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指掌疏科文
關燈
小
中
大
制疏始末
噫 弘經難矣。
弘法華尤難。
弘法華而但事演說已難矣。
若着疏尤更難。
餘身曆之。
乃深信之。
餘族出冀屬。
家新邑。
姓趙氏。
父母家寒。
不能贍養。
八歲舍而出家。
師近莊農。
又不能教。
乃就學于祖。
始業儒典。
二載頗識字義。
間習諷誦。
惟朝夕功課而已。
十一歲時。
随祖至檀越袁公家。
衆僧誦法華經次。
公戲謂餘曰。
沙彌受我齋供。
能為我誦經乎。
餘曰諾。
因随衆誦經若宿習然。
舉衆皆異。
祖亦歡喜。
乃摩頂而對衆曰。
此子必從僧中來也。
依歲于岫雲圓具。
微攻律典。
津津然以聽教為念。
初于善應聽彌陀。
次于衍法聽楞嚴。
皆茫無所了。
後于雍正二年甲辰。
觐香岩。
聽法華。
每遇難理會處。
辄有新悟。
異彼舊說。
質之不公。
公深許之。
于是遂有着經之念。
閱明年。
隐居妙峰山之石草精舍。
援筆始注。
至方便品初。
雙歎智慧之文。
疑情頓發。
越十五日不能措一詞。
白晝翻閱。
丙夜思惟。
竟至視聽罔然。
食不知味。
時有人廣修在傍。
辄笑之。
以為入魔境矣。
一日讀經至如是相處。
忽然有省。
始信古人所謂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者。
不我欺也。
自是不但于是經渙然無疑。
乃至遍觀諸經。
亦皆渙然無疑矣。
及欲續着。
是非潛興。
賓主失宜。
所願不果。
繼爾由岫雲。
至聖感。
足未至阃而猜忌斯生。
所賴知是法障。
志不少移。
岫雲續前槁。
聖感錄科判。
終以力不勝任。
遁迹西禅。
乞食自支。
欲終厥志。
無何逆緣方殄。
順障旋興。
蒙僧錄司舉授萬善殿教習。
居二年。
與諸沙彌為伍。
将課業教儀之不暇。
尚何心于著述哉。
庚戌冬。
辭萬善。
住遺光。
壁不障身。
室難蔽日。
日馳騁于土木。
時夤緣于奔馳。
間雖開講設期。
不過勉應來學。
而究于是疏無暇及也。
癸醜春。
矢志閉關。
重理前槁。
甫完正宗。
又值 公令。
奉 旨圓明園。
校對宗鏡等書。
緣茲日事筆墨。
折衷古今于臆見不無少補。
時思華嚴為諸經之王。
清涼擅一家之宗。
不究其源。
甯攝于末。
由是于乾隆六年辛酉。
啟建華嚴講期。
醉心大疏。
三越暑寒。
望大海之洪深。
自鄙行潦。
目太虛之寬闊。
羞诩芥空。
甲子冬。
再講斯經。
重治茲疏。
功未及半。
即赴他請。
乙醜冬。
歸自清涼。
誓終此志。
約閉無期之關。
限待有成之日。
心祈三寶。
仰慈悲以資神。
身?六時。
繼朝昏而禦硯。
爰紀功竣。
時在丙寅春之建辰月也。
然自憶驅烏之年。
不習便誦。
負笈之際。
一聽微明。
似有宿緣。
因敢辄着。
乃竟至二十餘年。
稿經三易。
本雖粗定。
梓尚未然。
且其間順逆交攻。
數斷數續。
若非如來遙見守護。
其志幾為遭際所隳。
甚哉着疏之難複難也。
雖然。
二十餘年。
自視若夢期也。
住此住彼。
回想若夢中人也。
幾逾四十萬言。
皆夢中寱語。
其間或順或逆。
皆夢中境界。
即今編序始末。
依然夢中說夢。
伏望後之閱我疏。
處我境者。
皆應作如是觀。
旹 乾隆歲在柔兆攝提格仲呂佛誕日 賢宗後學通理謹識 别古凡例是經流傳震旦。
疏記論解甚夥。
文富義博。
誠讓文句。
搜金集玉。
無偕大成。
今為接引初機。
漸入堂奧。
有異舊說。
恐駭新聞。
宜強周覽。
勿輕間然。
是疏自名指掌。
取其明而且易。
不避訓诂。
或涉繁蔓。
智果超方。
以任舍繁從要。
立尚扶壁。
且須由粗人微。
勿嫌摘葉尋枝。
莫便挂一漏十。
(通理)少而失學。
智無兼人。
未能遍扣高明。
廣覽古着。
疏中一言一句。
多自胸襟流出。
不善他文。
未敢辄入。
非有揀棄。
勿強是非。
一音圓被。
異解各呈。
杵臼繩箕。
共說象身之似。
鹄雪貝稻。
孰明乳色之真。
因枝尋本。
各選其由。
入道從緣。
不一而足。
勿謂多事。
有礙廣傳。
台賢兩宗。
證法次第。
多引法華喻文。
如引火宅喻中說怖畏事。
以證華嚴大教難投。
今古通遵。
似無可議。
今疏易為苦谛。
太煞徑庭。
要知引證者取其大綱。
或有忽于細目。
着解者别其細目。
不惟冒似大綱。
明知違古。
不敢背經。
賜覽高賢。
幸垂原諒。
諸如此類。
無煩俱述。
一經脈絡。
有綱有目。
目中複有綱目。
如世祖孫父子。
展轉相生。
曾無少紊。
若綱之與綱。
目之與目。
則如兄弟相次。
先後适宜。
依此分科。
自有層次。
楞嚴正脈。
頗得此訣。
今疏仿之。
但交師分析過甚。
多于應續反斷。
初學不察。
緻義不貫。
今疏别之。
是續為避繁分。
間有一科之中。
含攝三二意者。
若不眉目。
莫辨異同。
因于本文用○斷之。
至疏中各标其意。
如起首則曰初某意。
釋竟。
其次又曰某某下某意等。
庶不至繁分。
而眉目判然。
古疏随文科目。
多不俱提。
如一科分三。
但标初科。
即複曲分。
或入文。
殊令初學艱于檢對。
今遵彌陀疏鈔科式。
分已俱标。
标已取次會文。
疏訖。
仍結某某科竟。
若相鄰甚近者。
則不複結。
為便觀覽。
不至翻前揭後。
楞嚴正脈。
交師用甲乙等字。
以别科目層次。
伯亭老人。
亦多承用。
今疏全标科目。
且疏竟仍結。
前後次第。
顯然可見。
故不更置甲乙等字。
經中喻文。
古疏皆就喻立科。
如火宅喻中舍幾用車喻等。
法中亦惟加一合字。
不即顯法。
緻令法義隐于喻中。
究着方了。
今疏喻科即依法立。
如舍幾用車喻。
易為隐實施權喻等。
法中亦惟去一喻字。
庶幾法義顯于喻中。
不待究着即見。
偈頌科目。
古疏皆以行數别之。
講演時殊難憶持。
細詳其法。
卻亦無甚緊要。
今以每科之下。
既贅本文二字。
前後分劑。
已足揀别。
故不載行數。
古疏品題置于科外。
标頌混于科内。
一似無歸。
一似濫偈。
今解各安口科。
如遇品題。
則曰此處有品題。
或直标品題雲某某。
釋竟。
乃曰經文分幾。
如遇标頌。
則曰此處有标頌。
或直言标頌雲某某。
釋竟。
乃曰正頌分幾。
講者依之。
庶品題有歸。
而标俱不濫矣。
什師分經。
文成七卷。
附以疏文。
則七卷不能收攝。
古德或另分卷目。
未免有背譯主本意。
今疏卷目仍舊。
但于過厚者分之。
題中标以某卷之上。
某卷之下。
蓋為珍重佛法。
不敢擅易也。
古德着疏。
間有與私意相符者。
亦微有采掇。
若全用其語。
則标以名字。
如言大成雲等。
若少有更換。
則言大成義雲等。
蓋不敢掩古之善也。
經前十門。
先已粗定。
文多從簡。
義尤避繁。
蓋得少為足。
強人同我。
惟圖易持。
不顧屈經。
後因講華嚴閱大疏。
乃知非繁不能盡妙。
惟簡無以匠心。
且法華華嚴。
相為終始。
若不法彼懸談。
恐緻昧斯圓理故茲重制。
有異舊聞。
較常似多。
拟彼猶略。
當善會之可也。
法華經指掌疏目次卷首科文懸示卷第一之上序品第一卷第一之下方便品第二卷第二之上譬喻品第三卷第二之下譬喻品之餘信解品第四卷第三藥草喻品第五授記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法師品第十見寶塔品第十一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持品第十三卷第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卷第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囑累品第二十二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卷第七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事義 法華經指掌疏目次(終) 法古提綱 圓融露布。
寥寂沖虛。
非權非實。
即三即一。
混萬化為一體。
迥諸法而獨存。
不可得而思議者。
其惟實相欤。
會權歸實。
廢三立一。
縱指十如。
奪讓盡思。
與雜華而合彩。
掩衆景以孤輝。
亦不可得而思議者。
其惟妙法蓮華經欤。
故我世尊。
證此法印。
現于覺場。
垂智輪于高山。
吐玄宗于法界。
為憐窮子。
暫卸珍衣。
分宗曲順乎時機。
三乘漸開于諸會。
拟将潛輝真際。
仍思還照雄峰。
特赴靈山。
廣集緣衆。
聊施前導。
演無量義之微言。
全揭後宗。
舒一毫光而遠照。
彌勒緻問于今日。
文殊證答于往因。
既洩真機。
讵能緘口。
所以三昧初起。
二智頻揚。
群疑交攻于衆懷。
三請獨殷于身子。
欲堅衆心。
斥非機于五千增慢。
為發真信。
比難逢于一現優昙。
述自述他。
明出世之緻意全同。
說權說實。
顯入大之文軌一定。
上根已悟。
中士猶迷。
記授華光之徴。
喻酬身子之請。
方之長者。
火起其家。
癡子遊戲乎中。
不知不覺。
慈父驚聞于外。
弗救弗甯。
許三輿而與一車。
知長者之意出真誠。
開三乘而顯一道。
信如來之言無虛妄。
二乘曆叙執迷。
自比窮子。
四子同呈信解。
宜付家珍。
進示雨無二滋。
差别在物。
令知法本一味。
深淺由機。
乃通授果記。
顯示喻說已周。
複别開因緣。
引接下根不墜。
共遊寶所。
同記佛乘。
衣内明珠。
指在親友。
既有學旋慕其芳迹。
而如來等賜以真慈。
欲彰普濟之功。
故因藥王以顯益。
為明弘願之力。
乃借多寶而祈通。
狂慧廢置進修。
觀迦文因種于多劫。
應知心慚。
鈍根高推聖境。
視龍女果證于一時。
亦思力奮。
于是一肩擔荷。
幸斯道之典型得人。
四行執持。
喜禦難之柯柄有法。
又以新記聲聞。
初心菩薩。
智量淺狹。
罔克弘濟。
故假他方開士。
請命弘經。
遠召本地門徒。
丕承佛道。
補處菩薩。
執近迹而迷遠因。
說父少子老之喻。
中天調禦。
依本壽而顯妙用。
舉良醫背子之匹。
宏功既彰。
迷封斯啟。
不惟新記聲聞。
初心菩薩。
頓覺身??妙峰。
自此深位上士。
積行高哲。
轉如神遊香海。
分别功德。
功德不可限量。
較量福因。
福因讵有邊涯。
六根清淨。
不輕之證據昭然。
四衆毀非。
阿鼻之報應非妄。
地湧薩埵。
發弘願于分身國土。
滅後通經。
聊以感知遇之隆恩。
人中師子。
現神力于無邊海會。
當陽嘉贊。
殆以堅克繩之深信。
将罷法座。
極口叮咛。
恐堕岐途。
再垂成範。
果能我法執盡。
如藥王之焚身。
淨穢情忘。
若妙音之遠至。
還須無方圓應。
重踐普門。
助修假秘密之功。
防心援知識之力。
四法成就。
三七精修。
是經之必得無疑。
普賢之現身有願。
如斯流通。
而流通斯無滞矣。
然則斯經也。
豈獨夫次第為然哉。
祇如聖毫東燭。
一化全彰。
賢衆西來。
四法重示。
始固可以攝後。
終亦何曾遺前。
且也文字性空。
空無不容。
實相體遍。
遍無不備。
故令一言一句。
達無量無邊之義。
若受若持。
成最圓最妙之因。
既全事之理。
随事而一一俱彰。
亦全理之事。
随理而一一互涉。
于是土田三變。
非垢非淨。
分身俱來。
不一不多。
多劫半日。
而延促同時。
生滅常住。
而隐顯俱在。
舌相毛光。
即靈鹫而上至梵世。
彈指謦欬。
由娑婆而遐播十方。
是皆超乎心蹤。
絕于言道。
異時之所不見。
非機之所不聞。
故謂妙法蓮華者。
乃标其玄微。
喻以希有之稱也。
理也無知。
敢希妙谛。
在飄零而思返。
迷道路而難歸。
幸以微緣。
獲睹聖典。
如親怙恃。
盡命弘持。
尋要義于博文。
贅浮詞于玄理。
亦知佛道如山。
蟻步無能窮其際。
聖智拟海。
蠡量奚足較其源。
姑就愚見。
聊接蒙童。
爰取易明。
目曰指掌。
仍複翹勤五體。
歸命三尊。
展此精誠。
祈求加被。
稽首靈山說法主 乘願證經多寶尊 雲集分身無量佛 一乘實相妙蓮華 舊住新出二部僧 無盡三寶攝授我 令我所作速圓成 流通利益無窮盡 法華指掌疏科判 弘傳序科○解釋此經啟以十門一教起因緣(第一)二藏乘分攝(第二)三能被教義(第三)四所被機宜(第四)五體性淺深(第五)六宗趣通别(第六)七部類品會(第七)八疏序通經(三)一釋序題(妙法)二釋序主(終南)三釋序文(三)一叙經緣起(三)一總标大意(妙法)二曆叙緣起(二)一兩土處時(蓋結)二三朝翻譯(三)一晉朝翻譯(三)一翻譯時年(西晉)二能譯依正(長安)三結所譯名(初翻)二秦朝翻譯(三)一翻譯時年(東晉)二能譯依正(龜茲)三結所
弘法華尤難。
弘法華而但事演說已難矣。
若着疏尤更難。
餘身曆之。
乃深信之。
餘族出冀屬。
家新邑。
姓趙氏。
父母家寒。
不能贍養。
八歲舍而出家。
師近莊農。
又不能教。
乃就學于祖。
始業儒典。
二載頗識字義。
間習諷誦。
惟朝夕功課而已。
十一歲時。
随祖至檀越袁公家。
衆僧誦法華經次。
公戲謂餘曰。
沙彌受我齋供。
能為我誦經乎。
餘曰諾。
因随衆誦經若宿習然。
舉衆皆異。
祖亦歡喜。
乃摩頂而對衆曰。
此子必從僧中來也。
依歲于岫雲圓具。
微攻律典。
津津然以聽教為念。
初于善應聽彌陀。
次于衍法聽楞嚴。
皆茫無所了。
後于雍正二年甲辰。
觐香岩。
聽法華。
每遇難理會處。
辄有新悟。
異彼舊說。
質之不公。
公深許之。
于是遂有着經之念。
閱明年。
隐居妙峰山之石草精舍。
援筆始注。
至方便品初。
雙歎智慧之文。
疑情頓發。
越十五日不能措一詞。
白晝翻閱。
丙夜思惟。
竟至視聽罔然。
食不知味。
時有人廣修在傍。
辄笑之。
以為入魔境矣。
一日讀經至如是相處。
忽然有省。
始信古人所謂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者。
不我欺也。
自是不但于是經渙然無疑。
乃至遍觀諸經。
亦皆渙然無疑矣。
及欲續着。
是非潛興。
賓主失宜。
所願不果。
繼爾由岫雲。
至聖感。
足未至阃而猜忌斯生。
所賴知是法障。
志不少移。
岫雲續前槁。
聖感錄科判。
終以力不勝任。
遁迹西禅。
乞食自支。
欲終厥志。
無何逆緣方殄。
順障旋興。
蒙僧錄司舉授萬善殿教習。
居二年。
與諸沙彌為伍。
将課業教儀之不暇。
尚何心于著述哉。
庚戌冬。
辭萬善。
住遺光。
壁不障身。
室難蔽日。
日馳騁于土木。
時夤緣于奔馳。
間雖開講設期。
不過勉應來學。
而究于是疏無暇及也。
癸醜春。
矢志閉關。
重理前槁。
甫完正宗。
又值 公令。
奉 旨圓明園。
校對宗鏡等書。
緣茲日事筆墨。
折衷古今于臆見不無少補。
時思華嚴為諸經之王。
清涼擅一家之宗。
不究其源。
甯攝于末。
由是于乾隆六年辛酉。
啟建華嚴講期。
醉心大疏。
三越暑寒。
望大海之洪深。
自鄙行潦。
目太虛之寬闊。
羞诩芥空。
甲子冬。
再講斯經。
重治茲疏。
功未及半。
即赴他請。
乙醜冬。
歸自清涼。
誓終此志。
約閉無期之關。
限待有成之日。
心祈三寶。
仰慈悲以資神。
身?六時。
繼朝昏而禦硯。
爰紀功竣。
時在丙寅春之建辰月也。
然自憶驅烏之年。
不習便誦。
負笈之際。
一聽微明。
似有宿緣。
因敢辄着。
乃竟至二十餘年。
稿經三易。
本雖粗定。
梓尚未然。
且其間順逆交攻。
數斷數續。
若非如來遙見守護。
其志幾為遭際所隳。
甚哉着疏之難複難也。
雖然。
二十餘年。
自視若夢期也。
住此住彼。
回想若夢中人也。
幾逾四十萬言。
皆夢中寱語。
其間或順或逆。
皆夢中境界。
即今編序始末。
依然夢中說夢。
伏望後之閱我疏。
處我境者。
皆應作如是觀。
旹 乾隆歲在柔兆攝提格仲呂佛誕日 賢宗後學通理謹識 别古凡例是經流傳震旦。
疏記論解甚夥。
文富義博。
誠讓文句。
搜金集玉。
無偕大成。
今為接引初機。
漸入堂奧。
有異舊說。
恐駭新聞。
宜強周覽。
勿輕間然。
是疏自名指掌。
取其明而且易。
不避訓诂。
或涉繁蔓。
智果超方。
以任舍繁從要。
立尚扶壁。
且須由粗人微。
勿嫌摘葉尋枝。
莫便挂一漏十。
(通理)少而失學。
智無兼人。
未能遍扣高明。
廣覽古着。
疏中一言一句。
多自胸襟流出。
不善他文。
未敢辄入。
非有揀棄。
勿強是非。
一音圓被。
異解各呈。
杵臼繩箕。
共說象身之似。
鹄雪貝稻。
孰明乳色之真。
因枝尋本。
各選其由。
入道從緣。
不一而足。
勿謂多事。
有礙廣傳。
台賢兩宗。
證法次第。
多引法華喻文。
如引火宅喻中說怖畏事。
以證華嚴大教難投。
今古通遵。
似無可議。
今疏易為苦谛。
太煞徑庭。
要知引證者取其大綱。
或有忽于細目。
着解者别其細目。
不惟冒似大綱。
明知違古。
不敢背經。
賜覽高賢。
幸垂原諒。
諸如此類。
無煩俱述。
一經脈絡。
有綱有目。
目中複有綱目。
如世祖孫父子。
展轉相生。
曾無少紊。
若綱之與綱。
目之與目。
則如兄弟相次。
先後适宜。
依此分科。
自有層次。
楞嚴正脈。
頗得此訣。
今疏仿之。
但交師分析過甚。
多于應續反斷。
初學不察。
緻義不貫。
今疏别之。
是續為避繁分。
間有一科之中。
含攝三二意者。
若不眉目。
莫辨異同。
因于本文用○斷之。
至疏中各标其意。
如起首則曰初某意。
釋竟。
其次又曰某某下某意等。
庶不至繁分。
而眉目判然。
古疏随文科目。
多不俱提。
如一科分三。
但标初科。
即複曲分。
或入文。
殊令初學艱于檢對。
今遵彌陀疏鈔科式。
分已俱标。
标已取次會文。
疏訖。
仍結某某科竟。
若相鄰甚近者。
則不複結。
為便觀覽。
不至翻前揭後。
楞嚴正脈。
交師用甲乙等字。
以别科目層次。
伯亭老人。
亦多承用。
今疏全标科目。
且疏竟仍結。
前後次第。
顯然可見。
故不更置甲乙等字。
經中喻文。
古疏皆就喻立科。
如火宅喻中舍幾用車喻等。
法中亦惟加一合字。
不即顯法。
緻令法義隐于喻中。
究着方了。
今疏喻科即依法立。
如舍幾用車喻。
易為隐實施權喻等。
法中亦惟去一喻字。
庶幾法義顯于喻中。
不待究着即見。
偈頌科目。
古疏皆以行數别之。
講演時殊難憶持。
細詳其法。
卻亦無甚緊要。
今以每科之下。
既贅本文二字。
前後分劑。
已足揀别。
故不載行數。
古疏品題置于科外。
标頌混于科内。
一似無歸。
一似濫偈。
今解各安口科。
如遇品題。
則曰此處有品題。
或直标品題雲某某。
釋竟。
乃曰經文分幾。
如遇标頌。
則曰此處有标頌。
或直言标頌雲某某。
釋竟。
乃曰正頌分幾。
講者依之。
庶品題有歸。
而标俱不濫矣。
什師分經。
文成七卷。
附以疏文。
則七卷不能收攝。
古德或另分卷目。
未免有背譯主本意。
今疏卷目仍舊。
但于過厚者分之。
題中标以某卷之上。
某卷之下。
蓋為珍重佛法。
不敢擅易也。
古德着疏。
間有與私意相符者。
亦微有采掇。
若全用其語。
則标以名字。
如言大成雲等。
若少有更換。
則言大成義雲等。
蓋不敢掩古之善也。
經前十門。
先已粗定。
文多從簡。
義尤避繁。
蓋得少為足。
強人同我。
惟圖易持。
不顧屈經。
後因講華嚴閱大疏。
乃知非繁不能盡妙。
惟簡無以匠心。
且法華華嚴。
相為終始。
若不法彼懸談。
恐緻昧斯圓理故茲重制。
有異舊聞。
較常似多。
拟彼猶略。
當善會之可也。
法華經指掌疏目次卷首科文懸示卷第一之上序品第一卷第一之下方便品第二卷第二之上譬喻品第三卷第二之下譬喻品之餘信解品第四卷第三藥草喻品第五授記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法師品第十見寶塔品第十一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持品第十三卷第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卷第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囑累品第二十二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卷第七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事義 法華經指掌疏目次(終) 法古提綱 圓融露布。
寥寂沖虛。
非權非實。
即三即一。
混萬化為一體。
迥諸法而獨存。
不可得而思議者。
其惟實相欤。
會權歸實。
廢三立一。
縱指十如。
奪讓盡思。
與雜華而合彩。
掩衆景以孤輝。
亦不可得而思議者。
其惟妙法蓮華經欤。
故我世尊。
證此法印。
現于覺場。
垂智輪于高山。
吐玄宗于法界。
為憐窮子。
暫卸珍衣。
分宗曲順乎時機。
三乘漸開于諸會。
拟将潛輝真際。
仍思還照雄峰。
特赴靈山。
廣集緣衆。
聊施前導。
演無量義之微言。
全揭後宗。
舒一毫光而遠照。
彌勒緻問于今日。
文殊證答于往因。
既洩真機。
讵能緘口。
所以三昧初起。
二智頻揚。
群疑交攻于衆懷。
三請獨殷于身子。
欲堅衆心。
斥非機于五千增慢。
為發真信。
比難逢于一現優昙。
述自述他。
明出世之緻意全同。
說權說實。
顯入大之文軌一定。
上根已悟。
中士猶迷。
記授華光之徴。
喻酬身子之請。
方之長者。
火起其家。
癡子遊戲乎中。
不知不覺。
慈父驚聞于外。
弗救弗甯。
許三輿而與一車。
知長者之意出真誠。
開三乘而顯一道。
信如來之言無虛妄。
二乘曆叙執迷。
自比窮子。
四子同呈信解。
宜付家珍。
進示雨無二滋。
差别在物。
令知法本一味。
深淺由機。
乃通授果記。
顯示喻說已周。
複别開因緣。
引接下根不墜。
共遊寶所。
同記佛乘。
衣内明珠。
指在親友。
既有學旋慕其芳迹。
而如來等賜以真慈。
欲彰普濟之功。
故因藥王以顯益。
為明弘願之力。
乃借多寶而祈通。
狂慧廢置進修。
觀迦文因種于多劫。
應知心慚。
鈍根高推聖境。
視龍女果證于一時。
亦思力奮。
于是一肩擔荷。
幸斯道之典型得人。
四行執持。
喜禦難之柯柄有法。
又以新記聲聞。
初心菩薩。
智量淺狹。
罔克弘濟。
故假他方開士。
請命弘經。
遠召本地門徒。
丕承佛道。
補處菩薩。
執近迹而迷遠因。
說父少子老之喻。
中天調禦。
依本壽而顯妙用。
舉良醫背子之匹。
宏功既彰。
迷封斯啟。
不惟新記聲聞。
初心菩薩。
頓覺身??妙峰。
自此深位上士。
積行高哲。
轉如神遊香海。
分别功德。
功德不可限量。
較量福因。
福因讵有邊涯。
六根清淨。
不輕之證據昭然。
四衆毀非。
阿鼻之報應非妄。
地湧薩埵。
發弘願于分身國土。
滅後通經。
聊以感知遇之隆恩。
人中師子。
現神力于無邊海會。
當陽嘉贊。
殆以堅克繩之深信。
将罷法座。
極口叮咛。
恐堕岐途。
再垂成範。
果能我法執盡。
如藥王之焚身。
淨穢情忘。
若妙音之遠至。
還須無方圓應。
重踐普門。
助修假秘密之功。
防心援知識之力。
四法成就。
三七精修。
是經之必得無疑。
普賢之現身有願。
如斯流通。
而流通斯無滞矣。
然則斯經也。
豈獨夫次第為然哉。
祇如聖毫東燭。
一化全彰。
賢衆西來。
四法重示。
始固可以攝後。
終亦何曾遺前。
且也文字性空。
空無不容。
實相體遍。
遍無不備。
故令一言一句。
達無量無邊之義。
若受若持。
成最圓最妙之因。
既全事之理。
随事而一一俱彰。
亦全理之事。
随理而一一互涉。
于是土田三變。
非垢非淨。
分身俱來。
不一不多。
多劫半日。
而延促同時。
生滅常住。
而隐顯俱在。
舌相毛光。
即靈鹫而上至梵世。
彈指謦欬。
由娑婆而遐播十方。
是皆超乎心蹤。
絕于言道。
異時之所不見。
非機之所不聞。
故謂妙法蓮華者。
乃标其玄微。
喻以希有之稱也。
理也無知。
敢希妙谛。
在飄零而思返。
迷道路而難歸。
幸以微緣。
獲睹聖典。
如親怙恃。
盡命弘持。
尋要義于博文。
贅浮詞于玄理。
亦知佛道如山。
蟻步無能窮其際。
聖智拟海。
蠡量奚足較其源。
姑就愚見。
聊接蒙童。
爰取易明。
目曰指掌。
仍複翹勤五體。
歸命三尊。
展此精誠。
祈求加被。
稽首靈山說法主 乘願證經多寶尊 雲集分身無量佛 一乘實相妙蓮華 舊住新出二部僧 無盡三寶攝授我 令我所作速圓成 流通利益無窮盡 法華指掌疏科判 弘傳序科○解釋此經啟以十門一教起因緣(第一)二藏乘分攝(第二)三能被教義(第三)四所被機宜(第四)五體性淺深(第五)六宗趣通别(第六)七部類品會(第七)八疏序通經(三)一釋序題(妙法)二釋序主(終南)三釋序文(三)一叙經緣起(三)一總标大意(妙法)二曆叙緣起(二)一兩土處時(蓋結)二三朝翻譯(三)一晉朝翻譯(三)一翻譯時年(西晉)二能譯依正(長安)三結所譯名(初翻)二秦朝翻譯(三)一翻譯時年(東晉)二能譯依正(龜茲)三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