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眼
關燈
小
中
大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明武林後學大文述
将釋此經,大段分十:一釋名題,二能修人,三明般若體,四明般若用,五正示三觀工夫,六承諸法本不生滅,七述空中本無諸法,八無得而得,九贊深般若,十密說般若。
△一、釋名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天台大師,嘗以名體宗用教相五章,釋一切經題。
此經法喻為名,前六字梵語,此翻智慧。
到彼岸是法,心之一字是喻。
般若有三,實相觀照文字。
實相之體,聖凡平等,生佛一如,各各圓具,不曾少欠絲毫。
無始無明覆蔽,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也。
以觀照之用,照破諸法,當體全空,初無挂礙,立登彼岸,坐證菩提矣。
實相即法身,觀照即般若,到彼岸即解脫。
三德秘藏,不離當人也。
要一回親見始得。
心乃撮粹精要,統一身四肢百骸之主,喻此少文,而該八部七百餘卷之全義,故雲爾也。
實相為體,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故。
照見蘊空為宗,以智破諸法故。
度苦為用,疾超二種生死故。
熟酥為教相,是法華之前矛故。
經者,常也,法也。
聖賢之常道,出塵之軌則。
貫線攝持,具如别說。
△二能修人 觀自在菩薩 如來拈圓修頓證之人,勉諸凡小修行者而作榜樣,萬有交陳乎前,不滞一情,不住一法,中流兩岸不居,即此岸而登彼岸,以無緣慈泛應群機,無刹不現,如月印千江,故名自在。
△三、明般若體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此舉實相體也。
是法身德行,揀有解無行,深揀凡外邪智,二乘偏真,權教但中,三觀一心,故雲深也。
圓解之時即觀,随觀即證,無時之時,揀非次第也。
△四、明般若用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明深般若之實效用也。
是般若解脫二德,以圓照之功照破,了了徹見,故曰照見。
衆生執根身器界,對待形顯,以為實有,名色領納,違順俱非,起苦樂中庸,名受。
搖動妄情,攀緣計較,名想。
運運密移,新新不住,名行。
明了分别,名識。
此五蓋覆真性,封蔀妙明為蘊。
二乘雖破我執,法執猶存,權乘次第漸斷,猶未之竟。
菩薩以大智慧光,逆推其源,無來去之迹,向不曾迷,本自空寂,何須宰割。
其體原無,頓超乎六道四生之分段,長劫勤劬之變易。
故曰一切苦厄,般若淵微,盡情吐露矣。
下告當機者,重拈之注腳耳。
△五、正示三觀工夫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鹙子是衆中智慧第一之人,彼即當機,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
色不異空,空觀也。
破凡外執根塵,實有是色,起惑造業,誠生死根株也。
故曉之曰,此所執色,不異于真空,勿滞着也。
空不異色,假觀也。
破二乘之人,雖用體析之空,破彼假色,猶保偏空而為涅槃。
故曉之曰,此所證空,不異于假色,勿取證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觀也。
恐權乘之人,聞說不異,終成二物,謂智外有如可證,不解融即,猶存空有二見。
故曉之曰,妙有之色,即是真空,實相之空,即是真色,所以為大空第一義空也。
何生死之不超哉?何苦厄之不度哉?言不頓彰,文不累書。
其實般若菩薩,三觀一心,三谛一境也。
色為五蘊首,故詳其色而略其餘焉。
若具言之,則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行識三,亦複如是。
△六、承諸法本不生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承上文色空不異即是之旨,重申揭而示之。
諸法即是世出世,有八
△一、釋名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天台大師,嘗以名體宗用教相五章,釋一切經題。
此經法喻為名,前六字梵語,此翻智慧。
到彼岸是法,心之一字是喻。
般若有三,實相觀照文字。
實相之體,聖凡平等,生佛一如,各各圓具,不曾少欠絲毫。
無始無明覆蔽,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也。
以觀照之用,照破諸法,當體全空,初無挂礙,立登彼岸,坐證菩提矣。
實相即法身,觀照即般若,到彼岸即解脫。
三德秘藏,不離當人也。
要一回親見始得。
心乃撮粹精要,統一身四肢百骸之主,喻此少文,而該八部七百餘卷之全義,故雲爾也。
實相為體,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故。
照見蘊空為宗,以智破諸法故。
度苦為用,疾超二種生死故。
熟酥為教相,是法華之前矛故。
經者,常也,法也。
聖賢之常道,出塵之軌則。
貫線攝持,具如别說。
△二能修人 觀自在菩薩 如來拈圓修頓證之人,勉諸凡小修行者而作榜樣,萬有交陳乎前,不滞一情,不住一法,中流兩岸不居,即此岸而登彼岸,以無緣慈泛應群機,無刹不現,如月印千江,故名自在。
△三、明般若體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此舉實相體也。
是法身德行,揀有解無行,深揀凡外邪智,二乘偏真,權教但中,三觀一心,故雲深也。
圓解之時即觀,随觀即證,無時之時,揀非次第也。
△四、明般若用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明深般若之實效用也。
是般若解脫二德,以圓照之功照破,了了徹見,故曰照見。
衆生執根身器界,對待形顯,以為實有,名色領納,違順俱非,起苦樂中庸,名受。
搖動妄情,攀緣計較,名想。
運運密移,新新不住,名行。
明了分别,名識。
此五蓋覆真性,封蔀妙明為蘊。
二乘雖破我執,法執猶存,權乘次第漸斷,猶未之竟。
菩薩以大智慧光,逆推其源,無來去之迹,向不曾迷,本自空寂,何須宰割。
其體原無,頓超乎六道四生之分段,長劫勤劬之變易。
故曰一切苦厄,般若淵微,盡情吐露矣。
下告當機者,重拈之注腳耳。
△五、正示三觀工夫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鹙子是衆中智慧第一之人,彼即當機,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
色不異空,空觀也。
破凡外執根塵,實有是色,起惑造業,誠生死根株也。
故曉之曰,此所執色,不異于真空,勿滞着也。
空不異色,假觀也。
破二乘之人,雖用體析之空,破彼假色,猶保偏空而為涅槃。
故曉之曰,此所證空,不異于假色,勿取證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觀也。
恐權乘之人,聞說不異,終成二物,謂智外有如可證,不解融即,猶存空有二見。
故曉之曰,妙有之色,即是真空,實相之空,即是真色,所以為大空第一義空也。
何生死之不超哉?何苦厄之不度哉?言不頓彰,文不累書。
其實般若菩薩,三觀一心,三谛一境也。
色為五蘊首,故詳其色而略其餘焉。
若具言之,則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行識三,亦複如是。
△六、承諸法本不生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承上文色空不異即是之旨,重申揭而示之。
諸法即是世出世,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