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關燈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松溪道人無垢子注 這點靈光道上來,隻因逐妄堕塵埃。

     君今要見還鄉路,悟得心經道眼開。

     摩诃 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大。

    且大者,廣無邊際之謂也。

    廣大無邊者,莫過虛空大道也。

    川老雲:虛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

    又雲:十方無壁落,八面亦無門。

    大道無邊際,虛空難度量。

    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儒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錯在後。

    諸賢聖皆如此稱揚廣大也。

    日月雖明,難比其光。

    乾坤雖大,難包其體。

    能生萬有,而不見其形。

    遍周沙界,而不睹其迹。

    雖是如此廣大玄妙,誰知更有一物過于此者。

    且道是何物,還識這個○麼?寬則包藏法界,窄則不立纖毫。

    顯則八荒九夷,無所不至。

    隐則纖芥微塵,無所不入。

    今者不避罪??,分明漏洩,乃人之本源也。

    仙師有雲:為甚此心開大道,隻因元向道中來。

    世人不能返本者,蓋因錯認色身為己,被六根所瞞,七情遮蔽,自失本真,以緻流浪生死也。

    要見本真麼?尋不見,覓不見,十二時中繞身轉。

    省得麼? 法身體若太虛空,性道元來總一同。

     隻因逐妄迷真性,所以輪回六道中。

     般若 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智慧。

    且智慧者,正知正解,審察之謂也。

    修行之人,須用智慧之力,降伏身心,不令放肆,以習靜定。

    道雲:能以智慧之力,攝伏諸魔。

    精蓮經雲: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

    儒雲:智能破邪,慧能破暗。

    且無智愚人,作事粗惡,不肯三思,惟務廣學多聞,念在誇談講論,不究自家生死,好覓他人是非,不親真實道人,愛近虛頭禅客,空談聖人經典,心地全不用功,圖名貪利,我慢貢高,隻說眼下時光,不想腦後之事。

    如此之人,乃聰明外道也。

    古德有雲:外道聰明無智慧。

     仙師雲:口說心不行,非是精細漢。

    儒雲:先治身心,後治家國。

    且有智慧之人,作事安詳,不肯造次,識因果,顧罪福,親近知識,參問至人,窮性命之根元,究生死之大事,制伏身心,收斂神氣,念念在道,息息歸真,一日功成行滿,?地一聲,透出三界,此虛空混為一體。

    若到此地,造化不能移易,陰陽不能陶鑄,四時不能遷,五行不能役,鬼神不能拘,劫火不能壞,作個逍遙自在物外閑人。

    要見物外閑人麼?六座門頭常出入。

    雖然相近不相親,開着眼休得蹉過。

    省得麼? 智慧聰明路兩差,聰明枝葉慧根芽。

     若改愚癡生智慧,多年枯木自開華。

     波羅 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彼岸。

    此岸者,生死之際也;彼岸者,出生死之岸也。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

    世人若迷本性,即愚癡颠倒,認四大六根為己,争名競利,謀千年之活計,積萬劫之冤??,背覺合塵,迷真逐妄,忙忙而不知休息,念念而心境不除,忽朝大限到來,臨行手無所措,這裡脫下濕布衫,那裡穿上虱虱襖,去去來來,改頭換面,似蟻循環,何日是了?生死苦海,幾時得渡?如是之者,隻在此岸。

    若有人猛然自悟,從前所為所作,盡是虛假,棄假循真,窮根究本,常近至人,常親知識,求過岸之舟,覓方便之篙,渡過愛河苦海,而登彼岸,得脫生死洪波,更不拖泥帶水,作個腳幹手燥、清淨自在閑人也。

    且道如何得達彼岸?咦!他人難用力,自渡自家身。

    會麼? 智慧為船精進篙,靈台用力出波濤。

     翻身直上菩提岸,撒手歸來明月高。

     蜜多 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無極。

    又蜜者,和也。

    多者,衆聚也。

    且無極者,至高至大難極之謂也。

    釋雲無極,道雲太極,儒曰皇極,皆謂○此也。

    今分明說開,蜜之一字,亦比于大道。

    虛空多者,謂萬彙也。

    譬道能包含萬類,有情無情,盡在大道之中。

    人之真性一同,亦能包藏萬法,萬法盡在一性之中。

    太虛之内,有八萬四千異類種性,說不可盡,皆在人之一性之内。

    一性譬如蜜,種性喻于多情。

    行人以一性均和種性,合而為一,故曰蜜多。

    道雲:識得一,萬事畢。

    釋雲:萬法歸一。

    儒雲:吾道一以貫之。

    且道如何是一?還識這個○麼?咄!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

    雖然說破,不行難到。

    直須去盡塵垢,方見省麼? 一性為蜜衆為多,先将覺性普均和。

     坐成一片真如性,一性圓明赴大羅。

     心 心者,人之本源也。

    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内,有八萬四千等,動則無窮無盡,定則不變不移。

    釋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道雲:心死則性月朗明,心生則欲塵遮蔽。

    儒雲:制之一心則止,謀于多事則亂。

    是以古聖教學人收攝其心,歸于一處,喚作萬法歸一,又名一字法門。

    因人不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多種方便,指示世人,見自本性。

    豈不見古雲:三點如星象,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是也。

    上天入地,皆在自心所為,非他處所得。

    經雲:在于閑處,收攝其心。

     又雲:制之一處,事無不辦。

    不能歸一者,因識心者少,亂性者多,故失真道矣。

    為何不識其心?因其多惑其性,皆緣失神昏昧,逐境迷心,六根内盲,着物亂性,不生智慧,愚暗之故也。

    若肯修心,窮性命,究生死,親近明師,參求法藥,療治心病,念茲在茲,步步行行,坐卧不忘,語默動靜,不離這個○,忽然眉毛豎起,眼睛露出,便見本來面目。

    且道本來面目如何形狀?川老有雲: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如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

    咄!知道麼?終朝常對面,不識是何人。

     這輪心鏡本無塵,因塵難照本來真。

     塵盡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法王身。

     經 經者,徑也,是世人修行之路徑也。

    學人得此不疑,拟休要誤了工程,蓦直便行,須有到家時節,隻怕路頭不真,差行錯認。

    且道向甚處去?是予今明說向寸草不生處、纖塵不立處、無泥水、無坑坎、淨裸裸、赤灑灑、平穩穩處去,猛然逢着一顆○圓陀陀、光爍爍、亘古不壞、如意光明寶珠,親手拈來,得大利用,不受困苦。

    釋雲摩尼寶珠,道雲黍米玄珠,儒雲九曲明珠。

    要見此珠麼?一心象外覓。

     休向世間求。

     這卷真經本在心,自家藏寶不須尋。

     猛然檢着無生品,迸出明珠耀古今。

     觀自在菩薩 自在菩薩,人人皆有,隻因六根諸境遮障,不能觀看,情欲萬緣所牽,不得自在。

    若有智慧之人,信得及,放得下,但于幽靜閑處,打并身心,坐令極靜,靜中更靜,無纖毫異念,一心清淨,守至靜極,猛然一動,有一真人,在自己靈宮,往往來來,縱橫無礙,這裡方見自己菩薩,優滿自在,一刹那間,遍周沙界,随處現法身,到處不留迹,光明普照,觀之不見。

    諸人若要見此菩薩,觀之不用其目,聽之不用其耳,去耳目之用,才識自在。

    菩薩道雲: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儒雲:視不用目,聽不用耳,離耳目之用,自然得性。

     如是之者,方知一切處此真仙菩薩,未嘗不在同坐同行,同歡同笑,寸步不曾相離,隻是自家昧了。

    要見此菩薩麼?咦,雖然出入無蹤迹,爍爍光明見也麼? 菩薩從來不離身,自家昧了不相親。

     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行 行者,修行也。

    路徑崎岖,不修難行,且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善歸真。

    如人修路相似,去礙路荊棘,除當道頑石,高者斷之,低者填之,打掃潔淨,便坦然平穩。

    人之心地,亦要如此下功,去一切損人利己之心,如去礙路荊棘相似,礙登途穩步;除一切雜念障道因緣,如除當道頑石,一同得進身平正;損大過,補不及,令得均平;屏垢心,絕染污,打并清淨。

    此乃修行初入門之要也,非在口說,亦非足行,全憑心地下功。

    仙真雲:心地下功,全抛世事。

     釋雲:心地法門,非在舌辨。

    儒雲:說不如行,行不如到。

    此也又要看這一步,從何而起?若知起處,便知生死根源。

    昔日劉海月參白雲師父,拜而問曰:弟子念慮降伏不住如何?師問雲:是誰念慮答弟子?師雲:是誰降伏?海月似省不省,沉吟微笑。

    師雲:來去都由你,鬧好沒主宰。

    若是敵他不過,即便放下,更要知他放下的是誰?若識得自有主宰,便不被他瞞過。

    海月遂省,禮謝而已。

    又石霜和尚問石頭和尚:舉念不停時如何?石頭咄雲:是誰舉念?石霜于此大悟。

    但隻如此體究,念念不離,于當處舉意思慮,語言知覺,細細審觀,從何而出?古雲:欲知佛去處,隻這語言是。

    道雲:要知本性根由,不離言語動靜。

    寶公雲:未了之人聽一言,秪這如今誰動口?然雖如是說開,向上更有妙處,不修不行,不能自到。

    若果到家鄉,則罷問程矣。

    且道家鄉遠近?迷則千山萬水隔,悟則回頭便是家。

    理會得麼? 起初行處認教真,若還失腳喪其身。

     踏得故鄉田地穩,做個逍遙自在人。

     深。

     深者,幽微玄妙,徹骨徹髓處也。

    若要到此田地,須是打并輕快方可。

    道雲: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釋雲:放下又放下,自然身心輕快。

    儒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要如此者,須去靜坐,日夜打掃,直至掃無可掃,寸絲不挂,如父母未生前燒了一般。

    古雲:貼體汗衫都脫卻,反求諸己廓然無。

    自然到家。

    且道不得還家者何也?呀!日晚程途遠,身困擔兒沉。

    省也麼? 大道家鄉本不深,世人擔重自難尋。

     若能放下渾無物,便見靈山佛祖心。

     般若 般若者,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智慧。

    大凡為人,須要自生智慧。

    若無智慧,真是愚人。

    空過一生,甘伏死門。

    有一等無智之人,以聰明謂之智慧,大錯矣。

    且聰明之人,賣弄精細,役使心神。

    出言如飛龍俊鹞,行持如跛鼈病龜。

    貪利圖名,以粗作細。

    看世财如骨如髓,棄性命若糞若土。

    隻知明日後日,今年後年。

    不知老之将至,死限臨頭。

    可惜空過時光,虛勞一世。

    似此所為,生死輪回,如何脫得?有智之人,外如愚魯,内默安詳。

    識有生有死,悟無得而無失。

    常自谛觀,生從何來,死從何往。

    發此一念,親近知識,參問至人。

    求出世之法,逃生死之路。

    避過惡如避錐刀,顧性命如顧寶貝。

    動則安人利物,亦不被境瞞。

    靜則入定觀空,更不滞莽蕩。

    如是之者,一旦果完,擺手還家,得大自在。

    先師雲:一日得還鄉,不作飄蓬客。

    釋雲:撒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獻尊堂。

    川老雲:孤舟到岸,遠客還鄉。

    且道如何是鄉?咄!遠後十萬八千,近後不離當處。

    會得麼? 智慧聰明總是心,智人修内蠢傍尋。

     若人有智超三界,無智愚夫生死臨。

     波羅 波羅者,西天梵語也,東土翻為到彼岸。

    且迷者有生死,堕輪回,隻在此岸也。

    悟者超生死,脫輪回,到彼岸也。

    若要到彼岸,須是自生智慧,過此生死苦海。

    如人過水,水深難過,須用船橋,或用木牌竹筏,多種方便盛載,過此苦海,而到彼岸。

    既達彼岸,前者船橋木牌等物,盡皆無用。

    見性悟道者,亦複如是。

    大颠雲:如盲人求醫,遠路不能自行,須假人牽,兼手中有杖方可。

    無此二物,不能得到。

    既到醫家,醫師與他點眼,大見光明,其杖與牽人,都無用處。

    頓悟涅槃正道,亦複如是。

    且道甚是牽人柱杖?予今說破,信者便行,不得外行,難成内功。

    須用廣作福田,福至心靈,自然有個道徑,隻此便是牽人也。

    然後可以坐禅修道,辨取内功,求見性之法,了生死大事。

    一日功圓,得見本來面目,便是柱杖也。

    更要參訪明眼師真,大德高僧,求其印證。

    印證師真,便是醫人也。

    一日頓悟,從前多種方便,盡皆無用,惟柱杖不可棄。

    道雲:得魚忘筌,得兔忘蹄。

    釋雲: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

    儒雲: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