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義記卷下

關燈
起所由。

    上來第一。

    正明起邊。

    下對苦滅。

    彰情迷實。

    此妄見者。

    牒上所弁斷常二見。

    于彼若過若不及者。

    正明迷實。

    謂于向前一苦滅義。

    斷者太過。

    常者不及。

    問曰。

    向前計我人等。

    以為斷常。

    何關滅事。

    而于滅義過與不及。

    釋言。

    理不離事故爾。

    彼斷見者。

    謗無世事。

    以無事故。

    不得就之推求趣實。

    名為太過。

    彼常見者。

    執取事相。

    不得舍事以取實義。

    說為不及。

    其猶世人見繩為蛇棄蛇求繩。

    即是太過。

    留蛇求繩。

    便為不及。

    此亦如是。

    作異分别若斷若常。

    顯過不及。

    背正取耶名異分别。

    斷顯太過。

    常顯不及。

    上來第一。

    廣明二見。

    下顯颠倒。

    颠倒衆生。

    舉倒見人。

    于五受陰。

    是倒見處。

    無常常等。

    是倒見心。

    通而論之。

    于五陰中。

    同起四倒。

    别則迷色。

    起于淨倒。

    迷受起樂。

    迷識起常。

    迷想迷行。

    起于我倒。

    問曰。

    五陰實是無常苦無我等。

    凡夫何緣計為常等。

    如雜心釋。

    以其相似相續覆故。

    計之為常。

    威儀覆故。

    計以為樂。

    作業覆故。

    計之為我。

    薄皮覆故。

    計以為淨。

    問曰。

    經中說生死法具有五義。

    無常苦空無我不淨。

    今此何故偏說四種。

    憣為四倒。

    釋言。

    此等離合故爾。

    若就生死無我法中。

    分空無我則有五義。

    如成實說。

    衆生空者。

    名之為空。

    法體空者。

    說為無我。

    如維摩中。

    衆生空者。

    說為無我。

    法體空者。

    名之為空。

    故彼經言。

    衆生是道場。

    知無我故。

    一切法是道場。

    知諸法空故。

    由分此二。

    故有五義。

    憣對此五。

    倒亦應然。

    今此合故。

    但雲四耳。

    又問。

    無我理通染淨。

    今此何故偏說生死以為無我。

    憣之說倒。

    然我無我通局不定。

    凡有四種。

    一就解惑。

    二情相對。

    生死有我。

    涅槃無我。

    以着我故。

    世間受生。

    故說有我。

    離我不生。

    便證涅槃。

    故說無我。

    故地經言。

    世間受生。

    皆以着我。

    若離着我。

    則無有生。

    斯文顯矣。

    二就法相。

    虛實相對。

    生死無我。

    涅槃有我。

    生死之法。

    虛诳不實。

    又不自在。

    故名無我。

    涅槃真實。

    具八自在。

    故說有我。

    故經說言。

    生死無常。

    無我樂淨。

    涅槃之法。

    常樂我淨。

    三據如理。

    二俱無我。

    故經說言。

    凡夫我空。

    乃至諸佛生死法空。

    乃至涅槃。

    四就假用及實以論。

    生死涅槃。

    二俱有我。

    生死我者。

    有其二種。

    一者世谛假名之我。

    謂五陰法和合為人。

    故經說言。

    衆生佛性不離六法。

    六者所謂五陰及我。

    二實性之我。

    故經說言。

    廿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

    有我。

    我者所謂如來藏性。

    生死之中。

    具斯二我。

    涅槃亦爾。

    諸諸德和合。

    名之為佛。

    是其假我。

    窮其體實。

    即是性我。

    我無我義。

    通局如是。

    今據第二。

    故說生死一向無我。

    憣之宣說。

    取我為倒。

    上來明凡二見颠倒。

    下次解釋二乘淨智。

    于中初明羅漢辟支不見真實。

    或有衆生信佛語下。

    舉勝況劣。

    前中羅漢辟支淨智。

    牒舉上門。

    于一切下。

    明不及實。

    一切智境。

    是一苦滅。

    如來法身。

    是佛果德。

    羅漢辟支。

    雖雲淨智。

    于彼身境。

    本不見也。

    自下舉勝況劣之中。

    舉彼地前信行菩薩。

    況顯二乘。

    于中初至得法餘财。

    是舉勝也。

    世尊淨下。

    是況劣也。

    前中有三。

    一明地前。

    以為正見。

    二何以故下。

    釋其正見。

    三是真子下。

    歎其正見。

    就初句中。

    或有衆生。

    舉正見人。

    所謂種性解行衆生。

    信佛語故。

    正見所由。

    自未證法。

    依教生信。

    名信佛語。

    起常等想。

    是正見心。

    未有真智。

    故名為想。

    非颠倒見。

    弁正異耶。

    異前凡夫所起四倒。

    是名結之。

    第二釋中。

    先問後解。

    何故問也。

    前于五陰。

    起常等想。

    名為颠倒。

    今此亦起常樂等想。

    何故名正。

    下對釋之。

    如來法身是常樂等想。

    舉境顯心。

    如來法身。

    常中徹倒。

    名常波羅蜜。

    樂等亦然。

    佛德無量。

    以何義故偏舉此四。

    佛德雖衆。

    蓋乃且據一門言耳。

    于中略以五義建立。

    一治患不同。

    生死法中。

    有四種患。

    謂無常苦無我無淨。

    憣對彼故。

    宣說如來常樂我淨。

    二憣倒不同。

    聲聞聞說生死之法無常苦等。

    謂佛亦然。

    起四颠倒。

    憣對彼故。

    說佛常等。

    三除鄣不同。

    故立四種。

    言四鄣者。

    如寶性論說。

    一者緣相。

    謂無明地。

    鄣佛真淨。

    對除彼故。

    說佛真淨。

    二者因相。

    謂無漏業。

    鄣佛真我。

    對除彼故。

    說佛真我。

    三者生相。

    謂意生身。

    以此意生苦陰身故。

    鄣佛真樂。

    對除彼故。

    說佛真樂。

    四者壞相。

    謂變易死。

    鄣佛真常。

    對除彼故。

    說佛真常。

    四離過不同。

    故立四種。

    言四過者。

    如寶性論說。

    一闡提謗法。

    鄣佛真淨。

    破除彼故。

    說佛真淨。

    二外道着我。

    鄣佛真我。

    破除彼故。

    得佛真我。

    三聲聞畏苦。

    鄣佛真樂。

    對除彼故。

    說佛真樂。

    四辟支舍心。

    舍諸衆生。

    鄣佛真常。

    對除彼故。

    說佛真常。

    五酬因不同。

    故立四因。

    言四因者。

    如寶性論說。

    一者信心。

    除闡提謗法。

    得佛真淨。

    二者波若。

    除外道着我。

    得佛真我。

    三者三昧。

    以空三昧。

    除聲聞畏苦。

    得佛真樂。

    四者大悲。

    常随衆生。

    除辟支舍心。

    得佛真常。

    以斯五義故立四種。

    上來一段。

    舉境顯心。

    于佛法下。

    明心??境。

    以佛法身是常等故。

    于佛法身。

    起常等想。

    名為正見。

    問曰。

    前說羅漢辟支于智境界及佛法身本所不見。

    今此何故偏于法身起常等想名正見乎。

    法身顯現。

    易生相故。

    第三歎中。

    正見牒前。

    下歎有五。

    前四行益。

    後一法資。

    行中真子一句。

    是總成人益也。

    有此正見。

    定能紹繼。

    故曰真子。

    後三是别起益行也。

    從佛口生。

    是聞惠也。

    教出佛口。

    依口生解。

    名佛口生。

    從正法生。

    是思惠也。

    思從理起。

    名正法生。

    從法化生。

    是修惠也。

    行德先無。

    今時忽起。

    故雲化生。

    得法餘财。

    是法資也。

    地上得理。

    名為正财。

    今得教資。

    說為餘财。

    上來弁勝。

    下況劣中。

    句亦有三。

    一對劣顯勝。

    二此淨下。

    将勝況劣。

    三何故下。

    問答弁釋。

    就初句中。

    言淨智者。

    牒向地前正見衆生。

    彼于佛身。

    離四颠倒。

    故曰淨智。

    羅漢辟支智波羅蜜。

    對劣顯勝地前淨智。

    望彼小乘羅漢辟支。

    得為究竟智波羅蜜。

    不名羅漢辟支佛智為波羅蜜。

    第二句中。

    此淨智者。

    牒向地前淨智之者。

    雖曰淨下。

    将勝況劣。

    地前菩薩。

    望彼二乘。

    雖名淨智。

    于一苦滅。

    尚非境界。

    況彼二乘四依之智。

    二乘之智。

    依四谛生。

    名四依智。

    問曰。

    緣覺不觀四谛。

    雲何亦名四依智乎。

    此如上釋。

    第三句中。

    何故問也。

    問意如何。

    四依之智。

    既不智滅。

    如來昔曰。

    何故說之。

    下對弁釋。

    明四依智現。

    雖不能得一苦滅。

    當能證會。

    故佛為說三乘之中二乘所行。

    為大方便。

    故名初業。

    就初業中。

    不愚法者。

    觀察四谛。

    斷粗煩惚。

    漸向苦滅。

    終能證會。

    是故名為當覺當得。

    覺是解也。

    得是證也。

    為是義故。

    如來昔曰。

    為說四依。

    此四依下。

    是一依章。

    三句釋之。

    一解章名。

    一苦滅谛。

    能為染淨所依正處。

    故名一依。

    二釋來意。

    前明一谛是所藏體。

    依體有用。

    故須弁之。

    三分文釋。

    此章有二。

    一蕑相取實。

    明一依體。

    二生死依下。

    依實起相。

    明一依用。

    前中此四是世間法。

    蕑相異實。

    謂彼二乘所依四谛。

    是世法也。

    苦集是其分段世間。

    滅道是其變易世間。

    一依已下。

    蕑實異相。

    言一依者一切依上。

    總以蕑之。

    過彼小乘有作四依。

    亦過大乘無作三依。

    名一切上。

    下别蕑之。

    出世間者。

    過前世間有作四依。

    言上上者。

    過彼大乘無作三依。

    無作三依。

    望前四依。

    已名為上。

    一苦滅谛。

    上于彼上。

    故雲上上。

    第一義下。

    示其體相。

    明依用中。

    文别有三。

    一明藏性能為染依。

    二若無藏不得厭下。

    明如來藏能為淨依。

    三何以故下。

    雙釋前二。

    前染依中。

    文别有四。

    一明依義。

    二從生死生死已下。

    明其相依不一不異。

    三是故如來藏是依持下。

    結前第一。

    四不離下。

    釋前第二。

    初中有三。

    一明依義。

    二明持義。

    三明緣起建立之義。

    世尊生死依如來藏。

    是依義也。

    生死依真如。

    波依水。

    亦如夜闇見繩為蛇。

    蛇必依繩。

    以藏說本不可知者。

    是持義也。

    由藏持故。

    久續不斷。

    故說本際不可知也。

    有藏說死名善說者。

    是其緣起建立義也。

    由藏起染。

    故得就之說為生死。

    此言當理。

    名為善說。

    一生死法。

    随義别之攝之。

    從情悉是情作。

    情作托真。

    故名為依。

    真能持彼。

    故說為持。

    攝彼生死。

    以從藏體。

    皆真心作。

    彼名為緣起建立義矣。

    第二不一不異之中。

    先明不異。

    世間言下。

    明其不一。

    不一成前依持義也。

    不異成前緣起義也。

    明不異中。

    先解生死。

    後弁不異。

    解生死中。

    生死生死總以?舉。

    生死非一。

    故重言之。

    又生死中。

    有其二種。

    一生死生死。

    凡夫所起。

    二涅槃生死。

    如涅槃說。

    大般涅槃能建立大義。

    種種示現。

    今為蕑後涅槃生死。

    偏舉初門。

    是故說言生死生死。

    下釋其相。

    諸受根沒。

    解其死也。

    眼等是根。

    現在六根。

    現生覺心。

    名諸受根沒。

    沒猶死也。

    不受根起。

    釋其生也。

    生鄰前死。

    故雲次第。

    未來六根。

    未生覺心。

    名不受根。

    根生名起。

    是名下結。

    下顯不異。

    言生死者。

    牒舉前生死。

    此二法者。

    生死二法。

    言是藏者。

    就相弁實。

    故言是藏。

    如人夜暮見繩為蛇。

    蛇是繩也。

    亦如有人見南為北。

    北為南也。

    如是一切明不一中。

    先解生死。

    後明不一。

    解生死中。

    世間言說有死有生。

    彰其分齊。

    道其世間言說故有。

    即顯非藏。

    諸根壞者。

    解其死也。

    此猶是前諸受根沒。

    新諸根起。

    釋其生也。

    猶前次第不受根起。

    非如來下。

    明其不一。

    非如來藏有生有死。

    正明不一。

    真妄性别。

    是故言非藏。

    離有為釋顯非一。

    離有為故。

    非生非死。

    常住不變。

    釋離有為。

     第三結中。

    言是故者。

    是彼生死。

    依藏等故。

    如來之藏。

    望彼生死。

    是依是持是建立也。

    是依結前生死依藏。

    是持結前以藏說本不可知也。

    是名結前有藏說死是名善說。

    第四重釋不一。

    不異中。

    但釋不一。

    不異一邊。

    略而不解。

    文中先弁如來藏相。

    斷脫異下。

    對妄以顯不一之義。

    弁藏相中。

    不離不脫不異不思義。

    同上釋言。

    不斷者。

    藏性常住。

    故曰不斷。

    下顯異中。

    斷脫異外有為依持建立等者。

    生死是其斷脫異法。

    藏體異彼。

    是故言外。

    能為妄本。

    名有為法依持建立。

    如此義者。

    是如來藏。

    上明染依。

    下明淨依。

    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求涅槃者。

    返明淨依。

    若不依真。

    妄不孤立。

    故無厭苦求涅槃義。

    如人睡時。

    若無報心。

    則無夢中背河求出。

    此亦如是。

    何以故下。

    雙釋前二。

    何故問也。

    妄心自能興染。

    造淨何須依藏。

    下對釋之。

    于中初先明妄不起。

    如來藏者無前際下。

    明真能起。

    妄謂七識。

    真謂藏識。

    此猶經中所說八識。

    八識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前明妄中。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

    舉其妄心。

    六是事識。

    及心法智是第七識。

    迷時名心。

    解名法智。

    此七不住。

    明其離真妄體不立。

    事六妄一。

    合為七法。

    無真此七。

    一念不立。

    名刹那不住。

    不種已下。

    明其離真妄則無用。

    後明真中。

    如來藏者。

    舉其真識。

    無前際等。

    彰其體常。

    無前不起。

    明真不生。

    言不滅者。

    顯真不盡。

    種諸苦等。

    明真有用。

    種苦起染。

    厭樂興淨。

    如來藏者堕身見下。

    是其颠倒真實章也。

    于中亦以三句釋之。

    一解章名。

    妄情憣理。

    名倒真實。

    二釋來意。

    此章釋前空義隐覆有之所由。

    由其颠倒真實故有。

    三分文弁釋。

    此章有二。

    一明實異情。

    二彰情倒實。

    如來藏者非我非生非命非人。

    是初段也。

    上來說藏為染淨依。

    相同外道所見神我。

    故今說非我衆生等。

    有何差别。

    别對說非通釋是一。

    其猶眼目。

    别解各異。

    如經中說。

    觀内無我。

    外無衆生。

    内外和合。

    無其壽命畢竟清淨。

    所以無人。

    陰非神主。

    名内無我。

    我離陰亦無。

    名外無生。

    陰與假生相續名命。

    無别命體。

    故言内外和合無命。

    諸陰和合宰用名人。

    無别人體。

    故言畢竟清淨無人。

    如來藏者堕身見下。

    彰情倒實。

    藏者是其所倒真實。

    堕身見等。

    是能倒情。

    情堕耶妄。

    目之為堕身見衆生。

    非境界者。

    凡夫倒也。

    颠倒衆生非境界者。

    二乘倒也。

    二乘于藏。

    妄計無常苦無我等。

    故雲颠倒。

    空亂意生非境界者。

    菩薩倒也。

    大乘人中。

    多習空者。

    妨亂真解。

    名空亂意。

    藏非彼知。

    名非境界。

    如來藏者是法界下。

    自性清淨隐覆章也。

    于中亦以三句釋之。

    一解章名。

    藏體無垢。

    名性清淨。

    随緣相染。

    故雲隐覆。

    二釋來意。

    何故須弁。

    前一谛章。

    明藏體淨。

    一依章中。

    明藏用染。

    體若清淨。

    用應不染。

    用若成染。

    體應不淨。

    故今釋之。

    心不[舉-與+角]惚。

    惚不[舉-與+角]心。

    故性清淨。

    而為客塵煩惚所污。

    故用成染。

    三分文釋。

    此章有二。

    一勝鬘正說。

    二如來述成。

    勝鬘說中。

    有略有廣。

    初至不思如來境界。

    是其略也。

    餘是廣也。

    略中有四。

    一明性淨。

    二客塵下。

    彰其用染。

    三不思下。

    明下不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