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關燈
如堯舜。

    其心猶歉然。

    常若有所不足也。

    見論語上。

     親親仁民 孟子曰。

    君子之于物也。

    愛之而弗仁。

    于民也。

    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注雲。

    君子隆一本之恩以親其親。

    而因推親親之念以仁民。

    自不得以待親者。

    概施之民也。

    擴民胞之度以仁其民。

    而因推仁民之心以愛物。

    自不得以待民者。

    概施之物也。

    見盡心篇。

     三台輔相 朱子小學集注雲。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天文志雲。

    三台六星。

    兩兩而比。

    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

    次二星曰中台。

    東二星曰下台。

    在人為三公位。

    正字通雲。

    三台星名。

    又台鼎三公之稱。

    如星之有三台。

    鼎之有三足也。

    又秦武王二年。

    初置丞相。

    又輔弼疑丞謂之四輔。

    比我而相之謂之輔。

    拂我而相之謂之弼。

    疑拟其前。

    丞承其後。

    又四輔星名。

    四星輔佐北極。

     三從四德 孔子曰。

    婦人伏于人者也。

    是故無專制之義。

    有三從之道。

    在家從父。

    适人從夫。

    夫死從子。

    無所敢自遂也。

    出朱子小學。

    與禮記家語。

    大同小異。

     四德者。

    一婦德貞順也。

    二婦言辭令也。

    三婦容婉娩也。

    四婦功絲麻也。

    出禮記昏義篇。

     詩雲之死矢靡他 詩經鄘風柏舟章雲。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彼兩髦。

    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他。

    母也天隻。

    不諒人隻。

    注小序柏舟。

    共姜自誓也。

    謂衛世子共伯蚤死。

    其妻共姜守義。

    父母欲奪而嫁之。

    故共姜自誓以絕之也。

    言舟既在河。

    必不可離。

    結發成親。

    豈有再嫁。

    已成終身一定之儀。

    吾必誓死無他。

    然母生育之恩如天。

    使我失義。

    豈不信我心之所守也。

     刻舟 幼學雲。

    刻舟求劍。

    固而不通。

    注引列子雲。

    楚人行舟。

    劍堕于水。

    遽刻舟求之曰。

    吾劍從此堕。

     羅刹向日不見 智度論雲。

    有人見異事。

    皆審問之。

    後時曠野中行。

    逢羅刹執捉。

    其人見捉必死。

    然見羅刹。

    胸白背黑。

    怪問所由。

    羅刹答曰。

    我一生來。

    不喜見日。

    所以常背日行。

    故前白後黑。

    其人解意。

    急掣其手。

    遂向日走。

    羅刹向日不見。

    其人得脫。

    因說偈言。

    勤學第一道。

    勤問第一方。

    路逢羅刹難。

    背陰向太陽。

     土地不見洞山 洞山和尚。

    一生住院。

    土地神覓他蹤迹不見。

    一日廚前抛撒米面。

    洞山起心曰。

    常住物色。

    何得作踐如此。

    土地神遂得一見。

    便禮拜。

    見碧岩集第十卷。

     鬼使不見事僧 鹽官會下。

    有一主事僧。

    忽見鬼使來追。

    僧告曰。

    某甲身為主事。

    未暇修行。

    乞容七日得否。

    使曰。

    待為白王。

    若許即七日後來。

    不許須臾便至。

    言訖不見。

    至七日後。

    覓其僧了不可得。

    見指月錄第七卷。

     忘身及親 孔子答樊遲辨惑問曰。

    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親。

    非惑與。

    注雲。

    知一朝之忿為甚微。

    而禍及其親為甚大。

    則有以辨惑。

    而其忿矣。

    見論語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曰。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趙氏曰。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一也。

    家貧親老。

    不為祿仕二也。

    不娶無子。

    絕先祖祀三也。

    三者之中。

    無後為大。

    見離婁篇。

     勢如遊刃 庖丁釋刀對文惠君曰。

    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析也。

    今臣之刀。

    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

    恢恢乎其于遊刃。

    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注言。

    刀之所以不傷缺者。

    以彼牛之骨節之間。

    自有天然之空處。

    且刀刃薄而不厚。

    以至薄之刀刃。

    入有空之骨節。

    則恢恢寬大。

    任其遊刃。

    尚有餘地。

    又何傷鋒犯手之有。

    所以十九年。

    而刀若發硎也。

    見莊子内篇養生主。

     聲名洋溢乎中國 中庸雲。

    溥博淵泉。

    而時出之。

    溥博如天。

    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

    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悅。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施及蠻貊。

    注雲。

    五者之德。

    充積既盛。

    而發見又當可。

    是以休聲美名。

    充滿乎中國。

    而遍及蠻貊。

    皆敬信悅焉。

     迷途未遠 陶潛歸去來辭雲。

    歸去來兮。

    田園将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

    奚惆怅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

    覺今是而昨非。

    貫通解雲。

    前之為令。

    雖在迷途。

    今忽歸去。

    則喜迷途猶未遠也。

    既出迷途。

    愈覺今日歸去為是。

    而昨日出仕為非。

    則予之歸去。

    無煩再計矣。

    見古文快筆。

     若合符節 孟子曰。

    舜生于諸馮。

    遷于負夏。

    卒于鳴條。

    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畢郢。

    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

    千有餘裡。

    世之相後也。

    千有餘歲。

    得志行乎中國。

    若合符節。

    注言。

    符節以玉為之。

    篆刻文字而中分之。

    彼此各藏其半。

    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

    若合符節。

    言其同也。

    見離婁篇。

     猶勝一籌 舒州白雲守端禅師。

    衡陽葛氏子。

    幼事翰墨。

    冠依茶陵郁禅師披削。

    往參楊岐。

    岐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

    師曰。

    茶陵郁和尚。

    岐曰。

    吾聞伊過橋遭攧有省。

    作偈甚奇。

    能記否。

    師誦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岐笑而趨起。

    師愕然通夕不寐。

    黎明咨詢之。

    适歲暮。

    岐曰。

    汝見昨日打毆傩者麼。

    曰見。

    岐曰。

    汝一籌不及渠。

    師複駭曰。

    何謂也。

    岐曰。

    渠愛人笑。

    汝怕人笑。

    師大悟。

    見指月錄。

     索隐行怪 子曰。

    索隐行怪。

    後世有述焉。

    吾弗為之矣。

    注雲。

    索隐行怪。

    言深求隐僻之理。

    而過為詭異之行也。

    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

    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

    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

    行之過而不用其中。

    不當強而強者也。

    聖人豈為之哉。

    見中庸。

     乘願彌綸 周易系辭雲。

    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釋曰。

    既準天地而作易。

    易中所說與天地理同。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持戒之人斷性。

    既無意欲周遍利生。

    随願即得。

    故曰彌綸。

    彌綸者周遍義也。

     豐幹饒舌 豐幹禅師。

    本居天台國清寺。

    一日出遊。

    适闾丘胤。

    出守台州。

    欲之官。

    俄病頭風。

    召名醫莫差。

    豐幹偶至其家。

    以淨水噀之。

    須臾祛殄。

    因大加敬。

    問所從來。

    曰。

    天台國清寺。

    曰。

    彼有賢達否。

    曰。

    寒山文殊。

    拾得普賢。

    當就見之。

    丘胤至任三日。

    到寺問曰。

    此寺曾有豐幹禅師否。

    時僧道翹對曰。

    有。

    曰。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複是何人。

    曰。

    豐幹舊院。

    在經藏後。

    今聞無人。

    止有虎豹來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

    見在僧廚執役。

    丘胤入幹房。

    唯見虎迹縱橫。

    又問幹在此有何行業。

    曰惟事舂谷。

    供僧粥食。

    如是再三嗟歎。

    乃入廚見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豐幹饒舌。

    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遂攜手出松門。

    更不複入寺焉。

    詳見神僧傳。

     杜順示偈 法界宗初祖杜順和尚。

    名法順。

    敕号帝心。

    俗姓杜氏。

    雍州萬年縣杜陵人也。

    生于陳武帝永定二年。

    年十五。

    代兄行營。

    不舉鋒刃。

    賊軍便退。

    不樂官榮。

    請歸養親。

    至年十八。

    即禮因聖寺魏珍禅師落發。

    時感地動。

    地神捧盤承之。

    後遊方演化。

    于終南山。

    作法界觀。

    唐太宗诏謂之曰。

    朕苦勞熱。

    久而不愈。

    師之神力。

    何以蠲除。

    師曰。

    聖德禦宇。

    妖何能為。

    但頒大赦。

    聖體必愈。

    帝納師言。

    大赦天下。

    帝疾遂愈。

    賜号帝心。

    于貞觀十四年。

    坐脫于南郊義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

    師未終前。

    有一門人告假。

    師問将何往。

    僧曰。

    欲往五台禮文殊去。

    師微笑曰。

    汝必欲去。

    吾有一偈。

    可助汝行色。

    當消息之。

    偈曰。

    遊子漫奔波。

    台山禮土坡。

    文殊秪者是。

    何處覓彌陀。

    僧不喻旨。

    遂去。

    至台山遇老士。

    問子何來。

    僧曰。

    禮文殊來。

    士曰。

    文殊今不在山。

    子來何益。

    僧曰。

    文殊今在何所。

    士曰。

    在長安教化衆生去也。

    僧曰。

    某是長安人。

    今長安誰為文殊。

    士曰。

    杜順和尚乃文殊耳。

    僧聞聳然失聲曰。

    杜順是我師也。

    奄忽中老士乃失。

    僧審所告不妄。

    兼道而回。

    至浐水。

    水忽瀑漲。

    凡三日方濟。

    到寺。

    和尚昨日已化矣。

    以此方知是文殊應身也。

    詳見會玄記。

     ○卷七 無作戒體 毗尼儀範雲。

    于正受戒時。

    發上品之心思業用力。

    運想法界。

    遍緣一切情非情境。

    于彼境上。

    現起不淫不殺不盜不妄等無作假色。

    是色非四大合成。

    故稱無作。

    亦非青黃赤白等。

    故曰假色。

    自此現起之後。

    恒依于心。

    念念不忘。

    時時守護。

    是則色為能依。

    心是所依。

    心為能護。

    色為所護。

    心色和合。

    名為戒體。

     幹之四德 周易乾卦象辭雲。

    乾元亨利貞。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貞。

    解曰。

    元者乾德初發。

    資始萬物。

    萬物各得其生生之仁。

    故為善之長也。

    亨者生物之通嘉。

    資長之流形。

    運雲行雨施之潤澤。

    故為嘉之會也。

    利者乾道不獨發。

    而與坤合德。

    以成利物之功。

    故為義之和也。

    貞者保合太和。

    凝聚貞固。

    萬物之性命。

    以存複發不已之仁。

    故為事之幹也。

    君子效元善之長。

    則能體仁之端而愛人。

    故足以長人矣。

    行嘉會之亨。

    則能以嘉美而會禮。

    故足以合禮矣。

    以當然之利而濟衆。

    故足以和義矣。

    以正固之守而中主。

    故足以幹事矣。

    君子行此四德者。

    言君子能行仁義禮智之四德。

    則合乎元亨利貞之乾道。

    而人性與天性合而為一矣。

     蜾蠃螟蛉 詩雲。

    螟蛉有子。

    蜾蠃負之。

    注雲螟蛉桑上小青蟲也。

    似步屈。

    蜾蠃土蜂也。

    似蜂而小腰。

    取桑蟲負之于木孔中。

    祝曰。

    似我似我。

    七日而化為其子。

    出小雅小宛篇。

     華嚴一字法門海墨不書一偈 華嚴經行願品别行疏序雲。

    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

    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

    鈔雲。

    上句诠。

    下句旨。

    诠者。

    即善财所遇第三善友海雲比丘雲。

    我從彼佛得此普眼法門。

    受持讀誦。

    憶念思惟。

    假使有人。

    以大海量墨。

    須彌聚筆。

    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

    一門中一法。

    一法中一義。

    一義中一句。

    乃至少分尚不可得。

    何況盡能具足書寫。

    釋雲。

    乃至少分者。

    即一字也。

    以能诠一字。

    全即所诠法界。

    故即無盡。

    不同諸宗。

    能诠定非所诠也。

     永明心賦注雲。

    聚須彌山為筆。

    未寫普眼經一句一偈。

     惠迪吉從逆兇 禹曰。

    惠迪吉。

    從逆兇。

    惟影響。

    集傳。

    惠迪順道。

    逆反道者也。

    禹複申克艱之意曰。

    吉兇之理。

    惟人自召。

    順道則吉。

    從惡則兇。

    猶影之随形。

    響之應聲也。

    可不競競戒懼。

    時存克艱之念哉。

    見書經大禹谟。

     涅槃殺闡提 迦葉言世尊。

    一闡提輩。

    以何因緣。

    無有善法。

    善男子。

    一闡提輩。

    斷善根故。

    衆生悉有信等五根。

    而一闡輩永斷滅故。

    以是義故。

    殺害蟻子。

    猶得殺罪。

    殺一闡提。

    無有殺罪。

    出涅槃三十三卷。

     仙豫誅淨行 昔閻浮提。

    有大國王。

    名曰仙豫。

    愛重大乘其心純善。

    時世無佛。

    于十二年中。

    事婆羅門。

    供給所須。

    過十二年。

    施安已訖。

    即作是念。

    師今應發菩提心。

    門言。

    大王。

    菩提之性。

    是無所有。

    大乘經典。

    亦複如是。

    大王。

    雲何乃欲令人同于虛空。

    王聞婆羅門诽謗大乘。

    即斷其命。

    以是因緣不堕地獄。

    出涅槃經十二卷。

     大鵬比斥鷃 莊子逍遙遊雲。

    有鳥焉。

    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雲。

    搏扶搖羊角(旋風)而上者。

    九萬裡。

    絕雲氣。

    負青天。

    然後圖南。

    且适南冥也。

    斥鷃(斥澤小鳥)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騰躍而上。

    不過數仞而下。

    翺翔蓬蒿之間。

    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辨也。

     涅槃雲八十神 涅槃經第二十四雲。

    所以複修八十種好。

    世有衆生事八十種神。

    何等八十。

    十二日。

    十二大天。

    五大星。

    北鬥馬天。

    行道天。

    婆羅堕?阇天。

    功德天。

    二十八宿。

    地天。

    風天。

    水天。

    火天。

    梵天。

    樓陀天。

    因提天。

    拘摩羅天。

    八臂天。

    摩醯首羅天。

    半阇羅天。

    鬼子母天。

    四天王天。

    造書天。

    婆薮天。

    是名八十。

     華表生精 晉張華。

    字茂先。

    位至司空。

    着博物志行于世。

    時稱博物君子。

    嘗與一老人談論。

    須臾告辭。

    後遂大雨。

    張華曰。

    竊聞巢居知風。

    穴居知雨。

    此老必非人也。

    問諸雷煥。

    煥曰。

    若非千年之木。

    然火照燭。

    不能知也。

    因思燕昭王陵上華表柱。

    乃千年之久。

    遂往取之。

    華表亦生精焉。

    照知老人乃狐狸精。

    伏于昭王墓中。

    即與華表并皆燒死。

    詳見晉書。

     望夫成山 如前卷四化石中引。

     ○卷八 懸沙止饑 律中四食章。

    古師義門手鈔雲。

    思食者。

    如饑馑之歲。

    小兒從母求食。

    啼而不止。

    母遂懸囊诳雲。

    此是飯。

    兒七日谛視其囊。

    将為是食。

    其母七日後。

    解下視之。

    其兒見是沙絕望。

    因此命終。

    見宗鏡錄七十三卷。

     望梅止渴 昔曹操統兵。

    征南陽張繡。

    時值夏熱。

    兼路乏水。

    衆軍患渴。

    不能前進。

    操曰。

    前有梅林。

    可以暫止。

    軍士聞之口皆水生。

    遂不複渴。

    見三國志。

     鸩酒 廣志雲。

    鸩毒者。

    大如鹞子。

    頸長八寸。

    毛紫綠色。

    遍身是毒。

    以蚖蛇蝮蠍為食。

    雄名暈。

    雌名陰。

    諧其毛。

    酒浸殺人。

    沾唇即死。

    用犀牛角解之。

    昔王莽酒鸩平王是也。

    騰空日月失色。

    落地四方各百裡草木皆枯。

    蹲卧于山石。

    如須彌之高廣。

    破碎如塵。

    糞墜于萬由旬高之石上。

    如箭透之于底。

    人見之眼瞎身瘡。

    偶其影者氣絕。

    況毛糞乎。

    又偈曰。

    三惡相逢遇鸩毒。

    此鳥至處草皆枯。

    翎毛浸酒生火??。

    入肚三分靛染塗。

    見寶訓珠類。

     方長不折 宋程頤。

    字正叔。

    洛中人。

    為崇正殿說書。

    時哲宗戲折柳枝。

    頤谏曰。

    方春發生。

    不可無故摧折。

    上領之。

    見發隐事義。

     庭草不除 宋周惇頤。

    字茂叔。

    舂陵人。

    一日參佛印有省。

    窗前草不除去。

    人問之。

    曰。

    與自家意思一般。

    遂有草深窗外令人看不厭之句。

    見大成音義。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

    夫子何為。

    對曰。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

    使乎使乎。

    注雲。

    與之坐。

    敬其主以及其使也。

    夫子指伯玉也。

    言其但欲寡過。

    而猶未能。

    則其省身克己。

    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

    見論語下。

     智周鑒而常靜二句 華嚴疏序雲。

    其為旨也。

    冥真體于萬化之域。

    顯德相于重玄之門。

    用繁興以恒如。

    智周鑒而常靜。

    用繁智周者。

    謂妙用繁興而不離如如真體。

    靈智普鑒而常自寂滅相也。

     山徑之蹊間戛然用之而成路 孟子謂高子曰。

    理義之在人心。

    本無障蔽。

    然要時時省察。

    不可一息間斷也。

    不觀山徑之蹊乎。

    山徑可容人迹之處。

    本非大路。

    若使倏忽之頃。

    往過來續。

    遂成蕩平之大路。

    及其既成路後。

    少間人迹罕至。

    則依舊茅草塞之矣。

    見體注。

     潛幽靈于法界 永嘉大師。

    答友人佐溪山朗禅師書雲。

    逍遙山谷。

    放曠郊廛。

    遊逸形儀。

    寂怕心腑。

    恬憺息于内。

    蕭散揚于外。

    其身兮若拘。

    其心兮若泰。

    現形容于寰宇。

    潛幽靈于法界。

    如是則應機有感。

    适然無準矣。

    見本集。

     神妙無方 周易系辭傳雲。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

    易無體。

    注雲。

    此聖人知命之事也。

    範如鑄金之有模範。

    圍匡郭也。

    天地之化無窮。

    而聖人為之範圍。

    不使過于中道。

    所謂裁成者也。

    通猶兼也。

    晝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

    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

    無有方所。

    易之變化。

    無有形體也。

     執柯伐柯其則不遠 詩雲。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

    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注雲。

    詩幽風伐柯之篇。

    柯斧柄。

    則法也。

    睨邪視也。

    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

    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

    然猶有彼此之别。

    故伐者視之。

    猶以為遠也。

    若以人治人。

    則所以為人之道。

    各在當人之身。

    初無彼此之别。

    故君子之治人也。

    即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其人能改。

    即止不治。

    蓋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

    非欲其遠人以為道也。

    見中庸。

     載華嶽振河海不重不洩 中庸雲。

    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

    注雲。

    今夫地。

    指其一處。

    即撮土亦是地。

    若論其廣厚。

    則華嶽載之而不重。

    河海收之而不洩。

    故凡萬有不齊之物。

    無不在持載之中焉。

     黃流 詩雲。

    瑟彼玉瓒。

    黃流在中。

    與也。

    瑟缜密貌。

    玉瓒圭瓒也。

    以圭為柄。

    黃金為勺。

    青金為外。

    而朱其中也。

    黃流郁鬯也。

    釀秬黍為酒。

    築郁金煮而和之。

    使芬芳條鬯。

    以瓒酌而裸之也。

    言缜密之玉瓒。

    為宗廟之寶器。

    則在中者必以黃流。

    黃則其色正。

    流則其芳遠也。

    出大雅文王之什。

     甘露 宗鏡雲。

    有甘露樹。

    中秋露滴葉上。

    人取之為長生藥。

    若入地中。

    化成珠。

    如人聞法入心。

    化為菩提種子也。

     膠柱鼓瑟 或曰。

    以往聖之法治将來。

    譬猶膠柱而調瑟。

    有諸。

    曰。

    有之。

    曰。

    聖君少而庸君多。

    如獨守仲尼之道是也。

    曰。

    聖人之法。

    未嘗不關盛衰焉。

    出楊子法言先知篇。

     啟明東廟智滿不異于初心 華嚴疏序雲。

    啟明東廟。

    智滿不異于初心。

    啟明東廟者。

    即第六十二經雲。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勸諸比丘。

    發菩提心已。

    漸次南行。

    至福城東。

    住莊嚴幢娑羅林中。

    往昔諸佛教化衆生大塔廟處。

    釋曰。

    此即東廟。

    時福城人。

    聞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

    無量大衆。

    從其城出。

    來詣其所。

    中有五百童子。

    善财是一。

    下文殊師利。

    别觀善财已。

    安慰開喻。

    而為演說一切佛法。

    乃至令其歡喜。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令憶念過去善根。

    複為衆生。

    随宜說法而去。

    爾時善财童子。

    從文殊師利所。

    聞佛如是種種功德。

    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啟智明也。

    智滿不異于初心者。

    即第八十經雲。

    是時文殊師利。

    遙申右手。

    過一百一十由旬。

    按善财頂。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離信根。

    心劣憂悔。

    功行不具。

    退失精勤。

    于一善根心生住着。

    于少功德便以為足。

    不能善巧發起行願。

    乃至不能了知如是法性。

    如是理趣。

    如是法門。

    如是行住。

    如是境界。

    若周遍知。

    若盡源底。

    若解了。

    若獲得。

    皆悉不能。

    釋曰。

    了知法性下。

    即是智滿。

    若離信心則不能得。

    反顯由信心故得不離初心。

    則信智無二。

    若曰不動智為初。

    即前後二智無二也。

    見華嚴懸談。

     幹城 大智度論雲。

    日初出時。

    見城門樓橹宮殿。

    行人出入。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