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疏诒謀鈔(有引)
關燈
小
中
大
二果,輪轉不窮,即凡夫也。
一、無明,謂過去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一切煩惱得起。
二、行,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惡業能作果報故,故名行也。
三、識,從行生垢心,即父母交合,初欲托胎,一刹那間有了别之義也。
四、名色,即從結生後,乃至六處支前,中間諸位,總号名色。
從托胎生識支後,一七日名羯邏藍,此雲雜穢,狀如凝蘇;二七日名案部昙,此雲疱,狀如瘡疱;三七日名閉屍,此雲凝結,狀如就血;四七日名健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日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根形,四支差别故;六七日名毛發爪齒位,有毛發生故;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此名色支。
從羯邏藍至第五缽羅奢佉位前,雖有身根及意根,由未有眼等四根故,六處未圓,皆号名色。
五、六處,從缽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悉圓滿,至未出胎以來,根、境、識三未相和合,生于觸果以前,皆六處攝六觸,由六處對六境也。
即從出胎後,至三、四歲來,雖根、境、識三和合,于苦、樂、中庸境上未能了知,生于三受,至此皆名觸也。
七受,即從五六歲至十二三以來,于三受境上,已能了别,猶未能起淫愛之心。
八愛,即從十四五至十八九以來,貪于種種勝妙質具,及淫欲等境,然猶未能周遍追求,故不名取。
九取,即十九二十以後,年既長大,貪欲轉盛,不藉身命,而無勞倦,然愛取體同,分勝劣故。
十有,有即是業,為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牽引當生三有果故。
十一生,即從舍命結當生果,一刹那中名生。
十二老死,當果熟壞,是為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
或雲,從生支後,念念變異,便名老死,未必發白面皺也。
十二因緣滅成聖人者,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
若能如此正觀三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今達凡聖由心,心如幻故,從心所起凡聖之境,一切不實,故皆無也。
中略十支者,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也。
具談應雲無行亦無行盡等。
厭苦斷集者,苦即生死,果謂觀八苦逼迫,三相遷移等,令生厭棄。
集謂煩惱業,能招苦果,既厭其苦,必須斷集。
欣滅修道者,滅謂二解脫,道謂戒定慧,廣之則三十七品也。
欲證滅果,必修道因。
用前至得智斷果也者。
猶水清則珠相自現,攪水求之,終無得理。
究竟亦有斷者。
涅槃雲:無上士者,名無所斷。
今言有斷者,由等覺後心,斷微細惑,則得究竟智也。
是則等覺後心,名究竟斷。
前以下。
即前分四科,對十界中,以境智是佛菩薩法界也。
入無功用道者。
以不作意加功,而自然流入故。
三障者。
報業煩惱也。
四魔者。
陰死煩惱天子也。
等覺則雙照二邊者,即平等俱照,故雲等覺也。
轉凡為聖者,轉住前凡夫為分證聖人。
轉因為果者,轉等覺因人為究竟果人。
果裸之咒螟蛉者,郭璞雲:果裸,細腰蜂也,俗呼為蠮螉。
螟蛉,桑蟲也。
果裸負螟蛉之子于空木中,七日成其子。
法言雲: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裸,祝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
注雲:肖,類也。
果裸遇螟蛉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
殪,于計反,死也。
祝音咒。
詩雲:螟蛉有子,果裸負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
鄭氏箋雲:式,用也。
谷,善也。
今有教誨萬民由善道者,亦似果裸。
故今以果裸喻佛,螟蛉喻衆生。
裸即果反。
鹹是咒義者,若作此釋,豈唯此經顯密名咒,遂知一代大小,據佛本懷,為令如佛,悉可名咒,從強從正,且指密語。
除障名神咒者,神名天心,除三障,見三德,天然之理,實由般若,故名神咒。
智鑒無昧者,了達無明,即法性明故。
更無加過者,超偏小故。
獨絕無倫者,由無過,所以獨絕,亦是遍蕩相着,無法可為倫等故也。
此但釋無等,于下等字,其義未明。
四悉,謂四悉檀也。
悉之言遍,檀翻為施,謂以歡喜等四,遍施衆生也。
即者,理同故,即事異故。
六闇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曉六而複即。
今以四悉橫辨,六不即豎論,于五即中,一一具橫,亦可以四豎收五即,則名字歡喜,觀行生善,相似破惡,分極入理也。
歡喜名神咒者,神名不測,由智見不測之理,所以歡喜。
生善名明咒者,智明善生故。
破惡名無上咒者,智破惑惡,更無過故。
入理者,以真空智,證無等理,即第一義也。
無等之理,生佛互等,名無等等。
彼此法身等故者,佛果三身,互相齊等也。
故華嚴雲: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何故下,問也。
示現下,答也。
明諸佛道齊故。
□□等密說至心耳者,但言密說無所得心,其義已足,似長□般若三字。
若令文顯,著有亦無,如典語至而知者。
庸,常也。
如大武柔毛,以召牛羊;清滌清酌,以召水酒。
常俗不解,則是秘密。
□呼隻不同,而牛羊酒水,其實無異。
譬喻得解,智者思之。
今無取焉者,無,不也。
防人強釋,故□□之。
或别所斥,庶贊述功,益乎自他,同至于道。
般若心經疏诒謀鈔(終)
一、無明,謂過去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一切煩惱得起。
二、行,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惡業能作果報故,故名行也。
三、識,從行生垢心,即父母交合,初欲托胎,一刹那間有了别之義也。
四、名色,即從結生後,乃至六處支前,中間諸位,總号名色。
從托胎生識支後,一七日名羯邏藍,此雲雜穢,狀如凝蘇;二七日名案部昙,此雲疱,狀如瘡疱;三七日名閉屍,此雲凝結,狀如就血;四七日名健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日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根形,四支差别故;六七日名毛發爪齒位,有毛發生故;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此名色支。
從羯邏藍至第五缽羅奢佉位前,雖有身根及意根,由未有眼等四根故,六處未圓,皆号名色。
五、六處,從缽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悉圓滿,至未出胎以來,根、境、識三未相和合,生于觸果以前,皆六處攝六觸,由六處對六境也。
即從出胎後,至三、四歲來,雖根、境、識三和合,于苦、樂、中庸境上未能了知,生于三受,至此皆名觸也。
七受,即從五六歲至十二三以來,于三受境上,已能了别,猶未能起淫愛之心。
八愛,即從十四五至十八九以來,貪于種種勝妙質具,及淫欲等境,然猶未能周遍追求,故不名取。
九取,即十九二十以後,年既長大,貪欲轉盛,不藉身命,而無勞倦,然愛取體同,分勝劣故。
十有,有即是業,為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牽引當生三有果故。
十一生,即從舍命結當生果,一刹那中名生。
十二老死,當果熟壞,是為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
或雲,從生支後,念念變異,便名老死,未必發白面皺也。
十二因緣滅成聖人者,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
若能如此正觀三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今達凡聖由心,心如幻故,從心所起凡聖之境,一切不實,故皆無也。
中略十支者,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也。
具談應雲無行亦無行盡等。
厭苦斷集者,苦即生死,果謂觀八苦逼迫,三相遷移等,令生厭棄。
集謂煩惱業,能招苦果,既厭其苦,必須斷集。
欣滅修道者,滅謂二解脫,道謂戒定慧,廣之則三十七品也。
欲證滅果,必修道因。
用前至得智斷果也者。
猶水清則珠相自現,攪水求之,終無得理。
究竟亦有斷者。
涅槃雲:無上士者,名無所斷。
今言有斷者,由等覺後心,斷微細惑,則得究竟智也。
是則等覺後心,名究竟斷。
前以下。
即前分四科,對十界中,以境智是佛菩薩法界也。
入無功用道者。
以不作意加功,而自然流入故。
三障者。
報業煩惱也。
四魔者。
陰死煩惱天子也。
等覺則雙照二邊者,即平等俱照,故雲等覺也。
轉凡為聖者,轉住前凡夫為分證聖人。
轉因為果者,轉等覺因人為究竟果人。
果裸之咒螟蛉者,郭璞雲:果裸,細腰蜂也,俗呼為蠮螉。
螟蛉,桑蟲也。
果裸負螟蛉之子于空木中,七日成其子。
法言雲: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裸,祝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
注雲:肖,類也。
果裸遇螟蛉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
殪,于計反,死也。
祝音咒。
詩雲:螟蛉有子,果裸負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
鄭氏箋雲:式,用也。
谷,善也。
今有教誨萬民由善道者,亦似果裸。
故今以果裸喻佛,螟蛉喻衆生。
裸即果反。
鹹是咒義者,若作此釋,豈唯此經顯密名咒,遂知一代大小,據佛本懷,為令如佛,悉可名咒,從強從正,且指密語。
除障名神咒者,神名天心,除三障,見三德,天然之理,實由般若,故名神咒。
智鑒無昧者,了達無明,即法性明故。
更無加過者,超偏小故。
獨絕無倫者,由無過,所以獨絕,亦是遍蕩相着,無法可為倫等故也。
此但釋無等,于下等字,其義未明。
四悉,謂四悉檀也。
悉之言遍,檀翻為施,謂以歡喜等四,遍施衆生也。
即者,理同故,即事異故。
六闇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曉六而複即。
今以四悉橫辨,六不即豎論,于五即中,一一具橫,亦可以四豎收五即,則名字歡喜,觀行生善,相似破惡,分極入理也。
歡喜名神咒者,神名不測,由智見不測之理,所以歡喜。
生善名明咒者,智明善生故。
破惡名無上咒者,智破惑惡,更無過故。
入理者,以真空智,證無等理,即第一義也。
無等之理,生佛互等,名無等等。
彼此法身等故者,佛果三身,互相齊等也。
故華嚴雲: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何故下,問也。
示現下,答也。
明諸佛道齊故。
□□等密說至心耳者,但言密說無所得心,其義已足,似長□般若三字。
若令文顯,著有亦無,如典語至而知者。
庸,常也。
如大武柔毛,以召牛羊;清滌清酌,以召水酒。
常俗不解,則是秘密。
□呼隻不同,而牛羊酒水,其實無異。
譬喻得解,智者思之。
今無取焉者,無,不也。
防人強釋,故□□之。
或别所斥,庶贊述功,益乎自他,同至于道。
般若心經疏诒謀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