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指掌疏科文
關燈
小
中
大
彌勒慶贊(三)一慶贊歡喜(爾時)二備述法益(二)一述悟證功德(或在)二述凡聖交慶(雨天)三結歎功德(如是) 廣明本迹以斷疑生信竟○三極顯經功以借人弘法(三)一贊持論德(二)一約一門贊論(二)二念信解功德(三)一長行(爾時)二偈頌(二)一頌設事較量(若人)二頌結其不退(二)一重牒前福(若人)二驗知不退(其有)三防問(又阿)二深心信解功德(二)一正明(阿逸)二防問(又複)二約全經贊論(三)一别明三種功德(二)一長行(三)一讀誦功德(阿逸)二兼書功德(阿逸)三兼度功德(三)一舉劣況勝(是故)二法喻合顯(其德)三重以詳明(二)一詳明其行(若人)二詳明其德(阿逸)二偈頌(三)一頌讀誦天德(若我)二頌兼書功德(若能)三頌兼度功德(二)一頌舉劣況勝(若有)二頌重以詳明(二)一頌詳明其行(不瞋)二頌詳明其德(若見)二别明五種功德(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科 随喜功德品一彌勒獨問随喜(爾時)二如來具明五德(二)一長行(五)一随喜功德(四)一一人随喜轉教(爾時)二展轉以至五十(是諸)三較量最後功德(三)一設事為例(二)一财施遍給(阿逸)二法施普利(是大)二問答功德(于汝)三正與較量(佛告)四況顯最初随喜(阿逸)二暫聽功德(又阿)三暫勸功德(若複)四誠勸功德(阿逸)五誠聽功德(阿逸)二偈頌(五)一頌随喜功德(四)一頌一人随喜轉教(若人)二頌展轉以至五十(如是)三頌較量最後功德(最後)四頌況顯最初随喜(如是)二頌誠勸功德(若有)三頌暫聽功德(若故)四頌暫勸功德(若于)五頌誠聽功德(何況) 别明五種功德已竟三總顯六根清淨○二引事證益○三發願勸持○
法師功德品○三總顯六根清淨(二)一指人總标(爾時)二分德别列(六)一眼根功德(二)一長行(是善)二偈頌(爾時)二耳根功德(二)一長行(三)一總标根量(複次)二别列衆聲(二)一雜然近陳聲(象聲)二異類遠住聲(天聲)三結要該廣(以要)二偈頌(三)一頌總标根量(父母)二頌别列衆聲(二)一頌雜然近陳聲(象馬)二頌異類遠住聲(二)一善道惡道聲(又聞)二因人果人聲(一切)三頌結要該廣(三千)三鼻根功德(二)一長行(三)一總标根量(複次)二别列衆香(三)一人間香(須曼)二天上香(持是)三聖人香(及聲)三結其功德(雖聞)二偈頌(三)一頌總标根量(是人)二頌别列衆香(四)一頌人間香(須曼)二補雜類香(諸天)三頌天上香(天上)四頌聖人香(諸比)三頌結其功德(雖未)四舌根功德(二)一總标德數(複次)二别列衆德(二)一長行(四)一變味成美(若好)二說法投機(若以)三感衆聽法(又諸)四得聖護念(又諸)二偈頌(四)一頌變味成美(是人)二頌說法投機(以深)三頌感衆聽法(諸天)四頌得聖護念(諸佛)五身根功德(二)一總标德數(複次)二别列衆德(二)一長行(二)一體絕垢染(得清)二用能現相(其身)二偈頌(二)一頌體絕垢染(若持)二頌用能現相(又如)六意根功德(二)一總标德數(複次)二别列衆德(二)一長行(三)一能達法義(以是)二能知衆心(三千)三能合成典(是人)二偈頌(四)一頌能逵法義(是人)二頌能知衆心(是世)三頌能合成典(十方)四補能得無畏(以演) 贊持論德已竟
常不輕菩薩品○二引事證益(二)一承前雙開二益(爾時)二曆引往事證釋(二)一長行(四)一遠舉威音(二)一正舉初佛(得大)二兼出二萬(其佛)二雙标二人(最初)三正明往事(三)一遍記緻謗(二)一不輕遍記(得大)二上慢毀謗(四衆)二弘經蒙化(二)一不輕弘經(是比)二上慢蒙化(于時)三成道得果(二)一不輕成道(三)一中間值佛(命終)二行滿成道(得大)三結會古今(得大)二上慢得果(三)一中間獲罪(得大)二罪畢得果(畢是)三結會古今(得大)四贊經結勸(得大)二偈頌(四)一頌遠舉威音(過去)二頌雙标二人(是佛)三頌正明往事(三)一頌遍記緻謗(不輕)二頌弘經蒙化(其罪)三頌成道得果(不輕)四頌贊經結勸(我于) 引事證益已竟
如來神力品○三發願勸持(二)一地湧發願弘經(爾時)二如來現神勸持(二)一對衆現神(二)一總标(爾時)二别明(二)一先以相顯(出廣)二次以聲示(三)一二音遍至(然後)二警覺衆生(二)一地動警覺(諸佛)二天語警覺(即時)三成辦利益(彼諸)二贊經結勸(二)一長行(三)一承前起後(爾時)二嘉贊經功(以要)三結勸受持(是故)二偈頌(三)一頌承前起後(諸佛)二頌嘉贊經功(是人)三頌結勸受持(是故) 正宗分已竟
囑累品○三流通分(三)一總囑傳持(三)一摩頂囑累(三)一囑令增益(爾時)二徴起釋成(所以)三教以随機(于未)二奉教傳持(時諸)三歡喜圓成(爾時)二别示修法(二)一正修之法(三) 藥王菩薩本事品一藥王盡執為法(三)一宿王因藥王而請問(爾時)二如來引本事而垂答(四)一先舉本師(爾時)二次明本事(三)一現神供佛(二)一聞法獲益(爾時)二感恩供養(得此)二然身供佛(三)一喜見然身(作是)二諸佛贊善(光明)三佛默身盡(作是)三燒臂供塔(五)一喜見轉生(一切)二白父詣佛(二)一白父當供(即為)二升空往詣(白已)三蒙佛囑累(爾時)四戀慕起塔(爾時)五燒臂作供(五)一祈衆憶念(爾時)二燒臂成益(作是)三時衆憂惱(爾時)四立誓還複(于時)五天地呈祥(當爾)三結會古今(佛告)四别囑宿王(三)一顯法供殊勝(宿王)二明持人功德(二)一約全經明德(三)一受持功德(二)一較能持之福(若複)二喻所持之法(四)一喻深大高上(宿王)二喻照明破闇(又如)三喻尊特殊勝(二)一喻經尊特(又如)二喻經殊勝(又如)四喻拔苦與樂(宿王)二書寫功德(若人)三供養功德(若書)二約本品明德(四)一聽聞功德(宿王)二受持功德(若有)三修行功德(四)一轉生極樂(若如)二離惱得忍(不複)三見佛遙贊(得是)四指益結告(宿王)四贊善功德(若有)三囑應當弘護(二)一囑弘本品(是故)二囑護全經(宿王)三多寶以有益而贊問(說是) 藥王盡執為法竟二妙音忘情弘經○三觀音遣相圓應○二助修之法○三大會禮散○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科
妙音菩薩品○二妙音忘情弘經(四)一妙音忘情遠來(二)一遠來之由(三)一蒙釋迦光(二)一如來光照其國(爾時)二妙音蒙光欲來(二)一經家叙德(爾時)二蒙光欲來(釋迦)二奉本師命(二)一本師誡令忘情(爾時)二妙音奉命現相(四)一奉命歸功(妙音)二先現來相(于是)三文殊推因(爾時)四如來指答(爾時)三應多寶喚(二)一多寶受請遠喚(文殊)二妙音同衆俱發(于時)二正明遠來(二)一叙相标來(是菩)二具儀晉見(二)一先見釋迦(到已)二次見多寶(世尊)二如來論其功德(三)一先論宿世善根(二)一華德請問(爾時)二如來引答(佛告)二次論現在神智(二)一極顯因力(華德)二詳示果用(二)一總标(華德)二别明(二)一應化世間(二)一别明現身(或現)二總結神智(華德)二應化出世(若應)三後論三昧名字(爾時)三妙音事畢還國(三)一饒益事畢(說是)二妙音還國(爾時)三對佛述成(白佛)四此衆聞品獲益(說是) 妙音忘情弘經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觀音遣相圓應(三)一長行别示(二)一問答得名所以(二)一當機舉名請問(爾時)二如來備示感應(二)一正答得名所以(三)一總标尋聲救苦(佛告)二别示持名感應(若有)三結答得名因緣(以是)二廣顯稱名感應(四)一能脫四難(二)一别明脫難(四)一能脫戮難(若複)二能脫鬼難(若三)三能脫刑難(設複)四能脫賊難(若三)二總結神力(無盡)二能離三毒(二)一别明離毒(若有)二總結神力(無盡)三能應二求(二)一别明應求(若有)二總結神力(無盡)四能得多福(三)一舉福勸持(若有)二以餘較量(無盡)三結顯多量(無盡)二問答遊化方便(二)一當機進問遊化(無盡)二如來備示感應(二)一廣顯應化諸國(二)一明應顯化(八)一能應三聖(佛告)二能應六天(應以)三能應五人(應以)四能應四衆(應以)五能應衆婦(應以)六能應二童(應以)七能應十類(應以)八能應力士(應以)二結德勸供(無盡)二正答遊于娑婆(二)一顯示妙德(三)一能施無畏(是觀)二能感供養(無盡)三能修供養(爾時)二應問結答(無盡)二偈頌合顯(二)一重問得名所以(世尊)二合顯名遊化(二)一顯得名所以(三)一總标(具足)二别顯(二)一能免三災(假使)二能脫八難(四)一怨賊刑戮難(或在)二枷鎖毒藥難(或囚)三羅刹惡獸難(或遇)四毒蟲暴雨難(蚖蛇)三總結(衆生)二顯遊化方便(二)一廣顯應化諸國(具足)二正顯遊于娑婆(诤訟)三聞品獲益(二)一持地稱揚(爾時)二時衆發心(佛說) 正修之法已竟
陀羅尼品○二助修之法(三)一神咒以護外魔(二)一護法說咒(三)一菩薩說咒(二)一藥王說咒(三)一問聞持福(爾時)二正說神咒(爾時)三禁毀贊善(世尊)二勇施說咒(三)一預明咒力(爾時)二正說神咒(即于)三指咒禁毀(世尊)二天王說咒(二)一多聞說咒(二)一為護說咒(爾時)二因咒現身(世尊)二持國說咒(二)一為護說咒(爾時)二指咒禁毀(世尊)三羅刹說咒(二)一正以咒護(三)一經家叙名(爾時)二為護說咒(同聲)三指邪禁毀(甯上)二兼以身護(二)一羅刹願護(諸羅)二如來贊勸(佛告)二聞說得忍(說是)二善友以護内心(四) 妙莊嚴王本事品一總叙本人(二)一叙本地師親(爾時)二叙本地昆季(有二)二詳明往事(二)一二子為父現神(二)一現神之由(二)一為往聞佛法(爾時)二為遵奉母命(母告)二正現神變(于是)二妙嚴轉邪成道(五)一轉邪詣佛(三)二妙嚴受化轉邪(時父)二二子祈願勸詣(二)一先于母所祈願(于是)二次勸父母時詣(于是)三宮眷同詣佛所(二)一叙宮眷德(彼時)二正明同往(于是)二聞法興供(爾時)三得記出家(時雲)四修行成道(王出)五懷德自誓(三)一妙嚴懷二子德(即升)二如來印贊發迹(爾時)三自誓永離邪見(妙莊)三結會古今(二)一總與結會(佛告)二别贊二士(是藥)四聞品獲益(佛說)三取要以克修期(四) 普賢菩薩勸發品一請示要法(二)一普賢勸請(二)一率衆東來(爾時)二陳因勸請(白佛)二如來垂示(佛告)二發願護持(三)一總發大願(爾時)二别明擁護(三)一擁護讀誦(是人)二擁護思惟(是人)三擁護修習(二)一現身說法(世尊)二防非說咒(亦複)三自結神力(世尊)三明益結勸(二)一普賢明益勸修(四)一正明持益(若有)二舉書況顯(若但)三勸令修習(若有)四願以神護(世尊)二如來明益勸敬(三)一贊普賢德(爾時)二明持經益(四)一感應道交(普賢)二離障近果(二)一能離二障(如是)二能近二果(普賢)三得福遮毀(普賢)四利贊罪謗(若有)三結勸迎敬(是故)四聞品獲益(說是) 别示修法已竟○三大會禮散(佛說)
科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