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擊節
關燈
小
中
大
死岸頭事。
何以故?由生死幽關未能迸裂,是須以無依智随順覺性而開發之。
此所以釋迦住虛空中,以右手指開七寶塔戶也。
直使無始無明一念頓破,?地一聲,虛空粉粹,故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如此則本有法身一念頓現,故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以感應道交,故為聽是經而來至此。
以生滅情亡,真應不二,故釋迦多寶共同一座。
惟此因緣,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故大衆願見多寶。
第以生本無生,非情識可到,故佛座高遠。
以住本無住,故接大衆皆在虛空。
此乃衆生之性德,故直示如此,令其共知共見,現證不疑。
斯則諸佛之本懷已露,利生之能事已畢。
然雖如是,乃空華佛事,水月道場,豈實法耶?故即便唱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欲令此法常住,終古同遵,意在得人,期慧命無窮,永永無盡。
故曰:佛欲以此妙法付囑有在。
由是觀之,則現寶塔一品,正乃直示一切衆生日用現前佛之知見也。
然此甚深妙法,乃諸佛自證境界,無上第一秘密之藏。
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此也。
故偈文廣贊此經最為第一,若有持者,即得佛道,方是真佛弟子。
且曰能解其義者,則為人天眼目,況實證乎?斯則由信發解,因開示而了悟此心。
故此已下,從提婆達多至如來壽量五品經文,皆發悟自心之象也。
然其此法已蒙開示,人人本具,各各不無。
奈何迷之已久,煩惱根深,我法纏眠頓難悟入,是必借因緣而悟,苦求而得。
是則提婆達多品,乃顯悟無易難,亦無愚智。
至若如來大智,尚從多劫勤苦中來,此悟之難也。
若龍女八歲,當下頓證,又何易易?意顯有求者徒勞多劫,亡心者悟在刹那,隻于生死海中一念轉變之力耳。
唯在法愛情忘,分别念息,自然了悟,便登不退。
故龍女獻珠之頃,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也。
若夫憎愛之念未忘,取舍之心未泯,斯皆法執未盡,我見未消,是故不能悟淨圓覺。
此其鹙子智慧難免懷疑,故說持品,以顯上乘不堪受持此法,難于涉俗利生。
意須上根利智,廣大悲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妙契無生,不言而喻者,方堪涉俗。
故如來默視八十萬億那由佗菩薩,此正激發小機,昭廓大見耳。
而此菩薩,頓契佛心,便師子吼,而願往返十方世界,如法修行,種種苦行,皆當能忍。
且曰:佛自知我心。
所謂師資雅合,水乳相投,是則已得其人矣。
雖有堪荷之人,若求而不得其方,亦不能悟。
以煩惱根深,最難調伏,故說四安樂行,以示悟之之方。
意令悟此法者,先以三業清淨性戒為尊。
必須心契佛心,以大悲為首,故要入如來室。
行合佛行,以忍辱為先,故要着如來衣。
然佛智如空無所依,是必住依佛住,安住法空,故欲坐如來座,方能頓悟此法。
故涉俗無難,煩惱方能易破,故如戰勝有功,而得髻珠之賞也。
是須自信自心,自參自悟,方堪紹佛家風。
故從地湧出品,乃顯自心開發之象也。
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所以他方來者,雖是菩薩,猶尚不堪,故雲: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我自有六萬恒河沙衆。
是時大千國土,應聲震裂,而無數菩薩,同時湧出。
惟此恒沙性德,本自圓成,隻在人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應用不缺,故有六萬恒河沙衆,身有無量光明。
以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故先盡在此世界之下。
以中間無實,故若交蘆,故雲虛空中住。
以現前煩惱,皆從法性所流,故雲先所教化。
以事事皆真,頭頭盡妙,故雲大衆皆是唱導之首。
以一行遍融一切行,一法遍含一切法,故一一皆有多多眷屬。
凡有所作,皆回向法身,故各詣虛空,奉觐多寶、釋迦二佛,頭面禮足。
以此妙契佛心,故問訊世尊,種種安慰,而世尊印許。
如此方能得聞是經,入于佛慧也。
斯乃法身邊事,非心識可到,故彌勒與八千恒沙大士,皆起疑心。
而如來至此,方大開秘密,直示本元常住心地,故雲如來。
今欲顯發宣說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故說壽量一品,以示法身壽量。
竭盡本懷,以顯妙明常住真心。
不動周圓,遍十方界,随緣普應,妙化無方,修短随緣,隐顯無礙,以明如來智慧甚深無量。
以種種方便,示現利生,以明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意也。
且雲我處靈山,常在不滅,大火所燒,此土安隐,以顯實相真境。
此非佛之知見,又何能知此見此哉?此佛之真知見力,自覺聖智境界,所以大地三乘,以思量心不能測度也宜矣。
是則提婆達多持品安樂行,從地湧出如來壽量五品經文,皆令衆生悟佛知見也明矣。
若夫分别功德,以極顯妙悟自心無為功德之勝益也。
然持經功德,勝刹寶施福者,此激勵小乘,起慕大之心也。
多劫修行五波羅蜜,不如聞如來壽量之功德者,此?進權教菩薩,令其舍權證實也。
其有一念随喜功德,福報難思者,正顯此法,以信得入也。
其有一念毀謗之罪,窮劫不盡者,所謂不信之罪,衆罪之上,此勸發闡提外道,令發大乘正信也。
若有修行之功,其福又不可量者,意在專令凡夫一生取辦,不生佛道長遠之怖也。
若能精持流通此經之法師,則得六根清淨之功德者,此乃揭示現證之一班,以明精持利益,又過于一念随喜者也。
若常不輕,可謂了悟平等真如,深造而自得者,故以佛性種子,普觀四衆而授記也。
到此揀擇情忘,是非執謝,可謂妙悟之極,如此方能堪荷大事,故說神力品,以顯悟心功德難思之象也。
故地湧之衆,至此方誓持經,如來極盡神力,而大發揚之,以顯悟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也。
吾人苟能到此,徹悟唯心境界,則無一事而非佛法,故如來于大衆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天也。
無一色而非佛身,故遍身毛孔,放無數色光,遍照十方諸佛之身也。
至此境界,則依正互融,自他不二矣。
所謂無邊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故十方諸佛,亦複如是,放無量光也。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故諸佛亦現神力,滿百千歲也。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咳唾掉臂,皆冥真際,故謦欬彈指之聲,遍至十方世界也。
到此則一切衆生,皆證圓覺,有情無情,齊成佛道,故彼十方八部天人,皆遙見佛說此妙法華經也。
苟能了悟自心,則轉煩惱之具,皆作成佛之真因,故所脫嚴身之具,皆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也。
心境廓徹,限量消忘,故十方國土,通達無礙,如一佛土也。
然吾佛極廣大之神力,盡衆生之界門,若欲以此顯示妙悟之功德,經無量劫猶不能盡者,以顯自覺聖智,殊非心識之境界也。
以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此所以極言一切有為莊嚴功德,總不若受持此經之勝也。
然所心廣贊持經功德之勝如此者,言雖顯法勝妙,其實發起二乘樂大之心也。
直欲人人極證心源,方堪荷負大法耳。
故雲是人于佛道,決定無有疑。
故此以後,即說囑累品,以終如來出世說法之本意焉。
然世尊從法座起,即以右手摩從地湧出無量諸菩薩頂,安慰而囑之曰:我于無量百千萬
何以故?由生死幽關未能迸裂,是須以無依智随順覺性而開發之。
此所以釋迦住虛空中,以右手指開七寶塔戶也。
直使無始無明一念頓破,?地一聲,虛空粉粹,故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如此則本有法身一念頓現,故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以感應道交,故為聽是經而來至此。
以生滅情亡,真應不二,故釋迦多寶共同一座。
惟此因緣,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故大衆願見多寶。
第以生本無生,非情識可到,故佛座高遠。
以住本無住,故接大衆皆在虛空。
此乃衆生之性德,故直示如此,令其共知共見,現證不疑。
斯則諸佛之本懷已露,利生之能事已畢。
然雖如是,乃空華佛事,水月道場,豈實法耶?故即便唱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欲令此法常住,終古同遵,意在得人,期慧命無窮,永永無盡。
故曰:佛欲以此妙法付囑有在。
由是觀之,則現寶塔一品,正乃直示一切衆生日用現前佛之知見也。
然此甚深妙法,乃諸佛自證境界,無上第一秘密之藏。
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此也。
故偈文廣贊此經最為第一,若有持者,即得佛道,方是真佛弟子。
且曰能解其義者,則為人天眼目,況實證乎?斯則由信發解,因開示而了悟此心。
故此已下,從提婆達多至如來壽量五品經文,皆發悟自心之象也。
然其此法已蒙開示,人人本具,各各不無。
奈何迷之已久,煩惱根深,我法纏眠頓難悟入,是必借因緣而悟,苦求而得。
是則提婆達多品,乃顯悟無易難,亦無愚智。
至若如來大智,尚從多劫勤苦中來,此悟之難也。
若龍女八歲,當下頓證,又何易易?意顯有求者徒勞多劫,亡心者悟在刹那,隻于生死海中一念轉變之力耳。
唯在法愛情忘,分别念息,自然了悟,便登不退。
故龍女獻珠之頃,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也。
若夫憎愛之念未忘,取舍之心未泯,斯皆法執未盡,我見未消,是故不能悟淨圓覺。
此其鹙子智慧難免懷疑,故說持品,以顯上乘不堪受持此法,難于涉俗利生。
意須上根利智,廣大悲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妙契無生,不言而喻者,方堪涉俗。
故如來默視八十萬億那由佗菩薩,此正激發小機,昭廓大見耳。
而此菩薩,頓契佛心,便師子吼,而願往返十方世界,如法修行,種種苦行,皆當能忍。
且曰:佛自知我心。
所謂師資雅合,水乳相投,是則已得其人矣。
雖有堪荷之人,若求而不得其方,亦不能悟。
以煩惱根深,最難調伏,故說四安樂行,以示悟之之方。
意令悟此法者,先以三業清淨性戒為尊。
必須心契佛心,以大悲為首,故要入如來室。
行合佛行,以忍辱為先,故要着如來衣。
然佛智如空無所依,是必住依佛住,安住法空,故欲坐如來座,方能頓悟此法。
故涉俗無難,煩惱方能易破,故如戰勝有功,而得髻珠之賞也。
是須自信自心,自參自悟,方堪紹佛家風。
故從地湧出品,乃顯自心開發之象也。
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所以他方來者,雖是菩薩,猶尚不堪,故雲: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我自有六萬恒河沙衆。
是時大千國土,應聲震裂,而無數菩薩,同時湧出。
惟此恒沙性德,本自圓成,隻在人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應用不缺,故有六萬恒河沙衆,身有無量光明。
以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故先盡在此世界之下。
以中間無實,故若交蘆,故雲虛空中住。
以現前煩惱,皆從法性所流,故雲先所教化。
以事事皆真,頭頭盡妙,故雲大衆皆是唱導之首。
以一行遍融一切行,一法遍含一切法,故一一皆有多多眷屬。
凡有所作,皆回向法身,故各詣虛空,奉觐多寶、釋迦二佛,頭面禮足。
以此妙契佛心,故問訊世尊,種種安慰,而世尊印許。
如此方能得聞是經,入于佛慧也。
斯乃法身邊事,非心識可到,故彌勒與八千恒沙大士,皆起疑心。
而如來至此,方大開秘密,直示本元常住心地,故雲如來。
今欲顯發宣說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故說壽量一品,以示法身壽量。
竭盡本懷,以顯妙明常住真心。
不動周圓,遍十方界,随緣普應,妙化無方,修短随緣,隐顯無礙,以明如來智慧甚深無量。
以種種方便,示現利生,以明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意也。
且雲我處靈山,常在不滅,大火所燒,此土安隐,以顯實相真境。
此非佛之知見,又何能知此見此哉?此佛之真知見力,自覺聖智境界,所以大地三乘,以思量心不能測度也宜矣。
是則提婆達多持品安樂行,從地湧出如來壽量五品經文,皆令衆生悟佛知見也明矣。
若夫分别功德,以極顯妙悟自心無為功德之勝益也。
然持經功德,勝刹寶施福者,此激勵小乘,起慕大之心也。
多劫修行五波羅蜜,不如聞如來壽量之功德者,此?進權教菩薩,令其舍權證實也。
其有一念随喜功德,福報難思者,正顯此法,以信得入也。
其有一念毀謗之罪,窮劫不盡者,所謂不信之罪,衆罪之上,此勸發闡提外道,令發大乘正信也。
若有修行之功,其福又不可量者,意在專令凡夫一生取辦,不生佛道長遠之怖也。
若能精持流通此經之法師,則得六根清淨之功德者,此乃揭示現證之一班,以明精持利益,又過于一念随喜者也。
若常不輕,可謂了悟平等真如,深造而自得者,故以佛性種子,普觀四衆而授記也。
到此揀擇情忘,是非執謝,可謂妙悟之極,如此方能堪荷大事,故說神力品,以顯悟心功德難思之象也。
故地湧之衆,至此方誓持經,如來極盡神力,而大發揚之,以顯悟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也。
吾人苟能到此,徹悟唯心境界,則無一事而非佛法,故如來于大衆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天也。
無一色而非佛身,故遍身毛孔,放無數色光,遍照十方諸佛之身也。
至此境界,則依正互融,自他不二矣。
所謂無邊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故十方諸佛,亦複如是,放無量光也。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故諸佛亦現神力,滿百千歲也。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咳唾掉臂,皆冥真際,故謦欬彈指之聲,遍至十方世界也。
到此則一切衆生,皆證圓覺,有情無情,齊成佛道,故彼十方八部天人,皆遙見佛說此妙法華經也。
苟能了悟自心,則轉煩惱之具,皆作成佛之真因,故所脫嚴身之具,皆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也。
心境廓徹,限量消忘,故十方國土,通達無礙,如一佛土也。
然吾佛極廣大之神力,盡衆生之界門,若欲以此顯示妙悟之功德,經無量劫猶不能盡者,以顯自覺聖智,殊非心識之境界也。
以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此所以極言一切有為莊嚴功德,總不若受持此經之勝也。
然所心廣贊持經功德之勝如此者,言雖顯法勝妙,其實發起二乘樂大之心也。
直欲人人極證心源,方堪荷負大法耳。
故雲是人于佛道,決定無有疑。
故此以後,即說囑累品,以終如來出世說法之本意焉。
然世尊從法座起,即以右手摩從地湧出無量諸菩薩頂,安慰而囑之曰:我于無量百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