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疏科
關燈
小
中
大
維摩經疏科(二)初釋經題(二)初釋譯人二釋經題(二)初列舊注(二)初釋初題(二)初标二釋二釋次題(二)初标二釋二伸今疏(二)初總标五重二各釋五重(五)初釋名(二)初釋初題二釋次題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二釋經文(三)初釋序分(三)初依譯标品二約義釋序三正釋經文(二)初通序(六)初所聞法體(如是)二能持人(我聞)三聞持和合(一時)四說教主(佛)五所依處(在毗)六聞持伴(四)初得果聲聞(與大)二菩薩衆(五)初明氣類(菩薩)二舉大數(三萬)三歎衆德(三)初略歎二德(二)初歎自利德(四)初為衆所尊(衆所)二智行成就(大智)三佛威建立(諸佛)四堪能護法(為護)二歎利他德(五)初善能說法(能獅)二名聞遍滿(名聞)三作不請友(衆人)四紹隆佛種(紹隆)五降伏魔外(降伏)二廣歎二德(二)初歎自利德(五)初斷諸煩惱(悉已)二獲諸解解(心常)三具諸持辯(念定)四具足十度(布施)五無得起忍(逮無)二歎利他德(十九)初轉不退輪(己能)二解法知根(善解)三蓋衆無畏(蓋諸)四三德莊嚴(功德)五舍諸飾好(舍諸)六名稱高遠(名稱)七深信堅固(深信)八智斷妙用(法寶)九言音逾衆(于衆)十緣起斷邪(深入)十一說法無畏(演法)十二說法益衆(其所)十三過量無量(無有)十四法寶滿集(集衆)十五了達深法(了達)十六善知衆生(善知)十七鄰佛功德(近無)十八離惡現惡(關閉)十九能治衆病(為大)三總結二德(三)初歎自利德(二)初正報莊嚴(無量)二依報莊嚴(無量)二歎利他德(二)初見聞獲益(其見)二功無虛棄(諸有)三結其總歎(如是)四列衆名(卅四)初列從觀得名三菩薩(其名)二列從自在得名二菩薩(定自)三列從想得名二菩薩(法相)四列從嚴得名二菩薩(光嚴)五列從積得名二菩薩(寶積)六列從手得名四菩薩(寶手)七列從心得名三菩薩(常修)八列從辯得名一菩薩(辯音)九列從藏得名一菩薩(虛空)十列從寶得名三菩薩(執寶)十一列從網得名二菩薩(寶網)十二列從無緣得名一菩薩(無緣)十三列從慧得名一菩薩(慧積)十四列從勝得名一菩薩(寶勝)十五列從天得名一菩薩(天王)十六列從壞得名一菩薩(壞魔)十七列從電得名一菩薩(電得)十八列從王得名一菩薩(自在)十九列從巧用得名一菩薩(德相)二十列從說法無畏得名一菩薩(師子)二十一列從音得名二菩薩(雷音)二十二列從象得名二菩薩(香象)二十三列從勇于二利得名二菩薩(常精)二十四列從生得名一菩薩(妙生)二十五列從嚴得名一菩薩(華嚴)二十六列從觀音得名一菩薩(觀音)二十七列從大勢得名一菩薩(得大)二十八列從梵網得名一菩薩(梵網)二十九列從寶杖得名一菩薩(寶杖)三十列從無勝得名一菩薩(無勝)三十一列從嚴土得名一菩薩(嚴土)三十二列從髻得名二菩薩(金髻)三十三列從慈得名一菩薩(彌勒)三十四列從德得名一菩薩(文殊)五結大數(如是)三雜衆○四修因聲聞衆○二别序○二釋正宗分○三釋流通分○○三列雜衆(九)初天衆(三)初梵王(複有)二帝釋(複有)三餘天(并餘)二龍衆(龍)三神衆(神)四夜叉衆(夜叉)五乾闼婆衆(乾闼)六阿修羅衆(阿修)七迦樓羅衆(迦樓)八緊那羅衆(緊那)九摩睺羅伽衆(摩睺)○四修因聲聞衆(二)初出家二衆(比丘)二在家二衆(優婆)○次别序(二)初現瑞(六)初大衆圍繞(彼時)二為衆說法(而為)三佛現勝身(譬如)四長者獻蓋(爾時)五佛示神變(二)初所變蓋體(佛之)二蓋中所現(四)初現世界(而此)二現諸山(又此)三現諸宮(及日)四現佛及說法(又十)六衆歎希有(爾時)二贊歎(二)初經家叙起(長者)二長者說偈(三)初總贊(三)初贊色心俱勝(四)初贊色勝(目淨)二贊心勝(心淨)三贊業勝(久積)四贊慈勝(導衆)二贊神變難思(既見)三贊法财普施(法王)二别贊(三)初贊頓初說法功德(二)初贊内證殊勝(能善)二贊說法微妙(說法)二贊漸初說法功德(三)初贊三寶(三)初贊佛寶(始在)二贊法寶(三轉)三贊僧寶(天人)二結成(三寶)三贊美(以斯)三贊漸中說法功德(四)初贊佛心平等(毀譽)二贊神力難思(今奉)三贊應身普遍(大聖)四贊說法微妙(三)初一音各得解(佛以)二一音随所解(佛以)三一音獲四益(佛以)三彙贊(四)初贊萬行功德(稽首)二贊永斷生死(稽首)三贊三智微妙(三)初假智微妙(悉知)二空智微妙(善于)三中智微妙(二)初贊雙遮智(不着)二贊雙照智(常善)四贊谛智皆空(稽首)○二正宗分(十三)初釋佛國品(二)初補釋品題二正釋經文(二)初經家叙起(爾時)二機應扣發(二)初長者啟請(二)初述先已發心(是五)二請依願修行(二)初願聞佛果(願聞)二願說佛因(惟願)二如來許答(三)初贊善許說(佛言)二受教祗聽(于是)三正為宣說(四)初總摽淨土之因(三)初全标(佛言)二正釋(二)初徴二釋(四)初橫約所化衆生取土廣狹釋(所以)二豎約所調衆生染淨不同取土勝劣釋(随所)三橫豎約何國入佛智慧取土勝劣釋(随諸)四橫豎約何國起菩薩根取土勝劣釋(随諸)三重釋(三)初說法(所以)二喻說(三)初正喻(譬如)二反喻(若于)三雙合(菩薩)三合法(菩薩)二别出淨土之行(二)初三心(三)初直心(二)初标二釋二深心(二)初标二釋三大乘心(二)初标二釋二九行(九)初六度行(六)初布施(二)初标二釋二持戒(二)初标二釋三忍辱(二)初标二釋四精進(二)初标二釋五禅定(二)初标二釋六智慧(二)初标二釋二四無量心(二)初标二釋三四攝法(二)初标二釋四方便(二)初标二釋五三十七道品(二)初标二釋六回向(二)初标二釋七說除八難(二)初标二釋八守戒不譏(二)初标二釋九十善(二)初标二釋三總結因行生起(二)初約十二行展轉生起(十二)初直心能發行(如是)二發行得深心(随其)三深心意調伏(随其)四意調如說行(随意)五說行能回向(随如)六??向有方便(随回)七方便成衆生(随力)八成衆佛土淨(随佛)九土淨說法淨(随佛)十法淨智慧淨(随說)十一智淨其心淨(随智)十二心淨功德淨(随其)二以心淨則佛土淨總結(是故)四因疑現土顯淨(二)初承佛興疑(爾時)二佛知釋疑(四)初如來正告(二)初喻說(二)初如來問(佛知)二身子答(對曰)二法說(二)初過歸衆生(舍利)二責歸身子(舍利)二梵王助顯(三)初梵王見淨(爾時)二身子見穢(舍利)三淨歸佛智(螺髻)三神力現淨(五)初按指現淨(于是)二敕令試觀(佛告)三身子頒旨(舍利)四明了開示(三)初法說(佛語)二喻顯(譬如)三合法(如是)五衆會獲益(當佛)四佛攝神力(二)初正明(佛攝)二獲益(二)初遠塵離垢(求聲)二漏盡意解(八千)二釋方便品○三釋弟子品○四釋菩薩品○五釋問疾品○六釋不思議品○七釋觀衆生品○八釋佛道品○九釋入不二法門品○十釋香積佛品○十一釋菩薩行品○十二釋見阿閦佛品○十三釋供養品○○二釋方便品(二)初釋品題(法華)二釋經文(二)初序人名(爾時)二序功德(二)初序内證十德(四)初叙道體(三)初供佛多(已曾)二植善深(深植)三證位高(得無)二叙道用(四)初道用器度(辨才)二道用方便(善于)三道用志遂(大願)四道用正旨(明了)三叙道量(久于)四叙敬服(諸佛)二序外現善權(二)初随緣善權(三)初示現長者(欲度)二以道勝人(二)初正明(四)初以六度攝(資财)二以世相攝(雖多)三以世道攝(雖明)四以尊貴攝(十一)初長者中尊(若在)二居士中尊(若在)三刹利中尊(若在)四淨行中尊(若在)五大臣中尊(若在)六王子中尊(若在)七内官中尊(若在)八庶民中尊(若在)九梵天中尊(若在)十帝釋中尊(若在)十一護世中尊(若在)二結成(長者)三總來意(長者)二廣大善權(三)初示身有疾(其以)二因疾緻問(以其)三因問說法(二)初總标(其往)二别明(四)初說當厭此身(二)初總示身之過患(諸仁)二别示身之過患(二)初示身為苦本(為苦)二示身之虛僞(三)初約十喻求身不可得(是身)二廣釋四大無我(是身)三以六義示身過患(六)初示身不淨(是身)二示身虛僞(是身)三示身為災(是身)四示身有老(是身)五示身無定(是身)六示身怨毒(是身)二說當樂佛身(二)初标(諸仁)二釋(二)初示所生之果(所以)二示能生之因(三)初總明(從無)二别明(十二)初從五分功德生(從戒)二從四無量心生(從慈)三從五波羅密生(從布)四從方便生(從方)五從六通生(從六)六從三明生(從三)七從道品生(從三)八從止觀生(從止)九從十力等生(從十)十從斷惡生善生(從斷)十一從真實生(從真)十二從不放逸生(從不)三總結(從如)三結歸宗病本(諸仁)四聞法獲益(如是)○三釋弟子品(二)初釋品題(弟子)二釋經文(二)初長者心念(爾時)二如來遣問(三)初遣諸弟子(二)初廣叙十人(十)初遣舍利弗(三)初如來敕遣(佛知)二尊者固辭(二)初總辭不堪(舍利)二别釋所以(二)初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