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卧瓜錘關前激石子

關燈
提青龍偃月鋼刀,正是雲天彪,大喝:“李應叛國庸奴,敢與吾決一勝負麼?”李應見是天彪,也不答話,便取出背上一口飛刀,觑準天彪頭頸飛也似标過來。

    天彪提起大刀一揚,那把飛刀激起丈餘,滴溜溜的堕入水中。

    李應大驚。

    雲龍大怒,張弓搭箭,對李應的咽喉射去。

    李應急問,那枝箭從李應盔旁拂過,卻射殺背後一員頭目。

    李應大怒,又一飛刀向雲龍标來,雲龍也閃過了。

    李應正待再取飛刀,兩船早已逼近,兩邊将對将,兵對兵,長就短劍,切近攻殺。

    陣雲中雲龍提刀直取李應,張鼋見了,即忙跳過船頭,舉槍來迎。

    戰不數合,吃雲龍一刀,揮于水中。

    李應怒極,舉槍直刺雲龍。

    此時官軍賊軍,已逼近相殺。

    雲龍在劍戟林中轉鬥李應。

     李應正待厮殺,忽聽得後隊人聲沸亂。

    原來是劉麟、歐陽壽通領兵由采荷灣掩殺過來,那龐毅、唐猛已分頭去搶大中渡、小中波了,西口渡汛兵雪片也似的報來。

    李應驚得不知所為,此時采荷灣已被劉歐堵住,回去不得,隻得率領衆軍,且戰且走,逃回西口渡去。

    雲天彪、雲龍與劉麟,歐陽壽通合兵一處,緊緊追上。

    李應那敢戀戰,隻得督衆船駕橹飛逃,等得逃到西口渡,天彪大軍已追到西口渡了,龐毅、唐猛早已在岸上邀住。

    李應進退無路,隻得上岸率衆舍命死戰。

    官軍前後掩擊,賊兵死傷無數。

    李應一條槍奔馳沖突,奪出一條血路,望後關而走,身邊已隻有百餘人随從。

    到得關下,方叫聲苦,乃是哈蘭生、聞達已在那裡攻關也。

     原來哈蘭生領四十号沉螺舟,進伏東口渡,卻分了兩号在順水灣頭。

    聞達領軍由單渡港殺入順水灣,那趙龍慌忙迎敵,水中交戰。

    不到半個時辰,那水底沉螺舟中一百名水軍,已分頭走出,掘通船底,趙龍和一千水軍盡行淹沒。

    聞達便領兵船與哈蘭生登岸,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直逼關下。

    李應見到此際,隻得奮勇突圍。

    那侯健在關上望見李應突圍,便開關出來接應。

    方才殺出關門,早被聞達邀住,鬥不數合,吃聞達一刀,揮于馬下。

    關内早有盧俊義、燕青急來守備。

    關外李應盡力沖突,雲天彪在後看見,掄刀追上,大喝一聲。

    李應吃了一驚,回頭一看,刀光飛下,頭顱已去。

    天彪已得水泊,便一面移大軍盡入水泊,一面乘銳攻關。

    盧俊義、燕青系倉猝到來,手腳忙亂,後關漸漸難支。

    盧俊義把守不住,隻得差人飛速報知吳用去了。

    誰知撲天雕後泊陣亡之際,正沒羽箭前關鏖戰之時。

     且說張清與湯隆保守二關,宋江、吳用親臨關上,晝夜守備。

    張經略大軍攻打,已非一次,宋江、吳用、張清、湯隆死守不下。

    這日,張經略知雲天彪已定計于是日潛攻後關,便命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四員大将,率領二萬人馬,加緊攻打二關。

    賊兵不防後關有事,隻見前面來勢洶湧,便十分提心抵擋。

    那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已領兵直到關下。

    宋江對吳用道:“官兵似此攻圍不解怎好?”吳用躊躇無計。

    隻見張清開言道:“我看他們兵将個個骁勇,我們端的敵他不過。

    為今之計,小弟拟開關與決戰一陣。

    小弟自問這手石子百發百中,且把他勇将個個打傷了,便好用計進取。

    ”宋江聽了,看着吳用道:“張兄弟此議如何?”吳用沉吟一回,也定不出别樣計較,隻得應道:“張兄弟此議亦好。

    隻是此去,切須善觑方便,不可因得勝而大意,亦不可因失利而膽怯。

    ”張清應諾,當時請今開關出馬。

     鄧宗弼見賊軍殺出,便與辛從忠等約齊陣勢等待。

    張清将兵馬背關列陣,右提長槍,左懸錦袋,一馬縱到陣前,指着四将道:“河南沒羽箭張将軍在此,敢來決一戰麼?”鄧宗弼大罵:“反叛庸奴,何足道哉!”舞劍驟馬,直取張清。

    張清見他來勢勇猛,便急會錦囊中取一石子,呼的打向鄧宗弼面門過來。

    鄧宗弼眼明手快,急起右手用劍一撥,石子爆開丈餘,咯碌碌滾向草地裡去了。

    張清見一石不中,心内早有幾分焦躁,便驟馬挺槍直取鄧宗弼。

    鄧宗弼舞劍直劈張清。

    兩馬相交,槍劍并舉,一來一往,鬥到十三四合,張清勒馬便走。

    鄧宗弼縱馬相追,曉得張清又要擲石,便大叫:“擲石小兒,何足為道!”話未絕,一石子已到面前,鄧宗弼急急伏鞍,那石子卻從背上四面令旗縫裡打過,抛向馬後去了。

    鄧