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關燈
小
中
大
妙法者。
第一義谛也。
義既第一。
更無有義。
誠不可以名名者矣。
然不可以名名。
而從上諸聖。
又不得不以此法曉示将來。
隻得借喻表法。
故名之曰妙法蓮華。
但此蓮華亦有不可思議者。
蓋如來演大華嚴。
最初放眉間光。
加被普賢。
即入如來藏身三昧。
說華藏莊嚴世界海。
海中有大蓮華。
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藏莊嚴世界住在此蓮華中。
且此華藏莊嚴世界中。
複有無邊無量種種世界。
謂此華藏莊嚴世界。
可思議耶。
不可思議耶。
華藏莊嚴不可思議。
益知蓮華不可思議矣。
蓮華不可思議。
謂妙法尚可思議乎。
妙法蓮華。
互喻互顯。
是此名立。
而名不礙法。
法顯而法可立名。
知此則經旨得矣。
然如來必欲說此妙法蓮華經者。
何也。
我釋迦本師。
扮裝頭面。
示相人間。
本欲為一切有情。
揭露此元具本覺妙明之廣大蓮華藏。
且酌且審。
已經四十餘年。
浸浸焉。
欲引入不測之淵海。
豈期五性三乘莫能疾證。
故先與說無量義經。
又與入無量義定衆中聞無量義。
亦不識即博而約。
示本彰源。
隻得圖畫虛空。
全聲全色。
仰則法雨缤紛。
俯則山河擊吼。
大放眉間毫相光明。
直燭東方萬八千土尼吒阿鼻。
靡或有遺。
其間圓現十法界相。
染也淨也。
喜也怒也。
盡情吐露。
吾世尊得得。
将諸人蓮華藏内所有珍奇。
一盤托出。
急欲就此承當。
無奈一堂冷淡出手無人。
隻有阿逸多。
亦佯佯莫辯。
且怪且疑。
遍度會中。
孰為可答。
轉盻得文殊師利。
意知曾見多佛。
應識希有。
我今當問。
曼殊童子。
故作思惟拟古見既與今同。
想法應宜無二說決知今日如。
來定然同日月燈之說妙法華經教菩薩法無疑。
故曰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緻引如來出定歎德。
而妙法蓮華經由此說耳。
經家以是立名。
序品總顯一真法界之事相。
為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之原委。
三分中此為序分。
自方便品。
至學無學人記八品為迹門正宗。
然方便一品。
世尊本意。
不假言诠但入定放光。
滿拟四十年淘汰。
必有目擊道存者。
默契不言之表豈知盲然猶面牆壁。
是以出定歎諸佛德。
直下呼舍利弗而語之曰。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此下正如奇峰絕壁。
大水懸流。
湧屼而不可止抑者。
其為歎佛慧之深淵。
而令人想像其境當此之時。
一切聲聞。
始作念生疑雲。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諸佛方便。
舍利弗職當領袖。
慧亦超群隻見前廊後架疑論紛紛故爾。
赤身當刃氣節俱嚴。
威德人前。
趨跄萬狀盡力窮聲。
隻道得個。
我自昔來。
未聞是法。
今者四衆。
鹹皆有疑。
惟願世尊。
敷演斯事。
如來于斯方說且止止複方言正是屠龍妙技。
撥翳金針。
起死回生。
開彰妙論。
使會衆肯綮。
以明佛慧也。
才許說問。
有五千人。
避座而去。
佛因以警不逮。
而更添精進我如來教子之心。
可謂笃切深厚。
難喻難名。
向下與談出世大事所有因緣。
原為與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告舍利弗。
十方諸佛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其所以二三其說者。
皆不得已。
方便言也。
若我弟子。
不聞不知此經。
謂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而自甘下劣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所謂我木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若我以小乘。
乃至化一人。
我則堕悭貪此事為不可。
又雲。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又雲。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此皆如來吐心吐膽。
明露心光。
教人谛信。
佛無二說。
而諸聲聞。
雖未即到口不言。
而心默領矣。
如來知諸弟子中有所信解。
連忙道汝等既已知。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故舍利弗見搖鞭影蹄驟如風。
踏倒蹊橋。
翻身立地。
始知白毫光裡。
一切希有皆不疑。
如來獨得受用而妙蓮華藏。
始有少分契入。
齊此古判為開佛知見亦是如來為上根人。
作法說一周之葛藤。
披露盡矣。
既有說有示而如來亦因之以引入佛慧。
頓令從方便門見真實相。
乃為開權顯實之所由也。
故為方便品。
舍利弗慧既倍人。
聞亦非淺。
即以強心鐵骨。
就此擔當。
便能悔過自責。
悲喜交生乃雲。
我從昔來。
終日竟夜。
每自克責。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
未曾有法。
斷諸疑悔。
身意泰然。
快得安隐。
今日乃知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
觀此語意。
舍利弗如魇得醒慶快通身。
實無纖毫疑不盡者所以曰泰然。
曰安隐者。
真到不疑之地故敢肆言得佛法分。
即此可以語大矣。
由是如來于人天衆前。
始得放心放膽。
充口為言。
我于二萬億佛所。
常教化汝。
汝亦常夜随我受學。
既常教常随。
則身子與佛。
何嘗須臾離也。
既須臾不離。
四十年間。
蒙蒙董董。
又非了無原故良以大教開彰。
必有其時。
時至自信。
信則決而其說乃定。
故曰。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乃所以授記身子。
自今而後。
以至将來成佛之依正莊嚴及轉次授記之。
有堅滿菩薩矣。
然次身子已下。
一切聲聞。
久滞權乘。
未獲疾證。
見舍利弗親得授記。
即已興起大心。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以供養佛。
正以表脫難脫之先心而得。
舍利弗乘機更請。
謂我今無複疑悔。
親于佛前。
得授上記。
第今千二百人。
未竟聖乘不免重添疑網。
夫何以得脫卸群疑。
而成妙悟。
于是如來又隻得移腔易調。
更唱巴歌。
為之以喻。
而敷陳前事。
說三界無安。
顯然如大火宅。
諸子于中嬉戲快樂不信我言。
不知是父。
隻顧東西走戲。
了無怖畏之心。
長者見火從四面起。
而急切怆惶之相。
有不勝狀者。
父雖千般設救。
子仍頑怠無知淚浸長襟。
幾欲成流矣。
偶得計設為三車。
似可适先心所好。
告谕諸人。
說衆患難汝等諸子。
宜速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三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汝今不取。
必緻憂悔意謂計投所好。
即超萬死俱生。
火宅既離。
憂懷稍憩。
豈知疲頑固結。
鈍滞難消。
雖得坐于四衢。
猶醉戀于草舍。
方将離火。
複溺深淵。
痛哉婆心。
夫焉可釋。
乃諸子恐父有示無酬。
緻索車之念生矣。
然要知索車之故。
見諸子大悟。
方成向者迷居火宅。
謂門外之三車定實。
今日得坐通衢。
識父心之方便假設。
知本無而故索乃父子之機投。
故曰。
願賜我等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長者由斯祈索得遂私懷故以等子等車。
殊钖無二。
其所賜車。
以衆寶而莊校複安置其丹枕。
駕以白牛。
侍以臣妾。
而愛念之衷。
可謂至矣。
設置之方。
可謂得矣豈謂父心不普而偏緻樂于誰哉。
又豈謂許故均而與不平乎。
喻陳既已。
次得明論聲聞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
悉是吾子愛無偏黨。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得成佛道是乘第一。
清淨微妙。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此正如來舉掉揚波。
同舟就岸之機也。
複雲。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就此舉功出過明持者之福不可較。
而毀者之罪又不可言也。
如來若雷震長空。
諸人似枯槁遇雨足見父意誠。
而子心得知無不盡。
總皆由喻而得。
故名曰譬喻品。
自此諸大弟子因一喻而感慈恩。
始見捉兔捉象緻力鹹均。
既識佛恩難報。
始愧自鈍無為。
敢于佛前。
控呈信解巧喻貧如窮子。
甘除糞于朱門。
其間委婉指摘。
又不啻如來狀火宅之明且盡也。
說長者婆心逼極無狀中狀其真說窮子癡頑固結。
無見中見其切益。
識靈山一會敲唱潛行其屈折凄清。
悲歡交至。
将如來出世真情。
菩薩輔化真境。
扮作一場。
千殊萬态。
搬盡從前四十年所說所證。
了無陳迹。
及至最後。
乃雲。
大富長者。
則是如來。
我等皆似佛子。
由我等昔樂小法。
如來便見縱舍。
若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
第一義谛也。
義既第一。
更無有義。
誠不可以名名者矣。
然不可以名名。
而從上諸聖。
又不得不以此法曉示将來。
隻得借喻表法。
故名之曰妙法蓮華。
但此蓮華亦有不可思議者。
蓋如來演大華嚴。
最初放眉間光。
加被普賢。
即入如來藏身三昧。
說華藏莊嚴世界海。
海中有大蓮華。
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藏莊嚴世界住在此蓮華中。
且此華藏莊嚴世界中。
複有無邊無量種種世界。
謂此華藏莊嚴世界。
可思議耶。
不可思議耶。
華藏莊嚴不可思議。
益知蓮華不可思議矣。
蓮華不可思議。
謂妙法尚可思議乎。
妙法蓮華。
互喻互顯。
是此名立。
而名不礙法。
法顯而法可立名。
知此則經旨得矣。
然如來必欲說此妙法蓮華經者。
何也。
我釋迦本師。
扮裝頭面。
示相人間。
本欲為一切有情。
揭露此元具本覺妙明之廣大蓮華藏。
且酌且審。
已經四十餘年。
浸浸焉。
欲引入不測之淵海。
豈期五性三乘莫能疾證。
故先與說無量義經。
又與入無量義定衆中聞無量義。
亦不識即博而約。
示本彰源。
隻得圖畫虛空。
全聲全色。
仰則法雨缤紛。
俯則山河擊吼。
大放眉間毫相光明。
直燭東方萬八千土尼吒阿鼻。
靡或有遺。
其間圓現十法界相。
染也淨也。
喜也怒也。
盡情吐露。
吾世尊得得。
将諸人蓮華藏内所有珍奇。
一盤托出。
急欲就此承當。
無奈一堂冷淡出手無人。
隻有阿逸多。
亦佯佯莫辯。
且怪且疑。
遍度會中。
孰為可答。
轉盻得文殊師利。
意知曾見多佛。
應識希有。
我今當問。
曼殊童子。
故作思惟拟古見既與今同。
想法應宜無二說決知今日如。
來定然同日月燈之說妙法華經教菩薩法無疑。
故曰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緻引如來出定歎德。
而妙法蓮華經由此說耳。
經家以是立名。
序品總顯一真法界之事相。
為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之原委。
三分中此為序分。
自方便品。
至學無學人記八品為迹門正宗。
然方便一品。
世尊本意。
不假言诠但入定放光。
滿拟四十年淘汰。
必有目擊道存者。
默契不言之表豈知盲然猶面牆壁。
是以出定歎諸佛德。
直下呼舍利弗而語之曰。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此下正如奇峰絕壁。
大水懸流。
湧屼而不可止抑者。
其為歎佛慧之深淵。
而令人想像其境當此之時。
一切聲聞。
始作念生疑雲。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諸佛方便。
舍利弗職當領袖。
慧亦超群隻見前廊後架疑論紛紛故爾。
赤身當刃氣節俱嚴。
威德人前。
趨跄萬狀盡力窮聲。
隻道得個。
我自昔來。
未聞是法。
今者四衆。
鹹皆有疑。
惟願世尊。
敷演斯事。
如來于斯方說且止止複方言正是屠龍妙技。
撥翳金針。
起死回生。
開彰妙論。
使會衆肯綮。
以明佛慧也。
才許說問。
有五千人。
避座而去。
佛因以警不逮。
而更添精進我如來教子之心。
可謂笃切深厚。
難喻難名。
向下與談出世大事所有因緣。
原為與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告舍利弗。
十方諸佛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其所以二三其說者。
皆不得已。
方便言也。
若我弟子。
不聞不知此經。
謂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而自甘下劣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所謂我木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若我以小乘。
乃至化一人。
我則堕悭貪此事為不可。
又雲。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又雲。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此皆如來吐心吐膽。
明露心光。
教人谛信。
佛無二說。
而諸聲聞。
雖未即到口不言。
而心默領矣。
如來知諸弟子中有所信解。
連忙道汝等既已知。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故舍利弗見搖鞭影蹄驟如風。
踏倒蹊橋。
翻身立地。
始知白毫光裡。
一切希有皆不疑。
如來獨得受用而妙蓮華藏。
始有少分契入。
齊此古判為開佛知見亦是如來為上根人。
作法說一周之葛藤。
披露盡矣。
既有說有示而如來亦因之以引入佛慧。
頓令從方便門見真實相。
乃為開權顯實之所由也。
故為方便品。
舍利弗慧既倍人。
聞亦非淺。
即以強心鐵骨。
就此擔當。
便能悔過自責。
悲喜交生乃雲。
我從昔來。
終日竟夜。
每自克責。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
未曾有法。
斷諸疑悔。
身意泰然。
快得安隐。
今日乃知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
觀此語意。
舍利弗如魇得醒慶快通身。
實無纖毫疑不盡者所以曰泰然。
曰安隐者。
真到不疑之地故敢肆言得佛法分。
即此可以語大矣。
由是如來于人天衆前。
始得放心放膽。
充口為言。
我于二萬億佛所。
常教化汝。
汝亦常夜随我受學。
既常教常随。
則身子與佛。
何嘗須臾離也。
既須臾不離。
四十年間。
蒙蒙董董。
又非了無原故良以大教開彰。
必有其時。
時至自信。
信則決而其說乃定。
故曰。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乃所以授記身子。
自今而後。
以至将來成佛之依正莊嚴及轉次授記之。
有堅滿菩薩矣。
然次身子已下。
一切聲聞。
久滞權乘。
未獲疾證。
見舍利弗親得授記。
即已興起大心。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以供養佛。
正以表脫難脫之先心而得。
舍利弗乘機更請。
謂我今無複疑悔。
親于佛前。
得授上記。
第今千二百人。
未竟聖乘不免重添疑網。
夫何以得脫卸群疑。
而成妙悟。
于是如來又隻得移腔易調。
更唱巴歌。
為之以喻。
而敷陳前事。
說三界無安。
顯然如大火宅。
諸子于中嬉戲快樂不信我言。
不知是父。
隻顧東西走戲。
了無怖畏之心。
長者見火從四面起。
而急切怆惶之相。
有不勝狀者。
父雖千般設救。
子仍頑怠無知淚浸長襟。
幾欲成流矣。
偶得計設為三車。
似可适先心所好。
告谕諸人。
說衆患難汝等諸子。
宜速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三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汝今不取。
必緻憂悔意謂計投所好。
即超萬死俱生。
火宅既離。
憂懷稍憩。
豈知疲頑固結。
鈍滞難消。
雖得坐于四衢。
猶醉戀于草舍。
方将離火。
複溺深淵。
痛哉婆心。
夫焉可釋。
乃諸子恐父有示無酬。
緻索車之念生矣。
然要知索車之故。
見諸子大悟。
方成向者迷居火宅。
謂門外之三車定實。
今日得坐通衢。
識父心之方便假設。
知本無而故索乃父子之機投。
故曰。
願賜我等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長者由斯祈索得遂私懷故以等子等車。
殊钖無二。
其所賜車。
以衆寶而莊校複安置其丹枕。
駕以白牛。
侍以臣妾。
而愛念之衷。
可謂至矣。
設置之方。
可謂得矣豈謂父心不普而偏緻樂于誰哉。
又豈謂許故均而與不平乎。
喻陳既已。
次得明論聲聞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
悉是吾子愛無偏黨。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得成佛道是乘第一。
清淨微妙。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此正如來舉掉揚波。
同舟就岸之機也。
複雲。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就此舉功出過明持者之福不可較。
而毀者之罪又不可言也。
如來若雷震長空。
諸人似枯槁遇雨足見父意誠。
而子心得知無不盡。
總皆由喻而得。
故名曰譬喻品。
自此諸大弟子因一喻而感慈恩。
始見捉兔捉象緻力鹹均。
既識佛恩難報。
始愧自鈍無為。
敢于佛前。
控呈信解巧喻貧如窮子。
甘除糞于朱門。
其間委婉指摘。
又不啻如來狀火宅之明且盡也。
說長者婆心逼極無狀中狀其真說窮子癡頑固結。
無見中見其切益。
識靈山一會敲唱潛行其屈折凄清。
悲歡交至。
将如來出世真情。
菩薩輔化真境。
扮作一場。
千殊萬态。
搬盡從前四十年所說所證。
了無陳迹。
及至最後。
乃雲。
大富長者。
則是如來。
我等皆似佛子。
由我等昔樂小法。
如來便見縱舍。
若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