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關燈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解深密經序品第一 将欲釋經四門分别。

    一教興題目。

    二辨經宗體。

    三顯所依為。

    四依文正釋。

     第一教興及題目者。

    竊以。

    真性甚深。

    超衆象而為象。

    圓音秘密。

    布群言而不言。

    斯乃即言而言亡。

    非象而象着。

    理雖寂而可談。

    即言而言亡。

    言雖弘而無說。

    故嘿不二于丈室。

    可談。

    故辨三性于淨宮。

    是故慈氏菩薩。

    說真俗而并存。

    龍猛大士。

    談空有而雙遣。

    然則存不違遣。

    唯識之義彌彰。

    遣不違存。

    無相之旨恒立。

    亦空亦有。

    順成二谛之宗。

    非有非空。

    契會中道之理。

    故知迷謬者說空而執有。

    悟解者辨有而達空。

    佛法甚源豈不斯矣。

    但以接引多方。

    入理非一。

    是故法王說三法輪。

    初為發起聲聞乘者。

    波羅柰國施鹿林中。

    創開生死涅槃因果。

    此即第一四谛法輪。

    次為發趣菩薩乘者。

    鹫峰山等十六會中。

    說諸般若。

    此即第二無相法輪。

    後為發趣一切乘者。

    蓮華藏等淨穢土中。

    說深密等。

    此即第三了義大乘。

    是即如來教興之意也。

     題雲解深密經者。

    一部總名。

    序品第一者。

    品内别目。

    解謂解釋。

    深即甚深。

    密者秘密。

    此經宗明境行及果三種無等。

    解釋如是甚深之義。

    名解深密。

    經者。

    梵音名素怛纜。

    此雲經也。

    若依俗典。

    經者常也。

    經古曆今。

    教義恒定。

    目之為常。

    或翻為綖。

    四分律雲。

    綖貫華定不失落。

    大唐三藏。

    翻為契經。

    謂契合。

    契當道理。

    合有情機。

    經亦二義。

    一者貫穿。

    二者攝持。

    貫穿所應說義。

    攝持所化有情。

    具斯二義。

    故名契經。

    辨得名者。

    解經兩字。

    是能诠教。

    深密之言。

    顯所诠理。

    從能所诠。

    以立經目。

    此即深密之解經也。

    故六釋中。

    是依主釋。

    序品第一者。

    序謂由序。

    起正說之由緻。

    品謂品類。

    或品别義。

    顯已聞等。

    義類相從。

    攝義各别。

    目之為品。

    于一部内。

    有其八品。

    此品最初。

    故名第一。

    故言解深密經序品第一。

     言宗體者。

    體即總明能诠教體。

    宗言别顯諸教所诠。

    然諸聖教。

    大唐三藏。

    五門出體。

    一攝妄歸真門。

    謂諸聖教。

    名句文身。

    及以音聲。

    用如為體。

    故維摩等雲。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諸法亦如也。

     二攝相歸識門。

    略有二義。

    一三分明義。

    自體名識。

    見相二分通名為相。

    故成唯識第一卷雲。

    變謂識體轉似二分。

    見相俱依自體起故。

    又第二雲。

    識所變相。

    雖無量種。

    而能變識。

    類别唯三。

    若依此釋。

    相謂相狀。

    見相皆是自體分識之相狀故。

    二二分明義。

    見分名識。

    相分為相。

    故成唯識雲。

    或複内識轉似外境。

    若依此釋。

    相分名相。

    相不離見。

    說名唯識。

    總說意雲。

    名句文身及以音聲識之相故。

    名為識也。

     三以假從實門。

    如瑜伽等。

    名等是假。

    聲即是實。

    故離聲外無别名等。

    又解。

    此上三門。

    各開二門。

    初二門者。

    一攝妄歸真門。

    唯真非妄。

    二真妄差别門。

    是妄非真。

    名等四法非真如故。

    次二門者。

    一攝相歸識門。

    唯識非相。

    二識相差别門。

    且依此土。

    名等四法。

    唯相非識。

    名等皆是相分攝故。

    後二門者。

    一以假從實門。

    唯實非假。

    二假實差别門。

    通假及實。

    名等是假。

    聲即實故。

     第四三法定體門。

    三法即是蘊處及界三科法門故。

    雜集論名三法品。

    薩婆多宗評家正義。

    用聲為體故。

    三科中。

    色蘊聲處聲界所攝。

    依經部宗。

    假實二聲以為教體。

    五蘊門中。

    色蘊所攝。

    處界門中。

    聲處法處聲界法界。

    法數門中。

    當廣分别。

    今依大乘。

    聲及名等四法為性。

    于五蘊中。

    色行二蘊。

    處界門中。

    聲處法處聲界法界。

    名等三法。

    意識境故。

     第五法數出體。

    四門分别。

    一法數出體。

    二本影有無。

    三聚集顯現曆心差别。

    四辨音一異。

     言法數出體者。

    且辨邪教。

    數論外道。

    聲谛為體。

    依勝論宗。

    聲德為性。

    順世外道。

    四大為體。

    一切皆用大為性故。

    聲論諸師。

    用聲為體。

    明論聲常能為定量。

    诠諸法故。

    今依内宗。

    諸說不同。

    薩婆多宗總有七十五法。

    義如常釋。

    然彼教體。

    雜心俱舍及毗婆沙。

    皆有二說。

    一雲如來法蘊色蘊為性。

    以是聲故。

    一雲行蘊。

    名句字故。

    由斯義故。

    此地諸師解不同。

    有其三說。

    一雲音教以為正義。

    以聲是善。

    名句文身是無記故。

    故雜心雲。

    經律阿毗昙。

    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道品。

    是說第一義。

    長行釋雲。

    俗正法者。

    言說正法。

    一雲名等以為正義。

    以能诠表所說義故。

    故發智論雲。

    十二部經。

    以何為性。

    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住。

    乃至廣說。

    一雲通用音聲名等為體。

    由前所說二種義故。

    今依新翻俱舍第一。

    具申兩釋。

    謂說音聲。

    或說名等。

    而無别判。

    正理第三。

    叙兩師說。

    亦同俱舍。

    兼有問答。

    故彼論雲。

    語教異名。

    教容是語。

    名教别體。

    教何是名。

    彼作是釋。

    要由有名乃說為教。

    是故似教體即是名。

    所以者何。

    诠義如實。

    故名佛教。

    名能诠義。

    故教是名。

    由是佛教定名為體。

    舉名為首。

    以攝句文。

    顯宗第三。

    同順正理。

    三藏解雲。

    西方諸師。

    傳作此釋。

    俱舍正理。

    皆有兩說。

    各有所歸。

    所以者何。

    令物歡喜。

    音聲為勝。

    若約诠法。

    名等即勝。

    故知所對不同。

    各有準據。

    由斯兩說。

    皆是正義。

    今詳諸論。

    随文相判。

    正理論意。

    名等為正。

    故彼結雲。

    是故佛教定名為體。

    準此俱舍亦同正理。

    以彼不破義不違故。

    或可後師自結所立。

    非正理師刊定勝劣。

    若依婆沙。

    評家正義。

    音聲為正。

    故大婆沙第一百二十六雲。

    問。

    如是佛教。

    以何為體。

    為是語業。

    為是名等。

    答。

    應作是說。

    語業為體。

    問。

    若爾次後所說。

    當雲何通。

    如說佛教名何法。

    答謂名身句身文身。

    次第行列。

    次第安布。

    次第連合。

    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

    不欲開示佛教自體。

    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

    是佛教用。

    有說佛教名等為體。

    問。

    若爾此文所說。

    當雲何通。

    如說佛教雲何。

    答。

    謂佛語言。

    唱詞評論。

    語音語路。

    語業語表。

    是謂佛教。

    答依展轉因。

    故作是說。

    如世子孫展轉生法。

    謂語起名。

    名能顯義。

    如是說者。

    語業為體。

    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具說如彼。

    問。

    豈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不依評家正義。

    答曰衆賢理長為勝。

    故别生理。

    名等為正。

    解雲。

    彼宗聲為體者。

    法數門中。

    唯用音聲一法為體。

    名等為體者。

    即用名等三法為體。

    若合說者。

    合用四法為體。

    謂聲名等。

    評家正義。

    用聲一法為體。

    依經部宗。

    以聲為體。

    故順正理第十四卷。

    破經部雲。

    汝不應說名句文身即聲為體。

    無性攝論第一亦爾。

    彼雲。

    諸契經句語為自性。

    且不應理。

    然依彼宗。

    有三師說。

    一雲。

    十二處中。

    聲處為性。

    離聲無别名句字故。

    一雲。

    法處相續假聲以為自性。

    唯是意識所緣性故。

    一雲。

    通用假實二聲為體。

    前二義故。

    如何經部宗有此三說。

    三藏解雲。

    以經為量。

    釋諸義者。

    皆名經部。

    故經部宗有此三說。

    彼宗法數。

    諸說不同。

    一雲離心無别心法。

    若依彼說。

    有十九法。

    謂色中有十四。

    謂五根五境及四大種。

    心唯是一。

    無心法故。

    不相應法唯有一數。

    謂諸無作。

    無為有三。

    謂虛空。

    擇滅。

    非擇滅。

    如是有十九種法。

    于中但用聲處為體。

    相續假聲無别體。

    故自餘諸。

    說。

    一切法義中。

    當具分别。

    今依大乘。

    兩說不。

    同一。

    龍猛宗。

    無文正判。

    法數多少。

    準智度論明。

    諸法相大分同于薩婆多宗。

    總有七百六十一法。

    何以得知者。

    薩婆多宗。

    明七十五法。

    十住毗婆沙。

    立有七百不相應法。

    故知除十四不相應。

    加七百不相應法。

    故有七百六十一法。

    (更勘餘論)由斯即用十一色中音聲為體。

    故智度論三十三雲。

    六通阿羅漢。

    佛說法時。

    雖不在座。

    以天眼見佛。

    天耳聞法。

    若神通力所不及處。

    不得見聞。

    準此佛教。

    用名為體。

    二彌勒宗總有百法。

    如百法論。

    然出教體。

    諸教不同。

    有處唯聲。

    如維摩經等。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又無量義經雲。

    能以一音。

    普應衆聲。

    又大界經雲。

    如來一語說法中。

    演說無量契經海。

    又此經第五雲。

    如來言音。

    略有三種。

    一者契經。

    二者調伏。

    三者本母。

    相續深密二經。

    皆雲佛語有三。

    一修多羅語。

    二毗尼語。

    三摩德勒伽語。

    顯揚等論。

    即說聖教名為聲量。

    有處但用名等為體。

    如仁王經雲。

    此經名句百千佛說。

    又此經第四雲。

    一者于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癡。

    二者辨才自在愚癡。

    解雲。

    無量說法者。

    義無礙境。

    無量法句文字者。

    法無礙境。

    後後慧辨者。

    辭無礙境。

    辨才自在者。

    辨說無礙境。

    故知聖教名等為體。

    故成唯識第二卷雲。

    若名句文。

    不異聲者。

    法辭無礙境應無别。

    準知名等以為自性。

    有處合說聲及名等。

    如仁王經雲。

    十二部經如名句文聲。

    又維摩經第三卷雲。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如是乃至諸佛威儀進止。

    諸所施為。

    無非佛事。

    無垢稱經亦同維摩。

    又十地論第一卷雲。

    說者以此二事說。

    聞者以此二事聞。

    具如彼說。

    解雲。

    言二事者。

    謂聲及名等。

    有處文義合說為體。

    如瑜伽論八十一雲。

    論契經體。

    略有二種。

    一文。

    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

    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三藏解雲。

    據實皆用名等為體。

    而諸聖教。

    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所以者何。

    以假從實。

    用聲為體。

    離聲無别名句等故。

    以體從用。

    名等為體。

    能诠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

    假實相藉合說為體。

    随阙一種。

    說不成故。

    生解究竟必由文義。

    是故諸說互不相違。

     第二本影有無。

    有其二義。

    一本影有無。

    二說法差别。

    本影有無者。

    如來聖教。

    四法為體。

    所謂音聲名句文身。

    如是四法。

    如來自說。

    名為本質。

    聞者識變名之為影。

    如是本影有無差别。

    總約諸宗。

    有其四句。

    一有本無影。

    諸說不同。

    且依諸部。

    有其三說。

    一薩婆多宗。

    一切佛聲唯是有漏。

    亦說名等定唯無記。

    若廣分别。

    如婆沙等。

    二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等。

    皆作是說。

    諸佛世尊。

    皆是出世。

    無有漏法。

    諸如來語。

    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三多聞部說。

    佛五種音是出世間。

    所謂苦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引聖道故。

    所餘諸聲。

    皆是世間。

    如是等部。

    皆作是說。

    唯本非影。

    彼宗不明唯識義故。

    二有影無本者。

    諸那伽犀那。

    此雲龍軍。

    即是舊翻三身論主。

    彼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無色聲等粗相功德。

    堅慧論師。

    及金剛軍。

    皆同此釋。

    堅慧論師。

    即是舊翻寶性論主。

    五印度北也。

    三本影俱有者。

    月藏菩薩。

    (亦名護月)及親光等。

    皆作是說。

    一切如來。

    具有三身色聲等德。

    金光明雲。

    如來能轉三種法輪。

    謂轉照持。

    如是等教。

    誠證非一。

    或能聞者識變似彼。

    故知俱有本質影像。

    四本影俱無者。

    清辨菩薩。

    依勝義谛立一切法其性皆空。

    或可護法就勝義谛。

    作如是說。

    如來聖教。

    本影俱無。

    勝義谛中。

    無言等故。

    雖有如是四句差别。

    大唐三藏及護法宗。

    有其二義。

    一就實正教。

    唯本非影。

    本即如來正所說故。

    二兼正俱說。

    通于本影。

    皆由如來說力起故。

    問。

    若正教佛自說者。

    楞伽等說如何會釋。

    四卷楞伽第三卷雲。

    我從某夜得最正覺。

    乃至某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間。

    不說一字。

    亦不已說當說。

    不說是佛說。

    又大般若第五百六十七雲。

    衆生各各謂佛獨為說法。

    而佛本來無說無示。

    又五百七十一雲。

    諸佛菩薩。

    從始至終。

    不說一字。

    解雲。

    不說有其三義。

    一依真如離言說等種種相故。

    故言不說。

    是故四卷楞伽第三卷雲。

    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

    我因二法故。

    作如是說。

    雲何二法。

    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

    又十卷楞伽第五卷雲。

    一者依自身内證法。

    二者依本住法。

    廣說如彼。

    解雲。

    經意。

    于一真如。

    有其二義。

    一内自所證。

    二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如是真如。

    離言說故。

    名為不說。

    故彼四卷頌雲。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說  緣自得法住  故我作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無有差别 十卷第五。

    大同前頌。

    (第五句雲内身證法性)又仁王經雲。

    無聽無說如虛空。

    法同法性。

    聽同說同。

    一切法皆如也。

    又天親菩薩波若論雲。

    若人言如來說法。

    則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法故。

    此義雲何。

    偈曰。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别  不離于法界 說法無自相 論自釋雲。

    二差别者。

    所說法及義。

    解雲。

    論意。

    化身如來。

    離真如外無别自相。

    如佛離真如外無别自相。

    所說教法及所說義。

    亦複如是。

    二約諸佛所說無異。

    故言不說。

    故波若論雲。

    如經言。

    須菩提。

    如來無所說法故。

    此義雲何。

    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故。

    三約堕文字法。

    故言不說。

    是故四卷楞伽第四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文字有無不可得故。

    除不堕文字。

    若有人言。

    如來說堕文字法者。

    此則妄說。

    法離文字故。

    是故諸佛及諸菩薩。

    不說一字。

    不答一字。

    乃至廣說。

    又彼複雲。

    大慧。

    若不說一切法者。

    教法則壞。

    教法壞者。

    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

    若無者誰說為誰。

    十卷第六大同此說。

    故不繁述。

    準上經文。

    雖不能說堕文字法。

    而能宣說不堕文字三藏聖教。

    故維摩雲。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

    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又問。

    兼正俱說通本影者。

    如何會釋。

    無性菩薩攝大乘論。

    彼文但用聞者識上聚集顯現。

    以為自性。

    解雲。

    護法不依彼論以為定量。

    故不成難。

    又解。

    護法同無性說。

    彼無性意。

    許有三身色聲等德。

    亦能說法。

    故彼論雲。

    受用變化。

    即是後得智之差别。

    問。

    若爾如何聞者識上聚集顯現。

    以為教體。

    而不說言見者識上所現色身以為化身。

    解雲。

    影略互顯。

    據實。

    身教皆有本影。

    故不相違。

    問。

    等是影略。

    如何不說見者識相以為二身。

    解雲。

    不必須通。

    不離難故。

    又解。

    教為生解。

    聞者識相。

    親能生解。

    身出佛體。

    由斯且說佛色心等。

    問。

    聞者識上所變教體。

    為是有漏。

    為無漏耶。

    大唐三藏釋雲。

    西方兩釋。

    一雲無漏心變。

    定唯無漏。

    有漏心變。

    自有二義。

    橫克而言。

    名為有漏。

    以有漏心所變境故。

    若從法界所流義邊。

    名為無漏。

    無性論宗。

    多依此釋。

    一雲有漏心所變者。

    定是有漏。

    若無漏心所變相者。

    定唯無漏。

    雖有兩說。

    大唐三藏。

    護法菩薩。

    意存後。

    說故成唯識論第十卷雲。

    見相二分。

    有漏無漏。

    定是同性。

    善等三性。

    不必同性。

    三性因緣。

    雜引生故。

    問。

    有漏變正教。

    正教成有漏。

    無漏變邪教。

    邪教應無漏。

    解雲。

    許亦無失。

    無漏變故。

    問。

    教有邪正殊。

    皆通漏無漏。

    或可。

    人有凡聖異。

    皆通聖非聖。

    解雲。

    許亦無失。

    以能變心通二種故。

    言說法差别者。

    自有二種。

    一約三身者。

    二依諸知。

    約三身。

    問。

    依何身而能說法。

    答。

    薩婆多宗。

    佛有二種。

    一者生身佛。

    謂父母所生有漏身。

    二法身佛。

    謂五分法身。

    生身說法。

    而非法身。

    入觀位中不說法故。

    依經部宗。

    亦有二身。

    皆能說法。

    彼宗無漏能發音聲說聖教也。

    今依大乘。

    具有三身。

    說與不說。

    有其四句。

    一。

    一說二不說。

    謂受用身。

    為受法樂。

    能自說故。

    非法身者。

    無言說故。

    亦非化身。

    非真說故。

    或可。

    化身非餘二身。

    無言說故。

    無所為故。

    雖他受用對機說法。

    而實是化。

    二。

    二說一不說。

    謂佛法身。

    及受用身。

    内證聖行境界故。

    受用法樂故。

    或可。

    受用變化。

    皆能說法。

    而非法身。

    無言說故。

    三。

    三皆說法。

    如十卷楞伽第二卷說。

    法身說法者。

    内證聖行境界故。

    報佛說法者。

    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

    化佛說法者。

    說六度等乃至廣說。

    四卷楞伽第一卷說。

    大同前說。

    四。

    三皆不說。

    所以者何。

    真如法身無言說故。

    自受用身無所為故。

    變化身等非真說故。

    然佛地論。

    且依說義。

    略叙三說。

    故佛地論第一卷雲。

    受用變化二佛土中。

    今此淨土。

    何土所攝。

    說此經佛。

    為是何身。

    有義。

    化土化身說法。

    有說。

    受用土受用身說法。

    廣說如彼。

    如實義者。

    釋迦牟尼。

    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

    見變化身。

    居此穢土。

    為其說法。

    地上大衆。

    見受用身。

    居佛淨土。

    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

    所見各别。

    具說如彼。

    準如實義。

    于三身中。

    二身說法。

    而非法身。

    依土差别者。

    依楞伽經。

    有十種說法。

    一語言說法。

    乃至第十動身說法。

    故十卷經第四卷雲。

    大慧。

    複言。

    世尊有語言說。

    應有諸法。

    若無諸法。

    應無言說。

    佛告大慧。

    亦有無法而有言說。

    如兔角等。

    大慧。

    兔角非有非無。

    而有言說。

    故汝所難此義已破。

    大慧。

    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

    何以故。

    有佛國土。

    直親不瞬口無言說。

    名為說法。

    (四卷楞伽雲瞻視顯法)有佛國土。

    直示相名為說法。

    (四卷楞伽或有作相)有佛國土。

    但動眉相名為說法。

    (四卷楞伽或有揚眉)有佛國土。

    唯動眼相名為說。

    (四卷楞伽或有動精)有佛。

    土歎名為說法。

    (四卷亦同)有佛國土。

    欠名為說法。

    (四卷亦同)有佛國土。

    咬名為說法。

    (四卷雲或磬咳)有佛國土。

    念名為說法。

    (四卷經雲或念刹土)有佛國土。

    動身名為說法。

    (四卷雲或動搖)又維摩經第三卷雲。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

    或以菩薩。

    或佛化人。

    或菩提樹。

    或以衣服卧具。

    或以飯食。

    或以園林台觀。

    或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或以佛身。

    或以虛空。

    或夢喻等。

    或以音聲語言文字。

    而作佛事。

    或有佛土。

    寂漠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

    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

    諸佛威儀進止。

    諸所施為。

    無非佛事。

    若廣分别。

    如無垢稱第五卷說。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依大乘宗。

    泛論說法。

    略有四義。

    一語言說。

    如佛地論。

    二身說法。

    而非法身。

    二生解說法。

    亦通法身。

    如楞伽經。

    三依土差别。

    十種說法。

    如楞伽經。

    四諸佛進止諸所施為。

    乃成無量。

    如維摩等。

    各有所據。

    故不相違。

    或可。

    佛事顯利益事。

    非唯說法。

    問上諸說皆有名等為不定耶。

    解雲不定。

    法身說法及虛空等能生解故。

    名為說法。

    而無名等。

    諸無為法。

    無分位故。

    若其無說無示等者。

    寂嘿心上。

    假立名等。

    于理無失。

    有為心等。

    有分位故。

     三聚集顯現曆心差别者。

    如攝大乘無性釋雲。

    貫穿縫綴。

    故名為經。

    此中即是随堕八時。

    聞者識上。

    直非直說。

    聚集顯現。

    以為體性。

    解雲。

    八時有其二釋。

    一雲八時即八轉聲。

    謂于七轉。

    加呼召聲。

    如言系補盧沙。

    此八轉聲。

    後當分别。

    謂佛說法。

    于八轉中。

    随用一聲。

    故雲随堕八時。

    一雲依聲明論。

    晝夜各有四時。

    合有八時。

    如來說法。

    于八時中。

    随堕一時。

    故雲随堕八時。

    直非直說。

    有其三釋。

    一雲诠自性故。

    名為直說。

    诠差别故。

    名非直說。

    一雲。

    長行名為直說。

    偈頌為非直說。

    一雲。

    十二部中。

    契經為直說。

    餘十一部為非直說。

    此中意說。

    随堕八時。

    聞者識上。

    十二部經名字句等。

    聚集顯現。

    以為教體。

    問。

    何等名為聞者識心。

    如何說為聚集顯現。

    解雲。

    依瑜伽論。

    且約六識分别五心。

    故彼第一卷雲。

    複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如其次第。

    謂卒爾。

    尋求。

    決定心。

    初是眼識。

    二在意識。

    決定心後。

    方有染淨。

    此後乃至等流眼識善不善轉。

    而彼不自由分别力。

    乃至此意不趣餘境。

    經爾所時。

    眼意二識。

    或善或染。

    相續而轉。

    如眼識生。

    乃至身識亦爾。

    解雲。

    五中。

    初後通六。

    次三唯意。

    又前三是無記。

    後二通善惡。

    又卒爾五識後。

    必有尋求心。

    尋求心後。

    或散不散。

    散即複起卒爾五識。

    不散即起第三決定。

    乃至等流。

    又意識卒爾。

    自有二種。

    一五識同時卒爾意識。

    二獨頭意識卒爾堕心。

    故瑜伽論第三卷雲。

    又意識任運散亂緣。

    不串習境時。

    無欲等生。

    爾時意識。

    名卒爾堕心。

    唯緣過去境。

    五識無間。

    所生意識。

    或尋求。

    或決定。

    唯應說緣現在境。

    若此即緣彼境生。

    釋家四說。

    一雲意識任運。

    不依前三心次第。

    故名散亂。

    泛爾漫緣不串習境時。

    有五遍行。

    無别境五。

    爾時意識。

    名卒爾堕心。

    唯能緣過去曾所緣境。

    若說五識無間所生意識。

    或尋求心。

    或決定心。

    唯應說緣前五識種類現在境。

    若此尋求決定二心。

    即緣彼五識種類境生。

    餘三師說。

    如五心章。

    此中且依前五種心。

    以明聚集。

    言聚集者。

    如契經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解雲。

    此即契經比量破執常者。

    諸行無常宗。

    有起盡法者是同法喻。

    舉燈光等。

    生必滅故者是因。

    由是道理。

    彼寂涅槃。

    以為勝樂。

    且約初句。

    以辨聚集。

    于中具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義。

    于此義中。

    西方諸師。

    且作三釋。

    有雲。

    說諸字時。

    卒爾耳識。

    同時意識。

    及尋求心。

    唯有聲相。

    所以者何。

    五俱意識。

    是現量故。

    不緣名等。

    若尋求心。

    尋五識等所緣境故。

    不緣名等。

    雖此三識所變聲上皆有名等。

    如生等相。

    而不緣故。

    不說聚集。

    決定心後有三種相。

    謂聲名字。

    至說行時。

    卒爾耳識。

    同時意識。

    及尋求心。

    唯得行聲。

    準前可知。

    決定心等。

    亦得九種。

    準前可知。

    說常字時。

    卒爾心等得常聲。

    決定心後。

    得十四種。

    謂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義。

    由此極少。

    經十六心。

    乃得具足。

    謂從四字。

    皆有四心。

    謂卒爾耳識同時意識。

    尋求決定。

    若不散者。

    起染淨心。

    如理應思。

    有義。

    卒爾耳識。

    同時意識。

    不緣名等。

    義如前說。

    是現量故。

    尋求已去。

    即非現量。

    由斯亦得聲名字等。

    四尋求心。

    如其次第。

    得三六九及以十四。

    準前應知。

    若依此釋。

    經十二心。

    方得具足。

    決定心等。

    所得多少。

    如理應知。

    有義。

    耳識同時意識。

    亦緣名等。

    若不爾者。

    尋求意識。

    尋何等名。

    由斯道理。

    說諸字時。

    卒爾耳識。

    唯得諸聲。

    同時意識。

    得聲名等。

    于此義中。

    分成兩釋。

    一雲四卒爾心。

    各唯得三。

    所以者何。

    說常聲時。

    不緣諸等聲及名字。

    五識同時卒爾堕心。

    皆現量故。

    若許緣者。

    應有散心現量緣過去故。

    其尋求心。

    方得圓滿。

    尋求等心。

    所得多少。

    如第二說。

    一雲五識同時意識。

    容非現量。

    故得緣過去名等。

    若依此釋。

    即以心中具足聚集。

    問。

    若如前說。

    五俱意識。

    定是現量。

    如何亦說緣名等耶。

    解雲。

    現量亦然。

    名等自相。

    而因明理門說不緣名。

    義相系故。

    或有但由等流耳識所列發故。

    而顯現者。

    未必要待卒爾耳識之所列生方能聚集。

    上來且說未轉依位卒爾心等聚集顯現。

    若轉位。

    于一念中具足顯現。

    如理應思。

    廣釋五心。

    具如前章。

     四辨音一異門。

    問。

    如來說法為一音不。

    答。

    諸說不同。

    若依異部宗輪論。

    有二十部。

    分成兩釋。

    一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皆作此說。

    諸如來語。

    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真谛記雲。

    如來言音。

    自有二種。

    一從口出皆是法輪。

    二威德所顯。

    不從口出。

    不關法輪。

    如問阿難從何處來等。

    如佛說法時前後悉見佛面。

    對其說法。

    此亦佛威德所顯雲雲)二一切有部。

    及經部等。

    皆作此說。

    非如來語皆轉法輪。

    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

    乃至廣說。

    大毗婆沙第七十九。

    亦有兩說。

    同部執論。

    彼雲。

    問。

    佛以聖語。

    說四聖谛。

    能令所化皆得解不。

    設爾何失。

    二俱有過。

    所以者何。

    若言能者。

    毗奈耶說。

    如何會釋。

    世尊有時。

    為四天王。

    先以聖語。

    說四聖谛四天王中。

    二能領解。

    二不領解。

    世尊憐愍饒益彼故。

    以南印度邊國俗語。

    說四聖谛。

    二天王中。

    一能領解。

    一不領解。

    世尊憐愍饒益彼故。

    複以一種篾戾羊語。

    說四聖谛。

    時四天王。

    皆得領解。

    若不能者。

    伽他所說。

    當雲何通。

    如有頌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獨為我說種種義 一音者謂梵音。

    乃至廣說。

    答有二說。

    一有作是說。

    佛以聖語說四聖谛。

    皆能領解。

    而四天王。

    意樂有異。

    為滿彼意。

    故佛異說。

    乃至廣說。

    複次世尊。

    欲顯于諸言音皆能善解。

    故作是說。

    謂有生疑。

    佛唯能作聖語說法。

    一切言音。

    未必自在。

    為決彼疑。

    佛以種種言音說法。

    複次有所化者。

    依佛不變形言。

    或依變形言。

    乃至廣說。

    是故。

    世尊。

    說三種語。

    二雲。

    佛以一音說四聖谛。

    不令一切皆能領解。

    世尊雖有自在神力。

    而于境界。

    不能改越。

    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

    問。

    若爾前頌當雲何通。

    答。

    不必須通。

    非三藏故。

    諸贊佛頌。

    言多過實。

    如分别論者贊說世尊。

    心常在定。

    乃至廣說。

    複次。

    如來言音。

    遍諸聲境。

    随所欲言。

    皆能作之。

    謂佛若作支那國語。

    勝在支那中華生者。

    具說如彼。

    複次。

    佛語輕利速疾回轉。

    雖種種語。

    而謂一時。

    謂佛若作支那語已。

    無間複作礫迦國語。

    乃至複作博羅語。

    以速轉故。

    皆謂一時如旋火輪。

    非輪輪相。

    前頌依此。

    故亦無違。

    複次。

    如來言音雖有多種。

    而同有益。

    故說一音。

    解雲。

    婆沙自有二說。

    一雲。

    一音能令得解。

    此當部執大衆部等。

    言一音者。

    謂梵音也。

    而三遍說。

    有三種意。

    一滿彼意故。

    二斷彼疑故。

    三随所化者。

    依不變形言反變形言。

    一雲。

    不得一音皆令得解。

    此當部執說一切有部等計。

    而伽陀說能令解者。

    不必須通。

    非三藏故。

    言過實故。

    如分别論者。

    雲世尊心常在定等。

    複以三義。

    會一音義。

    一随處第一。

    故名為一。

    二速疾似一。

    故名為一。

    三利益同。

    故名為一。

    今依大乘一音能說。

    故無量義經雲。

    能以一音。

    普應衆聲。

    又大不思議經雲。

    如來說法一語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無垢稱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有情随類各得解。

    又佛地論第六卷雲。

    成所作智。

    随諸衆生意樂差别。

    現化語業。

    說種種義。

    斷諸疑惑。

    謂發一音。

    表一切義。

    定諸有情随類獲益。

    如契經言。

    佛一音演說諸法。

    衆生随類各得開解。

    或有怖畏。

    或有歡喜。

    或生厭離。

    或複斷疑。

    此是如來本願所列不思議力所發化語。

    一音能斷一切衆疑。

    如是等說。

    不可具述。

    然一音者。

    是一梵音。

    故無量義經雲。

    稽首歸依梵音聲。

    又智度論八十六雲。

    欲為衆生法說解一切衆生語言音聲。

    以梵音聲。

    而為說法。

    問。

    此如來一音所說。

    為是本質。

    為影像耶。

    若本質者。

    無性攝論。

    如何會釋。

    若影像者。

    随能聞者。

    即成多種。

    如何言一。

    解雲。

    護法等宗。

    就實正教。

    唯本非影。

    兼正俱說。

    通本及影。

    而言一者。

    同一梵音。

    難約聲辨。

    順違同一聲。

    或可。

    約色辨青黃。

    青黃應成一。

    解雲。

    許亦無失。

    如雜集說。

    迦末羅病。

    損壞眼根。

    見青為黃。

    此亦如是。

    由佛神力。

    于一色等。

    各各異見。

    故佛地論第六卷雲。

    成所作智。

    若作化身。

    亦令衆生一質異見。

    利樂事成。

    問。

    神力得自在。

    同質得異見。

    或可。

    神力得自在。

    異質得同見。

    解雲。

    大乘四句皆成。

    一同質異見。

    如一化身。

    衆生各各所見不同。

    二異質同見。

    如一化身。

    諸佛共變。

    據實衆多而見為一。

    故成唯識論第十卷雲。

    他受用身。

    及變化身。

    随諸如來所化有情。

    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

    同處同時。

    諸佛各變為身為土。

    形狀相似。

    不相障礙。

    展轉相雜。

    為增上緣。

    定所化生自識變現。

    謂于一土有一佛身。

    為現神通說法饒益。

    于不共者。

    唯一佛變。

    諸有情類。

    無始時來。

    種姓法爾。

    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

    有共不共。

    不爾多佛久住世間。

    各事劬勞。

    實得無益。

    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三同質同見。

    四異質異見。

    諸宗共許。

    義顯可知。

    問。

    約色辨青黃青黃得成。

    可約心辨八識應成一。

    解雲。

    色聲是粗法。

    同質得異見。

    心法細難知。

    不應說為一。

    又一音等。

    即是如來三密之中身語密也。

    言身密者。

    如智度論第一卷雲。

    佛初轉法輪時。

    應持菩薩。

    從他方來。

    欲量佛身。

    上過虛空無量佛土。

    至華上世界。

    見佛身如故。

    說偈贊歎。

    又密迹經雲。

    佛有三密。

    身密語密意密。

    一切諸天人。

    皆不解不知。

    有一會衆生。

    或見佛身黃金色。

    白銀色。

    諸雜寶色。

    或見佛身一丈六尺。

    或見一裡十裡百千萬億。

    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

    如是等名為身密。

    言語密者。

    有人聞佛聲一裡。

    有聞十裡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

    有一會人。

    或聞說布施。

    或聞說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如是乃至十二部。

    八萬法聚。

    各各随心所聞。

    是名語密。

    是時目連。

    心念欲知佛聲近遠。

    即以神足力。

    往至西方光明幢世界。

    去此九十六恒河沙世界。

    自聞佛聲。

    如近無異。

    其佛身長四十裡。

    菩薩身長二十裡。

    所食缽器。

    其高一裡。

    其佛與大衆方食。

    大目犍連行缽際上。

    彼土大衆。

    怪問世尊。

    此人頭蟲。

    從何處來。

    被沙門服。

    行缽際上。

    乃至彼佛告目連曰。

    汝過恒河沙劫。

    尋佛音聲。

    終不可得。

    目連還來佛前悔過。

    言意密者。

    如來成道至滅度日。

    于其中間。

    如來無疑。

    亦不回轉心無思行等。

    廣說如彼。

    及智度論第九。

    如上所說。

    皆是如來不思議。

    若思議者心則狂亂。

    如大般若五百六十七。

    顯揚十七說。

    所诠宗者。

    略有四種。

    一存妄隐真宗。

    如薩婆多等。

    雖說四谛。

    不立真如。

    二遣妄存真宗。

    如經部師。

    遣諸妄法。

    存法性空。

    三真妄俱遣宗。

    如清辨等。

    雙遣一切有為無為。

    四真妄俱存宗。

    如護法等。

    存立二谛三性等義。

    如是等義。

    至文當說。

    或可諸宗略有三種。

    一約時辨宗。

    二部别顯宗。

    三随病别宗。

    約時辨宗。

    有其三種。

    一四谛法輪。

    如四阿笈摩。

    雖有諸部。

    四谛為宗。

    (梵音阿笈摩。

    此翻雲傳。

    故瑜伽論八十五雲。

    佛及南印度立五阿笈摩。

    弟子展轉傳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