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疏卷第二(頭起佛坐菩提樹尾盡不淫戒)
關燈
小
中
大
濮陽沙門知周撰。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至心心頂戴,喜躍受持者。
述曰:此是大門三段分經。
第一微塵數舍那說心地戒品章,如前叙訖。
從此文已下,是第二一釋迦說心地戒品章。
分三:一說心地戒序(從此下至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是),二正說心地戒品(從佛告諸佛子至有十重木叉),三結勸流通(從語佛子是四十八輕戒至心頂載喜躍受持是)。
就初說心地戒序分二:一結集經家序(從初至佛誦一切佛大乘戒是也),二釋迦 佛自序(從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下至第一清淨者是。
)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此是第一結集家序。
就中分二:先叙戒名戒光(從初至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次叙時衆戒聽(從是時百萬億至聽佛誦一切大戒是)。
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言爾時者,為化佛身也。
此從佛報身,佛所受戒回時,故雲爾時。
此則報化不融,差别教義,釋爾時也。
若爾時者,法無三世時節,諸佛一身無量身,無量身一身,于平等法界中,為化衆生,現受戒時,及結戒時,故雲爾時。
圓教義也。
釋迦,此翻能,是姓。
牟尼,此翻仁,翻寂,是名也。
故稱能仁能寂。
菩提樹者,如西域記說:摩诃陀國中,有金剛座,上有畢缽羅樹。
後身菩薩,坐此樹下成道,因名菩提樹也。
(菩提樹義,大小同異,如别章廣叙雲雲。
) 成無上覺者。
述曰:無上覺者,約生死分限,分為二重。
佛斷分段生死盡處,三界住地盡處,立一重無上覺義。
即如一切小乘三藏中說,二無數劫六度行滿,一百劫中相好業滿,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成佛,名一重成無上覺也。
此經非是如彼成無上覺。
何者?乃是變易生死,無明元品鹹盡,坐菩提樹,成無上覺。
即如一切大乘八藏中說,出過五十一位,住妙覺地,窮源盡性,妙智獨存,蕭然與群有永分隔,廓爾與大虛同體,量周法界,應滿十方,故雲成無上覺(雲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者。
述曰:言初結者,正覺道成,體絕三世,無初中後,無結無不結,為應應得度者。
于寂滅道場,一時頓結,戒無盡藏,故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菩薩木叉,如前釋說)。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者。
述曰:依儒宗釋,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
教人親愛,莫善于孝,故雲孝也。
如佛法大乘釋,孝者,慈悲喜舍也。
故本業璎珞經下卷,大衆受學品雲:以慈悲喜舍,化一切衆生,皆得安樂,名攝衆生戒。
故以四等釋孝字,正與此文相當也。
又如大乘經明,發菩薩心,成菩薩體者,更無過于四等。
法者,父母有生養身命之恩,師僧能長養法身慧命之恩,三寶能冥願覆護,轉迷成解,轉凡入聖,建立菩薩種性,莫大于此。
道是妙覺果道,故雲至道。
以上四位,是菩薩尊重供養之境,菩薩應一一以四等而奉事随順,故雲孝順父母等也(雲雲)。
孝名為戒者,即是戒體也。
亦名制止,即十重四十八輕戒相也。
然别非體無以發相,非相無以表種,種相雖殊,同乘平等,無緣大悲大慈大喜大舍,故雲亦名制止(雲雲)。
即口放無量光明者。
述曰:即戒光無量,故雲無量光明。
又是上舍那佛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之光,即此光不可測量,故雲無量光明。
口者,如涅槃經,名為面門。
即是無上調禦,以光明覺,覺悟衆生,合其機動,然後說戒,即從佛口而說。
故戒光理,亦光從佛口而出。
又今如來從面門放光者,表心地法門,是諸佛菩薩之本原。
如說修行者,速成佛果。
又如法花經雲:爾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今佛放光,亦複如是。
助發一切菩薩心地法門,令其奉行悟入,速達本原。
故雲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此是助開本原義。
(與别教義同也。
)複次,依圓義釋,戒光者,亦名有因緣光,(文雲:有緣非無因,故光是也。
)亦名無色光,(文雲:非青黃赤白黑是也。
)亦名非色心光,(文雲:非色非心是義也。
)亦名離二邊光,(文雲,非有非無是也。
)亦名能為因果光。
(文雲,非因果法是也。
)謹依今經,即有六名不同,隻是一金剛寶戒光也。
如是無量光,一光即無量光,無量光與一光,無二無差别,自性清淨金剛寶戒一也。
謹依經文,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即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依天台師作六位釋戒光者,一自性清淨光,(文雲,一切衆生戒,本原自性清淨,此并有可發之戒光,煩惱覆而未發故。
)二釋名字戒光,亦名信相戒光,(即是六道衆生,有大機動感賢聖,或冥或顯,受大乘戒,信心開發故。
文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故。
)三觀行戒光,(即如理觀行,如法修行,信解深遠,得諸三昧陀羅尼。
如法花經,随喜功德五十人,如此經中,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故。
)四相似戒光,(即是十信菩薩,證相似金剛戒光,即能卷舒照用。
如法花雲:菩薩于淨身,悉見世所有。
此經雲:行菩薩道根本是。
)五、分證戒光。
(即是十信、十行菩薩、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位位分證金剛戒光,卷舒照用。
如花嚴廣釋,從初住乃至等覺,光照十方是。
)六、究竟戒光。
(即是妙覺佛果,窮原盡性,金剛戒光,因滿照用,無方自在,名無邊光,覺悟一切。
今從佛口放光是。
結曰。
)故今經文雲:戒光從佛口出,有六義六名如前。
佛自結雲: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據此而言,作六位圓義釋戒光者,深為惬當。
然則凡聖雖殊,自性清淨戒光,始終一也。
複次說雲:一切衆生,諸佛菩薩戒,本原自性清淨者,即是因性清淨光,發名字戒光。
因名字戒光,發觀行戒光。
由觀行戒光,發相似戒光。
以相似戒光,開分真戒光。
以分真戒光,發究竟戒光。
如是始終,即無始終,離二邊故。
無始終而說始終,凡聖迷悟故。
迷悟始終雖殊,本原清淨戒光一也。
(圓教釋戒竟。
) 是時百萬億大衆,下至佛誦一切佛大戒者。
述曰:準經文中,隻略舉四十許衆,總數合有百萬億大衆也。
十八梵天者。
初禅有三天(一梵天,二梵衆天,三大梵天也),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天,三光音天),三禅有三天(一光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色究竟天,亦名大自在天,此四天是凡夫人住。
又有五天,是五那含人住處,亦名五淨居: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可見]天,五少廣天。
又有無想天,是外道住處,未皈依正法,所以除之也)。
六欲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也。
) 十六、大國王者 (依仁王經受持品:十六國王者,一者憍薩羅國,二舍衛國,三摩竭提國,四波羅奈國,五迦夷羅衛國,六鸠屍那國,七鸠睒彌國,八鸠留國,九罽賓國,十彌提國,十一伽羅幹國,十二乾陀衛國,十三沙陀國,十四僧伽陀國,十五健拏掘阇國,十六波提國。
如是等國,各有一國王,故名十六大國王也。
)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戒者, 述曰:此是結集家序,大衆至心聽佛說戒竟。
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諸佛法戒下至第一清淨者。
此是序中第二、佛自序戒德。
就中分二:序戒德勸學(從告諸菩薩言至應誦善學是),二、序戒體勸受(從佛子谛聽至第一清淨者是也)。
就前分三:初、勸誦,二、明戒德,三、結勸學。
我今自誦諸佛法戒者,明是十方三世諸佛法戒,非我創結,故雲半月半月自誦。
今者,乃是佛誦戒時,即名我今也。
又是佛應機說法戒之時,故雲我今。
明佛是果極圓滿之位,猶自常誦大戒,況十地以下,而當不誦持者? 故雲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十發趣者,即是華嚴經本業,同名十住。
以諸菩薩從初發心,于多劫中修行諸度,住十信位,名外凡夫。
以此菩薩信想心中行真如法,此信想心即在真如理外,故雲外凡夫也。
從此得入初發心住,得相似真如現前,此相似心真如即能增進菩薩趣向一切智海無上佛果,故名十發趣也。
十長養者,花嚴本業名為十行,此經據行能長養菩薩法身,故雲十長養。
十金剛者,華嚴本業同名十回向,此經以諸菩薩住回向位中,一切功德普與一切衆生共之,心如金剛不可破壞,又願共一切衆生念趣向無上菩提,故名十金剛(十地如上釋竟)。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者。
述曰:此是第二,正明戒德。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戒光從口出者(如前釋竟)。
有緣非無因故光。
言佛放光,為百萬億大衆,故曰有緣。
是佛從初發心,以常誦此戒故,還從口中,故出戒光。
故雲非無因故光也。
如大智度論說:有一三藏比丘,以多生說法,口中常出諸香。
今佛口出戒光,正由常誦法戒,故成戒光也。
又釋攝善戒,戒中有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黑闇,發一切種智光,故名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雲雲)。
光光非青黃赤白黑者。
此淨妙戒光,不同世間五方五色之光,故雲非青黃赤白黑。
淨妙戒光,不同質礙之色,有限之心,故雲非色心。
此淨妙戒光,不可以有無二邊而取,故雲非有非無。
此淨妙戒光,不同斷見常見,無因果法,能為初發菩提心者,作行本原,乃至令入五十二位,故雲非無因果法。
故總結雲: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叙戒德竟雲雲)。
是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者。
述曰:此是第三,結勸大衆受學。
從師曰受,奉行曰持,背文曰誦。
心精專一無雜亂,故雲善學(雲雲)。
佛子谛聽,下至第一清淨者。
述曰:此是佛自叙中第二、序戒體勸受。
此一章,即結前、生後含兩義也。
以屬序,故名結前。
以此中清淨戒體,為下十重四十八戒相作本,以相依體故。
又體能持相故,即名生後。
谛聽者,審定無謬,故雲谛聽。
百官者,唐堯之時,隻置一百員官故。
宰相者,宰由割也。
相者,相國之化。
言居此位者,觀國之光,利用賓王,斷割時啟,故雲宰相。
比丘者,此翻乞士,破惡怖魔持戒也。
尼,翻女也。
八部鬼神變化人者,就變為人。
小乘律中,成難不得戒。
今大乘一切八部變為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以發心受戒,出過五住地,戒二種生死,故名第一清淨也。
故本業經雲:其受戒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又複法師能于一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複二、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界生死之苦。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用心為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六道衆生盡受得戒,但使解語,得戒不失。
佛子!三世中一切諸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
佛子!是信想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住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佛果(雲雲)。
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者。
述曰:中不相領解,不得戒。
有傍人傳譯,令其更領解,即得戒。
(廣論得戒、不得戒,如下三種受戒中說也。
) 第一清淨者。
本業經雲:初入佛法海,以信為本。
故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言此無盡藏戒體,返本還原,清淨中勝。
若有受得,位同大覺,無能過者。
故雲第一清淨者。
故上經文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第二序戒體勸受竟。
)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下至應當學,敬心奉持者。
述曰:三段分釋迦說心地戒為三章:一說心地戒序,以如前明訖。
此下第二正說心地戒品。
就分為二:一說十重,二說四十八輕。
說十重中分三:初标十重,次别釋十重,三結勸奉持。
如文可見。
今初标十重,故雲有十重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至心心頂戴,喜躍受持者。
述曰:此是大門三段分經。
第一微塵數舍那說心地戒品章,如前叙訖。
從此文已下,是第二一釋迦說心地戒品章。
分三:一說心地戒序(從此下至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是),二正說心地戒品(從佛告諸佛子至有十重木叉),三結勸流通(從語佛子是四十八輕戒至心頂載喜躍受持是)。
就初說心地戒序分二:一結集經家序(從初至佛誦一切佛大乘戒是也),二釋迦 佛自序(從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下至第一清淨者是。
)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此是第一結集家序。
就中分二:先叙戒名戒光(從初至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次叙時衆戒聽(從是時百萬億至聽佛誦一切大戒是)。
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言爾時者,為化佛身也。
此從佛報身,佛所受戒回時,故雲爾時。
此則報化不融,差别教義,釋爾時也。
若爾時者,法無三世時節,諸佛一身無量身,無量身一身,于平等法界中,為化衆生,現受戒時,及結戒時,故雲爾時。
圓教義也。
釋迦,此翻能,是姓。
牟尼,此翻仁,翻寂,是名也。
故稱能仁能寂。
菩提樹者,如西域記說:摩诃陀國中,有金剛座,上有畢缽羅樹。
後身菩薩,坐此樹下成道,因名菩提樹也。
(菩提樹義,大小同異,如别章廣叙雲雲。
) 成無上覺者。
述曰:無上覺者,約生死分限,分為二重。
佛斷分段生死盡處,三界住地盡處,立一重無上覺義。
即如一切小乘三藏中說,二無數劫六度行滿,一百劫中相好業滿,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成佛,名一重成無上覺也。
此經非是如彼成無上覺。
何者?乃是變易生死,無明元品鹹盡,坐菩提樹,成無上覺。
即如一切大乘八藏中說,出過五十一位,住妙覺地,窮源盡性,妙智獨存,蕭然與群有永分隔,廓爾與大虛同體,量周法界,應滿十方,故雲成無上覺(雲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者。
述曰:言初結者,正覺道成,體絕三世,無初中後,無結無不結,為應應得度者。
于寂滅道場,一時頓結,戒無盡藏,故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菩薩木叉,如前釋說)。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者。
述曰:依儒宗釋,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
教人親愛,莫善于孝,故雲孝也。
如佛法大乘釋,孝者,慈悲喜舍也。
故本業璎珞經下卷,大衆受學品雲:以慈悲喜舍,化一切衆生,皆得安樂,名攝衆生戒。
故以四等釋孝字,正與此文相當也。
又如大乘經明,發菩薩心,成菩薩體者,更無過于四等。
法者,父母有生養身命之恩,師僧能長養法身慧命之恩,三寶能冥願覆護,轉迷成解,轉凡入聖,建立菩薩種性,莫大于此。
道是妙覺果道,故雲至道。
以上四位,是菩薩尊重供養之境,菩薩應一一以四等而奉事随順,故雲孝順父母等也(雲雲)。
孝名為戒者,即是戒體也。
亦名制止,即十重四十八輕戒相也。
然别非體無以發相,非相無以表種,種相雖殊,同乘平等,無緣大悲大慈大喜大舍,故雲亦名制止(雲雲)。
即口放無量光明者。
述曰:即戒光無量,故雲無量光明。
又是上舍那佛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之光,即此光不可測量,故雲無量光明。
口者,如涅槃經,名為面門。
即是無上調禦,以光明覺,覺悟衆生,合其機動,然後說戒,即從佛口而說。
故戒光理,亦光從佛口而出。
又今如來從面門放光者,表心地法門,是諸佛菩薩之本原。
如說修行者,速成佛果。
又如法花經雲:爾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今佛放光,亦複如是。
助發一切菩薩心地法門,令其奉行悟入,速達本原。
故雲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此是助開本原義。
(與别教義同也。
)複次,依圓義釋,戒光者,亦名有因緣光,(文雲:有緣非無因,故光是也。
)亦名無色光,(文雲:非青黃赤白黑是也。
)亦名非色心光,(文雲:非色非心是義也。
)亦名離二邊光,(文雲,非有非無是也。
)亦名能為因果光。
(文雲,非因果法是也。
)謹依今經,即有六名不同,隻是一金剛寶戒光也。
如是無量光,一光即無量光,無量光與一光,無二無差别,自性清淨金剛寶戒一也。
謹依經文,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即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依天台師作六位釋戒光者,一自性清淨光,(文雲,一切衆生戒,本原自性清淨,此并有可發之戒光,煩惱覆而未發故。
)二釋名字戒光,亦名信相戒光,(即是六道衆生,有大機動感賢聖,或冥或顯,受大乘戒,信心開發故。
文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故。
)三觀行戒光,(即如理觀行,如法修行,信解深遠,得諸三昧陀羅尼。
如法花經,随喜功德五十人,如此經中,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故。
)四相似戒光,(即是十信菩薩,證相似金剛戒光,即能卷舒照用。
如法花雲:菩薩于淨身,悉見世所有。
此經雲:行菩薩道根本是。
)五、分證戒光。
(即是十信、十行菩薩、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位位分證金剛戒光,卷舒照用。
如花嚴廣釋,從初住乃至等覺,光照十方是。
)六、究竟戒光。
(即是妙覺佛果,窮原盡性,金剛戒光,因滿照用,無方自在,名無邊光,覺悟一切。
今從佛口放光是。
結曰。
)故今經文雲:戒光從佛口出,有六義六名如前。
佛自結雲: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據此而言,作六位圓義釋戒光者,深為惬當。
然則凡聖雖殊,自性清淨戒光,始終一也。
複次說雲:一切衆生,諸佛菩薩戒,本原自性清淨者,即是因性清淨光,發名字戒光。
因名字戒光,發觀行戒光。
由觀行戒光,發相似戒光。
以相似戒光,開分真戒光。
以分真戒光,發究竟戒光。
如是始終,即無始終,離二邊故。
無始終而說始終,凡聖迷悟故。
迷悟始終雖殊,本原清淨戒光一也。
(圓教釋戒竟。
) 是時百萬億大衆,下至佛誦一切佛大戒者。
述曰:準經文中,隻略舉四十許衆,總數合有百萬億大衆也。
十八梵天者。
初禅有三天(一梵天,二梵衆天,三大梵天也),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天,三光音天),三禅有三天(一光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色究竟天,亦名大自在天,此四天是凡夫人住。
又有五天,是五那含人住處,亦名五淨居: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可見]天,五少廣天。
又有無想天,是外道住處,未皈依正法,所以除之也)。
六欲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也。
) 十六、大國王者 (依仁王經受持品:十六國王者,一者憍薩羅國,二舍衛國,三摩竭提國,四波羅奈國,五迦夷羅衛國,六鸠屍那國,七鸠睒彌國,八鸠留國,九罽賓國,十彌提國,十一伽羅幹國,十二乾陀衛國,十三沙陀國,十四僧伽陀國,十五健拏掘阇國,十六波提國。
如是等國,各有一國王,故名十六大國王也。
)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戒者, 述曰:此是結集家序,大衆至心聽佛說戒竟。
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諸佛法戒下至第一清淨者。
此是序中第二、佛自序戒德。
就中分二:序戒德勸學(從告諸菩薩言至應誦善學是),二、序戒體勸受(從佛子谛聽至第一清淨者是也)。
就前分三:初、勸誦,二、明戒德,三、結勸學。
我今自誦諸佛法戒者,明是十方三世諸佛法戒,非我創結,故雲半月半月自誦。
今者,乃是佛誦戒時,即名我今也。
又是佛應機說法戒之時,故雲我今。
明佛是果極圓滿之位,猶自常誦大戒,況十地以下,而當不誦持者? 故雲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十發趣者,即是華嚴經本業,同名十住。
以諸菩薩從初發心,于多劫中修行諸度,住十信位,名外凡夫。
以此菩薩信想心中行真如法,此信想心即在真如理外,故雲外凡夫也。
從此得入初發心住,得相似真如現前,此相似心真如即能增進菩薩趣向一切智海無上佛果,故名十發趣也。
十長養者,花嚴本業名為十行,此經據行能長養菩薩法身,故雲十長養。
十金剛者,華嚴本業同名十回向,此經以諸菩薩住回向位中,一切功德普與一切衆生共之,心如金剛不可破壞,又願共一切衆生念趣向無上菩提,故名十金剛(十地如上釋竟)。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者。
述曰:此是第二,正明戒德。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戒光從口出者(如前釋竟)。
有緣非無因故光。
言佛放光,為百萬億大衆,故曰有緣。
是佛從初發心,以常誦此戒故,還從口中,故出戒光。
故雲非無因故光也。
如大智度論說:有一三藏比丘,以多生說法,口中常出諸香。
今佛口出戒光,正由常誦法戒,故成戒光也。
又釋攝善戒,戒中有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黑闇,發一切種智光,故名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雲雲)。
光光非青黃赤白黑者。
此淨妙戒光,不同世間五方五色之光,故雲非青黃赤白黑。
淨妙戒光,不同質礙之色,有限之心,故雲非色心。
此淨妙戒光,不可以有無二邊而取,故雲非有非無。
此淨妙戒光,不同斷見常見,無因果法,能為初發菩提心者,作行本原,乃至令入五十二位,故雲非無因果法。
故總結雲: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叙戒德竟雲雲)。
是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者。
述曰:此是第三,結勸大衆受學。
從師曰受,奉行曰持,背文曰誦。
心精專一無雜亂,故雲善學(雲雲)。
佛子谛聽,下至第一清淨者。
述曰:此是佛自叙中第二、序戒體勸受。
此一章,即結前、生後含兩義也。
以屬序,故名結前。
以此中清淨戒體,為下十重四十八戒相作本,以相依體故。
又體能持相故,即名生後。
谛聽者,審定無謬,故雲谛聽。
百官者,唐堯之時,隻置一百員官故。
宰相者,宰由割也。
相者,相國之化。
言居此位者,觀國之光,利用賓王,斷割時啟,故雲宰相。
比丘者,此翻乞士,破惡怖魔持戒也。
尼,翻女也。
八部鬼神變化人者,就變為人。
小乘律中,成難不得戒。
今大乘一切八部變為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以發心受戒,出過五住地,戒二種生死,故名第一清淨也。
故本業經雲:其受戒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又複法師能于一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複二、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界生死之苦。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用心為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六道衆生盡受得戒,但使解語,得戒不失。
佛子!三世中一切諸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
佛子!是信想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住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佛果(雲雲)。
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者。
述曰:中不相領解,不得戒。
有傍人傳譯,令其更領解,即得戒。
(廣論得戒、不得戒,如下三種受戒中說也。
) 第一清淨者。
本業經雲:初入佛法海,以信為本。
故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言此無盡藏戒體,返本還原,清淨中勝。
若有受得,位同大覺,無能過者。
故雲第一清淨者。
故上經文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第二序戒體勸受竟。
)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下至應當學,敬心奉持者。
述曰:三段分釋迦說心地戒為三章:一說心地戒序,以如前明訖。
此下第二正說心地戒品。
就分為二:一說十重,二說四十八輕。
說十重中分三:初标十重,次别釋十重,三結勸奉持。
如文可見。
今初标十重,故雲有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