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玄義輯略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即是因,文中具說法身,亦說諸地,俱用因果為宗。
諸經對緣不同,故明宗互異耳。
般若通對三人,傍真因果,此義則異;别對菩薩,複有利鈍,為鈍明因,此義亦異,利人因者,此義則同。
淨名佛國義兼,若三種佛國因果,此義則異,一種佛國因果者則同。
華嚴亦對兩緣,鈍異利同,如前分别。
又将此意曆五味因果,例可知。
是為衆經因果與迹門同異之相也。
二、本門因果永異衆經者,若三藏菩薩始行實因果,無權因果,乃至明佛道樹始成,非久遠本迹;通教菩薩亦始行因,神通變化而論本迹,非久遠本迹也。
大品說菩薩有本迹,二乘則無,說佛始得生、法二身本迹,不說久遠。
淨名不說聲聞有本迹,但明菩薩住不思議之本迹,說佛有淨土,螺髻所見,亦非久遠。
華嚴說舍那、釋迦為本迹,菩薩亦有本迹,聲聞尚不聞不解,雲何自有本迹?今經發聲聞有本,本有因果,示為二乘迹中因果。
發佛之迹,王宮生身生,道樹法身生,乃至中間生、法二身,悉皆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應,名之為本,故師弟本因本果與餘經永異。
今經迹中師弟因果與衆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衆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
第四、論用者。
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
如來以權實二智為妙能,此經以斷疑生信為勝用。
秪二智能斷疑生信,生信斷疑由于二智,約人約法左右互論耳。
前明宗,就宗體分别,使宗體不濫;今論于用,就果用分别,使宗用不濫。
何者?宗亦有用,用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
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斷伏為用用。
有宗者,慈悲為用宗,斷疑生信為用用。
若論于宗,且置斷伏,但論因果;今明于用,但論斷疑生信,且置慈悲。
若得此意,則知權實二智能斷疑生信,是今經之大用,其義明矣。
諸經不純明佛之智慧,不發佛自應迹,不正破廢二乘小果,不斷生身菩薩遠疑,起其遠信,不顯本地增法身菩薩本念佛之道,損界外之生。
如此力用,衆經所無,今經具之,所以命章。
不論二乘菩薩等智,純顯佛之微妙智慧;不開衆生九法界知見,純開衆生佛之知見。
餘經但道佛所變化是迹,不道佛身自是迹;今經自道佛身是迹,其餘變化甯得非迹?今經正破廢化城二乘之果,況因行耶?又破禀方便教菩薩執迹為極,今皆發廢,悉稱是權,迹及中間諸疑悉斷,起遠不思議信。
又顯本地真實功德,令法身菩薩得大利益,始自初阿,終鄰後荼,抹十方那由他土為塵數,增道菩薩不能令盡。
蓋由如來雨權實二智一味之雨,其雨普等,四方俱下,一切諸教,四門俱破,充足求于具足道者,斷其深疑,起其大信,令入一圓因,控摩诃衍車,遊于四方,直至道場,大用大力,妙能妙益,猶自未盡。
複次,此力能破二乘之果,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證,生安隐想,生已度想,堕三無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敗種,更不還生,智醫拱手,方藥無用,至如涅槃,能治闡提,此則為易。
闡提心智不滅,夫有心者,皆當作佛,非定死人,治則不難。
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複在高原陸地,既聾且啞,永無反複。
諸教主所棄諸經,方藥不行,今則本佛智大,妙法藥良,色身不灰,如淨琉璃,内外色像,悉于中現,令心智不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客作賤人,付菩薩家業,高原陸地,授佛蓮華,其耳一時聽十法界聲,其舌随一切類,演佛音聲,令一切聞,能以一根,遍為衆用,即是今經之力用也。
上已說佛智力竟,今更重說。
如漢末三分,曹公智略,當時第一,複劣楊修三十四裡。
此真丹人智,不及外國;外道智,如芥比山;一切世人外道智,不及舍利弗十六分一。
二乘智,如螢火蟲;菩薩智,如日光通;菩薩智,如鴻鹄,勢不及遠;别菩薩智,如金翅鳥,從一須彌至一須彌;别菩薩智,如爪上土;比佛智慧,如十方土。
當知佛之智慧,至融至即,至頓至實,不可思議,不縱不橫,圓妙無比,喻不可盡。
問答,餘經不純說,今經獨純說之,此佛實智力大也。
譬如十小牛,乃至一龍,十龍一力士,十力士不如五通人,外五通不如一羅漢,一切羅漢不如一目連,目連不如一身子,身子不如菩薩,菩薩不如别菩薩,别菩薩不如圓菩薩,圓菩薩不如佛。
佛迹甚大,化複作化,化化無盡,無謀而當。
如修羅琴,一切賢聖無能測者。
佛力既如此,餘諸義例可知,不複記。
問:實相體因果宗既通衆經,權實二智複雲何?答:名雖通用,力大差别。
藏通以二智斷四住之疑,生偏真之信。
淨名雖彈斥二乘及偏行菩薩,亦是界内斷疑生信,不能令小乘及方便菩薩斷大疑生大信。
大品通意,亦是界内疑斷信生别意,雖在界外,亦未斷近疑生遠信。
華嚴正意,斷界外疑生于圓信,亦未斷近生遠。
故權實二名,雖複通用,而力大異。
今經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
如是勝力,豈同衆經耶? 第五、判教相者。
佛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說餘經典,各赴緣取益。
至如華嚴,初逗圓别之機,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不辨如來說頓之意。
若說四阿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義,雜明諸禅定,長破外道,而通說無常、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不明如來曲巧施小之意。
若諸方等,折小彈偏,歎大褒圓,慈悲行願,事理殊絕,不明并對呵責之意。
若般若,論通則三人同入,論别則菩薩獨進,廣曆陰入,盡淨虛融,亦不明共别之意。
若涅槃在後,略斥三修,粗點五味,亦不委說如來置教原始、結要之終。
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意趣何之?今經不爾,絓是法門網目,大小觀法,十力、無畏,種種規矩,皆所不論。
為前經已說,故但說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适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說教之綱格,大化之筌罤。
其宿殖淳厚者,初即頓與,直明菩薩位行功德,言不涉小。
文雲: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其不堪者,隐其無量神德,以貧所樂法,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文雲:我若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如此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
既得道已,宜須彈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
文雲: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系珠。
若宜兼通,半滿洮汰,如大品遣蕩相着,會其宗途。
文雲:将導衆人,欲過險路。
過此難已,定之以父子,付之以家業,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
當知此經,唯論如來說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
譬如算者,初下後除,紀其大數,不存鬥斛。
故無量義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則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此譬下算。
若收無量以入一,會三而歸大者,此譬除算,唯記大數焉。
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樹逗大逗小。
佛智照機,其來久矣。
文雲: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此照大久矣。
文雲:殷勤稱歎方便。
此照小久矣。
文雲: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此照會小歸大久矣。
信解品雲:踞師子床,見子便識。
此語初鑒大機久矣。
于窗牖中,遙見其子者,此鑒小機久矣。
密遣二人,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此鑒須開三久矣。
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此鑒調斥久矣。
領知衆物,此鑒洮汰久矣。
後付家業,此鑒教行久矣。
當知佛意深遠,彌勒不識所為因緣,況下地二乘凡夫等耶?文雲: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
大品已上是已說,是随他意。
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
無量義是今說,是亦随他意,亦易信解。
涅槃是當說,先已聞故,亦易信易解。
将說此教,疑請重疊,具如迹本二文。
受請說時,祇是說于教意,教意是佛意,佛意是佛智,佛智至深,是故三止四請。
如此艱難,比于餘經,餘經則易。
若始坐道場,梵王初請,直言請法,亦無疑網。
往複殷勤,說諸方等,觀文可知。
說大品時,猶酬梵請,唯華嚴中請金剛藏,可為連類。
而人師偏着,謂加于法華,言小乘緻請,不及菩薩,此見一邊耳。
身子騰衆心雲: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欲聞具足道,何獨是一小乘?又彌勒阖衆求決,文殊與解脫月、金剛藏若為有異?又本門中,菩薩請佛說于佛法,豈比菩薩請菩薩說菩薩法耶?若就此意,有加于彼。
若彼列衆,十方雲集,地湧菩薩,皆從釋尊發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則齊,而不無疏密。
又彼明十方佛說華嚴被加者,同名法慧、金剛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
今明三變土田,一方各四伯萬億那由他土,滿中諸佛,悉是釋尊分身。
此意異彼,彼以華嚴為勝,還複出一兩句,非故興毀。
若較其優劣,恐成失指。
但此法華開權顯本,前後二文,疑多請倍,不比餘經。
祗為深論佛教,妙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本果,所以疑請不已。
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妙法蓮華經妙義輯略(終)
諸經對緣不同,故明宗互異耳。
般若通對三人,傍真因果,此義則異;别對菩薩,複有利鈍,為鈍明因,此義亦異,利人因者,此義則同。
淨名佛國義兼,若三種佛國因果,此義則異,一種佛國因果者則同。
華嚴亦對兩緣,鈍異利同,如前分别。
又将此意曆五味因果,例可知。
是為衆經因果與迹門同異之相也。
二、本門因果永異衆經者,若三藏菩薩始行實因果,無權因果,乃至明佛道樹始成,非久遠本迹;通教菩薩亦始行因,神通變化而論本迹,非久遠本迹也。
大品說菩薩有本迹,二乘則無,說佛始得生、法二身本迹,不說久遠。
淨名不說聲聞有本迹,但明菩薩住不思議之本迹,說佛有淨土,螺髻所見,亦非久遠。
華嚴說舍那、釋迦為本迹,菩薩亦有本迹,聲聞尚不聞不解,雲何自有本迹?今經發聲聞有本,本有因果,示為二乘迹中因果。
發佛之迹,王宮生身生,道樹法身生,乃至中間生、法二身,悉皆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應,名之為本,故師弟本因本果與餘經永異。
今經迹中師弟因果與衆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衆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
第四、論用者。
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
如來以權實二智為妙能,此經以斷疑生信為勝用。
秪二智能斷疑生信,生信斷疑由于二智,約人約法左右互論耳。
前明宗,就宗體分别,使宗體不濫;今論于用,就果用分别,使宗用不濫。
何者?宗亦有用,用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
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斷伏為用用。
有宗者,慈悲為用宗,斷疑生信為用用。
若論于宗,且置斷伏,但論因果;今明于用,但論斷疑生信,且置慈悲。
若得此意,則知權實二智能斷疑生信,是今經之大用,其義明矣。
諸經不純明佛之智慧,不發佛自應迹,不正破廢二乘小果,不斷生身菩薩遠疑,起其遠信,不顯本地增法身菩薩本念佛之道,損界外之生。
如此力用,衆經所無,今經具之,所以命章。
不論二乘菩薩等智,純顯佛之微妙智慧;不開衆生九法界知見,純開衆生佛之知見。
餘經但道佛所變化是迹,不道佛身自是迹;今經自道佛身是迹,其餘變化甯得非迹?今經正破廢化城二乘之果,況因行耶?又破禀方便教菩薩執迹為極,今皆發廢,悉稱是權,迹及中間諸疑悉斷,起遠不思議信。
又顯本地真實功德,令法身菩薩得大利益,始自初阿,終鄰後荼,抹十方那由他土為塵數,增道菩薩不能令盡。
蓋由如來雨權實二智一味之雨,其雨普等,四方俱下,一切諸教,四門俱破,充足求于具足道者,斷其深疑,起其大信,令入一圓因,控摩诃衍車,遊于四方,直至道場,大用大力,妙能妙益,猶自未盡。
複次,此力能破二乘之果,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證,生安隐想,生已度想,堕三無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敗種,更不還生,智醫拱手,方藥無用,至如涅槃,能治闡提,此則為易。
闡提心智不滅,夫有心者,皆當作佛,非定死人,治則不難。
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複在高原陸地,既聾且啞,永無反複。
諸教主所棄諸經,方藥不行,今則本佛智大,妙法藥良,色身不灰,如淨琉璃,内外色像,悉于中現,令心智不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客作賤人,付菩薩家業,高原陸地,授佛蓮華,其耳一時聽十法界聲,其舌随一切類,演佛音聲,令一切聞,能以一根,遍為衆用,即是今經之力用也。
上已說佛智力竟,今更重說。
如漢末三分,曹公智略,當時第一,複劣楊修三十四裡。
此真丹人智,不及外國;外道智,如芥比山;一切世人外道智,不及舍利弗十六分一。
二乘智,如螢火蟲;菩薩智,如日光通;菩薩智,如鴻鹄,勢不及遠;别菩薩智,如金翅鳥,從一須彌至一須彌;别菩薩智,如爪上土;比佛智慧,如十方土。
當知佛之智慧,至融至即,至頓至實,不可思議,不縱不橫,圓妙無比,喻不可盡。
問答,餘經不純說,今經獨純說之,此佛實智力大也。
譬如十小牛,乃至一龍,十龍一力士,十力士不如五通人,外五通不如一羅漢,一切羅漢不如一目連,目連不如一身子,身子不如菩薩,菩薩不如别菩薩,别菩薩不如圓菩薩,圓菩薩不如佛。
佛迹甚大,化複作化,化化無盡,無謀而當。
如修羅琴,一切賢聖無能測者。
佛力既如此,餘諸義例可知,不複記。
問:實相體因果宗既通衆經,權實二智複雲何?答:名雖通用,力大差别。
藏通以二智斷四住之疑,生偏真之信。
淨名雖彈斥二乘及偏行菩薩,亦是界内斷疑生信,不能令小乘及方便菩薩斷大疑生大信。
大品通意,亦是界内疑斷信生别意,雖在界外,亦未斷近疑生遠信。
華嚴正意,斷界外疑生于圓信,亦未斷近生遠。
故權實二名,雖複通用,而力大異。
今經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
如是勝力,豈同衆經耶? 第五、判教相者。
佛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說餘經典,各赴緣取益。
至如華嚴,初逗圓别之機,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不辨如來說頓之意。
若說四阿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義,雜明諸禅定,長破外道,而通說無常、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不明如來曲巧施小之意。
若諸方等,折小彈偏,歎大褒圓,慈悲行願,事理殊絕,不明并對呵責之意。
若般若,論通則三人同入,論别則菩薩獨進,廣曆陰入,盡淨虛融,亦不明共别之意。
若涅槃在後,略斥三修,粗點五味,亦不委說如來置教原始、結要之終。
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意趣何之?今經不爾,絓是法門網目,大小觀法,十力、無畏,種種規矩,皆所不論。
為前經已說,故但說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适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說教之綱格,大化之筌罤。
其宿殖淳厚者,初即頓與,直明菩薩位行功德,言不涉小。
文雲: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其不堪者,隐其無量神德,以貧所樂法,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文雲:我若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如此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
既得道已,宜須彈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
文雲: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系珠。
若宜兼通,半滿洮汰,如大品遣蕩相着,會其宗途。
文雲:将導衆人,欲過險路。
過此難已,定之以父子,付之以家業,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
當知此經,唯論如來說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
譬如算者,初下後除,紀其大數,不存鬥斛。
故無量義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則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此譬下算。
若收無量以入一,會三而歸大者,此譬除算,唯記大數焉。
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樹逗大逗小。
佛智照機,其來久矣。
文雲: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此照大久矣。
文雲:殷勤稱歎方便。
此照小久矣。
文雲: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此照會小歸大久矣。
信解品雲:踞師子床,見子便識。
此語初鑒大機久矣。
于窗牖中,遙見其子者,此鑒小機久矣。
密遣二人,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此鑒須開三久矣。
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此鑒調斥久矣。
領知衆物,此鑒洮汰久矣。
後付家業,此鑒教行久矣。
當知佛意深遠,彌勒不識所為因緣,況下地二乘凡夫等耶?文雲: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
大品已上是已說,是随他意。
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
無量義是今說,是亦随他意,亦易信解。
涅槃是當說,先已聞故,亦易信易解。
将說此教,疑請重疊,具如迹本二文。
受請說時,祇是說于教意,教意是佛意,佛意是佛智,佛智至深,是故三止四請。
如此艱難,比于餘經,餘經則易。
若始坐道場,梵王初請,直言請法,亦無疑網。
往複殷勤,說諸方等,觀文可知。
說大品時,猶酬梵請,唯華嚴中請金剛藏,可為連類。
而人師偏着,謂加于法華,言小乘緻請,不及菩薩,此見一邊耳。
身子騰衆心雲: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欲聞具足道,何獨是一小乘?又彌勒阖衆求決,文殊與解脫月、金剛藏若為有異?又本門中,菩薩請佛說于佛法,豈比菩薩請菩薩說菩薩法耶?若就此意,有加于彼。
若彼列衆,十方雲集,地湧菩薩,皆從釋尊發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則齊,而不無疏密。
又彼明十方佛說華嚴被加者,同名法慧、金剛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
今明三變土田,一方各四伯萬億那由他土,滿中諸佛,悉是釋尊分身。
此意異彼,彼以華嚴為勝,還複出一兩句,非故興毀。
若較其優劣,恐成失指。
但此法華開權顯本,前後二文,疑多請倍,不比餘經。
祗為深論佛教,妙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本果,所以疑請不已。
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妙法蓮華經妙義輯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