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彌勒下生經述贊
關燈
小
中
大
字夜耶祇。
所治國名阿濡墨拘樓孫佛父字阿耆達波羅門種。
母字準耶阿耆達。
所治國 辨城有三。
初名體。
次量。
後莊嚴。
此初也。
今時雖未有。
而未來當有。
故雲當有居中。
王城周遍。
護城人民所居名廓。
成佛經雲。
翻頭未。
昔雲有幢。
今慧幢。
言雖不同。
其義無違。
何者。
長阿含經第五雲。
爾時聖王。
建大寶幢。
圓十六尋。
上高千尋。
雜色嚴饬。
其幢有百孤。
孤有百枝。
寶縷織成。
衆寶間廁。
于是聖王懷此幢。
王以施沙門波羅門。
國中貧者。
準知城中有此幢。
故雲有幢。
亦以此幢施沙門等。
故雲慧幢。
雖有二義。
而城似雞頭。
故總名雞頭。
有說。
梵雲翅頭未。
此反雞頭。
此解不然。
作佛經雲。
有地城名雞頭末故。
東西十二(至)七由旬者。
述雲。
此城量也。
太成佛雲。
縱廣一千二百由旬。
高七由旬。
與此雲十二由旬相違者。
興衰别故。
至下當解。
即表輪王教導。
令循十善。
自地兼行故。
十二由旬。
法王必成七寶故。
七由旬。
又雖受勝報。
而不出十二緣起故。
十二由旬。
不離七有七随眠。
故七由旬。
土地豐熟(至)禦巷成行者。
述雲。
此後城莊嚴。
莊嚴雖多。
略表三種。
土地。
人民。
街巷。
廣如下解。
爾時城中(至)盡之請和者。
述雲。
第二龍王加好。
成佛經雲。
有大力龍王。
名曰多羅屍棄。
今雲水光。
互舉華夷。
故不相違。
是時雞頭城中(至)極為香淨者。
述雲。
第三鬼神除惡。
成佛經雲。
有大夜叉神。
名?陀婆羅賒塞伽。
秦雲善好。
今雲葉華。
即善好之類也。
梵雲藥叉。
此雲暴惡。
又名勇猛。
即是神名。
通天鬼傍生。
今雲羅刹者。
即可畏也。
此即彼城藥叉羅刹皆有。
故随談一種。
互不相違。
法即道理。
教即言教行順道理。
不越聖言故。
阿難當知(至)十萬由旬者。
述雲。
第二土地廣美有二。
初地水增減。
後傍乘釋疑。
初又有三。
初地增。
次地水兼減。
辨水獨減。
此初也。
成佛經雲。
是時閻浮提地。
長十千由旬。
廣八千由旬四大海水漸減少。
三千由旬。
長十千由旬。
金光明經第六雲。
閻浮提地。
縱廣七千由旬。
水減三千由旬之地。
足本七千。
故十千由旬。
今此經雲十萬由旬。
難可會釋。
有義遂機宜。
故有此異。
此解不然。
應無乖文。
而會釋故。
今作此解。
彌勒初出時。
四海水多減。
而地多增故。
十萬由旬。
漸久遠時。
海水還漸增。
地遂狹短故。
十千由旬。
但瑜伽論委悉說故。
六千五百由旬。
更有違文。
例之可會。
諸山河石(至)皆悉消滅者。
述雲。
第。
□□□□(至)如鏡清明者。
述雲。
第二傍乘釋疑。
疑即有六。
一廣未必平疑。
二平或無谷疑。
三谷無人民疑。
四人民乏珍疑。
五寶無聚落疑。
六村無樹果疑。
疑既有六。
故決亦有六。
一廣必平正決。
二平豐五谷決。
三谷食兼人決。
四人具珍寶決。
五寶興聚落決。
六村枹甘果決。
此初疑雲。
地雖十萬由旬。
未必平正。
故雲其地平正。
如鏡清明。
理實于時亦有諸山。
但對今時。
故雲平正。
不爾。
便違下文。
大迦葉住此山故。
問壞劫未有。
彌勒已出。
由何因緣。
故無諸山。
答依般涅槃。
後諸比丘。
經我般泥洹。
後一百歲。
吾諸弟子沙門聽。
聰明智慧。
與我無異。
千歲之後。
三百歲之中。
大亂災矣。
衆患萬變。
切身億災。
人民欲盡。
時當有大水。
高二十裡。
清諸名山。
滿十二年。
乃去了。
所在無複有山。
其地平政。
樂不可言。
月光童子乃出世了。
便以般若波羅蜜。
教諸人民得道者。
日有千百。
生天不可數。
其時人民。
身長八尺。
壽百八千歲。
有時人民。
多食自然。
人民但念道。
金寶不用。
衆聖側塞。
于世宮殿城廓。
皆用七寶。
法王治世。
五十二年便去。
自是之後。
法遂漸。
未羅雲。
于諸塔寺。
取佛舍利。
聚着一處。
然後乃般泥洹。
龍王當取舍利去。
及佛十二部經。
于海中供養之。
是以後大法盡矣。
後人當壽四十五十乃沒。
時人當壽五歲時。
無有君王臣佐。
爾時五歲。
乃與今一歲等了。
人欲盡時。
大海通小。
皆大湧沸。
地剡浮提。
當大平正。
彌勒佛乃成之。
舉剡浮提(至)谷食豐賤者。
述雲。
第二疑雲。
地雖平正。
未必五谷成就。
故作此解。
人民熾盛者。
述雲。
第三疑雲。
谷食雖成。
未必有谷之人。
故作此言。
經多諸珍寶者。
述雲。
第四疑雲。
雖人民興。
谷食豐熟。
未必有諸珍寶。
故作此釋。
雞鳴相接者。
述雲。
第五疑雲。
雖多珍寶。
未必村落相近。
故作此解。
是時弊華(至)皆生其他者。
述雲。
第六疑雲。
雖村落接。
未必有樹果甘美。
故作此通。
彌勒菩薩經述贊卷第二
所治國名阿濡墨拘樓孫佛父字阿耆達波羅門種。
母字準耶阿耆達。
所治國 辨城有三。
初名體。
次量。
後莊嚴。
此初也。
今時雖未有。
而未來當有。
故雲當有居中。
王城周遍。
護城人民所居名廓。
成佛經雲。
翻頭未。
昔雲有幢。
今慧幢。
言雖不同。
其義無違。
何者。
長阿含經第五雲。
爾時聖王。
建大寶幢。
圓十六尋。
上高千尋。
雜色嚴饬。
其幢有百孤。
孤有百枝。
寶縷織成。
衆寶間廁。
于是聖王懷此幢。
王以施沙門波羅門。
國中貧者。
準知城中有此幢。
故雲有幢。
亦以此幢施沙門等。
故雲慧幢。
雖有二義。
而城似雞頭。
故總名雞頭。
有說。
梵雲翅頭未。
此反雞頭。
此解不然。
作佛經雲。
有地城名雞頭末故。
東西十二(至)七由旬者。
述雲。
此城量也。
太成佛雲。
縱廣一千二百由旬。
高七由旬。
與此雲十二由旬相違者。
興衰别故。
至下當解。
即表輪王教導。
令循十善。
自地兼行故。
十二由旬。
法王必成七寶故。
七由旬。
又雖受勝報。
而不出十二緣起故。
十二由旬。
不離七有七随眠。
故七由旬。
土地豐熟(至)禦巷成行者。
述雲。
此後城莊嚴。
莊嚴雖多。
略表三種。
土地。
人民。
街巷。
廣如下解。
爾時城中(至)盡之請和者。
述雲。
第二龍王加好。
成佛經雲。
有大力龍王。
名曰多羅屍棄。
今雲水光。
互舉華夷。
故不相違。
是時雞頭城中(至)極為香淨者。
述雲。
第三鬼神除惡。
成佛經雲。
有大夜叉神。
名?陀婆羅賒塞伽。
秦雲善好。
今雲葉華。
即善好之類也。
梵雲藥叉。
此雲暴惡。
又名勇猛。
即是神名。
通天鬼傍生。
今雲羅刹者。
即可畏也。
此即彼城藥叉羅刹皆有。
故随談一種。
互不相違。
法即道理。
教即言教行順道理。
不越聖言故。
阿難當知(至)十萬由旬者。
述雲。
第二土地廣美有二。
初地水增減。
後傍乘釋疑。
初又有三。
初地增。
次地水兼減。
辨水獨減。
此初也。
成佛經雲。
是時閻浮提地。
長十千由旬。
廣八千由旬四大海水漸減少。
三千由旬。
長十千由旬。
金光明經第六雲。
閻浮提地。
縱廣七千由旬。
水減三千由旬之地。
足本七千。
故十千由旬。
今此經雲十萬由旬。
難可會釋。
有義遂機宜。
故有此異。
此解不然。
應無乖文。
而會釋故。
今作此解。
彌勒初出時。
四海水多減。
而地多增故。
十萬由旬。
漸久遠時。
海水還漸增。
地遂狹短故。
十千由旬。
但瑜伽論委悉說故。
六千五百由旬。
更有違文。
例之可會。
諸山河石(至)皆悉消滅者。
述雲。
第。
□□□□(至)如鏡清明者。
述雲。
第二傍乘釋疑。
疑即有六。
一廣未必平疑。
二平或無谷疑。
三谷無人民疑。
四人民乏珍疑。
五寶無聚落疑。
六村無樹果疑。
疑既有六。
故決亦有六。
一廣必平正決。
二平豐五谷決。
三谷食兼人決。
四人具珍寶決。
五寶興聚落決。
六村枹甘果決。
此初疑雲。
地雖十萬由旬。
未必平正。
故雲其地平正。
如鏡清明。
理實于時亦有諸山。
但對今時。
故雲平正。
不爾。
便違下文。
大迦葉住此山故。
問壞劫未有。
彌勒已出。
由何因緣。
故無諸山。
答依般涅槃。
後諸比丘。
經我般泥洹。
後一百歲。
吾諸弟子沙門聽。
聰明智慧。
與我無異。
千歲之後。
三百歲之中。
大亂災矣。
衆患萬變。
切身億災。
人民欲盡。
時當有大水。
高二十裡。
清諸名山。
滿十二年。
乃去了。
所在無複有山。
其地平政。
樂不可言。
月光童子乃出世了。
便以般若波羅蜜。
教諸人民得道者。
日有千百。
生天不可數。
其時人民。
身長八尺。
壽百八千歲。
有時人民。
多食自然。
人民但念道。
金寶不用。
衆聖側塞。
于世宮殿城廓。
皆用七寶。
法王治世。
五十二年便去。
自是之後。
法遂漸。
未羅雲。
于諸塔寺。
取佛舍利。
聚着一處。
然後乃般泥洹。
龍王當取舍利去。
及佛十二部經。
于海中供養之。
是以後大法盡矣。
後人當壽四十五十乃沒。
時人當壽五歲時。
無有君王臣佐。
爾時五歲。
乃與今一歲等了。
人欲盡時。
大海通小。
皆大湧沸。
地剡浮提。
當大平正。
彌勒佛乃成之。
舉剡浮提(至)谷食豐賤者。
述雲。
第二疑雲。
地雖平正。
未必五谷成就。
故作此解。
人民熾盛者。
述雲。
第三疑雲。
谷食雖成。
未必有谷之人。
故作此言。
經多諸珍寶者。
述雲。
第四疑雲。
雖人民興。
谷食豐熟。
未必有諸珍寶。
故作此釋。
雞鳴相接者。
述雲。
第五疑雲。
雖多珍寶。
未必村落相近。
故作此解。
是時弊華(至)皆生其他者。
述雲。
第六疑雲。
雖村落接。
未必有樹果甘美。
故作此通。
彌勒菩薩經述贊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