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四明沙門柏庭 善月 述
示論懸釋綱領。
凡四論。
一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岌多譯。
○二名同上三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三藏菩提流支譯。
○三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亦三卷。
與上同釋論偈。
此不入經。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義淨譯。
○四經名同上。
破取着不壞假名論二卷。
功德施菩薩造。
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
有唐禦制序。
【論】按無著以七種義句懸釋一經。
一種性不斷。
二發起行相。
三行所住處。
(此三從别節經)四對治。
五不失。
六判地。
(約通明義)七立名。
(名本在初論從後立)于中前六顯示菩薩所作究竟。
後一成立此經法門。
總為佛種不斷故流行于世。
(謂依經成立七種義句。
複由義句成立般若)複于第三行所住處開一十八住。
一發心(止)十八上求佛地。
(列名對經如後)又略為八住亦得滿足。
(攝文亦足)一攝住。
二淨住。
三欲住。
四離障礙住。
(攝上住中十二種障)五淨心。
六究竟。
(對經如前住)七廣大。
八甚深。
(通前諸住各有二義)如初住處說菩薩應生如是心等。
此為廣大。
又說若菩薩不住事行于布施。
此為甚深。
餘住例說。
(雲雲)四對治者。
謂于諸住各有二種對治。
一邪行。
二共見正行。
(論自釋雲。
此中見者謂分别也)若菩薩應生如是心。
即初對治。
(謂對治彼凡夫不能生如是心。
是為邪行對治)又曰生如是心是菩薩邪行。
若菩薩有衆生想等。
即次對治。
(謂若生如是心而有執想。
是菩薩邪行。
若論度生是亦正行。
而與見共。
故為共見正行)此分别執。
菩薩亦應斷。
餘住例說。
(具二對治。
始與般若相應)五不失者。
謂離二邊。
如說福聚非福聚。
此遮增益邊。
不于如言說中執有自性故。
若言是故如來說福聚。
此遮損減邊。
雖不如彼言辭執有自性。
而有可說事。
是如來所說故。
又若說佛法非佛法者顯示不失義。
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
何者。
謂若說佛法有自性。
如來則不說是佛法此即不失義。
雖則不說亦自知其無有自性。
即相應義。
如是于諸住顯示二義。
(不失亦雲不共。
謂不與見共。
亦不失之義。
後文例爾)六判地者。
謂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
于中前十六住即信行地。
證道住即淨心地。
上求佛地住即如來地。
此複有六具足六種淨等。
與天親斷疑文開合爾。
七立名。
(文如後引)然于一一示廣大甚深。
則般若之體。
次顯對治不失。
則般若之用。
體用既彰。
理則相應。
相應而後曆位。
曆位而後至極。
即一經大括包富若此。
非論曷知哉。
頌。
按義淨三藏論釋雲。
西域相承雲。
無著菩薩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處。
親受八十行頌。
開般若要門雲。
(或雲菩薩入日光定上升兜率雲雲)即此經有頌之由也次天親論。
(亦曰世親)文先起例斷疑雲。
自此下(即自但應如一所教住下)一切修多羅示現(猶言顯示)斷疑。
雲何生疑。
謂不住法行于布施。
雲何為佛菩提行布施邪。
斷彼疑故。
如經雲雲。
訖至後偈。
仍以八十行頌參釋。
其間有次第生起之相。
舊作二十七段釋。
(今考其數。
亦開合多少不定。
如後見)亦複妙盡經旨。
但二譯(魏唐)稍殊。
有入經不入之異。
然入經者與無著抗行。
故經頌兼釋。
其不入者直釋頌文。
謂之論釋。
猶記雲爾。
而以頌文為無著所造。
意從傳者言之(又雲阿僧佉菩薩造。
蓋無著梵語雲)。
○功德施論以二谛義統收一經。
故文初雲。
佛所說法鹹歸二谛。
一者俗谛。
謂諸凡夫乃至如來名義智境業果相屬。
二者真谛。
謂即諸法都無所得。
如說第一義。
非智之所行。
何況文字。
乃至無業無業果。
是諸聖種性。
是故此般若中說不住布施。
一切法無相。
乃至無來無去等。
此真谛也。
又說内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相及諸功德。
此建立俗谛也。
惟其不出二谛。
故題曰破取着不壞假名論。
一經之旨盡在于此。
觀其文理明白。
與前二論雖稍異同。
然節節遣疑。
似附天親舊解。
引用間見一二而已。
惜哉。
今并取列釋之。
[會解]曰。
此經有六譯。
論列數家。
今釋正依秦本。
以文簡理順時所宗尚故也。
而論所釋經各随所譯。
大同小異。
以彼釋此不無異同。
會釋如後。
夫無著天親内鑒冷然。
未始不同。
而外适時宜各權所據。
二論所以異也。
遂使後人難于适從。
兼取則文義龃龉。
通會誠難。
偏用則理緻高深。
取舍莫可。
據圭峰曰。
住一十八處密示階差。
斷二十七疑潛通血脈。
言則善矣。
解釋乖張。
青龍疏雖複合釋。
而石壁非之。
至于淨覺取舍或偏。
以謂斷疑正釋經義。
卻以生起附于無著所科。
是皆颠倒其說。
近代竹庵正依無著。
出入天親。
尤非通論。
今謂。
彼皆聖師。
甯容去取。
意其無著先已撰論。
後方聞頌。
豈可寝論而弗彰。
又不應舍頌而獨行。
故以授天親而解釋焉有以見其設心。
但在冥搜至理。
翼傳聖教。
初何彼此之間哉。
況天親親承于無著。
無著面受于慈尊。
源流不雜。
必無謬誤。
惟無著既盡科節之美。
而略于生起。
故天親複依頌義通貫一經生起釋疑。
以詳其說。
今得以合之故一以無著節經。
一依天親生起。
先列諸論附于經下。
次申會解以補其餘。
庶不遺聖言。
無混凡辭。
彰二論之具美。
成一家之釋相也。
【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論】無著曰。
名金剛能斷者有二義。
謂金剛者細牢故。
細者智因。
牢者不可壞故。
能斷者。
謂般若聞思修所斷。
如金剛斷處而斷故。
又如畫金剛形。
初後闊。
中則狹。
謂中狹者即淨心地。
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
此顯示不共義也。
○餘論無文。
[會解]曰。
名始于無名。
因名以得體。
由文字般若而見實相般若。
名所以立也。
此經從喻法為名初二字喻也。
據論唯取堅利為義。
謂金剛之性以堅故不壞。
雖百煉不能銷其體。
利故能斷。
則萬物不能摧其用。
世傳可碎者金剛寶石爾。
故楞伽有謂如金金剛者所以别之也。
或不知此混為一說誤矣。
(事如别出)夫堅以譬般若之體無能壞故。
利以譬般若之用無所不壞故。
抑論明金剛者二義。
謂細則微密無間。
可譬般若智因。
謂牢則堅固不壞。
可譬般若果體。
但言智因舉因可以知果也。
能斷者亦二義。
即初句言法。
以三慧為能斷。
次句言喻。
以諸妄為所斷。
或兼取金明淨義以喻三般若者。
其說猶通。
今既依論宜本論釋。
金剛畫形之釋言中狹者。
謂淨心地證唯一道故。
初後闊者。
謂因該萬行。
果備衆德故。
而并約菩薩地說。
故曰顯示不共義。
抑教門有共不共般若。
義如常釋。
(雲雲)般若等五字。
法也。
般若本智慧之稱。
此不翻者彰其體尊勝故。
若曰智慧。
凡世出世莫非智也。
故不足顯今般若之智。
波羅蜜亦梵語。
正翻到彼岸。
或翻度無極。
事究竟等。
并從義譯。
即究竟度無極之彼岸也。
其名通前五度。
亦惟般若而得名爾。
今此言之。
重顯般若究竟義也。
經如常釋。
(雲雲)以是為名。
體極實相。
稱是以修。
宗于無住。
依是而起。
用能破相。
覽而為教。
通為般若。
是謂摩诃衍乘。
融通蕩相之教。
一經所诠無出此理。
異是則非也。
【經】如是我聞(止)敷座而坐。
【論】無著曰。
修多羅身。
相續義句。
今當說。
(正謂如是等五事是一經之體。
由是義身。
般若流行于世。
故佛種不斷。
此為相續義句)世尊何故以寂靜威儀而坐。
顯示唯寂靜者于法能覺能說故(能覺者理。
能說者教。
非必定而後說。
蓋寂而常照之義)。
○天親無文。
○功德施曰。
如是我聞者。
顯示此經是世尊所演。
非自所作。
一時者。
說此經時異餘時故。
在舍衛國等說處也。
令知此地佛曾遊止種福因故。
一切經首列衆者何。
示現如來大威德故。
又結集者證己所傳。
無異說故。
[會解]曰。
一切經首皆作是語。
謂之經前五事。
或開為六。
謂六成就。
所以證信。
則曰證信序。
亦謂通序。
通于諸經。
對後别序唯此經故。
餘如常釋。
亦如前論。
爾時世尊下别序也。
乞食事本常儀。
今以發起無住相施。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者。
此大有義。
舊作所表觀行等釋。
(雲雲)今别為一說。
城以喻涅槃。
涅槃本寂滅之理。
始以無出而出。
出而知返故今還。
入城。
乞以喻修道。
修道亦本有之事。
今以無修而修。
所修既極而至于果。
果則極性之地。
故還至本處。
因寄忘緣淨累。
安空息迹以示之。
此所以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也。
事雖在佛。
理宜約凡。
所托義顯。
抑非虛設也。
【經】時長老須菩提(止)善付囑諸菩薩。
【論】無著曰。
一種性不斷者(此下正宗)為顯當得佛種不斷義故。
須菩提最初白佛言雲雲。
經言善攝第一者。
謂已熟菩薩。
佛于成道轉法輪時。
以前五義中菩薩法(于七種義句除判地立名)建立諸菩薩七種大義。
(如地持中說雲雲)于菩薩所利樂相應。
是為善攝。
複由六種義故名第一。
謂一時乃至六異相時。
謂善攝現未利樂法故。
差别者謂善攝世禅及三乘法異故。
高大者謂攝無有上故。
牢固者法畢竟故。
普遍者遍攝自他故。
異相者于餘未淨菩薩中勝故。
言第一付囑者。
佛于般涅槃時亦以五義建立付囑諸已得者。
令善攝諸未得者。
複有六種因緣。
一入處謂于善友所善付囑故。
二法爾謂菩薩于彼法爾善攝故。
三轉教囑餘菩薩亦當轉攝故。
如其次第則為不失為悲為尊重六種義足。
顯示種性不斷也。
頌曰(彌勒)。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天親釋曰(魏譯)謂于已熟菩薩身中與智慧力。
令成就佛法故(自行)又與教化力攝取衆生故。
(化他)是即同行義名為善護。
不退得未得者。
謂于未熟菩薩中。
功德有得未得。
懼其退失。
付授智者令得不退故。
又為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
未得不退者欲令勝進故。
是名善付囑。
○唐譯。
以善護為勝利益。
以付囑得委寄。
餘文大同。
○功德施曰。
諸大乘中廣說世尊等功德。
須菩提已生淨信。
故言希有。
護念有二種。
謂真實護念。
如來攝受令悟也。
第一護念。
令轉化無量衆生也。
何故付囑。
為未見真實者贊喜。
當成如來體相故。
付諸菩薩俾其瞻護。
此亦有二。
為已生佛法者令增長故。
為未生者付之令生故。
何因獨贊未見實者。
為憫彼未得勝智。
勸誘令進故。
[會解]曰。
希有之歎發于如來未言之前。
其有旨哉。
正猶須菩提岩中宴坐。
天帝釋空中雨華雲雲。
以彼顯此。
旨意合同。
是須菩提與如來兩鏡相照。
于中熾然演說。
故發是歎。
良有以也。
若置是說。
則希有之言隻是稱歎之辭。
其有二意。
一則先已聞佛功德。
及前所說般若。
故有是歎。
如前論。
一則發起後問以為言端。
謂如來能以是般若護念諸菩薩。
令其自行成就故。
複以是般若付囑諸菩薩。
令其化道具足故。
所以為善為希有。
顯如來之至德。
故有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之請。
冀其必答也。
而論約三時及根熟未熟等言者。
亦一往對明爾。
竟顯善攝付囑遞相轉教。
愈彰佛種不斷矣。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止)願樂欲聞。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發起行相。
須菩提問者有六因緣。
一為斷疑故。
(如天親斷疑之釋。
蓋亦出此)二為樂福德者。
聞多功德。
于般若起信解故。
三為已成熟者。
入甚深義故。
四為不輕賤者。
由貪受持。
不退轉故。
五為已得順攝及淨心者。
于法得入而生喜故。
六為今來世正法久住故。
亦即般若令佛種不斷故。
經言應雲何住者。
住謂欲願。
言欲者正求。
願者有所求故作心思念也應修行者。
謂相應三摩缽帝故。
(亦雲缽提三摩提等)無分别定也。
應降伏其心者。
謂攝伏散亂故。
若彼定。
心散時。
制令還住也。
又次第顯三種道謂攝道。
成就道不失道。
于三種菩提唯問發行菩薩乘。
以善問故。
故稱善哉也。
○二論無文。
○功德施曰。
謂所護念。
付囑菩薩。
趣向佛乘。
應雲何住等。
住謂于何相果心住。
願求。
修行者當修何行而得其果。
降伏者降何等心使因清淨。
諸法先因而後果。
今何先贊果德。
令彼欣求而修因故。
谛聽者心專一境故。
善者如理生信。
思念者敬持不忘。
應如是住等者。
如其次第。
住如是果。
修如是行。
淨如是心。
即因清淨。
[會解]曰。
空生将申發問。
先言菩薩發是心者。
蓋凡求佛道。
莫不始于是心。
終于此道。
始于是心者。
發行之本也。
終于此道者。
所期之果也。
所以言之先正其本也。
即問應雲何住等。
謂若發是心。
必有所住之地。
欲住其住者。
無住之理也。
豈住相心所能契哉。
故必降伏其心。
故下文言發心度生。
不住于相。
正答是問也。
魏譯于中加雲何修行句。
秦本略之。
今謂彼各有意。
不須和會。
但如魏譯。
雖謂二外有修。
始得相應。
故以相應釋行。
其于後答。
略不相當。
似未盡善。
(如後論)若什譯則謂既住且伏。
是即修行。
故以答顯問。
文義宛齊。
則知秦本為善。
佛既印述所問。
則曰應如是住等。
或謂此二句正示玄要。
然以上根達觀。
非無此理。
蓋如是者直下指體之辭。
于此見得。
便是般若之體。
不動一絲毫。
如是而住。
如是降伏其心。
無不可者。
但釋經之法不爾。
既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豈空生不能此解。
論家不知其理。
要當依文
凡四論。
一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岌多譯。
○二名同上三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三藏菩提流支譯。
○三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亦三卷。
與上同釋論偈。
此不入經。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義淨譯。
○四經名同上。
破取着不壞假名論二卷。
功德施菩薩造。
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
有唐禦制序。
【論】按無著以七種義句懸釋一經。
一種性不斷。
二發起行相。
三行所住處。
(此三從别節經)四對治。
五不失。
六判地。
(約通明義)七立名。
(名本在初論從後立)于中前六顯示菩薩所作究竟。
後一成立此經法門。
總為佛種不斷故流行于世。
(謂依經成立七種義句。
複由義句成立般若)複于第三行所住處開一十八住。
一發心(止)十八上求佛地。
(列名對經如後)又略為八住亦得滿足。
(攝文亦足)一攝住。
二淨住。
三欲住。
四離障礙住。
(攝上住中十二種障)五淨心。
六究竟。
(對經如前住)七廣大。
八甚深。
(通前諸住各有二義)如初住處說菩薩應生如是心等。
此為廣大。
又說若菩薩不住事行于布施。
此為甚深。
餘住例說。
(雲雲)四對治者。
謂于諸住各有二種對治。
一邪行。
二共見正行。
(論自釋雲。
此中見者謂分别也)若菩薩應生如是心。
即初對治。
(謂對治彼凡夫不能生如是心。
是為邪行對治)又曰生如是心是菩薩邪行。
若菩薩有衆生想等。
即次對治。
(謂若生如是心而有執想。
是菩薩邪行。
若論度生是亦正行。
而與見共。
故為共見正行)此分别執。
菩薩亦應斷。
餘住例說。
(具二對治。
始與般若相應)五不失者。
謂離二邊。
如說福聚非福聚。
此遮增益邊。
不于如言說中執有自性故。
若言是故如來說福聚。
此遮損減邊。
雖不如彼言辭執有自性。
而有可說事。
是如來所說故。
又若說佛法非佛法者顯示不失義。
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
何者。
謂若說佛法有自性。
如來則不說是佛法此即不失義。
雖則不說亦自知其無有自性。
即相應義。
如是于諸住顯示二義。
(不失亦雲不共。
謂不與見共。
亦不失之義。
後文例爾)六判地者。
謂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
于中前十六住即信行地。
證道住即淨心地。
上求佛地住即如來地。
此複有六具足六種淨等。
與天親斷疑文開合爾。
七立名。
(文如後引)然于一一示廣大甚深。
則般若之體。
次顯對治不失。
則般若之用。
體用既彰。
理則相應。
相應而後曆位。
曆位而後至極。
即一經大括包富若此。
非論曷知哉。
頌。
按義淨三藏論釋雲。
西域相承雲。
無著菩薩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處。
親受八十行頌。
開般若要門雲。
(或雲菩薩入日光定上升兜率雲雲)即此經有頌之由也次天親論。
(亦曰世親)文先起例斷疑雲。
自此下(即自但應如一所教住下)一切修多羅示現(猶言顯示)斷疑。
雲何生疑。
謂不住法行于布施。
雲何為佛菩提行布施邪。
斷彼疑故。
如經雲雲。
訖至後偈。
仍以八十行頌參釋。
其間有次第生起之相。
舊作二十七段釋。
(今考其數。
亦開合多少不定。
如後見)亦複妙盡經旨。
但二譯(魏唐)稍殊。
有入經不入之異。
然入經者與無著抗行。
故經頌兼釋。
其不入者直釋頌文。
謂之論釋。
猶記雲爾。
而以頌文為無著所造。
意從傳者言之(又雲阿僧佉菩薩造。
蓋無著梵語雲)。
○功德施論以二谛義統收一經。
故文初雲。
佛所說法鹹歸二谛。
一者俗谛。
謂諸凡夫乃至如來名義智境業果相屬。
二者真谛。
謂即諸法都無所得。
如說第一義。
非智之所行。
何況文字。
乃至無業無業果。
是諸聖種性。
是故此般若中說不住布施。
一切法無相。
乃至無來無去等。
此真谛也。
又說内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相及諸功德。
此建立俗谛也。
惟其不出二谛。
故題曰破取着不壞假名論。
一經之旨盡在于此。
觀其文理明白。
與前二論雖稍異同。
然節節遣疑。
似附天親舊解。
引用間見一二而已。
惜哉。
今并取列釋之。
[會解]曰。
此經有六譯。
論列數家。
今釋正依秦本。
以文簡理順時所宗尚故也。
而論所釋經各随所譯。
大同小異。
以彼釋此不無異同。
會釋如後。
夫無著天親内鑒冷然。
未始不同。
而外适時宜各權所據。
二論所以異也。
遂使後人難于适從。
兼取則文義龃龉。
通會誠難。
偏用則理緻高深。
取舍莫可。
據圭峰曰。
住一十八處密示階差。
斷二十七疑潛通血脈。
言則善矣。
解釋乖張。
青龍疏雖複合釋。
而石壁非之。
至于淨覺取舍或偏。
以謂斷疑正釋經義。
卻以生起附于無著所科。
是皆颠倒其說。
近代竹庵正依無著。
出入天親。
尤非通論。
今謂。
彼皆聖師。
甯容去取。
意其無著先已撰論。
後方聞頌。
豈可寝論而弗彰。
又不應舍頌而獨行。
故以授天親而解釋焉有以見其設心。
但在冥搜至理。
翼傳聖教。
初何彼此之間哉。
況天親親承于無著。
無著面受于慈尊。
源流不雜。
必無謬誤。
惟無著既盡科節之美。
而略于生起。
故天親複依頌義通貫一經生起釋疑。
以詳其說。
今得以合之故一以無著節經。
一依天親生起。
先列諸論附于經下。
次申會解以補其餘。
庶不遺聖言。
無混凡辭。
彰二論之具美。
成一家之釋相也。
【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論】無著曰。
名金剛能斷者有二義。
謂金剛者細牢故。
細者智因。
牢者不可壞故。
能斷者。
謂般若聞思修所斷。
如金剛斷處而斷故。
又如畫金剛形。
初後闊。
中則狹。
謂中狹者即淨心地。
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
此顯示不共義也。
○餘論無文。
[會解]曰。
名始于無名。
因名以得體。
由文字般若而見實相般若。
名所以立也。
此經從喻法為名初二字喻也。
據論唯取堅利為義。
謂金剛之性以堅故不壞。
雖百煉不能銷其體。
利故能斷。
則萬物不能摧其用。
世傳可碎者金剛寶石爾。
故楞伽有謂如金金剛者所以别之也。
或不知此混為一說誤矣。
(事如别出)夫堅以譬般若之體無能壞故。
利以譬般若之用無所不壞故。
抑論明金剛者二義。
謂細則微密無間。
可譬般若智因。
謂牢則堅固不壞。
可譬般若果體。
但言智因舉因可以知果也。
能斷者亦二義。
即初句言法。
以三慧為能斷。
次句言喻。
以諸妄為所斷。
或兼取金明淨義以喻三般若者。
其說猶通。
今既依論宜本論釋。
金剛畫形之釋言中狹者。
謂淨心地證唯一道故。
初後闊者。
謂因該萬行。
果備衆德故。
而并約菩薩地說。
故曰顯示不共義。
抑教門有共不共般若。
義如常釋。
(雲雲)般若等五字。
法也。
般若本智慧之稱。
此不翻者彰其體尊勝故。
若曰智慧。
凡世出世莫非智也。
故不足顯今般若之智。
波羅蜜亦梵語。
正翻到彼岸。
或翻度無極。
事究竟等。
并從義譯。
即究竟度無極之彼岸也。
其名通前五度。
亦惟般若而得名爾。
今此言之。
重顯般若究竟義也。
經如常釋。
(雲雲)以是為名。
體極實相。
稱是以修。
宗于無住。
依是而起。
用能破相。
覽而為教。
通為般若。
是謂摩诃衍乘。
融通蕩相之教。
一經所诠無出此理。
異是則非也。
【經】如是我聞(止)敷座而坐。
【論】無著曰。
修多羅身。
相續義句。
今當說。
(正謂如是等五事是一經之體。
由是義身。
般若流行于世。
故佛種不斷。
此為相續義句)世尊何故以寂靜威儀而坐。
顯示唯寂靜者于法能覺能說故(能覺者理。
能說者教。
非必定而後說。
蓋寂而常照之義)。
○天親無文。
○功德施曰。
如是我聞者。
顯示此經是世尊所演。
非自所作。
一時者。
說此經時異餘時故。
在舍衛國等說處也。
令知此地佛曾遊止種福因故。
一切經首列衆者何。
示現如來大威德故。
又結集者證己所傳。
無異說故。
[會解]曰。
一切經首皆作是語。
謂之經前五事。
或開為六。
謂六成就。
所以證信。
則曰證信序。
亦謂通序。
通于諸經。
對後别序唯此經故。
餘如常釋。
亦如前論。
爾時世尊下别序也。
乞食事本常儀。
今以發起無住相施。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者。
此大有義。
舊作所表觀行等釋。
(雲雲)今别為一說。
城以喻涅槃。
涅槃本寂滅之理。
始以無出而出。
出而知返故今還。
入城。
乞以喻修道。
修道亦本有之事。
今以無修而修。
所修既極而至于果。
果則極性之地。
故還至本處。
因寄忘緣淨累。
安空息迹以示之。
此所以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也。
事雖在佛。
理宜約凡。
所托義顯。
抑非虛設也。
【經】時長老須菩提(止)善付囑諸菩薩。
【論】無著曰。
一種性不斷者(此下正宗)為顯當得佛種不斷義故。
須菩提最初白佛言雲雲。
經言善攝第一者。
謂已熟菩薩。
佛于成道轉法輪時。
以前五義中菩薩法(于七種義句除判地立名)建立諸菩薩七種大義。
(如地持中說雲雲)于菩薩所利樂相應。
是為善攝。
複由六種義故名第一。
謂一時乃至六異相時。
謂善攝現未利樂法故。
差别者謂善攝世禅及三乘法異故。
高大者謂攝無有上故。
牢固者法畢竟故。
普遍者遍攝自他故。
異相者于餘未淨菩薩中勝故。
言第一付囑者。
佛于般涅槃時亦以五義建立付囑諸已得者。
令善攝諸未得者。
複有六種因緣。
一入處謂于善友所善付囑故。
二法爾謂菩薩于彼法爾善攝故。
三轉教囑餘菩薩亦當轉攝故。
如其次第則為不失為悲為尊重六種義足。
顯示種性不斷也。
頌曰(彌勒)。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天親釋曰(魏譯)謂于已熟菩薩身中與智慧力。
令成就佛法故(自行)又與教化力攝取衆生故。
(化他)是即同行義名為善護。
不退得未得者。
謂于未熟菩薩中。
功德有得未得。
懼其退失。
付授智者令得不退故。
又為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
未得不退者欲令勝進故。
是名善付囑。
○唐譯。
以善護為勝利益。
以付囑得委寄。
餘文大同。
○功德施曰。
諸大乘中廣說世尊等功德。
須菩提已生淨信。
故言希有。
護念有二種。
謂真實護念。
如來攝受令悟也。
第一護念。
令轉化無量衆生也。
何故付囑。
為未見真實者贊喜。
當成如來體相故。
付諸菩薩俾其瞻護。
此亦有二。
為已生佛法者令增長故。
為未生者付之令生故。
何因獨贊未見實者。
為憫彼未得勝智。
勸誘令進故。
[會解]曰。
希有之歎發于如來未言之前。
其有旨哉。
正猶須菩提岩中宴坐。
天帝釋空中雨華雲雲。
以彼顯此。
旨意合同。
是須菩提與如來兩鏡相照。
于中熾然演說。
故發是歎。
良有以也。
若置是說。
則希有之言隻是稱歎之辭。
其有二意。
一則先已聞佛功德。
及前所說般若。
故有是歎。
如前論。
一則發起後問以為言端。
謂如來能以是般若護念諸菩薩。
令其自行成就故。
複以是般若付囑諸菩薩。
令其化道具足故。
所以為善為希有。
顯如來之至德。
故有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之請。
冀其必答也。
而論約三時及根熟未熟等言者。
亦一往對明爾。
竟顯善攝付囑遞相轉教。
愈彰佛種不斷矣。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止)願樂欲聞。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發起行相。
須菩提問者有六因緣。
一為斷疑故。
(如天親斷疑之釋。
蓋亦出此)二為樂福德者。
聞多功德。
于般若起信解故。
三為已成熟者。
入甚深義故。
四為不輕賤者。
由貪受持。
不退轉故。
五為已得順攝及淨心者。
于法得入而生喜故。
六為今來世正法久住故。
亦即般若令佛種不斷故。
經言應雲何住者。
住謂欲願。
言欲者正求。
願者有所求故作心思念也應修行者。
謂相應三摩缽帝故。
(亦雲缽提三摩提等)無分别定也。
應降伏其心者。
謂攝伏散亂故。
若彼定。
心散時。
制令還住也。
又次第顯三種道謂攝道。
成就道不失道。
于三種菩提唯問發行菩薩乘。
以善問故。
故稱善哉也。
○二論無文。
○功德施曰。
謂所護念。
付囑菩薩。
趣向佛乘。
應雲何住等。
住謂于何相果心住。
願求。
修行者當修何行而得其果。
降伏者降何等心使因清淨。
諸法先因而後果。
今何先贊果德。
令彼欣求而修因故。
谛聽者心專一境故。
善者如理生信。
思念者敬持不忘。
應如是住等者。
如其次第。
住如是果。
修如是行。
淨如是心。
即因清淨。
[會解]曰。
空生将申發問。
先言菩薩發是心者。
蓋凡求佛道。
莫不始于是心。
終于此道。
始于是心者。
發行之本也。
終于此道者。
所期之果也。
所以言之先正其本也。
即問應雲何住等。
謂若發是心。
必有所住之地。
欲住其住者。
無住之理也。
豈住相心所能契哉。
故必降伏其心。
故下文言發心度生。
不住于相。
正答是問也。
魏譯于中加雲何修行句。
秦本略之。
今謂彼各有意。
不須和會。
但如魏譯。
雖謂二外有修。
始得相應。
故以相應釋行。
其于後答。
略不相當。
似未盡善。
(如後論)若什譯則謂既住且伏。
是即修行。
故以答顯問。
文義宛齊。
則知秦本為善。
佛既印述所問。
則曰應如是住等。
或謂此二句正示玄要。
然以上根達觀。
非無此理。
蓋如是者直下指體之辭。
于此見得。
便是般若之體。
不動一絲毫。
如是而住。
如是降伏其心。
無不可者。
但釋經之法不爾。
既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豈空生不能此解。
論家不知其理。
要當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