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下

關燈
現:當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着也。

    法本離相,如來稱性而說,故雲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一段文,雖正釋離于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

    由經初善現請問:若人發無上菩提者,應雲何住,降伏其心?如來答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故今結雲:發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見信解。

    此結如是住也。

    不生法相,此結降伏妄心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發心,獲福亦爾。

    應身化物,豈得已哉?真佛流通,于事畢矣。

    故受之以應化,非身分 新注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此疑從二十五疑中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雲何為人演說? 須菩(至)演說要說有何難。

    即今便請,谛聽谛聽。

    頌曰: 行住坐卧,是非人我,忽喜忽嗔,不離這個。

     祇這個,蓦面唾。

     平生肝膽一時傾,四句妙門都說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七寶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

    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随宜,是名為人演說。

    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直得三世諸佛,四目相觀。

    六代祖師,退身有分。

    可謂是江河徹凍,水洩不通。

    極目荊榛,難為措足。

    到這裡添一絲毫,如眼中着刺。

    減一絲毫,似肉上剜瘡。

    非為坐斷要津,蓋為識法者恐。

    雖然恁麼,佛法隻如此,便見陸地平沈,豈有燈燈續焰川上坐。

    今日不免向虎口中奪食,獰龍颔下穿珠。

    豁開先聖妙門,後學進身有路。

    放開一線,又且何妨。

    語則全彰法體,默則獨露真常。

    動則隻鶴片雲,靜則安山列嶽。

    舉一步如象王回顧,退一步若獅子颦呻。

    法王法令當行,便能于法自在。

    祇如末後一句,又作麼生道?還委悉麼?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

    頌曰: 得優遊處且優遊,雲自高飛水自流。

     祇見黑風翻大浪,未聞沉卻釣魚舟。

     新注此段文有三節:初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是假喻也;自若善男子以下,明持說福勝;自雲何為人演說以下,是釋福勝。

    所以據經文但明持說功德而論,乃謂化佛說法有無量功德者,蓋化佛是說經教主,持說是弘經之人,然所弘之經是佛所說,佛之所說離言說相,而弘經之人若能離着,其福亦能勝彼也。

    如如者,法身理也。

    化身既即法身,則無去來,故雲如如不動。

     新注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此疑從第二十六疑中演說與不動而來。

     何以故? 新注:上言如如不動,則佛常住世間,為衆生說法,何故言如來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說偈以釋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業障。

    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真實離名相,悟者無諸業。

     何以(至)如是觀行船,盡在把橹人。

    頌曰: 水中捉月,鏡裡尋頭。

    刻舟求劍,騎牛覓牛。

     空華陽焰,夢幻浮漚。

    一筆句下,要休便休。

     巴歌杜酒村田樂,不風流處自風流。

     新注:一切有為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

    佛生人中,示同生滅,亦屬有為無常之法。

    無常之法,虛假不實,故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為喻。

    應作如是觀者,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如夢幻等。

    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

    妙境者,一境三谛也。

    妙智者,一心三觀也。

    三觀者,空、假、中也。

    三谛者,真、俗、中也。

    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

    谛者,審實不虛之謂。

    全谛發觀,以觀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雲如是觀也。

    能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無常即常也。

    雖即法身,不礙涅槃,常即無常也。

    良以如來究竟非常非無常之旨故,所以能常能無常也。

    是則終日涅槃,終日說法,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一經始末,皆稱如是,始雲如是住,如是降伏心,中間節節雲如是,至此又雲如是觀,論乃釋雲妙智正觀,故知妙智寔一經之宗也。

    正宗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至)奉行三十年後,莫教忘卻老僧。

    不知誰是知恩者,呵呵将謂無人。

    頌曰: 饑得食,渴得漿,病得瘥,熱得涼。

     貧人遇寶,嬰子見娘。

    飄舟到岸,孤客皈鄉。

     旱逢甘澤,國有忠良。

    四夷拱手,八表來降。

     頭頭總是,物物全彰。

    古今凡聖,地獄天堂。

     東西南北,不用思量。

     利塵沙界諸群品,盡入金剛大道場。

     新注:此流通分也。

    流通般若,使之不壅,利益後世衆生也。

    天親偈雲:佛說希有總持法,不可稱量深句義,從尊者聞及廣說,回此福德施群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至)蜜經崇奉三寶弟子陳友諒窒,湯氏五娘,男改過善,來家眷算,敬重楮毫,書寫最上乘經,命工刊梓,施入徐林獨坦東際庵印行。

    上答四恩,下資三有。

    普願一切有情,俱明般若之因,盡入金剛之地。

    伏冀莊嚴先所生考君千五監務注公,先妣闵氏百三娘子,及累世冤親,仗此良因,齊登佛域者也。

     補阙真言 南無喝羅怛那。

    哆啰夜耶。

    佉羅佉羅。

    摩啰摩啰。

    虎啰吽賀賀。

    蘇怛拏吽。

    潑抹拏。

    婆婆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