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妙玄格言卷上

關燈
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妙玄第一 (玄一初)吾佛演一大藏教,由慶喜□□持;智者說三部雄文,非章安何以結集?苟非結集,□言必不至于今日;不假傳持,吾佛之教何以示于後世?至哉!吾佛祖之道,有如是之聖賢,必有如是之述作。

    亦猶夫子之教門弟子,記諸善言,垂于将來。

    是知前聖後賢,相與為化,其揆則一。

    此私記緣起所以述也。

    大略有二:一、歎師德文,總十事明之。

    考其後五,頗似冗煩,亦非□□尊大師德,在所取舍之而已。

    二、正述緣起,則聽次之□□餘□□之安布次第,學者當自得之,不俟委論也。

     (玄一五)大哉言乎!其旨也若是。

    将示□□必本諸理性,證極言之,即此經之本始也。

    故玄序曰:本地者,說實際之本也。

    雖無始之始,亦不足以言其極,視塵點劫前,猶為信宿,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是也。

    奧藏亦歎其法妙爾。

    經曰: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然亦不可近遠難易識其至。

    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苟知世相無非常住,則不□□前當處全彰,夫亦何遠之有?然則證此理者其誰乎?故曰:三世諸佛之所證得。

    又曰:是第一寂滅,于道場知已。

    夫知也者,極證之謂也。

    由證故能有說,此佛所以乘時設化,俾夫群生亦同此證而後已。

    故曰:大事因緣等。

    故衆生以此因感佛,佛以此緣起應,即今因緣義也。

    始見我身入佛慧者,則上根利智,于頓門先入,其中下之流,則不免餘教逗會也。

    故有方便兼帶之說。

    至于靈山,将當開顯,則舍前方便,唯說一乘。

    極言此理,本無法可舍。

    而此雲者,亦對乎昔教相待言之。

    其實今經絕待開顯,無别有也。

    故曰妙法蓮華經焉。

    夫妙法者,謂妙無别妙,美其所以法也。

    法無别法,實其所以妙也。

    仍以一妙字貫之,則一題之旨,一部之文,十界十如是之法,無非妙者。

    以一一當體,皆圓融三谛故也。

    故曰妙者,自行權實之法妙也。

    惟其法法皆妙,故舉蓮華以況之。

    蓮華所以喻權實法也。

    而有本迹施開廢之三義,與夫自他等三雙權實。

    此特雲自行者,謂以開顯故,則彼化他,無非自行,甯存自他之别。

    是則若本迹權實,若題若文,皆歸于此,隻一妙字彌顯。

    今言最勝修多羅者,是亦以勝顯妙,示妙極之意。

    因以甘露門稱之,即今經所入之門也。

     (玄一七)列章本為起心以達門,建名所以開深而進始。

    乃知祖師為深切,雖一文一義,至一科目之細,亦不徒爾。

    如今開章,首列七科,便有起五心,成五根,排五障,乃至入三脫門之趣。

    又曰:原聖建立,蓋為開深而進始者,謂深理非名不開,始行非言不進,原始要終,皆自此得,夫豈小哉。

    視聽見聞,托于聲色二教,使由其途迹而趣至,至極之理,不亦要乎。

    則知一一法義,無非為學者入道而設,豈若後人科節之敝,彼甲此乙,動以百千徒擾者哉。

    此當入文之初,不可不知也。

     (玄一七)三谛,一而已矣。

    一尚無一,況得言異,尚何融别粗妙之有。

    特由教有偏圓,時有今昔,開未開異,故粗妙所以判也。

    其在今文,則曰:隔曆三谛,粗法也。

    圓融三谛,妙法也。

    又曰:此妙谛本有,所謂天然之性德也。

    然以本有言之,則未嘗加損。

    此法法所以各住法位,則世間相常住是已。

    然而此理,以常住明世相則易,以世相言常住則難。

    蓋世相者,人情之所狎見,故于以明其理,不亦難乎。

    曾不知法法各住法位,則相相常住,庶幾易明。

    如妙樂波水之喻,其理曉然。

    抑開顯之意,本以理而格情,不應以情而蔽理。

    學者要當忘情體究,深于自得可也。

     (玄一八)如來一代五時之化,首見于此。

    故玄義曰:初教建立融不融等,要不過融别之二途而已,故以融不融對言之。

    但機有小大,化有兼獨,不必一向,一向則不足以引小入大。

    故有兼言者,有但言者,有以融斥不融者,有寄融向不融者。

    其于二味,則又有圓融、融通之别。

    來至法華,則一切皆融,開顯三谛,無非一乘也。

    然言圓融對不融,則偏圓之義;融通對不融,則小衍之義,不可概論也。

    餘如簽釋(雲雲)。

     (玄一八)圓乘一也,于其未堪,聞獨一則謗,聞兼三則不謗,何也?此亦未易曉。

    今謂兼三必偏圓并陳,彼雖于圓非宜,而猶有偏可入,故舍其不宜而從其宜。

    若聞獨一,則永乖其志,所以謗也。

    譬如飲食而陳二味,彼于美者而非所好,于不美則反嗜之,故取舍異焉。

    若唯陳一味而非所好,彼且不食,惡得不謗哉?其理蓋如此。

    若約秘密隐小而說,則又不在聞者之例。

     (簽本卅)今釋法華。

    必判粗妙。

    有約部約教之異義。

    如常明(雲雲)。

    若據今經。

    部無餘教。

    雖無二判可也。

    但對昔有偏圓。

    故約教惟揀于偏。

    部總偏圓。

    故分二别。

    所以昔圓。

    以部兼帶故非妙。

    以教無彼此故為妙。

    譬之粗人細人。

    謂粗如偏人。

    細如圓人。

    而俱有過者。

    圓有覆權之失。

    偏有隐實之過。

    所以俱非。

    是則在昔之圓。

    義有與奪。

    與猶細人。

    非謂粗也。

    奪言有過。

    不立妙名。

    正如君子小人。

    其分自定。

    以其與小人競。

    則君子不能無過焉。

    類之可知。

     (玄一九)法有粗妙,譬亦如之,此華所以例有粗妙也。

    粗華則狂華是已。

    文凡列六華,譬六種人。

    然人必約法,通而言之,則前四時三教皆是也。

    以其權實法異,故譬之粗華焉。

    豈若蓮華多奇,華實具足,及蓮成亦落之義,以譬今經權實相即,及非權實等。

    由是言之,則自昔所謂蓮華三喻,并譬今經妙法,屬同體義者,蓋正本是文,約今經部旨言之故也。

    不然,在昔人法,既譬粗華矣,豈施權等,又譬蓮華,不應亦一四時而兩譬之。

    故此一義,不可不明。

     (玄一九)為蓮故華,譬即實而權等,則同體義明矣。

    而又曰開,彼能覆約機情以釋者,昔人以謂三喻屬同體,機情屬異體,以為同異相違。

    曾不知一出今文,何特作異義解耶?以今言之,亦無大異。

    華本無殊,見有開合。

    自蓮華明之,謂之同可也。

    以見者言之,謂其異可也。

    見即機情之謂。

    故知文旨,須本根源。

    大體苟明,同異得矣。

    文曰:教行人理同一理。

    故同冥三德,不當權實者,是皆至極,法爾而然。

    未契極理,終難言會。

     (玄一九)書以體釋禮,今借以釋體。

    體以釋禮,正取君臣父子,體有尊卑,同遵禮法之義。

    禮以釋體,正言善惡等。

    雖迷解有異,而一切不出法性,故曰雲雲。

    舊或以下文取佛所見等,疑今開廢不同者,說者雲雲。

    今謂不然。

    須知凡謂體義,無問今昔開廢,皆當作此說。

    如四明雲:法性之體,雖通一切,如來所遊,義局果證。

    豈非正同今文?但彼說猶通于今,則成開廢義也。

    故不約開權,無以顯此經體遍一切;不明廢權,無以見此體妙極諸法。

    故知二義,理實相符。

    奈何強生分别,而取舍于其間耶?若曰此文未論開廢者,縱非正文,豈全不攝?要知此文,正顯今經開顯之妙,何謂非耶?委如類論(雲雲)。

     (玄一十)壽量非如非異之見,證今實相之體,記家謂之引同。

    夫非如非異者,蓋體即中道,故以遮照言之,則其為遠壽所依之本,證今實相宜矣。

    然三界之體一也,而所見各異,克言正體,孰當其實耶?是亦未可定論。

    自其所見如異等言之,莫不自謂各當其實,謂之當可也。

    自其所見三界論之,則未始定一,直不思議妙體而已,謂無當可也。

    然以九界所見者妄也,佛所見者真也,則佛所見諸法實相,稱性證極,亦得謂之當可也。

    然雖方其謂當,未始而當,方其謂不當,未始而不當,謂無當無不當可也,吾又焉能知之?此其所以為今經正體也。

     (玄一十)論曰:說智及智處,皆名為實相。

    故得文以觀智證體。

    如前引佛之知見,及能見三界之相,皆其理也。

    以其理不易明,故寄能以顯所。

    若克論此體,獨彰性德,正應取一性為體,方可得曰性家之體。

    若以所顯能,則成宗家之體,非今正意。

    雖然,要亦不可抗分。

    約修門說,正為後代修顯此體,亦不妨兼有此意。

     (玄一十)今以圓融三谛,為實相正體,引金剛藏說甚微智為證。

    雖以辭異意同,其初二句,且是空有而已,如何并證經體也?故記有應以之釋,意令說者于前二句,以妙空妙假示之,則圓融三谛,其旨斯成。

    雖雲等者,然以辭異意同,義當俱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