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四

關燈
足。

     △二、親友覺悟譬三:初、呵責。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至):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此呵責,譬上動執生疑也。

     △二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至)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此示珠譬宿世因緣也。

    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

     △三勸貿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此勸貿譬,得記作佛也。

    妙樂雲:珠雖價直無數,必須貿易,方有濟用。

    了因内解,雖複究竟,必以宿種,易于現行。

    以昔解一解一切解,貿今現行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易無窮,故須更聽更修,方顯寶之功用。

    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從是已後,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衆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

     △二、合譬二:初、合貧人醉酒譬三:初、合親友系珠譬。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二、合醉不覺知譬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三、合起已遊行譬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呵責。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至)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至)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三、合勸貿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二、偈頌二:初、頌内心得解二:初、頌慶喜。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隐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二頌悔責 今于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二、頌自陳領解二:初、頌法說。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頌上得少為足 △二、頌譬說二:初、頌略舉譬二:初、頌略舉譬況。

     如無智愚人。

     △二、頌釋無智意 便自以為足。

     △二、頌正舉譬二:初、頌開譬二:初、頌舍寶不知。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至)有無價寶珠。

     ??膳譬大通佛所先聞方便,系珠譬王子覆講後結大緣。

    妙樂雲:當知貧人本來先醉,加蒙??膳受已而卧,三教助道猶如??膳,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膳食已便消,如方便教非究竟益。

    往在大通佛所未結大緣已前,曆諸味中并聞三教,及至王子覆講法華,雖聞圓頓但成結緣,如系珠也。

     △二頌親友覺悟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至)五欲而自恣。

     △二頌合譬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至)身心遍歡喜。

     初一行,頌上合譬中初系珠譬;我等無智下二句,頌上合譬中第二、醉不覺知;得少涅槃下二句,頌上合譬中第三、起已遊行;今佛覺悟下二句,頌上合譬中初呵責;得佛無上下二句,頌上合譬中示珠;我今從佛下一行,頌上合譬中勸貿得記作佛,是故歡喜。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惑,名為學。

    真窮惑盡,名無學。

    三果四向,研修真理,募求勝見,故名為學。

    阿羅漢果,研理已窮,勝見已極,無所複學,故名無學。

    此二千人,或是學人,或是無學人,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号,故别為一品也。

     △二、授學無學人記品授二千人記二:初、請記二:初、二人請二:初、默念得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至)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二、發言請記二:初、引例。

     即從座起,到于佛前,(至)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二引望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至)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二人于佛最親,時衆所望。

    羅雲是佛子,俗中親重;阿難持佛法藏,道中親勝。

    勝、重兩人,不蒙别記,則衆望不足也。

    問:若重若勝,應同上流。

    又如列衆,二人在多知識上,數中獲記,何意居下?答:總與千二百記。

    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别記耳。

     △二、二千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至)住立一面。

     二千請記,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于二人,故言如阿難等願耳。

    不發言請者,非如二人親重、親勝故也。

     △二、授記二:初、記二人二:初、記阿難五:初、長行明修因得果。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至)所共贊歎稱其功德。

     阿難為今佛侍者,護持法藏,于六十二億佛所,亦護法藏,如今不異,爾後方得菩提,此自行修因得果也。

    教化二十千萬億菩薩等,即果後化他,令他修因得果也。

     △二、偈頌明修因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至)于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三、八千菩薩等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八千菩薩疑者,通疑聲聞今日發心即蒙佛記。

    國淨若此,何故昔于方等記諸菩薩無量劫行乃得佛記? △四、如來為發迹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至)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佛因衆疑,即為發迹釋疑:阿難昔日與我同發大心,即是同學。

    由我精進,前超得佛;由彼多聞,猶故持經迹為侍者。

    本地如此,今授妙記,何足可疑? △五、明阿難顯本述歎 阿難面于佛前自聞授記(至)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二、記羅雲二:初、長行。

     爾時,佛告羅睺羅(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偈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至)安住于佛法以求無上道。

     本是菩薩,迹為小乘,以迹覆本,名為密行。

     △二、授二千三:初、長行。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至)名聞普周遍漸入于涅槃。

     △三記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中道種智之慧,照徹三谛源底,複能破諸衆生煩惱惑暗,故雲慧燈明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

    大論明六種法師: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

    聖人經書難解,須解釋。

    今經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開讀誦為二,足書寫為五。

    别論:受持、書寫是自行,解說是化他。

    通論:若自軌五法,則五種皆自行;若教他五法,則五種皆化他。

    自軌故,通稱弟子;化他故,通稱法師。

    今從通義,故稱法師品。

    法者,軌則也。

    師者,訓匠也。

    法雖可軌,體不自弘,通之在人。

    故五種通經,皆得稱師。

    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

    師于妙法,妙行成就,故言法師。

    又五種人,能以妙法訓匠于他,舉法目師,故稱法師。

    凡多種解,皆約圓教法門而釋品也。

     ○前三周是迹門正說,領解受記竟。

    此下五品是迹門流通,非止蔭益當時,複欲津洽來世,故有五品流通。

    法師、寶塔兩品,明弘經功深福重,流通未聞,利益巨大。

    達多一品,引往弘經,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

    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經。

    新得記者,他土弘經。

    安樂行品:外凡初心,欣斯勝福,見聲聞畏憚,(經雲: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等。

    )聞菩薩擯辱,(持品雲:濁世惡比丘,數數見擯出等。

    )顧己力弱,無益自他,便生退沒。

    佛為此人說安樂行,依之法弘,不慮危苦。

     △三、五品迹門流通四:初、法師、寶塔兩品明弘經功深福重,流通未聞益大二:初、法師品二:初、長行偈頌歎美五種法師能持法人二:初、禀道弟子門功深福重二:初、佛世弟子二:初、揀出其人類。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至)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

     初、因藥王告八萬者。

    因者,憑寄也。

    欲以妙法憑寄藥王,使其領受告語,八萬皆流通也。

    汝見是大衆等者。

    的示持經得福之人也。

    妙樂雲:本托藥王,因茲告餘。

    此流通。

    初、先告八萬大士者。

    大論雲:法華是秘密,付諸菩薩。

    如下湧出品,召于下方,尚待本眷屬驗,餘人未堪也。

     △二、揀出得記緣 如是等類,鹹于佛前(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于佛前當機妙悟者,是多聞深解,五百及二千是也。

    此等皆已現前,與總别記竟。

    今所揀者,乃是八部、四衆、三乘之類,故言如是等類。

    鹹于佛前者,明其時節,值佛在座也。

    一句一偈者,聞法極少也。

    乃至一念者,時節最促也。

    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其法,及随喜其人也。

    皆與記當得菩提者,明其聞極少,時極促,随喜之功,遂得佛果。

    何況具足得聞,盡形受持,五種流通,三業供養。

    聞少解淺者尚記,況複多深。

    以少況多,普廣若此。

    下周既爾,中上亦然,可以意知,不俟更說。

     △二、滅後弟子二:初、出弟子類。

     佛告藥王(至)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

     △二、亦與授記 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聞極少法,亦與授記,功報如前解也。

     △二、明授道師門功深福重二:初、長行二:初、别二:初、明現世二:初、明下品師二:初、明師相。

     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至)乃至合掌恭敬。

     上明禀道弟子,此下明授道師門。

    師論下,上時談現未,無論上下現未,逆之得罪,順之得福。

    今明現在下品師相,即是五種法師,十種供養也。

    妙樂雲:上下品師者,但約凡位以判。

    十供養者:一、華,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技樂,十、合掌也。

     △二明功報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至)廣演分别妙法華經。

     曾供養者,明先世因深也。

    愍衆生故生此人間,明現世功大也。

    若有人問下,明未來報重也。

    何以故下,釋出報重之相也。

     △二、明上品師二:初、況出上品相。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二明上品功報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至)生于惡世廣演此經。

     是人自舍清淨報者,大悲願牽,舍于清淨之土,而生濁惡世中,仍是業生,未有通應,願兼于業故生也。

    如妙玄眷屬,妙中明業生,願生眷屬是也。

     △二、明來世二:初、明下品師二:初、明師相。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至)說法華經乃至一句。

     竊為一人說一句者,雖得一句之解,既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可衆中而說,一切問難有所不通,便令正理不得宣弘。

    若欲申此一句正言,且當竊說耳。

    如釋論明有慧無聞,譬如小雨無雷。

    妙樂雲:故知下品師亦許為弘法故,于内教中廣習異義,以助正教。

    世有習俗典而雲助正者,反淪正理。

    釋論雲: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

    無聞無智慧,譬如人身牛,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

     △二明功報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經是如智所說,說于如理。

    今日行人,乘此如教,宣于如理,即是如來使也。

    行如來事者,如來以如智,照如理為事。

    今日行人,依如教,行如理,即是行如來事也。

    (約自行釋)又如來以一如智,一如理,化衆生為事。

    今日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經中真如之理,為衆生說,令得利益,亦名行如來事也。

    (約化他釋) △二明上品師 何況于大衆中,廣為人說! 略不格量上品功報者,以前下品望今上品,此意可知也。

     △二、總二:初、明逆者得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此中罪福,不論福田濃瘠,但約初後心,明其輕重。

    初心學人,讀誦經者,既具煩惱,若加毀訾障礙,則能令其所學事廢,故獲罪多。

    佛既惑盡,冤親平等,惡不幹逼,豈能障礙?故言罪輕。

    供養亦爾,此人有待,若得供養,所修事成,故施之福勝;佛則無待,衆事滿足,雖複供獻,于佛無益,故言報劣。

    妙樂雲:佛則平等,惡不幹逼等者,若爾,供佛無福,何須供佛?毀佛無罪,何須制罪?答:實爾,但為成校量故。

    向雲不論福田濃瘠,若從田論,凡瘠聖濃,故應毀供,重于凡也。

     △二、明順者得福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至)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佛以定慧莊嚴而說此經,若人讀誦此經者,則是能修佛之定慧,故雲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在背為荷,在肩為擔。

    若人讀誦是經,則能得佛非權非實法身之體,即是為如來背之所荷。

    亦能得佛能權能實二智之用,則是為如來兩肩所擔。

    妙樂雲:佛得權實,及非權實,我亦得之,乃稱佛得。

    是則義當在佛肩背。

    亦是用佛權實等法,名在佛肩背。

    亦是衆生常在肩背,日用不知。

     其所至方應随向禮(至)三藐三菩提故。

     随所向方應向禮者,上明以法為師,今明堪為物師。

    此人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皆可敬順。

    順即是向,敬即是禮,敬而順之,及興供養等。

    所以者何下,釋上應供之意也。

    妙樂雲應持天寶等者,先舉人中上供,次以天寶況之。

    尚以天寶奉獻,故雲應持,而況人中上供乎? △二、偈頌三:初、勸自行利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當受持是經并供養持者。

     △二、頌師門别總二:初、頌别二:初、頌現世二:初、頌下品師二:初、明師相。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 △二明功報 當知佛所使,愍念諸衆生, △二、頌上品師二:初、明師相。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 △二明功報 舍于清淨土,愍衆故生此(至)供養說法者。

     △二、頌來世二:初、超頌上品師二:初、頌師相。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 △二頌功報 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至)冀得須臾聞。

     △二、追頌下品師二:初、頌出人。

     若能于後世,受持是經者, △二頌功報 我遣在人中,行于如來事, △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