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指掌
關燈
小
中
大
相,而實相中着不得空字,不若但依經文為正。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空中,即前諸法空之中也。
真空相現,萬法俱泯,故皆無之。
非是壞法,性本無故。
下并準此可知。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是色心二者,随機開合,故不同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明真空中無十二因緣也。
此十二本緣覺所觀之境。
一曰無明,謂昏迷覺性也。
二曰行,謂作業也。
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
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謂母胎中漸生諸形相也。
五曰六入,謂胎中成六根也。
六曰觸,謂出胎後六根對六塵也。
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也。
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愛,謂于世間生貪愛也。
九曰取,謂于諸境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謂作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也。
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
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之身老而死也。
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
此十二支該三世因果,一一相因而生,名流轉門。
亦相因而滅,名還滅門。
真空之中,悉皆離之,生滅何有?亦以性本無故也。
無苦、集、滅、道。
此明真空之中無四谛也。
四谛本聲聞所觀之境,苦即世間衆苦,世間果也;集即造作諸業,世間因也;滅即涅槃,出世果也;道即八正道,出世因也。
真空之中悉皆無之,亦以性本無故。
無智亦無得。
此明真空之中,非但無前諸法,即知空之智,亦不可得。
非但能空之智不可得,即所知空理,亦不可得。
至此則藥病兩亡,心境俱泯,唯一實相而已。
是為般若之極功也。
問:前色空雙立,今何一切皆無?答:前之所立,立而未嘗不盡。
今之所無,無而未嘗不存。
蓋言有者,但有其相,而性元無也。
言無者,但性本無,而相非壞也。
故存而正泯,亡而恒立。
般若之旨,本如是也。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因言無所得,而顯有所得也。
依此無得之光,即得心境皆空,觸處洞然,而解脫無礙矣。
既無礙,則随其所向,無生死苦厄之障,故無恐怖。
非獨無恐怖也,即無始以來,颠倒夢想,亦可遠離矣。
颠倒夢想,乃無明煩惱也。
既無煩惱,則究竟可至涅槃之地。
涅槃,此雲圓寂。
德無不備謂之圓,障無不盡謂之寂。
此言其因能竟果也。
非獨菩薩依此而得至涅槃,即三世諸佛,亦無異路,惟依此而證無上正等正覺也。
涅槃是佛之斷果,正覺是佛之智果。
今菩薩言涅槃,佛言正覺者,乃佛語互略,意必俱備也。
問:前既言無所得,今又言有所得,何也?答:此有所得,正得無所得而已,非别有所得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羯帝羯帝波羅羯帝波羅僧羯帝菩提薩婆诃 前是顯說般若,後是密說般若。
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良由衆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
又顯說能生慧,滅煩惱障。
密說令誦持生福,滅罪業障。
為滅二障,成二嚴,故兩說也。
今将說密咒,而先歎其功能者,所以勸進行人,使其樂持,以取速效耳。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破癡暗,名大明咒。
能顯至理,名無上咒。
能齊極果,名無等等咒。
佛不與衆生等,故稱無等。
然能與諸佛等,故重言等也。
能除一切苦者,三苦、八苦、一切苦也。
即說咒等者,前未顯咒詞,故今顯之。
此不可強釋,以是佛之密語,非因位所知,但當信受持誦,以求除障增福可也。
般若心經指掌(終)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空中,即前諸法空之中也。
真空相現,萬法俱泯,故皆無之。
非是壞法,性本無故。
下并準此可知。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是色心二者,随機開合,故不同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明真空中無十二因緣也。
此十二本緣覺所觀之境。
一曰無明,謂昏迷覺性也。
二曰行,謂作業也。
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
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謂母胎中漸生諸形相也。
五曰六入,謂胎中成六根也。
六曰觸,謂出胎後六根對六塵也。
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也。
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愛,謂于世間生貪愛也。
九曰取,謂于諸境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謂作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也。
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
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之身老而死也。
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
此十二支該三世因果,一一相因而生,名流轉門。
亦相因而滅,名還滅門。
真空之中,悉皆離之,生滅何有?亦以性本無故也。
無苦、集、滅、道。
此明真空之中無四谛也。
四谛本聲聞所觀之境,苦即世間衆苦,世間果也;集即造作諸業,世間因也;滅即涅槃,出世果也;道即八正道,出世因也。
真空之中悉皆無之,亦以性本無故。
無智亦無得。
此明真空之中,非但無前諸法,即知空之智,亦不可得。
非但能空之智不可得,即所知空理,亦不可得。
至此則藥病兩亡,心境俱泯,唯一實相而已。
是為般若之極功也。
問:前色空雙立,今何一切皆無?答:前之所立,立而未嘗不盡。
今之所無,無而未嘗不存。
蓋言有者,但有其相,而性元無也。
言無者,但性本無,而相非壞也。
故存而正泯,亡而恒立。
般若之旨,本如是也。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因言無所得,而顯有所得也。
依此無得之光,即得心境皆空,觸處洞然,而解脫無礙矣。
既無礙,則随其所向,無生死苦厄之障,故無恐怖。
非獨無恐怖也,即無始以來,颠倒夢想,亦可遠離矣。
颠倒夢想,乃無明煩惱也。
既無煩惱,則究竟可至涅槃之地。
涅槃,此雲圓寂。
德無不備謂之圓,障無不盡謂之寂。
此言其因能竟果也。
非獨菩薩依此而得至涅槃,即三世諸佛,亦無異路,惟依此而證無上正等正覺也。
涅槃是佛之斷果,正覺是佛之智果。
今菩薩言涅槃,佛言正覺者,乃佛語互略,意必俱備也。
問:前既言無所得,今又言有所得,何也?答:此有所得,正得無所得而已,非别有所得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羯帝羯帝波羅羯帝波羅僧羯帝菩提薩婆诃 前是顯說般若,後是密說般若。
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良由衆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
又顯說能生慧,滅煩惱障。
密說令誦持生福,滅罪業障。
為滅二障,成二嚴,故兩說也。
今将說密咒,而先歎其功能者,所以勸進行人,使其樂持,以取速效耳。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破癡暗,名大明咒。
能顯至理,名無上咒。
能齊極果,名無等等咒。
佛不與衆生等,故稱無等。
然能與諸佛等,故重言等也。
能除一切苦者,三苦、八苦、一切苦也。
即說咒等者,前未顯咒詞,故今顯之。
此不可強釋,以是佛之密語,非因位所知,但當信受持誦,以求除障增福可也。
般若心經指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