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關燈
小
中
大
。
而獨詳明之也。
雖不顯言其故。
人已覺之。
既歸重耳門。
一經要旨排列圓通法應如是。
然念佛法門亦逗此方機宜。
末世衆生須依念佛得度。
乃此經方令一門深入直了自性。
若複雙選二門。
則昧本經旨趣。
若令念佛法門直爾混依常隊。
又失他經廣贊之意。
故今巧示推壓。
如軍中密令未許洩漏。
蓋前于十八界中。
明抽耳根為重将矣。
今乃于七大中。
暗壓根大為重将。
而此根大正屬念佛法門。
既不違他經廣贊之宗。
仍不乖此經用根之義。
可謂至巧亦至密矣。
夫七大次第。
曰地水火風空見識。
見即是根本。
應根先識後。
今移識居第六。
而以根大殿後。
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門也。
又于前五大中。
推火大作先鋒。
而以地水風空次之。
此有兩意。
一為當機堕淫起教故。
以多淫召火。
警多聞人先除欲漏也。
故文雲。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諸佛呼我名為火頭。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
願為力士。
親伏魔怨等。
明以警之也。
一切經律中。
皆以不殺為首戒。
此經則以不淫為第一決定明誨。
于三緣中。
亦以欲貪先于殺盜。
均此意耳。
二為末世對治重障。
以煩惱雖多惟淫欲為生死根本。
最能障往生法故。
令行人觀凡夫身内淫火。
即如來藏性空真火循業發現。
深觀得悟成智慧光。
非唯不障往生。
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
所以淨名贊淫怒癡。
以其體即藏性而染淨。
功用在反掌間耳。
故以火頭居先。
亦如十八界中之陳那也。
今請曆觀諸聖。
除此二先鋒。
二重将外。
餘皆一依常例。
次第不紊可見。
二十五聖起座之時。
諸大弟子結集之際。
一威一儀。
一起一止。
皆有深意。
悉符教義。
以粗心遇之。
又安可得耶。
然則觀音雖獨登科。
勢至豈全下第。
但于觀音則明選。
于勢至則暗選耳。
良以圓根别入故明選。
諸相總攝故暗選。
此方教體故明選。
此土有緣故暗選。
通益當機時會現未衆生故明選。
别益惡世法末時不見佛衆生故暗選。
虎榜高顯處人所共知。
朱衣暗點時人所不覺。
故曰大有淆訛。
須善讀善會也。
或曰既是密意。
何得洩漏。
曰楞嚴選佛場中。
揭榜已二千餘年矣。
此時若不明破。
密将焉用。
或又曰。
誠如子言則文殊說偈選擇時。
豈亦不知密意。
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揀耶。
曰。
諸聖自陳各說第一。
故寄推壓巧示密機。
若承敕正選時。
一依前軌。
何得成密。
然但聲塵火大準歸常次。
以此二門别意助顯。
非本所歸重。
故不更推出。
至于勢至法門。
仍順長行。
置識大後。
為二十四門之殿。
未始不遵也。
且既令專選一門。
何得不揀勢至。
觀其揀辭。
仍與諸聖不同。
但曰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意謂彼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而此相繼之念。
既屬行蘊遷流。
亦生滅法。
以此為因。
欲往生見佛。
誰曰不可。
今欲現證不生滅圓通。
則因果不符。
何能克獲。
此揀現獲圓通為難。
非揀往生後益也。
其餘諸聖單念自佛。
唯屬現修現證。
故揀則全揀。
以不逗此土機宜。
不合此方教體故也。
有志修證者。
亦可以深長思矣。
然此為信力未堅者說。
若果深信淨土。
縱令楞嚴獨貶勢至。
亦自不疑。
何以故。
以他經廣贊故。
曰不可思議功德。
曰世間難信之法。
曰一切佛護念。
曰無上深妙禅。
曰勝異方便。
曰三昧中王。
多處極贊。
既不生信。
一處乍眨。
何辄生疑。
而況曾不獨貶。
而況複示暗選乎。
奈末世衆生讀此經者。
既不能依教從耳門深入現證圓通。
偏于念佛法門好起疑惑。
乃至破他淨信。
障他善行。
薄福少智人。
往往習氣如是。
故茲約法依經。
曲為辯析。
不自知其辭之叢沓也。
豈得已哉。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終)
而獨詳明之也。
雖不顯言其故。
人已覺之。
既歸重耳門。
一經要旨排列圓通法應如是。
然念佛法門亦逗此方機宜。
末世衆生須依念佛得度。
乃此經方令一門深入直了自性。
若複雙選二門。
則昧本經旨趣。
若令念佛法門直爾混依常隊。
又失他經廣贊之意。
故今巧示推壓。
如軍中密令未許洩漏。
蓋前于十八界中。
明抽耳根為重将矣。
今乃于七大中。
暗壓根大為重将。
而此根大正屬念佛法門。
既不違他經廣贊之宗。
仍不乖此經用根之義。
可謂至巧亦至密矣。
夫七大次第。
曰地水火風空見識。
見即是根本。
應根先識後。
今移識居第六。
而以根大殿後。
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門也。
又于前五大中。
推火大作先鋒。
而以地水風空次之。
此有兩意。
一為當機堕淫起教故。
以多淫召火。
警多聞人先除欲漏也。
故文雲。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諸佛呼我名為火頭。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
願為力士。
親伏魔怨等。
明以警之也。
一切經律中。
皆以不殺為首戒。
此經則以不淫為第一決定明誨。
于三緣中。
亦以欲貪先于殺盜。
均此意耳。
二為末世對治重障。
以煩惱雖多惟淫欲為生死根本。
最能障往生法故。
令行人觀凡夫身内淫火。
即如來藏性空真火循業發現。
深觀得悟成智慧光。
非唯不障往生。
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
所以淨名贊淫怒癡。
以其體即藏性而染淨。
功用在反掌間耳。
故以火頭居先。
亦如十八界中之陳那也。
今請曆觀諸聖。
除此二先鋒。
二重将外。
餘皆一依常例。
次第不紊可見。
二十五聖起座之時。
諸大弟子結集之際。
一威一儀。
一起一止。
皆有深意。
悉符教義。
以粗心遇之。
又安可得耶。
然則觀音雖獨登科。
勢至豈全下第。
但于觀音則明選。
于勢至則暗選耳。
良以圓根别入故明選。
諸相總攝故暗選。
此方教體故明選。
此土有緣故暗選。
通益當機時會現未衆生故明選。
别益惡世法末時不見佛衆生故暗選。
虎榜高顯處人所共知。
朱衣暗點時人所不覺。
故曰大有淆訛。
須善讀善會也。
或曰既是密意。
何得洩漏。
曰楞嚴選佛場中。
揭榜已二千餘年矣。
此時若不明破。
密将焉用。
或又曰。
誠如子言則文殊說偈選擇時。
豈亦不知密意。
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揀耶。
曰。
諸聖自陳各說第一。
故寄推壓巧示密機。
若承敕正選時。
一依前軌。
何得成密。
然但聲塵火大準歸常次。
以此二門别意助顯。
非本所歸重。
故不更推出。
至于勢至法門。
仍順長行。
置識大後。
為二十四門之殿。
未始不遵也。
且既令專選一門。
何得不揀勢至。
觀其揀辭。
仍與諸聖不同。
但曰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意謂彼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而此相繼之念。
既屬行蘊遷流。
亦生滅法。
以此為因。
欲往生見佛。
誰曰不可。
今欲現證不生滅圓通。
則因果不符。
何能克獲。
此揀現獲圓通為難。
非揀往生後益也。
其餘諸聖單念自佛。
唯屬現修現證。
故揀則全揀。
以不逗此土機宜。
不合此方教體故也。
有志修證者。
亦可以深長思矣。
然此為信力未堅者說。
若果深信淨土。
縱令楞嚴獨貶勢至。
亦自不疑。
何以故。
以他經廣贊故。
曰不可思議功德。
曰世間難信之法。
曰一切佛護念。
曰無上深妙禅。
曰勝異方便。
曰三昧中王。
多處極贊。
既不生信。
一處乍眨。
何辄生疑。
而況曾不獨貶。
而況複示暗選乎。
奈末世衆生讀此經者。
既不能依教從耳門深入現證圓通。
偏于念佛法門好起疑惑。
乃至破他淨信。
障他善行。
薄福少智人。
往往習氣如是。
故茲約法依經。
曲為辯析。
不自知其辭之叢沓也。
豈得已哉。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