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妙玄格言卷下

關燈
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簽三四)立教大體。

    本于機應。

    從實出權。

    緻法差降。

    莫若今文。

    為得其要。

    文曰四四谛等。

    謂凡今教門。

    必以此四。

    該世出世法。

    具通因果。

    得四教之大全。

    故特于此示之爾。

    且其答雲。

    谛本無四者。

    谛謂谛實。

    本于理而已。

    理固歸一。

    而不專于一。

    專一則何以應諸。

    其為教源也如此。

    然教必由機。

    機有萬殊。

    而應必同體。

    故以同體權實為應者。

    則法無不備也。

    依無緣悲願而施者。

    則物無不攝也。

    而曰不獲已而用者。

    則又見其佛本無說。

    必不得已而有說也。

    從一實理等者。

    謂自一中實之理。

    開于從中出真之權理也。

    其理本一。

    應機有二。

    由機迷二理。

    而有輕重。

    故教有即離巧拙。

    所以四也。

    涅槃等者。

    具出四四谛之所以也。

    非今四教釋義。

    此等文相。

    若為區判。

    在文可知(雲雲)。

     (簽三五)凡今教門。

    所以異于他家者二。

    一善得經宗。

    二深符佛旨。

    故曰一家立義。

    不以釋名等為要。

    務在立意。

    明觀行所歸。

    故凡一一文下。

    随文作觀。

    則不失行者入道之要。

    即經之宗旨。

    有在于此。

    又曰若釋餘經等。

    謂法華以前。

    凡所設教。

    皆随機逗會。

    雖不明化意可也。

    若至今經。

    必關諸化源。

    須明部旨。

    故曰雲雲。

    即其義也。

    惟其教行相循。

    佛旨斯在。

    則弘教之良規也。

     (玄三六)佛法一而已。

    何粗妙之可揀乎。

    以法體則本妙。

    以佛意則唯圓。

    特以機有小大利鈍之别。

    此教所以異也。

    故首發部教之例雲雲。

    夫粗妙既列。

    必判而後知。

    此約教也。

    然有今昔所同妙者。

    故複有約部之判。

    以顯今經教圓部圓。

    意在學者舍粗入妙。

    終造乎究極之理也。

    判教之意。

    如是而已。

     (玄三六)然以三教為粗,以圓為妙者,約大判也。

    若論教行證位,有融不融,則複進否不同,故須委判所以。

    在别則教證二途,故證融而教行不融者,謂别地前屬教行位,以教道不融故為粗,證道同圓,方得為妙。

    若教未開顯,多順教道,則無問教行等有融不融,一概為粗。

    所謂今前六重,仍存教道是也。

    故知曆别之說,通一教始終,至于十地,亦是隔曆。

    為引下凡為入地方便等,則是說出教道意也。

    類論見之(雲雲)。

     (玄三六)但判而不開,則粗妙永定。

    判而後開,則妙外無粗。

    此判後所以論開也。

    夫開顯之說,言之雖易,體之實難。

    據此不過約相待以示判,約絕義以示開。

    略以三義論之。

    一者約法。

    法有偏圓小大之異,故論待絕義如向明。

    二者名體。

    以名則義有能所,得論相待。

    以體則法無待對,惟一妙絕。

    今文所謂能所名絕待對體是也。

    三者性理。

    然以情言之,未有一法無待對者。

    以理言之,法法皆如,尚何能所之有。

    絕尚叵得,待何所雲。

    即今開顯之妙也。

    更在當人妙會之耳。

    (簽三十八)文曰:開彼三教之粗,及彼四味中粗者之中二字,于是可以見昔圓開否之意(雲雲)。

     (玄三七)文引涅槃追說追泯,以示開顯者。

    蓋追說者,重施之意。

    追泯者,開顯之旨。

    惟其追泯,與法華同味。

    追說則又為留逗後緣。

    故曰:追者,退也。

    謂卻更分别前方等之四雲爾。

    此其大節也。

    言四句不可說者,謂理則一句即三句,故不可偏作生生等說。

    亦可三句即一句,故随即一句,亦無自相可說等。

    既皆不可說,則一以無住之本,即是本時實相等。

    則事理之義,簽釋雲雲。

    又曰:無始時來,奚嘗非真等,則情智之謂。

    若随教相别,則有七二谛之義異。

    所以真則有空有中,俗則有實有幻,有不思議之别。

    複約情智,更各開三,則成二十一種(雲雲)。

    故曰:但點法性為真谛等,簽釋雲雲。

    故知其文,情智之說也。

    夫言情智,必約法體而論。

    是則二谛未始不俱者,法體義也。

    故以智言之,無始即性,故奚嘗非真,則真俗俱真也。

    以情言之,未發猶迷,故無真不俗,則真俗俱俗也。

    雖迷悟之異,而真俗元同。

    以其元同,故迷而非迷,悟而非悟。

    所以祗點一法,體未嘗二也。

    二谛宛然,相未始一也。

    (簽三廿九)又曰:俗則百界千如,廣而言之也。

    真則同居一念,約而示之也。

    雖一念諸法之異,而體無增減之别。

    其為二谛,一而已矣。

    大意如此,委明可知。

     文對止觀以明接義有三:一者,彼為成理觀,通别是兩理之交際,故但明别接通。

    今文順于教道,通明六重,皆法華前教道之說,故有圓接通别,二義所以異也。

    又曰實道祗應圓理接權者,謂若約證道,但應圓理接權,權則所接之空而已。

    既不論教道,則無複開但中也。

    又曰後之五意,義已含三者,此又約合而言貫之,所謂如此追泯,何說而不寂耶?而次約四教,對明可說不可說,義有進否等,并如簽釋,各有其旨(雲雲)。

    今皆開之,唯一不可說之妙,則跨節絕待之妙也。

    如此分别,橫廣豎深,旨何以加?彼高廣長,雖未足語此,借以結顯,亦一往爾。

     (玄三八)附法觀心之文,于四谛則略。

    或謂之沒者,今謂略非沒義,直存之爾。

    據(第三廿一)簽釋雲:雖略而顯,是亦遍立諸文觀心之意。

    以一一文,莫非四四谛所攝故也。

    文雲:觀心即空,故見生無生等。

    既偏圓并列,義當施權。

    又曰:一心三觀下,即開權觀也。

    故知觀心,亦通施開二途,是即遍攝一切觀行。

    但前多附教,故複明谛後之觀耳。

    一切觀心,其義明矣。

     (玄三九)佛常依二谛說法,乃知真俗者,佛化之大統,一切教門之總攝也。

    所以言之不易者,了之實難。

    先聖往因,或未免執诤堕苦,況凡下乎?是亦大權迹,示其不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