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二

關燈


    見僧高座上坐。

    辄生我慢。

    故起破法之心。

    或見師友說過舉罪。

    不肯降心受誨。

    而欲掩恥。

    故起破法之心。

    或初本是信心。

    身在法中。

    後來見有壞法不肖之流。

    遂于三寶不生信敬。

    故起破法之心。

    故雲自恃高貴。

    破滅佛法戒律。

    明作制等四句。

    申明破法之事。

    明。

    謂彰明。

    作。

    謂作用。

    制。

    謂制限。

    法。

    謂法度。

    以此法度曉谕該管。

    制我四部弟子。

    雲何而制。

    不聽出家行道。

    言不聽出家者。

    不許新增。

    即破僧寶。

    亦複不聽造立形像佛塔者。

    即破佛寶。

    不聽貫下。

    不聽造印經律。

    即破法寶。

    如是皆明破滅三寶之事。

    故雲。

    明作制法等也。

    立統制衆二句。

    申明制限之事。

    既已不許新增出家。

    于舊出家僧人。

    又乃别立統屬。

    禁止于衆。

    安其簿籍。

    記僧名字。

    以令照世應役。

    與民無異。

    故雲。

    立統制衆。

    安藉記僧也。

    制限如此。

    尚何敬重三寶之有哉。

    寶積第四卷雲。

    為子出家。

    父母障止。

    即其父母。

    乃感七世貧婆之報。

    況壞佛法之報應乎。

    菩薩等下。

    申明非法之法。

    謂此菩薩比丘。

    乃修道人。

    是為僧寶。

    如來佛法流通于世。

    衆生慧命。

    不緻斷絕。

    全賴是人。

    宣當尊重。

    敬以高座。

    而反令之地立。

    白衣未受戒人。

    求解脫道。

    敬事三寶。

    當宜地立。

    而反高座。

    廣行非法。

    使諸菩薩比丘。

    如兵奴之事主。

    而菩薩下。

    勸明不可破義。

    然而為菩薩者。

    應受一切天人供養。

    乃名福田之身。

    而反為官家之走使。

    如此非法而制。

    非律而限。

    豈是靈山付囑而來者哉。

    亦非初以信心受佛戒者之所為也。

    若國王百官等。

    既是初心好心受佛戒者。

    原為求出離道。

    即當體佛深慈。

    莫以高貴自恃。

    作是破滅三寶之罪。

    又藏經雲。

    國王長者。

    從體事三寶中來。

    豈可昧其來因。

    而不為善。

    反為惡乎。

    是乃自失将來福慧之因。

    反招惡業之果。

    若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

    而為名聞利養。

    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橫與比丘。

    比丘尼。

    菩薩戒弟子。

    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

    兵奴之法。

    如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

    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以惡言謗佛戒之聲。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

    等無有異。

    甯自入地獄。

    經于百劫。

    而不聞一惡言。

    破佛戒之聲。

    況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此釋破法戒也。

    上為在家菩薩破佛法戒。

    此乃出家菩薩自破法戒。

    以破法罪不善。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标明出家之因心也。

    以好心出家者。

    謂出家之因緣。

    有多種不同。

    或因恐怖。

    或因逼迫。

    或因氣惱。

    或為名聞。

    或為利養。

    或為生死。

    言好心者。

    正明為生死發心出家者也。

    而為名下。

    此明道心之不恒也。

    謂始發心出家。

    原為生死。

    後來或與貪名好利者同事。

    漸相染習。

    故亦轉成為名為利人也。

    别本所雲。

    不以好心出家亦可。

    何也。

    為名聞利養故也。

    佛藏經雲。

    佛告舍利弗。

    昔迦葉佛。

    預記我言。

    釋迦牟尼佛法中。

    多受供養故。

    法當疾滅。

    舍利弗。

    我法實。

    以多受供養故。

    法當疾滅。

    是故貪名好利而出家者。

    俱非好心。

    而反破滅佛法故耳。

    于國王下。

    此申明為名利之事。

    言為名利故者。

    揀非為求護法故也。

    是言為成名利。

    若乃不與國王。

    太子。

    百官交友。

    則名不弘。

    其利不大。

    故與國王。

    太子。

    百官交友。

    便于彼前說佛戒者。

    其義有三。

    一者。

    尊貴之人。

    素所崇敬。

    故在彼前而說佛戒。

    令彼信受。

    增長善根。

    得以護法注念三寶故。

    二者。

    尊貴之人。

    威力自在。

    仗彼威力。

    壓己同行。

    橫與比丘。

    比丘尼。

    及菩薩戒弟子。

    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

    令不出離。

    如兵奴法。

    使聽其命。

    以辱同類故。

    三者。

    因自不能守戒。

    見持戒者。

    反加毀謗。

    故于尊貴人前說佛戒者。

    所言佛戒。

    乃本無持無犯。

    以持犯者。

    但束身耳。

    是橫與比丘。

    比丘尼。

    及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

    安居等事。

    即如獄囚之法。

    以是自纏自縛。

    不得解脫。

    事上座等。

    亦似兵奴之法。

    自拘自束。

    不敢放逸。

    以是謗言。

    使彼随而和之。

    以令佛戒不緻流通。

    衆生慧命不緻相續。

    已上三者。

    前之一法。

    是好心出家者。

    後之二法。

    是乃不以好心出家。

    此之三解。

    随人識取。

    如獅子下。

    引喻以明破法之相。

    如是破佛戒者。

    即如獅子身中之蟲。

    自食獅子之肉。

    非餘外蟲能也。

    獅子乃獸中王。

    何蟲敢近。

    食獅子肉。

    惟是獅子自身中蟲。

    方能食獅子肉。

    非餘外蟲敢食也。

    如是等者。

    合上之喻。

    言如是佛子者。

    乃法内相關人。

    應護佛法。

    今反自破佛法。

    非是外道。

    天魔。

    不相關切之人而能破之。

    豈非自殘自毀者哉。

    故雲。

    如是佛子。

    自破佛法也。

    若以初來好心受戒論之。

    凡受佛大戒者。

    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

    佛戒。

    即汝當身一件要緊大事。

    譬如一子若失。

    則終身無倚。

    戒法若破。

    佛果三身。

    終無所獲。

    是故保戒。

    護戒。

    如念一子。

    又若護佛戒者。

    當如奉事父母。

    佛為慈父。

    而受戒諸佛子。

    同氣連枝。

    念其共受之戒。

    為此身所從出之父母也。

    所謂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也。

    是乃尊親之至。

    愛惜之深。

    不可毀破。

    細而推之。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以惡言謗佛戒之聲。

    如三百鉾刺心。

    痛不可忍。

    亦如千刀萬杖打拍其身。

    痛難可受。

    聞謗之痛。

    與傷身心之痛。

    等無有異。

    又非止此一生而已。

    甯當自入地獄。

    經于百劫千劫。

    長遠之時。

    受如是苦。

    不以為患。

    而不忍聞一惡人言破佛戒之聲也。

    夫聽他人之謗聲。

    尚不忍聞如此。

    況自家破佛戒。

    而又忍心教有勢力之人。

    廣作破法罪業因緣。

    反橫加刑于諸佛子者乎。

    夫此全不念同條共本之源。

    毫無一念孝順之心。

    是以佛子滅佛子者。

    豈是實為生死好心出家。

    而來受佛戒者之所為耶。

    若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如是二字。

    總結上九戒法。

    應當一句。

    以勸修學。

    敬心一句。

    以勸奉持此戒。

    勿忘失也。

    以上五番總結。

    乃随别釋小科而結之也。

    向下總結四十八輕。

    收上五番。

    總勸修學而奉持也。

     ○二總結戒相。

     諸佛子。

    是四十八輕戒。

    汝等受持。

    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一句。

    結告其人。

    是四十八一句。

    舉法勸受持也。

    過去下等數句。

    引同。

    行者以勸誦也。

    誦四十八輕戒。

    非我獨勸汝等新學持誦。

    乃是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則汝等現在諸菩薩今誦。

    已上正宗分文義竟。

     ○三明流通分(三) 初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總贊流通。

     ○初流通本戒。

     諸佛子聽。

    十重。

    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

    當誦。

    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

    王子。

    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

    信女。

    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衆生。

    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

    佛佛授手。

    世世不堕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樹下。

    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大衆。

    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

    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

    一一廣明。

    三千學士。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喜躍受持。

     此乃釋結流通本戒也。

    諸佛子下。

    誡聽本受戒法三世諸下。

    引證以勸誦也。

    言諸佛子。

    汝等聽我所說十重。

    四十八輕戒法。

    實三世諸佛相傳而誦。

    過去諸佛已誦。

    未來諸佛當誦。

    現在諸佛今誦。

    我今亦随諸佛如是而誦。

    是故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

    王子之仁君。

    文武百官之良臣。

    此皆居塵不染。

    尊重佛法之佛弟子。

    比丘。

    比丘尼。

    乃是出家受法弟子。

    信男。

    信女。

    乃即在家淨信弟子。

    既皆受持菩薩戒者。

    悉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本佛性常性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衆生。

    展轉流布。

    化化不絕。

    為急務也。

    得見千佛等者。

    正明流通戒法之益。

    所言展轉流布。

    化化不絕者。

    是何利益。

    蓋謂得見千佛。

    佛佛授受。

    以佛佛授受故。

    乃得生生世世。

    不堕惡道八難苦處。

    此上滅罪之益。

    向下獲福之益。

    問。

    既不堕諸難處。

    當生何處。

    答。

    常生在人道天中。

    乘願力而修道也。

    我今等者。

    此下舉法結勸。

    謂我釋迦如來。

    今在此道樹下。

    示現成道。

    示轉法輪。

    初結波羅提木叉。

    十重。

    四十八輕戒者。

    乃是略開過去七佛所說。

    一切衆生修因證果心地法戒。

    汝等大衆應。

    當一心學此十重波羅提木叉戒。

    以是勸汝歡喜奉行。

    勿自怠耳。

    此是略言。

    如大部内之無相天王品勸學文中。

    則一一廣明也。

    三千學士。

    即在會諸菩薩。

    總該天龍八部。

    道俗貴賤而言。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十重。

    四十八輕戒法。

    悉皆心心頂戴其言。

    喜躍受持。

    不敢忘失佛性種子也。

     ○二總結本品。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

    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亦如是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說。

    無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此總結顯一佛。

    多佛。

    本佛。

    迹佛。

    所說心地戒法。

    以勸流通大略之義。

    爾時釋迦至法品竟一節。

    乃結此界一佛所說法也。

    言爾時者。

    即上囑付大衆。

    聽受心地戒法之好時也。

    釋迦牟尼佛者。

    乃我娑婆教主化身如來。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傳心地法門品中。

    十無盡戒法品。

    如是行布圓融。

    一一事理。

    已說究竟。

    而千百億釋迦。

    亦悉如此娑婆教主所說不異。

    皆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

    至此苦提樹下。

    及諸住處所說法品。

    亦無有異。

    而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之大衆。

    如是大衆。

    各各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

    亦如婆婆大衆受持不二。

    不但此也。

    如千百億世界中佛。

    乃至微塵世界中佛。

    是一切世界内本佛。

    迹佛。

    及迹迹佛。

    此之一切諸佛所說之三十心。

    心藏。

    十地。

    地藏。

    十重四十八輕。

    光明金剛寶戒。

    戒藏。

    三賢。

    十聖。

    所起無量一切妙行。

    行藏。

    所發無量無邊百千大願。

    願藏。

    百劫修行勝因。

    因藏。

    成等正覺佛果。

    果藏一切衆生本覺佛性之常住藏。

    如是心地戒行願因果。

    七種為别。

    佛性一種是總。

    常住二字。

    即是贊詞。

    贊此佛性。

    雖随緣立名。

    而性無遷改。

    如在心言。

    名為不生不滅清淨本心。

    在地。

    名為真如平等理地。

    在戒。

    名為光。

    明金剛寶戒。

    在行。

    名為普賢萬行。

    在願。

    名為諸大願王。

    在因。

    名為本源自性深因。

    在果。

    名為究竟無上菩提。

    涅槃妙果。

    故言佛性常住。

    俱言藏者。

    謂此八種。

    廣博包含。

    圓融遍攝。

    具足一切。

    無有窮盡。

    如是上言一切諸佛所說此心地等。

    無量一切法藏究竟。

    而千百億世界之中。

    一切衆生。

    受持歡喜。

    一一奉行。

    亦如此界衆生。

    等無有異。

    如是本佛。

    迹佛。

    迹迹之佛。

    說法度生大略如此。

    若乃廣開心地相相之義。

    則又在大部之中。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

    詳其所說。

    重言相相。

    依一心地相。

    廣開無量相也。

     ○三總贊流通(三) 初贊持戒益 二勸觀戒體 三勸護回向。

     ○初贊持戒益。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此乃贊獎持戒利益之義。

    言明人者。

    乃即超越愚夫之類者也。

    忍慧二字。

    即顯明人能護持戒之體用也。

    謂此明人。

    能具忍慧二強之德。

    以有忍強力故。

    則不被物轉也。

    有慧強力故。

    則能轉于物也。

    如是之人。

    能持心地戒法。

    此人決定當來成佛無疑。

    且未成佛道間。

    先已安然自獲五種殊勝利益。

    何名五益。

    一者佛護益。

    謂持戒人。

    現前即感十方諸佛。

    俯加愍念。

    常為守護。

    使其進道無魔。

    得以紹隆佛種故。

    二者善終益。

    此人繇持佛戒。

    臨命終時。

    乃得正見。

    心生歡喜。

    遠離颠倒夢想。

    無惡境現前故。

    三者好侶益。

    此人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同行同住。

    為諸菩薩道友。

    以無惡黨混同故。

    四者德備益。

    此人無量功德品聚。

    繇持十重。

    四十八輕。

    光明金剛戒度。

    悉能成就。

    無一法不足故。

    五者道成益。

    此人從今向後。

    自性戒體。

    福慧圓滿。

    得名稱兩足尊故。

    前四種益是因。

    後一種益是果。

    此五種利。

    是持戒諸佛子所得。

    明智之人。

    當于此實相心地戒法。

    思量體會而修行也。

     ○二勸觀戒體。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淨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此乃觀察實相戒體之義。

    承上既是智者。

    當于此戒體性。

    善為思量。

    勿使錯亂而修。

    所以者何。

    若計我之外道。

    著相之凡夫。

    如是等人。

    俱為根塵所縛。

    不能信是無受而受。

    無持而持。

    清淨之戒法也。

    何故。

    以着我取相者。

    不能善思量故。

    不但凡外不能。

    縱使耽空守寂。

    滅壽取證。

    聲聞二乘之人。

    亦非是下菩提種處。

    所謂焦芽敗種之流也。

    然佛戒平等。

    豈偏絕彼。

    奈彼等人。

    不善思量。

    故皆無分。

    設凡夫外道。

    欲長此菩提心苗。

    使智慧光明能照察世間者。

    應當于此心地戒中。

    發起無礙清淨之慧。

    靜觀靜察。

    諸法之中。

    真而無妄。

    實相之理。

    即本吾人圓滿清淨戒體。

    此法不屬緣生。

    亦複不屬緣滅。

    以是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此之真而無妄。

    實相戒體。

    本來無動。

    一切諸法。

    緣盡而滅。

    此之真而無妄。

    實相戒體。

    本來無倒。

    故雲不生亦不滅。

    不同凡夫之生滅也。

    此戒體性。

    不但不屬凡夫生滅。

    亦即不屬外道斷常。

    以本刹那無住。

    而不屬常。

    萬古恒如。

    而不屬斷。

    故雲不常複不斷也。

    又不但不屬凡夫生滅。

    外道斷常等法。

    即二乘修證等法。

    總不相關。

    所謂類殊難合。

    而本不一。

    同體難分。

    而本不異。

    迎之莫知所至。

    而本不來。

    追之莫知所從。

    而本不去。

    故雲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也。

    如是之法。

    既不屬生滅。

    斷常。

    一異。

    去來。

    是何法耶。

    惟在此一心中。

    當方便勤莊嚴。

    一心。

    即毗盧法界寂滅心。

    所謂寂滅者。

    名為一心。

    以先悟此心為本因地。

    複依此心而起方便道。

    勤修種種行門。

    以此莊嚴無上菩提。

    如是慧解。

    如是妙行。

    實非凡外小乘思量所能作者。

    乃是發大乘心。

    受大乘戒之諸菩薩所應作也。

    雖然名大。

    非是一口說了就是。

    必須次第如法善學。

    始得相應。

    雲何次第學也。

    即于研真斷惑之有學處。

    真窮惑盡之無學處。

    于此勿生分别有無想相。

    以不生分别處。

    是名不落二乘之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

    第一道。

    即上一心。

    摩诃衍。

    即上方便。

    所以修如是道。

    則此凡外小乘。

    一切戲論惡法。

    悉從是大道處而滅盡無餘。

    諸佛智慧。

    神通。

    三昧。

    薩婆若之妙果。

    悉繇是處而得顯出。

    無少欠也。

    此之不可思議心地戒法。

    豈非善思觀察。

    而能獲滅罪生善之益哉。

     ○三勸護回向。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所謂一切惡。

    從此滅。

    一切善。

    從此生。

    實非小根小莖。

    一朝一夕。

    可能到者。

    是故受戒諸佛子。

    當發大勇猛心。

    于諸佛淨戒。

    必護持如明珠。

    不令一毫損染。

    方是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也。

    過去下。

    引證結勸回向流通之義。

    謂我勸汝等。

    于此戒法勇猛護持者。

    非無證據也。

    此大戒經。

    乃過去諸菩薩既證果者。

    已于是中學。

    而未來證果者。

    當于是中學。

    此現在證果者。

    今于是中學。

    實三世諸佛。

    本因地中所經行處。

    亦即我本師聖主舍那。

    常所稱揚而贊歎也。

    我亦下。

    舉自證以勸。

    謂我釋迦如來。

    已随諸佛所說。

    稱揚贊歎。

    況汝等新學。

    倍當勇猛護持也。

    回以下四句。

    總結說心地戒本意。

    蓋我與諸佛如是所說心地戒中。

    廣大無量無邊福德之聚。

    為随順實相。

    因此以施衆生。

    俾各各皆以此戒為因地心。

    不同凡夫。

    不類二乘。

    共向一切諸佛種智。

    又願凡聞是心地戒法者。

    不待來世方證無上菩提。

    當下疾得圓成佛果也。

    上雲。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豈虛言哉。

    則所現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

    光光所化。

    無量無邊。

    微塵釋迦。

    于此會歸自心舍那之本佛。

    千世界。

    千百億世界。

    微塵世界。

    于此會歸自體華藏之本境。

    所說或重或輕。

    無量無邊戒法。

    于此會歸自性屍羅之法門。

    所度若僧。

    若俗。

    若貴。

    若賤。

    無量無邊一切衆生。

    于此會歸自性有情之衆生。

    如是心地妙戒。

    甚深法門。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普願法界一切有情。

    世世生生。

    同發金剛不壞之心。

    常随諸佛修學。

    共證無上菩提妙果可也。

    直解義。

    唯備自觀。

    若大智者。

    應閱雲栖大師戒疏發隐。

     千華本師大和尚。

    專精弘律。

    鼎重法門。

    手着 梵網直解。

    久布海内。

    甲申冬日。

    于會稽戒壇。

    更殚精思。

    重加删潤。

    命顯較正。

    兼董剞劂。

    永為定本。

    乙酉秋仲刻成。

    謹志歲月于後。

     婁東大戒弟子願雲戒顯拜題 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