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知者。
而例明之也。
然則此中當作三番會釋。
于理方暢。
所謂一器世。
二情世。
三至直覺世。
且初順文就器世之聚散。
以明非一非多。
無去無來之事。
此中說須菩提。
設或世間有等善男善女。
能修析色歸空觀者。
而以大千世界七分七分。
碎而又碎。
以至碎為極微之塵。
于意雲何。
這樣大的一個世界。
被伊分碎做了極細的微塵。
設以數量而計。
如是極微之塵衆。
甯還謂得多否。
此正審其為多耶。
不多耶。
蓋當機意謂。
莫大之界。
碎而為塵。
即二乘天眼。
難以盡悉。
奚可以數量計哉。
故雲甚多。
世尊。
然此甚多。
乃尊者就問而答也。
向下徴釋。
正是尊者另行一路。
意謂。
我之答多。
無非就事而論事。
因問多而答多也。
然則極微之塵雖似衆多。
非有實體。
可以言多也。
何以故。
聻。
若是極微之塵。
如斯之衆。
實有其體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矣。
此明無體。
正顯塵性空也。
所以下。
又用體色明空觀。
徴明微塵非色非空之所以也。
正以三谛收歸。
故言我說微塵甚多者。
不過順俗而言也。
設以真谛而論。
則一塵不立。
諸法性空。
何況微塵而不空耶。
所謂一微空處衆微空。
衆微空處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由是而論。
故曰即非微塵衆也。
設依中道第一義谛而論。
則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說甚塵與非塵。
原為一體。
同是真如。
何礙假名。
故雲是名微塵衆也。
至此。
皆散世界而為微塵。
下文乃聚微塵而為世界也。
當機意謂。
不特微塵如此。
即其世界亦然。
故曰世尊。
即前所說。
可以碎為微塵的。
那個大千世界。
不過微塵聚合而成。
豈有實體者哉。
故曰即非世界。
此正明界性空也。
然是唯心之界。
故亦不廢假名。
故曰是名世界。
且複徴釋雲。
既曰即非。
又道是名者。
此何以故。
以順俗谛。
則說大千世界。
順真谛。
則曰即非世界。
順中道第一義谛。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則曰是名世界。
向下通前微塵。
徹後世界。
一總徴曰。
謂塵.界俱空。
此何以故。
謂微塵世界。
果若是實有體者。
則是一合相矣。
所謂一合者。
乃無二無異為一。
不離不散名合。
今則不然。
蓋世界既可以碎而為微塵。
則全塵皆離皆散。
非不離不散也。
微塵可以合而為世界。
則全界皆二皆異。
非無二無異也。
由是而觀。
則塵界俱無自性。
當體皆空。
并其一合之相。
亦不可得矣。
故曰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也。
所以說一合者。
乃依俗也。
說非一合者。
乃順真也。
說是名者。
為順中道故也。
蓋方碎界為塵之時。
但見塵多而不見界一。
今合塵為界之際。
止見界一而不見塵多。
須知碎世界為微塵。
是非多而多。
以明多無從來。
一無所去。
合微塵為世界。
是非一而一。
以明一無從來。
多無所去。
以故多而非多。
不妨順微塵而言多。
一而非一。
何礙就世界而說一。
此言世界微塵。
非一非多。
不妨而多而一也。
此則就器世間釋之已竟。
向下第二就情世間。
真妄色心。
以解釋之。
蓋情世間真妄色心者。
則大千世界。
例衆生心也。
碎而為塵者。
正是從真起妄。
迷心為識。
所以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由一心法。
而生相見。
因相見而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乃至六百六十八萬四千法也。
言甚多者。
正比塵沙無明也。
言微塵性空者。
例煩惱性空。
衆生性空也。
約三谛而言。
微塵之非一非多。
正例真如非一非異也。
以上皆從真起妄。
迷心為識。
以例衆生如去。
雖去而未去。
故言亦無所去。
向下合塵為界。
正比衆生返妄歸真也。
大千世界者。
乃真如心也。
即非世界者。
即真如本體。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也。
是名世界。
例真如遍在一切處。
有随緣之用也。
而上之微塵非多而多。
正是真如心中本無色心五蘊等之名相。
而成色心五蘊等之名相也。
此中非一而一。
正是真如即色心五蘊等法也。
故楞嚴經雲。
如是乃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者。
是也。
蓋衆生雖悟此真如。
名為如來。
雖來而未來。
故雲無所從來也。
三約至真覺世。
法應化釋。
則大千世界。
乃法身寂光真境。
碎而為微塵者。
以從體起用。
自真起化也。
言甚多者。
乃随類化身。
無處不有也。
言微塵空性者。
例應化非真也。
約三谛而言。
微塵非空非有。
以例應化皆法身而起。
非實非虛也。
此明從體起用。
自真起化。
自真如實際中來。
須知來而無來。
則來無所從。
故雲無所從來也。
而合塵為界。
則例攝用歸體。
攝化歸真也。
大千世界者。
乃一真法界。
常寂光土。
法身真境也。
即非世界者。
乃法身離相也。
是名世界者。
例法身遍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無往而非法身也。
約三谛而論。
世界非有非空。
以例法身之即相離相。
非一非異也。
此則攝應化而歸真如。
去矣。
是去而未去。
則去無所至。
故雲亦無所去也。
以上約三種世間釋竟。
下則總會三種。
明一合相。
蓋此一合相。
若在器世。
則名寂光真境。
若在情世。
名曰真如自性。
佛性本體。
若在真覺世。
則名清淨法身。
所謂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以故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者。
正是此等名目。
雖屬無為。
乃對有為而立。
若在實際理地。
一塵不立。
何有如是之名目哉。
是名一合相者。
正明心佛衆生。
情與無情。
三種世間。
皆具此理也。
以故如來印雲。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正謂此理非如非異。
非實非虛。
所謂開口成雙橛。
揚眉落二三。
故法華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者。
此也。
而今所以說一合相者。
不過因世間凡夫貪着其事。
說一合相耳。
此正如來一生心事。
從未向人吐露者。
皆是向無說中而說也。
須知四十九年。
無非為取相凡夫。
貪着其事。
所以非三說三。
非一說一。
究竟如來本地分中。
原無三一之可得也。
△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此總除諸執。
以顯三空正智也。
此因經首離相章中雲。
若菩薩設謂有生可度。
即着我人四相。
又無住章中言。
若心取相。
即着四相。
若取法相。
即着四相。
若取非法相。
即着四相。
以此觀之。
如是四相。
乃通經能掃諸執之法也。
故佛至此。
問當機曰。
若有人言。
如來開口便說四相。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你道是人還能解我如來所說之義否。
正謂解耶。
不解耶。
當機至此。
深悟平等本體。
善會佛心。
故答之曰。
不也。
言世人那裡解得此義。
他将謂如來處處說四相。
必謂實有四相可得。
又何能解此四相為非有非空乎。
故用何以故徴釋雲。
以世尊說我等四見者。
乃順俗谛也。
說非我等四見者。
乃順真谛也。
說是名我等四見者。
乃順中道第一義谛也。
若然。
則佛說我等四見。
義含三谛。
欲使一切衆生達得我即非我。
無我而我。
了明自性。
頓證真空妙有。
而彼凡夫外道之人。
烏得而解之哉。
若依除執顯空釋者。
至如佛說我等四見。
此就俗谛凡夫外道心取相者。
除我執也。
說即非四見者。
此就真谛出世二乘取法相者。
除法執也。
說是名四見者。
此就中道權位菩薩取非法相者。
除非法執也。
是則三執俱遣。
□□□□□□□無實無虛。
非空非有。
中道平等之義。
□□□□□五章首明生佛者。
乃聖凡無二。
次約空有見。
不屬斷常。
三無來去。
則應化齊遣。
以上皆明正報不可得。
以明平等也。
四以一多明塵界性空。
一合非一合。
則依報不可得矣。
以其萬法雖多。
不出聖凡依正色心等法。
一一發明。
直歸平等本體。
今則并遣執之法。
一并掃去。
故有此第五章也。
蓋如來自開會以來。
均用此等四見。
除人執情。
發揮平等之理。
今既平等體顯。
而義複彰明。
以故并此一同掃去也。
所謂病好不須醫。
則前佛說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誠信然矣。
△三通結始終心法。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此通收全經之義而結之也。
正因經初。
當機曾問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一往已為發明。
至此結曰。
若有真正發菩提心的善男信女。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即此三句。
正結一經問答也。
至如前汝問我雲何應住。
我則教汝住心無住。
不住六塵等境界。
汝應如是知也。
汝前問我雲何降伏。
我則教汝度脫一切衆生。
度盡衆生不見有衆生可度。
汝應如是而見也。
汝前問我發阿耨菩提心法。
我則教汝無法發心。
是真發心。
汝應如是而信解也。
果能如是而知。
是真知也。
如是而見。
是真見也。
如是信解。
乃真信解也。
雖然如是。
也要不生法相始得。
何則。
若是執定無住離相。
無法之說。
是又執藥而成病矣。
故如來之所以說法相者。
乃順谛理而言也。
故順俗則言法相。
順真則曰非法。
順中道則曰是名也。
乃我如來譚般若一境三谛。
非縱非橫。
不并不别。
非有非空之本旨也。
故說是名法相耳。
所謂非有非空之真空妙有也。
若爾。
則華香牒粉。
鹹歸的的真诠。
水态山容。
盡合如如妙谛。
以是推之。
塵塵刹刹。
法法頭頭。
莫不是般若經焉。
此明正宗竟。
△三流通二。
一示勸流通二。
一示通經益。
須菩提。
若有人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此明通經利益勝珍寶耳。
文中言發菩提。
自持。
為人。
永為佛種故。
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也。
苟非發最上乘心。
不能持說此經耳。
謂其福勝彼者。
正謂能持此經。
勝彼僧祇寶施。
乃顯通經之益也。
△二示通經法。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明通經之法式也。
正我如來悲心慮後。
嘉惠将來。
故于法會告圓之際。
特特徴起以言之也。
不取于相者。
謂不取我法非法等之四相也。
及不取言說心緣名字之相也。
如如不動者。
如如者。
如于真如也。
不動者。
即真如本體也。
此正教弘經之士。
悟如如之理。
起如如之智。
說如如之法。
自利利人。
同證金剛不動之本體也。
須知取相則動。
動則有為。
不取則不動。
不動即無為。
所以取相則不如如。
而如如則不取于相。
其意正明三種般若。
而結歸題旨也。
為人演說者。
即文字般若也。
不取于相。
即觀照般若也。
如如不動。
即實相般若也。
此正如來示末世衆生。
發菩提心為人演說者。
須不取相。
安住真如平等實際之中。
自卻決定無疑。
然後始能豎拂揚眉。
皆第一義也。
演說者。
即文字而起觀照。
因觀照而悟實相也。
若然。
是真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徴釋雲。
定要不取于相。
此何以故。
以其世間一切有為之法。
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此等之法。
乃三有衆生妄執而有。
不過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而已。
原無真實。
安可取而為我人等相者也。
故雲應作如是觀。
問。
此相既皆不實。
渾如夢幻泡影等法。
則何處是如如不動。
答。
非教伊撥去諸法。
但于一切有為法上。
不生取着我人等相。
則彼陰界處等。
即是般若真心。
如如本體矣。
古雲。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者。
是矣。
故楞嚴雲。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又雲。
汝但不随分别。
世間業果衆生。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
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性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
取于諸相乎。
既能心不取相。
則法法皆如。
既法法皆如。
豈撥萬有。
方如如不動乎。
正龐居士道的。
但自無心于萬物。
何妨萬物常圍繞。
果然如是。
方堪随緣應化。
入廛垂手。
拖泥帶水。
而利益人天矣。
△二正結流通。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正信受流通也。
長老下。
乃四衆八部也。
言歡喜奉行者。
據文殊所問經雲。
有三種義。
一說者清淨。
不為利養。
二所說清淨。
如實知法。
三得果清淨。
故當歡喜而奉行也。
須知此乃阿難結集之辭。
意謂。
凡聞法歡喜。
必有妙契于心。
所以契則信。
信則受。
受必奉行也。
爾時溥畹作是疏已。
合掌禮佛。
而說是言。
稽首金剛無上士 甚深般若不思議 祇園普會諸聖賢 願賜慈悲垂加護 我今以蠡測大海 妄以凡心度佛智 冀即四見契如如 速證菩提平等道 為利未來沉冥者 非為自身希名譽 普願發界諸衆生 見聞随喜皆成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終)
而例明之也。
然則此中當作三番會釋。
于理方暢。
所謂一器世。
二情世。
三至直覺世。
且初順文就器世之聚散。
以明非一非多。
無去無來之事。
此中說須菩提。
設或世間有等善男善女。
能修析色歸空觀者。
而以大千世界七分七分。
碎而又碎。
以至碎為極微之塵。
于意雲何。
這樣大的一個世界。
被伊分碎做了極細的微塵。
設以數量而計。
如是極微之塵衆。
甯還謂得多否。
此正審其為多耶。
不多耶。
蓋當機意謂。
莫大之界。
碎而為塵。
即二乘天眼。
難以盡悉。
奚可以數量計哉。
故雲甚多。
世尊。
然此甚多。
乃尊者就問而答也。
向下徴釋。
正是尊者另行一路。
意謂。
我之答多。
無非就事而論事。
因問多而答多也。
然則極微之塵雖似衆多。
非有實體。
可以言多也。
何以故。
聻。
若是極微之塵。
如斯之衆。
實有其體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矣。
此明無體。
正顯塵性空也。
所以下。
又用體色明空觀。
徴明微塵非色非空之所以也。
正以三谛收歸。
故言我說微塵甚多者。
不過順俗而言也。
設以真谛而論。
則一塵不立。
諸法性空。
何況微塵而不空耶。
所謂一微空處衆微空。
衆微空處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由是而論。
故曰即非微塵衆也。
設依中道第一義谛而論。
則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說甚塵與非塵。
原為一體。
同是真如。
何礙假名。
故雲是名微塵衆也。
至此。
皆散世界而為微塵。
下文乃聚微塵而為世界也。
當機意謂。
不特微塵如此。
即其世界亦然。
故曰世尊。
即前所說。
可以碎為微塵的。
那個大千世界。
不過微塵聚合而成。
豈有實體者哉。
故曰即非世界。
此正明界性空也。
然是唯心之界。
故亦不廢假名。
故曰是名世界。
且複徴釋雲。
既曰即非。
又道是名者。
此何以故。
以順俗谛。
則說大千世界。
順真谛。
則曰即非世界。
順中道第一義谛。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則曰是名世界。
向下通前微塵。
徹後世界。
一總徴曰。
謂塵.界俱空。
此何以故。
謂微塵世界。
果若是實有體者。
則是一合相矣。
所謂一合者。
乃無二無異為一。
不離不散名合。
今則不然。
蓋世界既可以碎而為微塵。
則全塵皆離皆散。
非不離不散也。
微塵可以合而為世界。
則全界皆二皆異。
非無二無異也。
由是而觀。
則塵界俱無自性。
當體皆空。
并其一合之相。
亦不可得矣。
故曰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也。
所以說一合者。
乃依俗也。
說非一合者。
乃順真也。
說是名者。
為順中道故也。
蓋方碎界為塵之時。
但見塵多而不見界一。
今合塵為界之際。
止見界一而不見塵多。
須知碎世界為微塵。
是非多而多。
以明多無從來。
一無所去。
合微塵為世界。
是非一而一。
以明一無從來。
多無所去。
以故多而非多。
不妨順微塵而言多。
一而非一。
何礙就世界而說一。
此言世界微塵。
非一非多。
不妨而多而一也。
此則就器世間釋之已竟。
向下第二就情世間。
真妄色心。
以解釋之。
蓋情世間真妄色心者。
則大千世界。
例衆生心也。
碎而為塵者。
正是從真起妄。
迷心為識。
所以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由一心法。
而生相見。
因相見而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乃至六百六十八萬四千法也。
言甚多者。
正比塵沙無明也。
言微塵性空者。
例煩惱性空。
衆生性空也。
約三谛而言。
微塵之非一非多。
正例真如非一非異也。
以上皆從真起妄。
迷心為識。
以例衆生如去。
雖去而未去。
故言亦無所去。
向下合塵為界。
正比衆生返妄歸真也。
大千世界者。
乃真如心也。
即非世界者。
即真如本體。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也。
是名世界。
例真如遍在一切處。
有随緣之用也。
而上之微塵非多而多。
正是真如心中本無色心五蘊等之名相。
而成色心五蘊等之名相也。
此中非一而一。
正是真如即色心五蘊等法也。
故楞嚴經雲。
如是乃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者。
是也。
蓋衆生雖悟此真如。
名為如來。
雖來而未來。
故雲無所從來也。
三約至真覺世。
法應化釋。
則大千世界。
乃法身寂光真境。
碎而為微塵者。
以從體起用。
自真起化也。
言甚多者。
乃随類化身。
無處不有也。
言微塵空性者。
例應化非真也。
約三谛而言。
微塵非空非有。
以例應化皆法身而起。
非實非虛也。
此明從體起用。
自真起化。
自真如實際中來。
須知來而無來。
則來無所從。
故雲無所從來也。
而合塵為界。
則例攝用歸體。
攝化歸真也。
大千世界者。
乃一真法界。
常寂光土。
法身真境也。
即非世界者。
乃法身離相也。
是名世界者。
例法身遍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無往而非法身也。
約三谛而論。
世界非有非空。
以例法身之即相離相。
非一非異也。
此則攝應化而歸真如。
去矣。
是去而未去。
則去無所至。
故雲亦無所去也。
以上約三種世間釋竟。
下則總會三種。
明一合相。
蓋此一合相。
若在器世。
則名寂光真境。
若在情世。
名曰真如自性。
佛性本體。
若在真覺世。
則名清淨法身。
所謂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以故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者。
正是此等名目。
雖屬無為。
乃對有為而立。
若在實際理地。
一塵不立。
何有如是之名目哉。
是名一合相者。
正明心佛衆生。
情與無情。
三種世間。
皆具此理也。
以故如來印雲。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正謂此理非如非異。
非實非虛。
所謂開口成雙橛。
揚眉落二三。
故法華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者。
此也。
而今所以說一合相者。
不過因世間凡夫貪着其事。
說一合相耳。
此正如來一生心事。
從未向人吐露者。
皆是向無說中而說也。
須知四十九年。
無非為取相凡夫。
貪着其事。
所以非三說三。
非一說一。
究竟如來本地分中。
原無三一之可得也。
△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此總除諸執。
以顯三空正智也。
此因經首離相章中雲。
若菩薩設謂有生可度。
即着我人四相。
又無住章中言。
若心取相。
即着四相。
若取法相。
即着四相。
若取非法相。
即着四相。
以此觀之。
如是四相。
乃通經能掃諸執之法也。
故佛至此。
問當機曰。
若有人言。
如來開口便說四相。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你道是人還能解我如來所說之義否。
正謂解耶。
不解耶。
當機至此。
深悟平等本體。
善會佛心。
故答之曰。
不也。
言世人那裡解得此義。
他将謂如來處處說四相。
必謂實有四相可得。
又何能解此四相為非有非空乎。
故用何以故徴釋雲。
以世尊說我等四見者。
乃順俗谛也。
說非我等四見者。
乃順真谛也。
說是名我等四見者。
乃順中道第一義谛也。
若然。
則佛說我等四見。
義含三谛。
欲使一切衆生達得我即非我。
無我而我。
了明自性。
頓證真空妙有。
而彼凡夫外道之人。
烏得而解之哉。
若依除執顯空釋者。
至如佛說我等四見。
此就俗谛凡夫外道心取相者。
除我執也。
說即非四見者。
此就真谛出世二乘取法相者。
除法執也。
說是名四見者。
此就中道權位菩薩取非法相者。
除非法執也。
是則三執俱遣。
□□□□□□□無實無虛。
非空非有。
中道平等之義。
□□□□□五章首明生佛者。
乃聖凡無二。
次約空有見。
不屬斷常。
三無來去。
則應化齊遣。
以上皆明正報不可得。
以明平等也。
四以一多明塵界性空。
一合非一合。
則依報不可得矣。
以其萬法雖多。
不出聖凡依正色心等法。
一一發明。
直歸平等本體。
今則并遣執之法。
一并掃去。
故有此第五章也。
蓋如來自開會以來。
均用此等四見。
除人執情。
發揮平等之理。
今既平等體顯。
而義複彰明。
以故并此一同掃去也。
所謂病好不須醫。
則前佛說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誠信然矣。
△三通結始終心法。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此通收全經之義而結之也。
正因經初。
當機曾問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一往已為發明。
至此結曰。
若有真正發菩提心的善男信女。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即此三句。
正結一經問答也。
至如前汝問我雲何應住。
我則教汝住心無住。
不住六塵等境界。
汝應如是知也。
汝前問我雲何降伏。
我則教汝度脫一切衆生。
度盡衆生不見有衆生可度。
汝應如是而見也。
汝前問我發阿耨菩提心法。
我則教汝無法發心。
是真發心。
汝應如是而信解也。
果能如是而知。
是真知也。
如是而見。
是真見也。
如是信解。
乃真信解也。
雖然如是。
也要不生法相始得。
何則。
若是執定無住離相。
無法之說。
是又執藥而成病矣。
故如來之所以說法相者。
乃順谛理而言也。
故順俗則言法相。
順真則曰非法。
順中道則曰是名也。
乃我如來譚般若一境三谛。
非縱非橫。
不并不别。
非有非空之本旨也。
故說是名法相耳。
所謂非有非空之真空妙有也。
若爾。
則華香牒粉。
鹹歸的的真诠。
水态山容。
盡合如如妙谛。
以是推之。
塵塵刹刹。
法法頭頭。
莫不是般若經焉。
此明正宗竟。
△三流通二。
一示勸流通二。
一示通經益。
須菩提。
若有人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此明通經利益勝珍寶耳。
文中言發菩提。
自持。
為人。
永為佛種故。
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也。
苟非發最上乘心。
不能持說此經耳。
謂其福勝彼者。
正謂能持此經。
勝彼僧祇寶施。
乃顯通經之益也。
△二示通經法。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明通經之法式也。
正我如來悲心慮後。
嘉惠将來。
故于法會告圓之際。
特特徴起以言之也。
不取于相者。
謂不取我法非法等之四相也。
及不取言說心緣名字之相也。
如如不動者。
如如者。
如于真如也。
不動者。
即真如本體也。
此正教弘經之士。
悟如如之理。
起如如之智。
說如如之法。
自利利人。
同證金剛不動之本體也。
須知取相則動。
動則有為。
不取則不動。
不動即無為。
所以取相則不如如。
而如如則不取于相。
其意正明三種般若。
而結歸題旨也。
為人演說者。
即文字般若也。
不取于相。
即觀照般若也。
如如不動。
即實相般若也。
此正如來示末世衆生。
發菩提心為人演說者。
須不取相。
安住真如平等實際之中。
自卻決定無疑。
然後始能豎拂揚眉。
皆第一義也。
演說者。
即文字而起觀照。
因觀照而悟實相也。
若然。
是真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徴釋雲。
定要不取于相。
此何以故。
以其世間一切有為之法。
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此等之法。
乃三有衆生妄執而有。
不過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而已。
原無真實。
安可取而為我人等相者也。
故雲應作如是觀。
問。
此相既皆不實。
渾如夢幻泡影等法。
則何處是如如不動。
答。
非教伊撥去諸法。
但于一切有為法上。
不生取着我人等相。
則彼陰界處等。
即是般若真心。
如如本體矣。
古雲。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者。
是矣。
故楞嚴雲。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又雲。
汝但不随分别。
世間業果衆生。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
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性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
取于諸相乎。
既能心不取相。
則法法皆如。
既法法皆如。
豈撥萬有。
方如如不動乎。
正龐居士道的。
但自無心于萬物。
何妨萬物常圍繞。
果然如是。
方堪随緣應化。
入廛垂手。
拖泥帶水。
而利益人天矣。
△二正結流通。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正信受流通也。
長老下。
乃四衆八部也。
言歡喜奉行者。
據文殊所問經雲。
有三種義。
一說者清淨。
不為利養。
二所說清淨。
如實知法。
三得果清淨。
故當歡喜而奉行也。
須知此乃阿難結集之辭。
意謂。
凡聞法歡喜。
必有妙契于心。
所以契則信。
信則受。
受必奉行也。
爾時溥畹作是疏已。
合掌禮佛。
而說是言。
稽首金剛無上士 甚深般若不思議 祇園普會諸聖賢 願賜慈悲垂加護 我今以蠡測大海 妄以凡心度佛智 冀即四見契如如 速證菩提平等道 為利未來沉冥者 非為自身希名譽 普願發界諸衆生 見聞随喜皆成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