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淨。
依天親承上斷疑。
則福德所感者應化也。
以應化則有去來。
彼不解故謂實有來去。
是不解知其為法身體無來去故也。
則又曰如來者無所從來。
所謂從真如實際中來。
又曰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是則修性因果皆依一如。
以如無來去故。
無從來者亦無所去。
而言來者順化之義。
去者反本之義。
若雲如去則是雙林順如而去也。
亦無所從生名為如來。
故淨名曰。
來者無所從來等。
皆其理也。
餘論以望彼生死涅槃雲無來去者。
亦無方之說也。
【疑】此下一疑。
論無顯文。
準功德施曰。
複次疑者。
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來去者。
如來豈如須彌山等。
積聚一合而安住邪。
為遣此中衆多等有無一合見故。
如經。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止)是名法相。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
于中有二種方便。
破色身如前說。
言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此謂聚體不成就故。
說名非聚。
若不爾者。
雖不說亦自知是聚義。
何須佛說。
經言如來說世界非世界者。
此以無所見方便破名身。
謂衆生世界故。
又言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者。
此界塵并說故有二種抟取。
謂一抟取即衆生類及世界為一有故。
差别抟取者。
以取微塵衆集有差别相故。
言非一合相者。
此為安立第一義故。
又曰即是不可說等。
謂以世言說故有彼抟取。
第一義中彼法不可說。
而小乘凡夫如言說取。
非第一義。
經言佛說我見等者。
顯示如所不分别。
謂如外道說我。
如來說為我見。
又說有此我見。
是即見攝。
所以安立法無我。
如是觀察入三昧時。
不複分别。
是為相應方便。
言發阿耨菩提心者。
示無分别人。
于一切法者。
示無分别法。
如是知見等。
示增上心及智皆無分别。
故即知見勝解。
謂以智依奢摩他故言知依。
毗缽舍那故言見。
此二依止三摩提。
自在解内攀緣影象故言勝解(初二翻名止觀。
故能知能見。
第三恐取等持之義。
故以三摩提為言。
若準圓覺則初名奢摩他。
[故]名三摩缽提。
第三名禅那。
今次名異彼。
即同涅槃。
第三合名優畢叉。
今言三摩提者。
名相進退。
所出不同)言如是信解不住法相者。
正顯無分别義。
于法相中示不共及相應義故。
如前說(雲雲)。
頌曰。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為末 示現煩惱盡 非集聚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别喻 但随于音聲 凡夫取颠倒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我見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天親釋曰。
碎塵為喻者。
謂真如法界處非一異。
如來于彼法界處住。
故說此喻。
示煩惱盡顯非一異相故。
言非集聚故集等。
謂如塵為末。
非有聚集物故非一處住。
非彼差别處可得故亦非異處。
如是遠離煩惱障盡。
住彼非一異處。
又說世界一合相喻者。
謂若實有物聚集。
如來則不說微塵聚。
若實有世界。
佛則不說三千世界是一合相。
以彼聚集無物可取。
凡夫妄取為有。
非實有故。
即知是妄。
故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等。
又佛說我見等者。
謂本無我。
随言取着。
計為二見。
故言但随于音聲等。
非彼無我及法。
若離二事即得菩提。
故偈複言遠離于我法等。
見我即不見者。
謂見我者。
即不見彼無我。
以其無實。
虛妄分别。
無有我故。
如來說彼我見如是。
見法亦爾。
經言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謂若見法相即不見相。
故見我見法二皆不見。
此是細障。
若不見彼二。
是即見法而得遠離。
故言見真如遠離。
又如是知等者。
顯示世智第一義智。
及依止三昧得離彼障故。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此中微塵衆多者。
遣無分一合見。
非微塵衆者。
遣有分一合見。
是名微塵衆者。
非有分物。
說之為衆。
複為遣積聚見故。
又曰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者。
謂若世界實有。
即是一合見。
何故非此一合見邪。
謂于非有中妄見故。
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是俗谛相。
非真實有。
若第一義。
一切法本性無生。
故不可得。
離于言說。
而起執凡夫于中妄取。
若我一向非。
如教有言。
我以己為依。
讵以他為依。
智者能調我。
生天受安樂。
為遣此疑。
經曰。
若人言如來說我見等為正語不。
謂佛說見我者。
為誘攝諸信樂者。
故于五蘊随俗名言。
非謂真實。
而佛所見我。
是遠離性。
故言即非我見等。
以離生死涅槃我等一合見得菩提故。
複欲令其同證故。
說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謂修信解者。
法想尚不生。
況非法想。
即不生于如法不如法分别。
又曰。
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
謂一切法無生性故。
若無生即非有。
于何知見。
以俗谛故。
說名法想(斷疑二十四)。
[會解]曰。
無著科此文。
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
亦承上言之。
謂有去來者名色身也。
無去來者破名色也。
以破名色身故解脫。
解脫顯由法身。
故解脫自在則應化亦自在。
此與前文異者。
前為顯相應行相故。
此以為自在行住。
雖意各不同。
其必破名色身一也。
論以初文末塵方便破色身。
即外世界色例内身色。
世界既為微塵。
則有而非有。
非有而有。
亦抟衆塵而為一色。
既有無不可得。
則色身執破矣。
又曰若世界實有者。
決以世界非世界破名身。
即世界之名例衆生之名。
世界既有而非有。
則衆生名亦非名。
即名身執破矣。
破雖在佛。
執實凡夫。
所以寄果以破因執也。
言一合相義亦難曉。
是應知合多為一。
為一合相。
散一為多。
為非一合相。
非一合相則為無。
一合相者則為有。
有則為凡。
無則為聖。
于一合相而有二種。
如論有二種抟取。
謂抟取積聚之義。
所謂抟衆生類等為一世界。
一也。
又抟衆塵以成世界種種差别。
二也。
既二俱不可得。
則非一非異。
如論偈顯非一異是也。
故以凡言之。
知合而不知散。
聖人觀之。
于合而知散。
故曰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又見有合散者凡夫也。
見非合散者聖人也。
如曰若見凡法不合不散。
是即聖人法。
若見聖法有合有散者。
是即凡夫法。
(雲雲)是不特知聖凡之分。
亦見聖凡元隻一法。
本無定實。
又安立第一義故。
說非一合相。
随世言說故。
是名一合相。
抑通言之。
凡一切法但有待對。
未會一如。
皆一合相。
是則攝義甚通。
于理極遠。
此姑置之。
依天親釋義。
則碎塵為喻。
顯非一異相。
以上明法身所契真如非一異故。
故有世界微塵之喻。
然則文言若實有一物聚集。
如來則不說微塵衆者。
此言佛說一合相意也。
以是知言微塵衆者。
為顯體不成就。
非實有一合相。
餘諸文義。
論釋詳矣。
今更直釋之。
經于此後複言佛說我見人見者。
一由凡夫不了一合相義。
貪着其事。
故有我見等執。
亦由我等見故取一合相。
故于是破之。
亦是破上地微細障也。
二由上言佛說微塵衆顯非一合相。
故言如佛說我見等。
亦彰見而非見。
故複示發心者。
于一切法。
亦當如其非見而見。
如是知見信解。
則不生法相矣。
又言法相者。
覆釋法相。
亦皆非相而相。
故知言不生者。
由本不生。
非始不生也。
于是如來反覆發明之旨。
非不切着。
而凡迷不解。
奈何。
【經】須菩提若人滿無量阿僧祇世界(止)如如不動。
【論】無著曰。
此下第三為不染行住。
于中二種。
一說法不染。
以有如是大利益故。
決定應如是說而無所染。
雲何為人演說等。
顯示不可言說故不說彼法有可說體。
應如是說。
若異此者則為染污。
以颠倒義故。
又不求信敬故。
亦為無染說。
頌曰。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天親釋曰。
此雖諸佛自然作用。
而彼化身說法有無盡無漏功德。
故重說勝福譬。
雲何為人演說。
而不名說。
故言諸佛說法時等。
謂化身說法時。
若言我是化佛。
則衆生不敬。
不能利物故。
以不如是說而為正說。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何故複說受持之福。
欲令衆生畢竟信故。
經曰。
如無演說是名為說。
謂第一義無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說者。
是名為說。
[會解]曰。
此經始終以七寶施福校量。
雖世界有多少。
顯持經福勝一也。
其所以勝之之說雖不同。
而出乎般若亦一也。
無著以此文為說法不染。
蓋順無說之說。
是真得般若體故。
又以不求信敬為不染。
謂說者能忘于我故。
天親以偈言化身示現福等。
知其依化身說法。
而不言是化。
則其所說無相。
勝彼有作之福。
故曰非無無盡福。
亦得是釋疑也。
什本則曰。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夫言不取于相。
則理絕常想。
言如如不動。
則妙極真源。
惟其如是。
乃契般若。
斯所以顯持說福勝。
淨名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蓋今說之謂也。
【疑】天親曰。
複有疑若諸佛常為衆生說法。
雲何言入涅槃。
為斷此疑。
如經。
【經】何以故一切有為法(止)應作如是觀。
【論】此下三論并依九喻釋。
無著曰。
二為流轉不染故。
于中顯示四種有為相。
一自性相。
謂共相見識如星光。
以無智闇中有。
有智明中無故。
人法我見如翳。
取本無義故。
妄識如燈。
以渴愛潤取緣能熾然故。
二着所味相。
味着颠倒境界。
如彼幻倒見故。
三随順過失相。
謂随順無常等過如露體相無有故。
随順受相如泡。
以有受皆苦。
凡三苦故。
四随順出離相。
謂觀過去行等如夢。
随念所現故。
現在不久住故如電。
未來種子依阿黎耶識出生諸法。
如空中出雲。
如是了知三世行已。
通達人法無我。
得出離故。
頌曰。
非有為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為法 妙智正觀故 見相及于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觀相及受用 觀于三世事 于有為法中 得無垢自在 ○天親釋曰。
如來為斷疑故。
說九喻偈。
謂諸佛雖得涅槃。
非有為法。
亦不離有為。
以化身說法。
示現世間。
利益衆生故。
此明佛于涅槃世間皆不住也。
何故示現世間而不住有為法。
故曰九種有為法等。
謂如星等九種法譬成九正觀。
觀九種境故言見相。
及于識等。
謂觀見如星。
為日所映。
有而不現。
能見心法。
亦複如是。
觀有為相如翳。
見毛輪等色。
以颠倒見故。
觀識如燈。
依止貪愛法住故。
觀所依住處如幻。
以器世間無一體實故。
觀身如露。
少時住故。
觀所受用事如泡。
受想因三法不定故。
觀過去法如夢。
唯念現故。
觀現在法如電。
刹那不住故。
觀未來法如雲。
以阿黎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故。
又總唯三種。
謂觀相如見識相。
觀受用如器世間等。
觀有為法如三世轉現等。
如是總别。
觀一切法。
則于世間有為法中得自在無礙智。
故曰得無垢自在。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此無住涅槃。
觀察有為。
然後方證。
雲何觀察。
謂觀察自在如星。
觀物境如翳。
觀遷動如燈。
觀體性如幻。
觀少盛如露。
觀壽命如泡。
觀作者如夢。
觀心識如電。
觀有為如雲等。
(雲雲)複次先依俗谛。
以星等喻安立有為。
後依中論第一義。
明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及般若中一切法非積住性。
以次帖釋雲雲(文煩不盡)(○斷疑二十五)。
[會解]曰。
無著以此兼于上文。
為二種無染。
此謂流轉無染也。
以其善觀四種有為法故。
不為生死所流轉。
天親意彰釋疑。
以謂雖得涅槃而不住涅槃。
不妨化身說法。
雖示現世間而不住有為。
以其正智善觀察故。
然而什本特加何以故者。
還徴釋上不住于相如如不動之旨。
夫觀諸法如幻化相。
則是相皆遣。
尚不住涅槃。
況有為之相而不遣邪。
所謂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
故知但了如幻不住有無。
自然妙契如如。
安住不動。
徴一得二。
理在其中。
由是言之。
回觀魏譯。
言同意淺。
什譯良有旨哉。
喻有加略(加一略四)者。
直取如幻大旨而已。
星翳等喻幻義稍疏。
故略之無。
各如諸家封法之釋纂者疊疑之喻皆失其源流。
入巧見非大方之說。
然以是偈殿于經末。
亦依經示觀之意。
苟能日用以為心要。
不唯觀達有為。
抑足照了無相也。
【經】佛說是經已(止)信受奉行。
【論】無别釋。
[會解]曰。
此經流通諸論。
固無定判。
而章疏科節。
或複進退。
(雲雲)今謂凡流通亦多門。
有付囑者。
有勸持者。
有校量功德者。
有示方軌者。
有請名結要者。
有随經結益者。
有從物偏好乘乘不同者。
有發誓弘護者。
有信受奉行等。
皆流通也。
若準此意。
則合追指。
自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下。
具諸流通義。
言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則付囑流通也。
令如是知解。
或從富文言之。
或通指一經所說。
況發心之言。
與初文同。
故知正通其理一貫。
次若有人等。
校量福勝勸持也。
雲何為人演說等。
示持說方執也。
佛說是經下。
如說奉行也。
歡喜之言。
即四悉之一。
通亦具四。
皆生喜故。
請名結要。
則又見于上文。
餘亦應具。
文缺略耳。
然以此經。
垂之後世。
流通無壅。
受持特盛者。
得非以一經始終校量功深。
殷勤付囑。
般若冥資之力。
衆生乘種之深故也。
雖然希利而持經。
吾未見其能持。
惟不以利而持經。
庶幾如來流通之旨乎。
讀者宜尊行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下(終) 愚述此書。
始于己亥歲。
草創于東湖蘭若。
以其編例東安置之以箧筒無慮二十年。
至乙卯叨南湖祖席。
戊午夏坐足疾稍閑。
因得治定成四帙。
畢酬素志。
既而有 竺峰之命。
衆請刊。
餘四經闆藉次乃獲锓工。
才得卷餘。
?以東歸。
于茲中辍者又十餘載。
其業不易究如此。
自謂不複舉此話矣。
山門學者妙見忏首。
慨茲墜緒。
有激于申。
毅然發志募諸 同袍道舊。
相與助成教門一段因緣。
於戲起斯文于溝中之斷豈易得邪。
柏庭老衲書始末于供觀山色雲
依天親承上斷疑。
則福德所感者應化也。
以應化則有去來。
彼不解故謂實有來去。
是不解知其為法身體無來去故也。
則又曰如來者無所從來。
所謂從真如實際中來。
又曰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是則修性因果皆依一如。
以如無來去故。
無從來者亦無所去。
而言來者順化之義。
去者反本之義。
若雲如去則是雙林順如而去也。
亦無所從生名為如來。
故淨名曰。
來者無所從來等。
皆其理也。
餘論以望彼生死涅槃雲無來去者。
亦無方之說也。
【疑】此下一疑。
論無顯文。
準功德施曰。
複次疑者。
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來去者。
如來豈如須彌山等。
積聚一合而安住邪。
為遣此中衆多等有無一合見故。
如經。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止)是名法相。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
于中有二種方便。
破色身如前說。
言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此謂聚體不成就故。
說名非聚。
若不爾者。
雖不說亦自知是聚義。
何須佛說。
經言如來說世界非世界者。
此以無所見方便破名身。
謂衆生世界故。
又言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者。
此界塵并說故有二種抟取。
謂一抟取即衆生類及世界為一有故。
差别抟取者。
以取微塵衆集有差别相故。
言非一合相者。
此為安立第一義故。
又曰即是不可說等。
謂以世言說故有彼抟取。
第一義中彼法不可說。
而小乘凡夫如言說取。
非第一義。
經言佛說我見等者。
顯示如所不分别。
謂如外道說我。
如來說為我見。
又說有此我見。
是即見攝。
所以安立法無我。
如是觀察入三昧時。
不複分别。
是為相應方便。
言發阿耨菩提心者。
示無分别人。
于一切法者。
示無分别法。
如是知見等。
示增上心及智皆無分别。
故即知見勝解。
謂以智依奢摩他故言知依。
毗缽舍那故言見。
此二依止三摩提。
自在解内攀緣影象故言勝解(初二翻名止觀。
故能知能見。
第三恐取等持之義。
故以三摩提為言。
若準圓覺則初名奢摩他。
[故]名三摩缽提。
第三名禅那。
今次名異彼。
即同涅槃。
第三合名優畢叉。
今言三摩提者。
名相進退。
所出不同)言如是信解不住法相者。
正顯無分别義。
于法相中示不共及相應義故。
如前說(雲雲)。
頌曰。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為末 示現煩惱盡 非集聚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别喻 但随于音聲 凡夫取颠倒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我見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天親釋曰。
碎塵為喻者。
謂真如法界處非一異。
如來于彼法界處住。
故說此喻。
示煩惱盡顯非一異相故。
言非集聚故集等。
謂如塵為末。
非有聚集物故非一處住。
非彼差别處可得故亦非異處。
如是遠離煩惱障盡。
住彼非一異處。
又說世界一合相喻者。
謂若實有物聚集。
如來則不說微塵聚。
若實有世界。
佛則不說三千世界是一合相。
以彼聚集無物可取。
凡夫妄取為有。
非實有故。
即知是妄。
故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等。
又佛說我見等者。
謂本無我。
随言取着。
計為二見。
故言但随于音聲等。
非彼無我及法。
若離二事即得菩提。
故偈複言遠離于我法等。
見我即不見者。
謂見我者。
即不見彼無我。
以其無實。
虛妄分别。
無有我故。
如來說彼我見如是。
見法亦爾。
經言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謂若見法相即不見相。
故見我見法二皆不見。
此是細障。
若不見彼二。
是即見法而得遠離。
故言見真如遠離。
又如是知等者。
顯示世智第一義智。
及依止三昧得離彼障故。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此中微塵衆多者。
遣無分一合見。
非微塵衆者。
遣有分一合見。
是名微塵衆者。
非有分物。
說之為衆。
複為遣積聚見故。
又曰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者。
謂若世界實有。
即是一合見。
何故非此一合見邪。
謂于非有中妄見故。
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是俗谛相。
非真實有。
若第一義。
一切法本性無生。
故不可得。
離于言說。
而起執凡夫于中妄取。
若我一向非。
如教有言。
我以己為依。
讵以他為依。
智者能調我。
生天受安樂。
為遣此疑。
經曰。
若人言如來說我見等為正語不。
謂佛說見我者。
為誘攝諸信樂者。
故于五蘊随俗名言。
非謂真實。
而佛所見我。
是遠離性。
故言即非我見等。
以離生死涅槃我等一合見得菩提故。
複欲令其同證故。
說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謂修信解者。
法想尚不生。
況非法想。
即不生于如法不如法分别。
又曰。
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
謂一切法無生性故。
若無生即非有。
于何知見。
以俗谛故。
說名法想(斷疑二十四)。
[會解]曰。
無著科此文。
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
亦承上言之。
謂有去來者名色身也。
無去來者破名色也。
以破名色身故解脫。
解脫顯由法身。
故解脫自在則應化亦自在。
此與前文異者。
前為顯相應行相故。
此以為自在行住。
雖意各不同。
其必破名色身一也。
論以初文末塵方便破色身。
即外世界色例内身色。
世界既為微塵。
則有而非有。
非有而有。
亦抟衆塵而為一色。
既有無不可得。
則色身執破矣。
又曰若世界實有者。
決以世界非世界破名身。
即世界之名例衆生之名。
世界既有而非有。
則衆生名亦非名。
即名身執破矣。
破雖在佛。
執實凡夫。
所以寄果以破因執也。
言一合相義亦難曉。
是應知合多為一。
為一合相。
散一為多。
為非一合相。
非一合相則為無。
一合相者則為有。
有則為凡。
無則為聖。
于一合相而有二種。
如論有二種抟取。
謂抟取積聚之義。
所謂抟衆生類等為一世界。
一也。
又抟衆塵以成世界種種差别。
二也。
既二俱不可得。
則非一非異。
如論偈顯非一異是也。
故以凡言之。
知合而不知散。
聖人觀之。
于合而知散。
故曰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又見有合散者凡夫也。
見非合散者聖人也。
如曰若見凡法不合不散。
是即聖人法。
若見聖法有合有散者。
是即凡夫法。
(雲雲)是不特知聖凡之分。
亦見聖凡元隻一法。
本無定實。
又安立第一義故。
說非一合相。
随世言說故。
是名一合相。
抑通言之。
凡一切法但有待對。
未會一如。
皆一合相。
是則攝義甚通。
于理極遠。
此姑置之。
依天親釋義。
則碎塵為喻。
顯非一異相。
以上明法身所契真如非一異故。
故有世界微塵之喻。
然則文言若實有一物聚集。
如來則不說微塵衆者。
此言佛說一合相意也。
以是知言微塵衆者。
為顯體不成就。
非實有一合相。
餘諸文義。
論釋詳矣。
今更直釋之。
經于此後複言佛說我見人見者。
一由凡夫不了一合相義。
貪着其事。
故有我見等執。
亦由我等見故取一合相。
故于是破之。
亦是破上地微細障也。
二由上言佛說微塵衆顯非一合相。
故言如佛說我見等。
亦彰見而非見。
故複示發心者。
于一切法。
亦當如其非見而見。
如是知見信解。
則不生法相矣。
又言法相者。
覆釋法相。
亦皆非相而相。
故知言不生者。
由本不生。
非始不生也。
于是如來反覆發明之旨。
非不切着。
而凡迷不解。
奈何。
【經】須菩提若人滿無量阿僧祇世界(止)如如不動。
【論】無著曰。
此下第三為不染行住。
于中二種。
一說法不染。
以有如是大利益故。
決定應如是說而無所染。
雲何為人演說等。
顯示不可言說故不說彼法有可說體。
應如是說。
若異此者則為染污。
以颠倒義故。
又不求信敬故。
亦為無染說。
頌曰。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天親釋曰。
此雖諸佛自然作用。
而彼化身說法有無盡無漏功德。
故重說勝福譬。
雲何為人演說。
而不名說。
故言諸佛說法時等。
謂化身說法時。
若言我是化佛。
則衆生不敬。
不能利物故。
以不如是說而為正說。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何故複說受持之福。
欲令衆生畢竟信故。
經曰。
如無演說是名為說。
謂第一義無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說者。
是名為說。
[會解]曰。
此經始終以七寶施福校量。
雖世界有多少。
顯持經福勝一也。
其所以勝之之說雖不同。
而出乎般若亦一也。
無著以此文為說法不染。
蓋順無說之說。
是真得般若體故。
又以不求信敬為不染。
謂說者能忘于我故。
天親以偈言化身示現福等。
知其依化身說法。
而不言是化。
則其所說無相。
勝彼有作之福。
故曰非無無盡福。
亦得是釋疑也。
什本則曰。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夫言不取于相。
則理絕常想。
言如如不動。
則妙極真源。
惟其如是。
乃契般若。
斯所以顯持說福勝。
淨名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蓋今說之謂也。
【疑】天親曰。
複有疑若諸佛常為衆生說法。
雲何言入涅槃。
為斷此疑。
如經。
【經】何以故一切有為法(止)應作如是觀。
【論】此下三論并依九喻釋。
無著曰。
二為流轉不染故。
于中顯示四種有為相。
一自性相。
謂共相見識如星光。
以無智闇中有。
有智明中無故。
人法我見如翳。
取本無義故。
妄識如燈。
以渴愛潤取緣能熾然故。
二着所味相。
味着颠倒境界。
如彼幻倒見故。
三随順過失相。
謂随順無常等過如露體相無有故。
随順受相如泡。
以有受皆苦。
凡三苦故。
四随順出離相。
謂觀過去行等如夢。
随念所現故。
現在不久住故如電。
未來種子依阿黎耶識出生諸法。
如空中出雲。
如是了知三世行已。
通達人法無我。
得出離故。
頌曰。
非有為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為法 妙智正觀故 見相及于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觀相及受用 觀于三世事 于有為法中 得無垢自在 ○天親釋曰。
如來為斷疑故。
說九喻偈。
謂諸佛雖得涅槃。
非有為法。
亦不離有為。
以化身說法。
示現世間。
利益衆生故。
此明佛于涅槃世間皆不住也。
何故示現世間而不住有為法。
故曰九種有為法等。
謂如星等九種法譬成九正觀。
觀九種境故言見相。
及于識等。
謂觀見如星。
為日所映。
有而不現。
能見心法。
亦複如是。
觀有為相如翳。
見毛輪等色。
以颠倒見故。
觀識如燈。
依止貪愛法住故。
觀所依住處如幻。
以器世間無一體實故。
觀身如露。
少時住故。
觀所受用事如泡。
受想因三法不定故。
觀過去法如夢。
唯念現故。
觀現在法如電。
刹那不住故。
觀未來法如雲。
以阿黎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故。
又總唯三種。
謂觀相如見識相。
觀受用如器世間等。
觀有為法如三世轉現等。
如是總别。
觀一切法。
則于世間有為法中得自在無礙智。
故曰得無垢自在。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此無住涅槃。
觀察有為。
然後方證。
雲何觀察。
謂觀察自在如星。
觀物境如翳。
觀遷動如燈。
觀體性如幻。
觀少盛如露。
觀壽命如泡。
觀作者如夢。
觀心識如電。
觀有為如雲等。
(雲雲)複次先依俗谛。
以星等喻安立有為。
後依中論第一義。
明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及般若中一切法非積住性。
以次帖釋雲雲(文煩不盡)(○斷疑二十五)。
[會解]曰。
無著以此兼于上文。
為二種無染。
此謂流轉無染也。
以其善觀四種有為法故。
不為生死所流轉。
天親意彰釋疑。
以謂雖得涅槃而不住涅槃。
不妨化身說法。
雖示現世間而不住有為。
以其正智善觀察故。
然而什本特加何以故者。
還徴釋上不住于相如如不動之旨。
夫觀諸法如幻化相。
則是相皆遣。
尚不住涅槃。
況有為之相而不遣邪。
所謂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
故知但了如幻不住有無。
自然妙契如如。
安住不動。
徴一得二。
理在其中。
由是言之。
回觀魏譯。
言同意淺。
什譯良有旨哉。
喻有加略(加一略四)者。
直取如幻大旨而已。
星翳等喻幻義稍疏。
故略之無。
各如諸家封法之釋纂者疊疑之喻皆失其源流。
入巧見非大方之說。
然以是偈殿于經末。
亦依經示觀之意。
苟能日用以為心要。
不唯觀達有為。
抑足照了無相也。
【經】佛說是經已(止)信受奉行。
【論】無别釋。
[會解]曰。
此經流通諸論。
固無定判。
而章疏科節。
或複進退。
(雲雲)今謂凡流通亦多門。
有付囑者。
有勸持者。
有校量功德者。
有示方軌者。
有請名結要者。
有随經結益者。
有從物偏好乘乘不同者。
有發誓弘護者。
有信受奉行等。
皆流通也。
若準此意。
則合追指。
自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下。
具諸流通義。
言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
則付囑流通也。
令如是知解。
或從富文言之。
或通指一經所說。
況發心之言。
與初文同。
故知正通其理一貫。
次若有人等。
校量福勝勸持也。
雲何為人演說等。
示持說方執也。
佛說是經下。
如說奉行也。
歡喜之言。
即四悉之一。
通亦具四。
皆生喜故。
請名結要。
則又見于上文。
餘亦應具。
文缺略耳。
然以此經。
垂之後世。
流通無壅。
受持特盛者。
得非以一經始終校量功深。
殷勤付囑。
般若冥資之力。
衆生乘種之深故也。
雖然希利而持經。
吾未見其能持。
惟不以利而持經。
庶幾如來流通之旨乎。
讀者宜尊行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下(終) 愚述此書。
始于己亥歲。
草創于東湖蘭若。
以其編例東安置之以箧筒無慮二十年。
至乙卯叨南湖祖席。
戊午夏坐足疾稍閑。
因得治定成四帙。
畢酬素志。
既而有 竺峰之命。
衆請刊。
餘四經闆藉次乃獲锓工。
才得卷餘。
?以東歸。
于茲中辍者又十餘載。
其業不易究如此。
自謂不複舉此話矣。
山門學者妙見忏首。
慨茲墜緒。
有激于申。
毅然發志募諸 同袍道舊。
相與助成教門一段因緣。
於戲起斯文于溝中之斷豈易得邪。
柏庭老衲書始末于供觀山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