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三

關燈


    諸法非我亦無散失。

    諸法寂靜亦無散失。

    諸法遠離亦無散失。

    諸法空亦無散失。

    諸法無相亦無散失。

    諸法無願亦無散失。

    諸法善亦無散失。

    諸法無罪亦無散失。

    諸法無漏亦無散失。

    諸法無染亦無散失。

    諸法清淨亦無散失。

    諸法出世間亦無散失。

    諸法無為亦無散失。

     一切法非常非壞。

    何以故。

    本性爾故。

     次答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者。

    舍利子。

    色本性畢竟不生。

    何以故。

    非所作故。

    受想行識本性畢竟不生。

    何以故。

    非所作故。

    乃至聲聞乘獨覺乘。

    大乘本性畢竟不生。

    何以故。

    非所作故。

     次答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者。

    舍利子。

    如是如。

    是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者。

    何以故。

    色本性空故。

    若法本性空。

    則不可施設。

    若生若滅。

    若住若異。

    由此緣故。

    若畢竟不生。

    則不名色。

    乃至若畢竟不生。

    則不名聲聞乘獨覺乘大乘。

     次答何緣故說以畢竟不生般若教誡教授畢竟不生諸菩薩者。

    舍利子。

    畢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即是畢竟不生。

    畢竟不生即是菩薩摩诃薩。

    菩薩摩诃薩即是畢竟不生。

    無二無二分故。

     次答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

    亦無菩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者。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見般若波羅蜜多異畢竟不生。

    亦不見菩薩摩诃薩異畢竟不生。

    何以故。

    無二無二分故。

     次答何緣故說菩薩聞作是說。

    其心不沈不沒。

    亦不憂悔者。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見諸法有覺有用。

    見一切法如幻事。

    如夢境。

    乃至如變化事。

    都非實有。

    聞說諸法本性皆空。

    深生歡喜。

    當知是菩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無所得品竟)。

     卷七十之九葉(觀行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善現白佛言。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觀諸法時。

    于一切法。

    不受不取。

    不執不着。

    亦不施設為一切法。

    何以故。

    以一切法性空無生滅故。

    世尊。

    一切法不生。

    則非一切法。

    所以者何。

    一切法與不生。

    無二無二分。

    何以故。

    以不生法。

    非一非二。

    非多非異。

    是故一切法不生。

    則非一切法。

    世尊。

    一切法不二。

    則非一切法。

    世尊。

    一切法入不二無妄法數。

     雲何菩薩摩诃薩。

    舍利子。

    為有情類求大菩提。

    亦有菩提。

    故名菩薩。

    能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着。

    故複名摩诃薩。

     何謂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

    有勝妙慧遠有所離。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此于一切煩惱見趣而得遠離。

    此于一切六趣四生而得遠離。

    此于一切蘊界處等而得遠離。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

    有勝妙慧遠有所到。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此于色實性而得遠到。

    此于受想行識實性而得遠到。

    乃至此于一切陀羅尼門實性。

    三摩地門實性。

    而得遠到。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雲何觀諸法者。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諸法非常。

    非無常。

    非樂。

    非苦。

    非我。

    非無我。

    非淨。

    非不淨。

    非空。

    非不空。

    非有相。

    非無相。

    非有願。

    非無願。

    非寂靜。

    非不寂靜。

    非遠離。

    非不遠離。

    是謂觀諸法。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舍利子問善現言。

    何緣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

    善現答言。

    色。

    色性空。

    此性空中。

    無生無色。

    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性空。

    此性空中。

    無生無受想行識。

    由此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

     何緣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

    善現答言。

    舍利子。

    若色若不二。

    若受想行識。

    若不二。

    如是一切。

    皆非相應。

    非不相應。

    非有色。

    非無色。

    非有見。

    非無見。

    非有對。

    非無對。

    鹹同一相。

    所謂無相。

    由此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

     何緣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耶。

    善現答言。

    舍利子。

    色不異無生滅。

    無生滅不異色。

    色即是無生滅。

    無生滅即是色。

    乃至一切三摩地門。

    即是無生滅。

    無生滅即是一切三摩地門。

    由此故說色入不二無妄法數。

    乃至三摩地門入不二無妄法數(觀行品竟)。

     卷七十四之九葉(無生品) 卷七十五 善現白佛言。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觀諸法時。

    見我無生。

    畢竟淨故。

    乃至見知者見者無生。

    畢竟淨故。

    見色無生。

    畢竟淨故。

    乃至見如來無生。

    見如來法無生。

    畢竟淨故。

    時舍利子謂善現言。

    我有情等無生。

    乃至如來。

    如來法無生。

    若如是者。

    六趣受生。

    應無差别。

    不應預流得預流果。

    乃至不應菩薩得一切相智。

    亦不應得五種菩提。

    複次善現。

    若一切法定無生者。

    何緣預流。

    為預流果。

    修斷三結道。

    何緣一來。

    為一來果。

    修薄貪瞋癡道。

    何緣不還。

    為不還果。

    修斷五順下分結道。

    何緣阿羅漢。

    為阿羅漢果。

    修斷五順上分結道。

    何緣獨覺。

    為獨覺菩提。

    修悟緣起道。

    何緣菩薩。

    為度無量諸有情故。

    修多百千難行苦行。

    備受無邊種種劇苦。

    何緣如來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緣諸佛為有情故轉妙法輪。

    善現答舍利子言。

    非我于無生法中。

    見有六種受生差别。

    非我于無生法中。

    見有能入谛現觀者。

    非我于無。

    生法中見有預流得預流果。

    乃至非我于無生法中。

    見有諸佛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轉妙法輪。

    度無量衆。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

    仁今為欲以生法證生法。

    為欲以無生法證無生法耶。

    善現答言。

    我實不欲以生法證生法。

    亦不欲以無生法證無生法。

    舍利子言。

    若爾。

    仁今為欲以生法證無生法。

    為欲以無生法證生法耶。

    善現答言。

    我亦不欲以生法證無生法。

    亦複不欲以無生法證生法。

    舍利子言。

    若如是者。

    豈全無得無現觀耶。

    善現答言。

    雖有得有現觀。

    而不以此二法證。

    但随世間言說施設有得有現觀。

    非勝義中有得有現觀。

    但随世間施設有預流預流果。

    乃至有菩薩。

    有無上正等覺。

    非勝義中有預流乃至無上正等覺。

    舍利子言。

    六趣差别。

    亦随世間言說施設故有非勝義耶。

    善現答言。

    如是如是。

    于勝義中。

    無業。

    無異熟。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

    仁今為欲令不生法生。

    為欲令已生法生耶。

    善現答言。

    我不欲令不生法生。

    亦不欲令已生法生。

    何等是不生法。

    善現答言。

    色是不生法。

    我不欲令生。

    受想行識是不生法。

    我不欲令生。

    乃至如來法是不生法。

    我不欲令生。

    何以故。

    以自性空故。

    何等是已生法。

    善現答言。

    色是已生法。

    我不欲令生。

    受想行識是已生法。

    我不欲令生。

    乃至如來法是已生法。

    我不欲令生。

    何以故。

    以自性空故。

    舍利子問善現言。

    仁今為欲令生生。

    為欲令不生生耶。

    善現答言。

    我不欲令生生。

    亦不欲令不生生。

    何以故。

    生與不生如是二法。

    俱非相應。

    非不相應。

    非有色。

    非無色。

    非有見。

    非無見。

    非有對。

    非無對。

    鹹同一相。

    所謂無相。

    由此故說不欲令生生。

    亦不欲令不生生。

    舍利子言。

    于不生法起不生言。

    此不生言。

    亦不生不。

    善現答言。

    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

    色不生。

    受想行識亦不生。

    乃至如來法亦不生。

    何以故。

    皆本性空故。

    由此緣故。

    于不生法起不生言。

    亦無生義。

    若所說法。

    若能說言。

    說者聽者。

    皆不生故。

     一切法本性空。

    依内。

    依外。

    依兩中間。

    不可得。

     卷七十五之十葉(淨道品) 善現謂舍利子言。

    菩薩能行六波羅蜜時。

    應淨色。

    應淨受想行識。

    乃至應淨菩提道。

    舍利子言。

    雲何淨菩提道。

    善現答言。

    六波羅蜜多。

    各有二種。

    一者世間。

    二者出世間。

    雲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謂作是念。

    我施彼受。

    以有所得而為方便。

    我持此福。

    施諸有情。

    令得此世他世安樂。

    乃至證得無餘涅槃。

    彼着三輪而行布施。

    一者自想。

    二者他想。

    三者施想。

    由着此三輪而行施故。

    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以與世間同共行故。

    不超動出世間法故。

    雲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行布施時。

    三輪清淨。

    以大悲為上首。

    所修施福。

    普施有情。

    于諸有情都無所得。

    雖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于其中不見少相。

    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

    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不與世間同共行故。

    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雲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謂作是念。

    我為饒益一切有情。

    受持淨戒。

    以有得而為方便。

    我持此福。

    施諸有情。

    令得此世他世安樂。

    乃至證得無餘涅槃。

    彼着三輪而受持戒。

    一者自想。

    二者他想。

    三者戒想。

    由着此三輪受持戒故。

    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以與世間同共行故。

    不超動出世間法故。

    雲何出世間。

    淨戒波羅蜜多。

    受持戒時。

    三輪清淨。

    以大悲為上首。

    所持戒福普施有情。

    于諸有情都無所得。

    雖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菩提。

    而于其中不見少相。

    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

    名出世間波羅蜜多。

    不與世間同共行故。

    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如是修行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

    六種波羅蜜多時。

    淨菩提道。

     無量無邊大功德聚。

    名為菩薩摩诃薩菩提道。

    如是功德。

    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勢力所緻。

    一切善法從此生故。

    依此住故。

     卷七十六 舍利子。

    若菩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疑惑。

    亦不迷悶。

    當知是菩薩住如是住。

    不離作意。

    謂欲救護一切有情。

    當不舍離一切有情大悲作意。

    時舍利子謂善現言。

    一切有情。

    亦常不離此作意。

    是則菩薩摩诃薩。

    與一切有情。

    應無差别。

    善現贊舍利子言。

    誠如所說。

    能如取我所說義。

    所以者何。

    有情非有故。

    當知作意亦非有。

    有情無實故。

    當知作意亦無實。

    有情空故。

    當知作意亦空。

    有情遠離故。

    當知作意亦遠離。

    有情寂靜故。

    當知作意亦寂靜。

    有情無覺知故。

    當知作意亦無覺知。

    我乃至見者非有故。

    無覺知故。

    當知作意亦非有。

    亦無覺知。

    舍利子。

    色受想行識非有故。

    無覺知故。

    乃至無上菩提非有故。

    無覺知故。

    當知作意亦非有。

    亦無覺知。

    由此緣故。

    諸菩薩摩诃薩。

    住如是住。

    常應不舍大悲作意。

    爾時世尊贊善現言。

    菩薩欲學般若波羅蜜多者。

    皆應随汝所說而學(淨道品竟)。

     卷七十七(天帝品)至卷八十一 天帝釋白善現言。

    今此三千大千世界欲色諸天。

    一切來集。

    鹹皆渴仰。

    欲聞大德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大德。

    何者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

    雲何菩薩摩诃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告帝釋言。

    憍屍迦。

    汝等諸天。

    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今皆應發。

    若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彼于生死流已作限隔故。

    設有能于無上正等發心趣者。

    我亦随喜。

    所以者何。

    諸勝士夫。

    應更求上法。

    我于有情最妙善品不為礙故。

    憍屍迦。

    汝問何者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者。

    憍屍迦。

    若菩薩摩诃薩。

    以應一切智智心。

    用無所得為方便。

    思惟色無常。

    思惟色苦。

    思惟色無我。

    思惟色不淨。

    思惟色空。

    思惟色無相。

    思惟色無願。

    思惟色寂靜。

    思惟色遠離。

    思惟色如病。

    思惟色如癰。

    思惟色如箭。

    思惟色如瘡。

    思惟色熱惱。

    思惟色逼切。

    思惟色敗壞。

    思惟色衰朽。

    思惟色變動。

    思惟色速滅。

    思惟色可畏。

    思惟色可厭。

    思惟色有災。

    思惟色有橫。

    思惟色有疫。

    思惟色有疠。

    思惟色不安隐。

    思惟色不可保信。

    思惟色無生無滅。

    思惟色無染無淨。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