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上卷之一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明廣陵傳戒後學沙門 寂光 直解 菩薩心地品之上 ○直解大意五 初釋經題目 二釋譯人名 三釋經品題 四明分科義 五正解經文。

     ○初釋經題目。

     佛說梵網經。

    此一經之題也。

    得此數字标題。

    即知如來出世說法之本懷。

    洞明全經之大旨矣。

    直解經題。

    有總有别。

    總。

    謂佛指說梵天宮中嚴飾身殿之網羅幢。

    以喻心地法門之戒經。

    别釋有五。

    一明能說佛。

    二明所說義。

    三合明佛說。

    四指喻表法。

    五結歸其名。

    一明能說佛者。

    梵語佛陀華言覺者。

    謂覺身心大幻。

    究竟諸法性相故。

    覺有三義。

    一自覺。

    異凡夫。

    二覺他。

    異二乘。

    三覺滿。

    異菩薩。

    雲何自覺異凡夫。

    以凡夫堕煩惱網。

    我見為網。

    為因六根。

    攬諸塵。

    背梵行。

    趣五欲。

    縱三毒。

    輪六道等。

    衆目齊彰。

    不能自覺。

    惟如來從凡夫發心。

    本佛性戒。

    悟自性之真空。

    了惑業之虛妄。

    功成妙智。

    迥脫根塵。

    故異凡夫。

    雲何覺他異二乘。

    以二乘愚無明網。

    空見為綱。

    則厭生死。

    取涅槃。

    憎三界。

    惡四生。

    惟自寂。

    遠大心等。

    衆目齊彰。

    不能覺他。

    惟如來離色數量。

    證平等智。

    得法性空。

    運無緣慈。

    入魔佛界。

    廣化衆生。

    離苦得樂。

    故異二乘。

    雲何覺滿異菩薩。

    以菩薩留識情網。

    愛見為網。

    則起大悲。

    度衆生。

    曆五位。

    修萬行。

    破無明。

    分證理等。

    衆目齊彰。

    覺未能圓。

    惟如來心色俱離。

    根本智顯。

    五住盡。

    二死亡。

    三覺圓。

    萬德備。

    在天。

    為天中天。

    在聖。

    為聖中聖。

    故異菩薩。

    号曰。

    究竟覺了之佛。

    如來具足十号。

    今舉一号。

    則十号齊彰。

    此佛。

    即娑婆世界說法之教主也。

    二明所說義者。

    說者。

    悅也。

    有自他之别。

    謂佛所證法。

    生佛平等。

    時以四辯。

    應機而說。

    暢悅所懷。

    謂之自悅。

    衆生聞者。

    頓明佛性。

    得受佛戒。

    即入佛位。

    心悅所聞。

    謂之他悅。

    故曰。

    說者悅也。

    三合明佛說者。

    通論說法有五種人。

    謂佛。

    菩薩。

    天。

    仙。

    化人。

    皆能說法。

    言佛說者。

    以心地戒法。

    乃覺皇金口親宣。

    非餘者能說故。

    又法。

    報。

    化佛。

    皆能說法。

    此經屬何佛說。

    按義推之。

    乃依法身根本智。

    起後得智。

    現報身為說法王。

    報身化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為聽衆。

    舍那複敕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

    于諸世界為說法主。

    人天凡夫等為聽衆。

    其本佛迹佛。

    随地。

    随時。

    随機所說。

    傳無異詞。

    唯一梵網法門。

    五十八戒。

    百千法門。

    皆此梵網之衆目。

    是知三身應機有異。

    其體本同。

    此梵網經。

    乃三身佛同說也。

    千臂經亦同此義。

    四指喻表法者。

    經雲。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

    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

    亦複如是。

    梵網。

    喻也。

    喻無量等法也。

    言大梵天王宮中之網羅幢。

    名因陀羅網。

    唐言天赤珠。

    此網有千重。

    而有千光。

    其光各各相攝。

    不相妨礙。

    繇此天王。

    因中修梵行。

    果感梵天寄位。

    因中修衆德。

    果感梵網莊嚴。

    時佛于彼天說法。

    欲标題流布。

    一觀此網光色重重。

    有似法門理事互攝之象。

    故以無量網孔。

    喻無量世界。

    喻無量衆生心。

    喻無量佛教門。

    喻無量菩薩差别階級。

    喻無量諸佛受用境界。

    以此一喻。

    而攝多義。

    故從喻立題也。

    經文言世界法門。

    正攝衆生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擴而推之。

    無量大小橫豎網孔。

    喻無量寬窄仰覆世界。

    而無量世界。

    繇衆生無量心行所成。

    佛說無量大小乘教門。

    無數賢聖差别階級。

    皆随衆生心垢輕重方便施設。

    如是四聖六凡。

    皆因緣所生之法。

    了無實體。

    繇衆生不了自性。

    故勞一舍那。

    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佛。

    出廣長舌。

    橫說。

    豎說。

    塵說。

    刹說。

    熾然說。

    謂之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

    常住藏。

    與奪橫施。

    皆本衆生心。

    不出梵網一喻也。

    若有宿根大力量人。

    一聞此說。

    即秉金剛光明寶戒。

    耀定慧鋒。

    裂諸見網。

    則當下灼見梵網之珠象不同。

    而光光互射。

    世界各别。

    而不壞一真。

    衆生心異。

    而性本無差。

    業惑紛綸。

    而各無自相聖賢科第等差。

    而總一佛乘我佛教門雖殊。

    而理無二緻。

    如是乃至胎。

    卵。

    濕。

    化。

    皆本清淨菩提之心。

    了無妄境。

    而色法。

    心法。

    常。

    無常法。

    一切衆生數量等法與夫空觀。

    假觀。

    中道智理觀行。

    輕重開遮止作持犯。

    無量權巧法門。

    蕩然一空。

    獨露戒光。

    為自持用。

    又何勞釋迦放光擎接。

    玄通問果行因。

    舍那詳答心地。

    經家據旨立題。

    羅什最後譯傳。

    道影道融書布。

    祖祖授受不絕。

    與今直解發演其義哉。

    雖然戒光圓攝。

    至理無言。

    當知世尊向無言說中說。

    說而又說。

    而直解向無解中解。

    解而又解者。

    不無歸宿。

    如佛說二字。

    乃果人所具之才辯。

    梵網二字。

    乃因人所具之莊嚴。

    若能回真向俗。

    始知佛佛說梵網以度人。

    若能回因向果。

    始知人人持梵網以成佛。

    所謂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如是即以海墨書文。

    不盡題意。

    但撮其要。

    隻欲吾人初從凡夫持心地戒。

    中而寄位梵天。

    此天。

    上鄰四空。

    下接六凡。

    菩薩居此天中。

    上弘下化。

    積劫修因。

    後成佛果。

    三身圓現。

    亦于此天說梵網經也。

    五結歸其名者。

    世尊所說一大藏時教。

    總名曰修多羅。

    亦雲修妒路。

    亦雲素怛囕。

    華言契經者。

    上契諸佛之理。

    合道而言。

    下契衆生之機。

    逗根而說。

    故曰契經。

    亦雲經者。

    線也。

    言理發于文。

    如線貫花。

    亦若梵網珠像有異。

    繇線貫絡以成。

    譬夫三十心。

    十地。

    十重。

    四十八輕。

    戒法有異。

    繇一佛戒貫攝以成。

    亦雲經者。

    徑也。

    如人行正路。

    直抵中堂。

    譬夫持光明金剛寶戒。

    徑成佛道。

    亦雲湧泉。

    亦雲繩墨。

    此皆随義立名。

    扣其擊節。

    總不出貫攝常法四字。

    貫者。

    貫串諸法之旨趣。

    攝者。

    攝持所化之機宜。

    常者。

    古今不變。

    法者。

    凡聖同軌。

    上四字所诠之義。

    下一字能诠之文。

    能所合目為題。

    故名佛說梵網經。

     ○二釋譯人名。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姚秦者。

    秦國之主。

    姓姚名興。

    标明代氏。

    揀非苻秦時也。

    三藏等者。

    乃譯師之名德。

    三藏。

    即經律論。

    經诠一心。

    常住不變之理。

    律規三業。

    體淨無為之道。

    論核是非。

    刊定邪正之規。

    法師。

    即佛法所屬也。

    謂此大師學解三藏。

    以法自師。

    以法師人。

    就德彰名。

    故曰。

    三藏法師。

    鸠摩羅者。

    華言童壽。

    師童年而有耆德。

    故雲童壽。

    什者。

    謂善識此方文字知識。

    七佛以來譯經師也。

    奉诏者。

    奉秦王之诏命。

    而翻譯此經故。

    譯者。

    易也。

    易梵國之語。

    成華夏之言。

    華梵并舉。

    合目為題。

    故雲。

    鸠摩羅什奉 诏譯。

     ○三釋經品題。

     菩薩心地品之上 此一經之品題。

    菩薩二字。

    半梵語。

    具雲。

    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西域好廣。

    此方喜略。

    惟存菩薩。

    義含提埵。

    乃上弘下化之人也。

    心地二字。

    總有二義。

    一當本經而言。

    心。

    即三十心。

    地。

    即十地。

    二指法而言。

    即是衆生本元心地。

    謂此心地。

    能攝世出世間法故。

    世間法。

    即六凡。

    謂諸天。

    世人。

    修羅。

    地獄。

    餓鬼。

    畜生。

    出世法。

    即四聖。

    謂聲聞。

    緣覺。

    菩薩。

    諸佛。

    凡聖雖殊。

    而此心地。

    原無差别。

    但以迷悟淺深。

    有凡聖次第大小之殊。

    如迷此心地。

    造五逆十惡等因。

    故有地獄。

    如悭貪嫉妒等因。

    故有餓鬼。

    若亂倫理欺罔騙害等因。

    故有畜生。

    如受三皈五戒等因。

    故有人道。

    如瞋心作福剛強卒惡等因。

    故感修羅道。

    精修十善。

    習學禅定。

    故生天道。

    聞四谛聲悟入。

    故名聲聞。

    作還滅觀。

    了緣生空。

    故名緣覺。

    智理觀行自利。

    慈悲喜舍利生。

    故名菩薩。

    曆三祇。

    圓萬行。

    空五住。

    破二死。

    故名如來。

    如是四聖。

    六凡。

    之十法界。

    皆本心地中。

    迷悟差别。

    若能一念不起。

    頓契無生。

    則凡聖迷悟。

    當下銷殒。

    故菩薩悟此心地。

    現自受用。

    而又以此心地。

    教一切衆生。

    現他受用。

    蓋此心地。

    乃一切衆生分上。

    日用尋常。

    六根門頭。

    自受用境界。

    繇無明封蔀。

    不自覺知。

    諸佛所證。

    證此。

    菩薩所修。

    修此。

    衆生所迷。

    亦迷此。

    如來愍念。

    興慈運悲。

    往來三界八千餘返。

    隻為發明一切衆生本有心地。

    唯欲衆生依此心地。

    禀受金剛光明寶戒。

    為本修因。

    故下卷雲。

    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

    識。

    色。

    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所以說。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佛戒者。

    即衆生心地光明金剛寶戒也。

    世尊初從妙光堂。

    終至首羅宮。

    十處說法。

    次第敷演。

    結歸究竟。

    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總而言之。

    名曰心地法門。

    故命品題曰。

    心地品。

    品者。

    類也。

    衆類相從之義。

    此經大部。

    一百一十二卷。

    六十一品。

    此當第十。

    菩薩心地品。

    此一品之文。

    分為二卷。

    上明菩薩理智觀行修證階級。

    即三十心。

    十地也。

    下明菩薩心地戒法。

    輕重開遮。

    止作持犯。

    即五十八戒也。

    卷有上下之分。

    此卷居上。

    故曰品之上。

     ○四明分科義。

     凡經皆有序。

    正。

    流通三分。

    序分者。

    序一經之來源。

    彰說法之繇緻。

    正宗者。

    明一經之宗旨。

    逗衆生之機宜。

    流通者。

    繼遐芳于萬古。

    俾化導之不絕也。

    序分。

    有通。

    有别。

    通。

    謂諸經通用。

    以諸經之首。

    皆有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某處。

    與某大衆俱。

    一切經初。

    同有此序。

    故名通序。

    别。

    謂當經發起。

    以諸經繇緻。

    各有緣起不同。

    故名别序。

    此經心地品。

    既在大部六十一品中。

    當第十品。

    唯屬正宗。

    通序。

    居首品。

    流通。

    居末品。

    故無如是我聞等句。

    若唯約本品首尾文義之中。

    而分序正流通者。

    一序分。

    從爾時釋迦牟尼佛。

    在第四禅地中起。

    至問此光。

    光為何等相止。

    二正宗分。

    從是時釋迦。

    即擎接此世界衆起。

    至下卷四十八輕止。

    三流通分。

    從諸佛子聽。

    十重四十八輕戒起。

    至于卷終。

    此一經大科之義也。

     ○五正解經文(三) 初明序起分 二明正宗分 三明流通分。

     ○初明序起分(四) 初化佛說法 二放光現瑞 三睹光生疑 四玄主集問。

     ○初化佛說法。

     爾時釋迦牟尼佛。

    在第四禅地中。

    摩醘首羅天王宮。

    與無量大梵天王。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

    說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此叙說心地法門品之由緻也。

    爾時者。

    即無量天人。

    菩薩。

    大衆集會之時。

    釋迦牟尼佛者。

    标能化之主。

    梵語釋迦牟尼。

    義翻能仁寂默。

    釋迦譜。

    淨梵王雲。

    我子釋迦。

    以能仁表姓德。

    寂默顯理緻。

    又能仁不住涅槃。

    寂默不住生死。

    又名能忍。

    仁者。

    忍也。

    以聞善不即喜。

    聞惡不即怒。

    能含忍于善惡故。

    又于無生寂滅。

    忍可忍證。

    故雲忍也。

    又名能儒。

    更有多義。

    文繁不錄。

    雖有多義。

    總之随行随德以彰名也。

    在第四禅地中者。

    标所住之處。

    以顯法最勝也。

    在者。

    住也。

    謂以如法安住而住。

    所謂應如是住也。

    第者。

    次第。

    謂三界共九地。

    欲界為一地。

    名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

    初禅。

    名離生喜樂地。

    二禅。

    名定生喜樂地。

    三禅。

    名離喜妙樂地。

    四禅。

    名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有四地。

    一空無邊處地。

    二識無邊處地。

    三無所有處地。

    四非非想處地。

    此當色界。

    第四禅舍念清淨地中。

    乃摩醯首羅天王所住之處。

    亦名有頂天。

    又名色究竟天。

    法雲地菩薩。

    多寄住于此處說法。

    摩醯首羅。

    華言大自在。

    又雲威靈。

    或雲三目。

    此天為三界尊極之至。

    輔行記雲。

    色界天王。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白拂。

    有大威力。

    居菩薩住處。

    能知三界雨滴之數。

    統攝大千世界。

    于色界中。

    此天獨尊。

    即統諸大梵天王之主也。

    佛欲顯此心地道戒。

    甚深秘密清淨大法。

    獨尊無上。

    故在此大梵天王宮中内庭而說也。

    與無量等者。

    标聽法之衆。

    顯佛威德也。

    與無量大梵天王者。

    以一四天下。

    有十八梵天。

    百億日月等。

    有百億大梵天王。

    故曰。

    無量大梵天王也。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者。

    言法會聽衆。

    非是算數所知。

    以表此法。

    惟大根人。

    堪當與說故。

    說蓮華台藏世界者。

    指受法之處。

    盧舍那佛所說者。

    明授法之人。

    說法有宗。

    傳其本也。

    梵語盧舍那。

    此雲淨滿。

    諸惡淨盡。

    衆德悉滿。

    此即圓滿報身佛。

    下卷。

    廣明其義。

    心地法門品者。

    心地品。

    解見上文法者。

    軌持之義。

    門者。

    通達之義。

    謂依法修行。

    直至佛地。

    所謂十方婆伽梵。

    一路涅槃門。

    又圓覺雲。

    有大陀羅尼門等。

    故下卷雲。

    汝諸佛子。

    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又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

    受持而去。

    各各放光。

    光中化佛。

    獻華供佛。

    又從定而入。

    複從定而出。

    或次第說。

    或頓圓說。

    蓋謂得此門者。

    若隐。

    若顯。

    若出。

    若沒。

    随心開合。

    權實自在。

    故雲法門也。

     ○二放光現瑞。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所照。

    從此天王宮。

    乃至蓮華台藏世界。

     此叙發起之緣也。

    如法華欲說諸佛一乘實相故。

    世尊先從眉間放一道白毫相光。

    光中圓現法界事相。

    生佛始終。

    為發起之緣。

    此經欲說心地希有妙法。

    世尊必現希有瑞應。

    故先身放慧光。

    為開發之緣也。

    此光全身顯露。

    是本有如如智慧果德光明。

    繇戒定力而生。

    然此智光。

    非諸佛獨有。

    一切衆生皆具。

    但以無明執着。

    不能證得。

    故世尊以種種方便。

    放種種光明。

    說種種戒法。

    無非發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

    若能會得此光。

    非從外來者。

    即獲自己無明窟中戒定慧光。

    與三世諸佛等無差别矣。

    從此天王宮。

    乃至蓮華台藏世界者。

    示慧光所照之處。

    顯情與無情。

    無非一光所攝盡也。

     ○三睹光生疑。

     其中一切世界。

    一切衆生。

    各各相視。

    歡喜快樂。

    而未能知此光。

    光何因。

    何緣。

    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

    亦生疑念。

     此正叙明發問之端也。

    其中一切等者。

    總舉依正二報。

    即指天宮華藏之兩間中。

    凡系佛光所照。

    一切世界。

    所有一切衆生。

    莫不各各相視其光。

    歡喜快樂也。

    類數無量。

    故名一切。

    衆法相生。

    故名衆生。

    此光昔無。

    于此忽睹。

    故各各相視。

    既睹其光。

    必獲饒益。

    故曰歡喜快樂。

    而未能知此光等者。

    寶光雖睹。

    塵相未空。

    肉眼凡夫。

    徒被其照。

    故未能知此光因緣。

    豈惟博地衆生。

    皆生疑念。

    即有身光之無量天人。

    心慧昏蒙。

    于佛身光。

    莫知所出。

    亦生疑念也。

    上叙人天不達佛光因緣之所以竟。

     ○四玄主集問(二) 初起定放光 二衆集發問。

     ○初起定放光。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主菩薩。

    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

    以佛神力。

    放金剛白雲色光。

    光照一切世界。

     爾時者。

    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時。

    衆中等者。

    此舉衆明當機也。

    衆有四。

    一當機衆。

    二發起衆。

    三影響衆。

    四結緣衆。

    此菩薩是華藏海會。

    不可說不可說四衆之中。

    當機首領大菩薩衆也。

    佛放此光。

    甚深微妙。

    難解難知。

    非具大智慧者。

    不能曉了。

    惟此菩薩。

    具大行華。

    智慧明妙。

    通達此光之道。

    能為衆中作唱導之主。

    以德彰名。

    故雲。

    玄通華光主菩薩。

    從大莊嚴華光三昧起者。

    此明因依果起義。

    大。

    即體大。

    莊嚴。

    即相大。

    華光明。

    即用大。

    乃法。

    報。

    化。

    三身之圓果也。

    又莊嚴表果。

    華光明表因。

    謂因果齊彰。

    主伴重重義。

    莊嚴法身果海有三。

    一六度萬行。

    二一切智慧。

    三第一義谛。

    其中華。

    乃行華。

    即福德莊嚴。

    光明。

    乃智慧。

    即智慧莊嚴。

    三昧。

    乃正定。

    亦名正受。

    即第一義谛莊嚴。

    此三克備。

    故名大莊嚴。

    此菩薩住是定中。

    即從是定而起。

    又大莊嚴三昧。

    即大定之别名。

    如來妙定。

    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三昧。

    總之無量三昧。

    皆從此一三昧流出。

    而一切法身大士鹹住此三昧法性土中。

    應緣即現。

    故雲。

    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也。

    菩薩請問大法。

    必仗如來神力加被。

    放光召衆。

    方能發起智問。

    是故以佛神力。

    放金剛白雲色光者。

    正顯心地光明金剛寶戒照用之義。

    言此戒光。

    能破性障。

    故曰金剛。

    淨智如幻。

    故曰白雲色。

    又菩薩在因。

    惟素法身。

    故曰白雲色也。

    光照一切世界者。

    顯此光照處。

    周遍圓融而無障礙。

    又顯聖凡依正。

    總是一光所攝。

    蓋釋迦如來。

    身放慧光。

    即舉果以明因。

    今華光主菩薩。

    全身所放白雲色光。

    即因中境界。

    舉因以該果。

    所謂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也。

    此菩薩正欲令諸衆生。

    知因識果。

    冀果修因。

    必以本光明金剛寶戒。

    為因地心。

    方證本法身。

    智身。

    功德身之慧果也。

    向下釋迦請問。

    舍那酬答。

    正顯即果即因。

    即因即果。

    因果不二之義。

     ○二衆集發問。

     是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

    光為何等相。

     此叙問果明因義也。

    是中等者。

    謂因玄主放光。

    光照十方世界。

    是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大菩薩。

    以此光明皆來集會。

    不約而同。

    法華雲。

    尋光共推之。

    亦此義也。

    與共同心者。

    因光悚動。

    同示一疑而問故。

    異口者。

    人各有身。

    口随身異故。

    問此光。

    光為何等相者。

    即問釋迦如來全身所放慧光之相。

    此光即果中境界。

    前衆生未發菩薩心。

    隻疑因緣。

    故曰何因何緣。

    此諸菩薩是因中人。

    隻問果中之事。

    故曰。

    光為何等相。

    何因何緣。

    即下釋迦請問舍那雲。

    一切衆生。

    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等文之案。

    光為何等相。

    即下請問。

    當成佛果為何等相之案。

    此序分竟。

     ○二明正宗分(二) 初明心地道 二明心地戒。

     ○初明心地道(四) 初化佛代請 二舍那酬答 三華光請釋 四舍那酬釋。

     ○初化佛代請(二) 初攝生還本 二正請決疑。

     ○初攝生還本。

     是時釋迦。

    即擎接此世界大衆。

    還至蓮華台藏世界。

    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

    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

     此叙攝用歸體。

    生佛無差之義。

    是時者。

    即此人天大衆。

    諸菩薩請問之時。

    釋迦是能化之迹佛。

    即擎接此世界大衆者。

    乃所化之生也。

    在上曰擎。

    在下曰接。

    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

    生疑集會有根性之大衆也。

    言還至者。

    謂此釋迦與諸菩薩。

    一切衆生。

    元從華藏世界。

    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

    今複還歸本體故。

    蓮華台等者。

    即舍那本迹之處。

    蓮華台藏世界。

    詳在後文。

    億有四億。

    百億。

    千億。

    萬億。

    萬萬億。

    此乃四億中百萬億也。

    紫金剛光明。

    表菩提智境。

    宮中。

    表涅槃理境。

    謂理因智明。

    智繇理發。

    以理冥智。

    以智契理。

    理智圓融。

    法報無礙。

    報化圓融。

    迹本不二故。

    見盧舍那佛者。

    釋迦旋歸本界。

    觌面相睹。

    親見本師法身智身境界。

    回光返照。

    即本來面目。

    自己舍那。

    不從外得。

    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者。

    即舍那所坐之座。

    此座以蓮華者。

    蓮之開敷。

    表權實雙彰義。

    在後詳釋。

    赫赫光明者。

    赫赫。

    即光??熾勝之貌。

    光明。

    乃智慧照用之相。

    謂智能破惑。

    表如來于因地中。

    以智慧??。

    燒煩惱薪。

    障惑盡淨。

    智理全彰。

    故感果中報德。

    住此蓮華赫赫光明之座。

    自安安人也。

    俱名百萬億者。

    即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

    光明蓮華。

    圍繞舍那宮座。

    故雲。

    百萬億赫赫蓮華光明之座。

    此明三身圓會之相。

    華嚴廣明百萬億相。

     ○二正請決疑。

     時釋迦及諸大衆。

    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

    釋迦佛言。

    此世界中。

    地及虛空。

    一切衆生。

    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

    當成佛果。

    為何等相。

    如佛性本源品中。

    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此釋報化。

    假設問答。

    以顯說法之本旨也。

    時釋迦。

    至釋迦佛言數句。

    叙請法之儀則。

    表三業?誠也。

    禮佛足。

    身業之誠。

    釋迦佛言。

    口業之誠。

    身口并緻。

    意業之誠。

    諸佛請法。

    尚具此儀。

    餘請法者。

    自當尊重也。

    此世界中者。

    即娑婆世界中也。

    地及虛空者。

    地。

    即人間。

    虛空即天上。

    一切衆生。

    即釋迦如來擎接人間。

    天上一切世界中。

    睹光生疑。

    根熟衆生也。

    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者。

    因緣。

    即因行。

    道。

    即佛果。

    意謂一切衆生。

    發菩提心。

    返妄歸真。

    欲修佛道。

    畢竟以何因行。

    方至佛果。

    此第一問。

    即前天。

    人。

    疑何因何緣之意。

    當成佛果。

    為何等相者。

    意謂當成佛果之時。

    畢竟何等境界。

    是第二問。

    即上華光主放光集衆。

    同心異口問此光。

    光為何等相之意。

    請問因緣。

    并何等相。

    向下舍那一一領答詳明。

    此是略問。

    在大部内。

    如佛性本源品中。

    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佛性。

    即菩提心。

    乃本覺義。

    言此覺體。

    曾未還改。

    在衆生分中。

    名曰佛性。

    在非衆生分中。

    名曰法性。

    今舉在因。

    故名佛性菩薩種子。

    即因地心也。

    此化佛代問文竟。

     ○二舍那酬答(二) 初總答心地 二廣答釋名 三結答問義。

     ○初總答心地(四) 初顯示定相 二誡聽思修 三陳自因行 四舉自果相。

     ○初顯示定相。

     爾時盧舍那佛。

    即大歡喜。

    現虛空光體性。

    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

    示諸大衆。

     前釋迦身放慧光。

    為發問之端。

    是果中明因。

    次玄主身放白雲色光。

    集衆興疑。

    是因中明果。

    今舍那答釋心地之道。

    不在别處。

    就是我。

    與釋迦。

    菩薩。

    衆生。

    若凡。

    若聖。

    若因。

    若果。

    總是一道光明。

    無二無别。

    故将自己一段受用境界。

    滿盤托出。

    示與諸人面前。

    要令人人直下承當。

    返本還源。

    識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剛寶戒。

    菩提涅槃。

    真如佛性。

    圓滿具足。

    無欠無餘。

    故将定光示諸大衆也。

    爾時者。

    即釋迦請問時也。

    即大歡喜者。

    謂宣說此心地法門。

    能令一切衆生。

    永離諸苦。

    得究竟樂。

    正是世尊本懷。

    故大歡喜。

    現虛空光體性者。

    光。

    即本體智光。

    言智體即法身。

    法身本無形相。

    本無來往。

    本無遷改。

    猶若虛空。

    無動無搖。

    萬象森羅。

    于中顯現。

    以智性即色。

    故能現于色。

    然以華光任運。

    若隐若顯。

    不離法身。

    故曰。

    虛空光體性也。

    本源成佛。

    常住法身三昧者。

    如木之有本。

    水之有源。

    一切諸佛。

    一切菩薩。

    修因證果。

    無不依此本源智定。

    為因地心成佛。

    常住法身道果。

    以顯三身圓現一光也。

    示諸大衆者。

    即以此本定光。

    示諸衆生使悟入也。

     ○二誡聽思修。

     是諸佛子谛聽。

    善思修行。

     此舍那如來。

    诏告當機法會大衆。

    誡聽勉進思修意也。

    是諸佛子者。

    佛為慈父。

    紹佛曰子。

    谛聽等者。

    即聞思修三慧。

    谛者。

    審也。

    聽者。

    領也。

    謂諸大衆佛子。

    若不審谛誠信而聽。

    則所聞之法。

    心不相應。

    心法既不相應。

    心慧妙行何繇發起。

    故曼殊大士。

    于楞嚴會上。

    獨選耳根圓通為妙耳門。

    所謂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故先誡聽也。

    善思修行者。

    謂善能體會所聞之法。

    如聽而思。

    如思而修也。

    若不如聽而思。

    聽則無益。

    不如思而修。

    思亦徒勞。

    所謂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故複誡思修也。

    必須如是谛聽。

    如是善思。

    如是妙修。

    方契如如實相心地法門光明金剛寶戒。

     ○三陳自因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為因。

    初舍凡夫。

    成等正覺。

     此繇化佛初問。

    一切衆生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

    故報身佛。

    述己過去所修所證為答也。

    阿僧祇。

    華言無數。

    梵語劫波。

    此雲分别時節。

    又雲時分。

    我已百阿僧祇劫。

    即佛已修因證果之時分長遠也。

    修行是心地。

    即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也。

    以之為因者。

    正謂欲得道果。

    無有别法。

    即以此本心地法門而為因也。

    前問中雙請為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