除忏之除。
非除去之除。
此則二相炳然。
何得雲非本律故。
如了疏雲。
若通而言之俱名獨柯多。
若輕重以分重名獨柯多。
輕曰學對。
言于輕罪随學責心對治。
又真谛雲。
此間不解分别輕重。
通名衆學者缪矣。
且下引例如文。
三悔者。
簡一說也。
對獨。
獨即責心。
答下。
九十三十雖分僧别。
悔時三說無異。
吉羅雖分二忏。
一說清除故。
可相比簡。
究竟者。
猶言簡取究竟者。
入篇即明了論解雲。
非四部所攝。
所餘諸罪是也。
或均即獨頭正果。
或雜通輕及因。
或前。
即戒分所收。
或後。
即威儀所攝。
同堕者。
上品大衆用七法。
中品小衆用六法(除忏主單白)下品一人具五法。
皆同舍堕。
廣有廢立。
疏主既略故。
不欲引而伸之。
恐費時損業也。
舉處。
屏露兩處也。
屏收三罪。
露收二罪。
托境以言。
則通該六聚。
及論罪體生他疑似。
則但結吉爾。
故曰同篇聚也。
若但論處而不該罪者。
則非篇聚所收。
以非罪緣故。
七毗尼者。
南山雲。
按經論毗尼名滅。
以無為體。
且無理一揆。
更無殊狀。
何有七滅。
今随緣而表且叙七而已。
染淨者。
清濁之謂也。
如義鈔中犯诤惟濁。
覓通清濁。
且如覓诤中通三毗尼。
诤由人起。
清濁未分。
是以生诤。
用憶念不癡定人清。
罪處所定人濁。
清濁已分。
诤情逐息。
故持犯自明矣。
制後。
即制廣之後也。
三善。
既犯略教。
則違背不貪等三善也。
如上略教文雲。
修舍三善三毒。
又下文雲。
略教既被化初。
多被攝心之士。
今既違略則違善心。
廣何所補者。
似立難也。
意雲今若存略複結罪者。
廣何所補。
若補用略又何為也。
今下是釋。
前雲兩教相成通無廢立。
兩犯者。
犯略結犯廣。
随篇治罪。
若斯兩存。
則智者不惑矣。
四下。
律中但言未至根本方便所收。
且無遠次近等多
以佛足一切智人鑒機施制。
蓋不得已而用之。
粗鞭。
即五犯。
對略教稱粗也。
聞下。
使聞五篇罪名以息過。
各蒲鞭可類略教。
深酷。
酷。
虐也。
可對廣教儒釋略齊。
故曰通望。
意雲世尊觀機立制。
十二年中徒衆無過。
但說略教。
自後僧尼根劣。
多有毀破。
須以五篇粗重。
調伏制禦。
如上古之時。
人心淳笃。
畫地為園扉。
以蒲為鞭。
尋以巧僞竟生。
乃有新舊五刑。
原其俗章。
可鑒佛意也。
下釋者即次科也。
有波羅夷等别名故。
如本下。
示通名也。
以俱謂之犯聚制等。
此下。
凡譯有二。
一曰正。
二曰義。
今謂無正翻爾。
今古異者。
此則三苗酷烈穆後贖刑。
彼則阿阇行殺瓶沙斷指。
皆所謂制不沿習。
彼此均融。
二土世刑。
可為正譯。
初罪者。
波羅夷也。
由無聖人降趾故。
泯其制也。
止得取以事類。
約義為譯。
無餘。
以對下僧殘。
是有餘故。
文雲者。
指律序。
彼具雲諸作惡行者。
猶如彼死屍。
衆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又名下佛言有二不共住。
一羯磨。
二說戒。
亦與上衆法。
絕分理同也。
失道不獨。
失聖果道也。
二種。
即說戒羯磨僧。
生報。
言此身生報不久在世。
何得不畏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泥犁之苦。
十下。
彼雲堕不如意處。
薩婆多解雲。
由與魔鬥以犯此戒便堕負處。
事鈔。
即篇聚中不明。
别着。
即于此不明。
宜别着。
鈔以取解由疏文略也。
謂下。
衆僧解上僧伽義。
前與等解上初義。
末後等釋上殘義。
是則僧是對忏之人。
初殘是前後所與之法。
斯乃從境立名也。
以僧能除罪故。
故本律上準鈔應先引。
婆沙雲。
僧伽者為僧。
婆屍沙者是殘方接故。
律下文則顯。
本律與婆沙但名僧殘。
不同善見更有初義。
由罪下雙釋僧殘義。
有餘者不絕義也。
又對初篇是無餘故。
又引母論者初喻立名。
理須早救故。
戒律雲。
若犯此罪。
應施與波離婆沙等。
由鄰重罪故也。
了論下據受利彰稱。
此餘殘者方得故。
十上準事鈔。
應加義翻為堕四字。
接下十誦釋成堕義。
文旨方具。
應功用者。
了疏立三功用。
一下即功用防守。
謂名種既多。
威儀複細。
易為毀犯。
故須防守。
二下即功用了别。
謂此罪中性遮相雜故。
且如單堕中三十名性惡。
六十号遮戒。
故須了别也。
三下即功用對治。
使有犯者不令廣作。
大叫喚。
即六獄中第四獄也。
燋熱心。
即初犯時心熱惱故。
果時指獄火燒然也。
義下。
此從對治境。
以立名也。
故下引證。
準下罪名可雲可诃。
向彼悔自屬對治境。
非關此罪之相也。
如下。
善見雲。
突者惡也。
吉羅者作也。
今通該口業。
故加惡說也。
明下彼論雲。
所餘諸罪共學對及婆薮鬥。
律所說罪。
一切皆是第五獨柯多部攝。
此是正量部名。
以無别身口業故。
意是惡作翻之。
又薩婆多雲。
突瑟幾理多用身口二業翻惡作。
同翻一名。
而義兩别。
今言身口為非無非鼓動。
有符婆論。
藥法。
古人準律藥犍度中有五種藥。
故律雲。
病比丘須五種根藥。
佛言聽服等。
今亦可立五種教藥也。
初篇滅擯。
二篇僧法。
三四兩篇對首三說一說悔。
下篇對首心念。
古師約此五種法藥治五犯病。
故立五篇也。
若下。
若雲例律五藥立五篇者。
且如七聚應有七藥。
又如七毗尼殄四诤。
應須立七诤。
以應七藥故。
義既非可。
故曰不爾。
蓋下良由至人随所化方協機符理。
合宜說五也。
前下會助昔義。
謂佛設教藥。
通塞不定。
宜作四句簡之。
通前七藥七诤之難。
四輪者。
成實雲。
一住善處。
二依善人。
三發正念。
四植善根。
初輪摧五難。
三塗長壽單。
二摧佛前後。
三摧惑智聰。
四摧聾盲啞。
第四藥病俱不等句文略。
如說諸教通為群機是也。
問下。
凡言藥者治病為功。
下篇依法忏除。
複本清淨。
則藥義明矣。
初篇滅擯非差病功則藥義失矣。
何得俱名五藥耶。
無任僧務者。
不入羯磨僧數。
随辨生善滅惡之事。
不能成決。
彼下。
妄應僧法不思洗過。
彼負也。
僧容濫進同法成非。
自負也。
坌。
通俗文雲。
??土曰坌。
今謂加擯之後。
更無因緣可坌污僧也。
以人盡知非故。
清穆。
爾雅雲穆敬也。
又和美也。
問下。
若言随對教藥治五犯故。
以立五篇者微似有旨。
此二句縱也。
今下正難。
慮其教藥未足。
且如五中不攝偷蘭。
若有犯者将何藥治。
又初篇無覆開忏。
有覆滅擯。
則一篇加二藥。
下至吉羅有故誤兩犯。
亦須同上。
初篇應加二藥。
斯則有無多少不均矣。
何言五藥對立五篇。
重解者。
望前助昔故曰重解。
至下。
雙治二病曰通。
單治一病曰塞。
蘭罪雖曰在聚。
忏時既通對首。
亦在五藥所收。
初重兩治者。
覆則擯辨初藥所收。
發露開忏。
即第二藥攝。
第下。
吉羅故作對人。
亦同對首。
當第四藥。
誤作心念在第五藥。
若然通塞之意。
又何惑焉。
如七滅者。
現前通殄四诤。
憶念對治則局。
下文雲。
無著羅漢方行此法。
自餘下凡不可依據。
三法五法者。
重指現前一藥自分通塞。
且如言诤。
下品用三法現前滅。
中品用五法現前。
彼藥尚爾。
例今藥病雖五。
及至設藥對治。
非無通塞。
故下。
示通局相也。
且如舍堕本對首藥。
若乞缽罪須僧中忏。
故大鈔雲。
僧舍堕中自他分二。
一者自舍。
如乞言綿用為衣服。
但自斬壞不須對境。
二者對他道俗分二。
兩種寶戒必舍俗人。
餘二十七則對道舍。
通局分二。
乞缽一戒要本住處。
又在僧中行缽等法。
違則不成。
餘二十六。
處通彼此。
人含僧别。
各有意緻。
不可一準。
餘下。
彼雲行缽法者。
一缽支身足堪助道。
方廣乞求妨業招譏。
好者奪留。
惡者轉換。
若不告曰無由得知。
已上皆是大師成就。
古人對罪立藥義也。
是故律序下。
彼雲所以五王者。
由世诤訟故。
衆人之所舉。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順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诽謗。
見論雲。
我等出家棄舍财色。
于世名利無所希求。
雲何如來反以木叉系縛于我。
乃至令法疾滅等。
如下。
彼雲如世醫師未善治病。
見人始欲生癰。
未火成就。
辄為破之。
病曰。
我本無病。
強為破之。
受大苦痛。
聲聞弟子亦複如是。
若先結戒而生诽謗。
我自無罪強為結戒。
是故如來不先制也。
所防即所犯罪也。
如前。
指上兩教所為中廣必待犯也。
若準僧祗。
初之四罪即有次第。
餘者前後不定。
今者指能防也。
謂五篇之次第有何誠據耶。
持律。
諸結集聖人也。
結集。
即五百結集中。
彼雲集中彼雲集比丘一切事在一處。
為比丘律。
比丘尼事在一切處。
為比丘尼律。
一切受戒法集一處。
為受戒犍度等。
勒。
約勒也。
又下結前。
據下生後。
能治即四戒。
對淫等為所治。
綱網。
書雲若網之在綱。
有條而不紊。
匡。
輔助也。
謂僧殘中為法行之網。
脫羅犯位。
則匡輔恢化之道。
斯為委地。
故次而立之。
身口等者。
生第三篇意。
自此已下屬威儀行。
上下結第三篇。
瑕。
玉中病也。
禮曰瑜不掩瑕。
是知良玉比德于君子。
圭璋見美于詩人。
故今言無瑕可喻比丘之淨也。
若下。
如受非親尼衣食。
及諸學衆受食等。
皆為世譏也。
若不下。
以衆學百戒中。
二十六戒敬佛。
八戒敬法。
五十一戒敬僧。
四儀雜辨凡一十五戒。
如是衆行要第五篇也。
問下。
意謂上二篇粗現者則易持難犯。
對下三篇。
則又反是。
何言勝那。
一概猶一端也。
禮記雲。
夫言豈一端而已。
康成注雲。
一端言一概也。
又下。
如昔有一毒龍。
于時五百羅漢降之不得。
有一無學告雲。
賢善遠去。
龍即逃形。
或者诘之。
答曰但輕重等持爾。
金剛。
謂金剛能摧碎于物。
今雖小戒。
能摧于淨行也。
故當須之。
浮囊。
涅槃中如乘浮囊。
不為羅刹所乞。
一全乞喻犯四重。
二乞半喻犯十三。
三乞手許喻犯偷蘭。
四乞指許喻犯二提。
五乞微塵許喻犯吉羅。
彼以菩薩輕重齊護故也。
案浮囊之說。
西域渡海者。
赍鳥翎毛袋。
或巨牛脬。
若海舶遭溺。
則吹氣浮身而獲濟矣。
講論。
和解評度之謂也。
唯識下。
斥古人師心普例開決。
雲何下昔人徴釋聚義。
若下轉破。
言此二既不編在一處。
應非聚收。
今下。
謂古人約現在戒本。
能诠文中所收衆罪曰聚。
今則不然。
前文雲。
如律五犯以名收罪。
此則義通。
誠有旨也。
名聚。
即名言聚在一處也。
止。
隻也。
意謂古人在文可說為聚者。
如律夏不依止持律人住。
犯提應無所攝主。
于達越威儀。
律言應如法治。
此則通乎衆相。
何止名聚所收哉。
即下。
謂辨折離分五篇六聚七聚之意也。
是以下。
古德所謂随逐身口二業惡說義上離出五聚。
五中不可以攝者。
還自歸收。
惡作惡說二聚業位也。
複将二配五。
故有七聚。
聖量。
謂非聖人之言量。
何可憑乎。
若言下。
若雲身口惡作等用收衆罪。
又分出五聚者。
原其惡作等罪因。
達略教制廣方有。
何可言分出耶。
若未下。
又若未制廣前通途頓有惡作等吉者。
俗士造犯。
應入吉聚。
若别下。
又若雲制廣教後對僧别立惡作者。
五年冬分方制初戒。
爾時未兆吉羅。
由廣未具故。
亦不應言離出五聚。
是則進退為妨。
用拟。
拟度也。
此下反斥。
若雲借後拟前。
何止惡作等。
二吉。
由七聚俱在後故。
亦可俱借用拟前罪。
如雲夷殘等離出五聚亦可也。
如下。
始從昔解。
終至離分俱為臆說。
如下。
色等五塵。
非無日用未可着也。
例上古義雖顯相通。
叙貴人識非不得着也。
以非聖量故。
或立下。
謂就所結罪業以收之。
如前雲但有罪相輕重不同。
或七或五。
統以收之。
或下。
即波羅夷等。
前所謂随名束罪。
用通篇聚。
随迷者。
謂衆生迷心偏重。
故大聖開心為四。
于色立一。
合名五陰。
又于心色俱迷。
開色為十。
離心為八。
合十八界。
又迷色偏重。
故開色為十。
分心為二。
合十二入。
以彼例此。
皆随迷者而設也。
三階。
即輕重來報因果也。
定下随次釋之。
來報。
約目蓮問經。
将六天壽劫校六聚罪報是也。
鈔雲正結罪科。
止樹六法。
果由因成者。
假蘭吉等方便。
以克果本也。
因不感果者。
緣差境脫擁住方便也。
薳大也。
悠悠。
遐遠也。
前篇。
如上釋名中辨五是也。
此不煩解。
善見等者。
大字。
翻上偷蘭。
障善道。
譯上遮字。
聲論正音薩偷蘭祗夜。
翻為粗罪。
二逆。
殺父羅漢。
或可破僧出血。
諸罪中此罪最大故。
從具。
即身口也。
故成實雲。
論其身口乃造業具。
通名去呼言作可收。
于口言說不攝于身。
乃知作義長矣。
善下。
彼具雲法師曰突者惡也。
吉羅者作也。
若據正量部。
則用意翻惡作。
由身口屬無記故。
薩婆多則以身口翻惡作。
故鈔雲。
同翻一名而義兩别。
有人。
指首疏也。
從法。
四分雲。
波羅夷者無餘也。
此從衆法絕分為名。
僧殘者有餘也。
此從行法不絕為稱。
從過。
了論解。
偷蘭為粗。
遮耶為過。
又善見雲。
能障善道後堕。
惡果者。
十誦雲。
堕燒煮覆障獄故對治。
了論所翻各對應說。
即對人說所作罪也。
從具。
即身口惡作等。
以身口是造善作惡之具。
極惡。
僧祗義當極惡。
凡有三意。
一退沒。
道果無分故。
二不共住。
不入二種僧數故。
三堕落。
形謝沉獄故。
體境者。
言殘則罪體也。
言僧則忏境也。
障道。
即大障善道也。
前解。
即四從果。
五從治。
六從具也。
大疏即首疏。
彼疏本無大字。
蓋南山尊之也。
诤名。
诤七聚名也。
神爽。
爽明也。
左傳雲。
心之精爽。
言精神爽明也。
不常何得及之。
言義不可為常法。
何得追而及之。
故弗能叙也。
蹊徑。
蹊。
釋名雲。
步涉道曰蹊。
漢書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徑。
劉熙雲。
徑迳也。
言所迳由也。
體相不倫者。
偷蘭體性相貌。
分輕重正從之異故也。
既非一轍。
故單抽出。
不定句末宜足者字。
最初。
如犯初篇者。
佛呵言何故最初犯戒。
乃至犯吉亦爾。
齊号。
如律呵犯六聚者。
皆雲汝所犯者非威儀等。
三聚。
夷殘蘭也。
故遮法中佛問若破戒者。
為夷即殘耶蘭耶。
既在第三。
即重蘭矣。
如獨頭正罪破僧盜四之類下四。
提提舍惡作惡說也。
遮法雲若破威儀者。
為提耶乃至惡說耶。
前四夷殘堕舍定具二均。
後三即蘭惡作惡說。
已均義不具名雜。
蘭則上接四均。
下冠三雜。
既當第五。
則輕蘭矣。
如輕獨頭裸形用發之類不同。
古師解雲。
為因故二。
為果故五。
為辨成他。
他成故爾。
若然者因果雖分兩處。
輕重未免交雜。
今師因果即不分。
但分重者。
是戒分總居第三。
輕者是威儀皆在第五。
又均雜往分偷蘭雜中之重亦在第五。
故鈔雲或在上下。
抑有由也。
律中。
即大僧戒本及遮法中也。
可以類例。
通解如上。
即今古異評中三品。
上品界内大衆悔。
中品界外四人悔。
下品一人悔。
鈔疏。
即大鈔及業疏中。
兩忏。
對首責心也。
且者未專之稱。
或者不定之辭。
古人意謂雖或許有責心之悔。
然律中且不分輕重。
二吉由是均。
故得名篇也。
二罪。
一故作犯應忏突吉羅。
又犯非威儀吉。
二若非故作。
但犯非儀一吉。
今言除者。
是除忏之除。
非除去之除。
此則二相炳然。
何得雲非本律故。
如了疏雲。
若通而言之俱名獨柯多。
若輕重以分重名獨柯多。
輕曰學對。
言于輕罪随學責心對治。
又真谛雲。
此間不解分别輕重。
通名衆學者缪矣。
且下引例如文。
三悔者。
簡一說也。
對獨。
獨即責心。
答下。
九十三十雖分僧别。
悔時三說無異。
吉羅雖分二忏。
一說清除故。
可相比簡。
究竟者。
猶言簡取究竟者。
入篇即明了論解雲。
非四部所攝。
所餘諸罪是也。
或均即獨頭正果。
或雜通輕及因。
或前。
即戒分所收。
或後。
即威儀所攝。
同堕者。
上品大衆用七法。
中品小衆用六法(除忏主單白)下品一人具五法。
皆同舍堕。
廣有廢立。
疏主既略故。
不欲引而伸之。
恐費時損業也。
舉處。
屏露兩處也。
屏收三罪。
露收二罪。
托境以言。
則通該六聚。
及論罪體生他疑似。
則但結吉爾。
故曰同篇聚也。
若但論處而不該罪者。
則非篇聚所收。
以非罪緣故。
七毗尼者。
南山雲。
按經論毗尼名滅。
以無為體。
且無理一揆。
更無殊狀。
何有七滅。
今随緣而表且叙七而已。
染淨者。
清濁之謂也。
如義鈔中犯诤惟濁。
覓通清濁。
且如覓诤中通三毗尼。
诤由人起。
清濁未分。
是以生诤。
用憶念不癡定人清。
罪處所定人濁。
清濁已分。
诤情逐息。
故持犯自明矣。
制後。
即制廣之後也。
三善。
既犯略教。
則違背不貪等三善也。
如上略教文雲。
修舍三善三毒。
又下文雲。
略教既被化初。
多被攝心之士。
今既違略則違善心。
廣何所補者。
似立難也。
意雲今若存略複結罪者。
廣何所補。
若補用略又何為也。
今下是釋。
前雲兩教相成通無廢立。
兩犯者。
犯略結犯廣。
随篇治罪。
若斯兩存。
則智者不惑矣。
四下。
律中但言未至根本方便所收。
且無遠次近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