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轉高轉滅。
但可眼見。
而無有實。
是名乾闼婆城。
輔行雲。
幹城俗雲蜃氣。
蜃大蛤也。
朝起海洲。
遠視似有。
近看即無。
一睿公乾闼婆城喻贊雲。
世法空廓。
如彼鬼城。
淩晨敷影。
現此都京。
愚夫馳赴。
随風而征。
終朝乃悟。
窮噭失聲。
見華嚴疏鈔。
初步定千裡之程 肇論雲。
修途托至于初步。
疏引老氏雲。
千裡之行。
始于足下。
托至者。
仗初步而得至于千裡。
意以千裡喻果。
初步喻因也。
由初至千。
千裡至而初步不化。
由行證果。
果道圓而初因恒明。
一篑肇萬仞之山 肇論雲。
成山假就于始篑。
疏引論語雲。
譬如為山。
雖覆一篑。
進吾往也。
篑土籠也。
假就者。
假初一篑而山成就。
意以山喻果。
始篑喻初因也。
積土成山。
山成而初功益着。
運行招果。
果圓而先因尤存。
準繩 孟子離婁章雲。
聖人既竭目力焉。
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
不可勝用也。
注雲。
古之聖人。
欲制器以利天下之用。
既嘗竭其目力。
以辨方圓平直之則矣。
然使無法以繼之。
則目力有時而窮。
故制規矩以為方圓。
制準繩以為平直。
使天下後世皆據之以為式。
是聖人制器之法。
不可勝用也。
傳國之玺 蔡邕獨斷。
皇帝六玺。
皆玉螭虎紐。
文曰。
皇帝行玺。
皇帝之玺。
皇帝信玺。
天子行玺。
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
皆以武功紫泥封之。
一曰信也。
古者尊卑共之。
秦漢以來。
惟至尊稱玺。
後漢少帝遭十常侍之亂。
失此玺。
吳孫堅讨董卓。
住北洛陽廢宮地界。
夜望東南角有光色。
令軍士尋光于井。
打撈得之。
問于程普。
對曰。
此乃傳國之玺。
昔秦始皇并吞天下。
得卞和之玉。
命李斯篆為八字。
其文曰。
受命于天。
既受永昌。
自此為傳國之玺。
傳于二世。
嗣漢高入鹹陽。
得之相傳十二帝。
王莽纂位。
彼太後擊壞一角。
後以金補之。
光武中興。
傳至于今。
主公得之。
乃天意也。
堅遂匿之。
見三國志。
猶豫 漢高紀。
諸呂老人猶豫。
未有所決。
猶豫二獸名。
皆多疑。
故借為喻。
一曰。
猶多疑慮。
聞人聲辄上樹。
久之無人乃下。
須臾又上。
如此非一。
故遲疑不決。
曰猶豫。
見增補字彙。
請公入甕 唐武後時。
或告周興。
與丘神績通謀。
武後命來俊臣鞫之。
俊臣與興。
方推事對食。
謂興曰。
囚多不承。
當為何法。
興曰。
令囚入甕。
以火炙之。
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甕。
火圍如興法。
因起謂興曰。
有内狀推兄。
請兄入此甕。
興恐叩頭服罪。
流嶺南。
為仇家所殺。
出綱鑒。
囊撲二弟 史記。
始皇囊撲兩弟。
乃太後與嫪毒私通所生。
始皇覺。
以皮囊盛舉而撲殺之。
又見列國志。
伥鬼附虎 世傳。
虎齧人。
人死魂不敢它适。
辄隸事虎名伥鬼。
虎行求食。
伥必與俱。
為虎前導。
遇塗有暗機伏阱。
則迂道以往。
呼虎曰。
将軍死。
則哭之。
聽雨總談曰。
人遇虎。
衣帶自解。
皆别置于地。
虎見人裸。
而後食之。
皆伥所為。
伥可謂鬼之愚者也。
商羊舞水 齊有一足之鳥。
飛集于公朝。
舒翅而跳。
齊侯怪之。
使使聘魯問孔子。
子曰。
此鳥名商羊。
水祥也。
昔童兒屈腳振肩而跳。
且謠曰。
天将大雨。
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
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
修堤防。
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
雨水溢泛。
諸國傷害人民。
唯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
聖人之言。
信而有徴矣。
出孔子家語辨政篇。
蜰??出旱 山海經雲。
大華山有蛇名蜰??(音位)六足四翼。
見則天下大旱。
亦作肥遺。
宋張唐英蜀梼杌曰。
蜀王衍乾德三年。
五月不雨。
至九月肥遺見紅樓後。
蜀辛夤遜修王氏開國記。
以肥遺為旱魃。
按肥遺蛇名。
角上有火。
見則旱非魃也。
了即業障本來空二句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亦愚癡。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皓月奉供。
問長沙岑和尚。
古德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隻如師子尊者。
二祖大師。
為甚卻償債去。
沙曰。
大德不識本來空。
月曰。
如何是本來空。
沙曰。
業障是。
曰。
如何是業障。
沙曰。
本來空是。
月無語。
沙以偈示之曰。
假有元非有。
假滅亦非無。
涅槃償債義。
一性更非殊。
見指月錄。
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 裴公圓覺疏序雲。
嗚呼。
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
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之悲。
修羅方瞋。
諸天正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耳。
人而不為。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撥弄精魂 禦制曆代禅師語錄序雲。
總之此事。
如杲日光。
如大火聚。
提則全提。
印則全印。
否乃不達佛之正旨。
盡屬奪弄精魂。
今之十仙。
不依正覺修行。
即是此類。
洞天福地 茅君内傳曰。
茅山一名句曲山。
秦時名為華陽洞天。
河圖曰。
汶山之地為井絡。
天之會昌。
神以建福。
上為天井。
列子曰。
勃海之東有大海。
其中有山。
一曰代輿。
二曰員峤。
三曰方壺。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
其上有台觀。
有金玉珠琅之樹。
皆叢生。
實皆有滋味。
食之不死。
人皆仙聖。
日夜飛翔來往。
世人薄福。
豈堪至此。
阆苑昆侖 漢書。
昆侖山注。
高二千五百餘裡。
日月所相隐避為光明。
渤海十洲記曰。
山有三角。
其一角正于北辰。
名阆風嶺。
(即仙苑也)其一角正西。
名玄圃台。
其一角正東。
名昆侖宮。
有五城十二樓。
俱系神仙所居。
煉得身形似鶴形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
首造石頭。
因緣不在。
次禮馬祖。
言下知歸。
複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坐次。
石頭問曰。
汝在這裡作麼。
曰。
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即閑坐也。
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曰。
汝道不為。
不為個甚麼。
曰。
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将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後住藥山。
宗風大振。
朗州刺史李翺。
向師玄化。
屢請不赴。
乃躬谒師。
師執經卷不顧。
侍者曰。
太守在此。
李性褊急。
乃曰。
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出。
師曰。
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李回拱謝。
問曰。
如何是道。
師以手指上下曰。
會麼。
曰。
不會。
師曰。
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禮。
述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見指月錄第九卷。
水火既濟而成造化之功 周易。
第六十三卦。
<<PIC>X16p0367_01.gif</PIC>離下坎上。
名為既濟。
理象解原曰。
為卦下離而上坎。
坎水在上。
離火在下。
水火相濟。
則陰陽體用交感之運成也。
雜卦傳曰。
既濟定也。
言陰陽坎離感化之道。
定于既濟也。
饒經八萬劫終竟落空亡 呂岩真人。
字洞賓。
京川人也。
唐末三舉不第。
偶于長安酒肆。
遇鐘離。
權授以延命術。
自爾人莫之究。
嘗遊廬山歸宗。
書鐘樓壁曰。
一日清閑自在身。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禅。
未幾道經黃龍山。
睹紫雲成蓋。
疑有異人。
乃入谒。
值龍擊鼓升堂。
龍見意必呂公也。
欲誘而進。
厲聲曰。
座旁有竊法者。
呂毅然出問。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
龍指曰。
這守屍鬼。
呂曰。
争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龍曰。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呂薄訝飛劍脅之。
劍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歸。
龍诘曰。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問。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于言下頓契。
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煉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卷九 多岐亡羊 彌陀疏鈔雲。
十方世界。
皆有淨土。
何為獨示西方。
教生彼國。
良由道以多岐亡羊。
射以專注中鹄。
心無二用。
功戒雜施。
其事迹見前懸示。
仰箭射空勢盡還墜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秉皈受戒之鳥 阿含經雲。
大海之北。
有一大樹。
名曰居吒奢摩離。
其樹高一百由旬。
枝葉遍覆五十由旬。
此鳥與龍。
皆依此樹四面而住。
卵生鳥王。
居樹東面。
欲啖龍時。
飛上東枝。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自開二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也。
如是乃至胎濕化生三種鳥王。
欲啖龍時。
各依方位。
飛上樹枝。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倍開由旬。
依次增數。
取卵胎濕化四種龍食之。
龍王白佛言。
世尊。
如此海中無數種龍。
金翅鳥王常來食之。
我等日夜恐怖。
求佛救護。
令得安隐。
于時世尊。
即脫身上所著皂色衣。
與龍王曰。
汝取是衣。
分與諸龍。
皆令周遍。
于中乃至值一縷者。
不能觸犯。
有化龍子。
于六齋日。
受齋八禁。
時金翅鳥。
欲取食之。
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
高十六萬裡。
求覓其尾。
了不可得。
鳥聞亦受五戒。
如來令沙門釋子。
受食之時。
先施彼一分。
以養其命。
詳見香乳記。
尾闾 莊子雲。
水莫大于海。
萬川歸之。
尾闾洩之。
司馬彪曰。
闾者聚也。
水聚族之處。
在扶桑東。
一名沃焦。
一石方圓四萬裡。
厚四萬裡。
海水注者無不焦。
堕一色邊 郢州月掌山壽聖智淵禅師。
僧問。
祖意西來即不問。
如何是一色。
師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見五燈會元。
寂音曰。
雪窦通禅即。
長沙岑大蟲之子也。
每謂諸同伴曰。
但時中常在識盡功成。
瞥然而起。
即是傷他。
而況言句乎。
故石霜諸禅師宗風。
多論内紹。
外紹。
臣種。
王種。
借句。
挾帶。
直饒未嘗忘照。
猶為外紹。
謂之臣種。
亦為之借。
謂之誕生。
然不若絲毫不隔。
如王子生下即能紹種。
謂之内紹。
謂之王種。
謂之句。
非借也。
借之為言。
一色邊事耳。
不得已應機利生。
則成挾帶。
見指月錄洞山章中。
分明月在梅華上二句 夢颿恻禅師晚參。
舉僧問雲門法球禅師。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球曰。
當時妄想至今不絕。
師雲。
古人一語所謂函蓋乾坤。
截斷衆流。
随波逐浪。
一時分付。
秪恐你諸人錯會。
認賊為子。
處處尋途。
若是山僧。
斷不作恁麼語話。
賺誤諸人。
輥入草裡。
無有解脫。
有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但向道。
當時妄想至今不絕。
還會麼。
分明月在梅華上。
看到梅華早已遲。
今疏易月轉無者。
取喻此心。
用力研究。
依然為根所局也。
效颦 西子家於越州諸暨縣。
浣紗于苎羅若耶溪。
其地有東施家。
西施家。
西施患心痛而眉颦。
人見而美之。
東施之醜婦。
亦捧心而效颦。
人見而惡之。
彼知美颦。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也。
今人仿他人之動作。
或習其文。
或學其事。
乃自謙曰效颦。
見列國志。
太尊貴生 鄂州百岩明哲禅師。
洞山與密師伯到參。
師問。
二上座甚處來。
山曰。
湖南。
師曰。
觀察使姓甚麼。
曰不得姓。
師曰。
名甚麼。
曰。
不得名。
師曰。
還治事也無。
曰自有郎幕在。
師曰。
還出入也無。
曰。
不出入。
師曰。
豈不出入。
山拂袖便出。
師次早入堂。
召二上座曰。
昨日老僧對阇黎。
一轉語不相契。
一夜不安。
今請阇黎别下一轉語。
若惬老僧意。
便開粥相伴過夏。
山曰。
請和尚問。
師曰。
豈不出入。
山曰。
太尊貴生。
師乃開粥。
同共過夏。
見指月錄十二卷。
臨濟不禮祖塔 鎮州臨濟義玄禅師。
到初祖塔頭。
塔主雲。
長老先禮佛。
先禮祖。
師雲。
佛祖俱不禮。
塔主雲。
佛祖與長老。
是什麼冤家。
師便拂袖而出。
見指月錄十四卷。
丹霞之燒木佛 鄧州丹霞天然禅師。
過慧林寺。
遇天大寒。
取木佛燒火向。
院主诃曰。
何得燒我木佛。
師以杖子撥灰曰。
吾燒取舍利。
主曰。
木佛何有舍利。
師曰。
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
主自後眉須堕落。
見指月錄第九卷。
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鼎州德山宣鑒禅師。
參龍潭信禅師。
發明心要。
次住澧陽三十年。
屬唐武宗廢教。
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德山精舍。
号古德禅院。
請師居之。
大闡宗風。
上堂曰。
我先祖見處即不然。
這裡無祖無佛。
達磨是老臊胡。
釋迦老子是幹屎橛。
文殊普賢是擔屎漢。
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
菩提涅槃是系驢橛。
十二分教是鬼神薄。
拭瘡疣紙。
四果三賢。
初心十地。
是守古冢鬼。
自救不了。
詳見五燈會元十七卷。
岩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 鄂州岩頭全豁禅師。
與雪峰義存。
同嗣德山。
後庵于洞庭卧龍山。
徒侶臻萃。
僧問。
無師還有出身處也無。
師曰。
聲前古毳爛。
問。
堂堂來時如何。
師曰。
刺破眼。
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移取廬山來向汝道。
乃至問如何是道。
師曰。
破草鞋與抛向湖裡着。
詳見傳燈錄十六卷。
身子六心堕落 彌陀疏鈔演義雲。
舍利弗發菩薩心。
已證别教六住。
因帝釋化作婆羅門。
從其乞眼。
舍利弗與之。
婆羅門棄地踐踏。
由是退失大心。
塵點劫來。
堕聲聞位。
善财一生事辦 華嚴七十八經。
慈氏菩薩贊善财雲。
餘諸菩薩。
經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乃能滿足菩薩願行。
乃能親近諸佛菩薩。
此長者子。
于一生内。
則能淨佛刹。
則能化衆生。
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
則能成就諸波羅蜜。
則能增廣一切諸行。
則能圓滿一切大願。
則能超出一切魔業。
則能承事一切善友。
則能清淨諸菩薩道。
則能具足普賢諸行。
清涼雲。
解行在躬。
一生圓曠劫之果。
龍女當下成佛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雲。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
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否。
答言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于此。
當時衆會皆見龍女。
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薛道光修性不修命張紫陽性命雙修 宋張紫陽。
有一僧友。
(即道光也)能入定出神。
相語曰。
今日能與遠遊。
同往揚州觀璚華乎。
曰。
可。
共處一室。
相對瞑目。
趺坐出神。
紫陽至時。
友先到。
繞華一匝。
紫陽曰。
可折一華為記。
少頃。
欠伸而覺。
紫陽乃拈出一華。
彼友僧袖手皆空。
弟子問。
紫陽曰。
我則性命兼修。
聚之成形。
散之成氣。
所至之處真神見形。
謂之陽神。
彼之所修。
欲速見功。
直修其性。
不複修命。
故所至地無複形影。
謂之陰神。
陰神不能動于物也。
見灌頂疏。
阿難四分入滅 阿難付囑商那和修佛法已。
于晨朝入城乞食。
而作念言。
阿阇世王與我有要。
我往辭之。
即至王門。
守門人見王眠睡。
不敢報知。
阿難言。
王若覺時。
可白王言。
阿難欲入涅槃。
故來語王。
阿難思惟。
我今于恒河中當入涅槃。
可免毗舍離王舍城二國相诤。
即往恒河中流。
又付最後弟子摩田提已。
作十八變。
分為四分。
一分忉利釋提桓因。
一分娑竭羅龍王。
一分阿阇世王。
一分毗舍離諸黎車等。
詳見阿育王傳第三卷。
○卷十 認雹為珠徒勞珍藏 鴦崛經偈雲。
譬如有愚夫。
見雹生妄想。
謂是琉璃珠。
取已執持歸。
置之瓶器中。
守護如真寶。
不久悉消融。
空想默然住。
于餘真琉璃。
亦複作空想。
今疏取之以喻外道。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而不識真涅槃果也。
書曰天作孽四句 王拜手稽首曰。
予小子不明于德。
自底不類。
欲敗度。
縱敗禮。
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
猶可違。
自作孽。
不可逭。
既往背師保之訓。
弗克于厥初。
尚賴匡救之德。
圖惟厥終。
集傳。
拜手。
首至手也。
稽首首至地也。
太甲緻敬于師保。
其禮如此。
速召也。
戾罪。
孽災。
逭逃也。
王拜手稽首。
以緻其敬而言曰。
予小子昏昧于德。
自至不肖。
嗜欲無節。
而壞法度。
縱肆不恭。
而失禮儀。
以召罪戾于吾身。
凡天作之禍。
猶可挽回。
自作之殃。
不可逃遁。
已往既逆師保之訓。
不能謹之于始。
此後尚賴正救之力。
以圖謀其終也。
見商書太甲中。
依鏡拂塵本無一物 神秀大師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慧能六祖偈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出法寶壇經。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孟子曰。
有為者。
譬若掘井九轫。
(同仞)而不及泉。
猶為棄井也。
注雲。
八尺曰仞。
言鑿井雖深。
然未及泉而止。
猶為自棄其井也。
見盡心篇。
梵志以不受為宗 大智度論略雲。
舍利弗舅。
摩诃俱絺羅。
與姊舍利論議不如。
思惟念言。
非姊力也。
必懷智人。
寄言母口。
未生乃爾。
及生長大。
當如之何。
思惟是已。
生憍慢心。
為廣論議故。
出家作梵志。
入南天竺國。
讀十八種經誓不剪爪。
因号為長爪梵志。
以種種經書智慧力。
摧伏諸論師已。
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
至本生處。
問人言。
我姊生子。
今在何處。
有人語言。
汝姊子者。
适生八歲。
讀一切經書盡。
至年十六。
論議勝一切人。
有釋種道人。
姓瞿昙。
與作弟子。
長爪聞之。
即起憍慢。
生不信心。
而作是言。
如我姊子。
聰明如是。
彼以何術誘诳剃頭作弟子。
說是語已。
直向佛所。
問訊訖。
一面坐。
作是念。
一切論可破。
一切語可壞。
一切執可轉。
乃至以何論議道。
而得我姊子。
作是思惟時。
佛令立論。
以何為宗。
梵志曰。
瞿昙。
我一切法不受為宗。
佛言。
汝一切法不受。
是見還受不。
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
便着正道。
低頭思惟。
佛置我着二處負門中。
若我說是見我受。
是負處門粗。
故多人知。
雲何自言一切法不受。
今言是見我受。
此現前妄語。
第二負處門細。
我不受之。
以不多人知故。
作是念已。
答佛言。
瞿昙一切法不受。
是見亦不受。
佛語梵志。
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
則無所受。
與衆人無異。
何用貢高而生憍慢。
如是長爪梵志。
不能得答。
自知堕負處。
即于佛一切智中。
起恭敬。
生信心。
投佛出家。
證羅漢果。
祖家謂之無心猶隔一重關 同安察禅師十玄談雲。
問君心印作何顔。
心印何人敢授傳。
曆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體自虛空性。
将喻紅爐火裡蓮。
莫謂無心雲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見禅宗諸祖歌頌集。
獅弦奏于群音 萬善同歸集雲。
譬如有人。
用師子筋以為琴弦。
其聲一奏。
一切餘弦悉皆斷壞。
若人菩提心中。
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煩惱。
一切諸障。
皆悉斷滅。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終)
但可眼見。
而無有實。
是名乾闼婆城。
輔行雲。
幹城俗雲蜃氣。
蜃大蛤也。
朝起海洲。
遠視似有。
近看即無。
一睿公乾闼婆城喻贊雲。
世法空廓。
如彼鬼城。
淩晨敷影。
現此都京。
愚夫馳赴。
随風而征。
終朝乃悟。
窮噭失聲。
見華嚴疏鈔。
初步定千裡之程 肇論雲。
修途托至于初步。
疏引老氏雲。
千裡之行。
始于足下。
托至者。
仗初步而得至于千裡。
意以千裡喻果。
初步喻因也。
由初至千。
千裡至而初步不化。
由行證果。
果道圓而初因恒明。
一篑肇萬仞之山 肇論雲。
成山假就于始篑。
疏引論語雲。
譬如為山。
雖覆一篑。
進吾往也。
篑土籠也。
假就者。
假初一篑而山成就。
意以山喻果。
始篑喻初因也。
積土成山。
山成而初功益着。
運行招果。
果圓而先因尤存。
準繩 孟子離婁章雲。
聖人既竭目力焉。
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
不可勝用也。
注雲。
古之聖人。
欲制器以利天下之用。
既嘗竭其目力。
以辨方圓平直之則矣。
然使無法以繼之。
則目力有時而窮。
故制規矩以為方圓。
制準繩以為平直。
使天下後世皆據之以為式。
是聖人制器之法。
不可勝用也。
傳國之玺 蔡邕獨斷。
皇帝六玺。
皆玉螭虎紐。
文曰。
皇帝行玺。
皇帝之玺。
皇帝信玺。
天子行玺。
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
皆以武功紫泥封之。
一曰信也。
古者尊卑共之。
秦漢以來。
惟至尊稱玺。
後漢少帝遭十常侍之亂。
失此玺。
吳孫堅讨董卓。
住北洛陽廢宮地界。
夜望東南角有光色。
令軍士尋光于井。
打撈得之。
問于程普。
對曰。
此乃傳國之玺。
昔秦始皇并吞天下。
得卞和之玉。
命李斯篆為八字。
其文曰。
受命于天。
既受永昌。
自此為傳國之玺。
傳于二世。
嗣漢高入鹹陽。
得之相傳十二帝。
王莽纂位。
彼太後擊壞一角。
後以金補之。
光武中興。
傳至于今。
主公得之。
乃天意也。
堅遂匿之。
見三國志。
猶豫 漢高紀。
諸呂老人猶豫。
未有所決。
猶豫二獸名。
皆多疑。
故借為喻。
一曰。
猶多疑慮。
聞人聲辄上樹。
久之無人乃下。
須臾又上。
如此非一。
故遲疑不決。
曰猶豫。
見增補字彙。
請公入甕 唐武後時。
或告周興。
與丘神績通謀。
武後命來俊臣鞫之。
俊臣與興。
方推事對食。
謂興曰。
囚多不承。
當為何法。
興曰。
令囚入甕。
以火炙之。
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甕。
火圍如興法。
因起謂興曰。
有内狀推兄。
請兄入此甕。
興恐叩頭服罪。
流嶺南。
為仇家所殺。
出綱鑒。
囊撲二弟 史記。
始皇囊撲兩弟。
乃太後與嫪毒私通所生。
始皇覺。
以皮囊盛舉而撲殺之。
又見列國志。
伥鬼附虎 世傳。
虎齧人。
人死魂不敢它适。
辄隸事虎名伥鬼。
虎行求食。
伥必與俱。
為虎前導。
遇塗有暗機伏阱。
則迂道以往。
呼虎曰。
将軍死。
則哭之。
聽雨總談曰。
人遇虎。
衣帶自解。
皆别置于地。
虎見人裸。
而後食之。
皆伥所為。
伥可謂鬼之愚者也。
商羊舞水 齊有一足之鳥。
飛集于公朝。
舒翅而跳。
齊侯怪之。
使使聘魯問孔子。
子曰。
此鳥名商羊。
水祥也。
昔童兒屈腳振肩而跳。
且謠曰。
天将大雨。
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
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
修堤防。
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
雨水溢泛。
諸國傷害人民。
唯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
聖人之言。
信而有徴矣。
出孔子家語辨政篇。
蜰??出旱 山海經雲。
大華山有蛇名蜰??(音位)六足四翼。
見則天下大旱。
亦作肥遺。
宋張唐英蜀梼杌曰。
蜀王衍乾德三年。
五月不雨。
至九月肥遺見紅樓後。
蜀辛夤遜修王氏開國記。
以肥遺為旱魃。
按肥遺蛇名。
角上有火。
見則旱非魃也。
了即業障本來空二句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亦愚癡。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皓月奉供。
問長沙岑和尚。
古德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隻如師子尊者。
二祖大師。
為甚卻償債去。
沙曰。
大德不識本來空。
月曰。
如何是本來空。
沙曰。
業障是。
曰。
如何是業障。
沙曰。
本來空是。
月無語。
沙以偈示之曰。
假有元非有。
假滅亦非無。
涅槃償債義。
一性更非殊。
見指月錄。
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 裴公圓覺疏序雲。
嗚呼。
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
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之悲。
修羅方瞋。
諸天正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耳。
人而不為。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撥弄精魂 禦制曆代禅師語錄序雲。
總之此事。
如杲日光。
如大火聚。
提則全提。
印則全印。
否乃不達佛之正旨。
盡屬奪弄精魂。
今之十仙。
不依正覺修行。
即是此類。
洞天福地 茅君内傳曰。
茅山一名句曲山。
秦時名為華陽洞天。
河圖曰。
汶山之地為井絡。
天之會昌。
神以建福。
上為天井。
列子曰。
勃海之東有大海。
其中有山。
一曰代輿。
二曰員峤。
三曰方壺。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
其上有台觀。
有金玉珠琅之樹。
皆叢生。
實皆有滋味。
食之不死。
人皆仙聖。
日夜飛翔來往。
世人薄福。
豈堪至此。
阆苑昆侖 漢書。
昆侖山注。
高二千五百餘裡。
日月所相隐避為光明。
渤海十洲記曰。
山有三角。
其一角正于北辰。
名阆風嶺。
(即仙苑也)其一角正西。
名玄圃台。
其一角正東。
名昆侖宮。
有五城十二樓。
俱系神仙所居。
煉得身形似鶴形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
首造石頭。
因緣不在。
次禮馬祖。
言下知歸。
複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坐次。
石頭問曰。
汝在這裡作麼。
曰。
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即閑坐也。
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曰。
汝道不為。
不為個甚麼。
曰。
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将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後住藥山。
宗風大振。
朗州刺史李翺。
向師玄化。
屢請不赴。
乃躬谒師。
師執經卷不顧。
侍者曰。
太守在此。
李性褊急。
乃曰。
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出。
師曰。
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李回拱謝。
問曰。
如何是道。
師以手指上下曰。
會麼。
曰。
不會。
師曰。
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禮。
述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見指月錄第九卷。
水火既濟而成造化之功 周易。
第六十三卦。
<<PIC>X16p0367_01.gif</PIC>離下坎上。
名為既濟。
理象解原曰。
為卦下離而上坎。
坎水在上。
離火在下。
水火相濟。
則陰陽體用交感之運成也。
雜卦傳曰。
既濟定也。
言陰陽坎離感化之道。
定于既濟也。
饒經八萬劫終竟落空亡 呂岩真人。
字洞賓。
京川人也。
唐末三舉不第。
偶于長安酒肆。
遇鐘離。
權授以延命術。
自爾人莫之究。
嘗遊廬山歸宗。
書鐘樓壁曰。
一日清閑自在身。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禅。
未幾道經黃龍山。
睹紫雲成蓋。
疑有異人。
乃入谒。
值龍擊鼓升堂。
龍見意必呂公也。
欲誘而進。
厲聲曰。
座旁有竊法者。
呂毅然出問。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
龍指曰。
這守屍鬼。
呂曰。
争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龍曰。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呂薄訝飛劍脅之。
劍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歸。
龍诘曰。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問。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于言下頓契。
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煉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卷九 多岐亡羊 彌陀疏鈔雲。
十方世界。
皆有淨土。
何為獨示西方。
教生彼國。
良由道以多岐亡羊。
射以專注中鹄。
心無二用。
功戒雜施。
其事迹見前懸示。
仰箭射空勢盡還墜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秉皈受戒之鳥 阿含經雲。
大海之北。
有一大樹。
名曰居吒奢摩離。
其樹高一百由旬。
枝葉遍覆五十由旬。
此鳥與龍。
皆依此樹四面而住。
卵生鳥王。
居樹東面。
欲啖龍時。
飛上東枝。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自開二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也。
如是乃至胎濕化生三種鳥王。
欲啖龍時。
各依方位。
飛上樹枝。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倍開由旬。
依次增數。
取卵胎濕化四種龍食之。
龍王白佛言。
世尊。
如此海中無數種龍。
金翅鳥王常來食之。
我等日夜恐怖。
求佛救護。
令得安隐。
于時世尊。
即脫身上所著皂色衣。
與龍王曰。
汝取是衣。
分與諸龍。
皆令周遍。
于中乃至值一縷者。
不能觸犯。
有化龍子。
于六齋日。
受齋八禁。
時金翅鳥。
欲取食之。
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
高十六萬裡。
求覓其尾。
了不可得。
鳥聞亦受五戒。
如來令沙門釋子。
受食之時。
先施彼一分。
以養其命。
詳見香乳記。
尾闾 莊子雲。
水莫大于海。
萬川歸之。
尾闾洩之。
司馬彪曰。
闾者聚也。
水聚族之處。
在扶桑東。
一名沃焦。
一石方圓四萬裡。
厚四萬裡。
海水注者無不焦。
堕一色邊 郢州月掌山壽聖智淵禅師。
僧問。
祖意西來即不問。
如何是一色。
師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見五燈會元。
寂音曰。
雪窦通禅即。
長沙岑大蟲之子也。
每謂諸同伴曰。
但時中常在識盡功成。
瞥然而起。
即是傷他。
而況言句乎。
故石霜諸禅師宗風。
多論内紹。
外紹。
臣種。
王種。
借句。
挾帶。
直饒未嘗忘照。
猶為外紹。
謂之臣種。
亦為之借。
謂之誕生。
然不若絲毫不隔。
如王子生下即能紹種。
謂之内紹。
謂之王種。
謂之句。
非借也。
借之為言。
一色邊事耳。
不得已應機利生。
則成挾帶。
見指月錄洞山章中。
分明月在梅華上二句 夢颿恻禅師晚參。
舉僧問雲門法球禅師。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球曰。
當時妄想至今不絕。
師雲。
古人一語所謂函蓋乾坤。
截斷衆流。
随波逐浪。
一時分付。
秪恐你諸人錯會。
認賊為子。
處處尋途。
若是山僧。
斷不作恁麼語話。
賺誤諸人。
輥入草裡。
無有解脫。
有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但向道。
當時妄想至今不絕。
還會麼。
分明月在梅華上。
看到梅華早已遲。
今疏易月轉無者。
取喻此心。
用力研究。
依然為根所局也。
效颦 西子家於越州諸暨縣。
浣紗于苎羅若耶溪。
其地有東施家。
西施家。
西施患心痛而眉颦。
人見而美之。
東施之醜婦。
亦捧心而效颦。
人見而惡之。
彼知美颦。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也。
今人仿他人之動作。
或習其文。
或學其事。
乃自謙曰效颦。
見列國志。
太尊貴生 鄂州百岩明哲禅師。
洞山與密師伯到參。
師問。
二上座甚處來。
山曰。
湖南。
師曰。
觀察使姓甚麼。
曰不得姓。
師曰。
名甚麼。
曰。
不得名。
師曰。
還治事也無。
曰自有郎幕在。
師曰。
還出入也無。
曰。
不出入。
師曰。
豈不出入。
山拂袖便出。
師次早入堂。
召二上座曰。
昨日老僧對阇黎。
一轉語不相契。
一夜不安。
今請阇黎别下一轉語。
若惬老僧意。
便開粥相伴過夏。
山曰。
請和尚問。
師曰。
豈不出入。
山曰。
太尊貴生。
師乃開粥。
同共過夏。
見指月錄十二卷。
臨濟不禮祖塔 鎮州臨濟義玄禅師。
到初祖塔頭。
塔主雲。
長老先禮佛。
先禮祖。
師雲。
佛祖俱不禮。
塔主雲。
佛祖與長老。
是什麼冤家。
師便拂袖而出。
見指月錄十四卷。
丹霞之燒木佛 鄧州丹霞天然禅師。
過慧林寺。
遇天大寒。
取木佛燒火向。
院主诃曰。
何得燒我木佛。
師以杖子撥灰曰。
吾燒取舍利。
主曰。
木佛何有舍利。
師曰。
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
主自後眉須堕落。
見指月錄第九卷。
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鼎州德山宣鑒禅師。
參龍潭信禅師。
發明心要。
次住澧陽三十年。
屬唐武宗廢教。
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德山精舍。
号古德禅院。
請師居之。
大闡宗風。
上堂曰。
我先祖見處即不然。
這裡無祖無佛。
達磨是老臊胡。
釋迦老子是幹屎橛。
文殊普賢是擔屎漢。
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
菩提涅槃是系驢橛。
十二分教是鬼神薄。
拭瘡疣紙。
四果三賢。
初心十地。
是守古冢鬼。
自救不了。
詳見五燈會元十七卷。
岩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 鄂州岩頭全豁禅師。
與雪峰義存。
同嗣德山。
後庵于洞庭卧龍山。
徒侶臻萃。
僧問。
無師還有出身處也無。
師曰。
聲前古毳爛。
問。
堂堂來時如何。
師曰。
刺破眼。
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移取廬山來向汝道。
乃至問如何是道。
師曰。
破草鞋與抛向湖裡着。
詳見傳燈錄十六卷。
身子六心堕落 彌陀疏鈔演義雲。
舍利弗發菩薩心。
已證别教六住。
因帝釋化作婆羅門。
從其乞眼。
舍利弗與之。
婆羅門棄地踐踏。
由是退失大心。
塵點劫來。
堕聲聞位。
善财一生事辦 華嚴七十八經。
慈氏菩薩贊善财雲。
餘諸菩薩。
經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乃能滿足菩薩願行。
乃能親近諸佛菩薩。
此長者子。
于一生内。
則能淨佛刹。
則能化衆生。
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
則能成就諸波羅蜜。
則能增廣一切諸行。
則能圓滿一切大願。
則能超出一切魔業。
則能承事一切善友。
則能清淨諸菩薩道。
則能具足普賢諸行。
清涼雲。
解行在躬。
一生圓曠劫之果。
龍女當下成佛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雲。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
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否。
答言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于此。
當時衆會皆見龍女。
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薛道光修性不修命張紫陽性命雙修 宋張紫陽。
有一僧友。
(即道光也)能入定出神。
相語曰。
今日能與遠遊。
同往揚州觀璚華乎。
曰。
可。
共處一室。
相對瞑目。
趺坐出神。
紫陽至時。
友先到。
繞華一匝。
紫陽曰。
可折一華為記。
少頃。
欠伸而覺。
紫陽乃拈出一華。
彼友僧袖手皆空。
弟子問。
紫陽曰。
我則性命兼修。
聚之成形。
散之成氣。
所至之處真神見形。
謂之陽神。
彼之所修。
欲速見功。
直修其性。
不複修命。
故所至地無複形影。
謂之陰神。
陰神不能動于物也。
見灌頂疏。
阿難四分入滅 阿難付囑商那和修佛法已。
于晨朝入城乞食。
而作念言。
阿阇世王與我有要。
我往辭之。
即至王門。
守門人見王眠睡。
不敢報知。
阿難言。
王若覺時。
可白王言。
阿難欲入涅槃。
故來語王。
阿難思惟。
我今于恒河中當入涅槃。
可免毗舍離王舍城二國相诤。
即往恒河中流。
又付最後弟子摩田提已。
作十八變。
分為四分。
一分忉利釋提桓因。
一分娑竭羅龍王。
一分阿阇世王。
一分毗舍離諸黎車等。
詳見阿育王傳第三卷。
○卷十 認雹為珠徒勞珍藏 鴦崛經偈雲。
譬如有愚夫。
見雹生妄想。
謂是琉璃珠。
取已執持歸。
置之瓶器中。
守護如真寶。
不久悉消融。
空想默然住。
于餘真琉璃。
亦複作空想。
今疏取之以喻外道。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而不識真涅槃果也。
書曰天作孽四句 王拜手稽首曰。
予小子不明于德。
自底不類。
欲敗度。
縱敗禮。
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
猶可違。
自作孽。
不可逭。
既往背師保之訓。
弗克于厥初。
尚賴匡救之德。
圖惟厥終。
集傳。
拜手。
首至手也。
稽首首至地也。
太甲緻敬于師保。
其禮如此。
速召也。
戾罪。
孽災。
逭逃也。
王拜手稽首。
以緻其敬而言曰。
予小子昏昧于德。
自至不肖。
嗜欲無節。
而壞法度。
縱肆不恭。
而失禮儀。
以召罪戾于吾身。
凡天作之禍。
猶可挽回。
自作之殃。
不可逃遁。
已往既逆師保之訓。
不能謹之于始。
此後尚賴正救之力。
以圖謀其終也。
見商書太甲中。
依鏡拂塵本無一物 神秀大師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慧能六祖偈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出法寶壇經。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孟子曰。
有為者。
譬若掘井九轫。
(同仞)而不及泉。
猶為棄井也。
注雲。
八尺曰仞。
言鑿井雖深。
然未及泉而止。
猶為自棄其井也。
見盡心篇。
梵志以不受為宗 大智度論略雲。
舍利弗舅。
摩诃俱絺羅。
與姊舍利論議不如。
思惟念言。
非姊力也。
必懷智人。
寄言母口。
未生乃爾。
及生長大。
當如之何。
思惟是已。
生憍慢心。
為廣論議故。
出家作梵志。
入南天竺國。
讀十八種經誓不剪爪。
因号為長爪梵志。
以種種經書智慧力。
摧伏諸論師已。
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
至本生處。
問人言。
我姊生子。
今在何處。
有人語言。
汝姊子者。
适生八歲。
讀一切經書盡。
至年十六。
論議勝一切人。
有釋種道人。
姓瞿昙。
與作弟子。
長爪聞之。
即起憍慢。
生不信心。
而作是言。
如我姊子。
聰明如是。
彼以何術誘诳剃頭作弟子。
說是語已。
直向佛所。
問訊訖。
一面坐。
作是念。
一切論可破。
一切語可壞。
一切執可轉。
乃至以何論議道。
而得我姊子。
作是思惟時。
佛令立論。
以何為宗。
梵志曰。
瞿昙。
我一切法不受為宗。
佛言。
汝一切法不受。
是見還受不。
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
便着正道。
低頭思惟。
佛置我着二處負門中。
若我說是見我受。
是負處門粗。
故多人知。
雲何自言一切法不受。
今言是見我受。
此現前妄語。
第二負處門細。
我不受之。
以不多人知故。
作是念已。
答佛言。
瞿昙一切法不受。
是見亦不受。
佛語梵志。
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
則無所受。
與衆人無異。
何用貢高而生憍慢。
如是長爪梵志。
不能得答。
自知堕負處。
即于佛一切智中。
起恭敬。
生信心。
投佛出家。
證羅漢果。
祖家謂之無心猶隔一重關 同安察禅師十玄談雲。
問君心印作何顔。
心印何人敢授傳。
曆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體自虛空性。
将喻紅爐火裡蓮。
莫謂無心雲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見禅宗諸祖歌頌集。
獅弦奏于群音 萬善同歸集雲。
譬如有人。
用師子筋以為琴弦。
其聲一奏。
一切餘弦悉皆斷壞。
若人菩提心中。
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煩惱。
一切諸障。
皆悉斷滅。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