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一類矣。
是名下。
結成異種也。
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者。
謂以邪思縱欲。
為因心。
以塵勞熾盛。
為果覺也。
吒枳。
即欲頂自在天。
能化欲境。
而自娛樂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冠注 此滞定性聲聞。
名纏空種也。
于命明中等者。
謂于此際。
究明各命元。
由便知此識陰。
能含藏有漏無漏種子故。
于此中。
分别決擇。
則以前是有漏種。
是粗故。
依之修因。
即感世間僞果。
此是無漏種。
是精故。
依之修因。
即感出世真果。
粗屬集因。
僞屬苦果。
精屬道因。
真屬滅果。
遂計此。
為真修寔證。
唯求速出生死。
早證涅槃。
殊不知與清淨因心。
無上妙道。
已相背矣。
此不過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
圖出三界。
而已。
苦居此。
寂滅即便休歇。
于諸菩薩淨心嚴土之行門。
不生好樂。
則未登寶所中。
滞化城耳。
定性聲聞。
即不回心。
鈍阿羅漢也。
無聞僧。
即愚法聲聞。
未得謂得者下。
結名異種。
圓精應心成趣寂果者。
謂滿其精專求應之因心。
成其偏趣獨寂之空果也。
為空所縛。
故曰纏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冠注 此滞定性辟支。
名不化圓種也。
銷六入一。
門門互用。
故曰圓融。
根塵不染。
故曰清淨。
照徹命元。
故曰覺明。
然正是識精元明。
尚未轉智。
亦名為識。
發研深妙者。
有二獨覺。
則觀物變化緣覺。
則觀十二因緣。
皆謂開發深妙之悟境。
即以所悟之境。
立為涅槃歸休之地。
不複前進。
亦是化城。
終非寶所也。
諸緣獨倫者。
即緣覺。
獨覺之同倫也。
圓覺?心成湛明果者。
謂此緣覺獨覺。
皆與識精元明。
通相?合。
而為其因心故。
方成湛明之滞果。
非寶覺明心無上菩提之極果也。
生覺圓明不化圓種者。
謂覺到識精元明處。
便執而不化也。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至)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冠注 此結害囑護也。
中塗成狂。
前八居多。
未足生足。
後二居多。
然此十種。
無非執迷惑為因。
依迷惑為果也。
皆是識陰下。
同前。
所愛先習者。
謂各有無始熏習。
偏愛種子。
今于定中。
仍各發現。
故中塗成狂。
未足生足。
即以欣取休息。
妄謂究竟極證。
此皆堕大妄語中也。
舊說。
前七是外道。
第八是邪魔。
夫魔與外道。
既由邪因。
招感邪福。
曾未斷惑。
而享其修禅。
福盡堕獄無疑。
若後二種。
雖屬權乘因果。
已能斷惑取證。
但無增進。
亦無堕落矣。
汝等下。
正囑護也。
存心等者。
謂存自己大悲之心。
秉如來二利之道。
将此輔正辨邪之法門。
廣傳于末世。
普令衆生。
皆了邪正分明也。
凡見理未徹。
而分别取着。
皆為見愛魔也。
有雲。
前七純是見。
第八是見愛。
以留塵勞。
生勝解故。
至于二乘界内。
見愛雖盡。
而界外法愛猶存。
則厭有着空。
惟希自利。
皆屬妄見分别也。
綏。
安也。
邪緣。
即前妄見緣僞果也。
銷滅此緣。
則自然悟入佛知見地。
中間更無枝岐曲路矣。
如是下。
結前起後。
以顯諸佛共證此道也。
此法門。
總指五陰中辨魔證真之法門也。
言恒沙如來。
未有不從。
破五陰除魔孽。
而能令正智開發。
以成無上菩提者。
此當與首卷所謂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乃至終始地位中間。
永無諸委曲相。
一節文。
照應。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舊說此諸根互用。
當指初入住位。
上根利智者。
從初住位。
一超直入等覺後心。
且前文所謂從是凡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者。
在圓教中。
隻有二位。
一斷前通惑。
從觀行位。
一超直入初住。
中間更不取證。
二斷後别惑。
從入初住。
一超直至等覺。
中間亦不取證非若别教一位。
必經多劫。
漸修漸證。
直至三秪果滿。
取證菩提。
此圓頓法門。
若上上根知此。
立地成佛。
二乘知此。
亦證無餘也。
冠注 此明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也。
意謂。
到此識陰盡處。
正是銷六入一之時。
則汝現在。
可以一根。
作諸根用。
于中不生取舍。
即是不生不滅因地心。
從此一超直入果地修證。
更無枝岐。
故曰。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獲此觀門。
則體用周圓。
寂照不二。
現前心境。
涉入圓明。
于諸塵相。
毫無雜染。
從此圓明心中。
發化。
始終諸聖地位。
如淨琉璃内含寶月。
如是乃能超越四十四心。
以至等覺後心。
不過圓明發化。
如幻三昧耳。
從此金剛無間道。
轉入解脫道。
故曰。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即所謂大佛頂旨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
超出妙莊嚴路也。
既然圓滿菩提。
則總歸無所得矣。
言菩提者。
正覺智也。
無所得者。
真如理也。
以智契理。
本自如如。
不從外得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至)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冠注 此明遵古辨魔。
以便進修也。
承前雲如我上來所說魔事。
皆是過去諸佛。
在楞嚴大定中。
用始覺正智。
微細觀察。
毫無差謬者也。
然成害。
固由魔孽。
緻魔。
寔因心垢。
若汝五陰主人。
一念不起。
魔境現前。
亦能谙識。
任其詐現勝境。
汝等清心無著。
自然不落邪見。
則陰魔。
天魔。
大力鬼神。
魑魅魍魉。
皆魄褫魂飛。
而且逃逝。
無門安能複生為害耶。
若初心。
不生邪見。
中塗。
不成狂解。
則直至無上菩提。
功德法财。
無不具足。
若下劣小乘。
不生滿足。
極力前進。
于大涅槃。
無不曉了。
豈終滞化城。
而徒增迷悶哉。
谙。
悉也。
知也。
褫。
喪也。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至)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冠注 此轉令咒護也。
若上根利智者。
自能與諸聖位。
辨析魔事。
若諸末世鈍根衆生。
既于禅定。
不能明悟。
又缺聞慧。
不知佛法。
其心好樂修此大定。
汝欲令彼不落邪見。
何由護持。
應當令彼。
一心專持佛頂心咒。
若聞性最劣。
亦不能誦。
則寫于禅堂。
或帶身上。
則一切諸魔。
自不能擾。
夫此咒心。
非但鈍根修行者。
當讀誦書寫。
即汝等輩。
亦當恭敬此之教法。
亦非我所說。
乃十方如來。
究竟修進。
非化城之止息也。
最後垂範。
非不了之權教也。
可不欽承敬仰哉。
前五陰禅那。
固顯說大佛頂。
此亦密說大佛頂。
皆尊勝第一義谛不思議之境界也。
無問自說五陰魔相。
竟。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至)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冠注 此當機複陳三問也。
憶持無失者。
謂于世尊所示之法。
不敢纖毫漏落也。
一問妄想生起意。
謂世尊平常。
唯說此五陰。
當體全空。
曾未言及。
何為根本。
今每破一陰。
令觀所由。
皆指妄想。
以為根本。
然雖蒙微細開示。
尚未知此五陰。
所以皆本于妄想者。
何也。
二問滅除頓漸。
承上雲。
既謂五陰總屬妄想。
今欲破除。
為當一時并盡。
為複次第漸除耶。
三問五重界限。
亦承上雲。
若欲斷除。
須知各陰淺深。
如是五陰。
詣何處。
為何陰之界限耶。
惟願。
如來大慈不倦。
一一詳示。
不獨令現前大衆。
心開目朗。
抑且兼為末世衆生。
大發明心。
廣開道眼也。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至)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冠注 此總明五陰所以皆本于妄想也。
精真者。
純真全體也。
妙明者。
寂照妙用也。
本覺圓淨者。
謂此全體妙用。
本來彌滿清淨。
不待修而後成。
所謂本然自性天真佛也。
非留死生等者。
謂此本覺圓淨中。
纖塵不立。
一物弗容。
即根身器界。
乃至虛空。
皆非本覺圓淨心中。
本有之物。
悉由妄想之所生起。
故知。
五陰根本。
總一妄想耳。
生死。
指根身言。
塵垢。
指器界言。
今就斯真妄根元。
統而言之。
始由本覺妙明。
真精一念。
随緣轉成妄想。
是以發生諸器世界。
本非實有。
而誤認為實有者。
正如演若達多。
迷己本頭。
反認鏡中影像。
以為己頭。
有何異也。
既從妄生。
則妄本無因。
汝等。
常于妄想生起法中。
立為因緣性。
自謂。
五陰等法。
皆從因緣生起。
夫執因緣者。
已非正覺。
況迷因緣者。
稱為自然。
言五陰等法。
天然自有。
殊不知彼虛空性。
宛若不可壞者。
猶是幻妄所生。
尚非實有。
所謂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況因緣生。
及自然有。
皆是衆生妄想分别。
計度生起者。
豈有實義哉。
又不特此。
汝等。
果能知其妄法所起之由。
許說妄法從因緣所生。
若此妄法本無所起之由。
而謬說妄法從因緣所生者。
本非實有矣。
況并因緣而亦不知者。
複更離因緣。
而妄推諸法自然所有。
可謂迷之迷者也。
是故。
我今與汝。
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者。
不過令汝知妄無因。
依真而起也。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至)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冠注 此顯色陰名堅固妄想也。
色陰雖兼身器。
而今就父母與己妄想結成。
故單指一身也。
意謂。
我雖為汝發明五陰本因。
汝猶不知色陰名堅固妄想耶。
即汝形體。
先因父母俱動愛染之想。
而後有赤白二點。
雖父母想具。
而汝之中陰。
不發愛憎之想。
決不能流愛為種。
而父母想中。
亦無納想為胎。
以續其命也。
若汝不信身是妄想所成。
複舉前喻。
自能了知。
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懸崖。
而口中水出。
足心酸起。
且懸崖不有。
酢梅未來。
汝之形體。
若非妄想不實。
通同一類。
則口水足酸。
何為空談。
酢崖而妄出乎。
觀此。
足知汝之色身。
誠妄想結成也。
言堅固者。
謂父母染心。
與己憎愛。
固結一處而成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冠注 此顯受陰名虛明
是名下。
結成異種也。
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者。
謂以邪思縱欲。
為因心。
以塵勞熾盛。
為果覺也。
吒枳。
即欲頂自在天。
能化欲境。
而自娛樂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冠注 此滞定性聲聞。
名纏空種也。
于命明中等者。
謂于此際。
究明各命元。
由便知此識陰。
能含藏有漏無漏種子故。
于此中。
分别決擇。
則以前是有漏種。
是粗故。
依之修因。
即感世間僞果。
此是無漏種。
是精故。
依之修因。
即感出世真果。
粗屬集因。
僞屬苦果。
精屬道因。
真屬滅果。
遂計此。
為真修寔證。
唯求速出生死。
早證涅槃。
殊不知與清淨因心。
無上妙道。
已相背矣。
此不過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
圖出三界。
而已。
苦居此。
寂滅即便休歇。
于諸菩薩淨心嚴土之行門。
不生好樂。
則未登寶所中。
滞化城耳。
定性聲聞。
即不回心。
鈍阿羅漢也。
無聞僧。
即愚法聲聞。
未得謂得者下。
結名異種。
圓精應心成趣寂果者。
謂滿其精專求應之因心。
成其偏趣獨寂之空果也。
為空所縛。
故曰纏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冠注 此滞定性辟支。
名不化圓種也。
銷六入一。
門門互用。
故曰圓融。
根塵不染。
故曰清淨。
照徹命元。
故曰覺明。
然正是識精元明。
尚未轉智。
亦名為識。
發研深妙者。
有二獨覺。
則觀物變化緣覺。
則觀十二因緣。
皆謂開發深妙之悟境。
即以所悟之境。
立為涅槃歸休之地。
不複前進。
亦是化城。
終非寶所也。
諸緣獨倫者。
即緣覺。
獨覺之同倫也。
圓覺?心成湛明果者。
謂此緣覺獨覺。
皆與識精元明。
通相?合。
而為其因心故。
方成湛明之滞果。
非寶覺明心無上菩提之極果也。
生覺圓明不化圓種者。
謂覺到識精元明處。
便執而不化也。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至)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冠注 此結害囑護也。
中塗成狂。
前八居多。
未足生足。
後二居多。
然此十種。
無非執迷惑為因。
依迷惑為果也。
皆是識陰下。
同前。
所愛先習者。
謂各有無始熏習。
偏愛種子。
今于定中。
仍各發現。
故中塗成狂。
未足生足。
即以欣取休息。
妄謂究竟極證。
此皆堕大妄語中也。
舊說。
前七是外道。
第八是邪魔。
夫魔與外道。
既由邪因。
招感邪福。
曾未斷惑。
而享其修禅。
福盡堕獄無疑。
若後二種。
雖屬權乘因果。
已能斷惑取證。
但無增進。
亦無堕落矣。
汝等下。
正囑護也。
存心等者。
謂存自己大悲之心。
秉如來二利之道。
将此輔正辨邪之法門。
廣傳于末世。
普令衆生。
皆了邪正分明也。
凡見理未徹。
而分别取着。
皆為見愛魔也。
有雲。
前七純是見。
第八是見愛。
以留塵勞。
生勝解故。
至于二乘界内。
見愛雖盡。
而界外法愛猶存。
則厭有着空。
惟希自利。
皆屬妄見分别也。
綏。
安也。
邪緣。
即前妄見緣僞果也。
銷滅此緣。
則自然悟入佛知見地。
中間更無枝岐曲路矣。
如是下。
結前起後。
以顯諸佛共證此道也。
此法門。
總指五陰中辨魔證真之法門也。
言恒沙如來。
未有不從。
破五陰除魔孽。
而能令正智開發。
以成無上菩提者。
此當與首卷所謂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乃至終始地位中間。
永無諸委曲相。
一節文。
照應。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舊說此諸根互用。
當指初入住位。
上根利智者。
從初住位。
一超直入等覺後心。
且前文所謂從是凡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者。
在圓教中。
隻有二位。
一斷前通惑。
從觀行位。
一超直入初住。
中間更不取證。
二斷後别惑。
從入初住。
一超直至等覺。
中間亦不取證非若别教一位。
必經多劫。
漸修漸證。
直至三秪果滿。
取證菩提。
此圓頓法門。
若上上根知此。
立地成佛。
二乘知此。
亦證無餘也。
冠注 此明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也。
意謂。
到此識陰盡處。
正是銷六入一之時。
則汝現在。
可以一根。
作諸根用。
于中不生取舍。
即是不生不滅因地心。
從此一超直入果地修證。
更無枝岐。
故曰。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獲此觀門。
則體用周圓。
寂照不二。
現前心境。
涉入圓明。
于諸塵相。
毫無雜染。
從此圓明心中。
發化。
始終諸聖地位。
如淨琉璃内含寶月。
如是乃能超越四十四心。
以至等覺後心。
不過圓明發化。
如幻三昧耳。
從此金剛無間道。
轉入解脫道。
故曰。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即所謂大佛頂旨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
超出妙莊嚴路也。
既然圓滿菩提。
則總歸無所得矣。
言菩提者。
正覺智也。
無所得者。
真如理也。
以智契理。
本自如如。
不從外得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至)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冠注 此明遵古辨魔。
以便進修也。
承前雲如我上來所說魔事。
皆是過去諸佛。
在楞嚴大定中。
用始覺正智。
微細觀察。
毫無差謬者也。
然成害。
固由魔孽。
緻魔。
寔因心垢。
若汝五陰主人。
一念不起。
魔境現前。
亦能谙識。
任其詐現勝境。
汝等清心無著。
自然不落邪見。
則陰魔。
天魔。
大力鬼神。
魑魅魍魉。
皆魄褫魂飛。
而且逃逝。
無門安能複生為害耶。
若初心。
不生邪見。
中塗。
不成狂解。
則直至無上菩提。
功德法财。
無不具足。
若下劣小乘。
不生滿足。
極力前進。
于大涅槃。
無不曉了。
豈終滞化城。
而徒增迷悶哉。
谙。
悉也。
知也。
褫。
喪也。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至)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冠注 此轉令咒護也。
若上根利智者。
自能與諸聖位。
辨析魔事。
若諸末世鈍根衆生。
既于禅定。
不能明悟。
又缺聞慧。
不知佛法。
其心好樂修此大定。
汝欲令彼不落邪見。
何由護持。
應當令彼。
一心專持佛頂心咒。
若聞性最劣。
亦不能誦。
則寫于禅堂。
或帶身上。
則一切諸魔。
自不能擾。
夫此咒心。
非但鈍根修行者。
當讀誦書寫。
即汝等輩。
亦當恭敬此之教法。
亦非我所說。
乃十方如來。
究竟修進。
非化城之止息也。
最後垂範。
非不了之權教也。
可不欽承敬仰哉。
前五陰禅那。
固顯說大佛頂。
此亦密說大佛頂。
皆尊勝第一義谛不思議之境界也。
無問自說五陰魔相。
竟。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至)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冠注 此當機複陳三問也。
憶持無失者。
謂于世尊所示之法。
不敢纖毫漏落也。
一問妄想生起意。
謂世尊平常。
唯說此五陰。
當體全空。
曾未言及。
何為根本。
今每破一陰。
令觀所由。
皆指妄想。
以為根本。
然雖蒙微細開示。
尚未知此五陰。
所以皆本于妄想者。
何也。
二問滅除頓漸。
承上雲。
既謂五陰總屬妄想。
今欲破除。
為當一時并盡。
為複次第漸除耶。
三問五重界限。
亦承上雲。
若欲斷除。
須知各陰淺深。
如是五陰。
詣何處。
為何陰之界限耶。
惟願。
如來大慈不倦。
一一詳示。
不獨令現前大衆。
心開目朗。
抑且兼為末世衆生。
大發明心。
廣開道眼也。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至)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冠注 此總明五陰所以皆本于妄想也。
精真者。
純真全體也。
妙明者。
寂照妙用也。
本覺圓淨者。
謂此全體妙用。
本來彌滿清淨。
不待修而後成。
所謂本然自性天真佛也。
非留死生等者。
謂此本覺圓淨中。
纖塵不立。
一物弗容。
即根身器界。
乃至虛空。
皆非本覺圓淨心中。
本有之物。
悉由妄想之所生起。
故知。
五陰根本。
總一妄想耳。
生死。
指根身言。
塵垢。
指器界言。
今就斯真妄根元。
統而言之。
始由本覺妙明。
真精一念。
随緣轉成妄想。
是以發生諸器世界。
本非實有。
而誤認為實有者。
正如演若達多。
迷己本頭。
反認鏡中影像。
以為己頭。
有何異也。
既從妄生。
則妄本無因。
汝等。
常于妄想生起法中。
立為因緣性。
自謂。
五陰等法。
皆從因緣生起。
夫執因緣者。
已非正覺。
況迷因緣者。
稱為自然。
言五陰等法。
天然自有。
殊不知彼虛空性。
宛若不可壞者。
猶是幻妄所生。
尚非實有。
所謂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況因緣生。
及自然有。
皆是衆生妄想分别。
計度生起者。
豈有實義哉。
又不特此。
汝等。
果能知其妄法所起之由。
許說妄法從因緣所生。
若此妄法本無所起之由。
而謬說妄法從因緣所生者。
本非實有矣。
況并因緣而亦不知者。
複更離因緣。
而妄推諸法自然所有。
可謂迷之迷者也。
是故。
我今與汝。
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者。
不過令汝知妄無因。
依真而起也。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至)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冠注 此顯色陰名堅固妄想也。
色陰雖兼身器。
而今就父母與己妄想結成。
故單指一身也。
意謂。
我雖為汝發明五陰本因。
汝猶不知色陰名堅固妄想耶。
即汝形體。
先因父母俱動愛染之想。
而後有赤白二點。
雖父母想具。
而汝之中陰。
不發愛憎之想。
決不能流愛為種。
而父母想中。
亦無納想為胎。
以續其命也。
若汝不信身是妄想所成。
複舉前喻。
自能了知。
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懸崖。
而口中水出。
足心酸起。
且懸崖不有。
酢梅未來。
汝之形體。
若非妄想不實。
通同一類。
則口水足酸。
何為空談。
酢崖而妄出乎。
觀此。
足知汝之色身。
誠妄想結成也。
言堅固者。
謂父母染心。
與己憎愛。
固結一處而成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冠注 此顯受陰名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