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擊節

關燈
明海印沙門釋德清述 原夫世尊,唯以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所謂開示一切衆生,各各本有佛之知見,令其悟入,即得現前實證。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

    悟此知見,即登佛地,故名一乘。

    既如來出世,唯為此一大事故,所說之法,唯有一乘,更無餘乘。

    而一代時教,其所顯者,唯一乘理行因果而已。

    由前四十年中,根機未熟,故所開示者,特三乘理行。

    由顯理未圓,故行匪真行,而果非真果,皆非究竟佛慧。

    但為資發前導,皆為方便權設,以為入佛智慧之門耳。

    然言雖方便,而意實指歸一乘寂滅場地,如标月指。

    故雲:我今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方便力,而為說法。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是則凡所言說,皆為一乘。

    奈彼劣解之機,如言取執,不得離言之旨。

    故佛于般若會上,多方淘汰,根機漸熟。

    故前此于楞伽會上,說離心意識自覺聖智境界,以破外道妄想之見,以袪小乘名言之執。

    直示究竟一乘實相離言之道,直欲衆生現前頓證諸佛自覺聖智之地。

    今則已蒙直指,人人本有佛之知見,即是諸佛自覺聖智。

    則諸聞者,易信易入,根機已熟。

    故于此法華會上,依前智境,直示妙行,以為真因。

    将欲依此真因,頓契真果。

    故最初建言,即雲說無量義經,入無量義處三昧。

    于無量義者,殊非多多之謂也。

    蓋顯示此一乘自覺聖智境界,離心意識限量故。

    此則頓以離言之智,直示衆生,令其默識而悟入之,可謂先以定動者矣。

    然此智境,非中道妙智不能入。

    故放眉間白毫相光,要顯示衆生日用根塵識界,即諸佛自覺聖智境界,故光照萬八千土。

    然生死涅槃,本來平等,故光中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昭然在目。

    意在顯此實相心境,乃諸佛所證,衆生所迷。

    即今欲令衆生現證,故直指現前,纖毫不昧。

    至若天雨四華,地搖六震,可謂通身吐露,徹底掀翻。

    意要人人不言而悟,當下薦取。

    由吾人未離心識,依然眼鈍頭迷,難免分别,不能谛信。

    以依識分别,故彌勒騰疑。

    所以必問文殊者,意顯此實相妙境,非智莫證故也。

    及啟問文殊,乃引燈明之本始,證今日之瑞相。

    此則曲唱傍通,已為指點,分明說破,可謂後以智拔者矣。

    奈何吾人知見未忘,故于不言之道,終難領會,仍須複以言說而開導之。

    是則凡涉語言,皆方便也。

    故世尊出定,不得已而又假言說以窾啟之。

    爾乃明告之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不獨一往四十年中所說,皆為智慧之門。

    即今日入定放光現瑞之事,皆入智慧之門也。

    惟此離言之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殊非心識思量分别可到。

    既曰無量,豈心量可知耶。

    昔時曲說,容可不悟。

    今特直示,尚爾瞢然。

    信乎此智慧門,真難解入也。

    何者,以前無量無邊方便,譬喻因緣,種種言詞,皆為顯示一乘,欲令究竟皆得佛智慧故。

    奈何聞者,随語生解,畢竟不能悟入。

    今日之事,以化緣将畢,涅槃時至,勢不容己。

    故如來極盡神力,而大發揚之。

    直欲衆生,明見自心,了悟實相。

    見本法身,各各現證。

    盡舍如言之執,究竟自覺聖智離言之處。

    故始于一光東照,顯法界之真機。

    終于四法成就,證普賢之常德。

    由是觀之,則全經二十八品,通為發揮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字。

    而所敷演者,皆光中境界而已。

    此外何有剩法耶。

    所以然者,由衆生本是佛之知見。

    奈何本有而不知,觸目而不見。

    今欲返妄歸真,必須先悟本妙明心。

    故先示理境,然後依理起行,淨治塵沙無明之惑,方能證入。

    然此真理,非智莫照。

    故先依文殊大智以創始。

    非行莫證,故後以普賢妙行以成終。

    故前二十二品,皆顯示一乘圓理。

    意将依此圓理,而為真因。

    後六品,皆顯示一乘妙行。

    意将依圓理而起妙行,依妙行而成妙德。

    智行冥合,理智一如,方證妙果。

    故以普賢四行以收功。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故華嚴以信解行證,為成佛之基。

    此經以開示悟入,為成佛之本。

    由方便言說,開示而發信,從信而發解,依解而起行。

    行成解絕,方能證入。

    二經始終一貫,意實相符。

    由是觀之,其顯理之文,皆信解之旨也。

     然顯理有二十二品。

    其序品者,乃總示法界之真機,令其開悟而證入者也。

    其從方便至法師九品經文,雖曰三周說法,授三根記,其實别為大開一切衆生平等佛慧也。

    以此佛慧,各各具足,無欠無餘。

    但能知此,無不頓證。

    故曰,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若有以此法而教人者,即為大法師。

    意顯此事,雖則人人具足,故如高原,凡有鑿者,無不得水。

    此但正因佛性耳。

    是須必藉緣因,方能顯了。

    而法師者,即緣因也。

    但能心契佛心,行契佛行。

    所謂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

    意顯能信解受持此等法者,即是法師也。

    故曰,随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是則緣緣之中,慧命不斷,則可終期實證。

    至若譬喻因緣種種之說者,皆欲顯此常住佛性,第一義谛,一心之妙,皆光中之境,吾人日用之事耳。

    故但有能信此法者,即入法位。

    所以乃至持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與授菩提之記。

    故皆一一授記成佛。

    唯是但因方便開曉,令生信耳,非由解行而證入也,故唯授記而已。

    然雖授記,而又經多劫者,蓋顯理則頓悟,乘悟并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頓悟漸修者也。

    以一念頓悟自心,與佛無二,即名見性成佛。

    尚有無始以來,曆劫塵沙煩惱無明,未能頓淨,故須經曆多劫,方能究竟。

    苟能當下一念,頓斷無始無明,即名曆多劫矣。

    所謂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以此法中,一念不生,三際頓斷,古今一際,凡聖齊平。

    故法師已前十品經文,總為大開衆生佛之知見也。

     然但以言開曉,聞者唯信其言而已,未能明見自心之妙。

    即有所悟,乃應化之迹耳,非見法身境界也。

    所謂猶處門外,止宿草庵,終滞權迹。

    故須宣示法身實報真境,使令頓見自心之妙,方為實證。

    是則現寶塔品,乃頓示自心,以顯法身之象也。

    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欲令衆生知此見此實相真境耳。

    吾人苟破無明,頓開心地,即此五蘊身心,便見法身真佛。

    故見七寶妙塔,湧現其前,高五百由旬。

    此真實相妙法,乃法身所演。

    以說無所說,故于塔中出大音聲。

    以妙契法身,故多寶印證。

    宗本無住,故塔處虛空。

    聞無所聞,故怪未曾有。

    以此佛性常住不滅,故塔中有如來全身。

    以體即無生,故凡有說此經處,即皆現證。

    以淨智妙圓,故白毫光照十方。

    以此智性,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故分身諸佛,一一蒙光照燭。

    以心心寂滅,故徹照十方世界,盡是寂滅道場。

    以法法皆真,故三變八百萬億多國,通為一佛淨土。

    到此則根境雙亡,善惡齊泯,故三途頓空,天人不見。

    恒沙性德,本自圓成,依正互融,自他無礙,故十方分身諸佛,齊集其中。

    然雖如是,猶在半途。

    以生滅之見未忘,取舍之心未泯,此所以願見多寶而未及見也。

    此正古德所謂直饒做到如寒潭皎月,靜夜鐘聲,随扣擊以無虧,逐波瀾而不散,猶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