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彌勒下生經述贊

關燈
眼之中。

    欣淨土即妙行不成。

    若冀天宮。

    恐勝因無就。

    淨土雖無惡染。

    聖教自有參差。

    天宮雖有欲樂。

    道理定無疑。

    或欲塵境者。

    觸事染而不染。

    耽欲樂者。

    是事不染而染。

    戒業缺。

    然福殘薄。

    佛既應物機而現穢。

    凡亦契聖境而欣生。

    上聖上賢。

    皆為此業。

    下凡下位。

    何得越之。

    故行同者。

    皆應專率。

    習已穿鑿。

    望允生因。

    自餘狀迹。

    具如别傳。

    上來述第一天上利益已訖。

     佛說彌勒下生經者。

     述雲。

    将講此經。

    略有三門。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講文。

    初來意有二。

    一為化下品衆生故。

    彌勒生天。

    雖複利益上中品人。

    而下品人未得入聖之益故。

    二為顯人間教道故。

    天上教導。

    雖先廣顯。

    而人間七相。

    教化衆生。

    猶未唱故。

    以此二義故。

    以上生後辨下生。

     第二釋名。

    略有三對。

    一能說所說對。

    佛說即能說也。

    彌勒等即所說也。

    二能受所受對。

    即彌勒名能受。

    下生名所受。

    三所诠能诠對。

    即彌勒下生名所诠。

    經名能诠。

    下生有三義。

    一初入胎之為名。

    二入住出胎總名。

    三人間之都言。

    雖有八相。

    而後七相。

    皆在人間。

    對天而言皆下生。

    故從狹至寬。

    分為三義。

    義亦無違。

    此即天報沒已。

    還生人間。

    故名下生。

    廣談下聖化之事。

    故名下生經。

    下生之經。

    故依士釋。

     聞如是(至)五百人俱者。

     述雲。

    第三講文之第二辨下人化益有二。

    初略辨下人化益衆生。

    後廣辨下人化益衆生。

    下品之人。

    自有優劣。

    故有此略廣之說。

    初有三分。

    初證信傳經分。

    次問答廣說分。

    後聞說喜行分。

    有三分之意。

    思之可解。

    此初也。

    有義此經亦有起說之序。

    從爾時阿難至即就坐。

    即發起說故。

    此解不然。

    無有餘經對問佛答。

    名曰發起。

    而可為例故。

    所以然者。

    如來說法。

    不可一例。

    或各說法時。

    以放光動地。

    召衆為緣。

    然後說經。

    或說餘經。

    乃即率說。

    更無顯相。

    此經同後。

    故無起說序也。

    于中有五句。

    中三同前。

    初聞如是者。

    前标所聞之法。

    故先如是。

    後曰我聞。

    今以多聞總持之用。

    表領如來所說之法。

    故曰聞如是。

    或華夷語。

    次第異故。

    随存一種。

    義亦無失。

     五百人者。

    如中阿含雲。

    世尊。

    此五百比丘。

    幾比丘得三明達。

    幾比丘得俱解脫。

    幾比丘得慧解脫。

    世尊告曰。

    舍利子。

    此五百比丘。

    九十比丘得三明達。

    九十比丘得俱解脫。

    餘比丘得慧解脫。

    以此證知。

    三明俱解脫。

    義亦異也。

     爾時阿難(至)右膝着地者。

     述雲。

    第二問答。

    廣說有四。

    一阿難陳請。

    二如來許說。

    三                 宿習故。

     白世尊言(至)皆悉明了者。

     述曰。

    第二歎聖有二。

    初總歎。

    後别歎。

    此初也。

    事即指法。

    故總也。

    欲請彌勒當來化導之事。

    故須歎三達智。

     諸過去佛(至)皆悉知之者。

     述雲。

    第二别歎有三。

    初歎過去智。

    次歎現在智。

    後歎未來智。

    初又有三。

    初能化。

    次化時。

    後化衆。

    此初也。

    姓即種姓。

    毗婆屍佛出刹利種。

    姓拘利若。

    屍棄佛毗舍婆佛種姓亦爾。

    拘樓孫佛。

    出婆羅門種。

    姓迦葉。

    拘那含佛迦葉佛種亦同。

    字即廿年之名。

    名者初生之名。

    号即十号。

    弟子即聲聞菩薩可解。

    聲聞菩薩補翼世尊。

    故雲翼從。

    翼者助也。

    成也毗婆屍佛三會說法。

    初十六萬八千人。

    次十萬人。

    後八萬人。

    屍棄佛亦三會說。

    初十萬人。

    次八萬人。

    後七萬人。

    毗舍婆佛二會說法。

    初七萬人。

    次六萬人。

    拘樓孫佛一會說法。

    有四萬人。

    拘那含佛一會說法。

    有三萬人。

    迦葉如來一會說法。

    有二萬人。

    釋迦示一會說。

    千二百五十人。

    經雲多少。

    意在此也。

    廣如長阿含第一。

     一劫百劫(至)皆悉觀察者。

     述雲。

    第二知化時也。

    如婦人無近。

    請佛經雲。

    第一佛字唯衛。

    般涅槃曰已來九十一劫。

    第二佛字戒式佛。

    般涅槃曰已來三十一劫。

    第三佛字随葉佛。

    般涅槃曰亦卅一劫。

    是颰陀羅劫中。

    當有五百佛。

    第一者拘樓孫佛。

    般泥曰已來萬歲。

    第二者拘那含牟尼佛。

    般泥曰已來萬歲。

    第三者迦葉佛。

    般泥曰已來萬歲。

    第四佛我字釋迦文佛。

    有說。

    既言毗婆屍等三佛般涅槃已來。

    九十一及卅一劫故。

    即知餘三佛般涅槃已來。

    并雲萬歲。

    謬也。

    不然。

    何者。

    以此釋迦賢劫時。

    望前三佛般涅槃時。

    故雲九十一劫及卅一劫。

    雖拘樓孫佛四萬歲時出。

    拘那佛三萬歲時出。

    迦葉佛二萬歲時出。

    即次後佛。

    望即前佛。

    故雲萬歲。

    而非釋迦時。

    望前三佛。

    皆萬歲也。

    七佛姓字父母。

    道樹弟一。

    雙侍者弟子。

    廣如彼。

     亦複智(至)人民姓字者。

     述雲。

    此後化衆也。

    準無延經。

    唯衛佛父字波潭刹利王。

    母字波頭末。

    所治國名波頭末。

    式佛父字阿輪刹利王。

    母字波羅越。

    所治國名阿留那末。

    随葉佛父字着波羅提刹利王。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