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二

關燈
為維摩诘所說。

    今結經分。

    特雲佛說是經已者。

    歸宗有在。

    名分不逾也。

    猶如世道。

    一以名分為之主。

    苟非然者。

    則君臣之大義乖。

    父子之天性絕也。

    佛所說經。

    雖稱方外。

    然于生佛師弟賓主之間。

    宛有尊崇之名分在。

    是以雖菩薩弟子嘉賓之話言長。

    而結集者。

    必以佛為三界之師主。

    萬派朝宗。

    統歸佛海而已。

    又不特此也。

    将一期佛事。

    化道圓成。

    非惟聞法者喜。

    即贊成助揚者亦喜。

    故維摩文殊舍利弗等。

    同皆歡喜。

    而信受奉行也。

    大論釋般若經。

    歡喜而有三義。

    一能說人清淨。

    佛無礙智。

    無有錯謬。

    名為清淨。

    今遇此人。

    誰不歡喜。

    二所說法清淨。

    能令衆生得證三昧離虛設故。

    名為清淨。

    聞如是法。

    豈不歡喜。

    三依法所得果清淨。

    如聞品獲益。

    得無生忍。

    得如是果。

    豈不歡喜。

    判教觀心悉如上說。

     夫釋經有科。

    則綱可提。

    而領可挈。

    餘已舉之經前矣。

    綸文得貫。

    則旨易憶。

    而趣易持。

    餘将似之疏後焉。

    是經三軸。

    凡十四品。

    都二萬六千三百餘言。

    中間所談法相。

    雖然至豐。

    而說之時節最促。

    若法華七軸。

    猶該乎八載。

    楞嚴十軸。

    猶自夏以狙冬。

    而此經久近。

    才自旦以至暮耳。

    其間所說。

    誠能籠罩五時。

    恢敡八教。

    方等通方。

    信通方也。

    首叙發起。

    五百獻蓋。

    即事表法。

    大關慈悲。

    一經所明。

    孰能逾此。

    作通部經緯之首。

    抽一繭組織之絲。

    稱為由序。

    實有由也。

    正宗之初。

    首說菩薩佛國淨土之行。

    則一經所诠。

    莫非此旨。

    弁冒文身。

    偉哉大觀。

    經家末叙。

    總稱佛說。

    信哉曾不外乎佛說也。

    第興起之由。

    又必有乎鴻漸。

    是以維摩托現疾。

    方便以念如來。

    迦文鑒勝法當弘。

    以遣問候。

    若弟子品。

    菩薩品。

    文殊問疾品。

    皆其事也。

    始則誇叙昔日談鋒之不可當。

    辭不堪任。

    若聲聞之十折。

    若菩薩之四彈。

    莫不令恥小以慕大。

    回偏以向圓。

    雖聲聞所修之行。

    孰非淨土之因。

    菩薩所入之門。

    孰非佛國之行也。

    末則贊美此上人者難為酬對。

    承佛聖旨而往詣。

    維摩知文殊之将來。

    則先空室去侍。

    以生言端。

    唯置一床。

    以緻借座。

    才一相見。

    啟齒不凡。

    維摩則曰。

    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則曰。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莫不契以法身無像。

    感應相交。

    拂迹玄宗。

    語默同緻者也。

    觀其賓主。

    竟日盤桓。

    其間話言。

    雖複無量。

    要其所歸。

    經家品第。

    則義聚者十有其一。

    曰文殊問疾。

    曰不思議。

    曰觀衆生。

    曰佛道。

    曰入不二法門。

    曰香積佛。

    曰菩薩行。

    曰見阿閦佛。

    若夫法供養囑累。

    此則歸宗佛後。

    所明持經功德。

    囑累流通之事。

    非賓主一期之類例也。

    若求其品中所談法相。

    如文殊問疾。

    則其辭有乎六。

    一則正問其疾。

    二則問其病之始末。

    三則問其室空無侍。

    四則問其疾之相因。

    五則問其雲何慰喻有疾菩薩。

    六則問其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維摩一一答之如經。

    此問疾品之大略也。

    若夫不思議品。

    其中所談法相。

    則有乎四。

    一則寄借座以明不思議。

    二則舉衆事以明不思議。

    如芥納須彌。

    毛含大海等。

    三則舉現種種色身明不思議。

    四則總結智慧方便之門。

    此其間。

    又初則迦葉贊歎自鄙。

    二則天子聞贊發心。

    三則大士贊顯。

    多作魔王。

    多現惡乞。

    四則明菩薩本心。

    此不思議品之大略也。

    若夫觀衆生品。

    其間所談法相。

    總有其二。

    一則正明觀乎衆生。

    二則兼明餘義。

    正觀衆生。

    則有其四。

    初明所觀衆生。

    文殊所問。

    則曰菩薩雲何觀乎衆生。

    維摩則以譬如幻師。

    見所幻人。

    菩薩觀衆生。

    為若此。

    凡以二十九喻答。

    文殊則反問。

    菩薩觀生如是。

    則雲何行慈。

    維摩則以當為衆生說如斯法答。

    即是行真實慈等。

    凡舉三十一種慈。

    以為慈無量心。

    繼此則備明悲喜舍三無量心。

    以廣能被之心。

    于是文殊又問。

    生死有畏。

    菩薩當何所依。

    答雲。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又問功德之力當于何住。

    答雲當住度脫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雲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雲當行正念。

    又問雲何行于正念。

    答雲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

    何法不滅。

    答雲不善不生。

    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身孰為本。

    曰欲貪為本。

    欲貪孰為本。

    曰虛妄分别為本。

    虛妄分别孰為本。

    曰颠倒想為本。

    颠倒想孰為本。

    曰無住為本。

    無住孰為本。

    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正明觀衆生之大略也。

    繼此又兼明餘義。

    初則天女現身散華。

    有着衣不着衣異。

    以緻弟子去華。

    而天女為其說法。

    廣如經說。

    乃至相與酬酢。

    凡緻四番問答。

    初明真解脫義。

    二明所得所證。

    三明三乘何求。

    四明諸法無有定相。

    一一廣說如經。

    此觀衆生品之大略也。

    若夫佛道品之大要。

    而有乎二。

    一文殊問維摩雲何通達佛道。

    一維摩問文殊雲何為如來種。

    維摩總答文殊則曰。

    若菩薩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若其别答。

    則以三惡之果示。

    則以色無色界示。

    則以三惡之因示。

    則以六弊示。

    乃至則以谄僞。

    以憍慢魔道。

    以諸煩惱。

    以二乘。

    以貧窮。

    以資生。

    以讷鈍。

    以邪濟。

    以遍入諸道。

    以般入涅槃示。

    末結答雲。

    菩薩如是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第二文殊答維摩雲何為如來種。

    則曰有身為種。

    無明有愛為種。

    貪恚癡四颠倒為種。

    以要言之。

    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曰何謂也。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

    終不複能生佛法。

    煩惱法中。

    乃有衆生。

    起佛法耳。

    乃至二乘自鄙無分。

    獲彈斥益。

    此佛道品之大略也。

    若夫普現色身菩薩。

    問居士言。

    父母妻子。

    親戚眷屬。

    吏民知識。

    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

    象馬車乘。

    皆何所在。

    維摩則以偈答。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凡數十餘偈。

    以明法門眷屬。

    末偈結雲。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雖品中之緒餘。

    是亦佛道之正宗也。

    若夫入不二法門品。

    維摩诘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各随所樂說之。

    法自在說。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次以我我所二法說。

    乃至三十一以實不實二法說。

    如是諸菩薩。

    各各說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言。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

    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為入不二法門。

    古德雲。

    三十一菩薩。

    以言遣法。

    文殊師利。

    以言遣言。

    維摩則以無言遣言。

    以至無遣。

    此不二法門之大略也。

    若夫香積佛品。

    則文之大段。

    而有十三。

    一乞食香積。

    二彼衆問佛。

    三彼佛答衆。

    四彼佛與飯。

    五菩薩偕來。

    六化人授食。

    七香飯遠聞。

    八維摩命食。

    九聲聞念少。

    十誡其小智。

    十一衆食不儩。

    十二受食獲益。

    十三彼此問法。

    十四聞品獲益。

    此香積佛品之大略也。

    若夫菩薩行品。

    則先曆事故。

    然後正說行門。

    先曆事故。

    其事有六。

    初俱歸佛所。

    二如法慰問。

    三佛顯難思。

    四衆聞香氣。

    五問香住久如。

    六明佛事廣多。

    正說行門之初。

    則香積菩薩。

    贊請法門以還其國。

    如來則告以盡不盡解脫法門。

    何謂為盡。

    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

    謂無為法。

    如是菩薩。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雲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無相無作。

    不以空無相無作為證等雲雲。

    又雲具福德故。

    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

    不盡有為雲雲。

    此菩薩行品之大略也。

    若夫見阿閦佛品。

    則其文有五。

    初明觀佛法身。

    首則如來以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而問。

    維摩則答言。

    如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乃至以三際觀乎法身。

    謂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次以非五陰觀。

    以非四大觀。

    乃至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别觀。

    繼此則第二明無沒無生。

    第三明示沒示生。

    第四現妙喜國。

    第五願得土獲通。

    以至明聞持功德。

    此見阿閦佛品之大略也。

    若夫法供養品。

    大意廣明财供不如法供。

    如寶蓋輪王及以千子。

    相繼行施。

    先以财供。

    以施藥王如來。

    至滿五劫。

    其子之供。

    亦滿五劫。

    有一王子。

    名為月蓋。

    獨坐思惟。

    甯有供養殊過此者。

    佛以空聲而告之曰。

    法之供養。

    勝諸供養。

    往問藥王。

    則告以二種法之供養。

    一甚深經義。

    二如說修行。

    廣說雲雲。

    此法供養品之大略也。

    若夫囑累品。

    初則如來囑累。

    二則會衆流通。

    會衆流通而複有四。

    初彌勒流通。

    二菩薩流通。

    三天王擁護。

    四慶喜流通。

    繼之以衆皆歡喜。

    信受奉行。

    此囑累品之大略也。

    是則維摩一經而有二始。

    一序始。

    一正始。

    此之二始。

    莫不冠蓋全經。

    弁戴始末。

    以序始言之。

    長者獻蓋。

    括其表法。

    正意大義既如此。

    傍通曲引又如此。

    觀像得意離指見月之賓。

    覽其序。

    可以見全經之始末矣。

    以正始言之。

    則一經所說。

    何非佛國淨土之行。

    如首标淨土之因。

    其義有四。

    一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一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一随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一随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以取佛土。

    則一經所明。

    豈能外此四義乎。

    至于别出淨土之行。

    則首明三心。

    次明九行。

    則一經所明。

    豈能外此三心九行乎。

    又至于淨土生起之行。

    則曰随其直心。

    則能發行。

    随其發行。

    則得深心。

    乃至第十二。

    随其心淨。

    則一切功德淨。

    則一經所明。

    豈能外此十二種次第生起之行乎。

    是故讀是經而能了乎此者。

    如長山之蛇。

    擊其首尾中間。

    而互相照映。

    又如溟渤之水。

    嘗其一滴。

    而具飲百川。

    此又不可思議解脫經。

    文字三昧之不可思議者也。

     淨名無我疏成。

    歡喜踴躍而說偈。

     佛滅一何速  我生未雲暮  假值無量光 壽命何窮數  佛滅一何速  我生一何晚 居此堪忍鄉  佛壽示雲短  矧生末法中 佛滅亦以遐  雖入薝蔔林  不睹優昙華 薝蔔林伊何  佛說修多路  解脫不思議 諸佛之甘露  常感淨名恩  亦仰文殊德 恐怖惡道中  賜以天王宅  王宅有四門 智者常作鑰  金華古藏中  螺溪常研索 海東去者歸  中國存者亡  猶黃犢思乳 舉衆心慞惶  小子不自量  欲将赢酌海 聊塞衆人請  謬以天華采  孰為曼陀羅 孰為曼殊沙  所采于智者  貫攝甯無差 創始乙醜春  告成丙寅夏  多半居病鄉 ??刻不雲暇  所慶大法寶  而入貧人手 雨寶亦雨衣  甘露饫諸口  所贊大法藏 空不空俱蕩  亦即空不空  而為諸法王 稽首釋迦文  稽首解脫經  稽首龍種上 稽首無垢稱  稽首彌勒尊  稽首天台師 我今大慶快  說偈慶贊之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