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冠注 唐此方國名。
經來此土。
适李唐中宗時也。
天竺西域衆國之總名。
此雲月國。
有聖賢繼化。
地當閻浮中心。
以大國形于小國。
如衆星拱月。
沙門雲勤息。
勤行淨法。
息滅染緣。
般剌密谛雲極量。
譯師名也。
譯者。
翻梵字為華字。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冠注 烏苌雲苑。
古大國之苑囿也。
亦雲北天竺國之别名。
彌伽釋迦雲能降伏。
譯語亦雲度語。
謂裁度華梵音韻。
翻梵音而成華音也。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筆受 冠注 菩薩戒弟子者。
謂宰官受菩薩戒。
尊三寶為大師也。
前者舊也。
為現谪廣州。
知南铨事。
故指以先官名為舊職。
正議以下皆官名也。
筆受者。
譯場中分職專司之謂也。
譯語後或拙醜。
秉筆确定而潤色也。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如是我聞一時佛(至)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自如是我聞。
至歸來佛所。
總為序分。
有通有别。
通者。
諸經通用故。
阿難于涅槃時。
請問一切經首。
作何等語。
佛曰。
一切經首。
當安如我聞等。
即今如是我聞至五十人俱是。
亦名證信序。
證其有此。
方是佛說。
而當信受。
否則僞說。
不足信也。
亦雲佛法無量。
信為初基。
由是登菩提路。
信位居首。
一切善法。
以信為先。
别者。
揀非通用故。
亦名發起序。
謂經各有發起由緒不同故。
自皆是無漏。
至歸來佛所是。
佛者。
略梵語。
具雲佛陀耶。
此雲覺者。
謂自始覺而證齊本覺。
則能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梵語室羅筏。
或雲舍衛。
此雲豐德。
以國豐四德。
謂财寶。
五欲。
多聞。
解脫也。
祗。
具雲祗陀。
此雲戰勝。
匿王太子名。
生時父王與外國戰勝。
因而立名。
桓。
林也。
須達布金買園。
而太子施林。
因名祗樹給孤獨園。
精舍。
即給孤所建。
純一清淨。
絕諸喧雜也。
比丘。
梵語含三義。
謂乞士。
破惡。
怖魔。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度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兄弟兼徒一千。
次度舍利弗。
目犍連。
各兼徒一百。
次度耶舍長者五十人。
經舉大數。
故略五人。
此衆俱先事外道。
勤苦無證。
一遇世尊。
便登聖位。
得果感恩。
常随助化。
漏者。
猶破器而有滲漏。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亦雲漏落二邊。
今無此多種滲漏。
故名阿羅漢。
亦含三義。
謂無生。
殺賊。
應供。
大者。
揀非定性小乘。
乃回心向佛乘者。
已上有三種息疑。
六種成就。
諸疏備載。
文繁不引。
諸有者。
三界二十五有。
皆受生死處。
以人天等道。
不忘因果。
故俱曰有。
毗尼。
此雲善治。
亦雲調伏。
調練身心。
制伏過非。
即戒律之總名。
舍利弗。
此雲秋子。
秋即母名。
連母稱名。
目犍連。
雲采菽氏。
拘絺羅。
雲大膝。
秋子母舅。
富樓那。
雲滿。
父名。
彌多羅尼。
雲慈。
母名。
連父母名。
雲滿慈子。
須菩提。
雲空生。
亦雲善解。
善吉。
優波沙陀。
雲塵性空。
摩诃。
雲大也。
冠注 此序分文也。
不動周圓曰如。
無妄無非曰是。
合雲指法之詞。
亦謂信受之語。
若順本經宗旨。
宣指一切事。
本自如如。
是究竟堅固法。
元來無妄無非。
自當信受也。
我者。
指阿難。
亦有主宰義。
聞者。
順耳達心之謂也。
大都佛法要有真主宰者。
能聞而後信。
故知我非所執之妄我。
聞非逐境之妄聞。
佛與尊者等。
猶埙篪相和。
鼓吹此道。
不可執迹而論。
凡佛法以破我為先着。
吾佛出世。
一開口即曰。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入滅時。
又命以我聞二字。
安置經首。
斯真我耶。
妄我耶。
且如阿難憶持沙劫秘藏。
及今四十年法。
若果妄心妄聞。
安能如瓶瀉水。
而無遺漏乎。
雖然師資道合。
要觀時節因緣。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同居者。
道隆世盛之時。
縱值良時。
苟非其人。
法将安付。
幸而乘時際會。
皆超諸有漏大阿羅漢。
何以知之。
請以德驗。
既受佛化。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為佛真子。
亦能以佛道任持而不忘。
令佛法久住而不滅。
任持不忘者。
自利之行。
久住不滅者。
利他之行。
凡言自利。
不過謂出離諸有。
而佛子則不然。
亦同諸衆生。
居諸有界。
而超諸有界。
不亦善乎。
凡言利他。
不過謂說法度生。
而佛子又不然。
能于所經國土。
但使自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一一成熟就緒。
而諸衆生見其有威可畏。
有儀可法。
一觀感際。
亦複如是。
不言而信。
無為而化。
其德行可思議乎。
故常從佛遊。
不特侍衛而已。
亦且輔弼佛化。
共轉法輪。
依佛行持。
不違軌轍。
既能成己成物。
自不畏生死。
而欣寂滅。
慈父之寶藏。
正好付托。
法子之才德。
正好擔荷。
故曰妙堪遺囑。
夫遺囑者。
謂托付一大事因緣。
使未來衆生。
有所皈命也。
今觀佛子。
早已嚴淨毗尼。
具足梵行。
其身心皎潔。
将來自與三界群生。
作大師範。
又豈止三界。
随感而現。
無刹不可。
一切衆生或見或聞。
莫不度諸苦惱。
脫諸纏綿。
使堕者得拔。
溺者得濟。
然此雖塵劫後事。
亦若今日大衆見佛聞法。
善超諸有。
不被塵勞所累也。
上歎德竟。
下列名。
文顯不重錄。
上首者。
謂此六尊者。
又是千二百中所推尊者。
妙者正好也。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梵語辟支。
此雲獨覺。
出無佛世。
寂居觀化。
自悟無生者也。
亦名緣覺。
出有佛世。
聞法觀十二因緣。
流轉還滅二門。
得無生者也。
屬者。
遇也。
适當也。
自恣者。
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
迦陵頻伽。
此雲妙聲鳥。
文殊師利。
此雲妙德。
亦雲妙吉祥。
冠注 此叙雲集衆也。
謂不止千二百衆。
複有無量辟支。
言其德。
有真窮惑盡。
不複進取者。
謂之無學。
亦有才發出世心。
研真斷惑者。
謂之有學。
雖非常随衆。
而同來佛所者。
質疑故也。
蓋佛制。
夏月護生避嫌。
令比丘九旬禁足。
坐蠟休夏。
不得乞食。
俟期滿解制。
考劾德業之期。
或自疑有過。
恣從己白。
自不知過。
恣任僧舉。
是故十方菩薩。
凡心有疑。
而不能決斷者。
今适當自恣日。
皆來見佛。
求其決斷也。
既雲集已。
俱欽敬瞻侍。
惟見佛有攝受之慈憫。
亦有折伏之威嚴。
将欲求其秘密奧義。
機感相符。
而如來即展坐具。
而安處之。
複為宣揚指示其幽深玄奧之旨。
法席大衆皆得境澄心寂。
一時踴躍曰。
聞所未聞也。
又不特此佛之音聲。
猶迦陵鳥聲。
雖居殼中。
已超衆鳥。
真超然玄化之仙音。
故立遍十方界。
而恒沙菩薩。
心聞洞徹。
尋佛妙音。
來聚道場。
而衆所推尊者。
唯大智文殊師利也。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至)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
此雲勝軍。
即舍衛國王也。
過去龍光佛世。
位登四地。
亦大權也。
諱日者。
按史書。
諱當訓避。
諱者。
言其不諱也。
謂死者。
人所不能避。
如漢武帝病笃。
霍光涕泣問曰。
如有不諱。
誰當嗣者是也。
舊說忌諱之日。
人子于親終之日。
言之即恸。
故隐諱而不敢言也。
兼錄于茲。
博者裁之。
宮掖者。
内庭左右。
如人肘掖也。
冠注 此叙國主請供以發示堕淫室之端也。
夫解制日。
正本國先主不諱之日。
是時舍衛國主。
勝軍王。
為其父王諱曰。
營齋内庭。
亦曲躬至敬。
親迎如來。
兼諸大菩薩。
俱延入宮掖。
資親冥福。
其設則廣備。
其羞則珍品。
其味則上妙。
其誠敬至矣。
盡矣。
此城中複有齒德兼隆之長者。
清白自處之居士。
俱遵法化。
同時飯僧。
夫臣民鹹伫立待佛。
而佛亦不拂其?心。
故來命文殊等。
各自分領清衆。
溥應齋主。
然而君臣皆伫佛來。
固是等心皈依。
而佛親赴王所。
命弟子分應臣民。
亦是等心利益。
斯不壞世法。
即出世法也。
唯有阿難先受别請(至)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
此雲慶喜。
佛成道日。
淨飯王弟斛飯王。
複報生子。
淨飯賜名慶喜。
是佛堂弟。
不遑。
無暇也。
次。
列也。
上座。
以曆夏淺深。
分上中下。
曆四十夏。
或上更無人者。
稱上座。
阿阇黎。
雲軌範。
應器。
即缽。
應己食量而為大小也。
次第循乞。
猶雲挨門而乞。
最後者。
謂城中長者居士。
既有文殊等應供。
我不必去矣。
餘則次第乞之。
若說必求從來未行施者。
又不能次第矣。
檀越。
雲施主。
刹利。
雲王種。
旃陀羅。
雲屠者。
西域最鄙賤之。
不得與良家共居。
行持标幟人亦避之。
方行者。
依佛乞食之方而行也。
看下文自有此義。
冠注 此叙誤堕淫室之由也。
正分應齋主時。
唯阿難不在是。
于自恣日。
先早受别處之請。
所遊亦遠。
尚未之還。
故無暇預此分應衆僧之列。
且律制一僧遠出。
必以二師翊從。
所以嚴行防失也。
二師者。
一上座。
是曆四十夏。
而上更無人者。
一阿阇黎。
雲軌範。
是能紏正弟子行者。
阿難出時。
既無二師。
獨歸精舍。
又無齋供。
故即持缽于先所遊城。
次第循乞。
且心中作念。
我從來未行平等慈。
此去初求個未飯僧的檀越。
為我齋主。
因有次第念。
故無問淨穢貴賤。
自王種之尊姓。
以至屠殺之微賤。
一無揀擇。
唯依佛乞化之方。
行我平等之慈。
夫發大志願。
特為未成功德者。
皆令圓成功德無量也。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至)淫躬撫摩将毀戒體。
诃實淨名。
世尊不非所诃。
則指世尊亦可。
佛常乞食。
無遮限者。
有五能勝故。
一者。
由内證平等理。
外不見貧富相故。
二者。
由心離貪慢。
慈無偏利故。
三者。
具大威德。
不懼穢惡相故。
四者。
息凡夫猜疑故。
五者。
破二乘分别故。
此事菩薩行之。
或無阻礙。
矧尊者初果聲聞。
何得效佛所為。
行既躐等。
安逃魔孽。
雖然。
尊者亦衆中之上首。
與秋子等。
方車并駕。
不落後乘。
何則。
以多聞第一。
方諸智慧第一。
以至說法第一。
何優劣哉。
無乃内秘外現。
示堕淫室。
發起教端。
明示真心不容不悟。
大定不容不修。
勿恃多聞。
勿狎欲境。
多聞恃而我慢山高。
欲境狎而愛貪海底。
是故閱教乘者。
唯以尊者為龜鑒。
而不必計其大權小乘。
使尊者實在聲聞初果。
自非博地凡夫。
而方行等慈。
則翼翼小心。
幹幹恐懼。
尚遭魔攝。
返觀自己。
誠聲聞耶。
菩薩耶。
迳混俗和塵。
而無忌憚可乎。
不特此也。
如後文中。
尊者曲盡迷情。
巧陳懦态。
執己見。
則謬辯多端。
感佛恩。
則悲泣不已。
皆所以罄智悲而激引群生耳。
凡開卷見此。
不審自己虛實。
徒為如來阿難說是過非。
評長論短。
縱使佛祖點頭。
終是礙境。
不唯遺失本真。
似坐聖賢于人我場中矣。
與己何益。
摩登伽女。
此雲本性。
多劫與尊者有欲愛緣。
登伽經載之頗詳。
婆毗迦羅。
雲金頭縛指。
而食半米為苦行者也。
亦雲黃發外道。
所傳咒術。
稱先梵天者。
妖者僞稱。
謂先自梵天傳來也。
隍。
城河也。
郭門者。
即城門也。
冠注 此叙依佛行慈。
更遭魔擾也。
凡行平等慈。
須得平等智。
根基未固。
徒依模樣。
忽值外魔。
有所不免。
阿難所行。
未從自己平等智中流出。
但為須菩提。
舍貧乞富。
謂富則易施。
亦令善種不斷。
大迦葉舍富乞貧。
謂貧當植因。
亦令苦果不續。
世尊皆诃責曰。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阿難知之。
意謂二者所行。
皆有遮限。
未免富者疑貧者謗。
是欲欽仰如來之教。
開闡無遮之慈。
度諸疑謗之衆。
便經曆城隍。
已而徐步郭門。
已而嚴整乞食威儀。
已而肅恭應齋法則。
如此矜持。
洽轍無疑。
然才涉思惟。
便堕坑落塹。
隻因循次乞食。
不免經曆淫室。
豈知摩登伽女愛習不除。
宿怨未雪。
且見阿難。
具佛二十相好。
色美如銀。
便以所習婆毗迦羅先梵天咒。
咒巾覆食與之。
阿難受之。
不覺遭大幻術。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欲毀其清淨戒體也。
然後文雲。
八萬行中止毀觸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可見雖至垂危。
根本如故也。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至)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上序分竟。
此下正宗分。
複分為四。
一見道分。
二修道分。
三證果分。
四結經分。
且先明見道分。
冠注 此叙世尊慈心救度也。
阿難垂危之際。
如來以佛眼觀之。
已知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臣民皆前伫佛來應者。
意謂齋訖說法。
佛之常儀。
今既旋歸。
或因内外間隔。
我等不齊。
歸必說法。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豈知齋畢時。
正阿難被害時。
速歸者。
為救彼故也。
放肉髻光者。
顯本有智光。
元是超出根塵限量。
最尊最上法也。
色如百寶所成。
而曰不畏者。
顯其萬德俱備。
慈威并彰。
善無不攝。
惡無不摧也。
光中生蓮。
蓮中化佛者。
顯三身頓現。
因果雙融也。
化佛說咒者。
顯秘密法藏。
亦自無為心中流出也。
來文殊将咒者。
顯大智能破極愚也。
然世尊妙用難思。
亦不可執一而論。
彼時世尊。
既知阿難被魔所制。
即加庇之。
不令攝入。
有何難哉。
縱攝去矣。
即使二人自來歸投。
又何難哉。
豈必待如是作用。
而後始得惡咒銷除耶。
又豈文殊不将咒去。
必莫能來耶。
是亦不然。
但知如來藏中靡所不具。
故應機接物。
任其所來。
當以辯才應者。
自不與之神通。
當以神通應者。
自不與之辯才。
若所應非其所感。
是欲進而反退矣。
是故登伽女。
以幻咒攝入阿難。
世尊亦以幻咒應之。
蓋以幻除幻。
則彼邪幻心降。
翻然皈投正幻矣。
或曰。
佛所說咒。
不可言幻。
斯亦似癡人前不可說夢也。
提獎者。
提攜獎勸而來也。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十方如來。
指能證人言。
菩提。
此雲覺道。
指所證果言。
妙奢摩他等。
指所修因言。
最初方便。
指入門第一方法言。
妙字。
指修行者于禅定中所得趣味言。
如蜜中甘美。
唯食者自知。
向人形容不出。
沒柰何。
故假妙字稱之。
若不如是。
何故十方如來。
一入其中。
難割難舍。
隻到徹頭徹底。
且一徹之。
則群魔不能視。
況加害乎。
奢摩他。
此雲止。
亦雲寂靜。
亦雲空觀。
即空如來藏。
三摩。
略一提字。
或地字。
或雲三昧。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亦雲等至。
亦雲假觀。
即不空如來藏。
禅那。
此雲靜慮。
亦雲思惟修。
亦雲中觀。
乃定慧雙融義。
即空如來藏。
羅漢。
辟支。
見前。
冠注 此正宗分也。
阿難蒙佛救拔大恩。
故一見之。
即頂禮而謝。
悲泣而感。
忿然而恨。
且謂曠劫多生。
徒憶持誦習。
而正定禅那。
全未得力。
尚未知修證工夫。
亦未得最初入門方便。
若親證實受圓滿果位
經來此土。
适李唐中宗時也。
天竺西域衆國之總名。
此雲月國。
有聖賢繼化。
地當閻浮中心。
以大國形于小國。
如衆星拱月。
沙門雲勤息。
勤行淨法。
息滅染緣。
般剌密谛雲極量。
譯師名也。
譯者。
翻梵字為華字。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冠注 烏苌雲苑。
古大國之苑囿也。
亦雲北天竺國之别名。
彌伽釋迦雲能降伏。
譯語亦雲度語。
謂裁度華梵音韻。
翻梵音而成華音也。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筆受 冠注 菩薩戒弟子者。
謂宰官受菩薩戒。
尊三寶為大師也。
前者舊也。
為現谪廣州。
知南铨事。
故指以先官名為舊職。
正議以下皆官名也。
筆受者。
譯場中分職專司之謂也。
譯語後或拙醜。
秉筆确定而潤色也。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如是我聞一時佛(至)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自如是我聞。
至歸來佛所。
總為序分。
有通有别。
通者。
諸經通用故。
阿難于涅槃時。
請問一切經首。
作何等語。
佛曰。
一切經首。
當安如我聞等。
即今如是我聞至五十人俱是。
亦名證信序。
證其有此。
方是佛說。
而當信受。
否則僞說。
不足信也。
亦雲佛法無量。
信為初基。
由是登菩提路。
信位居首。
一切善法。
以信為先。
别者。
揀非通用故。
亦名發起序。
謂經各有發起由緒不同故。
自皆是無漏。
至歸來佛所是。
佛者。
略梵語。
具雲佛陀耶。
此雲覺者。
謂自始覺而證齊本覺。
則能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梵語室羅筏。
或雲舍衛。
此雲豐德。
以國豐四德。
謂财寶。
五欲。
多聞。
解脫也。
祗。
具雲祗陀。
此雲戰勝。
匿王太子名。
生時父王與外國戰勝。
因而立名。
桓。
林也。
須達布金買園。
而太子施林。
因名祗樹給孤獨園。
精舍。
即給孤所建。
純一清淨。
絕諸喧雜也。
比丘。
梵語含三義。
謂乞士。
破惡。
怖魔。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度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兄弟兼徒一千。
次度舍利弗。
目犍連。
各兼徒一百。
次度耶舍長者五十人。
經舉大數。
故略五人。
此衆俱先事外道。
勤苦無證。
一遇世尊。
便登聖位。
得果感恩。
常随助化。
漏者。
猶破器而有滲漏。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亦雲漏落二邊。
今無此多種滲漏。
故名阿羅漢。
亦含三義。
謂無生。
殺賊。
應供。
大者。
揀非定性小乘。
乃回心向佛乘者。
已上有三種息疑。
六種成就。
諸疏備載。
文繁不引。
諸有者。
三界二十五有。
皆受生死處。
以人天等道。
不忘因果。
故俱曰有。
毗尼。
此雲善治。
亦雲調伏。
調練身心。
制伏過非。
即戒律之總名。
舍利弗。
此雲秋子。
秋即母名。
連母稱名。
目犍連。
雲采菽氏。
拘絺羅。
雲大膝。
秋子母舅。
富樓那。
雲滿。
父名。
彌多羅尼。
雲慈。
母名。
連父母名。
雲滿慈子。
須菩提。
雲空生。
亦雲善解。
善吉。
優波沙陀。
雲塵性空。
摩诃。
雲大也。
冠注 此序分文也。
不動周圓曰如。
無妄無非曰是。
合雲指法之詞。
亦謂信受之語。
若順本經宗旨。
宣指一切事。
本自如如。
是究竟堅固法。
元來無妄無非。
自當信受也。
我者。
指阿難。
亦有主宰義。
聞者。
順耳達心之謂也。
大都佛法要有真主宰者。
能聞而後信。
故知我非所執之妄我。
聞非逐境之妄聞。
佛與尊者等。
猶埙篪相和。
鼓吹此道。
不可執迹而論。
凡佛法以破我為先着。
吾佛出世。
一開口即曰。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入滅時。
又命以我聞二字。
安置經首。
斯真我耶。
妄我耶。
且如阿難憶持沙劫秘藏。
及今四十年法。
若果妄心妄聞。
安能如瓶瀉水。
而無遺漏乎。
雖然師資道合。
要觀時節因緣。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同居者。
道隆世盛之時。
縱值良時。
苟非其人。
法将安付。
幸而乘時際會。
皆超諸有漏大阿羅漢。
何以知之。
請以德驗。
既受佛化。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為佛真子。
亦能以佛道任持而不忘。
令佛法久住而不滅。
任持不忘者。
自利之行。
久住不滅者。
利他之行。
凡言自利。
不過謂出離諸有。
而佛子則不然。
亦同諸衆生。
居諸有界。
而超諸有界。
不亦善乎。
凡言利他。
不過謂說法度生。
而佛子又不然。
能于所經國土。
但使自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一一成熟就緒。
而諸衆生見其有威可畏。
有儀可法。
一觀感際。
亦複如是。
不言而信。
無為而化。
其德行可思議乎。
故常從佛遊。
不特侍衛而已。
亦且輔弼佛化。
共轉法輪。
依佛行持。
不違軌轍。
既能成己成物。
自不畏生死。
而欣寂滅。
慈父之寶藏。
正好付托。
法子之才德。
正好擔荷。
故曰妙堪遺囑。
夫遺囑者。
謂托付一大事因緣。
使未來衆生。
有所皈命也。
今觀佛子。
早已嚴淨毗尼。
具足梵行。
其身心皎潔。
将來自與三界群生。
作大師範。
又豈止三界。
随感而現。
無刹不可。
一切衆生或見或聞。
莫不度諸苦惱。
脫諸纏綿。
使堕者得拔。
溺者得濟。
然此雖塵劫後事。
亦若今日大衆見佛聞法。
善超諸有。
不被塵勞所累也。
上歎德竟。
下列名。
文顯不重錄。
上首者。
謂此六尊者。
又是千二百中所推尊者。
妙者正好也。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梵語辟支。
此雲獨覺。
出無佛世。
寂居觀化。
自悟無生者也。
亦名緣覺。
出有佛世。
聞法觀十二因緣。
流轉還滅二門。
得無生者也。
屬者。
遇也。
适當也。
自恣者。
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
迦陵頻伽。
此雲妙聲鳥。
文殊師利。
此雲妙德。
亦雲妙吉祥。
冠注 此叙雲集衆也。
謂不止千二百衆。
複有無量辟支。
言其德。
有真窮惑盡。
不複進取者。
謂之無學。
亦有才發出世心。
研真斷惑者。
謂之有學。
雖非常随衆。
而同來佛所者。
質疑故也。
蓋佛制。
夏月護生避嫌。
令比丘九旬禁足。
坐蠟休夏。
不得乞食。
俟期滿解制。
考劾德業之期。
或自疑有過。
恣從己白。
自不知過。
恣任僧舉。
是故十方菩薩。
凡心有疑。
而不能決斷者。
今适當自恣日。
皆來見佛。
求其決斷也。
既雲集已。
俱欽敬瞻侍。
惟見佛有攝受之慈憫。
亦有折伏之威嚴。
将欲求其秘密奧義。
機感相符。
而如來即展坐具。
而安處之。
複為宣揚指示其幽深玄奧之旨。
法席大衆皆得境澄心寂。
一時踴躍曰。
聞所未聞也。
又不特此佛之音聲。
猶迦陵鳥聲。
雖居殼中。
已超衆鳥。
真超然玄化之仙音。
故立遍十方界。
而恒沙菩薩。
心聞洞徹。
尋佛妙音。
來聚道場。
而衆所推尊者。
唯大智文殊師利也。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至)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
此雲勝軍。
即舍衛國王也。
過去龍光佛世。
位登四地。
亦大權也。
諱日者。
按史書。
諱當訓避。
諱者。
言其不諱也。
謂死者。
人所不能避。
如漢武帝病笃。
霍光涕泣問曰。
如有不諱。
誰當嗣者是也。
舊說忌諱之日。
人子于親終之日。
言之即恸。
故隐諱而不敢言也。
兼錄于茲。
博者裁之。
宮掖者。
内庭左右。
如人肘掖也。
冠注 此叙國主請供以發示堕淫室之端也。
夫解制日。
正本國先主不諱之日。
是時舍衛國主。
勝軍王。
為其父王諱曰。
營齋内庭。
亦曲躬至敬。
親迎如來。
兼諸大菩薩。
俱延入宮掖。
資親冥福。
其設則廣備。
其羞則珍品。
其味則上妙。
其誠敬至矣。
盡矣。
此城中複有齒德兼隆之長者。
清白自處之居士。
俱遵法化。
同時飯僧。
夫臣民鹹伫立待佛。
而佛亦不拂其?心。
故來命文殊等。
各自分領清衆。
溥應齋主。
然而君臣皆伫佛來。
固是等心皈依。
而佛親赴王所。
命弟子分應臣民。
亦是等心利益。
斯不壞世法。
即出世法也。
唯有阿難先受别請(至)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
此雲慶喜。
佛成道日。
淨飯王弟斛飯王。
複報生子。
淨飯賜名慶喜。
是佛堂弟。
不遑。
無暇也。
次。
列也。
上座。
以曆夏淺深。
分上中下。
曆四十夏。
或上更無人者。
稱上座。
阿阇黎。
雲軌範。
應器。
即缽。
應己食量而為大小也。
次第循乞。
猶雲挨門而乞。
最後者。
謂城中長者居士。
既有文殊等應供。
我不必去矣。
餘則次第乞之。
若說必求從來未行施者。
又不能次第矣。
檀越。
雲施主。
刹利。
雲王種。
旃陀羅。
雲屠者。
西域最鄙賤之。
不得與良家共居。
行持标幟人亦避之。
方行者。
依佛乞食之方而行也。
看下文自有此義。
冠注 此叙誤堕淫室之由也。
正分應齋主時。
唯阿難不在是。
于自恣日。
先早受别處之請。
所遊亦遠。
尚未之還。
故無暇預此分應衆僧之列。
且律制一僧遠出。
必以二師翊從。
所以嚴行防失也。
二師者。
一上座。
是曆四十夏。
而上更無人者。
一阿阇黎。
雲軌範。
是能紏正弟子行者。
阿難出時。
既無二師。
獨歸精舍。
又無齋供。
故即持缽于先所遊城。
次第循乞。
且心中作念。
我從來未行平等慈。
此去初求個未飯僧的檀越。
為我齋主。
因有次第念。
故無問淨穢貴賤。
自王種之尊姓。
以至屠殺之微賤。
一無揀擇。
唯依佛乞化之方。
行我平等之慈。
夫發大志願。
特為未成功德者。
皆令圓成功德無量也。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至)淫躬撫摩将毀戒體。
诃實淨名。
世尊不非所诃。
則指世尊亦可。
佛常乞食。
無遮限者。
有五能勝故。
一者。
由内證平等理。
外不見貧富相故。
二者。
由心離貪慢。
慈無偏利故。
三者。
具大威德。
不懼穢惡相故。
四者。
息凡夫猜疑故。
五者。
破二乘分别故。
此事菩薩行之。
或無阻礙。
矧尊者初果聲聞。
何得效佛所為。
行既躐等。
安逃魔孽。
雖然。
尊者亦衆中之上首。
與秋子等。
方車并駕。
不落後乘。
何則。
以多聞第一。
方諸智慧第一。
以至說法第一。
何優劣哉。
無乃内秘外現。
示堕淫室。
發起教端。
明示真心不容不悟。
大定不容不修。
勿恃多聞。
勿狎欲境。
多聞恃而我慢山高。
欲境狎而愛貪海底。
是故閱教乘者。
唯以尊者為龜鑒。
而不必計其大權小乘。
使尊者實在聲聞初果。
自非博地凡夫。
而方行等慈。
則翼翼小心。
幹幹恐懼。
尚遭魔攝。
返觀自己。
誠聲聞耶。
菩薩耶。
迳混俗和塵。
而無忌憚可乎。
不特此也。
如後文中。
尊者曲盡迷情。
巧陳懦态。
執己見。
則謬辯多端。
感佛恩。
則悲泣不已。
皆所以罄智悲而激引群生耳。
凡開卷見此。
不審自己虛實。
徒為如來阿難說是過非。
評長論短。
縱使佛祖點頭。
終是礙境。
不唯遺失本真。
似坐聖賢于人我場中矣。
與己何益。
摩登伽女。
此雲本性。
多劫與尊者有欲愛緣。
登伽經載之頗詳。
婆毗迦羅。
雲金頭縛指。
而食半米為苦行者也。
亦雲黃發外道。
所傳咒術。
稱先梵天者。
妖者僞稱。
謂先自梵天傳來也。
隍。
城河也。
郭門者。
即城門也。
冠注 此叙依佛行慈。
更遭魔擾也。
凡行平等慈。
須得平等智。
根基未固。
徒依模樣。
忽值外魔。
有所不免。
阿難所行。
未從自己平等智中流出。
但為須菩提。
舍貧乞富。
謂富則易施。
亦令善種不斷。
大迦葉舍富乞貧。
謂貧當植因。
亦令苦果不續。
世尊皆诃責曰。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阿難知之。
意謂二者所行。
皆有遮限。
未免富者疑貧者謗。
是欲欽仰如來之教。
開闡無遮之慈。
度諸疑謗之衆。
便經曆城隍。
已而徐步郭門。
已而嚴整乞食威儀。
已而肅恭應齋法則。
如此矜持。
洽轍無疑。
然才涉思惟。
便堕坑落塹。
隻因循次乞食。
不免經曆淫室。
豈知摩登伽女愛習不除。
宿怨未雪。
且見阿難。
具佛二十相好。
色美如銀。
便以所習婆毗迦羅先梵天咒。
咒巾覆食與之。
阿難受之。
不覺遭大幻術。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欲毀其清淨戒體也。
然後文雲。
八萬行中止毀觸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可見雖至垂危。
根本如故也。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至)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上序分竟。
此下正宗分。
複分為四。
一見道分。
二修道分。
三證果分。
四結經分。
且先明見道分。
冠注 此叙世尊慈心救度也。
阿難垂危之際。
如來以佛眼觀之。
已知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臣民皆前伫佛來應者。
意謂齋訖說法。
佛之常儀。
今既旋歸。
或因内外間隔。
我等不齊。
歸必說法。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豈知齋畢時。
正阿難被害時。
速歸者。
為救彼故也。
放肉髻光者。
顯本有智光。
元是超出根塵限量。
最尊最上法也。
色如百寶所成。
而曰不畏者。
顯其萬德俱備。
慈威并彰。
善無不攝。
惡無不摧也。
光中生蓮。
蓮中化佛者。
顯三身頓現。
因果雙融也。
化佛說咒者。
顯秘密法藏。
亦自無為心中流出也。
來文殊将咒者。
顯大智能破極愚也。
然世尊妙用難思。
亦不可執一而論。
彼時世尊。
既知阿難被魔所制。
即加庇之。
不令攝入。
有何難哉。
縱攝去矣。
即使二人自來歸投。
又何難哉。
豈必待如是作用。
而後始得惡咒銷除耶。
又豈文殊不将咒去。
必莫能來耶。
是亦不然。
但知如來藏中靡所不具。
故應機接物。
任其所來。
當以辯才應者。
自不與之神通。
當以神通應者。
自不與之辯才。
若所應非其所感。
是欲進而反退矣。
是故登伽女。
以幻咒攝入阿難。
世尊亦以幻咒應之。
蓋以幻除幻。
則彼邪幻心降。
翻然皈投正幻矣。
或曰。
佛所說咒。
不可言幻。
斯亦似癡人前不可說夢也。
提獎者。
提攜獎勸而來也。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十方如來。
指能證人言。
菩提。
此雲覺道。
指所證果言。
妙奢摩他等。
指所修因言。
最初方便。
指入門第一方法言。
妙字。
指修行者于禅定中所得趣味言。
如蜜中甘美。
唯食者自知。
向人形容不出。
沒柰何。
故假妙字稱之。
若不如是。
何故十方如來。
一入其中。
難割難舍。
隻到徹頭徹底。
且一徹之。
則群魔不能視。
況加害乎。
奢摩他。
此雲止。
亦雲寂靜。
亦雲空觀。
即空如來藏。
三摩。
略一提字。
或地字。
或雲三昧。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亦雲等至。
亦雲假觀。
即不空如來藏。
禅那。
此雲靜慮。
亦雲思惟修。
亦雲中觀。
乃定慧雙融義。
即空如來藏。
羅漢。
辟支。
見前。
冠注 此正宗分也。
阿難蒙佛救拔大恩。
故一見之。
即頂禮而謝。
悲泣而感。
忿然而恨。
且謂曠劫多生。
徒憶持誦習。
而正定禅那。
全未得力。
尚未知修證工夫。
亦未得最初入門方便。
若親證實受圓滿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