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順朱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卧具。
凡身所衣。
皆可壞色。
若一切國土中人所著衣服。
自是用俗五色。
各染一色者多。
我比丘佛子等。
皆當與他不同。
俗有俗服。
僧有僧衣。
鹹應與其有異也。
若欲至不得戒。
言上雖不揀。
而不揀中亦有所當揀者。
雲何當揀耶。
受戒時應問言。
汝等現世今生不曾作七逆等罪耶。
若答雲無。
則不揀也。
若答雲有。
法師不得與七逆人授戒。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殺父。
三殺母。
四殺和尚。
五殺阿阇黎。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殺聖人。
若具此七逆。
即不得戒。
是所當揀。
除此之外。
餘一切人。
盡得受戒。
故不得揀也。
出家人等者。
言既為佛子。
迥出世法之外。
不宜向國王向父母行世間禮拜之事也。
非見國王父母而生憍也。
不敬六親。
不相頻頻往來也。
不敬鬼神。
不行謟渎之事也。
非向六親鬼神而生慢也。
言為佛子當超然物表。
不為世俗之禮所拘忌也。
但解法師語者。
但解廣該一切。
但能通曉法師語言。
憑他百裡之近千裡之遙。
來茲乞求戒法者。
而菩薩法師應當與授。
若以惡心嫉妒瞋心恨悔。
而不即與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阇黎。
二師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否。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授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授戒。
若有犯十重戒者。
教忏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
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
乃至一年。
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長受戒益。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忏悔。
罪便得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
于是法中。
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
若輕若重。
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
習種性。
長養性。
性種性。
不可壞性。
道種性。
正覺性。
其中多少觀行出入。
十禅支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為利養。
為名聞故。
惡求多求。
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為供養故。
是自欺詐。
亦欺詐他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等者。
言菩薩欲教導開化一切人。
起信心之時。
菩薩與他人。
作如是教誡。
與人為開導法師者。
見欲要受戒人。
法師應教受戒人。
先請和尚阿阇黎二師。
二師應問受戒者言。
汝有七遮罪否。
若受戒人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授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授戒。
此以上明與人授戒。
不得自專。
必同二師授也。
若有犯等者。
言既受戒已。
設有犯戒。
又當雲何。
不可為利作師。
不明輕重忏悔之儀。
或濫同七遮。
舍棄而不教。
皆不可也。
設若有犯十重。
教忏悔時。
對佛菩薩形像前。
日六時夜六時。
常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發至誠心。
苦苦懇禱。
禮拜三世千佛。
求得好相。
若一七日見。
或二三乃至七七日一年。
畢竟要見好相。
好相者。
或行忏處。
或坐禅處。
或睡夢中。
即或感動佛親摩頂。
或見光華種種奇相。
以此證知。
便得知自己罪花凋卸。
業障消除。
還複戒體。
若無如是好相之時。
徒勤懇禱。
心不專一。
無所感動。
忏亦無益也。
是人現身亦不得複戒。
而僅能得增長将來受戒利益耳。
此明犯十重忏法也。
若犯四十八等者。
言四十八輕設或有犯。
隻對十師頭首人前。
懇禱求哀。
忏悔其罪過。
即便滅除。
此明犯四十八輕忏悔法也。
不同七遮者。
言此犯重犯輕俱可忏悔。
不同七遮之不通忏悔也。
而教誡師于是一一忏悔法中。
應當一一好好思惟解了。
明白谛當。
方可與人作師也。
若不解等者。
言若或與人為師。
隻圖利養故。
而不解了大乘經律。
以輕作重。
以重作輕。
以是為非。
以非為是等相。
亦複不解中道第一義谛實相之理。
不解初賢十住中習種性。
中賢十行中長養性。
上賢十回向中性種性。
聖位十地中不可壞性。
等覺中道種性。
妙覺中正覺性。
不解如是六性。
于其三賢十聖二覺中間多少觀行。
如十住中。
空觀多假觀少。
十行中假觀多空觀少。
十回向中中道觀多空假觀少。
十地位中自初地至六地前。
無相觀少有相觀多。
五地已後七地已前。
有相觀少無相觀多。
自八地後并等覺純無相觀。
妙覺則一切智觀。
故雲多少觀行也。
出入即出定入定。
十禅支解見前。
即四禅中所修觀法。
言出入此十種觀法十禅定支之中。
如是一切觀行法門。
一一不通不曉不得此等法中意味。
讵可為人師法哉。
而菩薩等者。
言不解如是等法之菩薩。
苟且與人為師者何。
為利養故。
名聞故。
而生惡求多求之心。
師既唱之。
徒乃和之。
師及弟子俱以貪利之故。
而俱詐現。
不解言解。
不通曉經律言通曉經律。
為衣食供養故。
自瞞瞞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
不得為供養故。
于未受菩薩戒者前。
若外道惡人前。
說此千佛大戒。
邪見人前。
亦不得說。
除國王。
餘一切不得說。
是惡人輩。
不受佛戒。
名為畜生。
生生不見三寶。
如木石無心。
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
木頭無異。
而菩薩于是惡人前。
說七佛教誡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
言能解法者。
不得以貪利而濫說也。
渴而與飲。
則水之味甘。
暗而思明。
則燈之用大。
是以未受大戒人及外道惡人前。
皆不得說此千佛大戒。
不特于此。
即邪見人更是不得為說也。
除國王者。
謂如來曾以佛法僧付囑國王宰臣掌護。
俾令久住世間。
滅惡生善。
使王道佛道并隆。
凡所行佛事。
不宜隐諱。
故除國王也。
餘一切外道邪見人前不得為說者何。
謂是一切人乃惡人之輩不受諸佛大乘戒法。
有眼如盲。
有耳如聾。
就如畜生一般。
無有智慧。
不通人理。
應堕三塗。
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
又如木石一般。
不識不生不滅之心金剛不壞之體故。
所以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與木頭石塊。
無以異也。
如龍聽法而悟道。
蟒聞忏以生天。
生公說法。
頑石為之點頭。
可以人而不如畜與石乎。
而菩薩若于是諸惡人前說此七佛千佛大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若佛子。
信心出家。
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複常掃其腳迹。
一切世人皆罵言。
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
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
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若故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等者。
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
能舍偏邪諸見。
來受諸佛正大光明寶戒之時。
其心本正。
理合受人天供養。
及其日久歲深。
懈于持守。
便生慢心。
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
而毀犯諸佛大戒者。
豈可仍前得受一切國王王子大臣居士長者檀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種種供養耶。
亦不得等者。
言不特不宜受供養已也。
而亦不得踐國王土。
在此地上行。
無他着足處。
不得飲國王水一滴也難消也。
五千等者。
言五根本戒若精而不犯。
則五千善神為之護祐。
若懈而有毀。
則五千惡鬼為之降祅。
故常遮其前。
轉福成禍也。
鬼言大賊至腳迹等者。
言神惡之之極。
即蹤迹亦有所不容。
況其形耶。
一切世人至不欲見等者。
言人惡之之極。
即其形相且不欲眼見。
況與共行止耶。
故所以犯戒之人神人鹹惡。
惡其非人。
人道難容。
應堕三塗。
與畜生一般。
木頭一般。
無以别也。
若故舍正信。
而毀破正戒。
無慚愧心。
受人供養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
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析骨為筆。
書寫佛戒。
木皮谷紙。
絹素竹帛。
亦應悉書持。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
一切雜寶為箱囊。
盛經律卷。
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等者。
言佛子恒當專一其心。
将此大乘經律。
受而持。
持而讀。
讀而誦。
如法流通此甚深妙法也。
雲何流通耶。
流通有二。
一應舍身命。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折骨為筆。
一一書寫此大乘經律。
以流通之也。
二應舍财寶。
變易木皮谷紙絹素竹帛。
亦當書寫受持。
以流通之也。
雲何供養耶。
當恒以金銀珊瑚砗磲琥珀玫瑰琉璃七寶。
無價最貴香華一切雜寶。
問錯莊嚴。
為箱為囊。
盛貯經律卷本。
以供養之也。
如是流通供養。
是真佛子。
若不如法流通供養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見一切衆生。
應唱言。
汝等衆生。
盡應受三皈十戒。
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
應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
發菩提心。
而菩薩入一切處。
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
是菩薩若不教化衆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起等者。
言佛子常起大悲拔苦心時。
倘入一切城邑宅舍之處。
見諸衆生。
應當唱言。
汝等衆生。
各各具有佛性戒體。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以不持戒故。
而輪回諸趣。
今既覺知前非。
舍惡從善。
盡應受持三皈五戒十戒。
禁止将來。
永不再起如是惡業也。
若見牛等者。
言不但人所當教。
即牛馬豬羊等之畜生。
亦當心中作念。
口中發言。
汝雖是畜生。
鹹具佛性戒體。
當發無上菩提覺心。
毋使再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不止近人六畜如此教化。
即遠而山林川野一切之處。
凡見一切衆生。
鹹使發無上菩提覺心。
毋使再迷故也。
是菩薩見一切衆生。
若不教化使發心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
常行教化。
起大悲心。
入檀越貴人家一切衆中。
不得立為白衣說法。
應在白衣衆前。
高座上坐。
法師比丘。
不得地立為四衆白衣說法。
若說法時。
法師高座。
香華供養。
四衆聽者下坐。
如孝順父母。
敬順師教。
如事火婆羅門。
其說法者。
若不如法說。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等者。
言佛子恒行菩薩行。
教化一切衆生。
起此大悲拔苦心時。
或入一切好施檀越行舍貴人之家。
于一切廣衆四衆人中。
不得立地自輕為白衣人說法。
當雲何說。
當在白衣衆前。
高設法座。
尊重法師。
法師理宜升座如法而說。
法師比丘切不得立地自卑為四衆白衣等說法。
使彼生慢也。
若果欲為衆說法之時。
為法師者理宜高座上坐。
聽法者當陳設香華如法供養。
三業虔誠。
法師乃可應機而說也。
四衆聽者。
各分其類。
次第下坐。
如孝順父母一樣。
敬師而不慢。
順師而不違也。
又如事火婆羅門一般。
精勤而不怠。
恭謹而不忽也。
如是說者聽者。
人己兩利。
功不唐捐。
若其說人不如法為說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
皆以信心受戒者。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恃高貴。
破滅佛法戒律。
明作制法。
制我四部弟子。
不聽出家行道。
亦複不聽造立形像。
佛塔經律。
立統制衆。
安籍記僧。
菩薩比丘地立。
白衣高座。
廣行非法。
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
而反為官走使。
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
好心受佛戒者。
莫作是破三寶之罪。
而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皆以等者。
言僧俗佛子乍皈三寶。
皆鹹以正信實心受佛大戒者。
悉佛界内之人。
非局外人也。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理宜護助。
令其入道修行。
倘自恃位高尊貴。
生我慢心。
破壞斷滅佛法戒律。
明彰作用。
制限法度。
制我四部弟子。
使三寶不得興隆。
不許出家行道而斷僧寶。
亦複不聽造立佛菩薩形而斷佛寶。
不聽修建佛塔印寫經律而斷法寶。
而更立官屬統轄。
裁制四衆。
安排簿籍。
記載僧名。
俾一一不得自在也。
菩薩比丘理應高座。
而反立地。
白衣理應立地。
而反使高座。
如是颠倒廣行非法不如意事。
就如兵之事帥奴之事主一般。
制我四部弟子有不忍見聞者。
而菩薩比丘。
理當受國王太子百官一切檀那供養。
是正理也。
而反為俗家官家走使。
如是非法。
如是非律。
豈理也哉。
若國王百官既好心入此法門受佛大戒者。
切莫作如是等破滅三寶罪過。
而招未來無盡惡果也。
若違而故作破法因緣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
而為名聞利養。
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
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
兵奴之法。
如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
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
甯自入地獄。
經于百劫。
而不聞一惡言。
破佛戒之聲。
況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好等者。
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
心未有不正念。
未有不端。
是何等好心及其法久生弊。
漸相染習。
故亦轉成為名。
為利人也。
既貪名利好心即無。
乃于國王百官之前而說佛戒。
仗彼威力。
壓己同行。
橫與比丘比丘尼出家二衆及菩薩戒弟子在家二衆。
作諸系累纏縛不解脫等事。
如獄囚法不得離苦。
如兵奴法不得自便。
又如獅子身中之蟲。
自食獅子之肉。
非餘外蟲能食獅子肉也。
獅子獸中王。
何蟲敢近以食獅子肉者。
還是獅子自己身中蟲。
自食獅子身中肉。
非餘外蟲而食之也如是等者。
正說破法。
以明獅子喻義。
言如是佛子自己破滅佛法。
豈是三寶之外。
外道天魔。
能破茲佛法。
還是佛法中人。
自破佛法。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一般耳。
若受佛等者。
言受佛戒人。
當保護佛戒靠之。
猶如一子祖宗血脈相關。
是極要緊事。
讵可失耶。
失則無靠也。
護戒又如父母一樣。
若毀若破。
即是不孝。
其罪可勝言也。
而菩薩一聞外道惡人說一惡言謗佛戒之音聲。
即如三百鉾刺心。
其痛難忍一般。
千刀萬杖。
打拍其身。
其痛難受一樣。
無以異也。
甯可承當自入地獄中受百劫千劫長遠極苦。
不願聞謗佛音聲之苦。
何況自己破滅佛法。
及教人破滅佛法因緣也耶。
此更是不孝順道無孝順之心者也。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如是九戒結前。
應當學勸修。
敬心奉持勸敬慎奉行持守而勿失也。
以上釋四十八輕文竟。
下總結戒相。
諸佛子。
是四十八輕戒。
汝等受持。
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結告其人。
是四十八句總舉其法。
以勸受持也。
過去數句引同行以勸誦也。
謂四十八輕戒。
非我獨勸汝等新學誦持。
乃是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則汝等現在諸菩薩今誦也。
以上正宗分文竟。
即人間說戒中二。
總結戒相也。
下明流通分三。
初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總贊流通。
諸佛子聽。
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
當誦。
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
一切衆生。
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
佛佛授手。
世世不堕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樹下。
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大衆。
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
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三千學士。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喜躍受持。
諸佛子。
聽等者。
言諸佛子汝等聽我所說。
十重四十八輕之戒法者。
實乃三世諸佛相傳而誦。
過去諸佛已誦。
未來諸佛當誦。
現在諸佛今誦。
是故我今亦随諸佛。
亦如是誦也。
則汝等一切大衆豈可不如是誦耶。
若國王王子之仁君。
文武百官之良臣。
比丘比丘尼之清淨衆。
信男信女之淨信人。
凡受持此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法者。
悉應受領于心。
持守毋失。
朝朝習讀。
日日諷誦。
解義轉說。
或書或寫此佛性常住戒卷。
俾其廣演流通。
令過現未三世一切衆生展轉化化。
不令斷絕者何。
蓋欲使一切衆生得見千佛佛佛授手。
決定不堕三惡八難之處。
決定恒于人道天道中生。
滅罪獲福。
得大饒益。
自利利他也。
我今等者。
言我釋迦今在此菩提樹下。
示現成道。
轉大法輪。
此乃聊且略為開闡過去七佛所傳妙善戒法。
汝等大衆應當專一斯心習學此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戒。
以是勸汝。
歡喜奉行。
勿自怠耳。
此但略說。
如大部内無相天王品勸學中。
方乃一一廣明此義也。
三千學士即在會諸菩薩。
總該天龍八部道俗而言。
時坐中聽者。
聞佛自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悉皆心心頂戴其言。
喜躍受持善護勿失也。
此初流通本戒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說。
無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爾時者。
即上囑付大衆聽受心地戒法之時也。
言釋迦娑婆教主化身如來。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傳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藏戒法品。
如是行布圓融一一事理已說究竟。
而千百億釋迦化佛。
亦悉如娑婆教主所說不異也。
然而鹹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
至此菩提樹下及諸住處。
所說法品。
而為一切菩薩及不可說之大衆。
如是大衆各各受持讀誦。
各各解了傳說其中義味。
亦如娑婆大衆受持解說不異也。
不特此也。
即千百億世界中佛。
乃至微塵世界中佛。
此之一切諸佛所說三十心藏。
十地藏。
十重四十八輕戒藏。
賢聖所行無量行藏。
無量願藏。
百劫修行因藏。
成等正覺果藏。
一切衆生本覺佛性之常住藏。
如上八種俱言藏者。
言此八藏廣博包含。
圓融遍攝。
如是一切諸佛所說。
此心地等無量一切法藏究竟。
而百千億世界之中。
一切衆生受持歡喜。
一一奉行。
亦如此界衆生。
等無有異也。
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
說法度生。
大略如此。
若廣開心地一一相相之義。
則又在大部之中。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詳其所說。
一一心地相及無量行願相無不備足矣。
此二總結本品也。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明人等者。
此乃贊獎持戒利益之義。
言明人即超越凡夫之類。
乃有忍力慧力二種強力之德。
能護戒體者。
所以能持如是法也。
此人當來決定成佛。
且未成佛道間。
先已安然自獲五種殊勝利益。
何名五利。
一者謂有忍慧持戒人。
即感十方諸佛愍念加護。
使其進道無魔。
得紹佛種故。
二者有忍慧持戒人。
臨命終時得正知見。
心生歡喜。
遠離惡境故。
三者有忍慧持戒人。
生生世世同行同住。
恒為菩薩益友。
遠離惡黨故。
四者有忍慧持戒人。
無量功德品聚。
一切戒度悉能成就。
無一法不充足故。
五者有忍慧持戒人。
從今向後。
自性戒體。
福慧圓滿。
稱兩足尊故。
前四因。
後一果。
此五種利。
是持戒諸佛子有忍慧強力智者。
應當善為思惟籌量體會而修行之也。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計我等者。
言計我之外道。
著相之凡夫。
如是等人不能信是無持而持。
無受而受。
清淨戒法。
不特凡外不能。
即耽空滅壽守寂取證諸聲聞二乘人。
亦非是下菩提種處。
所謂焦芽敗種。
不善思量。
故皆無分。
設或欲要長養菩提根苗。
而使智光慧明照察世間者。
應當于此心地戒中。
靜觀靜察諸法之中。
真而無妄。
實相戒體之理。
此個實相戒體不屬緣生。
亦不屬緣滅。
不同凡夫生滅。
不屬于常。
亦不屬于斷。
不同外道斷常。
類殊難合而不一。
同體難分而不異。
迎之莫知所從。
而本不來。
追之莫知所至。
而本不去。
不同二乘修證等法也。
如是實相戒體一心之中。
應當起種種巧妙慧方便。
勤修種種萬行福莊嚴。
如是福慧二嚴非凡外二乘所能作。
乃是發大乘心。
受大乘戒。
諸菩薩之所應作也。
更應當次第如法修學。
研窮斷惑。
有法可學。
不生分别之想心。
研窮惑盡。
無法可學。
亦不生分别之想心。
既不分有。
亦不别無。
是則名為中道第一義谛之道。
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
如此則一切凡外小乘戲論惡法。
入茲一道摩诃衍大治之中。
不镕而化。
鹹皆滅盡無餘。
諸佛智慧神通三昧薩婆若妙果。
鹹從此一道摩诃衍大法之中。
豁然顯現無少欠缺也。
此心地戒法能善思量。
其即滅罪生善。
得大利益。
有如此者。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是故等者。
言既滅惡生善。
有如是益。
所以諸佛子等宜當發大心。
奮勇猛力。
于諸佛清淨戒法。
善為保護持守。
猶如明珠一般。
貴重莫令損污。
方是真佛子。
持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也。
過去等者。
言此大戒經。
乃過去諸菩薩已證果者。
已于是中學。
而未來諸菩薩未證果者。
當于是中學。
此現在諸菩薩者。
今于是中學。
此實是三世諸佛之所行處。
本師舍那聖主之所稱揚贊歎也。
我已等者。
言我亦随順諸佛所說。
稱揚心地戒中廣大福無量聚廣大德無量聚也。
應當回向布施三世一切衆生。
令向一切法界如如妙智。
更願凡聞如是大乘妙善戒者。
鹹得疾速證真。
早成佛道。
圓滿果海也。
此三總贊流通也。
三十七輕中八難 若國難等者。
言若邦國中有此八難。
惡王不信三寶。
是一。
土地高下遷變不常。
是二。
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惡獸難。
是三。
水有漂沒之難。
是四。
火有焚燒之難。
是五。
風有鼓擊之難。
是六。
劫賊有謀财奪命之難。
是七。
道路毒蛇惡蟲難。
是八。
一切難等者。
言上八難此但略言耳。
若廣則多。
一切難處。
悉不可入也。
佛說梵網經順朱卷下(終)
凡身所衣。
皆可壞色。
若一切國土中人所著衣服。
自是用俗五色。
各染一色者多。
我比丘佛子等。
皆當與他不同。
俗有俗服。
僧有僧衣。
鹹應與其有異也。
若欲至不得戒。
言上雖不揀。
而不揀中亦有所當揀者。
雲何當揀耶。
受戒時應問言。
汝等現世今生不曾作七逆等罪耶。
若答雲無。
則不揀也。
若答雲有。
法師不得與七逆人授戒。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殺父。
三殺母。
四殺和尚。
五殺阿阇黎。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殺聖人。
若具此七逆。
即不得戒。
是所當揀。
除此之外。
餘一切人。
盡得受戒。
故不得揀也。
出家人等者。
言既為佛子。
迥出世法之外。
不宜向國王向父母行世間禮拜之事也。
非見國王父母而生憍也。
不敬六親。
不相頻頻往來也。
不敬鬼神。
不行謟渎之事也。
非向六親鬼神而生慢也。
言為佛子當超然物表。
不為世俗之禮所拘忌也。
但解法師語者。
但解廣該一切。
但能通曉法師語言。
憑他百裡之近千裡之遙。
來茲乞求戒法者。
而菩薩法師應當與授。
若以惡心嫉妒瞋心恨悔。
而不即與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阇黎。
二師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否。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授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授戒。
若有犯十重戒者。
教忏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
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
乃至一年。
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長受戒益。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忏悔。
罪便得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
于是法中。
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
若輕若重。
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
習種性。
長養性。
性種性。
不可壞性。
道種性。
正覺性。
其中多少觀行出入。
十禅支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為利養。
為名聞故。
惡求多求。
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為供養故。
是自欺詐。
亦欺詐他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等者。
言菩薩欲教導開化一切人。
起信心之時。
菩薩與他人。
作如是教誡。
與人為開導法師者。
見欲要受戒人。
法師應教受戒人。
先請和尚阿阇黎二師。
二師應問受戒者言。
汝有七遮罪否。
若受戒人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授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授戒。
此以上明與人授戒。
不得自專。
必同二師授也。
若有犯等者。
言既受戒已。
設有犯戒。
又當雲何。
不可為利作師。
不明輕重忏悔之儀。
或濫同七遮。
舍棄而不教。
皆不可也。
設若有犯十重。
教忏悔時。
對佛菩薩形像前。
日六時夜六時。
常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發至誠心。
苦苦懇禱。
禮拜三世千佛。
求得好相。
若一七日見。
或二三乃至七七日一年。
畢竟要見好相。
好相者。
或行忏處。
或坐禅處。
或睡夢中。
即或感動佛親摩頂。
或見光華種種奇相。
以此證知。
便得知自己罪花凋卸。
業障消除。
還複戒體。
若無如是好相之時。
徒勤懇禱。
心不專一。
無所感動。
忏亦無益也。
是人現身亦不得複戒。
而僅能得增長将來受戒利益耳。
此明犯十重忏法也。
若犯四十八等者。
言四十八輕設或有犯。
隻對十師頭首人前。
懇禱求哀。
忏悔其罪過。
即便滅除。
此明犯四十八輕忏悔法也。
不同七遮者。
言此犯重犯輕俱可忏悔。
不同七遮之不通忏悔也。
而教誡師于是一一忏悔法中。
應當一一好好思惟解了。
明白谛當。
方可與人作師也。
若不解等者。
言若或與人為師。
隻圖利養故。
而不解了大乘經律。
以輕作重。
以重作輕。
以是為非。
以非為是等相。
亦複不解中道第一義谛實相之理。
不解初賢十住中習種性。
中賢十行中長養性。
上賢十回向中性種性。
聖位十地中不可壞性。
等覺中道種性。
妙覺中正覺性。
不解如是六性。
于其三賢十聖二覺中間多少觀行。
如十住中。
空觀多假觀少。
十行中假觀多空觀少。
十回向中中道觀多空假觀少。
十地位中自初地至六地前。
無相觀少有相觀多。
五地已後七地已前。
有相觀少無相觀多。
自八地後并等覺純無相觀。
妙覺則一切智觀。
故雲多少觀行也。
出入即出定入定。
十禅支解見前。
即四禅中所修觀法。
言出入此十種觀法十禅定支之中。
如是一切觀行法門。
一一不通不曉不得此等法中意味。
讵可為人師法哉。
而菩薩等者。
言不解如是等法之菩薩。
苟且與人為師者何。
為利養故。
名聞故。
而生惡求多求之心。
師既唱之。
徒乃和之。
師及弟子俱以貪利之故。
而俱詐現。
不解言解。
不通曉經律言通曉經律。
為衣食供養故。
自瞞瞞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
不得為供養故。
于未受菩薩戒者前。
若外道惡人前。
說此千佛大戒。
邪見人前。
亦不得說。
除國王。
餘一切不得說。
是惡人輩。
不受佛戒。
名為畜生。
生生不見三寶。
如木石無心。
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
木頭無異。
而菩薩于是惡人前。
說七佛教誡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
言能解法者。
不得以貪利而濫說也。
渴而與飲。
則水之味甘。
暗而思明。
則燈之用大。
是以未受大戒人及外道惡人前。
皆不得說此千佛大戒。
不特于此。
即邪見人更是不得為說也。
除國王者。
謂如來曾以佛法僧付囑國王宰臣掌護。
俾令久住世間。
滅惡生善。
使王道佛道并隆。
凡所行佛事。
不宜隐諱。
故除國王也。
餘一切外道邪見人前不得為說者何。
謂是一切人乃惡人之輩不受諸佛大乘戒法。
有眼如盲。
有耳如聾。
就如畜生一般。
無有智慧。
不通人理。
應堕三塗。
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
又如木石一般。
不識不生不滅之心金剛不壞之體故。
所以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與木頭石塊。
無以異也。
如龍聽法而悟道。
蟒聞忏以生天。
生公說法。
頑石為之點頭。
可以人而不如畜與石乎。
而菩薩若于是諸惡人前說此七佛千佛大戒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若佛子。
信心出家。
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複常掃其腳迹。
一切世人皆罵言。
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
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
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若故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等者。
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
能舍偏邪諸見。
來受諸佛正大光明寶戒之時。
其心本正。
理合受人天供養。
及其日久歲深。
懈于持守。
便生慢心。
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
而毀犯諸佛大戒者。
豈可仍前得受一切國王王子大臣居士長者檀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種種供養耶。
亦不得等者。
言不特不宜受供養已也。
而亦不得踐國王土。
在此地上行。
無他着足處。
不得飲國王水一滴也難消也。
五千等者。
言五根本戒若精而不犯。
則五千善神為之護祐。
若懈而有毀。
則五千惡鬼為之降祅。
故常遮其前。
轉福成禍也。
鬼言大賊至腳迹等者。
言神惡之之極。
即蹤迹亦有所不容。
況其形耶。
一切世人至不欲見等者。
言人惡之之極。
即其形相且不欲眼見。
況與共行止耶。
故所以犯戒之人神人鹹惡。
惡其非人。
人道難容。
應堕三塗。
與畜生一般。
木頭一般。
無以别也。
若故舍正信。
而毀破正戒。
無慚愧心。
受人供養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
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析骨為筆。
書寫佛戒。
木皮谷紙。
絹素竹帛。
亦應悉書持。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
一切雜寶為箱囊。
盛經律卷。
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等者。
言佛子恒當專一其心。
将此大乘經律。
受而持。
持而讀。
讀而誦。
如法流通此甚深妙法也。
雲何流通耶。
流通有二。
一應舍身命。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折骨為筆。
一一書寫此大乘經律。
以流通之也。
二應舍财寶。
變易木皮谷紙絹素竹帛。
亦當書寫受持。
以流通之也。
雲何供養耶。
當恒以金銀珊瑚砗磲琥珀玫瑰琉璃七寶。
無價最貴香華一切雜寶。
問錯莊嚴。
為箱為囊。
盛貯經律卷本。
以供養之也。
如是流通供養。
是真佛子。
若不如法流通供養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見一切衆生。
應唱言。
汝等衆生。
盡應受三皈十戒。
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
應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
發菩提心。
而菩薩入一切處。
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
是菩薩若不教化衆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起等者。
言佛子常起大悲拔苦心時。
倘入一切城邑宅舍之處。
見諸衆生。
應當唱言。
汝等衆生。
各各具有佛性戒體。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以不持戒故。
而輪回諸趣。
今既覺知前非。
舍惡從善。
盡應受持三皈五戒十戒。
禁止将來。
永不再起如是惡業也。
若見牛等者。
言不但人所當教。
即牛馬豬羊等之畜生。
亦當心中作念。
口中發言。
汝雖是畜生。
鹹具佛性戒體。
當發無上菩提覺心。
毋使再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不止近人六畜如此教化。
即遠而山林川野一切之處。
凡見一切衆生。
鹹使發無上菩提覺心。
毋使再迷故也。
是菩薩見一切衆生。
若不教化使發心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
常行教化。
起大悲心。
入檀越貴人家一切衆中。
不得立為白衣說法。
應在白衣衆前。
高座上坐。
法師比丘。
不得地立為四衆白衣說法。
若說法時。
法師高座。
香華供養。
四衆聽者下坐。
如孝順父母。
敬順師教。
如事火婆羅門。
其說法者。
若不如法說。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等者。
言佛子恒行菩薩行。
教化一切衆生。
起此大悲拔苦心時。
或入一切好施檀越行舍貴人之家。
于一切廣衆四衆人中。
不得立地自輕為白衣人說法。
當雲何說。
當在白衣衆前。
高設法座。
尊重法師。
法師理宜升座如法而說。
法師比丘切不得立地自卑為四衆白衣等說法。
使彼生慢也。
若果欲為衆說法之時。
為法師者理宜高座上坐。
聽法者當陳設香華如法供養。
三業虔誠。
法師乃可應機而說也。
四衆聽者。
各分其類。
次第下坐。
如孝順父母一樣。
敬師而不慢。
順師而不違也。
又如事火婆羅門一般。
精勤而不怠。
恭謹而不忽也。
如是說者聽者。
人己兩利。
功不唐捐。
若其說人不如法為說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
皆以信心受戒者。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恃高貴。
破滅佛法戒律。
明作制法。
制我四部弟子。
不聽出家行道。
亦複不聽造立形像。
佛塔經律。
立統制衆。
安籍記僧。
菩薩比丘地立。
白衣高座。
廣行非法。
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
而反為官走使。
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
好心受佛戒者。
莫作是破三寶之罪。
而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皆以等者。
言僧俗佛子乍皈三寶。
皆鹹以正信實心受佛大戒者。
悉佛界内之人。
非局外人也。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理宜護助。
令其入道修行。
倘自恃位高尊貴。
生我慢心。
破壞斷滅佛法戒律。
明彰作用。
制限法度。
制我四部弟子。
使三寶不得興隆。
不許出家行道而斷僧寶。
亦複不聽造立佛菩薩形而斷佛寶。
不聽修建佛塔印寫經律而斷法寶。
而更立官屬統轄。
裁制四衆。
安排簿籍。
記載僧名。
俾一一不得自在也。
菩薩比丘理應高座。
而反立地。
白衣理應立地。
而反使高座。
如是颠倒廣行非法不如意事。
就如兵之事帥奴之事主一般。
制我四部弟子有不忍見聞者。
而菩薩比丘。
理當受國王太子百官一切檀那供養。
是正理也。
而反為俗家官家走使。
如是非法。
如是非律。
豈理也哉。
若國王百官既好心入此法門受佛大戒者。
切莫作如是等破滅三寶罪過。
而招未來無盡惡果也。
若違而故作破法因緣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
而為名聞利養。
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
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
兵奴之法。
如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
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
甯自入地獄。
經于百劫。
而不聞一惡言。
破佛戒之聲。
況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好等者。
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
心未有不正念。
未有不端。
是何等好心及其法久生弊。
漸相染習。
故亦轉成為名。
為利人也。
既貪名利好心即無。
乃于國王百官之前而說佛戒。
仗彼威力。
壓己同行。
橫與比丘比丘尼出家二衆及菩薩戒弟子在家二衆。
作諸系累纏縛不解脫等事。
如獄囚法不得離苦。
如兵奴法不得自便。
又如獅子身中之蟲。
自食獅子之肉。
非餘外蟲能食獅子肉也。
獅子獸中王。
何蟲敢近以食獅子肉者。
還是獅子自己身中蟲。
自食獅子身中肉。
非餘外蟲而食之也如是等者。
正說破法。
以明獅子喻義。
言如是佛子自己破滅佛法。
豈是三寶之外。
外道天魔。
能破茲佛法。
還是佛法中人。
自破佛法。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一般耳。
若受佛等者。
言受佛戒人。
當保護佛戒靠之。
猶如一子祖宗血脈相關。
是極要緊事。
讵可失耶。
失則無靠也。
護戒又如父母一樣。
若毀若破。
即是不孝。
其罪可勝言也。
而菩薩一聞外道惡人說一惡言謗佛戒之音聲。
即如三百鉾刺心。
其痛難忍一般。
千刀萬杖。
打拍其身。
其痛難受一樣。
無以異也。
甯可承當自入地獄中受百劫千劫長遠極苦。
不願聞謗佛音聲之苦。
何況自己破滅佛法。
及教人破滅佛法因緣也耶。
此更是不孝順道無孝順之心者也。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如是九戒結前。
應當學勸修。
敬心奉持勸敬慎奉行持守而勿失也。
以上釋四十八輕文竟。
下總結戒相。
諸佛子。
是四十八輕戒。
汝等受持。
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結告其人。
是四十八句總舉其法。
以勸受持也。
過去數句引同行以勸誦也。
謂四十八輕戒。
非我獨勸汝等新學誦持。
乃是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則汝等現在諸菩薩今誦也。
以上正宗分文竟。
即人間說戒中二。
總結戒相也。
下明流通分三。
初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總贊流通。
諸佛子聽。
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
當誦。
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
一切衆生。
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
佛佛授手。
世世不堕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樹下。
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大衆。
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
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三千學士。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喜躍受持。
諸佛子。
聽等者。
言諸佛子汝等聽我所說。
十重四十八輕之戒法者。
實乃三世諸佛相傳而誦。
過去諸佛已誦。
未來諸佛當誦。
現在諸佛今誦。
是故我今亦随諸佛。
亦如是誦也。
則汝等一切大衆豈可不如是誦耶。
若國王王子之仁君。
文武百官之良臣。
比丘比丘尼之清淨衆。
信男信女之淨信人。
凡受持此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法者。
悉應受領于心。
持守毋失。
朝朝習讀。
日日諷誦。
解義轉說。
或書或寫此佛性常住戒卷。
俾其廣演流通。
令過現未三世一切衆生展轉化化。
不令斷絕者何。
蓋欲使一切衆生得見千佛佛佛授手。
決定不堕三惡八難之處。
決定恒于人道天道中生。
滅罪獲福。
得大饒益。
自利利他也。
我今等者。
言我釋迦今在此菩提樹下。
示現成道。
轉大法輪。
此乃聊且略為開闡過去七佛所傳妙善戒法。
汝等大衆應當專一斯心習學此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戒。
以是勸汝。
歡喜奉行。
勿自怠耳。
此但略說。
如大部内無相天王品勸學中。
方乃一一廣明此義也。
三千學士即在會諸菩薩。
總該天龍八部道俗而言。
時坐中聽者。
聞佛自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悉皆心心頂戴其言。
喜躍受持善護勿失也。
此初流通本戒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說。
無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爾時者。
即上囑付大衆聽受心地戒法之時也。
言釋迦娑婆教主化身如來。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傳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藏戒法品。
如是行布圓融一一事理已說究竟。
而千百億釋迦化佛。
亦悉如娑婆教主所說不異也。
然而鹹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
至此菩提樹下及諸住處。
所說法品。
而為一切菩薩及不可說之大衆。
如是大衆各各受持讀誦。
各各解了傳說其中義味。
亦如娑婆大衆受持解說不異也。
不特此也。
即千百億世界中佛。
乃至微塵世界中佛。
此之一切諸佛所說三十心藏。
十地藏。
十重四十八輕戒藏。
賢聖所行無量行藏。
無量願藏。
百劫修行因藏。
成等正覺果藏。
一切衆生本覺佛性之常住藏。
如上八種俱言藏者。
言此八藏廣博包含。
圓融遍攝。
如是一切諸佛所說。
此心地等無量一切法藏究竟。
而百千億世界之中。
一切衆生受持歡喜。
一一奉行。
亦如此界衆生。
等無有異也。
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
說法度生。
大略如此。
若廣開心地一一相相之義。
則又在大部之中。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詳其所說。
一一心地相及無量行願相無不備足矣。
此二總結本品也。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明人等者。
此乃贊獎持戒利益之義。
言明人即超越凡夫之類。
乃有忍力慧力二種強力之德。
能護戒體者。
所以能持如是法也。
此人當來決定成佛。
且未成佛道間。
先已安然自獲五種殊勝利益。
何名五利。
一者謂有忍慧持戒人。
即感十方諸佛愍念加護。
使其進道無魔。
得紹佛種故。
二者有忍慧持戒人。
臨命終時得正知見。
心生歡喜。
遠離惡境故。
三者有忍慧持戒人。
生生世世同行同住。
恒為菩薩益友。
遠離惡黨故。
四者有忍慧持戒人。
無量功德品聚。
一切戒度悉能成就。
無一法不充足故。
五者有忍慧持戒人。
從今向後。
自性戒體。
福慧圓滿。
稱兩足尊故。
前四因。
後一果。
此五種利。
是持戒諸佛子有忍慧強力智者。
應當善為思惟籌量體會而修行之也。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計我等者。
言計我之外道。
著相之凡夫。
如是等人不能信是無持而持。
無受而受。
清淨戒法。
不特凡外不能。
即耽空滅壽守寂取證諸聲聞二乘人。
亦非是下菩提種處。
所謂焦芽敗種。
不善思量。
故皆無分。
設或欲要長養菩提根苗。
而使智光慧明照察世間者。
應當于此心地戒中。
靜觀靜察諸法之中。
真而無妄。
實相戒體之理。
此個實相戒體不屬緣生。
亦不屬緣滅。
不同凡夫生滅。
不屬于常。
亦不屬于斷。
不同外道斷常。
類殊難合而不一。
同體難分而不異。
迎之莫知所從。
而本不來。
追之莫知所至。
而本不去。
不同二乘修證等法也。
如是實相戒體一心之中。
應當起種種巧妙慧方便。
勤修種種萬行福莊嚴。
如是福慧二嚴非凡外二乘所能作。
乃是發大乘心。
受大乘戒。
諸菩薩之所應作也。
更應當次第如法修學。
研窮斷惑。
有法可學。
不生分别之想心。
研窮惑盡。
無法可學。
亦不生分别之想心。
既不分有。
亦不别無。
是則名為中道第一義谛之道。
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
如此則一切凡外小乘戲論惡法。
入茲一道摩诃衍大治之中。
不镕而化。
鹹皆滅盡無餘。
諸佛智慧神通三昧薩婆若妙果。
鹹從此一道摩诃衍大法之中。
豁然顯現無少欠缺也。
此心地戒法能善思量。
其即滅罪生善。
得大利益。
有如此者。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是故等者。
言既滅惡生善。
有如是益。
所以諸佛子等宜當發大心。
奮勇猛力。
于諸佛清淨戒法。
善為保護持守。
猶如明珠一般。
貴重莫令損污。
方是真佛子。
持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也。
過去等者。
言此大戒經。
乃過去諸菩薩已證果者。
已于是中學。
而未來諸菩薩未證果者。
當于是中學。
此現在諸菩薩者。
今于是中學。
此實是三世諸佛之所行處。
本師舍那聖主之所稱揚贊歎也。
我已等者。
言我亦随順諸佛所說。
稱揚心地戒中廣大福無量聚廣大德無量聚也。
應當回向布施三世一切衆生。
令向一切法界如如妙智。
更願凡聞如是大乘妙善戒者。
鹹得疾速證真。
早成佛道。
圓滿果海也。
此三總贊流通也。
三十七輕中八難 若國難等者。
言若邦國中有此八難。
惡王不信三寶。
是一。
土地高下遷變不常。
是二。
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惡獸難。
是三。
水有漂沒之難。
是四。
火有焚燒之難。
是五。
風有鼓擊之難。
是六。
劫賊有謀财奪命之難。
是七。
道路毒蛇惡蟲難。
是八。
一切難等者。
言上八難此但略言耳。
若廣則多。
一切難處。
悉不可入也。
佛說梵網經順朱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