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并及現前一切衆等。
慎勿妄議謂我作念。
當度衆生。
又複雲須菩提。
莫作是念者。
正如來珍重之極。
誡之至也。
向下徴釋。
謂如來修善法。
原為度衆生。
今教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良以菩提心法。
既曰平等。
則生佛皆具。
自無高下。
然則豈有高為能度之如來。
下為所度之衆生。
故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所謂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此順釋佛具真如自性平等法界。
所謂無我無人修善法也。
若有下反釋也。
謂佛與衆生原是一體。
絕無能所。
若曰有衆生為如來度者。
則能所曆然。
話成兩橛。
則是如來亦有四相矣。
既具四相。
豈還得為如來哉。
且阿耨菩提之法。
轉而為不平等矣。
有是理乎。
此以衆生乃佛心之生。
謂生即非生。
故言實無有生。
所以終日度而無生可度也。
以是而觀。
則所度空也。
然此如來說有我者。
下明能度空也。
蓋此中有我之我。
乃承上我人之我而來。
恐有人謂我既無我等四相。
如何又說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聻。
蓋不知此我。
乃法身真我。
非同四相之我。
所謂無我而我。
我而無我之義也。
而佛尋常說有我者。
是順俗流布而說我。
然我即非我。
奈世間凡夫之人。
逐塊尋香。
認名取相。
将以為實。
執之有我。
是皆錯解耳。
在如來分中。
則非有我也。
經文至此。
則能所皆空。
生佛平等矣。
須菩提下三句。
乃是如來恐人不解凡夫性空。
茲故順帶公文。
一并掃去。
言凡夫者。
乃泛爾之流。
所謂凡愚無智之者。
深着世法。
非我不言。
于五蘊中。
心心緣我。
在六塵上。
念念執我。
逢人起慢。
遇物生貪。
從迷積迷。
因妄成妄。
着衣吃飯。
那知溫飽饑寒。
送客迎賓。
豈解瞻前顧後。
苟延歲月。
虛過光陰。
乃是泛常之夫。
以故名之曰凡夫也。
須知我平時說法。
謂凡夫者。
乃依俗谛也。
說非凡夫者。
依真谛也。
說是名凡夫者。
乃依中道第一義谛。
發明是凡非凡。
凡即非凡之是名凡夫耳。
此名凡夫空也。
然則上無能度之佛。
下無所度凡夫。
真所謂無高無下。
甯非生佛平等者乎。
△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
一離有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離常見以明不有也。
蓋佛恐世人不解如來無我說我。
執為實我。
故此呼當機而問之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而凡夫之人。
将謂我有我耶。
既然有我。
是必有身。
既有身形。
必具相好。
則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矣。
不之一字。
正審問之意。
謂可耶。
不可耶。
前雲三十二相見如來。
茲言三十二相觀如來。
蓋單目曰見。
兼心曰觀。
心目雖殊。
而取相一也。
須菩提下。
正明凡夫之人。
既不知佛無我說我。
又豈能識離相見佛。
自然必以三十二相而觀佛矣。
故對之曰。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此一定之理也。
佛言須菩提下。
佛謂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所謂真如法身也。
然法身非相。
豈可以三十二相而觀之乎。
若定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而轉輪聖王。
亦有三十二相。
則将就是如來矣。
有是理乎。
而轉輪王稱之為聖者。
以其不行殺戮。
十善導人之故也。
亦具三十二相。
但較于佛。
稍欠明顯。
然佛之三十二相。
是依法身而現者。
王之三十二相。
乃依業因而生也。
其王有四。
謂金.銀.銅.鐵也。
而金輪王四洲。
銀輪王三洲。
銅輪王二洲。
鐵輪王一洲。
然此聖王生時。
即具七寶。
所謂一金輪寶。
名勝自在。
二象寶。
名青山。
三绀馬寶。
名勇疾風。
四神珠寶。
名光藏雲。
五主藏臣寶。
名大财。
六女寶。
名淨妙德。
七主兵臣寶。
名離垢眼。
有此七寶。
為轉輪王。
欲東。
則輪寶東飛。
欲西。
則輪寶西往。
設諸小國。
有不順命。
輪寶先往。
不待幹戈。
而自賓服。
所以王四天下。
具足千子。
其身金色。
三十二相。
與佛頗同。
乃世間第一福德人也。
須菩提白佛下。
足見尊者舌頭無骨。
眼裡有珠。
慣向順水推船。
又會随灣轉柁。
故雲如我解佛上來所說法身非相之義。
自然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矣。
當機意謂以相觀佛。
輪王即是如來。
若然。
是不應以相觀矣。
雖然如是。
也隻道得一半。
何不向如來未說輪王之前。
舉此二句。
聻。
所謂随人腳跟轉也。
故向下如來也不印其是。
亦不斥其非。
一總付之不理。
而說偈言。
蓋佛意謂。
我所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見佛。
勿謂如來有所說法者。
何耶。
恐其取相凡夫。
妄生貪着故也。
故言設若一切衆生以三十二相之色。
以為能見我者。
以聞如來四辯八音之聲。
以是而求我者。
故下斷雲。
是人行邪道。
以邪道者。
不達自性平等。
向外馳求。
尋言取相。
非邪而何。
故言不能見如來。
自不能見離相法身之如來矣。
此明相即無相。
乃除常見。
令人不滞于有也。
△二離空見。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離斷見以明不空也。
乃因前文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
乃至說法者。
無法可說。
實無衆生如來滅度。
且說無少法可得菩提。
又雲不應以三十二相見佛。
是則生佛因果等法。
一切皆空矣。
然在如來。
此說不過去人執有之心。
以顯平等自性耳。
但恐當機不達此意。
雖除于有。
未免執空。
将謂證菩提者。
必無具足相。
設有具足相。
便是輪王。
即非證菩提之者。
何則。
以證菩提人。
不應以具足相故。
若然。
是才離有見。
又入空見矣。
須知有見可醫。
空病難治。
所謂豁達空。
無因果。
茫茫蕩蕩招殃禍。
正是甯起有見如須彌山。
莫起無見如芥子許者。
此也。
但人一起此見。
永為枯木死灰。
成斷見纏空之種。
故我如來。
恐當機雖知具相非有。
然恐又着斷空。
以故呼其名而問之曰。
須菩提。
汝因上來聞如是說。
将謂是諸法皆空耶。
若作此念。
且謂如來得菩提時。
不應以此具足之相乎。
設爾。
則是撥無身相。
而成斷滅見矣。
故複呼名而誡之曰。
莫作是念。
此正諄諄誡勉。
切不可道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也。
何則。
如來所得法。
無實無虛。
設人執有。
為增益謗。
執無。
為損減謗。
是不惟道有不可。
即是道無亦不可。
良以實相無相。
無不相也。
故又重呼之曰。
汝須菩提。
若不聽我之教。
仍作不以具相見佛之念。
堅執不舍。
且執實無有法等說。
以為極則。
若是。
則凡有發阿耨菩提心者。
以為無因無果。
而說諸法為斷滅矣。
諸法者。
即陰處界等。
并上菩提生佛因果之法也。
于果則損福德莊嚴。
于因又減五度之行。
則堕損減之謗。
而入斷滅坑矣。
其過甚大。
故我教汝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說莫作是念。
聻。
以不發心則已。
但能發菩提心者。
必行六度四攝。
廣興佛事。
饒益衆生。
于上諸法。
必不肯說斷滅相也。
蓋如來之空。
非同外道消礙入空之空。
亦不似二乘唯斷見思。
除分段。
證偏空之空也。
須知自正宗至此。
從前一往如來皆談妙有。
所謂妙有不有。
以故即有而說空也。
自此望後。
直抵流通。
皆是說真空。
所謂真空不空。
是即空而明不空也。
是知有不住有。
方名妙有。
空不滞空。
始曰真空。
經文至此。
既超空有。
複離斷常。
豈非中道實相平等之義乎。
此章如來三喚當機。
耳提面命。
正恐當人錯解佛意。
妄說諸法皆空。
以故再三告誡耳。
所以頻呼小玉原無事。
秪要檀郎認得聲。
總之眼不逐色。
何妨柳綠華紅。
耳不循聲。
一任莺啼燕語。
△三較福勝二。
一較勝。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複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
所得福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
不受福德故。
此因前雲。
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
又雲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然此我無我法。
恐人難明。
故佛指現前有相之施。
以顯無法之理也。
而佛謂當機曰。
若有菩薩以恒河沙界寶。
持用布施。
其為功德。
可謂多矣。
此引有相事也。
若複又有一種人。
他卻不能以滿沙界之寶。
而行布施。
但知世出世間染淨聖凡以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
一切諸法。
當體全空。
而無有我。
會得空不住空。
我無我法。
二皆忍可。
少則彈指之間。
多則久經歲月。
決定印可。
了了分明。
亦不出之于口。
唯自忍之于心。
故言得成于忍。
乃為無生法忍也。
而下較量雲。
此得忍菩薩。
勝前寶施菩薩所得之功德也。
以寶施者。
乃有得心。
是以為劣。
而得忍菩薩。
乃無為心。
是以為勝耳。
何以故下。
釋其勝之所以。
謂沙界寶施。
不及得忍者。
此何以故。
以其此諸菩薩。
既獲無生法忍。
則證無為。
了得生而非生。
法亦非法。
生而非生。
不妨非生而生。
法亦非法。
何礙非法而法。
若然。
是誰受福德。
誰又不受福德耶。
△二論福二。
一當機問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當機因聞不受福德。
未達此理。
持疑不決。
而興此問也。
△二如來答福。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佛因尊者未了不受福德之義。
故告之曰。
須菩提。
設或菩薩若受福德。
是貪着福德也。
故我所以教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蓋不應二字。
乃誡辭也。
言其切不可貪着耳。
何則。
才生貪着。
即成有漏。
因既有漏。
果亦有漏。
縱具三十二相。
但同輪王。
不名為佛。
唯作福不生貪着。
則因成無漏。
因既無漏。
果亦無漏。
所得三十二相。
莊嚴法身。
名之為佛。
以是不貪着之義。
故所以我說菩薩不受福德也。
然此不受。
非撥棄百福相好。
萬德莊嚴為不受。
乃是不貪着。
為不受耳。
非絕無之不受也。
所謂無貪無著。
不受之受。
受而無受。
應知上文言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是妙有不有。
離常見也。
今此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
是真空不空。
離斷見也。
觀佛說法。
正似水上葫蘆。
捺着便轉。
日中寶石。
色無定形。
若謂如來無相。
而不知如來即相也。
若謂如來即相無相。
而不知如來非即相非無相也。
若謂非相即相。
即落常見。
若謂即相無相。
又成斷見。
須知非即俱非。
方得斷常斯泯。
既離斷常之見。
則非空有可拘。
甯非真如平等之義哉。
△三無去來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此明法身無去來。
顯平等之義也。
乃因上文若以色見聲求。
不能見佛之偈。
恐有謂言。
如來現今語默動靜。
四威儀中。
有目皆睹。
有耳皆聞。
何雲不見。
故佛喚當機而告之曰。
設若有人作如是言。
以為見我。
或入舍衛去。
或歸祇園來。
有時跏趺而坐。
有時吉祥而卧。
若然者。
是人皆不解我上來所說之義矣。
何則。
我前來曾雲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既是如義。
何有去來之相。
坐卧之實哉。
此不過示同人法。
應身邊事也。
若在法身體上。
尚不可形相而求。
所謂語言道斷。
心行路絕。
又何得有如是之事乎。
故下徴釋雲。
謂不可以語默動靜去來坐卧而見者。
此何以故。
蓋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體即實相。
無相無不相。
縱有去來坐卧。
無非因機而示耳。
不惟現在祇園來。
說來而無來。
即從兜率來。
亦未嘗來也。
不但舍衛去。
雲去而無去。
即後向雙林去。
亦未嘗去也。
若以此論。
在如來則不來相而來。
乃真來也。
在衆生。
則不見相而見。
乃妄見也。
須知如來若來已。
更不來。
若去已。
更不去。
所謂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則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矣。
故雲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由是無來無去。
以故名之曰如來也。
縱使如來日用尋常。
去來坐卧。
不過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然月未嘗運。
而岸未嘗移。
蓋随其機見耳。
又如月之印水。
不知月不印水。
而水自印也。
此正結前去舍衛。
來祇園。
乃至敷座而坐一段公案。
即無來去坐卧。
以明平等之義也。
△四非一多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此因上明如來法身。
無去無來。
恐有謂言。
有去來者是化身。
無去來者為法身。
在衆生則有去來。
在佛則無去來。
若是。
則三身相異。
生佛相乖。
何名平等之義。
故佛以目前三種世間。
人所共
并及現前一切衆等。
慎勿妄議謂我作念。
當度衆生。
又複雲須菩提。
莫作是念者。
正如來珍重之極。
誡之至也。
向下徴釋。
謂如來修善法。
原為度衆生。
今教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良以菩提心法。
既曰平等。
則生佛皆具。
自無高下。
然則豈有高為能度之如來。
下為所度之衆生。
故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所謂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此順釋佛具真如自性平等法界。
所謂無我無人修善法也。
若有下反釋也。
謂佛與衆生原是一體。
絕無能所。
若曰有衆生為如來度者。
則能所曆然。
話成兩橛。
則是如來亦有四相矣。
既具四相。
豈還得為如來哉。
且阿耨菩提之法。
轉而為不平等矣。
有是理乎。
此以衆生乃佛心之生。
謂生即非生。
故言實無有生。
所以終日度而無生可度也。
以是而觀。
則所度空也。
然此如來說有我者。
下明能度空也。
蓋此中有我之我。
乃承上我人之我而來。
恐有人謂我既無我等四相。
如何又說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聻。
蓋不知此我。
乃法身真我。
非同四相之我。
所謂無我而我。
我而無我之義也。
而佛尋常說有我者。
是順俗流布而說我。
然我即非我。
奈世間凡夫之人。
逐塊尋香。
認名取相。
将以為實。
執之有我。
是皆錯解耳。
在如來分中。
則非有我也。
經文至此。
則能所皆空。
生佛平等矣。
須菩提下三句。
乃是如來恐人不解凡夫性空。
茲故順帶公文。
一并掃去。
言凡夫者。
乃泛爾之流。
所謂凡愚無智之者。
深着世法。
非我不言。
于五蘊中。
心心緣我。
在六塵上。
念念執我。
逢人起慢。
遇物生貪。
從迷積迷。
因妄成妄。
着衣吃飯。
那知溫飽饑寒。
送客迎賓。
豈解瞻前顧後。
苟延歲月。
虛過光陰。
乃是泛常之夫。
以故名之曰凡夫也。
須知我平時說法。
謂凡夫者。
乃依俗谛也。
說非凡夫者。
依真谛也。
說是名凡夫者。
乃依中道第一義谛。
發明是凡非凡。
凡即非凡之是名凡夫耳。
此名凡夫空也。
然則上無能度之佛。
下無所度凡夫。
真所謂無高無下。
甯非生佛平等者乎。
△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
一離有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離常見以明不有也。
蓋佛恐世人不解如來無我說我。
執為實我。
故此呼當機而問之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而凡夫之人。
将謂我有我耶。
既然有我。
是必有身。
既有身形。
必具相好。
則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矣。
不之一字。
正審問之意。
謂可耶。
不可耶。
前雲三十二相見如來。
茲言三十二相觀如來。
蓋單目曰見。
兼心曰觀。
心目雖殊。
而取相一也。
須菩提下。
正明凡夫之人。
既不知佛無我說我。
又豈能識離相見佛。
自然必以三十二相而觀佛矣。
故對之曰。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此一定之理也。
佛言須菩提下。
佛謂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所謂真如法身也。
然法身非相。
豈可以三十二相而觀之乎。
若定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而轉輪聖王。
亦有三十二相。
則将就是如來矣。
有是理乎。
而轉輪王稱之為聖者。
以其不行殺戮。
十善導人之故也。
亦具三十二相。
但較于佛。
稍欠明顯。
然佛之三十二相。
是依法身而現者。
王之三十二相。
乃依業因而生也。
其王有四。
謂金.銀.銅.鐵也。
而金輪王四洲。
銀輪王三洲。
銅輪王二洲。
鐵輪王一洲。
然此聖王生時。
即具七寶。
所謂一金輪寶。
名勝自在。
二象寶。
名青山。
三绀馬寶。
名勇疾風。
四神珠寶。
名光藏雲。
五主藏臣寶。
名大财。
六女寶。
名淨妙德。
七主兵臣寶。
名離垢眼。
有此七寶。
為轉輪王。
欲東。
則輪寶東飛。
欲西。
則輪寶西往。
設諸小國。
有不順命。
輪寶先往。
不待幹戈。
而自賓服。
所以王四天下。
具足千子。
其身金色。
三十二相。
與佛頗同。
乃世間第一福德人也。
須菩提白佛下。
足見尊者舌頭無骨。
眼裡有珠。
慣向順水推船。
又會随灣轉柁。
故雲如我解佛上來所說法身非相之義。
自然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矣。
當機意謂以相觀佛。
輪王即是如來。
若然。
是不應以相觀矣。
雖然如是。
也隻道得一半。
何不向如來未說輪王之前。
舉此二句。
聻。
所謂随人腳跟轉也。
故向下如來也不印其是。
亦不斥其非。
一總付之不理。
而說偈言。
蓋佛意謂。
我所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見佛。
勿謂如來有所說法者。
何耶。
恐其取相凡夫。
妄生貪着故也。
故言設若一切衆生以三十二相之色。
以為能見我者。
以聞如來四辯八音之聲。
以是而求我者。
故下斷雲。
是人行邪道。
以邪道者。
不達自性平等。
向外馳求。
尋言取相。
非邪而何。
故言不能見如來。
自不能見離相法身之如來矣。
此明相即無相。
乃除常見。
令人不滞于有也。
△二離空見。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離斷見以明不空也。
乃因前文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
乃至說法者。
無法可說。
實無衆生如來滅度。
且說無少法可得菩提。
又雲不應以三十二相見佛。
是則生佛因果等法。
一切皆空矣。
然在如來。
此說不過去人執有之心。
以顯平等自性耳。
但恐當機不達此意。
雖除于有。
未免執空。
将謂證菩提者。
必無具足相。
設有具足相。
便是輪王。
即非證菩提之者。
何則。
以證菩提人。
不應以具足相故。
若然。
是才離有見。
又入空見矣。
須知有見可醫。
空病難治。
所謂豁達空。
無因果。
茫茫蕩蕩招殃禍。
正是甯起有見如須彌山。
莫起無見如芥子許者。
此也。
但人一起此見。
永為枯木死灰。
成斷見纏空之種。
故我如來。
恐當機雖知具相非有。
然恐又着斷空。
以故呼其名而問之曰。
須菩提。
汝因上來聞如是說。
将謂是諸法皆空耶。
若作此念。
且謂如來得菩提時。
不應以此具足之相乎。
設爾。
則是撥無身相。
而成斷滅見矣。
故複呼名而誡之曰。
莫作是念。
此正諄諄誡勉。
切不可道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也。
何則。
如來所得法。
無實無虛。
設人執有。
為增益謗。
執無。
為損減謗。
是不惟道有不可。
即是道無亦不可。
良以實相無相。
無不相也。
故又重呼之曰。
汝須菩提。
若不聽我之教。
仍作不以具相見佛之念。
堅執不舍。
且執實無有法等說。
以為極則。
若是。
則凡有發阿耨菩提心者。
以為無因無果。
而說諸法為斷滅矣。
諸法者。
即陰處界等。
并上菩提生佛因果之法也。
于果則損福德莊嚴。
于因又減五度之行。
則堕損減之謗。
而入斷滅坑矣。
其過甚大。
故我教汝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說莫作是念。
聻。
以不發心則已。
但能發菩提心者。
必行六度四攝。
廣興佛事。
饒益衆生。
于上諸法。
必不肯說斷滅相也。
蓋如來之空。
非同外道消礙入空之空。
亦不似二乘唯斷見思。
除分段。
證偏空之空也。
須知自正宗至此。
從前一往如來皆談妙有。
所謂妙有不有。
以故即有而說空也。
自此望後。
直抵流通。
皆是說真空。
所謂真空不空。
是即空而明不空也。
是知有不住有。
方名妙有。
空不滞空。
始曰真空。
經文至此。
既超空有。
複離斷常。
豈非中道實相平等之義乎。
此章如來三喚當機。
耳提面命。
正恐當人錯解佛意。
妄說諸法皆空。
以故再三告誡耳。
所以頻呼小玉原無事。
秪要檀郎認得聲。
總之眼不逐色。
何妨柳綠華紅。
耳不循聲。
一任莺啼燕語。
△三較福勝二。
一較勝。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複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
所得福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
不受福德故。
此因前雲。
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
又雲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然此我無我法。
恐人難明。
故佛指現前有相之施。
以顯無法之理也。
而佛謂當機曰。
若有菩薩以恒河沙界寶。
持用布施。
其為功德。
可謂多矣。
此引有相事也。
若複又有一種人。
他卻不能以滿沙界之寶。
而行布施。
但知世出世間染淨聖凡以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
一切諸法。
當體全空。
而無有我。
會得空不住空。
我無我法。
二皆忍可。
少則彈指之間。
多則久經歲月。
決定印可。
了了分明。
亦不出之于口。
唯自忍之于心。
故言得成于忍。
乃為無生法忍也。
而下較量雲。
此得忍菩薩。
勝前寶施菩薩所得之功德也。
以寶施者。
乃有得心。
是以為劣。
而得忍菩薩。
乃無為心。
是以為勝耳。
何以故下。
釋其勝之所以。
謂沙界寶施。
不及得忍者。
此何以故。
以其此諸菩薩。
既獲無生法忍。
則證無為。
了得生而非生。
法亦非法。
生而非生。
不妨非生而生。
法亦非法。
何礙非法而法。
若然。
是誰受福德。
誰又不受福德耶。
△二論福二。
一當機問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當機因聞不受福德。
未達此理。
持疑不決。
而興此問也。
△二如來答福。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佛因尊者未了不受福德之義。
故告之曰。
須菩提。
設或菩薩若受福德。
是貪着福德也。
故我所以教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蓋不應二字。
乃誡辭也。
言其切不可貪着耳。
何則。
才生貪着。
即成有漏。
因既有漏。
果亦有漏。
縱具三十二相。
但同輪王。
不名為佛。
唯作福不生貪着。
則因成無漏。
因既無漏。
果亦無漏。
所得三十二相。
莊嚴法身。
名之為佛。
以是不貪着之義。
故所以我說菩薩不受福德也。
然此不受。
非撥棄百福相好。
萬德莊嚴為不受。
乃是不貪着。
為不受耳。
非絕無之不受也。
所謂無貪無著。
不受之受。
受而無受。
應知上文言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是妙有不有。
離常見也。
今此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
是真空不空。
離斷見也。
觀佛說法。
正似水上葫蘆。
捺着便轉。
日中寶石。
色無定形。
若謂如來無相。
而不知如來即相也。
若謂如來即相無相。
而不知如來非即相非無相也。
若謂非相即相。
即落常見。
若謂即相無相。
又成斷見。
須知非即俱非。
方得斷常斯泯。
既離斷常之見。
則非空有可拘。
甯非真如平等之義哉。
△三無去來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此明法身無去來。
顯平等之義也。
乃因上文若以色見聲求。
不能見佛之偈。
恐有謂言。
如來現今語默動靜。
四威儀中。
有目皆睹。
有耳皆聞。
何雲不見。
故佛喚當機而告之曰。
設若有人作如是言。
以為見我。
或入舍衛去。
或歸祇園來。
有時跏趺而坐。
有時吉祥而卧。
若然者。
是人皆不解我上來所說之義矣。
何則。
我前來曾雲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既是如義。
何有去來之相。
坐卧之實哉。
此不過示同人法。
應身邊事也。
若在法身體上。
尚不可形相而求。
所謂語言道斷。
心行路絕。
又何得有如是之事乎。
故下徴釋雲。
謂不可以語默動靜去來坐卧而見者。
此何以故。
蓋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體即實相。
無相無不相。
縱有去來坐卧。
無非因機而示耳。
不惟現在祇園來。
說來而無來。
即從兜率來。
亦未嘗來也。
不但舍衛去。
雲去而無去。
即後向雙林去。
亦未嘗去也。
若以此論。
在如來則不來相而來。
乃真來也。
在衆生。
則不見相而見。
乃妄見也。
須知如來若來已。
更不來。
若去已。
更不去。
所謂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則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矣。
故雲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由是無來無去。
以故名之曰如來也。
縱使如來日用尋常。
去來坐卧。
不過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然月未嘗運。
而岸未嘗移。
蓋随其機見耳。
又如月之印水。
不知月不印水。
而水自印也。
此正結前去舍衛。
來祇園。
乃至敷座而坐一段公案。
即無來去坐卧。
以明平等之義也。
△四非一多以顯平等。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此因上明如來法身。
無去無來。
恐有謂言。
有去來者是化身。
無去來者為法身。
在衆生則有去來。
在佛則無去來。
若是。
則三身相異。
生佛相乖。
何名平等之義。
故佛以目前三種世間。
人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