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關燈
清 行策撰 首楞嚴一經。

    說在法華之後。

    實為佛法堂奧。

    昔智者判教時。

    此經未來支那。

    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

    若令一見。

    必廣有疏釋。

    且判屬醍醐無疑矣。

    奈四依大士已滅。

    古今疏主各興異見。

    久如聚訟。

    後學不具擇法眼。

    靡所适從。

    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

    亦過激之論也。

    及乎以己智尋經。

    又多不能達其旨趣。

    則終于昧昧而已。

    試平心論之。

    衆解豈無長處。

    然不失之乖謬。

    即失之粗略。

    閑有智識高超出乎其類者。

    則又借此經。

    發揮匈中。

    創論有真。

    能舍己從經。

    曲順佛意。

    則西湖鑒一疏之外。

    吾未見其能并美者。

    孰謂今人必不能邁古耶。

    或病其主張太過。

    譏其杜撰不無。

    縱未能無遺憾。

    要亦大有功于此經者矣。

    至于舍識用根歸重圓通之說。

    則諸佛誠言誰敢不信。

    此方教體誰敢不遵從。

    而議之者。

    皆違經抗佛者也。

    現前諸善友既已标心淨土。

    複欲研究此經。

    甚不易得。

    然始末無論。

    隻此圓通文中大有淆訛處。

    若非善讀善會者。

    則所謂醍醐毒藥亦不甚遠。

    豈不聞楞嚴會上選佛場開。

    觀音登科。

    勢至下第。

    修淨土人于此若不揀辨。

    何以發此經之密意。

    而堅後學之行願耶。

    但勢至法門非此經要義。

    故鑒師疏中亦引而不發。

    今則先辨法門。

    次彰密意。

     辨法門者。

    當知此聖圓通屬七大中根大。

    以都攝六根故。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有三種不同。

    一者念自佛。

    二者念他佛。

    三者念自他佛。

    若念自佛。

    則與諸聖圓通。

    是同以根性為所念法門。

    以旋湛為能念方便。

    如央崛經雲。

    所謂彼眼根于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彼意根于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知等。

    亦如此經十方諸佛同告阿難。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又如祖師雲。

    在胎名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從上諸祖如斯指示甚多。

    此念自佛三昧具攝一切教義。

    一切禅宗直指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念他佛。

    則與諸聖圓通有異。

    以六根為能念。

    以果佛為所念。

    法身雖複一體。

    我無二種莊嚴。

    諸佛福智圓滿成兩足尊。

    念彼果德。

    不生疲厭。

    眼常瞻佛相。

    耳常聞佛教。

    鼻常觸佛香。

    舌常稱佛号。

    身常禮佛像。

    意常緣佛法。

    六根所注無非佛境。

    如是相繼無間無雜。

    此念他佛三昧。

    具攝一切彌陀藥師彌勒上生等經。

    及蓮社一切業行事想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念自他佛。

    則與諸聖圓通。

    同而複異。

    先須開圓頓解。

    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

    托彼依正顯我心性。

    既不迷性外。

    有佛亦不執。

    彼土非心。

    此則開圓解處與諸聖同。

    托他境處與諸聖異。

    十六觀經所謂勝異方便。

    今文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以此方便最勝極異故。

    不更假餘方便也。

    祗就圓頓教中三種念佛三昧。

    對四種淨土。

    略辨攝生大用。

    惟念自佛者。

    攝歸實報寂光二種淨土。

    然但能豎入不能橫超。

    又但被利根不能普攝。

    又則諸聖所同不顯此門獨異。

    似非勢至攝歸本旨。

    今謂正攝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種行人。

    歸于同居淨土。

    兼複橫超方便實報寂光。

    是故文中深明感應道交之益也。

     次顯經密意者。

    選擇圓通法門。

    猶如國家用兵選将相似。

    或推作先鋒。

    或壓令殿後。

    殿後者為正選。

    餘則各随常隊而已。

    其推與壓要非無故而然。

    祗如十八界中。

    必先根次塵後識。

    此常例也。

    今以六塵居先而根次之。

    六塵中必先色次聲。

    以及香味觸法。

    今以聲最居先而色次之。

    于六根中僅列其五。

    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門之後。

    蓋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故以音塵開先。

    聞根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